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

小三门

简答、论述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页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二、当前时代有什么特点?培养什么样的人? 3页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2)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5页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改革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全人”发展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改革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改革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去强调甄别与选拔,改革后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激励”的课程评价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改革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9页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五、新课改之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 10页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怎样体现尊重赞赏? 10页

1.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努力做到:(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 (3)不冷落学生 (4)不大声训斥学生 (5)不羞辱嘲笑学生 (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学生的独特性、爱好、兴趣、专长(2)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七、新课程所提倡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1页

1.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2.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3.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八、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581页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九、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582页 “知、情、意、行、两立”

1.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2.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3.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4.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5.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6.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584页

1.加强学习 2.躬身实践 3.树立榜样 4.学会反思 5.努力做到“慎独”

十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590页 “教、师、学、三爱”

1.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2.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3.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5.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6.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十二、怎样做到教书育人? 592页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十三、怎样做到为人师表? 592页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十四、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616页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3.建立全面的教育监督制度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法律法规 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选择、填空

1、两个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两个法案:1.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该文件同时提出终身教育,素质教育。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还启动了三级课程管理。

3、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变革

4、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2.文化因素3.经济因素4.科技革新5.学生发展

5、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完成两个转变: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经验中心、能力本位 2.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6、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7、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和瓦。根舍因

8、新课改倡导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精神: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终身学习必备的四大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民主、开放、科学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9、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0、影响基础教育的宏观改革,如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思潮等;影响基础教育的微观改革,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论等

11、贯穿第八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2、一线教师研究实践中的教语文最常用的,同时教师即使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的研究方法

——勒温“行动研究” 教师从事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

13、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依据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14、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自主、合作、创新

16、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7、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特点是生成性 新课改认为老师上课不应该超出15分钟,留有2/3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单独开设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称CAI

18、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特点:适用的针对性、要求的双重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行为的典范性与示范性、影响的广泛性 基本特点是适用的针对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19、职业道德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本质。 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职业正义感是一种最基本、最高尚的道德情感,职业责任感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又是激励教师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动力。职业良心对教师的职业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目的。 是否具备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0、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慎独”。

2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方客科教民)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不可或缺)、社会评价法、加减评价法(定量,评分)、操行评价法(定性,优良中差)、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法(最全面的)

2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有指导、统帅和裁决的作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教师良心具有指导、自我监督和评价作用,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23、1997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内容是依法执教、廉洁奉公、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其中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廉洁从教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24、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为根本法(或称基本法),普通法(或称单行法)是除《宪法》

外的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为普通法、单行法。 教育行政法规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在实际工作中起主要作用。 教育法规的效力可分为时间效力、地域效力和人的效力

25、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和内容。 我国教育法律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主体间形成权利与义务关系,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互相尊的平等关系

26、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法律事实。

27、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惩罚最严厉)、违宪责任 归责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主观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8、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29、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著作权(知识产权)、不作为违法侵权 教师节:1985年确立 《教育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施行,于2006年9月1日重新修订并施行,并开始九年制义务教育。并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国民性)、基础性

31、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小三门

简答、论述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页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二、当前时代有什么特点?培养什么样的人? 3页

1.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2.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

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2)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5页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改革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全人”发展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改革后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革后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改革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去强调甄别与选拔,改革后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激励”的课程评价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改革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9页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五、新课改之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哪些转变? 10页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怎样体现尊重赞赏? 10页

1.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努力做到:(1)不体罚学生 (2)不辱骂学生 (3)不冷落学生 (4)不大声训斥学生 (5)不羞辱嘲笑学生 (6)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学生的独特性、爱好、兴趣、专长(2)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赞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4)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身的超越

七、新课程所提倡的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1页

1.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2.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 3.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4.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八、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581页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九、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582页 “知、情、意、行、两立”

1.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2.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3.磨砺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4.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5.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6.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584页

1.加强学习 2.躬身实践 3.树立榜样 4.学会反思 5.努力做到“慎独”

十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590页 “教、师、学、三爱”

1.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2.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3.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4.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5.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6.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十二、怎样做到教书育人? 592页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十三、怎样做到为人师表? 592页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十四、预防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必要措施 616页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规体系 2.建立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 3.建立全面的教育监督制度 4.增强法制观念,宣传、普及法律法规 5.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 6.增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 7.加强学生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8.加大安全教育力度

选择、填空

1、两个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两个法案:1.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该文件同时提出终身教育,素质教育。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新课改,还启动了三级课程管理。

3、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新课改的核心是学习方式变革

4、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2.文化因素3.经济因素4.科技革新5.学生发展

5、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完成两个转变:1.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经验中心、能力本位 2.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

6、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 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7、被国际上誉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赞科夫、布鲁纳和瓦。根舍因

8、新课改倡导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精神: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终身学习必备的四大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改倡导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民主、开放、科学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9、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0、影响基础教育的宏观改革,如人力资本理论、终身教育思潮、全民教育思潮等;影响基础教育的微观改革,如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多元智力理论等

11、贯穿第八次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12、一线教师研究实践中的教语文最常用的,同时教师即使研究者又是实践者的研究方法

——勒温“行动研究” 教师从事实践中的教育问题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法

13、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依据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波斯纳提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

14、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精神:自主、合作、创新

16、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生成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 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7、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的特点是生成性 新课改认为老师上课不应该超出15分钟,留有2/3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单独开设 多媒体教学又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或称CAI

18、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特点:适用的针对性、要求的双重性、内容的全面性、功能的多样性、行为的典范性与示范性、影响的广泛性 基本特点是适用的针对性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

19、职业道德理想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本质。 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和最初阶段。 职业正义感是一种最基本、最高尚的道德情感,职业责任感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又是激励教师实现某种职业道德目标的动力。职业良心对教师的职业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职业幸福感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根本目的。 是否具备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0、师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关键在于实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慎独”。

2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应遵循的原则有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民主性原则。(方客科教民)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不可或缺)、社会评价法、加减评价法(定量,评分)、操行评价法(定性,优良中差)、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法(最全面的)

2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具有指导、统帅和裁决的作用,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 教师良心具有指导、自我监督和评价作用,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器,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取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公平合理地评价和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公正的最基本内容。

23、1997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内容是依法执教、廉洁奉公、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其中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为人师表是区别于其他职业道德的显著标志,廉洁从教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 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

24、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宪法》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为根本法(或称基本法),普通法(或称单行法)是除《宪法》

外的法律。在我国教育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基本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为普通法、单行法。 教育行政法规内容广泛、数量众多,在实际工作中起主要作用。 教育法规的效力可分为时间效力、地域效力和人的效力

25、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和内容。 我国教育法律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最重要的法律主体是学生与教师,主体间形成权利与义务关系,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包括: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保护和被保护的关系、互相尊的平等关系

26、教育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是法律事实。

27、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惩罚最严厉)、违宪责任 归责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必须违法、行为人主观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8、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是教育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

29、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著作权(知识产权)、不作为违法侵权 教师节:1985年确立 《教育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施行,于2006年9月1日重新修订并施行,并开始九年制义务教育。并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国民性)、基础性

31、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相关内容

  • 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透视其本质
  • 2011年7月第27卷第4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 ) Jul.,2011Vol ,27No.4 从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透视其本质 董 丽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教务处,广东广州510 ...

  • 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发展
  • 摘 要: 基础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打基础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贯彻教育的全过程.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制约素质教育的贯彻,素质教育的发展又依靠基础教育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直到基础教育最终变成素质教育. 关键词: 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 关系 难点 一 ...

  • 教育学讲义(考研专用)
  • 专题一:教育学原理的性质.对象和范畴 阅读书目: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叶 澜:<教育概论> <中国教育科学年度发展报告>(2001)-教育学原理篇与教育哲学篇 <中国教育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周浩波:<教育 ...

  • 全国第三届基础教育论坛综述
  • 作者:本刊记者 中国教育学刊 2002年12期 为贯彻落实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推动当前基础教育工作中热点问题的研究解决,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中国教育学会.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报社.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单 ...

  • 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登记表
  • 附件2: 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登记表 区县:塘沽区 学科:德育 附件2: 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登记表 区县:塘沽区 学科:德育 附件2: 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登记表 区县:塘沽区 学科:地理 附件2: 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成果认定登记表 区县:塘沽区 学科:管理 附件 ...

  • 市场经济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当前,基础教育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城乡基础教育服务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社会公平 ...

  •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
  •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问题研究 摘要:特殊性研究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形成中国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范式的必然选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特殊性研究需要阐释两个命题,一是如何研究特殊性,二是特殊性是什么,前者反映的是研究方法论,后者则是分析.判断的综合结果.相对于"他国",基础教育改 ...

  • 发霉的奶酪
  • 作者:钟启泉有宝华 全球教育展望 2004年12期 最近,有幸拜读了王策三先生的宏篇大论<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下文简称为<&q ...

  • 在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我省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具有了良好基础。“两基”于1998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第8个实现“两基”的省份。到xx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8.4%;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9.3%;学前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教 ...

  • [现代教育思想]形成性考核(成教)参考答案
  • <现代教育思想>形成性考核(成教)参考答案+ 作业1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4分) 1.本课程所讲述的科教兴国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等,都是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