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宋俊丽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3日 12 版)

上官惠作《中秋望月图》(局部) 庚寅(1770年) 中国嘉德供图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作为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节日氛围,赏月、玩月、宴饮等中秋节俗渐成规模。据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统计,《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歌达111首之多,出自65位诗人之手。透过这100余首来自唐人诗情画意的中秋歌吟,我们可大略探查到唐人中秋节俗的些许况味。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中秋节为什么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亦称仲秋,本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据考,中秋节可能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后来祭月的成分逐渐为赏月所替代,这一节庆活动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延续下来;至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又经唐人玩月、赏月的筛选,才逐渐将中秋锁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欧阳詹《玩月》诗序就认为八月十五“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时候“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正是赏月、玩月的最佳时机。他的这一观点当即得到同在华阳观赏月的众文人赞同,于是乃作玩月诗以乐。栖白在《八月十五夜玩月》诗中也认为八月十五的月亮非同一般:“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唐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勇于实践,赏月之事也不例外,觉得八月十五赏月好,于是就有很多人在八月十五去赏月,最后中秋赏月便凝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

赏月、玩月之风始见于魏晋诗歌,谢灵运《怨晓月赋》、谢庄《月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等诗作均与玩月相关,但是与唐代玩月诗相比,魏晋玩月诗一个是数量少,一个是几乎没有明言吟咏八月十五中秋月亮的。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是唐人赋予了八月十五以非同寻常的价值和节日意义。

唐人爱月,同时也在诗歌中赋予了“月”意象多重意义和价值。笔者据电子版《全唐诗库》作了一个统计,在近五万首《全唐诗》中,涉月诗歌约5377首,占到近11%;在唐人眼中,月之变化不胜枚举,有凉月、暑月、松月、素月、清水月、关山月等,借助这些“月”之意象,诗人们有的发闲适幽情,有的抒不遇惆怅,有的发怀古之叹,有的抒相思缱绻,当然还有的抒发对团圆的渴盼。正是在这样的大量的赏月实践中,唐人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中唐以后,在中秋满月之时,玩月之风渐盛。那么,唐人玩月、赏月都到哪里去?又有什么玩法呢?

寺观是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的常到之处,白居易《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欧阳詹《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都是记述寺观赏月乐事的。有时人们也在船边或水边玩月,裴夷直《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描写了“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的动人情景;许浑在《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中提到“去年今夜醉兰舟”;而羊士谔也有《褒城驿池塘玩月》的经历。另外,高处也宜赏月,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云:“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甚至为望月之便还打算修建专门的望月台,后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如愿。

其实,《全唐诗》中还记录了一个唐人玩月的独特地域,那就是禁直宫苑。禁直,即在宫廷官署值班之意。唐代有完善的官员值班制度,如果适逢八月十五值班,唐代文人往往也不愿错过赏月乐事(唐代皇帝比较宽容,所以把值班地点挪到屋外,应在允许之列),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元稹《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都写的是自己在皇家禁地值班时玩月的情形。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唐人玩月时往往有饮酒宴会之举,月饼在唐代月光诗中倒未见记载,而酒却似乎是中秋必备。上引“去年今夜醉兰舟”即是一证;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云:“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开元天宝遗事》载,某年的八月十五夜,苏颋等人“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亦“备文酒之宴”,所谓文酒,即赋诗喝酒之意,可见中秋赋诗宴饮应是当时流行。

与我们今天的中秋宴饮闷头在屋里吃喝不同,唐人的中秋宴饮多是在野外高地或临楼露台,菜肴不见得丰盛,赏月赋诗却是必须,《全唐诗》中就保留了某次几位地方政要和武相公锦楼玩月所作的诗歌,摘选如下:

和武相公锦楼玩月得浓字

柳公绰(时为西川营田副使)

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浅,遥辨雪山重。

万井金花肃,千林玉露浓。不唯楼上思,飞盖亦陪从。

(载《全唐诗》卷318-14)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苍字

张正一 (时为西川观察判官)

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

旅人方积思,繁宿稍沉光。朱槛叨陪赏,尤宜清漏长。

(载《全唐诗》卷318-17)

将这几首诗联系起来读,我们已能大致感受到唐人玩月宴饮时的热闹情景。当然也有其他的玩月方式,比如三五好友边走边赏月边联诗,《全唐诗》卷789—17就记录了诗人武元衡与好友《中秋夜听歌联句》的情景: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裴度

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柳公绰

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卢放

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卢士玫

诗人在家中仰头痴立赏月的也有,王建就在其诗作《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记录了他“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的一个痴立玩月的过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既圆且明,又处于万物开始变得萧索的仲秋季节,很容易触发人们思亲思乡的心绪。在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戍边卫国的需要,离开故乡亲人外出求学、经商、仕进、游历、戍边的人很多,相知相交的好友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分离。由于明月千里与共的特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经成为唐代离人的思维惯性,而面对又大又圆的清秋朗月,就更容易勾起他们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情思,于是,在唐代,中秋节被赋予了深深的团圆内涵。李群玉情念家乡,于是写道:“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中秋广江驿示韦益》);白居易思念元稹,写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见中秋思亲、渴望团圆,在唐代已是节俗。此后,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内涵,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现象的普遍而越发浓厚,宋代以后,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

宋俊丽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03日 12 版)

上官惠作《中秋望月图》(局部) 庚寅(1770年) 中国嘉德供图

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华阳洞里秋坛上,今夜清光此处多。

——白居易《华阳观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

作为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节日氛围,赏月、玩月、宴饮等中秋节俗渐成规模。据刘德增《中秋节源自新罗考》统计,《全唐诗》中咏八月十五中秋的诗歌达111首之多,出自65位诗人之手。透过这100余首来自唐人诗情画意的中秋歌吟,我们可大略探查到唐人中秋节俗的些许况味。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中秋节为什么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亦称仲秋,本指秋季的第二个月份,并非专指八月十五。据考,中秋节可能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后来祭月的成分逐渐为赏月所替代,这一节庆活动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延续下来;至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又经唐人玩月、赏月的筛选,才逐渐将中秋锁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欧阳詹《玩月》诗序就认为八月十五“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时候“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徘徊,桂华上浮。升东林,入西楼。肌骨与之疏凉,神魂与之清冷”,正是赏月、玩月的最佳时机。他的这一观点当即得到同在华阳观赏月的众文人赞同,于是乃作玩月诗以乐。栖白在《八月十五夜玩月》诗中也认为八月十五的月亮非同一般:“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唐人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勇于实践,赏月之事也不例外,觉得八月十五赏月好,于是就有很多人在八月十五去赏月,最后中秋赏月便凝定在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

“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

赏月、玩月之风始见于魏晋诗歌,谢灵运《怨晓月赋》、谢庄《月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等诗作均与玩月相关,但是与唐代玩月诗相比,魏晋玩月诗一个是数量少,一个是几乎没有明言吟咏八月十五中秋月亮的。从这一点来看,应该说是唐人赋予了八月十五以非同寻常的价值和节日意义。

唐人爱月,同时也在诗歌中赋予了“月”意象多重意义和价值。笔者据电子版《全唐诗库》作了一个统计,在近五万首《全唐诗》中,涉月诗歌约5377首,占到近11%;在唐人眼中,月之变化不胜枚举,有凉月、暑月、松月、素月、清水月、关山月等,借助这些“月”之意象,诗人们有的发闲适幽情,有的抒不遇惆怅,有的发怀古之叹,有的抒相思缱绻,当然还有的抒发对团圆的渴盼。正是在这样的大量的赏月实践中,唐人发现中秋满月最适宜“玩”。中唐以后,在中秋满月之时,玩月之风渐盛。那么,唐人玩月、赏月都到哪里去?又有什么玩法呢?

寺观是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的常到之处,白居易《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许浑《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欧阳詹《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都是记述寺观赏月乐事的。有时人们也在船边或水边玩月,裴夷直《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描写了“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的动人情景;许浑在《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中提到“去年今夜醉兰舟”;而羊士谔也有《褒城驿池塘玩月》的经历。另外,高处也宜赏月,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云:“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甚至为望月之便还打算修建专门的望月台,后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如愿。

其实,《全唐诗》中还记录了一个唐人玩月的独特地域,那就是禁直宫苑。禁直,即在宫廷官署值班之意。唐代有完善的官员值班制度,如果适逢八月十五值班,唐代文人往往也不愿错过赏月乐事(唐代皇帝比较宽容,所以把值班地点挪到屋外,应在允许之列),吴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元稹《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都写的是自己在皇家禁地值班时玩月的情形。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

唐人玩月时往往有饮酒宴会之举,月饼在唐代月光诗中倒未见记载,而酒却似乎是中秋必备。上引“去年今夜醉兰舟”即是一证;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半云开然后玩月因书一时之景寄呈乐天》云:“半夜碧云收,中天素月流。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开元天宝遗事》载,某年的八月十五夜,苏颋等人“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亦“备文酒之宴”,所谓文酒,即赋诗喝酒之意,可见中秋赋诗宴饮应是当时流行。

与我们今天的中秋宴饮闷头在屋里吃喝不同,唐人的中秋宴饮多是在野外高地或临楼露台,菜肴不见得丰盛,赏月赋诗却是必须,《全唐诗》中就保留了某次几位地方政要和武相公锦楼玩月所作的诗歌,摘选如下:

和武相公锦楼玩月得浓字

柳公绰(时为西川营田副使)

此夜年年月,偏宜此地逢。近看江水浅,遥辨雪山重。

万井金花肃,千林玉露浓。不唯楼上思,飞盖亦陪从。

(载《全唐诗》卷318-14)

和武相公中秋锦楼玩月得苍字

张正一 (时为西川观察判官)

高秋今夜月,皓色正苍苍。远水澄如练,孤鸿迥带霜。

旅人方积思,繁宿稍沉光。朱槛叨陪赏,尤宜清漏长。

(载《全唐诗》卷318-17)

将这几首诗联系起来读,我们已能大致感受到唐人玩月宴饮时的热闹情景。当然也有其他的玩月方式,比如三五好友边走边赏月边联诗,《全唐诗》卷789—17就记录了诗人武元衡与好友《中秋夜听歌联句》的情景:

此夕来奔月,何时去上天。——崔备

云鬟方自照,玉腕更呈鲜。——裴度

燕婉人间意,飘飖物外缘。——柳公绰

诗裁明月扇,歌索想夫怜。——武元衡

暗染荀香久,长随楚梦偏。——卢放

会当来彩凤,仿佛逐神仙。——卢士玫

诗人在家中仰头痴立赏月的也有,王建就在其诗作《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五首》记录了他“仰头五夜风中立,从未圆时直到圆”的一个痴立玩月的过程。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既圆且明,又处于万物开始变得萧索的仲秋季节,很容易触发人们思亲思乡的心绪。在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开放、戍边卫国的需要,离开故乡亲人外出求学、经商、仕进、游历、戍边的人很多,相知相交的好友也会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分离。由于明月千里与共的特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经成为唐代离人的思维惯性,而面对又大又圆的清秋朗月,就更容易勾起他们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与情思,于是,在唐代,中秋节被赋予了深深的团圆内涵。李群玉情念家乡,于是写道:“泪逐金波满,魂随夜鹊惊。支颐乡思断,无语到鸡鸣。”(《中秋广江驿示韦益》);白居易思念元稹,写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可见中秋思亲、渴望团圆,在唐代已是节俗。此后,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内涵,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现象的普遍而越发浓厚,宋代以后,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

(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相关内容

  • 中秋节或始于唐朝 全唐诗中111首记载赏月习俗
  • 中秋节或始于唐朝 全唐诗中111首记载赏月习俗 2012-09-26 15:25:54 来源:北京日报(转自光明网) 月饼生产车间. 丁辉 举头望月,思乡正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 也许是和人类的拜月情节相关,这一天,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的节日:这一天,是美国人的"秋月节&qu ...

  •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 作为我国当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早在唐代就已初具节日氛围,赏月.玩月.宴饮等中秋节俗渐成规模.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欧阳詹<玩月>诗序就认为八月十五"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兔圆".这时候"埃尘不流,太空悠悠,婵娟 ...

  • 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 中秋节手抄报诗词内容1: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 ...

  • 中秋节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
  • 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 ...

  •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 更多图片(2张) 此诗是唐朝时期的皮日休创作的七言绝句,记载于<全唐诗>卷六百十五.此诗运用了比喻,联想的修辞手法, 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 作品名称: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皮日 ...

  • 中秋节赏月诗会 活动策划
  • 中秋赏月诗会 活动目标: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为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策划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咏月诗作者的生平,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以听读说写并重,赏析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 ...

  • 13.中秋咏月诗三首教案
  • 一.导入:由课题导入,中秋,咏月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简介: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②字词积累: 栖(qī): ...

  • 文化常识:中国的月亮文化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又近中秋,那一轮月亮又要圆满了,大大小小的食品店铺又摆上了花花绿绿的月饼.过中秋节,不说月亮,也不谈月饼,总之会让人感到淡然无味. 中国的传统节日,一离不开天的象,二离不开人的吃.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生研究中国文化,他说天人关系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食 ...

  • 中秋节:中国传统佳节
  • 中国传统佳节--中秋 2011-09-12 15:24:14  来源:CNC中国电视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0 [提要]   解说:"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 解说:身穿金甲战袍,骑着威猛的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