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一已打印

今天我在九年级讲授了第二课关于责任的选择这一目题.在讲授学习到不承担责任时,课本举例杨某因为和父母签订"生不养死不葬"的协议,拒不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我首先引领学生分析杨某不承担责任带来的后果,学生分析得比较到位.也很积极情绪高涨. 此时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将来会不会做一个杨某这样的人?你准备如何孝敬你的父母?.你周围有了这样的人,你会如何做? 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孝顺的人. 张鑫说:不管老人,不赡养父母,自己将来会遭到同样的下场。 王莉莉说不孝敬老人,就会没有朋友,很孤单,生活没有意思。 钱志远说不赡养老人,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无法发展自己的工作,就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 还有很多同学作了发言,都说得义愤填胸,群情激昂。看到学生的表现,听到学生的话语,我想今天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了。并且实现的非常理想。非常满意。教学效果不只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的真正的教学目标。今天我为实现目标而高兴,而自豪 我想通过学科培训有所提高,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新征程(一)(2012-09-13 07:15:44)转载▼标签: 新教育思考教育 分类: 集

萃 前几天,接到朱永新老师的来信,给我看他近写的一篇文章,是回答一位关心新教育朋友

的信。我读了很感动。新教育实验受到许多人关注和关心,包括批评。朱老师胸襟博大,认真

回答。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里转载于此。因为文章较长,我打算分几次贴出,便于

朋友们细细阅读。 新教育的新征程 ——兼答“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来信 朱永新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暴雨。77人用生命为此付出了代价,万余人无法按时回到自己的家。晚6时许,友人挂念,短信询问“在哪里”?我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错把北国当水乡。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友人知道,我的梦想自然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大帅小兵一肩扛。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变成万千人的梦想;从一所学校,发展到38个实验区的1500多所学校,成为燎原大半个中国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开发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已成为许多孩子的生活方式„„

也是在7月21日晚,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长信,结合刚刚落幕的新教育年会,提出了一些问题。

这封信,我反复阅读,感动良久。

十年来,新教育这锅石头汤,正是在新教育共同体的努力下、在无数新教育人的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新教育的年会,也因此成为新教育的里程碑,就像是每年一次的盛大庆典,为一年的劳作成果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也像是一个个庄严的出征,为新的出发进行一次壮行。 正因如此,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时,每年的年会也会听到许多反思的声音。这位新教育人来信

中的思考,代表了许多新教育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新教育的热切期盼,其实,也是最近几年我反复听到的声音。所以,我愿意就这封信提出的若干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就教于各位新教育同仁。

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老师告诉我,年会回来以后,一位新教育朋友对她说:“你知道吗,读看云,读华德福,仿佛听见:不要急,慢慢来。而打开罕台微博,就感觉焦虑,感觉要加油!加油!要奔跑!”她想想也觉得如此,遂有一问: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老师的疑问,与年会的形式与内容有关。她在信中问道:“年会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年会需要每年都办吗?年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妥当吗?毫无疑问,年会是一种庆典,庆贺每一阶段的实践成果。但年会更应是引领,是解惑答疑,是交流碰撞,是厘清与梳理,是矫正与规划。” 从庆典的角度看年会,应该说堪称精彩。但是,年会显然不仅仅是庆典。从解惑答疑、交流碰撞,或者厘清与梳理、矫正与规划方面来看,年会的确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因为实验规模的日益扩大,不足之处也日趋明显。

比如,尽管年会期间我们有实验区负责人的会议,有新教育理事会,对于上述问题多少有所涉及,但这些会议毕竟不是面向所有的新教育人,而对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新教育人来说,局长、校长、老师等等不同职位,语文、数学、美术等等不同学科,甚至于是新手、还是老将等等这些身份同为教育者、差异其实巨大的新教育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切合他

们的需要,让他们从年会中得到更实在的收获?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位老师长期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她说,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光来看,新教育十年,就是行动研究的十年: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案。而她更愿意把年会视为“课题立项”。年会的主报告,就是一份课题方案,介绍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它更像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具体的研究步骤与策略,则由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订。一年聚焦一个主题,就是一年一个“课题方案”。

因此,这位老师坦率指出:“但是,我深深地懂得,课题,除非是学科课题,否则一年做一个课题,那是做不好的。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个扔一个。真正做事,非五年十年不可。所以,我就想,年会,为什么非要一年一次,一年一个主题?是否也可以两年或者三年一次?”

她认为,从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来看,一年一个课题,很难真正地深入,也很难真正地巩固。

此话有一定道理。对一所新教育学校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每年参加年会,每年推出新的实验项目,的确会有些眼花缭乱,手忙脚乱。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实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项目去做实、做好,并没有要求实验学校面面俱到,所有的项目都去践行。

但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育实验来说,我们的确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新教育真的走得太快了吗?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感觉新教育走得太快,相反,倒是觉得走得太慢。因为,新教育与我的理想还有漫长的距离,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或者还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是我的这种心态驱赶着新教育,尤其是自新教育专职团队于2006年成立以来,2006年北京年会、2007年山西运城年会、2008年浙江苍南年会、2009年江苏海门年会、2010年河北桥西年会、2011年内蒙东胜年会、2012年山东临淄年会,每年一个主题,从儿童课程到有效课堂,从专业发展到校园文化,从中国文化到完美教室„„新教育理念,是随着这一路奔走的行动,在逐渐充盈。

教育的问题如此之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如此之多,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不断研究,不断言说。每年一个主题的关注,是新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的研究目标,也是新教育自身学术积累和话语体系形成的需要,同时还是保持新教育的学术张力与研究引领地位的需要。新教育每年一次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主题,是新教育的传统,是新教育人的庆典,这个基本的格局可以不变。

之所以会有“快”的感觉,我认为,不是我们的新教育实验走得太快,而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及时提高。如何让年会更加具有参与性和指导性?如何让曾经关注的主题不断深化细化实化?这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新教育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小组的作用。那些通过年会形成的理论共识和操作模式,应该由这些机构进行日常维护,通过培训、展示、讲座、开放周等各种形式来巩固研究成果。今后每次年会时,可通过种种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在年会期间或者年会前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展示,让开展了相应项目的实验区、实验学校有选择地进行研讨,加强大家的参与性,发挥大家的能动性,从而集思广益,把各个项目深度推进。

正如这位老师建议的那样,这样的年会,可以让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各取所需,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是普通教师的,去看看儿童课程与完美教室的课程打造;是校长的,去看看校园文化;是教研组长的,去看看有效课堂;是分管领导的,去看看教师专业发展。让那些不远百里千里赶来的每一个人都有收获,而不是“看看心动,无法行动”。

这位老师真诚地建议,明年的年会“不如停下来研究如何‘推进’,看看全国各地的新教育人,一个人的,怎么在战斗;一群人的,怎么在思考;一校人的,如何在实践;而一个区域的人,又如何在集体行走”。

是的,新教育的成长,靠的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新教育的推进,也要靠新教育人群策群力。如何推进新教育?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让大家的行走更为从容?这既可以作为今后某一年年会的重要选题,也可以作为近年的实验区工作会议或者新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

(未完,待续)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3 喜欢

谁在真做新教育?

这位老师说,新教育实验在日益壮大,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力量注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清楚该让孩子读哪些书?他们在打造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班级书柜?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会上晨诵、绘本以及整书共读,并能够正确指导读写绘?在许多新教育学校,晨诵午读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整体规划安排?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有效课堂框架,真正理解框架,并用此框架在进行课堂教学?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自己该读哪些书?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究竟有多少老师能保持常态的持续的写作,把每日反思当做一种习惯?究竟有多少校长真正在架构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带领全体师生一起活出来?究竟有多少学校在思考,

如何扎实推进上面提到的各个新教育项目?——是全方位多项目一齐推进,还是寻找小切口重点突破,还是架构合理的序列,逐年逐一推进?

这位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已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为此,怀大爱,做小事,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曾经讲过,即使新教育实验什么都不做,把营造书香校园一件事真正做好,它就已经对中国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所以,当新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精力集中到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等事务上之后,我们在加强地方区域新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新项目的开发,如新阅读研究所的书目研制和萤火虫亲子共读的项目等,这既是力图不断深化和拓展新教育的研究,也是希望让营造书香校园这一行动的步履更加踏实。

但是,当我走进海门、绛县、焦作、桥西等优秀新教育实验区,当我走进内蒙、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一所所优秀新教育实验学校,当我在抓住一切机会,与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榜样教师直接接触,走进一间间的新教育教室,我心底的所有疑问,往往顷刻间烟消云散——

真做新教育的人们,就会有真的成长。那些实实在在认认真真行动的区、校和教师,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可圈可点,有的故事,可歌可泣!无数次,我被新教育的人与事感动、震动,情难自禁地流下热泪。走读新教育的这一路,我真实地感受到,新教育实验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的确幸福了一位位教师的教育生活,真切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这些人,是新教育的脊梁,这些人,正以有力的行动默默地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

当然,全国38个实验区的150万新教育师生中,不是所有的实验区都能按照新教育的标准去做,不是所有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到了同样高度,更不可能所有新教育的教室都是完美的,年会作为新教育的年度庆典与总结,也从相当程度上体现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年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主题展演也越来越“豪华”,来自于新教育内部的善意的批评和提醒也越来越多。前不久李镇西老师也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新教育应该避免华丽的表演,回归朴素简约。这位老师同样表示出担心,她说:“至于年会的奢华,我以为,那更是有违新教育一贯坚持的沉静、朴素与隆重。这次遇到一位新教育好友,他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年会后遗症:那就是凡是承办年会的,‘辉煌’过后便是沉寂,有那么几年,会没有声音,会缓不过劲来。我就想,这是为何?是原本只有七分的思考五分的行动,却做出了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呈现,所以“透支”了?是因为定点太高,所以再要前行举步维艰?”

这位老师的反思与追问是有道理的。应该说,每次年会对于每位承办者来说,的确都是严峻的挑战,不要说内容的呈现,就是2000人左右吃住行等后勤的压力,就不是一件小事情。而围绕年会主题的内容表现,要想紧凑集中、完整体现那些劳作的成果,也绝非易事。但是,我个人仍然认为,真正办好一届年会,总的来说,有助于促进区域的新教育实验发展。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桥西新教育实验区。桥西从2005年邓小梅副区长率领部分校长踏上追梦之路,到2008年真正开启新教育儿童课程,走过坚定、漫长而坎坷的历程,可以说,是2010年的桥西年会才真正让桥西的新教育深入人心,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让许多学校脱胎换骨。所有去过桥西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桥西,真的变了。

至于年会以后是否会由“辉煌”变得“沉寂”,其实与年会是否“透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经过紧张、忙碌甚至“拼命”地工作准备年会以后,短暂的休息调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但是,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有些美好的事物已经融入学校和教师生命中,就会任何力量也拉不回头。有些曾经举办过新教育年会的实验区和学校,之所以后来相对沉寂了,有许多其它的原因,可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因为举办年会,而是因为新教育的根,本来没有真正扎在这片土壤。

新教育不是在原来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加上一点东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优秀实验学校,也“不应是所有项目齐齐铺开若蜻蜓点水般轻轻拂过,而应该是真真正正地把新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高度契合,能够在某个项目上成效卓著并富有创意的学校”。

所以,我完全同意这位老师真诚的建议——新教育,要静静地做,慢慢地做,最重要的是,每天都真正快乐地做。“要允许老师们从当今畸形教育的夹缝里,抽身出来,反思自己的日子,然后站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慢慢尝试,慢慢收获,慢慢坚定”。

这位老师来自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年来,新教育更多地受到农村和相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青睐,绝非偶然。一方面与新教育自身的公益理念与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的校长和老师们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诉求有很大关系。对于许多发达地区的老师们来说,他们的确对新教育还是有一些误解,认为新教育是在原来的教育上面“叠床架屋”,认为“要在原本已经繁重的工作之外,再去做新教育,这样会让他们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觉得,有点闲暇去锻炼,去陪家人,也应该是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完全赞成这位老师的建议:新教育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懂得,践行新教育,不是简单做加法,不是体力的累加,而是将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去,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一直认为,新教育如果是不断做项目、做加法,一定走不远。如果做课程、做文化,真正地成为学校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才是真正扎下了根。

朱永新:新教育的新征程(三)(2012-09-15 07:14:06)转载▼标签: 新教育反思教育 分类: 集萃

在路上是最美的姿态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位老师多年与新教育风雨兼程。她也感叹地说,“新教育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她不局限于关注教育改革的某个领域,而是真正把触角伸向了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这种勇气,非一般教育实验所有”。

是的,新教育一开始就以改造中国的教育为己任,就没有把一种方法、一门课程、一个领域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站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上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乃至于整个的教育。所以,这也注定了新教育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也注定了要吸引更多的老师与新教育一路同行。新教育如何展示自己“真实而亲切”的形象,如何更加贴近一线老师的生活,如何让中国的老师和孩子们感觉温暖,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用心面对的重要问题。

这位老师在信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朱老师,当新教育站在又一个十年的路口的时候,可否把已经走过的日子再重新走一遍,直到感觉自己的脚步够踏实,直到大多数的实验人都能跟上前行的速度,直到让更多新教育的冷眼旁观者,目光终于渐渐柔和。

如果,每一个新教育人,因为新教育,他们更热爱生命了,更善于(会)生活了,更能给工作注入思考与活力了,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完整。

相信终有一天,很多很多的中国人,会微笑着对我们说:“是的,你们是对的!”

这是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对于新教育的一个期待,也是她对于新教育的一份信任。新教育如何面对自己的下一个十年?这不仅是新教育理事会和新教育研究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新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把过去的十年再走一遍,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温故知新是必要的,巩固既有的项目成果更是必要的。所以,新教育的研发团队、培训团队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服务。适当放缓自己的脚步,也是需要的。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跟随我们的脚步,让已经相对成熟的项目真正课程化、生活化,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一线的老师更加从容、更有效率地做新教育,是我们在下一个十年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在山东临淄召开的2012年新教育年会上,华严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峰先生即席发言中对于新教育的期待——

我们今天的新教育,就是要“修复”延续了2000多年的儒家的道统教育,就是要回归源头,回归传统。新教育的花朵,一定是道统教育凤凰涅磐之后所绽开的带有中华文明胎记的花朵,在新教育所缔造的完美教室里,我已经闻到了这种花朵的芬芳。

至于这种花的形状和色彩,我无法描绘。我甚至猜测,正在积极从事新教育事业的实践者,目前也难于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但这无关紧要。或者说,这恰恰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当全中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县,所有的教室都变成“小蚂蚁”、“小溪流”教室,这个问题就不需要回答了,新教育也就不再是草根运动,她会变成政府行为和国家意志。到那时,新教育也就要改名了,改名为“中国教育”。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还要努力,还要坚持,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继续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继续付出青春、汗水和生命。

十年,这是新教育成长的十年,也是我成长的十年。十年来,我的心灵被这场新教育的风暴席卷,被热血反复淘洗着。因为一念之缘,诞生了新教育,而最终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无数双关注的眼睛、无数声担忧的叮咛,让我和我们的团队更加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分量沉重。

直至今天,我仍会在别人说我辛苦时笑答“我不是辛苦,是命苦”,我也会在极度疲累时叹声“我是被新教育绑架了”„„但是,在每一个群星与孤灯为伴的黎明,我坐在书桌前,总是精神百倍。无论当初是命运选择了我,还是我决定了命运,新教育的旅程已经曲折绵延了十年之久。

十年中,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收获。与其说我们收获了成绩,不如说我们收获着希望;与其说我们收获过荣誉,不如说我们收获着信任。是徐峰先生、这位普通新教育老师、以及无数新教育人之间的激励与鼓舞着,让我、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正生活在美好事物的中心,并从中汲取着不竭的动力,让我们始终充满着信心。今天,我们也将怀着这样的心情,更加坚实地走好新教育新十年的新征程。相信十年以后,我们会给徐峰先生,给这位普通的新教育老师,给所有期待和信任新教育的朋友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是那个北京罕见暴雨的夜晚,新教育亲子研究中心的童喜喜也发来短信,主题也与那场大雨和新教育有关:十年风雨仍苍茫。心有梦,自昂扬。水天一色间,虎增双翼,任君翱翔。萦绕萤火微光。

我仍以打油诗回答,信手涂鸦,却是心声:十年辛苦不寻常,甘苦知,未彷徨。征途不平坦,何惧黑暗?萤光烛照,那方充满明亮。

新的十年,让我们共同奔赴明亮那方,让脚印记录我们的故事——最美的新教育,就在路上!

(全文完)

教学反思一已打印

今天我在九年级讲授了第二课关于责任的选择这一目题.在讲授学习到不承担责任时,课本举例杨某因为和父母签订"生不养死不葬"的协议,拒不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我首先引领学生分析杨某不承担责任带来的后果,学生分析得比较到位.也很积极情绪高涨. 此时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将来会不会做一个杨某这样的人?你准备如何孝敬你的父母?.你周围有了这样的人,你会如何做? 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孝顺的人. 张鑫说:不管老人,不赡养父母,自己将来会遭到同样的下场。 王莉莉说不孝敬老人,就会没有朋友,很孤单,生活没有意思。 钱志远说不赡养老人,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无法发展自己的工作,就处理不好同事关系。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 还有很多同学作了发言,都说得义愤填胸,群情激昂。看到学生的表现,听到学生的话语,我想今天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了。并且实现的非常理想。非常满意。教学效果不只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的真正的教学目标。今天我为实现目标而高兴,而自豪 我想通过学科培训有所提高,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新征程(一)(2012-09-13 07:15:44)转载▼标签: 新教育思考教育 分类: 集

萃 前几天,接到朱永新老师的来信,给我看他近写的一篇文章,是回答一位关心新教育朋友

的信。我读了很感动。新教育实验受到许多人关注和关心,包括批评。朱老师胸襟博大,认真

回答。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这里转载于此。因为文章较长,我打算分几次贴出,便于

朋友们细细阅读。 新教育的新征程 ——兼答“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来信 朱永新 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暴雨。77人用生命为此付出了代价,万余人无法按时回到自己的家。晚6时许,友人挂念,短信询问“在哪里”?我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错把北国当水乡。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友人知道,我的梦想自然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大帅小兵一肩扛。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变成万千人的梦想;从一所学校,发展到38个实验区的1500多所学校,成为燎原大半个中国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开发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已成为许多孩子的生活方式„„

也是在7月21日晚,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长信,结合刚刚落幕的新教育年会,提出了一些问题。

这封信,我反复阅读,感动良久。

十年来,新教育这锅石头汤,正是在新教育共同体的努力下、在无数新教育人的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新教育的年会,也因此成为新教育的里程碑,就像是每年一次的盛大庆典,为一年的劳作成果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也像是一个个庄严的出征,为新的出发进行一次壮行。 正因如此,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时,每年的年会也会听到许多反思的声音。这位新教育人来信

中的思考,代表了许多新教育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新教育的热切期盼,其实,也是最近几年我反复听到的声音。所以,我愿意就这封信提出的若干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就教于各位新教育同仁。

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老师告诉我,年会回来以后,一位新教育朋友对她说:“你知道吗,读看云,读华德福,仿佛听见:不要急,慢慢来。而打开罕台微博,就感觉焦虑,感觉要加油!加油!要奔跑!”她想想也觉得如此,遂有一问: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这位老师的疑问,与年会的形式与内容有关。她在信中问道:“年会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年会需要每年都办吗?年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妥当吗?毫无疑问,年会是一种庆典,庆贺每一阶段的实践成果。但年会更应是引领,是解惑答疑,是交流碰撞,是厘清与梳理,是矫正与规划。” 从庆典的角度看年会,应该说堪称精彩。但是,年会显然不仅仅是庆典。从解惑答疑、交流碰撞,或者厘清与梳理、矫正与规划方面来看,年会的确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因为实验规模的日益扩大,不足之处也日趋明显。

比如,尽管年会期间我们有实验区负责人的会议,有新教育理事会,对于上述问题多少有所涉及,但这些会议毕竟不是面向所有的新教育人,而对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新教育人来说,局长、校长、老师等等不同职位,语文、数学、美术等等不同学科,甚至于是新手、还是老将等等这些身份同为教育者、差异其实巨大的新教育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切合他

们的需要,让他们从年会中得到更实在的收获?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位老师长期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她说,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光来看,新教育十年,就是行动研究的十年: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案。而她更愿意把年会视为“课题立项”。年会的主报告,就是一份课题方案,介绍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它更像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具体的研究步骤与策略,则由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订。一年聚焦一个主题,就是一年一个“课题方案”。

因此,这位老师坦率指出:“但是,我深深地懂得,课题,除非是学科课题,否则一年做一个课题,那是做不好的。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个扔一个。真正做事,非五年十年不可。所以,我就想,年会,为什么非要一年一次,一年一个主题?是否也可以两年或者三年一次?”

她认为,从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来看,一年一个课题,很难真正地深入,也很难真正地巩固。

此话有一定道理。对一所新教育学校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每年参加年会,每年推出新的实验项目,的确会有些眼花缭乱,手忙脚乱。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实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项目去做实、做好,并没有要求实验学校面面俱到,所有的项目都去践行。

但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育实验来说,我们的确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新教育真的走得太快了吗?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感觉新教育走得太快,相反,倒是觉得走得太慢。因为,新教育与我的理想还有漫长的距离,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或者还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是我的这种心态驱赶着新教育,尤其是自新教育专职团队于2006年成立以来,2006年北京年会、2007年山西运城年会、2008年浙江苍南年会、2009年江苏海门年会、2010年河北桥西年会、2011年内蒙东胜年会、2012年山东临淄年会,每年一个主题,从儿童课程到有效课堂,从专业发展到校园文化,从中国文化到完美教室„„新教育理念,是随着这一路奔走的行动,在逐渐充盈。

教育的问题如此之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如此之多,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不断研究,不断言说。每年一个主题的关注,是新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的研究目标,也是新教育自身学术积累和话语体系形成的需要,同时还是保持新教育的学术张力与研究引领地位的需要。新教育每年一次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主题,是新教育的传统,是新教育人的庆典,这个基本的格局可以不变。

之所以会有“快”的感觉,我认为,不是我们的新教育实验走得太快,而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及时提高。如何让年会更加具有参与性和指导性?如何让曾经关注的主题不断深化细化实化?这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新教育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小组的作用。那些通过年会形成的理论共识和操作模式,应该由这些机构进行日常维护,通过培训、展示、讲座、开放周等各种形式来巩固研究成果。今后每次年会时,可通过种种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在年会期间或者年会前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展示,让开展了相应项目的实验区、实验学校有选择地进行研讨,加强大家的参与性,发挥大家的能动性,从而集思广益,把各个项目深度推进。

正如这位老师建议的那样,这样的年会,可以让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各取所需,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是普通教师的,去看看儿童课程与完美教室的课程打造;是校长的,去看看校园文化;是教研组长的,去看看有效课堂;是分管领导的,去看看教师专业发展。让那些不远百里千里赶来的每一个人都有收获,而不是“看看心动,无法行动”。

这位老师真诚地建议,明年的年会“不如停下来研究如何‘推进’,看看全国各地的新教育人,一个人的,怎么在战斗;一群人的,怎么在思考;一校人的,如何在实践;而一个区域的人,又如何在集体行走”。

是的,新教育的成长,靠的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新教育的推进,也要靠新教育人群策群力。如何推进新教育?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让大家的行走更为从容?这既可以作为今后某一年年会的重要选题,也可以作为近年的实验区工作会议或者新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

(未完,待续)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3 喜欢

谁在真做新教育?

这位老师说,新教育实验在日益壮大,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力量注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清楚该让孩子读哪些书?他们在打造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班级书柜?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会上晨诵、绘本以及整书共读,并能够正确指导读写绘?在许多新教育学校,晨诵午读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整体规划安排?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有效课堂框架,真正理解框架,并用此框架在进行课堂教学?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自己该读哪些书?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究竟有多少老师能保持常态的持续的写作,把每日反思当做一种习惯?究竟有多少校长真正在架构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带领全体师生一起活出来?究竟有多少学校在思考,

如何扎实推进上面提到的各个新教育项目?——是全方位多项目一齐推进,还是寻找小切口重点突破,还是架构合理的序列,逐年逐一推进?

这位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已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为此,怀大爱,做小事,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曾经讲过,即使新教育实验什么都不做,把营造书香校园一件事真正做好,它就已经对中国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所以,当新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精力集中到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等事务上之后,我们在加强地方区域新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新项目的开发,如新阅读研究所的书目研制和萤火虫亲子共读的项目等,这既是力图不断深化和拓展新教育的研究,也是希望让营造书香校园这一行动的步履更加踏实。

但是,当我走进海门、绛县、焦作、桥西等优秀新教育实验区,当我走进内蒙、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一所所优秀新教育实验学校,当我在抓住一切机会,与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榜样教师直接接触,走进一间间的新教育教室,我心底的所有疑问,往往顷刻间烟消云散——

真做新教育的人们,就会有真的成长。那些实实在在认认真真行动的区、校和教师,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可圈可点,有的故事,可歌可泣!无数次,我被新教育的人与事感动、震动,情难自禁地流下热泪。走读新教育的这一路,我真实地感受到,新教育实验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的确幸福了一位位教师的教育生活,真切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这些人,是新教育的脊梁,这些人,正以有力的行动默默地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

当然,全国38个实验区的150万新教育师生中,不是所有的实验区都能按照新教育的标准去做,不是所有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到了同样高度,更不可能所有新教育的教室都是完美的,年会作为新教育的年度庆典与总结,也从相当程度上体现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年会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主题展演也越来越“豪华”,来自于新教育内部的善意的批评和提醒也越来越多。前不久李镇西老师也在他的博客中提出,新教育应该避免华丽的表演,回归朴素简约。这位老师同样表示出担心,她说:“至于年会的奢华,我以为,那更是有违新教育一贯坚持的沉静、朴素与隆重。这次遇到一位新教育好友,他说,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年会后遗症:那就是凡是承办年会的,‘辉煌’过后便是沉寂,有那么几年,会没有声音,会缓不过劲来。我就想,这是为何?是原本只有七分的思考五分的行动,却做出了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呈现,所以“透支”了?是因为定点太高,所以再要前行举步维艰?”

这位老师的反思与追问是有道理的。应该说,每次年会对于每位承办者来说,的确都是严峻的挑战,不要说内容的呈现,就是2000人左右吃住行等后勤的压力,就不是一件小事情。而围绕年会主题的内容表现,要想紧凑集中、完整体现那些劳作的成果,也绝非易事。但是,我个人仍然认为,真正办好一届年会,总的来说,有助于促进区域的新教育实验发展。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桥西新教育实验区。桥西从2005年邓小梅副区长率领部分校长踏上追梦之路,到2008年真正开启新教育儿童课程,走过坚定、漫长而坎坷的历程,可以说,是2010年的桥西年会才真正让桥西的新教育深入人心,尤其是学校文化建设,让许多学校脱胎换骨。所有去过桥西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桥西,真的变了。

至于年会以后是否会由“辉煌”变得“沉寂”,其实与年会是否“透支”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经过紧张、忙碌甚至“拼命”地工作准备年会以后,短暂的休息调整是正常而且必要的。但是,成长是不可逆的。如果有些美好的事物已经融入学校和教师生命中,就会任何力量也拉不回头。有些曾经举办过新教育年会的实验区和学校,之所以后来相对沉寂了,有许多其它的原因,可最根本的原因并非因为举办年会,而是因为新教育的根,本来没有真正扎在这片土壤。

新教育不是在原来的学校教育体系之外,加上一点东西,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新教育的优秀实验学校,也“不应是所有项目齐齐铺开若蜻蜓点水般轻轻拂过,而应该是真真正正地把新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高度契合,能够在某个项目上成效卓著并富有创意的学校”。

所以,我完全同意这位老师真诚的建议——新教育,要静静地做,慢慢地做,最重要的是,每天都真正快乐地做。“要允许老师们从当今畸形教育的夹缝里,抽身出来,反思自己的日子,然后站在自己能力许可的范围,慢慢尝试,慢慢收获,慢慢坚定”。

这位老师来自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年来,新教育更多地受到农村和相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青睐,绝非偶然。一方面与新教育自身的公益理念与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也与这些地区的校长和老师们急于改变教育现状的诉求有很大关系。对于许多发达地区的老师们来说,他们的确对新教育还是有一些误解,认为新教育是在原来的教育上面“叠床架屋”,认为“要在原本已经繁重的工作之外,再去做新教育,这样会让他们累得喘不过气来,他们觉得,有点闲暇去锻炼,去陪家人,也应该是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也完全赞成这位老师的建议:新教育要做的,是如何让他们懂得,践行新教育,不是简单做加法,不是体力的累加,而是将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去,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

我一直认为,新教育如果是不断做项目、做加法,一定走不远。如果做课程、做文化,真正地成为学校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它才是真正扎下了根。

朱永新:新教育的新征程(三)(2012-09-15 07:14:06)转载▼标签: 新教育反思教育 分类: 集萃

在路上是最美的姿态

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位老师多年与新教育风雨兼程。她也感叹地说,“新教育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她不局限于关注教育改革的某个领域,而是真正把触角伸向了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落,这种勇气,非一般教育实验所有”。

是的,新教育一开始就以改造中国的教育为己任,就没有把一种方法、一门课程、一个领域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站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上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教育,乃至于整个的教育。所以,这也注定了新教育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也注定了要吸引更多的老师与新教育一路同行。新教育如何展示自己“真实而亲切”的形象,如何更加贴近一线老师的生活,如何让中国的老师和孩子们感觉温暖,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用心面对的重要问题。

这位老师在信的结尾写了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朱老师,当新教育站在又一个十年的路口的时候,可否把已经走过的日子再重新走一遍,直到感觉自己的脚步够踏实,直到大多数的实验人都能跟上前行的速度,直到让更多新教育的冷眼旁观者,目光终于渐渐柔和。

如果,每一个新教育人,因为新教育,他们更热爱生命了,更善于(会)生活了,更能给工作注入思考与活力了,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幸福与完整。

相信终有一天,很多很多的中国人,会微笑着对我们说:“是的,你们是对的!”

这是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对于新教育的一个期待,也是她对于新教育的一份信任。新教育如何面对自己的下一个十年?这不仅是新教育理事会和新教育研究机构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新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把过去的十年再走一遍,当然是不可能的了。但是,温故知新是必要的,巩固既有的项目成果更是必要的。所以,新教育的研发团队、培训团队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服务。适当放缓自己的脚步,也是需要的。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跟随我们的脚步,让已经相对成熟的项目真正课程化、生活化,真正融入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去,让一线的老师更加从容、更有效率地做新教育,是我们在下一个十年必须努力去做的事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在山东临淄召开的2012年新教育年会上,华严集团董事局主席徐峰先生即席发言中对于新教育的期待——

我们今天的新教育,就是要“修复”延续了2000多年的儒家的道统教育,就是要回归源头,回归传统。新教育的花朵,一定是道统教育凤凰涅磐之后所绽开的带有中华文明胎记的花朵,在新教育所缔造的完美教室里,我已经闻到了这种花朵的芬芳。

至于这种花的形状和色彩,我无法描绘。我甚至猜测,正在积极从事新教育事业的实践者,目前也难于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但这无关紧要。或者说,这恰恰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当全中国每一个省、每一个县,所有的教室都变成“小蚂蚁”、“小溪流”教室,这个问题就不需要回答了,新教育也就不再是草根运动,她会变成政府行为和国家意志。到那时,新教育也就要改名了,改名为“中国教育”。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还要努力,还要坚持,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继续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继续付出青春、汗水和生命。

十年,这是新教育成长的十年,也是我成长的十年。十年来,我的心灵被这场新教育的风暴席卷,被热血反复淘洗着。因为一念之缘,诞生了新教育,而最终完全改变了我的人生。无数双关注的眼睛、无数声担忧的叮咛,让我和我们的团队更加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分量沉重。

直至今天,我仍会在别人说我辛苦时笑答“我不是辛苦,是命苦”,我也会在极度疲累时叹声“我是被新教育绑架了”„„但是,在每一个群星与孤灯为伴的黎明,我坐在书桌前,总是精神百倍。无论当初是命运选择了我,还是我决定了命运,新教育的旅程已经曲折绵延了十年之久。

十年中,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收获。与其说我们收获了成绩,不如说我们收获着希望;与其说我们收获过荣誉,不如说我们收获着信任。是徐峰先生、这位普通新教育老师、以及无数新教育人之间的激励与鼓舞着,让我、让我们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正生活在美好事物的中心,并从中汲取着不竭的动力,让我们始终充满着信心。今天,我们也将怀着这样的心情,更加坚实地走好新教育新十年的新征程。相信十年以后,我们会给徐峰先生,给这位普通的新教育老师,给所有期待和信任新教育的朋友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同是那个北京罕见暴雨的夜晚,新教育亲子研究中心的童喜喜也发来短信,主题也与那场大雨和新教育有关:十年风雨仍苍茫。心有梦,自昂扬。水天一色间,虎增双翼,任君翱翔。萦绕萤火微光。

我仍以打油诗回答,信手涂鸦,却是心声:十年辛苦不寻常,甘苦知,未彷徨。征途不平坦,何惧黑暗?萤光烛照,那方充满明亮。

新的十年,让我们共同奔赴明亮那方,让脚印记录我们的故事——最美的新教育,就在路上!

(全文完)


相关内容

  •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 篇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 ...

  • 调查报告教学反思
  • 篇一: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报告 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调查报告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星河中学的一名教师,正在进行"有效开展教学反思途径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真实情况.本问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回答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 ...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开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亚红 [摘要]:教学反思是幼儿教师有效提升教育活动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目前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存在教学反思意识差,反思公式化:反思零散而不系统,缺乏针对性:反思重教学活动效果,轻活动过程等问题.明确反思目的, ...

  • 浅谈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 浅谈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摘要:文章提出能否进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反思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一个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反思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教师专业修养.提升专业能力,是使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教学反思:以人为本:专业发展 孔子曰:& ...

  • 新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二.为何写课后教学反思 三.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四.教学反思的类型 五.教学反思的途径 六.课后反思的原则 七.教学反思的内容 八.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怎样写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

  • 本科毕业论文(教育学)1
  • 江西教育学院 函授学生毕业论文 题 目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 专 业班 级学生姓名学 号 [1**********]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反思性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思性教学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尝试着探索一种较为科学的.动态的反思性教学模式,为 ...

  • 幼儿园教学反思的论文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幼儿园工作的根本宗旨.那么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教学反思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是经过实践-反思-总结这条途径成长的.但是,深入实际我们会发现一个值 ...

  •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 摘要: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新要求和挑战.教师应该开展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 ...

  • 幼儿园教学反思调研
  • 学会反思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能力和技巧,不断深化幼儿园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使教师具有反思的意识,并使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我对本市幼儿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对我市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总结回顾: 近年来,教学反思活动在各个单位 ...

  • 探索教学反思的认识
  • 探索教学反思的认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开展,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越来越渗透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使得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而其中,教学反思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是尤为突出和明显的,"教学反思"已成为教育界使用率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