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袁益梅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人蛇一体、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白

娘子形象的完善是由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关键词]白蛇传;人蛇恋;蛇神话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3)01-0080-05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民间,是一个优美的带有

神性的民间传说。八百多年来,不断得到历代人

民和文士的修改、润色,它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

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不管白蛇传故事怎样演

变,它的基本情节———“蛇化女子”与人恋爱是不

会变的。这个基本情节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在怎

样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发育、流传?本文试图

从人蛇一体及人蛇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白蛇传故

事的原型和流变,揭示白蛇故事的深层文化渊源。

一、人首蛇身·幻化人形·人蛇一体

《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

人间的男子相爱。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

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

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

的中心结构。白娘子是一个由蛇变成的女子,她

不但前身是蛇,而且有时还会显露原形,如喝了雄

黄酒后就会原形毕露。白娘子虽然具有人的形

态,拥有人的情感,但同时她还具有神性,如她能

呼风唤雨,能召集虾兵蟹将为之效力等。无论后

人怎样“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

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1],但白娘子

这亦人亦蛇、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却是绝对不能

改动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白蛇传故事

了。白娘子这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是在我国丰富

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并非空穴来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人首蛇身的蛇神为

数不少。仅在“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

府”[2]的《山海经》中即有“贰负神”、“烛阴”、“相

柳”、“窳”、“延维”等等这些古代大神,均为“人

面蛇身”。另外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

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当然,人首蛇身之蛇神最为著名的即是中华民族

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

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人

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由此可见,女娲是一位人

首蛇身的女神。《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生

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

人。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之神的证据还有:东

汉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

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

《拾遗记》载“观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

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女娲伏羲确是

人蛇合体,如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中,人身蛇尾的

神像,大致为传说中的女娲[3]。而长沙马王堆汉

墓帛画上人身蛇尾的神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

羲[4]。在考古中还常发现,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

中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伏羲是太

古神话中的著名蛇神,他们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者,

女娲有造人、补天、置婚姻、作笙簧等功绩,而伏羲

则有作八卦、制嫁娶、结网、作瑟等伟业。他们的

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敬仰。这些功勋卓著的大神为

何具有独特的形体———人首蛇身?这当然是远古

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图腾标志随着远古人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

高也发生着演变。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

“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

80殷都学刊 2003年的蛇神的阶段。”[5](P17)全兽神的蛇神为蛇图腾崇

拜的第一阶段。蛇图腾崇拜之所以发生,正如郑

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所说对“蛇的崇敬,为恐惧

所养育着”。在洪荒远古,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

劣,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之一。蛇常常在人

们不经意中发动袭击,给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

命。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不论是水中还

是陆地,它都能生存,适应性极强,特别是每年春

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蜕皮再生,“起死回生”,生

命力极其顽强。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

的印象。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了。于

是,他们一厢情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

腾加以崇拜,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自己,而且

还会得到它们的保护。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受互

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

思维。”[6](P496)正是由于“互渗律”的思维,原始先

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

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

上。原始人为了蛇图腾能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

就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这即是所谓的“人的拟

兽化”(闻一多语)。在这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

他们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兽的地步。随着图腾

祖先观念的产生,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

始祖,自己的模样既然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

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兽型的图腾蜕变为半人半

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5](P31)。此为

蛇图腾的第二阶段———半人半兽阶段。大量的人

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半人半兽生物是

不存在的,自己的始祖也是人,而不是半人半兽,

于是便由半人半兽图腾形象进而演化为人兽相伴

或人兽分立型形象,即人神为主,兽神相伴。兽神

即为原来的图腾。这是蛇图腾发展的第三阶段

———人兽相伴阶段或全人型阶段。《山海经》中也

记载了大量的人蛇相伴的神祗,最为著名的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

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2](P414)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

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2](P427)

《山海经》中记叙了这么多的“珥蛇之神”,袁珂先

生认为“盖贯耳以为饰也。”[2](P254)这些大名鼎鼎

的神祗为何要以蛇为饰,还是透露出图腾崇拜的

意味。

文化的发展总是累积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

所以这三种类型的蛇图腾崇拜标志有可能同时存

在,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数半人半兽型亦即人首蛇

身型的标志,成为后世蛇精传说和白蛇传故事的

形象源头。人们赋予美丽的白娘子以蛇的本体,

无意中已露出蛇崇拜的微弱光芒。当然,给白蛇

故事以直接影响的还是那些怪诞的蛇精传说。

古代神话中的蛇神是原始先民对物我界限还

分不清时幻想的产物,是盲目自然力的化身。后

来出现的蛇精(蛇妖)形象与蛇神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蛇神和蛇精都具有蛇的本体,而且都具有

超人的本领。它们明显的区别是:蛇神是明显的

半人半兽,而蛇精则是能够幻化成人形,是隐蔽的

亦人亦兽。蛇精虽能变成人形,但是它仍是人性、

蛇性的合体,不过有时人性占上风,有时兽性占上

风而已。另外,蛇神的神奇本领是超自然的,是不

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而蛇精超人的能力和幻化人

形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得到,并非天赋,它们

的活动常常受到外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某些

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还会暴露出蛇的本相。“蛇神

的被创造是不自觉的,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神话观,

而蛇精的创造却是自觉的,反映的是进入文明社

会的人们的精魅观。”[7](P215)古代人民创造蛇精这

种形象,不仅利用了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发生过密

切联系的蛇的形象,而且在蛇精幻化成人形这点

上也可以说是古代蛇图腾崇拜信仰中的化身信仰

发展而来的,并非凭空捏造。古代图腾观念中的

化身信仰认为:图腾即人,人即图腾,人和图腾可

以互相转化。可以说,变形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

遍特征。正如德国文化人类学大师恩斯特·卡西

尔所说:“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

„„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

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

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

另一切事物。”[8](P104)具体来说,在原始人心目中,

人可以化为蛇,蛇也可以化为人。蛇精幻化人形

只不过是对此化身信仰发扬光大了吧,当然蛇精

传说除了与蛇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外,还掺杂了

后世历史的、现实的、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因素。

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培育《白蛇

传》所必不可少的土壤。而一般的,形态比较粗糙

的蛇精传说则是《白蛇传》最终形成的广泛基础。

除了经常提到的《李黄》、《西湖三塔记》堪称白蛇

传故事雏形外,还有不少的蛇精传说在各个不同

的方面给《白蛇传》形成以影响。

81第1期 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早在《搜神记》中就有蛇化人的传说故事。其

中《扬州二怪》记载道:

汉武帝时,张宽为扬州刺史。先是有二

老翁争山地,诣州讼疆界,连年不决。宽视

事,复来。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

入,问:“汝等何精?”翁走,宽呵格之,化为二

蛇。

这则故事描述蛇化二翁诉讼,诙谐幽默。在《搜神

后记》中还有《女嫁蛇》及《乌衣人》等蛇化人的故

事。此类故事则为蛇精化人的早期形态。别林斯

基说:“在文学的有机的历史发展中,一切都是互

相联结和联系的。”“在我们的文学中到处都是活

的历史连扣,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来的,后

来的可以用先前的来解释,没什么偶然性。”西王

母神话在蛇化美女方面可能给以重要的启示。西

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是“其状如人,豹尾

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显然

是一个半人半兽、远离人性的形象。后来,在《穆

天子传》中,西王母颇似一个雍容华贵的人王,到

《汉武内传》中就已成为“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

姿掩蔼,容颜绝艳”的丽人了。西王母由恐怖的半

人半兽形象转变为人间美艳的女性,这对开启后

代作家异类变美女这一想象思维,无疑具有极大

的作用。蛇精化为美女极有可能就是在西王母形

象演化的启发下而生成的。唐朝谷神子《博异志》

中的《李黄》述写一蛇化女子为“白衣之姝,绰约有

绝代之色”,可谓是后世美女蛇的滥觞。宋洪迈

《夷坚志》中有“其颜色绝艳,性好梅妆,不以寒暑,

著素衣衫,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的“孙知县

妻”,还有“杨戬二怪”中的美女蛇“韶颜丽态,目所

未睹,回眸微笑,举止自若”等等,这些美女蛇故事

与《白蛇传》内容有近似之处:蛇能够幻化成美女,

往往着白衣;在特定情况下,它们重又恢复蛇形;

它们能够知恩施报、遇恶复仇,这对《白蛇传》的形

成是大有影响的。

半人半兽的蛇神和能够幻化成美女的蛇精传

说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

自然规律的逐步掌握,人们早已不再相信蛇真的

能够变化为人,可是作为一种民间传说,它的艺术

想象却被保留了下来。白蛇传故事日益丰富和完

善,这一艺术构想带着“种族的记忆”,经过历史的

淘洗,已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存在于白蛇传故事

的深层之中。

二、蛇神婚·感生神话·人蛇恋

从作为异类与人结合这一点来考察,由古代

的蛇神、蛇精到《白蛇传》又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

变的过程。

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

生存最基本的两件大事,恩格斯谓之“两种生产”。

在原始人的神秘的互渗逻辑和巫术思维作用下,

这两种生产间结下了奇妙的关系。“原始人的自

然观同人的主体是融为一体的,在大自然和人类

社会之间有一个被称为‘互渗律’的逻辑„„这个

公式可以解释为人的旺盛生命力普及扩张了自然

界,而大自然的繁育能力又反过来加强人的旺盛

的生命力,人类的性行为可以诱发大自然的春情,

大自然的春情又加强了人类的生命崇拜意

志。”[9](P103)“两种生产”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观

念,在原始人的头脑中把无情草木、禽兽和有情人

生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特而又自然、充满生机

的想象。在世界最古老的几大文明发祥地,都有

表现这一观念的生动神话,并且在各自神话体系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形形色色的代表

生殖力和自然丰产的地母神与男性神之间的“神

婚”。具体到中国,也就是伏羲女娲这对对偶生殖

神的蛇神婚了。在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些

学者认为,东汉武梁祠石刻像以及隋高昌故址阿

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不少石刻和画像上,两个

人首蛇身、蛇尾相交的形象,其实都是“伏羲女娲

交尾图”。闻一多先生论证,从交龙到腾蛇、再到

两头蛇,实为“兽的性的行为的一种歪曲记

录”[5](P22),进而认为“延维”或“委蛇”即是伏羲女

娲,“《山海经》等书里凡讲到左右有首,或前后有

首,或一身二首的生物时,实有雌雄交配状态之误

解或曲解。”[5](P15)可见,伏羲女娲为夫妇的故事

恐怕早在汉代就有了。然而此时的文献记载,他

们的关系或是兄妹(如《路史·后纪》注引《风俗

通》:“女娲,伏羲之妹”),或是君臣(如《淮南子·览

冥训》高诱注:女娲,阴帝,佐宓戏治者也),并未婚

配。只是到了唐代,伏羲女娲为夫妇才有了明确

的文献记载: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

妇”,唐末有李冗《独异志》卷下留下了“昔宇宙初

开之时”,“天下未有人民”而女娲伏羲兄妹“议以

为夫妻”的完整神话。从那时至今,有关伏羲女娲

本是兄妹、后结为夫妇的传说故事在我国不少地

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民间口头流传着。

蛇神之间互相结合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后来人

蛇恋故事的原型之一。

82殷都学刊 2003年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存在着大量的蛇(龙)图

腾感生神话,这是人与蛇神之间并无直接性行为

却产生了性爱结果的故事,人与蛇之间的性关系

和生殖行为是这类感生神话的核心,这与前面探

讨的蛇神婚的核心是一致的,它也是后世人蛇恋

故事的原型之一。只是这类感生神话产生于更为

原始的时代,使属于它的蛇神谱要低级、模糊、复

杂得多。应该说,它是蛇神这个概念尚未完善、成

熟,尚未达到那些著名的蛇神之前,已经产生的人

与蛇神恋的一种。

中国的蛇感生神话颇为丰富,最为著名的是

伏羲的诞生。伏羲又作宓牺、庖栖、伏栖、伏戏、庖

羲、炮牺等,为三皇之一。关于伏羲的诞生,古籍

均云系其母感蛇而孕:皇甫谧《帝王世纪》:“太

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

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

首,有圣德。”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帝

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

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

伏羲图腾为蛇,则其母所感孕之地“雷泽”即为蛇

图腾圣地,华胥所履之迹“大人迹”或“大迹”,因为

图腾民族忌直呼图腾名称,此实为“蛇迹”。《路史

·后纪一》罗苹注引《宝椟记》云:“帝女游于华胥之

洲,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此明确说出伏羲是

感蛇而生的。其他神话中的始祖也有类似的传

说,如女登感龙首而生炎帝,附宝见大电(闪电即

龙或蛇)绕北斗而生黄帝,庆都接触赤龙而生尧等

等。后世的封建帝王利用此类蛇龙感生神话来神

话自己的出生,借以建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刘邦是其代表。《史记·高祖本纪》载:“父曰太公,

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尚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

有身,遂产高祖。”《集解》引文颖说:“高祖感龙而

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由此可见,人蛇

(龙)感生神话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蛇(龙)感生神话是原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图

腾生育信仰即“魂魄受孕”与“图腾转生”观念的直

接反映。“魂魄受孕”与“图腾转生”并不是完全割

裂的两个概念,在上古人类都经历过的图腾制当

中,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图腾信仰的主要部

分。原始人并不明白妊娠是成熟男女性关系的结

果。在他们看来,婴儿是祖先灵魂迁移或图腾物

转生的结果。“魂魄受孕”不是本文所讨论的,本

文要探讨的主要是“图腾转生”。祖先在图腾时代

是与特定的图腾崇拜物联系在一起的。列维·布

留尔说:“那里是祖先们埋葬的地方,是那些能够

坐胎的婴儿出来的地方,最后,也是那些以其繁殖

保证着氏族生活的图腾动物的灵魂出来的地

方。”[6](P330)转生的婴儿与父母之间最根本的血缘

纽带,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图腾。

图腾部落奉特定的动物、植物或某种自然物

为祖先,以它为氏族组织的名号和区别婚姻的界

限(同一图腾部落内不得通婚),对它进行血缘崇

拜,图腾物与祖先,是二位一体的,它与部落人民

之间,是直接的转生关系,也就是说是由动物魂魄

进入凡人女体而形成的婴儿。在神圣动物和凡间

女人之间,又有了生殖行为、性关系,这就是极为

神圣的血缘纽带。一个婴儿的产生,不是妇人与

其夫性行为的结果,而是妇女与熊、龙、鸟„„任

何一种图腾神物间性关系的结果。具体到蛇(龙)

图腾部落,其婴儿的出生是女人与蛇神之间性关

系的结果,由此产生了大量蛇(龙)感生神话。

蛇神婚以及感生神话的实质是原始先民认为

人与蛇之间可以发生性关系及生殖行为,这是原

始人认为人兽可以通婚观念的体现。人蛇神之间

的性关系,伴随着蛇(龙)图腾信仰,一代一代地重

复记忆进入了人类意识的底层,并在后世逐渐形

成了人蛇恋故事的母题。

在原始时期人兽通婚观念的潜意识影响下,

中国文学出现大批的人与异类婚配的故事,他们

五彩斑斓,炫丽多彩,构成文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

景。有龙女、田螺、金鱼、孔雀、狐狸等等故事,其

中最为有名又独具特色的就是人蛇恋故事。在历

代文人笔记所记载的蛇精传说里面,开始出现蛇

化女子与人结合的情节,但这种结合的结果,不是

蛇精为兽性所驱,加害于人,便是男子因人妖相交

而受到残害。《夷坚甲志》所记的一则故事,说一

巨蟒化为妇人与僧结合,不数日这个僧人就死去

了,这条巨蟒还前后使八人为之丧生。《李黄》及

《李》和《西湖三塔记》这三篇故事,同样反映出

这种人妖结合必使人丧生的观念。如《李》一文

叙述李与一美女稍有接触,“闻名香入鼻”,归家

后即“脑裂而卒”。《西湖三塔记》也说白蛇所化的

白衣妇缠住奚宣赞,再三想取食其心肝这样的故

事情节,既显示出古代人兽通婚观念的影响,又宣

扬了后来才有的人妖不能共处的思想意识。蛇精

幻化女子与人相恋最终置人于死地,可以看出这

83第1期 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时的人们已将蛇精视为妖孽,人妖不能共处的观

念已有压倒古代人兽通婚观念的趋势。但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

认识到人兽通婚只不过是先民们的一种虚妄幼稚

的幻想罢了,然而,人们并不拒绝给这荒诞无稽的

故事模型里添加新的时代精神,借此表达他们新

的思想情趣。《白蛇传》传说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

民间传说故事的框架和要求婚姻恋爱自由的民主

精神的巧妙结合。[7](P285)《白蛇传》的核心结构是

蛇化女子与人间男子结合,这既与上古蛇神婚以

及蛇(龙)感生神话中所反映的原始的人蛇通婚观

念有渊源关系,同时又不断汲取营养,获得了新的

生命。白蛇传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一方面由

于大量富于人情味、现实性情节的加入,使它的内

容大大丰富鲜活起来,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

受民主思想的冲刷,它的思想性、艺术性日益提

高。白娘子形象凝聚着历代人民的真挚情感,她

身上的“恶”性即妖气愈来愈淡,“善”和“美”的本

性愈来愈浓,终至成为一个十分理想完美的妇女

典型,被誉为东方的爱神,承载着人们对爱情自由

的理想,对诗意的追求。白、许爱情故事成为我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神话

中的蛇神到后来的蛇精传说直至白蛇传故事,是

一脉相承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白蛇传

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形象都能从古老的神

话及传说中找到相似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

就蕴含和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我们民

族集体无意识的遗迹。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的白蛇传故事,并非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深厚的文

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A].茅盾说神话[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考释[J].文物,

1977,(6).

[4]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A].钟敬文民

间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7]程蔷.试论白娘子形象反映的多种古代文化因素[A].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C].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86.

[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5.

[9]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0.

White Snake Story’s Cultural Origins

YUANYi-me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News Broadcast,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d thatwhite snak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ancient snake fairies’myths and snake dev-

ils’tales in the respects of man-snake whole and man-snake love, and thought that white snake’s impovement

had deeply cultural origins.

Key words:man-snake whole; man-snake love; cultural origins

84殷都学刊 2003年

[收稿日期]2002-12-10

[作者简介]袁益梅(197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古代文学专业2000级研究生。 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

袁益梅

(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本文主要从人蛇一体、人蛇恋两方面详细探讨了白娘子形象对蛇神神话、蛇精传说的继承和发展,认为白

娘子形象的完善是由其深刻的文化渊源的。

[关键词]白蛇传;人蛇恋;蛇神话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3)01-0080-05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民间,是一个优美的带有

神性的民间传说。八百多年来,不断得到历代人

民和文士的修改、润色,它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中

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不管白蛇传故事怎样演

变,它的基本情节———“蛇化女子”与人恋爱是不

会变的。这个基本情节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在怎

样的一种民族文化传统中发育、流传?本文试图

从人蛇一体及人蛇恋两个方面深入剖析白蛇传故

事的原型和流变,揭示白蛇故事的深层文化渊源。

一、人首蛇身·幻化人形·人蛇一体

《白蛇传》最基本的情节是:白蛇幻化成人,与

人间的男子相爱。这个传说从头至尾描述的就是

发生于这种相爱过程中的波澜曲折和悲欢离合。

其核心问题是白娘子由蛇变成了人,是亦人亦蛇

的中心结构。白娘子是一个由蛇变成的女子,她

不但前身是蛇,而且有时还会显露原形,如喝了雄

黄酒后就会原形毕露。白娘子虽然具有人的形

态,拥有人的情感,但同时她还具有神性,如她能

呼风唤雨,能召集虾兵蟹将为之效力等。无论后

人怎样“依着他们当时的流行信仰,剥落了原始的

犷野的面目,给披上了绮丽的衣裳”[1],但白娘子

这亦人亦蛇、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却是绝对不能

改动的,否则就不能成为独具特色的白蛇传故事

了。白娘子这人蛇一体的中心结构是在我国丰富

的文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并非空穴来风。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具有人首蛇身的蛇神为

数不少。仅在“匪特史地之权舆,乃亦神话之渊

府”[2]的《山海经》中即有“贰负神”、“烛阴”、“相

柳”、“窳”、“延维”等等这些古代大神,均为“人

面蛇身”。另外还有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郭

璞注引《归藏·启筮篇》说“共工人面蛇身朱发”。

当然,人首蛇身之蛇神最为著名的即是中华民族

的始祖神女娲和伏羲。王逸《楚辞·天问注》“女娲

人头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人

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由此可见,女娲是一位人

首蛇身的女神。《帝王世纪》云“燧人之世„„生

伏羲„„人首蛇身”,伏羲也是一位人首蛇身的神

人。女娲、伏羲均为人首蛇身之神的证据还有:东

汉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

娲蛇躯”,曹植《女娲画赞》“或云二皇,人首蛇形”,

《列子·黄帝篇》“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

《拾遗记》载“观一神,蛇身人面„„示禹八卦之

图,列于金版之上。„„蛇身之神,即羲皇也”。

除文献记载外,考古发现也证明了女娲伏羲确是

人蛇合体,如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中,人身蛇尾的

神像,大致为传说中的女娲[3]。而长沙马王堆汉

墓帛画上人身蛇尾的神像,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伏

羲[4]。在考古中还常发现,汉代石刻画像与砖画

中人面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像。女娲、伏羲是太

古神话中的著名蛇神,他们是人类文明的肇始者,

女娲有造人、补天、置婚姻、作笙簧等功绩,而伏羲

则有作八卦、制嫁娶、结网、作瑟等伟业。他们的

丰功伟绩值得世人敬仰。这些功勋卓著的大神为

何具有独特的形体———人首蛇身?这当然是远古

先民蛇图腾崇拜的一种体现。

蛇图腾标志随着远古人民认识水平的逐步提

高也发生着演变。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说:

“在半人半兽型的人首蛇身以前,必有一个全兽型

80殷都学刊 2003年的蛇神的阶段。”[5](P17)全兽神的蛇神为蛇图腾崇

拜的第一阶段。蛇图腾崇拜之所以发生,正如郑

振铎在《民俗学浅说》中所说对“蛇的崇敬,为恐惧

所养育着”。在洪荒远古,人类的生存条件极为恶

劣,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之一。蛇常常在人

们不经意中发动袭击,给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

命。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不论是水中还

是陆地,它都能生存,适应性极强,特别是每年春

天,冬眠的蛇开始复苏,蜕皮再生,“起死回生”,生

命力极其顽强。这一切都给人以不可理解的怪异

的印象。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被神化了。于

是,他们一厢情愿与蛇缔造亲属关系,把蛇作为图

腾加以崇拜,认为这样,蛇便不会伤害自己,而且

还会得到它们的保护。原始人的思维是“以受互

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

思维。”[6](P496)正是由于“互渗律”的思维,原始先

民认为,一旦与蛇缔造了亲属关系,蛇就能把自己

超人的力量、勇气、灵巧以及独特的技能传到人身

上。原始人为了蛇图腾能够认识自己,保护自己,

就把自己打扮成蛇的模样,这即是所谓的“人的拟

兽化”(闻一多语)。在这拟兽化的企图中,实际上

他们只能做到人首蛇身的半兽的地步。随着图腾

祖先观念的产生,原始人“便按自己的模样来拟想

始祖,自己的模样既然是半人半兽,当然始祖也是

半人半兽了。这样由全兽型的图腾蜕变为半人半

兽型的始祖,可称为‘兽的拟人化’”[5](P31)。此为

蛇图腾的第二阶段———半人半兽阶段。大量的人

首蛇身的蛇神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人们认识到半人半兽生物是

不存在的,自己的始祖也是人,而不是半人半兽,

于是便由半人半兽图腾形象进而演化为人兽相伴

或人兽分立型形象,即人神为主,兽神相伴。兽神

即为原来的图腾。这是蛇图腾发展的第三阶段

———人兽相伴阶段或全人型阶段。《山海经》中也

记载了大量的人蛇相伴的神祗,最为著名的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

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2](P414)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

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2](P427)

《山海经》中记叙了这么多的“珥蛇之神”,袁珂先

生认为“盖贯耳以为饰也。”[2](P254)这些大名鼎鼎

的神祗为何要以蛇为饰,还是透露出图腾崇拜的

意味。

文化的发展总是累积性的,而不是替代性的,

所以这三种类型的蛇图腾崇拜标志有可能同时存

在,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数半人半兽型亦即人首蛇

身型的标志,成为后世蛇精传说和白蛇传故事的

形象源头。人们赋予美丽的白娘子以蛇的本体,

无意中已露出蛇崇拜的微弱光芒。当然,给白蛇

故事以直接影响的还是那些怪诞的蛇精传说。

古代神话中的蛇神是原始先民对物我界限还

分不清时幻想的产物,是盲目自然力的化身。后

来出现的蛇精(蛇妖)形象与蛇神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蛇神和蛇精都具有蛇的本体,而且都具有

超人的本领。它们明显的区别是:蛇神是明显的

半人半兽,而蛇精则是能够幻化成人形,是隐蔽的

亦人亦兽。蛇精虽能变成人形,但是它仍是人性、

蛇性的合体,不过有时人性占上风,有时兽性占上

风而已。另外,蛇神的神奇本领是超自然的,是不

受任何条件限制的,而蛇精超人的能力和幻化人

形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才能得到,并非天赋,它们

的活动常常受到外界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在某些

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还会暴露出蛇的本相。“蛇神

的被创造是不自觉的,反映的是原始人的神话观,

而蛇精的创造却是自觉的,反映的是进入文明社

会的人们的精魅观。”[7](P215)古代人民创造蛇精这

种形象,不仅利用了自古以来就和人类发生过密

切联系的蛇的形象,而且在蛇精幻化成人形这点

上也可以说是古代蛇图腾崇拜信仰中的化身信仰

发展而来的,并非凭空捏造。古代图腾观念中的

化身信仰认为:图腾即人,人即图腾,人和图腾可

以互相转化。可以说,变形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

遍特征。正如德国文化人类学大师恩斯特·卡西

尔所说:“他们的生命观是综合的,不是分析的。

„„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

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形态;由

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

另一切事物。”[8](P104)具体来说,在原始人心目中,

人可以化为蛇,蛇也可以化为人。蛇精幻化人形

只不过是对此化身信仰发扬光大了吧,当然蛇精

传说除了与蛇神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外,还掺杂了

后世历史的、现实的、宗教的等各方面的因素。

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培育《白蛇

传》所必不可少的土壤。而一般的,形态比较粗糙

的蛇精传说则是《白蛇传》最终形成的广泛基础。

除了经常提到的《李黄》、《西湖三塔记》堪称白蛇

传故事雏形外,还有不少的蛇精传说在各个不同

的方面给《白蛇传》形成以影响。

81第1期 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早在《搜神记》中就有蛇化人的传说故事。其

中《扬州二怪》记载道:

汉武帝时,张宽为扬州刺史。先是有二

老翁争山地,诣州讼疆界,连年不决。宽视

事,复来。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

入,问:“汝等何精?”翁走,宽呵格之,化为二

蛇。

这则故事描述蛇化二翁诉讼,诙谐幽默。在《搜神

后记》中还有《女嫁蛇》及《乌衣人》等蛇化人的故

事。此类故事则为蛇精化人的早期形态。别林斯

基说:“在文学的有机的历史发展中,一切都是互

相联结和联系的。”“在我们的文学中到处都是活

的历史连扣,新的东西都是从旧的东西中来的,后

来的可以用先前的来解释,没什么偶然性。”西王

母神话在蛇化美女方面可能给以重要的启示。西

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是“其状如人,豹尾

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显然

是一个半人半兽、远离人性的形象。后来,在《穆

天子传》中,西王母颇似一个雍容华贵的人王,到

《汉武内传》中就已成为“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

姿掩蔼,容颜绝艳”的丽人了。西王母由恐怖的半

人半兽形象转变为人间美艳的女性,这对开启后

代作家异类变美女这一想象思维,无疑具有极大

的作用。蛇精化为美女极有可能就是在西王母形

象演化的启发下而生成的。唐朝谷神子《博异志》

中的《李黄》述写一蛇化女子为“白衣之姝,绰约有

绝代之色”,可谓是后世美女蛇的滥觞。宋洪迈

《夷坚志》中有“其颜色绝艳,性好梅妆,不以寒暑,

著素衣衫,容仪意态,全如图画中人”的“孙知县

妻”,还有“杨戬二怪”中的美女蛇“韶颜丽态,目所

未睹,回眸微笑,举止自若”等等,这些美女蛇故事

与《白蛇传》内容有近似之处:蛇能够幻化成美女,

往往着白衣;在特定情况下,它们重又恢复蛇形;

它们能够知恩施报、遇恶复仇,这对《白蛇传》的形

成是大有影响的。

半人半兽的蛇神和能够幻化成美女的蛇精传

说是一脉相承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

自然规律的逐步掌握,人们早已不再相信蛇真的

能够变化为人,可是作为一种民间传说,它的艺术

想象却被保留了下来。白蛇传故事日益丰富和完

善,这一艺术构想带着“种族的记忆”,经过历史的

淘洗,已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存在于白蛇传故事

的深层之中。

二、蛇神婚·感生神话·人蛇恋

从作为异类与人结合这一点来考察,由古代

的蛇神、蛇精到《白蛇传》又是经历了一个长期演

变的过程。

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

生存最基本的两件大事,恩格斯谓之“两种生产”。

在原始人的神秘的互渗逻辑和巫术思维作用下,

这两种生产间结下了奇妙的关系。“原始人的自

然观同人的主体是融为一体的,在大自然和人类

社会之间有一个被称为‘互渗律’的逻辑„„这个

公式可以解释为人的旺盛生命力普及扩张了自然

界,而大自然的繁育能力又反过来加强人的旺盛

的生命力,人类的性行为可以诱发大自然的春情,

大自然的春情又加强了人类的生命崇拜意

志。”[9](P103)“两种生产”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观

念,在原始人的头脑中把无情草木、禽兽和有情人

生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特而又自然、充满生机

的想象。在世界最古老的几大文明发祥地,都有

表现这一观念的生动神话,并且在各自神话体系

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形形色色的代表

生殖力和自然丰产的地母神与男性神之间的“神

婚”。具体到中国,也就是伏羲女娲这对对偶生殖

神的蛇神婚了。在考古学所提供的资料中,有些

学者认为,东汉武梁祠石刻像以及隋高昌故址阿

斯塔那墓室彩色绢画等不少石刻和画像上,两个

人首蛇身、蛇尾相交的形象,其实都是“伏羲女娲

交尾图”。闻一多先生论证,从交龙到腾蛇、再到

两头蛇,实为“兽的性的行为的一种歪曲记

录”[5](P22),进而认为“延维”或“委蛇”即是伏羲女

娲,“《山海经》等书里凡讲到左右有首,或前后有

首,或一身二首的生物时,实有雌雄交配状态之误

解或曲解。”[5](P15)可见,伏羲女娲为夫妇的故事

恐怕早在汉代就有了。然而此时的文献记载,他

们的关系或是兄妹(如《路史·后纪》注引《风俗

通》:“女娲,伏羲之妹”),或是君臣(如《淮南子·览

冥训》高诱注:女娲,阴帝,佐宓戏治者也),并未婚

配。只是到了唐代,伏羲女娲为夫妇才有了明确

的文献记载: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女娲本是伏羲

妇”,唐末有李冗《独异志》卷下留下了“昔宇宙初

开之时”,“天下未有人民”而女娲伏羲兄妹“议以

为夫妻”的完整神话。从那时至今,有关伏羲女娲

本是兄妹、后结为夫妇的传说故事在我国不少地

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民间口头流传着。

蛇神之间互相结合的神话传说,可以说是后来人

蛇恋故事的原型之一。

82殷都学刊 2003年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存在着大量的蛇(龙)图

腾感生神话,这是人与蛇神之间并无直接性行为

却产生了性爱结果的故事,人与蛇之间的性关系

和生殖行为是这类感生神话的核心,这与前面探

讨的蛇神婚的核心是一致的,它也是后世人蛇恋

故事的原型之一。只是这类感生神话产生于更为

原始的时代,使属于它的蛇神谱要低级、模糊、复

杂得多。应该说,它是蛇神这个概念尚未完善、成

熟,尚未达到那些著名的蛇神之前,已经产生的人

与蛇神恋的一种。

中国的蛇感生神话颇为丰富,最为著名的是

伏羲的诞生。伏羲又作宓牺、庖栖、伏栖、伏戏、庖

羲、炮牺等,为三皇之一。关于伏羲的诞生,古籍

均云系其母感蛇而孕:皇甫谧《帝王世纪》:“太

帝庖牺氏,风姓也,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人迹

出于雷泽之中,华胥履之,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

首,有圣德。”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帝

庖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

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诗纬含神雾》:“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

伏羲图腾为蛇,则其母所感孕之地“雷泽”即为蛇

图腾圣地,华胥所履之迹“大人迹”或“大迹”,因为

图腾民族忌直呼图腾名称,此实为“蛇迹”。《路史

·后纪一》罗苹注引《宝椟记》云:“帝女游于华胥之

洲,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此明确说出伏羲是

感蛇而生的。其他神话中的始祖也有类似的传

说,如女登感龙首而生炎帝,附宝见大电(闪电即

龙或蛇)绕北斗而生黄帝,庆都接触赤龙而生尧等

等。后世的封建帝王利用此类蛇龙感生神话来神

话自己的出生,借以建立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

刘邦是其代表。《史记·高祖本纪》载:“父曰太公,

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尚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

有身,遂产高祖。”《集解》引文颖说:“高祖感龙而

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由此可见,人蛇

(龙)感生神话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蛇(龙)感生神话是原始文化中普遍存在的图

腾生育信仰即“魂魄受孕”与“图腾转生”观念的直

接反映。“魂魄受孕”与“图腾转生”并不是完全割

裂的两个概念,在上古人类都经历过的图腾制当

中,两者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图腾信仰的主要部

分。原始人并不明白妊娠是成熟男女性关系的结

果。在他们看来,婴儿是祖先灵魂迁移或图腾物

转生的结果。“魂魄受孕”不是本文所讨论的,本

文要探讨的主要是“图腾转生”。祖先在图腾时代

是与特定的图腾崇拜物联系在一起的。列维·布

留尔说:“那里是祖先们埋葬的地方,是那些能够

坐胎的婴儿出来的地方,最后,也是那些以其繁殖

保证着氏族生活的图腾动物的灵魂出来的地

方。”[6](P330)转生的婴儿与父母之间最根本的血缘

纽带,是他们共同的祖先———图腾。

图腾部落奉特定的动物、植物或某种自然物

为祖先,以它为氏族组织的名号和区别婚姻的界

限(同一图腾部落内不得通婚),对它进行血缘崇

拜,图腾物与祖先,是二位一体的,它与部落人民

之间,是直接的转生关系,也就是说是由动物魂魄

进入凡人女体而形成的婴儿。在神圣动物和凡间

女人之间,又有了生殖行为、性关系,这就是极为

神圣的血缘纽带。一个婴儿的产生,不是妇人与

其夫性行为的结果,而是妇女与熊、龙、鸟„„任

何一种图腾神物间性关系的结果。具体到蛇(龙)

图腾部落,其婴儿的出生是女人与蛇神之间性关

系的结果,由此产生了大量蛇(龙)感生神话。

蛇神婚以及感生神话的实质是原始先民认为

人与蛇之间可以发生性关系及生殖行为,这是原

始人认为人兽可以通婚观念的体现。人蛇神之间

的性关系,伴随着蛇(龙)图腾信仰,一代一代地重

复记忆进入了人类意识的底层,并在后世逐渐形

成了人蛇恋故事的母题。

在原始时期人兽通婚观念的潜意识影响下,

中国文学出现大批的人与异类婚配的故事,他们

五彩斑斓,炫丽多彩,构成文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

景。有龙女、田螺、金鱼、孔雀、狐狸等等故事,其

中最为有名又独具特色的就是人蛇恋故事。在历

代文人笔记所记载的蛇精传说里面,开始出现蛇

化女子与人结合的情节,但这种结合的结果,不是

蛇精为兽性所驱,加害于人,便是男子因人妖相交

而受到残害。《夷坚甲志》所记的一则故事,说一

巨蟒化为妇人与僧结合,不数日这个僧人就死去

了,这条巨蟒还前后使八人为之丧生。《李黄》及

《李》和《西湖三塔记》这三篇故事,同样反映出

这种人妖结合必使人丧生的观念。如《李》一文

叙述李与一美女稍有接触,“闻名香入鼻”,归家

后即“脑裂而卒”。《西湖三塔记》也说白蛇所化的

白衣妇缠住奚宣赞,再三想取食其心肝这样的故

事情节,既显示出古代人兽通婚观念的影响,又宣

扬了后来才有的人妖不能共处的思想意识。蛇精

幻化女子与人相恋最终置人于死地,可以看出这

83第1期 袁益梅:白蛇传故事的文化渊源时的人们已将蛇精视为妖孽,人妖不能共处的观

念已有压倒古代人兽通婚观念的趋势。但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

认识到人兽通婚只不过是先民们的一种虚妄幼稚

的幻想罢了,然而,人们并不拒绝给这荒诞无稽的

故事模型里添加新的时代精神,借此表达他们新

的思想情趣。《白蛇传》传说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的

民间传说故事的框架和要求婚姻恋爱自由的民主

精神的巧妙结合。[7](P285)《白蛇传》的核心结构是

蛇化女子与人间男子结合,这既与上古蛇神婚以

及蛇(龙)感生神话中所反映的原始的人蛇通婚观

念有渊源关系,同时又不断汲取营养,获得了新的

生命。白蛇传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一方面由

于大量富于人情味、现实性情节的加入,使它的内

容大大丰富鲜活起来,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

受民主思想的冲刷,它的思想性、艺术性日益提

高。白娘子形象凝聚着历代人民的真挚情感,她

身上的“恶”性即妖气愈来愈淡,“善”和“美”的本

性愈来愈浓,终至成为一个十分理想完美的妇女

典型,被誉为东方的爱神,承载着人们对爱情自由

的理想,对诗意的追求。白、许爱情故事成为我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爱情故事。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古代神话

中的蛇神到后来的蛇精传说直至白蛇传故事,是

一脉相承的,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白蛇传

故事的基本情节、主要人物形象都能从古老的神

话及传说中找到相似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之中,

就蕴含和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我们民

族集体无意识的遗迹。作为“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的白蛇传故事,并非舶来品,而是在我国深厚的文

化传统中孕育而成的。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A].茅盾说神话[C].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孙作云.洛阳西汉卜千秋墓室壁画考释[J].文物,

1977,(6).

[4]钟敬文.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A].钟敬文民

间文学论文集[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5]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7]程蔷.试论白娘子形象反映的多种古代文化因素[A].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4)[C].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986.

[8](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5.

[9]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1990.

White Snake Story’s Cultural Origins

YUANYi-me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News Broadcast,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discussed thatwhite snak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ancient snake fairies’myths and snake dev-

ils’tales in the respects of man-snake whole and man-snake love, and thought that white snake’s impovement

had deeply cultural origins.

Key words:man-snake whole; man-snake love; cultural origins

84殷都学刊 2003年


相关内容

  •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
  • <白蛇传>和雷锋塔设计论文 一.背景 随着时间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白蛇传>和雷锋塔.在<白蛇传>故事流传的800年当中,很多人对他的文学价值以及历史价值都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而将<白蛇传>和雷锋塔的关系仅仅停留在了白娘子永镇雷锋塔之下,很少有人 ...

  • 白蛇传说的女性主义研究
  • 女性屈从于男性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观念,导致女性主体在社会权威话语序列中缺乏塑造自我意象的文化力量,女性形象在男权话语之下被编造或被分裂.符合男性欲望和想象的女性意象,被描绘为温顺可爱的天使;而违逆男性规训的女性形象,则被无限制地妖魔化.蛇的意象,因为柔软绵长的外貌和伏地而行的姿态,成为男性话语描绘女性 ...

  • 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1
  • 中日两国端午节的异同 摘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的端午节是由中国传入的,但是传入日本之后,其文化内涵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并成立中国驱毒避邪,报生护命的文化内涵,同时抛却了龙舟竞渡,追思先哲的文化意义,即你问演变成为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儿童节&quo ...

  • 与传统对话的一种可能
  • 摘要:云门舞集早期经典作品<白蛇传>,集中体现了云门舞集沟通中西的舞蹈实践最初的成果,成功示范了以现代性来阐释传统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其舞蹈中借鉴戏曲身段.武术动作.传统服装道具,但创作美学和技巧仍属于玛莎・葛兰姆表现主义舞蹈风格范畴,使用"收缩――放松"的身体技术,凸 ...

  • [历史彭阳]关于长城塬你知道多少?
  • 雨后彩虹\来稿 秦砖汉瓦,长城塬的风,吹来远古文明,这东山之巅的塬上,还有如此旖旎风光,历史划过我的面庞,看一页页垒砌的砖瓦,我的长城,你来自秦汉,你源自中华文明.因为长城,我们的历史厚重沧桑,一部演绎历史的画卷始终在我心中传承.拾起历史的落叶,驻足长城塬,把对黄土地的恋情写在歌里,传唱久远.沿着历 ...

  • 爱情故事根在民间
  • 爱情胜地之第四幕爱情物件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是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咏唱不衰的.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数不胜数的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梁祝同窗共读结下情缘,死后化作彩蝶形影相随:白娘子为许仙昆仑盗草.水漫金山,被打在雷峰塔下无怨无悔: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隔在银河两岸,感动了天下的 ...

  • 三年级上册传统文化
  •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1课 <三字经>(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们的背诵能力. 2.教育孩子克服外界干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难点:本段内容的理解. 教学方法: ...

  • _白蛇传_人物形象浅析
  • 2009年 第3期学术探讨 <白蛇传>人物形象浅析 文/姜川子 摘 要:<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本文通过对具有时代意义白蛇传版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说明千百年百姓传颂白蛇传故事的原因,表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理想和生活追求. 关键词:故事发展:白蛇:小青:许仙:法海 ...

  • 古典小说研究1(2)
  • 小说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传奇:唐传奇就是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闻奇异事.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明传奇,戏剧之长者.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