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6《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 书设 计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作者:叶思宇

6《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全文共12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写谭老师想平常一样早早赶到学校上班第二——七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的感人经过第八——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十二自然段为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申请赞颂

课文用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渲染了人物,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课文通过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

(1)知识目标:认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实际、有感情朗读等方法,感悟

(3)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写作意图及人物反映的精神面貌,激发学生(品德)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汶川“512”大地震的概况,了解当时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说教法:

(1)背景导入,创设情境

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揭示课题,走近人物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的理念长此以往,可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新知、主动探究新知的好习惯课堂上,这些图片的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3)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4)导读法,导出文本中心,感悟人物形象

在精读感悟时,重在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的动作、语言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急促的语调诵读,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震后人们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关键词”死死“、”飞身“、生死攸关”等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说学法:

(1)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自读自悟

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这样尊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遵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

(3)自主圈画批注式

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

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5)合作探究法

“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有三处写到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护住学生首先,学生找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学生边读边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镇定、临危不惧、以学生安危为重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请学生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这时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挺身而出、舍生取义、大公无私课文第三次(最后的姿势)在十一自然段,是学生们在回忆中咀嚼着痛苦,从学生们的角度丰满了谭老师的英雄形象用引读法深情读完这一小节,而后学生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自己此刻的感受由此达到“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设计意图:背景导入,创设情境根据儿童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采用情境教学,播放一段“512”地震视频,看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有利于学生尽快地走进文本,促进学生学习动机,与文本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法学生课前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不仅了解了有关地震方面的科学知识,增强了教材的知识性与文化性,同时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走近人物课堂上,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地展示,大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增强了教材的可视性,调动了学生浓浓的学习情趣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设计意图:扣题读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领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文章的精妙之处,深层次的东西,如细腻的感情,传神的描写,学生有效感悟办法就是读,琢磨地读,反复地读,充分地读,读得如痴如醉,文我合一,这是解道悟文的最佳境界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重点生字词的意思,在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符合了新课标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设计意图: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的临危不惧,抓住五个“!“,通过谭老师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准确有力的动作,感受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尊重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化解教学的难点,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让学生体会四处环境描写的好处从而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教参56页)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

设计意图: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沿着感情变化的线索——亲切、痛苦、赞颂,深情朗读,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一篇真情,读出学生自己对谭老师由衷地敬仰和怀念

六、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 书设 计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作者:叶思宇


相关内容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灾难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述了地震来 ...

  • 我的教案最后的姿势
  • <最后的姿势>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 ...

  • 6[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 ...

  • 6.最后的姿势(2课时)
  • 6 最后的姿势 教材分析: 2008年的5.12大地震是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的,那惨烈的画面至今令人不忍回首.其间许多的英雄人物在灾害面前赫然挺立.尤其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耕耘在在三尺讲台的老师们,绝大多数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毅然用自己并不强健的体魄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读着他们的事迹,同为教师 ...

  • 6最后的姿势hlxx006
  • 6.最后的姿势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 ...

  • 瑜伽初学必看
  • 瑜伽初学必看,拜日式普及版 前言:虽然现在大家都提倡练习瑜伽,但是你是否会有点困惑,不知道该从哪里练起呢? 下面给大家介绍的这套瑜伽,"拜日式普及版",动作不是很难,每天抽出点时间练习, 效果会很好的. 姿势一:祈祷式做法:挺身直立,双脚并拢.双手胸前合掌.放松全身.调匀呼吸.益 ...

  •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及反思
  • 最后的姿势 重庆市石柱县渝中实验小学校 黄承英 [创新整合点] 抓住中心,采用朗读贯穿法,形散神聚的去实现主题的领悟. [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5.12 ...

  • 蹲踞式跳远
  • 跳远技术教学 一.跳远的发展概况与技术 (一)跳远的发展概况 跳远是田径运动中最古老的一个项目.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希腊奥运会上就设有跳远项目的比赛.现代跳远运动的发展是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1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跳远运动的形式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但跳远的技术.成绩.场 ...

  •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 自从学习了第6课<最后的姿势>之后,我的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千秋老师那最后的姿势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挥散不去. <最后的姿势>记述了"5.12"大地震时发生的感人的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