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史文化遗产

洛阳历史文化遗迹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

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其时代距今3800年至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市。该遗址1957年被发现,经考证为夏都斟鄩所在地,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标志着华夏

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都城,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总结了我国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造城经验,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并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北部发现有作坊、烧窑等遗迹,东半部为墓葬区。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

城的范围内发掘的遗址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墓葬总数3000座以上。以后,又多次在此古城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解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1

汉魏洛阳故城:在洛阳市东1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下,埋藏着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遗址,人口最多时曾达到100万,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沿用,至唐初废弃,前后达1500年之久,其中作为都城时间近600年。该遗址现存有内城、宫城、金墉城、外郭城、永宁寺、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重要文物遗迹。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了东都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以后又经多次增修,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隋炀帝迁都至此,该城作隋都15年,唐都60余年,到五代、北宋仍作陪都,先后称之为洛阳宫、东京、东都、神都;后被金人所毁,其沿用时间前后达500余年之久。

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全国最大的国

保单位之一。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邙山陵墓群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有数十万之众,初步统计至少有24座帝王的陵墓、330座现存墓冢分布其间,号称"无卧牛之地"。。以邙山陵墓群为中心辐射至附近区域的陵墓群体,构成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十三朝古都重要的陵墓遗产。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丝绸之路、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

洛阳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节点,两条意境别具的文化走廊在此交汇,古都洛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自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流、互动的文化线路,其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8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标志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进一步确立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2006年12月国家

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丝绸之路(洛阳段)名列其中。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推荐名单,包括48处文化遗产。其中河南省5处,洛阳占其四,分别是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和汉函谷关。目前,申报文本已完成初稿,正抓紧修订和完善。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随后又开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至此,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北宋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西端终点。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大运河(洛阳段)已正式列入大运河跨地区联合申遗项目,于2006年10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运河这一文化线路也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三、河洛文化博大精深

孕育、发展和繁荣于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高峰和重要里程碑。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之处;洛宁有"洛出书"碑,据说是神龟负书出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流派无一不与洛阳有密切的关

系。道家经典创作于洛阳,儒家经典集成于洛阳,释教佛学发展于洛阳,伊洛理学渊源于洛阳。这些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洛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的表现。洛阳还是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中心区域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发生于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的两次文化融合都是以洛阳为中心完成的,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相遇、中国与日本的最早的国家级交往,都发生在这里。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生活在这里,许多重大学术成果产生在这里。洛阳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继续谱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洛阳历史文化遗迹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建都洛阳,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余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明,给洛阳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洛阳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0余处,其中龙门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一、洛阳片区大遗址群

洛阳片区大遗址群,包含了自夏商至隋唐三千年中华文明与文化起源和发展阶段的大规模遗存,价值突出,分布密集,规模宏大。分布在洛河沿岸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我国早期都城遗址最杰出的代表、流传至今最重要的遗址、中华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物证。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二里头村附近,其时代距今3800年至3500年,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规模最大的城市。该遗址1957年被发现,经考证为夏都斟鄩所在地,号称华夏第一王都,标志着华夏

民族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步入文明时代,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证。以该遗址文化内涵为代表而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夏文化的缺环,是河洛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王都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偃师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尸乡沟一带,面积约20平方公里。1983年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以来,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十九世纪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在小亚细亚发现的著名的特洛伊古城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偃师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都城,规划周密,布局合理,总结了我国自仰韶文化晚期开始的造城经验,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东周王城遗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东迁洛邑,建都于东周王城。东周王城的规模、布局和演变,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二十世纪50年代,文物考古工作者为寻找东周王城的踪迹,根据文献记载,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涧河东岸的小屯村发现了汉河南县城遗址,并在其外围找到了沉睡地下两千多年的东周王城遗址,进而摸清了东周王城的具体位置、布局和范围。经考古证实,东周王城的西南部为宫殿区,宫殿区北部发现有作坊、烧窑等遗迹,东半部为墓葬区。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东周王

城的范围内发掘的遗址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墓葬总数3000座以上。以后,又多次在此古城有重要发现,特别是近几年在王城东部发现了大型车马坑和大型墓葬,解开了东周王城陵区之谜,为了解东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1

汉魏洛阳故城:在洛阳市东1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下,埋藏着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遗址,人口最多时曾达到100万,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汉魏洛阳故城。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沿用,至唐初废弃,前后达1500年之久,其中作为都城时间近600年。该遗址现存有内城、宫城、金墉城、外郭城、永宁寺、太学、辟雍、明堂、灵台等重要文物遗迹。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两代的都城。"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这一文献记载说明了东都洛阳城的规模和布局,以后又经多次增修,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隋炀帝迁都至此,该城作隋都15年,唐都60余年,到五代、北宋仍作陪都,先后称之为洛阳宫、东京、东都、神都;后被金人所毁,其沿用时间前后达500余年之久。

邙山陵墓群: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全国最大的国

保单位之一。所在区域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占地面积756平方公里。地跨洛阳市所属的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区、洛龙区、偃师市、孟津县七个区县。邙山陵墓群汇集两周、两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有数十万之众,初步统计至少有24座帝王的陵墓、330座现存墓冢分布其间,号称"无卧牛之地"。。以邙山陵墓群为中心辐射至附近区域的陵墓群体,构成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十三朝古都重要的陵墓遗产。邙山是全国著名的地下文物宝库,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丝绸之路、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

洛阳是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的节点,两条意境别具的文化走廊在此交汇,古都洛阳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

丝绸之路是指汉唐时期自洛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交流、互动的文化线路,其整体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8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在新疆吐鲁番市召开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商会,标志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正式启动。并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进一步确立了古都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2006年12月国家

文物局公布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丝绸之路(洛阳段)名列其中。2007年9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推荐名单,包括48处文化遗产。其中河南省5处,洛阳占其四,分别是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白马寺和汉函谷关。目前,申报文本已完成初稿,正抓紧修订和完善。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随后又开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至此,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北宋时期,洛阳是大运河的西端终点。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大运河(洛阳段)已正式列入大运河跨地区联合申遗项目,于2006年10月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运河这一文化线路也成为"十一五"国家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

三、河洛文化博大精深

孕育、发展和繁荣于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河图洛书,河图洛书可视为中华古文明的第一高峰和重要里程碑。孟津有龙马负图寺,据说是"河出图"之处;洛宁有"洛出书"碑,据说是神龟负书出的地方。中国古代的四大思想流派无一不与洛阳有密切的关

系。道家经典创作于洛阳,儒家经典集成于洛阳,释教佛学发展于洛阳,伊洛理学渊源于洛阳。这些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正是洛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突出地位与重要作用的表现。洛阳还是中华民族融合形成的中心区域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前发生于战国时期和北魏时期的两次文化融合都是以洛阳为中心完成的,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相遇、中国与日本的最早的国家级交往,都发生在这里。许多历史文化名人诞生、生活在这里,许多重大学术成果产生在这里。洛阳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河洛大地古迹众多、文物荟萃,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这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继续谱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相关内容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河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梁祝传说 董永传说 民间音乐 唢呐艺术 板头曲 传统戏剧 大平调 豫剧 宛梆 怀梆 越调 大弦戏 四平调 曲剧 道情戏(太康道情戏)目连戏(南乐目连戏) 曲 艺 河洛大鼓 河南坠子 杂技与竞技 少林功夫 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民间美术 朱仙镇木版年画 泥塑 ...

  • 烟云涧青铜器制作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 字号 背景 来源: 洛阳晚报  2011-07-22 08:30              收藏  电邮 打印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LYD 到 106583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712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洛阳手机报 烟云涧村口的大鼎,彰显"仿古青铜器第一村"的特色 ...

  • 中国旅游知识大全 中国旅游的好地方
  • 中国旅游主要对中国建筑.文化艺术.物华食美和交通等方面介绍.以下内容由小编整理.提供给您参考. 中国旅游知识大全 中国旅游的好地方 游山玩水除了能愉悦心情,锻练体魄外,还能增加见识,陶冶情操.在你旅游出行的整个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能学到许多知识和学问.旅游知识大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全,只是在每个人游 ...

  •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图集 2
  •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图集  2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消息传至扬州,全城同庆,欢声一片,为心中最美的母亲河骄傲自豪.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运河,是中华先祖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 ...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2012年4月修订)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 ...

  • "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当下意义
  • 一 古代希腊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意即"丝国".继希腊而兴的罗马人同样把丝绸称为"赛里丝国的布"或"赛里丝国的纱".上个世纪,德国历史地理学家里希特霍芬最早提出,把古代从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路称为"丝 ...

  • [解码]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 核心提示:2014年6月22日,,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共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作为世界上 ...

  • 第1课时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当堂训练及答案(中图版)
  • 第1课时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知能点一] 祖国南北重归一统 1. 年, 北周权臣 夺取政权, 建立 ,定都长安. 2. 隋文帝在位期间, 实行" "政策, 历史上把他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叫做" ". 3. 隋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 主要有( ) ①北方民族大融合② ...

  • 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 洛阳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2012年1月11号,本人应付跃龙老师的要求来到洛阳进行文 化产业调研,走访了市政府文化产业科,宣传部文产办等几家单位.对洛阳市的文化产业进行了一次摸底式调查.洛阳市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但是定位并不准确,发展方向过于发散.2011年文化产业占洛阳市总GDP不到2%,与周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