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的教学案例

“一些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的教学案例

嘉定二中 俞建平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用平移法与对称法作出一类函数的图像.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通过提问、讨论、操作、探究等各种数学活动,体验问题解决的经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函数图像的对称美,体会数学美感,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用平移法与对称法作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的探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初是怎样作出它的图像的?

生1:用描点法.

师:那么函数y =(x -1) 2+2的图像呢?

生2:可以用描点法,也可以把函数y =x 2的图像先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而得到.

师: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像的变换过程) 师: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比如函数y =x ,它的图像怎样来作?

生3:先用描点法作出x ≥0时的图像,再根据它是偶函数,在x

师:很好!(用多媒体展示描点、连曲线、对称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函数的图像左右上下平移,可以得到另一个函数的图像;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也可以帮助我们作函数的图像.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些函数的图像.

二、新课探究 1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一:给出函数f (x ) =,g (x ) =. x x -2

(1)作出函数f (x ) 的图像,并说明f (x ) 的性质;

(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函数g (x ) 的图像,并说明g (x ) 与f (x ) 两者图像间

的关系.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

生4(把自己作的函数图像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函数f (x ) 是奇函数;在区间(-∞, 0) 和(0, +∞) 上分别是减函数.

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大家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谁来回答第(2)题? 生5:只要把f (x ) 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就可以得到g (x ) 的图像. 师:是吗?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5:我是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启发而想到的.

师:嗯,学习知识就是要举一反三.我们来证明这个结论好吗?

教师分析:向右平移2个单位的含义是什么呢?(停顿片刻)当两个函数图像上的点的纵坐标相等时,g (x ) 的横坐标要比f (x ) 的横坐标大2.

1设函数y =f (x ) 图像上任一点P (a , ) ,那么函数y =g (x ) 图象上纵丛坐标为a

1的是哪一点? a

1生众:是(a +2, ) . a

师:对!记这一点为P '.也就是说,将点P 向右平移2个单位就与点P '重合.所以将函数y =f (x ) 的图像右平移2个单位就是函数y =g (x ) 的图像.

(用多媒体展示变换的过程:点的平移⇒图像平移)

师:请大家对照函数f (x ) 的性质,简要总结函数g (x ) 的性质.

(在讨论后)生6:函数y =g (x ) 在区间(-∞, 2) 和(2, +∞) 上都是减函数;图像关于点(2, 0) 成中心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

师:根据以上探索,我们能得出一个一般结论吗?

11生7:能!函数y =的图像是由函数y =的图像经过平移而得到.(师x +a x

追问:怎样移法?)a >0向左平移|a |个单位;a

点(-a , 0) 成中心对称.

师:很好!我们推导一般结论往往是先研究几个特殊情况,再进行推广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

x -11(多媒体出示)问题二:给出函数h (x ) =,说明h (x ) 的图像与f (x ) =,x -2x

1的图像间的关系;并作出函数h (x ) 的图像. x -2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来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并给予适当启发点拨.讨论结束后,教师选择一个组的解答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请学生作说明.

x -2+11=1+生8:我们可以把h (x ) 变形为h (x ) =.所以只要把x -2x -2

11f (x ) =的图像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g (x ) =的图像,再将g (x ) 的图x x -2g (x ) =

像向上平移1个单位,就得到函数h (x ) 的图像.

师:非常精彩!我们通过两次平移变换,把函数f (x ) 的图像变成了h (x ) 的图像.函数h (x ) 有些什么性质?

生9:在区间(-∞, 2) 和(2, +∞) 上都是减函数;图像关于点(2, 1) 成中心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

师:对!(用多媒体展示图像的变换过程)这一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多了一个上下平移.象上一个问题一样,我们也可推广出一个一般结论,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三:作函数y =1的大致图像. |x |-1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探索完成,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巡视,并不时给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提示.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几份学生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进行展示,并请两位学生说明自己的解答.

生10:我先作函数y =11的图像,根据y =是偶函数,用对称变换得到x |x |

y =11的图像,再把它向右平移1个单位,就得到函数y =的图像. |x ||x |-1

生10讲完后,众学生马上表示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生11:他作出的是函数y =11的图象.错误是很明显的,因为y =|x -1||x |-1是偶函数,图像关于y 轴对称,而他作的图像是关于直线x =1对称的.应该先把y =11的图象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y =的图像,保留x ≥0的部分,再在x -1x

x

师:太棒了!请大家好好体会先平移后对称及先对称后平移两种作法的区别.关于这一函数的性质请大家自行总结,我们就不作讨论了.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用平移和对称的方法作函数的图像.现在就请大家动手实践一下.(用多媒体显示练习题)

x +71、作函数y =的大致图像,并写出它的单调区间. x +3

2、作函数y =1的大致图像,并写出它的单调区间,最大或最小值. |x |+1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几位学生进行演示,对解答中的错误开展讨论、纠正.

四、小结反思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对学习与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

五、布置作业(略)

对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了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后,应用函数的奇偶性、ax +b 单调性及平移、对称变换,研究形如y =的分式函数的图像.这一节教学cx +d

内容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抽掉了原来的例5(函数和的图像)放到下一课处理,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函数图像的平移和对称变换上.为了研究的方便,对原来例4的三个小题进行了改编,突出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知识探究过程.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和幂函数的图像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具备了探索本课知识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条件来探究新的知识,发现规律.整堂课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只是设计好问题的情景,在学生探究受阻时,恰当地进行一些启发、引导、点拨和评价,摒弃了以往由教师把规律和法则告诉学生,而学生进行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的方法,突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多媒体件的精心设计与恰当使用,使得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动态变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新教材要有新教法.在教学设计中,要本着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逐步学会数学抽象、探索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知过程,以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实践,从而达到发展数学能力和一般能力,学会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基本方法的目的.

“一些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的教学案例

嘉定二中 俞建平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用平移法与对称法作出一类函数的图像.

2、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通过提问、讨论、操作、探究等各种数学活动,体验问题解决的经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函数图像的对称美,体会数学美感,培养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用平移法与对称法作函数的图像.

教学难点:

函数图像间的关系的探求.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当初是怎样作出它的图像的?

生1:用描点法.

师:那么函数y =(x -1) 2+2的图像呢?

生2:可以用描点法,也可以把函数y =x 2的图像先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而得到.

师: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像的变换过程) 师: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比如函数y =x ,它的图像怎样来作?

生3:先用描点法作出x ≥0时的图像,再根据它是偶函数,在x

师:很好!(用多媒体展示描点、连曲线、对称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把一个函数的图像左右上下平移,可以得到另一个函数的图像;利用函数的奇偶性也可以帮助我们作函数的图像.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些函数的图像.

二、新课探究 11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问题一:给出函数f (x ) =,g (x ) =. x x -2

(1)作出函数f (x ) 的图像,并说明f (x ) 的性质;

(2)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函数g (x ) 的图像,并说明g (x ) 与f (x ) 两者图像间

的关系.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1)个问题.

生4(把自己作的函数图像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函数f (x ) 是奇函数;在区间(-∞, 0) 和(0, +∞) 上分别是减函数.

师: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大家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谁来回答第(2)题? 生5:只要把f (x ) 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就可以得到g (x ) 的图像. 师:是吗?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5:我是受到二次函数图像的启发而想到的.

师:嗯,学习知识就是要举一反三.我们来证明这个结论好吗?

教师分析:向右平移2个单位的含义是什么呢?(停顿片刻)当两个函数图像上的点的纵坐标相等时,g (x ) 的横坐标要比f (x ) 的横坐标大2.

1设函数y =f (x ) 图像上任一点P (a , ) ,那么函数y =g (x ) 图象上纵丛坐标为a

1的是哪一点? a

1生众:是(a +2, ) . a

师:对!记这一点为P '.也就是说,将点P 向右平移2个单位就与点P '重合.所以将函数y =f (x ) 的图像右平移2个单位就是函数y =g (x ) 的图像.

(用多媒体展示变换的过程:点的平移⇒图像平移)

师:请大家对照函数f (x ) 的性质,简要总结函数g (x ) 的性质.

(在讨论后)生6:函数y =g (x ) 在区间(-∞, 2) 和(2, +∞) 上都是减函数;图像关于点(2, 0) 成中心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

师:根据以上探索,我们能得出一个一般结论吗?

11生7:能!函数y =的图像是由函数y =的图像经过平移而得到.(师x +a x

追问:怎样移法?)a >0向左平移|a |个单位;a

点(-a , 0) 成中心对称.

师:很好!我们推导一般结论往往是先研究几个特殊情况,再进行推广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二个问题.

x -11(多媒体出示)问题二:给出函数h (x ) =,说明h (x ) 的图像与f (x ) =,x -2x

1的图像间的关系;并作出函数h (x ) 的图像. x -2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后来回答这一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各组讨论情况并给予适当启发点拨.讨论结束后,教师选择一个组的解答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请学生作说明.

x -2+11=1+生8:我们可以把h (x ) 变形为h (x ) =.所以只要把x -2x -2

11f (x ) =的图像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g (x ) =的图像,再将g (x ) 的图x x -2g (x ) =

像向上平移1个单位,就得到函数h (x ) 的图像.

师:非常精彩!我们通过两次平移变换,把函数f (x ) 的图像变成了h (x ) 的图像.函数h (x ) 有些什么性质?

生9:在区间(-∞, 2) 和(2, +∞) 上都是减函数;图像关于点(2, 1) 成中心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

师:对!(用多媒体展示图像的变换过程)这一个问题比第一个问题多了一个上下平移.象上一个问题一样,我们也可推广出一个一般结论,请同学们课后完成.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三个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三:作函数y =1的大致图像. |x |-1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探索完成,有问题可以相互讨论.

教师巡视,并不时给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提示.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几份学生答案(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进行展示,并请两位学生说明自己的解答.

生10:我先作函数y =11的图像,根据y =是偶函数,用对称变换得到x |x |

y =11的图像,再把它向右平移1个单位,就得到函数y =的图像. |x ||x |-1

生10讲完后,众学生马上表示他的解答是错误的.

生11:他作出的是函数y =11的图象.错误是很明显的,因为y =|x -1||x |-1是偶函数,图像关于y 轴对称,而他作的图像是关于直线x =1对称的.应该先把y =11的图象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y =的图像,保留x ≥0的部分,再在x -1x

x

师:太棒了!请大家好好体会先平移后对称及先对称后平移两种作法的区别.关于这一函数的性质请大家自行总结,我们就不作讨论了.

三、巩固练习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用平移和对称的方法作函数的图像.现在就请大家动手实践一下.(用多媒体显示练习题)

x +71、作函数y =的大致图像,并写出它的单调区间. x +3

2、作函数y =1的大致图像,并写出它的单调区间,最大或最小值. |x |+1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择几位学生进行演示,对解答中的错误开展讨论、纠正.

四、小结反思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对学习与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

五、布置作业(略)

对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学习了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后,应用函数的奇偶性、ax +b 单调性及平移、对称变换,研究形如y =的分式函数的图像.这一节教学cx +d

内容是二期课改新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要求较高.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们抽掉了原来的例5(函数和的图像)放到下一课处理,而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函数图像的平移和对称变换上.为了研究的方便,对原来例4的三个小题进行了改编,突出了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知识探究过程.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二次函数和幂函数的图像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具备了探索本课知识的基础.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条件来探究新的知识,发现规律.整堂课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在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只是设计好问题的情景,在学生探究受阻时,恰当地进行一些启发、引导、点拨和评价,摒弃了以往由教师把规律和法则告诉学生,而学生进行一些模仿性的训练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的方法,突出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多媒体件的精心设计与恰当使用,使得知识探究过程中的动态变换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新教材要有新教法.在教学设计中,要本着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逐步学会数学抽象、探索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处理上下功夫,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活动为基础的数学认知过程,以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实践,从而达到发展数学能力和一般能力,学会数学学习和应用的基本方法的目的.


相关内容

  •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案 一.课题: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此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正比例函数等等,这为一次函数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学生们对一次函数的学习流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明确一次 ...

  •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姓名:常彦虎 单位:宕昌县南阳中学 电话:[1**********] 一.内容及内容分析 (一)内容 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应用 (二)内容分析 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二次函数则是一种非常重要 ...

  • 2017三角函数简单教学设计.doc
  • 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简单教学设计 苍南中学 薛祖坚 1.1.1任意角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 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角: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 ...

  • 反比例函数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学习迁移
  • 作者:程阳清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8年07期 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指标是看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否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或者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数学学习过程和数学学习迁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直接影响人的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1].学习迁移通常理解为,把在一个情境中 ...

  • 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 一.学生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学习心理) 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57.83分,最高分95,最低分8分,有29人几格,及格率为50%,全乡前10名有4人:全乡11-20名有3人:21-30名有2人:31-40名有5人:41-50有5人:51-60有5人,总体来看,成绩一 ...

  • 小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思想的渗透
  • 小学数学教学中函数思想的渗透 一.源起 在北京市进行的一次说课比赛中,当一位选手进行了"正比例的意义"的说课后,评委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在说课中几次提到了要在'正比例'一课的教学中渗透函数的思想,请问你认为'正比例'是函数吗?"说课者答道:" ...

  • 函数的图像教案1
  • 14.1.3 函数的图象 嵩阳镇一中 顾承坤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会用描点法根据解析式或表格画出函数的图象2.会由函数的图象获取函数的性质. (二)能力训练点:1.在选择恰当数值进行列表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描点画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函数 ...

  • 论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中的作用
  • 论函数图像法在高中物理中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来了解作用在挡板和作用在斜面上的力是如何变化的.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三力必构成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这一规律来做出动态分析图.通过对动态分析图的深入分析便可最终得出作用在挡板上的力将会先减小后变大,而在斜面上的力则一直是在增大的.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 ...

  •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反比例函数教案
  • 第一章 反比例函数 第一课时 建立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