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复古运动--陈子昂与李白的承继关系

  摘 要:陈子昂的“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的创作追求和实践,在当时和其后的诗歌创作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陈子昂之后既之以倡同样的论调的继承者,就是李白。   关键词:陈子昂 李白 承继关系      一、陈子昂   齐、梁文学之绮靡之风还未尽,而于唐诗却首先树立了革命的旗帜,以复古为号令,首推陈子昂。韩愈诗所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如是也。   陈子昂在《上薛令文章启》中说:“然则文章薄技,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岂非古人君子以为道德之薄哉!某实鄙能,未窥作者;斐然狂简,虽有劳人之歌;怅尔咏怀,曾无阮籍之恩。徒恨迹荒淫丽,名陷俳优,长为童子之群,无望壮夫系列。”其视文学为一种薄技,不足挂齿,从内心有一种鄙视之心,颇有薄诗不为之态。但他却并非真的不为,而不过是欲该当时过度尚文的诗风,返之于质朴罢了。   其所作《感遇诗》三十八章,一变徐、庾馀风,大为提倡平淡清雅之音。《登幽州台歌》感叹怀才不遇,慷慨苍凉,堪称绝唱。《苏州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托古兴怀,直抒胸臆。这些杰作,对于纠正梁、陈初唐遗习,下启盛唐诗风,厥功甚伟。陈子昂在文学作品上如此,在文学批评上更是这样。他在《与东方左史纠修竹篇叙》说到:“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瑕时观齐、梁间时,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他的这番言论,主要攻击的是那些表现色情的宫体诗;是那些“彩丽竟繁”而毫无情感生命的唯美文学。他推重建安、正始之音:推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浪漫文学情调。   陈于昂针对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要求恢复“汉魏风骨”,对“横制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繁荣唐代诗词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唐诗革新的先驱和功臣,在唐诗发展史上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亦应看到,陈子昂提出恢复“汉魏风骨”,只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一次特定的革新运动,总不能从此把文学史上的所有的“复古” 都称为“涵革新之义”,更不能简单地在“复古”与“革新”之间划上等号。何妨陈子昂的“复古”主张也是有其片面的倾向的。   陈子昂之后既之以倡同样的论调者,就是李白。李白自谓:“梁、陈以来,艳薄斯极,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其自许复古重担于身如此已。   二、李白   李白一生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一生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无数,但是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篇章不多,而大抵比较零碎。其中一个显著特色是呈现出鲜明的复古色彩,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段话中。其一《古风·其一》,有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段话的主旨是推尊《诗经》,贬抑其后的诗赋创作。他称颂《诗经》的风、雅是正声,足为典范。   李白的另一则文学复古言论见于孟棨《本事诗·高逸》篇的记载: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指陈子昂)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本事诗》虽是小说家言,但记载尚较严谨,其自序称:“其有出诸异传怪录,疑非事实者,则略之。拙俗鄙俚,亦所不取。”上面这段记载与《古风·其一》精神相合,当属可信。这段记载说明两点:一是李白认为南朝后期的诗歌风貌绮艳轻薄,达于极点,沈约等又提倡四声八病,写作永明新体,加剧了诗风的艳薄,因此自己有责任来恢复诗歌创作的古道。二是李白认为诗歌内容应有深微的比兴寄托,关心政治社会,这方面后起的五言诗不及《诗经》的四言体,七言诗更是不行,提倡四声八病,则又束缚了诗歌的表现力。上面两则言论精神相通,都表现了李白文学思想浓厚的复古色彩。他认为只有《诗经》是正声,兴寄深微,四言体雅正,内容形式都好,堪为典范。其后的骚、赋、五七言诗、新体诗、律体诗都不行。这里实际上表现了李白在强调复古时的一时偏激之论,并不反映他对文学(主要是诗)创作的全部看法。   太白为人,本偏于浪漫的气氛,故其论诗亦崇尚自然,破弃格律,近于浪漫的主张。他欲以浪漫的作风改变古典的作风,本极正当,李白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尤在于此。只可惜他因古诗之自然而高倡复古则未免有昧于文学进化之意义。试看他曰:“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则看出其不免为复古一念所误了。   综上所述,李白的复古主张,依旧是对诗的革新主张,乃与陈子昂是一脉相承的。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创作实践,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希图借此扫荡齐梁余风的影响,这一革新主张,为后代力图矫正绮靡诗风的革新志士所继承,在古代文论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他的《感遇》诗一直为后代诗人效仿。如张九龄有《感遇》二十首,李白有《古风》五十首。朱熹指出,李白“《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朱子语类》卷一四)可见,陈子昂的“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的创作追求和实践,在当时和其后的诗歌创作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的确是广泛而深入的。

  摘 要:陈子昂的“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的创作追求和实践,在当时和其后的诗歌创作领域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陈子昂之后既之以倡同样的论调的继承者,就是李白。   关键词:陈子昂 李白 承继关系      一、陈子昂   齐、梁文学之绮靡之风还未尽,而于唐诗却首先树立了革命的旗帜,以复古为号令,首推陈子昂。韩愈诗所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如是也。   陈子昂在《上薛令文章启》中说:“然则文章薄技,固弃于高贤;刀笔小能,不容于先达。岂非古人君子以为道德之薄哉!某实鄙能,未窥作者;斐然狂简,虽有劳人之歌;怅尔咏怀,曾无阮籍之恩。徒恨迹荒淫丽,名陷俳优,长为童子之群,无望壮夫系列。”其视文学为一种薄技,不足挂齿,从内心有一种鄙视之心,颇有薄诗不为之态。但他却并非真的不为,而不过是欲该当时过度尚文的诗风,返之于质朴罢了。   其所作《感遇诗》三十八章,一变徐、庾馀风,大为提倡平淡清雅之音。《登幽州台歌》感叹怀才不遇,慷慨苍凉,堪称绝唱。《苏州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托古兴怀,直抒胸臆。这些杰作,对于纠正梁、陈初唐遗习,下启盛唐诗风,厥功甚伟。陈子昂在文学作品上如此,在文学批评上更是这样。他在《与东方左史纠修竹篇叙》说到:“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瑕时观齐、梁间时,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他的这番言论,主要攻击的是那些表现色情的宫体诗;是那些“彩丽竟繁”而毫无情感生命的唯美文学。他推重建安、正始之音:推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浪漫文学情调。   陈于昂针对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要求恢复“汉魏风骨”,对“横制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繁荣唐代诗词确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唐诗革新的先驱和功臣,在唐诗发展史上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亦应看到,陈子昂提出恢复“汉魏风骨”,只不过是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一次特定的革新运动,总不能从此把文学史上的所有的“复古” 都称为“涵革新之义”,更不能简单地在“复古”与“革新”之间划上等号。何妨陈子昂的“复古”主张也是有其片面的倾向的。   陈子昂之后既之以倡同样的论调者,就是李白。李白自谓:“梁、陈以来,艳薄斯极,将复古道,非我而谁!”其自许复古重担于身如此已。   二、李白   李白一生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一生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无数,但是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篇章不多,而大抵比较零碎。其中一个显著特色是呈现出鲜明的复古色彩,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段话中。其一《古风·其一》,有云: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段话的主旨是推尊《诗经》,贬抑其后的诗赋创作。他称颂《诗经》的风、雅是正声,足为典范。   李白的另一则文学复古言论见于孟棨《本事诗·高逸》篇的记载: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指陈子昂)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本事诗》虽是小说家言,但记载尚较严谨,其自序称:“其有出诸异传怪录,疑非事实者,则略之。拙俗鄙俚,亦所不取。”上面这段记载与《古风·其一》精神相合,当属可信。这段记载说明两点:一是李白认为南朝后期的诗歌风貌绮艳轻薄,达于极点,沈约等又提倡四声八病,写作永明新体,加剧了诗风的艳薄,因此自己有责任来恢复诗歌创作的古道。二是李白认为诗歌内容应有深微的比兴寄托,关心政治社会,这方面后起的五言诗不及《诗经》的四言体,七言诗更是不行,提倡四声八病,则又束缚了诗歌的表现力。上面两则言论精神相通,都表现了李白文学思想浓厚的复古色彩。他认为只有《诗经》是正声,兴寄深微,四言体雅正,内容形式都好,堪为典范。其后的骚、赋、五七言诗、新体诗、律体诗都不行。这里实际上表现了李白在强调复古时的一时偏激之论,并不反映他对文学(主要是诗)创作的全部看法。   太白为人,本偏于浪漫的气氛,故其论诗亦崇尚自然,破弃格律,近于浪漫的主张。他欲以浪漫的作风改变古典的作风,本极正当,李白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尤在于此。只可惜他因古诗之自然而高倡复古则未免有昧于文学进化之意义。试看他曰:“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则看出其不免为复古一念所误了。   综上所述,李白的复古主张,依旧是对诗的革新主张,乃与陈子昂是一脉相承的。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诗歌创作实践,对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希图借此扫荡齐梁余风的影响,这一革新主张,为后代力图矫正绮靡诗风的革新志士所继承,在古代文论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他的《感遇》诗一直为后代诗人效仿。如张九龄有《感遇》二十首,李白有《古风》五十首。朱熹指出,李白“《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朱子语类》卷一四)可见,陈子昂的“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的创作追求和实践,在当时和其后的诗歌创作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的确是广泛而深入的。


相关内容

  •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分析毕业论文
  •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分析毕业论文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词„„„„„„„„„„„„„„„„„„„„„„„„„„„(1) 正文„„„„„„„„„„„„„„„„„„„„„„„„„„„„(1) 一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 ...

  • 毕业论文: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
  •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 毕 业 论 文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 邹 虎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主 考 学 校: 兰 州 大 学 准 考 证 号: [1**********]5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张建民(教授)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2010年11月2日 陈子昂诗歌的艺术成就 Th ...

  • 唐诗三百首简介
  • 唐诗三百首简介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 ...

  • 论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
  • 摘 要:针对南朝绮丽柔靡的诗风,陈子昂鲜明地提出以兴寄.风骨为中心的文学革新理论,并在创作上积极地实践这种新的理论,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也对初唐以后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 诗歌理论 兴寄 风骨 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陈子昂是一个重要 ...

  • 天地悠悠阅读答案
  • 天地悠悠 陈子昂 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 ...

  •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 2009年11月第29卷第6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09Vol.29No.6 李杜诗风的转变与唐代文化的转型 葛景春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摘 要:个人诗风的差异和转变,是与诗歌思 ...

  • 古代文学史填空题195道版本
  • 1.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擅长五律,卢骆擅长七言歌行体. 3.吴中四士: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4.沈宋:指初唐时期的沈佺期,宋之问,他们的诗在诗律和艺术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完成"回忌声病,约句 ...

  • 唐诗的精神风貌(修改)[1]
  • 论唐诗的精神风貌 黄春梅 内容摘要:本文开篇点题,阐明了刚健.豪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是唐诗的精神面貌.在下文的论述和分析过程中首先通过阐述唐诗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其次,分别以汉至隋.宋朝两大历史时期为例,通过论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演化过程,对唐诗的精神风貌的特殊性加以 ...

  • 唐代诗歌分期
  • 唐代诗歌分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