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事半功倍地讲好"中国故事"

话语是权力的表达,也是文化影响的要素。当今世界,多元思想交融频繁交锋激烈,作为一种软实力,话语权较量在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如何冲破西方话语影响,建立本位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消除舆论偏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紧迫话题。

话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建设中国话语体系正当其时

话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我国文化传播借力技术创新形成多元话语场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可谓正当其时。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这些年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一些文化企业陆续落户海外,文化产品体量大增,为提升话语影响力夯实了基础。

“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迈出了令人振奋的第一步,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西方话语权理论和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结构中,中国被框定被选择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比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文化产品总量虽有增多,但国际份额占比仍然较低,年占比不到3%。 同时,中国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传媒服务国际出口量有限且主要指向西方国家的问题依然存在。西方话语高度垄断的国际环境, 形成了制约中国话语传达的强大张力。

这些年来,在西方话语体系操控下,不论是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还是网络安全谈判中的严词正义,抑或是高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的坚定表态,都屡屡遭到质疑责难。而西方式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一直没有脱离威胁、野蛮和忧恐的语境,“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制造了世界理解真实中国的沉厚障壁。纠正曲解误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亟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话语的主体性价值尚未彰显,话语讲述差强人意

目前,中国正历经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进程,传媒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传播渠道数量上与西方大国不相上下,但在话语同化力、主导性方面却存在差距,中国话语的主体性价值尚未彰显。

第一,国家身份意识不强,对中华文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认知不足,难以充分传递理念与立场。在国际舆论场域,无论是主观意图的自觉表达还是与不同话语的交锋博弈,主流媒体往往会被传播对象视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其话语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国际舆论对所在国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清楚并深入理解国家理念、文化主张、价值追求,是形成中国话语体系的认知前提。在这些方面,一些传播主体的表现并不理想。如近年来,一些媒体在评价中国计划生育和二孩新政策时,甚至盲从于西方话语,而对计划生育政策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人口质量等积极作用避而不谈,不仅主动让出话语权,也扩散了曲解。

第二,对异质文化生态特殊性和国际公众心理缺乏了解,对传播语境把握力尚需提高。近几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又产生“融进去”的问题。比如,受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化体制、惯常思维等因素影响,不少文化作品更注重反映大国集体主义、步调一致的宏大叙事,但对于能够细腻勾勒人性特点、自由精神的普通个体、小人物小事件,常疏于发掘展现。而后者可能更适应各种文化语境,更接近国际受众的信息选择性心理。在中国大国形象的构建中,如果媒体不能深入把握需求心理,求得“归化”“异化”效果的结合,那么大国话语恐怕很难做到融通世界,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精要。

第三,多种话语渠道拓展迅速,但“大国文化”语篇建构能力尚待提升,中华文化优势尚待彰显。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解释软实力时,认为它“是一种同化性力量”。在国际传播中,这种同化力的形成有迹可循。一般地,强国文化会得到更多关注,而话语强势的建立要注重“器”、“道”层面的融通。在这方面,美国是个典型的例子,不仅媒体数量大传播实力强,也十分善于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隐藏于娱乐产品、文化服务之中,通过语词选择、话语表述,潜移默化地牵引和“培养”公众,赢得他们的头脑和思想 ,从而确立其西方大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

阐述好大国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提升大国形象

首先,加强理论内功修炼,形成清醒而自觉的文化意识话语表达,阐述好大国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围绕中华传统、国家理念,夯实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文化工作者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理念武装头脑。在国际话语传播中要敢于发声强化硬新闻报道,突出大事理念。要主动展开中国视角,全方位满足国际社会多元信息需求。全面阐述立场主张,塑造中国形象。

其次,突破西方束缚,增强民族魅力,中国话语要以“独立”站姿展现大国胸襟和风采,赢得话语主导权。为此,要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多元主题,主动设置议题框架,彻底打破追随西方的被动局面。要增强话语“扩容”力,借鉴性吸收他国话语、网络话语,丰富和准确定位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提升大国话语的普适性和感染力。

第三,弱化理解误差,提高话语策略,缓和冲突强化引导,让开放、开明、包容的大国文化更易被世界接受。要主动探求接收对象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多元化和国际化为落点,使传播更“接地气”。要积极运用多种融合,营造资源共享、形成多位一体的传播强势,将话语深意融入生动新颖的形式之中。

最后,建立方式创新、效果导向的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和谐大国形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要把握好传播“时、效、度”,讲求传播技巧,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自己讲”和“别人讲”、“大声讲”和“柔声讲”的关系,既阐明自己的立场主张,又潜移默化地达到说服成效。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多平台多维度地书写中国,以富有生命力的中国话语,“事半功倍”地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话语是权力的表达,也是文化影响的要素。当今世界,多元思想交融频繁交锋激烈,作为一种软实力,话语权较量在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如何冲破西方话语影响,建立本位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消除舆论偏见、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紧迫话题。

话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建设中国话语体系正当其时

话语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近年来,我国文化传播借力技术创新形成多元话语场域,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可谓正当其时。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这些年来,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一些文化企业陆续落户海外,文化产品体量大增,为提升话语影响力夯实了基础。

“中国话语”走向世界,迈出了令人振奋的第一步,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在西方话语权理论和当代国际话语体系结构中,中国被框定被选择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比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文化产品总量虽有增多,但国际份额占比仍然较低,年占比不到3%。 同时,中国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传媒服务国际出口量有限且主要指向西方国家的问题依然存在。西方话语高度垄断的国际环境, 形成了制约中国话语传达的强大张力。

这些年来,在西方话语体系操控下,不论是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还是网络安全谈判中的严词正义,抑或是高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的坚定表态,都屡屡遭到质疑责难。而西方式话语对中国形象的表述一直没有脱离威胁、野蛮和忧恐的语境,“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制造了世界理解真实中国的沉厚障壁。纠正曲解误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亟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话语的主体性价值尚未彰显,话语讲述差强人意

目前,中国正历经从文化大国走向文化强国的进程,传媒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虽然,传播渠道数量上与西方大国不相上下,但在话语同化力、主导性方面却存在差距,中国话语的主体性价值尚未彰显。

第一,国家身份意识不强,对中华文化、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认知不足,难以充分传递理念与立场。在国际舆论场域,无论是主观意图的自觉表达还是与不同话语的交锋博弈,主流媒体往往会被传播对象视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其话语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国际舆论对所在国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清楚并深入理解国家理念、文化主张、价值追求,是形成中国话语体系的认知前提。在这些方面,一些传播主体的表现并不理想。如近年来,一些媒体在评价中国计划生育和二孩新政策时,甚至盲从于西方话语,而对计划生育政策在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人口质量等积极作用避而不谈,不仅主动让出话语权,也扩散了曲解。

第二,对异质文化生态特殊性和国际公众心理缺乏了解,对传播语境把握力尚需提高。近几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后又产生“融进去”的问题。比如,受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化体制、惯常思维等因素影响,不少文化作品更注重反映大国集体主义、步调一致的宏大叙事,但对于能够细腻勾勒人性特点、自由精神的普通个体、小人物小事件,常疏于发掘展现。而后者可能更适应各种文化语境,更接近国际受众的信息选择性心理。在中国大国形象的构建中,如果媒体不能深入把握需求心理,求得“归化”“异化”效果的结合,那么大国话语恐怕很难做到融通世界,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精要。

第三,多种话语渠道拓展迅速,但“大国文化”语篇建构能力尚待提升,中华文化优势尚待彰显。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在解释软实力时,认为它“是一种同化性力量”。在国际传播中,这种同化力的形成有迹可循。一般地,强国文化会得到更多关注,而话语强势的建立要注重“器”、“道”层面的融通。在这方面,美国是个典型的例子,不仅媒体数量大传播实力强,也十分善于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隐藏于娱乐产品、文化服务之中,通过语词选择、话语表述,潜移默化地牵引和“培养”公众,赢得他们的头脑和思想 ,从而确立其西方大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地位。

阐述好大国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提升大国形象

首先,加强理论内功修炼,形成清醒而自觉的文化意识话语表达,阐述好大国精神理念和价值追求。围绕中华传统、国家理念,夯实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文化工作者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理念武装头脑。在国际话语传播中要敢于发声强化硬新闻报道,突出大事理念。要主动展开中国视角,全方位满足国际社会多元信息需求。全面阐述立场主张,塑造中国形象。

其次,突破西方束缚,增强民族魅力,中国话语要以“独立”站姿展现大国胸襟和风采,赢得话语主导权。为此,要积极介入社会领域多元主题,主动设置议题框架,彻底打破追随西方的被动局面。要增强话语“扩容”力,借鉴性吸收他国话语、网络话语,丰富和准确定位中国故事的时代表达,提升大国话语的普适性和感染力。

第三,弱化理解误差,提高话语策略,缓和冲突强化引导,让开放、开明、包容的大国文化更易被世界接受。要主动探求接收对象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语言习惯,以多元化和国际化为落点,使传播更“接地气”。要积极运用多种融合,营造资源共享、形成多位一体的传播强势,将话语深意融入生动新颖的形式之中。

最后,建立方式创新、效果导向的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和谐大国形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要把握好传播“时、效、度”,讲求传播技巧,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自己讲”和“别人讲”、“大声讲”和“柔声讲”的关系,既阐明自己的立场主张,又潜移默化地达到说服成效。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多平台多维度地书写中国,以富有生命力的中国话语,“事半功倍”地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关内容

  •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
  • 媒体的新闻报道,是世界打量中国的一个窗口.作为今日中国的讲述者和中国形象的塑造者,中国的媒体首先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要用一种老少咸宜.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的国际化方式,让世界了解和接受一个真实的中国.同时,还要积极主动地针对国外关于中国的不实报道,鲜明地表达中国立场,还原事 ...

  •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 学好历史知兴替" ," 以史为鉴明古今" ,学好历史非常重要.因而历史课的教学要采取好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历史课的教学任务时,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这是历史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其实,每门课 ...

  • 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一:喻
  • 讲解是说明.解释事实和论证原理.传统的讲解法,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讲解,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重复而已.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中,传统的讲解方法实质上就是重复知识. 真正的课堂讲解应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使学生易知易懂.讲解最主要的方法是"喻",而在现 ...

  • 有趣的历史导入课
  • 有趣的历史导入课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到这样的情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恹恹欲睡.通过课下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对历史课的错误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一定能学好,上课没必要认真听讲:历史课是"副科",没必要浪费时间:历史课 ...

  • 分镜头脚本在微电影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 摘 要:随着信息化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越来越被观众接受和喜爱,重视和发展的微电影创作流程中,分镜头脚本设计成为其创作前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微电影的时长,把握镜头画面与节奏,并直接影响微电影品质,为创作团队各部门工作提供制作依据. 关键词:分镜头脚本;微电影;画面 中图分类号: I106 ...

  •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
  • 初中数学课堂的引入 曹娟 [文章摘要]: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如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 ...

  • 小学英语教学情境创设
  •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走进中国,因此,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的英语,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英语教学也成为小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学好英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成了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我们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

  • 致父母|忙碌于眼前的苟且,如何给孩子诗和远方的田野?
  • 我七八岁时收到最好的礼物,是一本获得纽伯瑞文学奖的儿童小说<天使雕像>.对于只读过<十万个为什么>的我,那本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离家出走的姐姐带着糊涂的弟弟,在偌大的大都会博物馆里,用不多的零花钱,躲过了保安和游客,经历了心灵的探险. 十五年以后,当我站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中 ...

  • 观弟子规有感
  • 观弟子规有感 我今天第一次听蔡老师讲弟子规,有相听恨晚的感觉,如果早些时候能听到这些道理,我的人生会更快乐更幸福. 今天听课内容是学贵立志,有志向的人学习才非常扎实.学习和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范仲淹从小就认为唯有良相和良医才可以救人,所以从小立志长大后一定当宰相或者是医生.现在的教育比较注视知识和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