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章来源:《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

知识点:软实力

“软实力”是“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盛况空前、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文化何以成为“软实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正如有学者描述的那样,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完全取得

优势,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把这些与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柔性”力量,称为“软实力”。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需要有形的硬实力作基础,还要有无形的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否则难以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让人“服”你,有时能比硬实力发挥更大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

在软实力诸多因素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那些拥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国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

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观点〃声音

金融之危,文化之机。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 当1000年开始时,强盛的标志是对土地和人口等资源的占有。当1900年开始的时候,强盛实力的标志是对技术和能源、资源的占有。当历史跨入20世纪的最后20年,人们把强盛实力的标志转向包括政治、科学、文化和国民素质在内的综合国力。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正是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文化软实力”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一般认为,从我国来说,文化软实力是指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事业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战略意义?

2008年一部叫《功夫熊猫》的电影风靡全球。电影的主角熊猫“阿宝”以及影片中的水墨山水背景、庙会、功夫、针灸等鲜明的中国印记,让人感到这部片子“很中国”。包括此前流行的电脑游戏《三

国志》以及火爆许多国家的电影《花木兰》,这些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却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却让外国拿去赚了个盆盈钵满?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世所公认,然而盘点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称: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很大逆差,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还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还不小……这些都凸显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网友提问

网友:为什么说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答: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的。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文化产品具有抚慰心灵、舒缓情绪、感受美好的功能。在经济下滑、生活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文化消费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获得心灵安慰,由此带动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较低,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较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在危机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增强民族凝聚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势必分崩离析,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不衰,历尽坎坷而弥坚,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更离不开民族凝聚力。凝聚力来自哪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凝结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

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凝聚人心、增进共识、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强大力量,始终是维系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我们只有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文化软实力。文化不仅是精神意义上的财富,其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方面,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日益决定着其竞争力。现在,国外一些高档品牌,价格与同类产品相比之所以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关键就是文化含量大、品牌知名度高。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中国商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中低端产品上,科技和文化含量还不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继推出500余集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投资600多万元的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创造了9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文化消费表现出“口红效应”,文化发展呈现出反周期性,在经济寒冬中逆势上扬。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全国2008年增长超过35%,2009年1、2月份比2008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仅能实现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必将极大推动经济发展和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

知识点: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廉价并兼具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成为一支具有引发效应的“口红”需要的条件是:价格够低,具备心理安慰作用,相比同价位消费品安慰作用更强。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迫切需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在文化上失去抵御能力,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性,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就会成为别国的附庸甚至走向消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日益频繁的文化交往,在推动各种文明相互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加剧了文化的竞争和较量,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提供了便利。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只有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取得主动,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防线,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为什么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初夏的深圳,绿树葱茏,生机盎然。2009年5月15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这里举行。短短几天时间,文博会交易额高达877.62亿元,比上届增加175.3亿元。其中出口交易额87.66亿元,占成交总金额的近10%。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文博会可观的交易量和出口额,让人眼前一亮。

文博会好像一个窗口,生动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一批具有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能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壮

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精品佳作迭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年、文化周、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知识点: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在海外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249所、孔子课堂56个,遍及78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在全球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与我国综合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都还不相适应。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呢?

实践证明,提高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从点到面逐步铺开,不断深化,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可以说,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坚持以市场为导

向,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把工作职责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有效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努力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着力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如何理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章来源:《2009理论热点面对面》

知识点:软实力

“软实力”是“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也译为“软力量”,最初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所谓的软要素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盛况空前、精彩绝伦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生动展示,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的一个缩影。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呢?

文化何以成为“软实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一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在人类社会发展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经济、军事实力的较量。正如有学者描述的那样,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往往都伴随着刀与剑的搏杀、血与火的印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国家较量中军事、经济等硬实力并非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诸如文化、外交等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小视。特别是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的结束,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竞争中仅凭经济、军事实力已经很难完全取得

优势,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有学者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把这些与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相对应的“柔性”力量,称为“软实力”。认为一个国家要真正成为一个大国,不仅需要有形的硬实力作基础,还要有无形的软实力的强大支撑,否则难以长久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软实力”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情感人,以文化人,让人“服”你,有时能比硬实力发挥更大作用,正所谓“纤笔一支胜似毛瑟三千”。

在软实力诸多因素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它像流淌在人们生命肌体内的一条难断的血脉,能把人们的心联结在一起;它像一台播种机,能在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孕育创造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不少曾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落败的民族,靠着顽强的文化生命力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那些拥有璀璨文化并充分展示了文化力量的民族和国家,必将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绚丽的一笔。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

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观点〃声音

金融之危,文化之机。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文化如水,看似柔弱,实质坚强。文化,承载了推动国家进步的厚望。 当1000年开始时,强盛的标志是对土地和人口等资源的占有。当1900年开始的时候,强盛实力的标志是对技术和能源、资源的占有。当历史跨入20世纪的最后20年,人们把强盛实力的标志转向包括政治、科学、文化和国民素质在内的综合国力。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

正是科学把握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文化软实力”提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一般认为,从我国来说,文化软实力是指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事业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什么战略意义?

2008年一部叫《功夫熊猫》的电影风靡全球。电影的主角熊猫“阿宝”以及影片中的水墨山水背景、庙会、功夫、针灸等鲜明的中国印记,让人感到这部片子“很中国”。包括此前流行的电脑游戏《三

国志》以及火爆许多国家的电影《花木兰》,这些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却不是出自中国人之手。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为什么我们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却让外国拿去赚了个盆盈钵满?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三贸易大国,中国硬实力的提升世所公认,然而盘点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还不相称: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很大逆差,在国际舆论格局中的话语权还不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还不小……这些都凸显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网友提问

网友:为什么说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答:这是由文化产业的特点决定的。文化产业具有“反经济周期”的特点,文化产品具有抚慰心灵、舒缓情绪、感受美好的功能。在经济下滑、生活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通过文化消费来放松心情、释放压力、获得心灵安慰,由此带动了文化产品的消费,吸引大量资金注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较低,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下滑的影响较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逆势发展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在危机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增强民族凝聚力离不开文化软实力。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凝聚力,势必分崩离析,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而不衰,历尽坎坷而弥坚,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今天,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要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战胜这些困难和风险,更离不开民族凝聚力。凝聚力来自哪里?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凝结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

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它具有凝聚人心、增进共识、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强大力量,始终是维系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我们只有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文化软实力。文化不仅是精神意义上的财富,其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一方面,商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日益决定着其竞争力。现在,国外一些高档品牌,价格与同类产品相比之所以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关键就是文化含量大、品牌知名度高。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但中国商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中低端产品上,科技和文化含量还不高。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比如,继推出500余集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投资600多万元的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创造了9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文化消费表现出“口红效应”,文化发展呈现出反周期性,在经济寒冬中逆势上扬。以电影票房收入为例,全国2008年增长超过35%,2009年1、2月份比2008年同期增长110%,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动漫游戏产业在2008年也增长了97%。因此,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仅仅能实现文化自身的发展,也必将极大推动经济发展和整个综合国力的提高。

知识点:口红效应

“口红效应”源自海外对某些消费现象的描述。每当经济不景气时,人们的消费就会转向购买廉价商品,口红虽非生活必需品,却廉价并兼具粉饰的作用,能给消费者带来心理慰藉。成为一支具有引发效应的“口红”需要的条件是:价格够低,具备心理安慰作用,相比同价位消费品安慰作用更强。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迫切需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民族和国家一旦在文化上失去抵御能力,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特性,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就会成为别国的附庸甚至走向消亡。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日益频繁的文化交往,在推动各种文明相互学习借鉴的同时,也加剧了文化的竞争和较量,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提供了便利。文化已经成为西方国家颠覆和控制别国、实现自身战略意图的重要工具,文化领域已经成为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领域。只有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我们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中取得主动,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坚固防线,有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为什么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初夏的深圳,绿树葱茏,生机盎然。2009年5月15日至18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这里举行。短短几天时间,文博会交易额高达877.62亿元,比上届增加175.3亿元。其中出口交易额87.66亿元,占成交总金额的近10%。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文博会可观的交易量和出口额,让人眼前一亮。

文博会好像一个窗口,生动展现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一批具有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能力的文化企业不断壮

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精品佳作迭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占据国际文化市场“一席之地”;中国文化年、文化周、文化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蓬勃开展,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知识点: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成立。孔子学院作为我国在海外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和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截至2008年年底,全球已建立孔子学院249所、孔子课堂56个,遍及78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在全球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

同时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不强,与我国综合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都还不相适应。如何才能切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呢?

实践证明,提高文化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改革。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冲破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开辟广阔空间、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从点到面逐步铺开,不断深化,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的新格局初步形成,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作和文化市场空前繁荣,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可以说,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推动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改革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在面上展开、向纵深推进,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

要重塑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在市场,市场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使一大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活跃起来,文化繁荣发展才有坚实基础。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文化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

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坚持以市场为导

向,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化运作,迅速壮大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规范外资引进和文化产品进口,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要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加强管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把工作职责转到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继续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有效解决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努力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谁就能掌握话语权。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努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使我们文化传播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品介绍给世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着力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

文化凝结着历史,文化连接着未来。中华民族历来以悠久而丰富的文化著称于世。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昌明,我们必将迎来文化建设的新高潮,通过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让中华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相关内容

  •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 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中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依靠其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综合国力,既包括有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构成的"硬实力",也包括由社会文化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构成的"软实力".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影响政治进步的重要 ...

  •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2014年8月第30卷 第8期 学习论坛TRIBUNEOFSTUDY Aug.2014Vol.30 No.8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周海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河南郑州451000) [摘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 ...

  • 谈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但它并不一定必然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有一种文化新思维,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 ...

  •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_洪晓楠
  •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 洪晓楠 邱金英 林 丹 * 内容提要约瑟夫·奈最早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并将之发展成为软实力理论.从约瑟夫·奈提出该理论 "美国性".中国的初衷来看,这一理论仍然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陷阱,因而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特别是"文化软实力" ...

  • 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 话语是权力的表达,也是文化影响的要素.当今世界,多元思想交融频繁交锋激烈,作为一种软实力,话语权较量在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如何冲破西方话语影响,建立本位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消除舆论偏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提升国际 ...

  • 谈谈我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 谈谈你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概述: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 会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重点研究和解决"三个不适应"问题:文化水平与综合国力不适应: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 ...

  • 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 目录 课程导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 ...

  •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历史研究
  • 摘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面临良好机遇.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上的 ...

  • 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
  • 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章在探究企业软实力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这个主题提出了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培育员工综合素质.优秀企业文化等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促使中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