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值法和讨论法计算

极值法计算

1.某碱金属单质与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2.8 g ,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

3.58 g碱,此金属可能是

A .Na B .K C.Rb D.Cs

2.将13.2 g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 2SO 4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 反应,可收集到4.3 L(密度为17 g/22.4 L),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 .NH 4HCO 3、NH 4NO 3 B.(NH4) 2CO 3、NH 4NO 3

C .NH 4HCO 3、NH 4Cl D .(NH4) 2CO 3、NH 4Cl 3.0.03 mol Cu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 、NO 2、N 2O 4)混合气体共0.05 mo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 .30 B .46 C .50 D.66

4.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要求通过调节体系温度使A(g)+2C(g)达平衡时保持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2 mol ,现向反应容器中通入6.5 mol A 、x mol B 和2 mol

C ,欲使起始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5.18.4 g NaOH和NaHCO 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经过充分反应后排除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 ,则原混合物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____

6.

在FeO 、Fe 2O 3和CaCO 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CaCO 3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 .30% B.20% C .25.7% D.10%

7.已知Cl 2和NO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成一种气态化合物A 。为了测定A 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当Cl 2和NO 2混合气体以不同比例混合时,测得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1和61,则Cl 2在上述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分别为__________;

(2)取上述不同比例的混合气体各5 L ,分别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气体体积均为4 L,则Cl 2与N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八.用极值法确定有机物同系列中碳的质量分数最大值

8.一系列稠环芳烃按如下特点排列:

则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是________;

碳的质量分数最大值是__________。

9.把含有氯化物杂质的MgCl 2 95 mg溶于水,与足量的AgNO 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300 mg,则MgCl 2中的杂质可能是

A .NaCl B .AlCl 3 C.KCl D.CaCl 2

10.向300 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2.24 L(标准状况)CO 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11.9 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特殊值法

1. =1.45 g/cm3的硫酸溶液,逐渐滴入BaCl 2溶液,直到沉淀完全为止,已知沉淀的质量与原硫酸溶液的质量相等,则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多少?

2.难溶性碳酸盐MCO 3 W g,加热完全分解为MO 和CO 2后,残留物的质量较原来减少了P g,在MCO 3中M 的含量是

A .1-15P/11W B.(15P-44W)/11W C.44W/(W-P) D.44/P

3.将N 2、O 2、CO 2等体积混合通过Na 2O 2吸收后,体积缩小为原来的8/9,体积缩小后的混合气体中N 2、O 2、CO 2体积之比为

A .3:3:2 B .3:4:1 C.4:4:1 D.3:4:2

4.三个串联的电解池分别电解熔融的NaCl 、MgO 、Al 2O 3,电解一段时间后,在阴极上得到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2:1:1 B.1:2:3 C .6:3:2 D.2:3:6

5.已知苏丹红Ⅰ号含C :77.2%,H :4.84%,N :11.92%,其余为O 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试确定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

极值法计算

1.某碱金属单质与普通氧化物的混合物共2.8 g ,与足量水完全反应后生成

3.58 g碱,此金属可能是

A .Na B .K C.Rb D.Cs

2.将13.2 g可能混有下列物质的(NH4) 2SO 4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 反应,可收集到4.3 L(密度为17 g/22.4 L),则样品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A .NH 4HCO 3、NH 4NO 3 B.(NH4) 2CO 3、NH 4NO 3

C .NH 4HCO 3、NH 4Cl D .(NH4) 2CO 3、NH 4Cl 3.0.03 mol Cu完全溶于硝酸,产生氮的氧化物(NO 、NO 2、N 2O 4)混合气体共0.05 mol。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

A .30 B .46 C .50 D.66

4.在容积不变的反应容器中,要求通过调节体系温度使A(g)+2C(g)达平衡时保持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2 mol ,现向反应容器中通入6.5 mol A 、x mol B 和2 mol

C ,欲使起始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5.18.4 g NaOH和NaHCO 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经过充分反应后排除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 ,则原混合物中NaOH 的质量分数为____

6.

在FeO 、Fe 2O 3和CaCO 3的混合物中,已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6%,则CaCO 3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A .30% B.20% C .25.7% D.10%

7.已知Cl 2和NO 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化合成一种气态化合物A 。为了测定A 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1)当Cl 2和NO 2混合气体以不同比例混合时,测得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1和61,则Cl 2在上述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分别为__________;

(2)取上述不同比例的混合气体各5 L ,分别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气体体积均为4 L,则Cl 2与N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八.用极值法确定有机物同系列中碳的质量分数最大值

8.一系列稠环芳烃按如下特点排列:

则该系列化合物的通式是________;

碳的质量分数最大值是__________。

9.把含有氯化物杂质的MgCl 2 95 mg溶于水,与足量的AgNO 3溶液反应,生成沉淀300 mg,则MgCl 2中的杂质可能是

A .NaCl B .AlCl 3 C.KCl D.CaCl 2

10.向300 mL KOH溶液中缓慢通入2.24 L(标准状况)CO 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11.9 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特殊值法

1. =1.45 g/cm3的硫酸溶液,逐渐滴入BaCl 2溶液,直到沉淀完全为止,已知沉淀的质量与原硫酸溶液的质量相等,则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多少?

2.难溶性碳酸盐MCO 3 W g,加热完全分解为MO 和CO 2后,残留物的质量较原来减少了P g,在MCO 3中M 的含量是

A .1-15P/11W B.(15P-44W)/11W C.44W/(W-P) D.44/P

3.将N 2、O 2、CO 2等体积混合通过Na 2O 2吸收后,体积缩小为原来的8/9,体积缩小后的混合气体中N 2、O 2、CO 2体积之比为

A .3:3:2 B .3:4:1 C.4:4:1 D.3:4:2

4.三个串联的电解池分别电解熔融的NaCl 、MgO 、Al 2O 3,电解一段时间后,在阴极上得到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2:1:1 B.1:2:3 C .6:3:2 D.2:3:6

5.已知苏丹红Ⅰ号含C :77.2%,H :4.84%,N :11.92%,其余为O 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不超过300。试确定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


相关内容

  • 代入法求解条件极值的一点补遗
  • V01.12.No.2 Mar..2009STUDIESINCOLLEGEMATHEMATICS高等数学研究39 代入法求解条件极值的一点补遗. 于涛 摘要(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哈尔滨150001)以二元函数为例.阐明把约束条件代入目标函数.从而将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转化为无 条件极值这种常见求解方法 ...

  • 3.0微分中值定理
  • 2013/9/23 本章学习要求: 第三章 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费马定理  熟悉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和泰 微分中值定理 勒中值定理,并能较好运用上述定理解决有关问题(函数方 程求解.不等式的证明等).  掌握罗必塔法则并能熟练运用它计算有关的不定式极限. 熟练掌握 ...

  • 第五章--多元函数微积分
  • 第五章 多元函数微积分 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本章,要求读者掌握多元函数及其偏导数的概念.偏导数的求导法则及利用偏导数讨论多元函数的极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学会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研究条件极值并应用最小二乘法等讨论经济问题,了解二重积分的数学含义,学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重积分. 第一节 多元函数 1.二元函 ...

  • 1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应用
  • 多元函数的极值及应用 摘要:本文引入了普通极值与条件极值的概念,讨论了普通极值与条件极值的联系和区别.引入了一元函数,二元函数和多元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条件极值,求解了一些较简单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把一元函数的极值问题推广到多元函数的情形,得到了一些新的结果,并给出了一些未推 ...

  •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边界效应抑制研究
  • 176 2008,44(13)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二维经验模态分解边界效应抑制研究 蔡碧野,陈文辉,李 峰 CAIBi-ye,CHENWen-hui,LIFeng 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长沙410076 Collegeof ...

  • ANSYS屈曲分析总结
  • <ANSYS 屈曲分析总结> 很多现有的ANSYS 资料都对特征值屈曲分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释,特征值屈曲分析属于线性分析,它对结构临界失稳力的预测往往要高于结构实际的临界失稳力,因此在实际的工程结构分析时一般不用特征值屈曲分析.但特征值屈曲分析作为非线性屈曲分析的初步评估作用是非常有用 ...

  • 利用二阶方向导数证明极值的充分条件
  • 利用二阶方向导数证明极值的充分条件 莫国良1,吴琳聪2,周艳2 (1.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应计系.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介绍二元函数二阶方向导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利用线性代数中的二次型知识,对二元函数在驻点 处是否取得极值的充分性定理给出有几何意义 ...

  • 海塞矩阵在多元函数条件极值中的应用
  • 2005年12月 第6期(总第18期) 安阳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 l o gy Dec . 2005N o . 6(Gen . No . 18) 海塞矩阵在多元函数条件极值中的应用 张丽丽 王军民 耿向平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 ...

  • 数学毕业论文题目
  • 数学毕业论文题目 1.数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数字危机 3.中学数学中的化归方法 4.高斯分布的启示 5.a2+b2≧2ab 的变形推广及应用 6.网络优化 7.泰勒公式及其应用 8.浅谈中学数学中的反证法 9.数学选择题的利和弊 10.浅谈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11.论研究性学习 12.浅谈发展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