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社会的治理中国经验的表达

2012

论陌生人社会的治理:中国经验的表达

何绍辉

摘要: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熟人

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结构转型,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道德真空填补、社会信任重构以及基层治理变革等难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就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契约规则规范陌生人社会中的行为、以现代信任文化融洽陌生人社会中的关系及以责任意识唤起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良知。关键词:陌生人社会;治理;中国经验;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12)12-216-02

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03

摔倒的老人不敢扶、美味的食品不敢吃、搭讪的路人不敢信,竟成社会生活“常态”。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更是引发了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小悦悦事件”等道德焦虑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出现,给当下中国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带来了哪些难题,我们应如何开展陌生人社会时代的社会管理与建设?

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陌生人及陌生人社会是社会学家探讨的主题。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①。费孝通对传统中国社会性质与结构形态———熟人社会的高度概况与精度提炼,是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结构、解读中华儿女社会行动与阐释华夏子孙伦理道德的关键词。然而,随着社会流动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传统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社会出现。“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相互陌生的人所构成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才是造成或者增加现代社会的疏离与冷漠、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真正根源”②。陌生人社会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城市化运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催生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耕社会,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相当于从田野直接到餐桌,中间环节尤其是流通、加工等要素很少,人们可以清楚地知晓该产品是否合格、是否安全以及是否绿色。在这种简单社会中,即使没有第三方监督,食品安全也有保障。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商品流通加快,任何个体都无法直接从自己所生产产品中得到自给,田间生产产品也不是直接

进入到餐桌,而是经过了诸多生产、流通与加工环节,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参与者,任何个体都不知晓也无法知道其所消费的食品是如何从田间到最终被摆上餐桌的。正是商品流通的增加、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增加,人人都需要接触不熟悉的人即陌生人的服务,陌生人成为我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当下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流动社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空心化村庄的出现以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三留守群体”的存在,则是社会流动频繁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客观产物。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村流动人口,汇集在城市社区,使得城市人口规模积聚增加。流动人口同质性弱、异质性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不熟悉,这不仅加大了城市社区的陌生感,更使得城市社区日渐去熟悉化;加上“单位社会”时代的终结,使得城市陌生人社会形成成为必然。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社会产生、地球村形成,同样使得陌生人社会的出现得以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扩散,使得原有的社会交往规则与圈子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物理性空间限制,与各国人们进行沟通与交往;还可以在互联网、BBS 以及社区论坛等虚拟性空间进行互动,与素不相识的有关他人进行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达,不仅使得城乡流动成为常态,亦使得全球流动成为可能。无论是在虚拟社区,还是在地球村内,人们打交道最多的是陌生人,且很多是未曾谋面与不曾相识的人,他们彼此服务、互动往来,共存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

陌生人社会中的治理难题

一是道德真空填补难题。熟人社会是一个以情感关系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熟人社会中的人有着较强的长远预期,有着一套内化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在熟人社会中,失德、败德成本非常高,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不被所在社区认可,很容易被排斥出去。与熟人社会中的道德自律、情感关系不同,陌生人社会的契约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理性的利益关系,这是一种普遍主义而非特殊主义的关系。成熟的陌生人社会,应当是法律健全、制度完善,人与人之间按照既定的规则、制度办事,虽说在利益的追逐下,彼此之间比较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理性化,甚至是算计,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着基本的道德底线,整个社会仍然有着温情脉脉的一面。然而,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转变的急剧转型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结构转变等均在一瞬间发生,这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裂变,社会焦虑感普遍生发、社会紧张感蔓延、道德真空衍生。如何填补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道德真空,构建起具有主导性和笼罩性的社会核心

2012

论陌生人社会的治理:中国经验的表达

何绍辉

摘要: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熟人

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结构转型,给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带来了道德真空填补、社会信任重构以及基层治理变革等难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就要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契约规则规范陌生人社会中的行为、以现代信任文化融洽陌生人社会中的关系及以责任意识唤起陌生人社会中的道德良知。关键词:陌生人社会;治理;中国经验;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12)12-216-02

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社会学博士;湖南,长沙,410003

摔倒的老人不敢扶、美味的食品不敢吃、搭讪的路人不敢信,竟成社会生活“常态”。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更是引发了社会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普遍认为“小悦悦事件”等道德焦虑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形态的出现,给当下中国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带来了哪些难题,我们应如何开展陌生人社会时代的社会管理与建设?

陌生人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陌生人及陌生人社会是社会学家探讨的主题。费孝通指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①。费孝通对传统中国社会性质与结构形态———熟人社会的高度概况与精度提炼,是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结构、解读中华儿女社会行动与阐释华夏子孙伦理道德的关键词。然而,随着社会流动增加,科学技术发展,传统中国社会形态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社会出现。“现代社会是一个由相互陌生的人所构成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才是造成或者增加现代社会的疏离与冷漠、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真正根源”②。陌生人社会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城市化运动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催生的产物,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首先,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耕社会,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相当于从田野直接到餐桌,中间环节尤其是流通、加工等要素很少,人们可以清楚地知晓该产品是否合格、是否安全以及是否绿色。在这种简单社会中,即使没有第三方监督,食品安全也有保障。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商品流通加快,任何个体都无法直接从自己所生产产品中得到自给,田间生产产品也不是直接

进入到餐桌,而是经过了诸多生产、流通与加工环节,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参与者,任何个体都不知晓也无法知道其所消费的食品是如何从田间到最终被摆上餐桌的。正是商品流通的增加、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社会复杂性的增加,人人都需要接触不熟悉的人即陌生人的服务,陌生人成为我们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当下社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流动社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空心化村庄的出现以及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与留守老人“三留守群体”的存在,则是社会流动频繁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客观产物。来自五湖四海的农村流动人口,汇集在城市社区,使得城市人口规模积聚增加。流动人口同质性弱、异质性强,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彼此不熟悉,这不仅加大了城市社区的陌生感,更使得城市社区日渐去熟悉化;加上“单位社会”时代的终结,使得城市陌生人社会形成成为必然。

其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虚拟社会产生、地球村形成,同样使得陌生人社会的出现得以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扩散,使得原有的社会交往规则与圈子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不仅可以突破物理性空间限制,与各国人们进行沟通与交往;还可以在互联网、BBS 以及社区论坛等虚拟性空间进行互动,与素不相识的有关他人进行交流。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达,不仅使得城乡流动成为常态,亦使得全球流动成为可能。无论是在虚拟社区,还是在地球村内,人们打交道最多的是陌生人,且很多是未曾谋面与不曾相识的人,他们彼此服务、互动往来,共存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

陌生人社会中的治理难题

一是道德真空填补难题。熟人社会是一个以情感关系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熟人社会中的人有着较强的长远预期,有着一套内化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在熟人社会中,失德、败德成本非常高,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不被所在社区认可,很容易被排斥出去。与熟人社会中的道德自律、情感关系不同,陌生人社会的契约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理性的利益关系,这是一种普遍主义而非特殊主义的关系。成熟的陌生人社会,应当是法律健全、制度完善,人与人之间按照既定的规则、制度办事,虽说在利益的追逐下,彼此之间比较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理性化,甚至是算计,但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着基本的道德底线,整个社会仍然有着温情脉脉的一面。然而,在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的陌生人社会转变的急剧转型期,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阶层转化、结构转变等均在一瞬间发生,这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裂变,社会焦虑感普遍生发、社会紧张感蔓延、道德真空衍生。如何填补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过程中的道德真空,构建起具有主导性和笼罩性的社会核心


相关内容

  • 青少年法制宣传资料
  • 青少年法制宣传资料 一.什么是犯罪 犯罪是违反法律规定,危害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利益,依照法律规定应受到法律惩罚的行为. 14周岁-16周岁有8种犯罪应追究:杀人.抢劫.强奸.投毒.放火.爆炸.故意伤害重伤或死亡.贩卖毒品. 年龄小同样必须遵纪守法 二.常见的犯罪行为(刑法规定有10大类) 1 ...

  • 济南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调查报告
  • 济南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调查报告 目录 摘要 正文 一.社会实践调查背景及重要性 二.社会实践调查概况 三.社会实践调查结果具体分析 四.调查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五.社会实践调查反思 六.社会实践调查的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济南市居民社会治安安全感调查报告 摘 要:根据相关文献得知,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 ...

  • 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 考试经验:合格的内部审计师应具备哪些条件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0-2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国都兴业 网络慧眼www.captech.net.cn 专业互联网安全审计系统研发与销售 模块化设计操作简单功能强大高效可靠 廊坊[百嘉]玻璃膜 www.l ...

  • 试论中国传统调解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
  • 每个社会.每个朝代都有为解决纠纷争端而建立的各项独特经典法律制度,调解制度则是中国诸多经典的法案之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注定要生成成熟的调解制度,同时调解制度也加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和秩序,使其生命力异常难以转捩. 一.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溯源与流变 罗杰·科特威尔在<法律社会学导论&g ...

  • 葛晨虹: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荣辱观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讲座之四 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核心提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有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价值观,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们从四个维度,不同侧重点 ...

  • 新的国情与顶层设计
  •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5日 02:11 来源:文汇报   作者:杨雪冬 ●国情的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的成长和壮大 ●社会公众既是顶层设计的根本受益者,也是坚实的支持者 ●要通过社会创新来推动各类群众性组织去"官僚化" ●要为社会组织的成长提供合宜的制度空间 经过30多年的改革 ...

  • 法律信仰--内涵.渊源.培育与中国话语 | 品茗
  • 中国民商法律网 本文为中国民商法律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请联系小编获取授权.本文作者汪伊洋. 编辑:崔耀烨 图片:师文 李欣南 导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缺乏信仰的支撑,将退化为僵死的教条".十八届四中全会围绕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对依法治国基 ...

  • 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 略论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作者:杨义芹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第05期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 ...

  • 网络社会的特征及其社会管理创新
  • 摘要: 网络社会具有一些明显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征,如虚拟性.结构扁平性.互为主体性.管理自治性等.网络社会在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和挑战,例如网络犯罪.信息知识产权未被充分保护.主流意识形态被消解.道德失范.网络群体性事件滋生等等.引进网络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将成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