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宿命_从_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_探讨当代女性生存尴尬

作家作品新论39

不只是宿命

———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探讨当代女性生存尴尬

■福建师范大学高

内容摘要:女权主义经过上个世纪几次运动取得了巨大发展,然“我”在接受这些人公内在不同意识之间互相发生的平等对话关系。

而随着时间推移隐蔽的矛盾逐渐显露,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越“他者”声音的介入时,也明显存在着内心各种意识冲突的抗辩。对于

[1]

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文本细读,年轻兄弟的爱情,“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与其说是

“一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旨在探讨女性宿命论的借鉴渊源,这种宿命论之下被压抑的其他声对他人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一种追问;面对

这种意识实际化为“拒绝为他化妆”“我觉得他的行为是一种极端懦,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反顾。

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关键字:宿命论“他者之镜”复调女权主义

”如此分明的态度绝非一个平心接受宿命的女子所能有,通过“复的。调”香港实验小说女作家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融入现代的多声部展示,不只单单体现小说现代性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

“我”却将这层态度仅限于“声音”的主义手法加之香港大工业化时代的环境,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视现代女性意识的闪耀光辉。然而

抗争之中,所无法触及的,却是现代女性生存的尴尬处境。角关怀,对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完成了准确描画,以及内心独白

三、男性的恐慌———女权主义后的寂寞反顾下对宿命的反诘与接受。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历经多次运动高潮由政治一直波及到文学一、“他者之镜”———女性宿命论下的威胁

妇女要求男女平等、开篇以“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的”批评,呼吁消除性别歧视的声音也越加嘹亮。可

奠定了全文宿命基调。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我”的生活中充满了是一味地寻求强硬平等,不但是一种自虐,更是对女性自我生存优势

“我”带来的影响,或是神谕或是谶“女强人”在工作、家庭、健康等方各种各样的他人的生活。他人对的摒弃以及劣势的暴露。不用列举

纬,在面的不协调带来的尴尬,就当代女性写作来看,也充斥着类似的冲“我”的脑海里预演了生活的各种假设。源自原始本能的女性敏

突,“渴望摆脱‘第二性’的地位,做与男性平等的‘人’,但由于这里的感,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被宗教泛化成各种唯心论的宿命表述,女子

然而女性的这种看似神秘的情结,并非毫‘人’的标准忽略了两性差异,缺乏女性文化的背景,因而实际上是以被等同于缺乏理性的象征。

无根据可言。单纯从性别论来看,女性对身体的关注远远超过男性,男性为尺度、为中心的……要冲破这一尺度,在凸显差异的基础上作“女人一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她的身体状况……这种情况从最‘女人’,又难免走向性别本质主义,陷入男性中心传统对女性角色的

[4]

“女强人”的选择,体现为“我”对殡仪馆化妆初几次失血时开始;她的身体突然竖在她面前……她每个月都要系预设。”前者可归结为

[2]

上月经带,吞吃药片,调整她胸罩的宽度,准备生产……”这种联系师这一模糊性别的职业的选择;后者则更接近为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促使了女性对实物的关注,对不同于男性形而上的现实的关注,而这作,小说为“我”隐约诉求的女性生存可能。两者包涵着的是当代女性种对现实的过分关注往往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处境的具体而强烈忧生存诉求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虽是不同的两患感。表现之一是女性向宿命的自觉亲近。种方式,然而都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变相乞求。无论是“像男子

对现实的关注,也就决定了对充斥于周遭的“他者之镜”的不得一样生活”还是“女子的魅惑”,是为了赢得尊重,可我们的女主人公不关注。“我”将自己定义为“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的”这种未“夏的逃跑”。也都面临卜先知式的宿命定论,文本具体来看,是受到他人生活的隐喻。拉康在“我”的父母的爱情故事中,“我”的母亲表现得很勇敢,她接受认为,人在婴儿阶段对自身镜像的认定中暴露了某种“象征母体”的了身为殡仪馆化妆师的父亲,可能这也是这个家族唯一成功的婚姻,

“我”的职业生存观、爱情观,也正是受到了各种“他者之镜”的认同。可是也隐蔽了一点,在这段婚姻当中扮演殡仪馆化妆师的是个男子,威胁:怡芬姑母和她的恋人的故事、“我”父母的故事,体现为对“我”母亲的接受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父亲接受这样的职业而产生的某的殡仪馆化妆师这一特殊职业与爱情关系可能有的预演,而这对可是性别一旦转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居然是个种男子汉气质吸引。“同形认同”“异形认同”、几乎力量等价。然而“我”年轻兄弟的故事,女子,那么这种所谓的男子汉气质也将成为恫吓其余男同胞的巨大

恐慌。“一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的故事,或是同辈人的缘故或是故事的内劳拉·穆尔维提出,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匮乏”而被男性视为“被

—爱情,在“我”看来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女人所代表的最终意义(对男性而言)是性别差异;所有主容更直接地逼近问题本身——阉割者”“我”的如此特殊的职业。可理喻的事情,更何况流电影里对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实际上就是为了消解女性存在给男

二、复调———被压抑的女性声音性潜意识带来的“阉割威胁”。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女权主义发展的当同为“独白体”,西西尝试的是一种隐匿于独白之下的众声喧哗。下,这种来自潜意识的威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表现为无怡芬姑母的段落中,“我”首次强调了自己的平凡,“像我这样的一个数的“夏”的逃离。正是对不断强调的女权主义形式下的尴尬,一次最读书不多、只是程度低的女子,有什么能力到这个狼吞虎咽、弱肉强好的反顾。不是男性的刻意歧视,更不是女性的宿命使然,行至今日,

。看似对命运低头的一种自我劝服,性别差异的生存处境问题应当得到更为妥善的处置。食的世界上去和别的人竞争呢”

“从今以后,你将不愁衣食了”,很容易找到“我”实是怡芬姑母的介入

的一丝顽抗,“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其他的行业可以令我也不愁衣食,注释:不必靠别的人来养活么”,可又被所谓平凡的自我暗示话语再次强压[1]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三)》之《像我这下去。显然对“他者”的影响并不是向来的逆来顺受,与“他者”的争样的一个女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71-380页.辩,在怡芬姑母的叙述部分可谓得到了最大的浓缩体现。·昆德拉著.王振孙、郑克鲁译.《不朽》.上海译文出版[2][捷]米兰

“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10页.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一样是连同它们[3][俄]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

[3]

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4-5页.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文本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主人公之间、主[4]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40作家作品新论

千人一面梦里桃花

———读格非《人面桃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通过对陆侃、张季元、秀米三个中国知识

分子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过程的描摹,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表现出动人的人性美,同时阐释出“桃花源”式的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自古以来秉承相传,形成了一个个的不惮前驱的生命轮回。

关键词:桃花和谐轮回“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含义。晋代的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笃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精神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象征着中国文人对和谐、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守望和追求,且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种守望和追求始终是中国

随着西方“自由”、人精神实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以来,

“民主”、“博爱”等现代思想的传入,这种传统精神非但没有被隔断,反而在不断补充进新的内容的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追求模式。

作家以倒叙和转述的手法将陆侃这一人物形象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小说一开始就表现出人物同“桃花”之间的情感纠葛:

“疯”了三年之后,突然离家出走了,而他的出走正是由种下“桃”陆侃

树而起。他的怪诞并不仅仅于此,他还要修一条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的广厦有相同作用的长廊,以大疪天下寒士。可惜

他的这一追求,在平常人的是,愿望固然美好,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的眼中变得荒诞、可笑。由此,他“疯”了三年之后的突然离去也就变得合乎逻辑了。其实不难看出,陆侃对“桃花”的理解和追求,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秉承和延续。

就在秀米追问父亲离去的原因的过程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张季元。张季元是一个狂热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有自己一套并不成熟的对爱情、理想、社会价值的理解。张季元这一人物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志着在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之中,中国传统的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新时代下有了新的

其次,张季元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如果说他内涵和追求模式。

承的“上”是陆侃,那么毫无疑问,他所启的“下”就是秀米。

那这个人物又是怎样启下的呢?20世纪初西方“自由”、“民主”、“博爱”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旧思想冲突表现最为激烈的当属对束缚爱情的外部藩篱的冲决。小说中有一段对爱情认识的经典描述。小说借张季元的口这样说,“爱情就是不再找媒人,就是想爱谁就爱谁。”且不论这种爱情观正确与否,但就这种敢爱的精神对当时束缚、压抑已久的中国大众的传统思想所起到的颠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玩味的是,张季元并不是陆家的亲戚,他和梅云的相识也是“爱情”使然。梅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妇

“俘虏”。这段爱情插曲,又从侧面证明了在女,却成了张季元的爱情

那个封建思想依然极为浓厚的年代里“爱情”的力量。那么张季元对

秀米爱情上的启蒙也就顺里成章了。

张季元对秀米爱情上的启蒙是和秀米亲密接触,也就是挑逗。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张季元同秀米正面接触有这样三次:一是在薛举人家里,秀米去送信,这次秀米对张的举动很反感;第二次是在长洲小竹林里,这一次秀米对张季元的态度已经是默许了;第三次是秀

虽然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但是平静的故事画面之下米洗头。这一次,

隐藏着强烈的情感波动,人物性格和其内在的情感冲突在此情景中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在当代男女交际过程中已经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时代里,“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貌似平淡的细节其实对秀米的内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但是,这种接触还不能对秀米起到爱情启蒙的作用。直到她看了张季元给他留下的日记,秀米整个人,包括她的灵魂都震颤了。封建思想对爱情本能的压抑在这里轰然崩溃,思想上恍然两重天的强烈对比使秀米一时难以承受,几乎疯掉。

从主人公秀米精神追求的历史来看,小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秀米去日本;第二部分是秀米的革命实践;第三部分主要是秀米回家之后的最后一段生命历程。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秀米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秀米出嫁被劫,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成功塑造了两个对美好和谐生活追求的人

“桃花源”式的生物形象,一是陆侃,另一个是张季元。同时也就说明

命追求在中国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的过程之中,有了更加现代而丰富的内涵。二是交代主人公秀米对现代爱情意义的接受和理解。第二阶段写的是秀米在花家舍的传奇式经历。在对花家舍这一桃源仙境的自我毁灭过程的描述之中,作者精心的设计了一个绝妙的玲珑棋局,将花家舍六个当家人置入其中,让他们这些所谓的朽人、死人相互猜忌、相互提放,在世俗功利的驱使之下终于使花家舍毁灭在这些

秀米看到,王观澹最初的创建者手中。就在这一小节即将结束之时,

和她父亲是那样的相似,在这里中国知识分子以自己的鲜血又一次完成了这一生命的轮回。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对现代爱情的理解和追求,继之以革命思想的灌输,终于使秀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作者并无意重复五四时期的这一写作主题。小说的意义在于描述秀米的个性追求历史。因为秀米的追求既有传统的类似陆侃式的追求,同时也和中国当时资产阶级的追求有着重合。为了把秀米的这种追求表现得更加清晰,小说叙述视角发生了暗换。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和秀米是重和的,但是在第二部分之中,作者却有意识的把秀米从自己身边推开了。

小说的第三部分,写的是秀米社会理想的追求失败之后,在自我

2006年12月第1版.第59页.

参考文献:[1][法]雅克·拉康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朱立元,李钧.

年版.

[3]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4][捷]米兰·昆德拉著.王振孙、郑克鲁译.《不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6][俄]巴赫金著.白春仁

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7][英]劳拉·穆尔维著.钟仁译.《恋物与好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家作品新论39

不只是宿命

———从《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探讨当代女性生存尴尬

■福建师范大学高

内容摘要:女权主义经过上个世纪几次运动取得了巨大发展,然“我”在接受这些人公内在不同意识之间互相发生的平等对话关系。

而随着时间推移隐蔽的矛盾逐渐显露,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越“他者”声音的介入时,也明显存在着内心各种意识冲突的抗辩。对于

[1]

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对《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的文本细读,年轻兄弟的爱情,“长长的一生为什么就对命运低头了呢”,与其说是

“一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旨在探讨女性宿命论的借鉴渊源,这种宿命论之下被压抑的其他声对他人不如说是对自己的一种追问;面对

这种意识实际化为“拒绝为他化妆”“我觉得他的行为是一种极端懦,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反顾。

弱的行为,一个没有勇气向命运反击的人……应该是我不屑一顾关键字:宿命论“他者之镜”复调女权主义

”如此分明的态度绝非一个平心接受宿命的女子所能有,通过“复的。调”香港实验小说女作家西西的《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融入现代的多声部展示,不只单单体现小说现代性的艺术魅力,更体现了

“我”却将这层态度仅限于“声音”的主义手法加之香港大工业化时代的环境,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视现代女性意识的闪耀光辉。然而

抗争之中,所无法触及的,却是现代女性生存的尴尬处境。角关怀,对当代女性生存处境的尴尬完成了准确描画,以及内心独白

三、男性的恐慌———女权主义后的寂寞反顾下对宿命的反诘与接受。

西方妇女解放运动,历经多次运动高潮由政治一直波及到文学一、“他者之镜”———女性宿命论下的威胁

妇女要求男女平等、开篇以“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的”批评,呼吁消除性别歧视的声音也越加嘹亮。可

奠定了全文宿命基调。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我”的生活中充满了是一味地寻求强硬平等,不但是一种自虐,更是对女性自我生存优势

“我”带来的影响,或是神谕或是谶“女强人”在工作、家庭、健康等方各种各样的他人的生活。他人对的摒弃以及劣势的暴露。不用列举

纬,在面的不协调带来的尴尬,就当代女性写作来看,也充斥着类似的冲“我”的脑海里预演了生活的各种假设。源自原始本能的女性敏

突,“渴望摆脱‘第二性’的地位,做与男性平等的‘人’,但由于这里的感,在历史的沉淀中不断被宗教泛化成各种唯心论的宿命表述,女子

然而女性的这种看似神秘的情结,并非毫‘人’的标准忽略了两性差异,缺乏女性文化的背景,因而实际上是以被等同于缺乏理性的象征。

无根据可言。单纯从性别论来看,女性对身体的关注远远超过男性,男性为尺度、为中心的……要冲破这一尺度,在凸显差异的基础上作“女人一般要用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她的身体状况……这种情况从最‘女人’,又难免走向性别本质主义,陷入男性中心传统对女性角色的

[4]

“女强人”的选择,体现为“我”对殡仪馆化妆初几次失血时开始;她的身体突然竖在她面前……她每个月都要系预设。”前者可归结为

[2]

上月经带,吞吃药片,调整她胸罩的宽度,准备生产……”这种联系师这一模糊性别的职业的选择;后者则更接近为当代女性的身体写促使了女性对实物的关注,对不同于男性形而上的现实的关注,而这作,小说为“我”隐约诉求的女性生存可能。两者包涵着的是当代女性种对现实的过分关注往往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处境的具体而强烈忧生存诉求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对男权社会的反抗虽是不同的两患感。表现之一是女性向宿命的自觉亲近。种方式,然而都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变相乞求。无论是“像男子

对现实的关注,也就决定了对充斥于周遭的“他者之镜”的不得一样生活”还是“女子的魅惑”,是为了赢得尊重,可我们的女主人公不关注。“我”将自己定义为“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恋爱的”这种未“夏的逃跑”。也都面临卜先知式的宿命定论,文本具体来看,是受到他人生活的隐喻。拉康在“我”的父母的爱情故事中,“我”的母亲表现得很勇敢,她接受认为,人在婴儿阶段对自身镜像的认定中暴露了某种“象征母体”的了身为殡仪馆化妆师的父亲,可能这也是这个家族唯一成功的婚姻,

“我”的职业生存观、爱情观,也正是受到了各种“他者之镜”的认同。可是也隐蔽了一点,在这段婚姻当中扮演殡仪馆化妆师的是个男子,威胁:怡芬姑母和她的恋人的故事、“我”父母的故事,体现为对“我”母亲的接受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父亲接受这样的职业而产生的某的殡仪馆化妆师这一特殊职业与爱情关系可能有的预演,而这对可是性别一旦转换,对死亡无所畏惧的居然是个种男子汉气质吸引。“同形认同”“异形认同”、几乎力量等价。然而“我”年轻兄弟的故事,女子,那么这种所谓的男子汉气质也将成为恫吓其余男同胞的巨大

恐慌。“一双为情自杀的年轻人”的故事,或是同辈人的缘故或是故事的内劳拉·穆尔维提出,女性由于生理上的“匮乏”而被男性视为“被

—爱情,在“我”看来已经是这个时代不,女人所代表的最终意义(对男性而言)是性别差异;所有主容更直接地逼近问题本身——阉割者”“我”的如此特殊的职业。可理喻的事情,更何况流电影里对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实际上就是为了消解女性存在给男

二、复调———被压抑的女性声音性潜意识带来的“阉割威胁”。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女权主义发展的当同为“独白体”,西西尝试的是一种隐匿于独白之下的众声喧哗。下,这种来自潜意识的威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演越烈,表现为无怡芬姑母的段落中,“我”首次强调了自己的平凡,“像我这样的一个数的“夏”的逃离。正是对不断强调的女权主义形式下的尴尬,一次最读书不多、只是程度低的女子,有什么能力到这个狼吞虎咽、弱肉强好的反顾。不是男性的刻意歧视,更不是女性的宿命使然,行至今日,

。看似对命运低头的一种自我劝服,性别差异的生存处境问题应当得到更为妥善的处置。食的世界上去和别的人竞争呢”

“从今以后,你将不愁衣食了”,很容易找到“我”实是怡芬姑母的介入

的一丝顽抗,“难道世界上就没有其他的行业可以令我也不愁衣食,注释:不必靠别的人来养活么”,可又被所谓平凡的自我暗示话语再次强压[1]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三)》之《像我这下去。显然对“他者”的影响并不是向来的逆来顺受,与“他者”的争样的一个女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371-380页.辩,在怡芬姑母的叙述部分可谓得到了最大的浓缩体现。·昆德拉著.王振孙、郑克鲁译.《不朽》.上海译文出版[2][捷]米兰

“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社.2003年6月第1版.第110页.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一样是连同它们[3][俄]巴赫金著.白春仁、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

[3]

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第4-5页.在《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文本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主人公之间、主[4]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40作家作品新论

千人一面梦里桃花

———读格非《人面桃花》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人面桃花》通过对陆侃、张季元、秀米三个中国知识

分子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过程的描摹,真实而深刻地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表现出动人的人性美,同时阐释出“桃花源”式的理想追求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身上自古以来秉承相传,形成了一个个的不惮前驱的生命轮回。

关键词:桃花和谐轮回“桃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含义。晋代的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笃定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精神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象征着中国文人对和谐、美好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守望和追求,且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这种守望和追求始终是中国

随着西方“自由”、人精神实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世纪以来,

“民主”、“博爱”等现代思想的传入,这种传统精神非但没有被隔断,反而在不断补充进新的内容的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追求模式。

作家以倒叙和转述的手法将陆侃这一人物形象逐渐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小说一开始就表现出人物同“桃花”之间的情感纠葛:

“疯”了三年之后,突然离家出走了,而他的出走正是由种下“桃”陆侃

树而起。他的怪诞并不仅仅于此,他还要修一条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提到的广厦有相同作用的长廊,以大疪天下寒士。可惜

他的这一追求,在平常人的是,愿望固然美好,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的眼中变得荒诞、可笑。由此,他“疯”了三年之后的突然离去也就变得合乎逻辑了。其实不难看出,陆侃对“桃花”的理解和追求,不过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秉承和延续。

就在秀米追问父亲离去的原因的过程之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张季元。张季元是一个狂热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有自己一套并不成熟的对爱情、理想、社会价值的理解。张季元这一人物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志着在中国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之中,中国传统的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新时代下有了新的

其次,张季元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如果说他内涵和追求模式。

承的“上”是陆侃,那么毫无疑问,他所启的“下”就是秀米。

那这个人物又是怎样启下的呢?20世纪初西方“自由”、“民主”、“博爱”思想的传入对中国当时的统治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旧思想冲突表现最为激烈的当属对束缚爱情的外部藩篱的冲决。小说中有一段对爱情认识的经典描述。小说借张季元的口这样说,“爱情就是不再找媒人,就是想爱谁就爱谁。”且不论这种爱情观正确与否,但就这种敢爱的精神对当时束缚、压抑已久的中国大众的传统思想所起到的颠覆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玩味的是,张季元并不是陆家的亲戚,他和梅云的相识也是“爱情”使然。梅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就是这样一个传统妇

“俘虏”。这段爱情插曲,又从侧面证明了在女,却成了张季元的爱情

那个封建思想依然极为浓厚的年代里“爱情”的力量。那么张季元对

秀米爱情上的启蒙也就顺里成章了。

张季元对秀米爱情上的启蒙是和秀米亲密接触,也就是挑逗。我们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张季元同秀米正面接触有这样三次:一是在薛举人家里,秀米去送信,这次秀米对张的举动很反感;第二次是在长洲小竹林里,这一次秀米对张季元的态度已经是默许了;第三次是秀

虽然没有身体上的接触,但是平静的故事画面之下米洗头。这一次,

隐藏着强烈的情感波动,人物性格和其内在的情感冲突在此情景中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在当代男女交际过程中已经不算什么,但是在那个时代里,“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思想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这貌似平淡的细节其实对秀米的内心已经造成了极大的震撼。但是,这种接触还不能对秀米起到爱情启蒙的作用。直到她看了张季元给他留下的日记,秀米整个人,包括她的灵魂都震颤了。封建思想对爱情本能的压抑在这里轰然崩溃,思想上恍然两重天的强烈对比使秀米一时难以承受,几乎疯掉。

从主人公秀米精神追求的历史来看,小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秀米去日本;第二部分是秀米的革命实践;第三部分主要是秀米回家之后的最后一段生命历程。这三个部分分别代表着秀米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秀米出嫁被劫,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成功塑造了两个对美好和谐生活追求的人

“桃花源”式的生物形象,一是陆侃,另一个是张季元。同时也就说明

命追求在中国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的过程之中,有了更加现代而丰富的内涵。二是交代主人公秀米对现代爱情意义的接受和理解。第二阶段写的是秀米在花家舍的传奇式经历。在对花家舍这一桃源仙境的自我毁灭过程的描述之中,作者精心的设计了一个绝妙的玲珑棋局,将花家舍六个当家人置入其中,让他们这些所谓的朽人、死人相互猜忌、相互提放,在世俗功利的驱使之下终于使花家舍毁灭在这些

秀米看到,王观澹最初的创建者手中。就在这一小节即将结束之时,

和她父亲是那样的相似,在这里中国知识分子以自己的鲜血又一次完成了这一生命的轮回。

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对现代爱情的理解和追求,继之以革命思想的灌输,终于使秀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作者并无意重复五四时期的这一写作主题。小说的意义在于描述秀米的个性追求历史。因为秀米的追求既有传统的类似陆侃式的追求,同时也和中国当时资产阶级的追求有着重合。为了把秀米的这种追求表现得更加清晰,小说叙述视角发生了暗换。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和秀米是重和的,但是在第二部分之中,作者却有意识的把秀米从自己身边推开了。

小说的第三部分,写的是秀米社会理想的追求失败之后,在自我

2006年12月第1版.第59页.

参考文献:[1][法]雅克·拉康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朱立元,李钧.

年版.

[3]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经典1917-2000(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4][捷]米兰·昆德拉著.王振孙、郑克鲁译.《不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乔以钢.《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顾亚铃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6][俄]巴赫金著.白春仁

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7][英]劳拉·穆尔维著.钟仁译.《恋物与好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内容

  • 宁波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 无奈与奋争 --解读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 摘要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探讨徐小斌小说在女性寻求解放道路上的特有意义.在论述中,选择了她的代表作<双鱼星座>为切入点,讨论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困境,指出选择逃离是女性在现实中自我救赎的出路,并探讨了它在女性生命意义上具有独到 ...

  • 边缘的怀旧者_李碧华小说的意识结构
  • #68# 华文文学 2004121(总第61期) 边缘的怀旧者 ) ) ) 李碧华小说的意识结构 黄亚星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北京 100872) 摘 要:李碧华的几部长篇小说, 她关于爱情.女性.情欲.宿命等的个人意识是复杂而不确定的; 关于本土的香港意识看似鲜明而独立, 实则并不是其 ...

  •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张彩中
  • 无奈与奋争 --解读徐小斌中篇小说<双鱼星座> [摘要]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立场,探讨徐小斌小说在女性寻求解放道路上的特有意义.在论述中,选择了她的代表作<双鱼星座>为切入点,讨论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处的困境,指出选择逃离是女性在现实中自我救赎的出路,并探讨了它在女性生命意义上具有独 ...

  • _我与地坛_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 当代文学 筅 <我与地坛>:诗性散文的经典文本 □陈剑晖(华南师范学院,广州 510006) 人类困境与拯救之道 <我与地坛>是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史铁生也是20世纪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的散文代表作, 一.这篇作品我前前后后读了许多遍.我之所以特别推崇偏爱它,不仅仅因为在 ...

  • 论文-论铁凝小说的女性意识
  •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 10 ) 一.<玫瑰门>人物探微: „„„„„„„„„„„„„„( 10 ) 二.<大浴女>人物探微: „„„„ „„„„„„„„„( 14 ) 三.铁凝女性文学的独特性及当下启示„„„ ...

  • 张爱玲的女性视野--中文系毕业论文
  • 张爱玲的女性视野 (中文系 级 班) [学科类别] 现代文学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作为女性的张爱玲亲身体会到女子生存的艰难和不幸,以清醒而鲜明的女性视野剖析了女性的人生宿命.以至被有的学者称为"女性小说家中的鲁迅".张爱玲反映女性 ...

  • 走近名家---毕淑敏
  • 走近名家-------毕淑敏 毕淑敏,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女作家,被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以精细.平实的文风和春风化雨般的济世情怀著称,多年来一直深受读者喜爱. 她是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心理咨询师,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曾获 ...

  • 游走在边缘的一代城市流浪者
  • 游走在边缘的一代城市流浪者 摘要 安妮宝贝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安妮的小说传达了当今中国都市边缘人物的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逼真地展示了这群都市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她对现实社会和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人性的哲理性思考.安妮从"城市边缘人"谋生的基本出发,关注当代"城 ...

  • 女性法律权益保护现状探究
  •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在切实影响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女性通过互联网表达着对自身权利的认识和认可,对合法手段解决个人权益侵害的渴求.文章则基于互联网视角,从女性法律权益保护的角度,探讨在互联网发展的当下,互联网视域下的我国女性法律权益保护现状.困境及其未来发展探索. [关键词]互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