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保障比较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价值定位:1、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2、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3、总结分析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世界经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日益走向一体化,逐步实现了对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实现对接?是接还是不接?为此需要了解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状况和运行趋势;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二)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中发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直接借鉴,为我所用。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他们在建立和发展制度体系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也留下了失败教训。

(三)世界社会保障模式多有区别: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包含了:制度理念、保障项目、缴费水平、资金给付、管理体制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各自含义的不同,就形成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国际争论焦点: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从而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一部分人主张取消社会保障制度;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主张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界定:以社会保障主体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主线,以国别为案例,有选择地比较:基本理论比较、社会条件比较、水平比较、主要项目运行比较、管理体制比较、发展趋势比较。

三、社会保障比较的方法:

(一)基本的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政策和立法,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具体分析研究:宏观分析与微观解剖相结合、一般概括和典型分析相结合、历史总结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经验总结和教训分析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借鉴相结合。

四、国际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标准:

(一)社会保障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社会保障发展不能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如果严重落后,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进而导致社会动荡。2、社会保障不能超越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如果社会保障水平太高,超越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也要导致保障水平的降低。

(二)社会保障是否充分发挥了对社会发展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产生之初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而诞生的,直到今天社会保障的功能丰富了许多,但其稳定功能仍然是主要的功能,尤其在调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方面有着其它社会政策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社会前进的‚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

(三)社会保障是否正确发挥对公平与效率的调节作用:1、社会保障对公平和效率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小的调节来体现的。收入分配差距大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2、如何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关键是要找到矛盾的平衡点━调节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3、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四)社会保障是否发挥了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1、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促进着劳动力

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①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协调,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②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④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历史进程:

1、社会保障应社会风险而产生,即国家抵御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2、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发展到正式制度安排。3、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及为整个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4、从单纯的社会政策演变成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政策。5、社会保障从诞生的时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英国)和社会保险制度(德国)。6、两个源头一条线,制度形式多演变。①两个源头:英国(1601年济贫制度、1948年社会福利)、德国(1883年社会保险)。②一条主线: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保障责任)。③多种形式:英国(福利国家)、德国(社会保险)、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智利(强制储蓄)、前苏联(国家保险)。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几种观点:

几种观点:以1601年英国伊丽沙白时代颁布《济贫法》为产生标志;以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为产生标志;以德国俾斯麦于1883年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以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

(一)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

社会保障思想源于福利经济学,其制度源于英国《济贫法》(1601年)和德国《雇员医疗保险法》(1883年),其法律定义源于美国《社会保障法》(1935年)。

社会保障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从对《贝弗里奇报告》的争论,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否定和对智利私营养老金制度的争论,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始终在肯定和否定的争论中存在和发展着。

(二)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

‚社会保障作为超越家庭保障的一种社会化机制,源远流长,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措施即是现代社会保障的直接源流。因此,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它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就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而言,较为公认的是以社会保险制度在德国出现为标志,因为社会保险制度是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正式制度安排,并完全具备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形式与基本内容。‛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1883—1889年,德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障机制,具有稳定性、经常性。2、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3、承认受保障是劳动者的权利,受保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4、国家的责任得到了明确,不但要承担立法和组织实施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四、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

(二)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需求性因素:

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的。即社会变迁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生活困难,且靠自身力量无法改变,就对社会保障产生了需求。

(三)文化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支撑性因素:

1.社会保障是善举,需要有善心来支撑。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理论,以此指导社会保障实践。2.人道主义伦理道德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思想基础。追求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观念。3.文化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精神支撑+制度约束)

(四)政治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性因素:

1、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成为现实。由此社会保障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2、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各政党的执政竞选竞争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完善。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斗争也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3、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并建立相应机构推进保障工作实施。

五、社会保障诞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1、早期的理论有新历史学派理论、福利经济学、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2、20世纪30-40年代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贝弗里奇报告、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思想。3、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消费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等。4、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投资型国家‛,主张建立一种积极的福利社会。以英国为代表的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实行‚第三条道路‛的政策。

第二节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1、慈善事业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它可以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止。

2、特点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救济活动。

(一)宗教慈善事业:

宗教慈善事业,尤其是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大。

一方面各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的准则,成为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源泉;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区域影响的扩大而扩展到全世界。

(二)官办慈善事业:

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开展但尚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与宗教慈善事业不同,官办慈善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的。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政府根据需要与实力,在宗教慈善事业不能满足贫弱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直接出面举办有限的临时性临时救济活动。

在中国,官办慈善事业则是源远流长,最富有特色与创见的官办慈善事业是:仓储后备和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

(三)民办慈善事业:

民间零星的互助或他助活动,在中外史上不乏记载。但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慈善事业大约是在中世纪以后出现的。如在1657年,美国波斯顿就出现了民间的苏格兰人慈善协会。

在中国,宋代范仲淹举办的‚义田‛、朱熹的‚社仓‛、刘宰的‚粥局‛,清代熊希龄举办的慈幼局等等,均是被史学家关注的慈善典型。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后,各国慈善事业均是由民间力量举办。政府有必要进行组织引导,做必要的规范,保障其有序健康发展。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一)《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沙白济贫法》。该法将已有的宗教和救济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留,同时

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为后来的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了借鉴。

(二)济贫制度的发展:

自英国济贫法颁布后,欧洲其他国家亦开始仿效,如瑞典于1763年制定了《济贫法》,经多次修订而在1871年将救济对象限定为老年人;荷兰亦于1854年颁布了《济贫法》。

在中国,最初效仿英国的《济贫法》,民国政府于1915年制定和公布了《游民习艺所章程》,开启了中国式的济贫事业。之后于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发布了《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救济对象进行重点厘定。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它们均因非制度性和非权利性,只能算是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但济贫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的尝试,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节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标志:

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于20世纪40-60年代,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所采取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

特定的保障项目解决特定的保障问题,有各自特定的运行方式,但各个项目在运行中存在着互动关系,组成一个保障网络,构成运行的有机整体。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特殊津贴(商业保险、企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互助)等子项目。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功能: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公平;影响人们的消费、就业等行为的政策工具。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以政府介入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发展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①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②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它又可以划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和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第四节世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动因:

(一)客观上,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经济危机导致社会保障体系收入紧缩,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再牢靠。

(二)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已经发展成熟,由于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制度面临入不敷出的财政预算危机。

(三)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四)过于慷慨的社会保障承诺一旦遭遇普遍性经济危机,其缺陷便暴露无遗,同时又使各国财政不堪重负。

(五)国际劳工组织的意见:1、‚所谓的社会保障‘危机’问题,应当明确并且强调两个更深刻的要点。首先,现存危机的主要起因既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不是由于改进医疗技术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失业问题严重‛。

2、‚就社会保障存在的危机而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运营不良而受到侵蚀所造成的危机,社会保障既非经济危机的起因,也非经济衰退的起因。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保障对衰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起到了缓解作用。‛3、‚应该永远记住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全球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难题: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与预测,1990年世界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5亿,占世界总人口

的9%;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数将增加到1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这些新增老年人口有一半将来自亚洲,1/4来自中国;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全球范围内的养老保障制度基本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福利扩张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

1960—1990年,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其政府总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8.l%上升到43.8%,其中开支最大的份额是社会保障基金和各种福利费,从7%上升到15.4%,保健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翻了一番,从3.9%上升到7.8%。养老金是最大的预算项目,在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量中,有1/4用于支付养老金。

(三)医疗费用膨胀,收入补贴增长: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医疗保障的能力与医学科学发展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而医疗保障必须在这个距离上选择一个恰当的‚最佳点‛。

英美两国的单亲家庭分别占家庭总数的1/5和1/4,导致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津贴增加.

(四)失业率普遍上升,失业救济费入不敷出:

在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各国政府都不得不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但成效并不显著。到了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都在10%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高龄化、失业率居高不下、高税负形成恶性循环。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受到新的挑战:

一旦人口老龄化逼近,社会保障制度成熟,社会保障待遇的刚性必然带来居高不下的缴费率,政府作为全社会的代理人,既要考虑为低收入者进行增加收入的再分配,又要考虑为高收入者提供足够的收入替代,这就必然带来社会的高税负。

从西方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政府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责难这一现象,因此,应当反思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职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三、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就业结构、贫富差距拉大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福利国家纷纷对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变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福利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保障的激励功能,把更多的效率因素引入社会保障制度,认为不能牺牲效率去追求公平。实行个人缴费,并且使个人缴费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相挂钩,即个人缴费多,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就高;个人缴费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就低。

(二)养老保险体系由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制度:单一支柱的公共年金模式已无法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荷,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开始浮出水面。

职业年金模式和个人储蓄模式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另外两个重要支柱。1、职业年金模式是公共年金模式的重要补充和扩大,它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的功能。它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无论是给付确定制,还是缴费确定制,都与个人工作年限及收入紧密相关。公共年金模式与职业年金模式的结合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2、个人储蓄模式完全根据自愿原则,它可以使个人获得更高的福利水平,是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

(三)养老保险模式开始由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转变:主要发生在职业年金模式上,给付确定制实质上是政府或企业对职工的一种给付‚充分性‛的承诺,所以从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的转变基本上意味着福利国家收回了这种承诺。而缴费确定制一般是先确定缴费比例,由职工或雇主或只由雇主缴费,到职工退休时,根据缴费的积累额定期支取养老金。

(四)养老基金由完全的公共管理转向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并存,并且私人管理的比重逐渐加大,私有化趋势日趋明显:养老基金原来都是实行公共管理的,即由政府统

一管理。在公共年金的管理上主要采取公共管理的手段。

职业年金和强制性个人养老储蓄的养老基金大都选择私人管理,其基金投资的方式很多,也很灵活。私人管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润或收益最大化。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模式分类比较

社会保障模式概念和分类依据: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及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社会保障思想的积淀与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的叠加,形成了各国内容不同、特点各异的社会保障模式。依据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供给方式的不同,将各国社会保障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等。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一、起源与发展:

1、自保公助型模式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此时德国颁布了三项社会保险法,是最早的制度化社会保障形式。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效仿德国实施了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3、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进一步完善了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二、含义:所谓社会保险型模式,就是国家依据选择性原则,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为辅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保障费用由个人、雇主和国家共同负担,支付标准与个人收入及缴费相联系,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都可参与运营管理的社会保障运行方式,体现责任共担、公私并举、差别性的社会保障模式。

三、基本特征:1、政府立法,强制实施。2、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3、以劳动者为核心,涉及其他国民。4、保险项目有多有少,满足基本生活需要。5、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雇员和雇主三方缴费,增强保障的经济基础。

四、国家和地区:大都分布在欧洲大陆的中部、南部及美洲和澳洲国家及地区,亚洲国家以日本为代表,我国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开始采用社会保险模式。实行社会保险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有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

(二)福利国家型模式

一、概念:

1、‚国家福利‛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福利,即由国家(政府)提供福利和实施福利。当政府提供的福利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个国家就成为了福利国家。国家提供的福利项目全面,且水平较高。2、‚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和价值取向。①英国社会学家哈罗德·韦伦斯基《福利国家与平等》中指出:‚福利国家的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这些保障表现为公民的政治权力而不是以慈善的形式出现。‛②英国工党1945年在《让我们面向未来》竞选宣言中称,‚福利国家‛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

二、起源与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又称贝弗里奇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2、1945年工党在竞选中获胜,立即承诺自己的宣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有《家庭补助法》(1945)、《工业伤害法》(1946)、《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1946)、《国民保险法》(1946)和《国民救济法》(1948)等。3、英国首相艾德礼于1948年7月5日宣布建成福利国家。4、随后,西欧、北欧国家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迈向了福利国家的行列。5、福利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很高层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世界上风靡一时,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6、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行改革。

三、含义:

福利国家型模式是按照普遍性和全面性原则,以国家为社会保障的直接责任主体,以全民高福利为特征,由国家提供广泛的充分的福利项目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人们也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模式。其核心是人人享有平等的保障权利,由国家为公民

提供必要的福利保障,就可以使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去商品化‛的地位以对抗市场的力量。‚普遍性‛和‚全民性‛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四、福利国家型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1、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实现收入再分配。2、实行充分就业,使人人能有机会就业。3、建立全方位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4、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实行,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体系。5、个人不需要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6、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7、维护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

五、典型国家: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起源国,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北欧五国被誉为福利国家的天堂。英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等西欧和北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也采取了福利国家的一些做法。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一、形成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创立中央公积金制度。/2、20世纪80年代,智利对原有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储蓄积累型养老模式。3、20世纪90年代,我国香港吸收新加坡和智利制度各自的优点建立了强积金制度。

二、基本含义:

所谓强制储蓄型模式就是以自立性原则为基础,以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障个人储蓄账户,个人账户资金以完全积累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营,并按规定适时用于储蓄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及住房等社会保障项目的模式。

与社会保险型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相比,在制度建立的原理上借助了现代社会储蓄的基本原理和做法。相比之下社会保险制度则借助了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福利制度则强调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再分配作用。

三、特点:1、强调个人责任,实行自我负责。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3、进行资本投资,实现保值增值。4、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有限。

四、典型国家:1、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自我积累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智利和新加坡做出的成绩最为显著。2、拉美洲国家模仿智利建立起了储蓄积累保障制度;东南亚国家模仿新加坡建立了公积金型保障制度;中东欧国家(哈萨克斯坦)在改革中也相应建立了储蓄积累保障模式。

(四)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发展

在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和自我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体现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不同的保障责任。

单一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适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单一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建立稳固的财务基础。

一、含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存在多种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出现多元化保障主体,多渠道资金来源,多层次保障水平,多样化管理方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养老、医疗等保障方面。

以养老为例:

①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首次提出了建立养老金制度三支柱的思想和建议:第一支柱,公共保障制度(强制性)。第二支柱,完全积累制度(强制性)。第三支柱,自我积累制度(自愿性)。

②2005年世界银行出版了《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扩展了三支柱的思想,进而提出了五支柱的概念和建议:1、‚零支柱‛,社会援助,非缴费型的最低保障。2、‚第一支柱‛,缴费型及与个人收入挂钩的保障制度。3、‚第二支柱‛,强制性的个人储蓄账户。4、•‚第三支柱‛,雇主自愿的企业年金制度。5、‚第四支柱‛,家庭和代际基础上的非正规保障形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化构成要根据实际的需要予以确定,甚至保障层面的确定也可

以视情况而定;考虑各国的初始基础和社会保障理念不同,或者对多支柱模式进行‚量身定做‛,或分步实施。

二、实践:

1.福利国家型:表现为各种社会福利给付水平的降低,更多的依靠个人缴费和给付条件的严格。政府的角色由过去的大包大揽改变为更多地依赖市场化的运作。将过去单一国家出资保障福利的局面改变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相结合的制度。

2.社会保险型: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力求避免走上福利国家型保障制度的老路。同时也出现了减少国家财政投入,将国家投入向低水平保障倾斜,加大个人保障力度等改革趋势。

3.强制储蓄型:1、智利、新加坡注意增加建立提供基本保障功能及能够体现社会互助作用的保障制度。2、新加坡创新医疗保障制度,智利实施非缴费性基本养老金方案等。

三、启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要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

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多支柱的保障,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

1、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的兼顾。2、公平与效率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兼顾。4、目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中低层次保障建设,保障低水平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模式比较

(一)完全的现收现付形式:

所谓现收现付形式,是指通过法律规定为社会保障筹资,保证每年既定的缴税(费)收入能够实现,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以支付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一般来说,现收现付形式受到待遇水平和领取待遇人数影响,年度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需求量,但并不意味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恰好相等,现收现付形式的特点是追求短期平衡。福利国家往往采取完全的现收现付形式。

(二)现收现付为主、拨款和积累为辅的混合形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理论上主张经济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要求将收入再分配与个人责任相结合,由多方来承担社会保障费用。1、第一支柱仍然是现收现付形式,基金来源是职工和企业按时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费。2、第二个支柱是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也属于即收即支的财政资金运行。主要用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支出和当某项社会保险金入不敷出时的补贴。3、第三个支柱是基金积累形式,基金来源于个人养老储蓄和企业年金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收入。

(三)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形式:

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形式实质上是预测一定时期内的缴费率相当于未来待遇的折现价值。凡是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都形成了长期储蓄,一般不得随意提前支取。完全积累运行模式对于人口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相反,经济增长变化对于基金增值具有重要影响,经济波动直接反映在积累基金的收益上,风险和盈余同在。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比较

一国设立何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通常与该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管理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

是指由国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和资金运营机构,集中社会保险的各种险种,实行统一的管理。①社会保障决策权统一集中在中央。②社会保障预算权统一,即编制和执行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预算。③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一种直接的双重联系,即地方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横向上对同级政府负责,还要在纵向上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④地方社会保障收支规模与基本结构要由中央政府决定。

(二)分散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自建立一套保障执

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①各级政府及社会保障部门事权独立。②各级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社会保障预算独立。③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间接的,政府将社会保障事务委托给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只对社会保障进行监督,并根据各类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平衡。

社会保险型国家往往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三)政府兼市场管理模式:

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划和监督实行统一的管理,而对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具体操办则完全采取市场管理的办法。

1、新加坡由中央公积金局依法独立操作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2、智利政府设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规划以及社会保障的监督工作,而社会保障的各项具体业务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则交由包括私营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依据市场规律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智利的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批准的18家私营退休基金管理公司(Pension Fund Administrators,AFP)管理运营。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共性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虽然有个性特点,同时具有一般的共性特征,这些共性不受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要求。

(一)以社会保障立法为基石:

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实施的过程来看,都是通过立法将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措施法制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建立并实施了《国际劳工宪章》,之后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两种形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提出某个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定,会员国对公约的批准具有最后决定权。国际劳工公约一经批准对会员国产生法律效力。至1998年第86届国际劳工大会,已经累计通过了181个国际劳工公约和189份建议书,推动了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二)实施公共援助项目:公共援助是所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保险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福利国家的公共援助包括在社会福利范围内,待遇水平很高。社会保险型国家把公共援助作为补充。

(三)促进就业成为国家宏观经济重要目标: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一般把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与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发展和调控的重要目标。

(四)政府承担重要责任: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政府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担当不可缺少的角色。2、政府向立法机关提出社会保障立法建议,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3、政府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政府设立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机构,协调社会各方面共同实施社会保障事务。4、政府组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组织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保值增值。5、政府对社会保险发放承担最终的责任,灾害应急处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及资金运营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类型: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筹集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的起点。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资金是由财政拨付的,按性质属于现收现付。

(一)现收现付制:

1、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模式的优势:①预算的难度比较小,准确性也较高。②为积累的基金花费的运营成本较低。③保证退休人员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2、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模式的缺陷:易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抗老龄化的能力较弱。

基本平衡关系是:收入(供给)=支出(需求)。①收入=人均工资ⅹ缴费率ⅹ缴费人数(供款人数)。②支出=人均给付量ⅹ退休人数(受益人数)

给上面平衡式两边同除以平均工资和供款人,就得:

人均给付量受益人数

供款率=―――――ⅹ――――――

人均工资量供款人数

C(供款率)=B(目标给付水平)ⅹD(制度负担率)

(二)完全积累制基金筹集模式:

1、完全积累制基金筹集模式的优势:①完全积累制有利于消除社会保障老龄化危机。②强调个人责任,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③能够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

完全积累制的平衡式可以表述为:C=B(m/n),其中C为供款率,B为目标给付水平,m/n为退休年数与工作年数之比。

2、完全积累制基金筹集模式的缺陷:①不具有再分配功能,无法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目标。②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同阶段的适用性不同。(现收现付转向完全积累难度大)。③政治经济各种风险都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三)部分积累制筹集模式:

1、部分积累制的优势:①兼顾了现收现付制的再分配功能和完全积累制的激发功能。②部分积累制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管理灵活。

2、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的缺陷:①如何对制度中两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是一个难点问题,会增加管理成本。②部分积累制在兼容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优势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它们包含的缺点。

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环节的其它重要问题:

(一)基金筹集形式:税与费。

(二)基金产权属性:公共账户与个人账户

(三)转制成本问题:‚现收现付‛转为‚完全积累‛。

(四)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中来自于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强制保险可以限制选择。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比较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类型:

(一)信托基金管理模式:即将社会保险基金委托给某一个专门机构(如财政部)管理,并负责基金投资营运的基金管理模式。美国、日本等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均属这种模式。受托人的自有资产与信托资产严格分开,信托资产的使用也严格按照约定用途使用。

(二)基金会管理模式:通过基金会形式组织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是不少国家采取的管理模式:成立专门机构—>募集专用基金—>负责管理使用。

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基金会组织,既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日常支付,又负责实施基金管理和投资营运。

(三)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是指由政府规划并授权的基金公司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市场竞争性原则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营运。

(四)构建和选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1、强调基金管理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2、强调基金管理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3、强调基金运行的预测分析和科学决策原则。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成本比较: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公共管理制:指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下属的其他公共部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包含了的信托基金管理和基金会管理两种模式,适用于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2、私人管理制:由私营管理公司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适用于积累

制。3、成本比较:①公共管理具有规模效应,管理成本可能降低,但回报率也低,低成本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②分散的私人管理,提高了管理成本,但其回报率也高,有利于提高养老金待遇,同时实现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的养老基金管理方式:

统筹账户 个人账户

财务机制:现收现付 完全积累

负债性质:既定给付 既定供款

基金性质:公共基金 私有基金

账户功能:社会公平待遇 个体差异待遇

风险责任:代际转移 自我负责

投资方式:固定收益 固定收益+风险经营

主体是公共管理,逐步引入私营管理和市场机制(企业补充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等)。

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比较:

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原则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1、谨慎人原则。2、严格数量限制原则。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的国际比较: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目标:①确保多样化。②最小代理成本。③降低系统风险。2、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基本特点:①大多数发达国家适用谨慎人原则。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适用严格数量限制原则。③越来越多的国家由数量限制转向谨慎人。④采用谨慎人原则具有促进国际投资和促进投资回报率的作用。

11

【第一章导论】

一、社会保障国际比较价值定位:1、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2、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3、总结分析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总结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世界经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日益走向一体化,逐步实现了对接。作为市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实现对接?是接还是不接?为此需要了解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整体状况和运行趋势;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二)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中发现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制度和政策,直接借鉴,为我所用。比较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德国、斯堪的那维亚国家。他们在建立和发展制度体系过程中积累了有益经验,也留下了失败教训。

(三)世界社会保障模式多有区别: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包含了:制度理念、保障项目、缴费水平、资金给付、管理体制等内容。由于这些内容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各自含义的不同,就形成了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已经成为国际争论焦点: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从而是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一部分人主张取消社会保障制度;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主张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

二、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内容界定:以社会保障主体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主线,以国别为案例,有选择地比较:基本理论比较、社会条件比较、水平比较、主要项目运行比较、管理体制比较、发展趋势比较。

三、社会保障比较的方法:

(一)基本的方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政策和立法,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具体分析研究:宏观分析与微观解剖相结合、一般概括和典型分析相结合、历史总结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经验总结和教训分析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借鉴相结合。

四、国际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标准:

(一)社会保障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1、社会保障发展不能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如果严重落后,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进而导致社会动荡。2、社会保障不能超越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如果社会保障水平太高,超越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最终也要导致保障水平的降低。

(二)社会保障是否充分发挥了对社会发展的稳定作用:社会保障产生之初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而诞生的,直到今天社会保障的功能丰富了许多,但其稳定功能仍然是主要的功能,尤其在调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方面有着其它社会政策不可替代的功能;是社会前进的‚精巧的社会稳定器‛或‚减震器‛。

(三)社会保障是否正确发挥对公平与效率的调节作用:1、社会保障对公平和效率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小的调节来体现的。收入分配差距大有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小,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2、如何才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关键是要找到矛盾的平衡点━调节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3、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四)社会保障是否发挥了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1、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透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维系,促进着劳动力

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2、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①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及其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协调,使社会生活实现良性循环。②能够促进遭受特殊事件的社会成员重新认识发展变化中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③能够促使社会成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加努力地为社会工作。④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障发展历史进程:

1、社会保障应社会风险而产生,即国家抵御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2、它由非正式制度安排发展到正式制度安排。3、从为统治者服务到促进社会公平及为整个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和谐发展服务。4、从单纯的社会政策演变成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等交互作用并相互协调的混合政策。5、社会保障从诞生的时候就形成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英国)和社会保险制度(德国)。6、两个源头一条线,制度形式多演变。①两个源头:英国(1601年济贫制度、1948年社会福利)、德国(1883年社会保险)。②一条主线: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保障责任)。③多种形式:英国(福利国家)、德国(社会保险)、新加坡(中央公积金)、智利(强制储蓄)、前苏联(国家保险)。

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几种观点:

几种观点:以1601年英国伊丽沙白时代颁布《济贫法》为产生标志;以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为产生标志;以德国俾斯麦于1883年实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以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为标志。

(一)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

社会保障思想源于福利经济学,其制度源于英国《济贫法》(1601年)和德国《雇员医疗保险法》(1883年),其法律定义源于美国《社会保障法》(1935年)。

社会保障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然而,从对《贝弗里奇报告》的争论,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否定和对智利私营养老金制度的争论,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始终在肯定和否定的争论中存在和发展着。

(二)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教授:

‚社会保障作为超越家庭保障的一种社会化机制,源远流长,古代社会的救灾济贫措施即是现代社会保障的直接源流。因此,就社会保障发展史而言,它已经产生并存在了数千年。就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而言,较为公认的是以社会保险制度在德国出现为标志,因为社会保险制度是与工业化相适应的正式制度安排,并完全具备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形式与基本内容。‛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标志:

1883—1889年,德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和《老年与残疾保险法》等,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障机制,具有稳定性、经常性。2、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3、承认受保障是劳动者的权利,受保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4、国家的责任得到了明确,不但要承担立法和组织实施责任,还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四、影响社会保障发展进程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或措施都离不开相应的经济基础,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可能出现物质财富的剩余,并使国家、社会或家庭具备帮助有需要者的能力,进而才会有物质的援助活动存在。

(二)社会因素是社会保障发展的需求性因素:

任何社会保障实践活动,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且需要通过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才能得到解决为前提的。即社会变迁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生活困难,且靠自身力量无法改变,就对社会保障产生了需求。

(三)文化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支撑性因素:

1.社会保障是善举,需要有善心来支撑。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理论,以此指导社会保障实践。2.人道主义伦理道德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思想基础。追求公平与正义是社会保障的基本价值观念。3.文化道德因素对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影响在最初几乎是起决定作用的,后来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制度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精神支撑+制度约束)

(四)政治因素是影响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性因素:

1、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成为现实。由此社会保障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2、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各政党的执政竞选竞争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完善。工人阶级争取权利的斗争也推动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完善。3、政治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健全社会保障立法,并建立相应机构推进保障工作实施。

五、社会保障诞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1、早期的理论有新历史学派理论、福利经济学、费边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2、20世纪30-40年代有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贝弗里奇报告、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思想。3、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消费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等。4、20世纪90年代开始,安东尼·吉登斯提出‚社会投资型国家‛,主张建立一种积极的福利社会。以英国为代表的许多欧洲国家纷纷实行‚第三条道路‛的政策。

第二节慈善事业与济贫制度

一、慈善事业时代:1、慈善事业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它可以从不同国家出现自发的、临时性的救灾济贫活动算起,到国家以立法的形式介入社会保障活动止。

2、特点是取决于举办者的意愿与财力,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只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救济活动。

(一)宗教慈善事业:

宗教慈善事业,尤其是以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对慈善事业的影响最大。

一方面各宗教教义多将行善列为基本的准则,成为当时社会保障思想的源泉;另一方面教会组织开展的各种救灾、济贫、施医助药等活动,在这一时代成为一些西方国家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并随着宗教区域影响的扩大而扩展到全世界。

(二)官办慈善事业:

官办慈善事业,可以理解为由官方开展但尚未制度化的救济活动。与宗教慈善事业不同,官办慈善事业是以国家的介入并以传统道德及政治需要为基础而产生且得到发展的。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政府根据需要与实力,在宗教慈善事业不能满足贫弱社会成员的需要时,直接出面举办有限的临时性临时救济活动。

在中国,官办慈善事业则是源远流长,最富有特色与创见的官办慈善事业是:仓储后备和以工代赈两种救灾济贫方式。

(三)民办慈善事业:

民间零星的互助或他助活动,在中外史上不乏记载。但有组织有规模的民间慈善事业大约是在中世纪以后出现的。如在1657年,美国波斯顿就出现了民间的苏格兰人慈善协会。

在中国,宋代范仲淹举办的‚义田‛、朱熹的‚社仓‛、刘宰的‚粥局‛,清代熊希龄举办的慈幼局等等,均是被史学家关注的慈善典型。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后,各国慈善事业均是由民间力量举办。政府有必要进行组织引导,做必要的规范,保障其有序健康发展。

二、济贫制度的出现与发展:

(一)《济贫法》的颁布与济贫制度的确立: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沙白济贫法》。该法将已有的宗教和救济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留,同时

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为后来的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了借鉴。

(二)济贫制度的发展:

自英国济贫法颁布后,欧洲其他国家亦开始仿效,如瑞典于1763年制定了《济贫法》,经多次修订而在1871年将救济对象限定为老年人;荷兰亦于1854年颁布了《济贫法》。

在中国,最初效仿英国的《济贫法》,民国政府于1915年制定和公布了《游民习艺所章程》,开启了中国式的济贫事业。之后于1928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发布了《各地方救济院规则》,对救济对象进行重点厘定。

三、对早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简要评论:性质上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型;根本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的反抗;保障项目是极端有限型;保障水平是极端低下型;保障效果是不良型。

它们均因非制度性和非权利性,只能算是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但济贫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之前的尝试,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节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的标志:

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于20世纪40-60年代,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所采取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项社会保障子系统的总和。

特定的保障项目解决特定的保障问题,有各自特定的运行方式,但各个项目在运行中存在着互动关系,组成一个保障网络,构成运行的有机整体。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特殊津贴(商业保险、企业福利、慈善事业、社会互助)等子项目。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功能: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公平;影响人们的消费、就业等行为的政策工具。

(四)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1、以政府介入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社会保障发展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①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②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③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阶段,它又可以划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2、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和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第四节世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动因:

(一)客观上,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经济危机导致社会保障体系收入紧缩,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不再牢靠。

(二)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已经发展成熟,由于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支出不断增加,制度面临入不敷出的财政预算危机。

(三)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使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巨大挑战。

(四)过于慷慨的社会保障承诺一旦遭遇普遍性经济危机,其缺陷便暴露无遗,同时又使各国财政不堪重负。

(五)国际劳工组织的意见:1、‚所谓的社会保障‘危机’问题,应当明确并且强调两个更深刻的要点。首先,现存危机的主要起因既不是领取养老金人数的持续增加,也不是由于改进医疗技术的结果。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失业问题严重‛。

2、‚就社会保障存在的危机而论,不是社会保障结构的危机,而是经济基础由于运营不良而受到侵蚀所造成的危机,社会保障既非经济危机的起因,也非经济衰退的起因。在很大程度上,社会保障对衰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起到了缓解作用。‛3、‚应该永远记住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全球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难题:

据世界银行的调查与预测,1990年世界60岁以上人口总数为5亿,占世界总人口

的9%;到2030年60岁以上人口数将增加到14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8%。这些新增老年人口有一半将来自亚洲,1/4来自中国;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全球范围内的养老保障制度基本上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福利扩张的速度快于经济增长:

1960—1990年,世界经合组织成员国,其政府总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28.l%上升到43.8%,其中开支最大的份额是社会保障基金和各种福利费,从7%上升到15.4%,保健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翻了一番,从3.9%上升到7.8%。养老金是最大的预算项目,在政府公共开支的增量中,有1/4用于支付养老金。

(三)医疗费用膨胀,收入补贴增长: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医疗保障的能力与医学科学发展所能提供的服务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而医疗保障必须在这个距离上选择一个恰当的‚最佳点‛。

英美两国的单亲家庭分别占家庭总数的1/5和1/4,导致政府对低收入家庭的津贴增加.

(四)失业率普遍上升,失业救济费入不敷出:

在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各国政府都不得不着力解决这一问题,但成效并不显著。到了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都在10%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就业高龄化、失业率居高不下、高税负形成恶性循环。

(五)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职能受到新的挑战:

一旦人口老龄化逼近,社会保障制度成熟,社会保障待遇的刚性必然带来居高不下的缴费率,政府作为全社会的代理人,既要考虑为低收入者进行增加收入的再分配,又要考虑为高收入者提供足够的收入替代,这就必然带来社会的高税负。

从西方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政府在社会保障问题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非议和责难这一现象,因此,应当反思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当承担怎样的职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三、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就业结构、贫富差距拉大等内外部因素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许多新的问题。福利国家纷纷对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使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种变化,归结起来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在公平与效率的选择上:福利国家开始重视社会保障的激励功能,把更多的效率因素引入社会保障制度,认为不能牺牲效率去追求公平。实行个人缴费,并且使个人缴费与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相挂钩,即个人缴费多,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就高;个人缴费少,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就低。

(二)养老保险体系由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制度:单一支柱的公共年金模式已无法承担社会保障的重荷,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模式开始浮出水面。

职业年金模式和个人储蓄模式是养老保险体系的另外两个重要支柱。1、职业年金模式是公共年金模式的重要补充和扩大,它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的功能。它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无论是给付确定制,还是缴费确定制,都与个人工作年限及收入紧密相关。公共年金模式与职业年金模式的结合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结合。2、个人储蓄模式完全根据自愿原则,它可以使个人获得更高的福利水平,是养老保险模式的一个重要补充。

(三)养老保险模式开始由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转变:主要发生在职业年金模式上,给付确定制实质上是政府或企业对职工的一种给付‚充分性‛的承诺,所以从给付确定制向缴费确定制的转变基本上意味着福利国家收回了这种承诺。而缴费确定制一般是先确定缴费比例,由职工或雇主或只由雇主缴费,到职工退休时,根据缴费的积累额定期支取养老金。

(四)养老基金由完全的公共管理转向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并存,并且私人管理的比重逐渐加大,私有化趋势日趋明显:养老基金原来都是实行公共管理的,即由政府统

一管理。在公共年金的管理上主要采取公共管理的手段。

职业年金和强制性个人养老储蓄的养老基金大都选择私人管理,其基金投资的方式很多,也很灵活。私人管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利润或收益最大化。

【第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模式分类比较

社会保障模式概念和分类依据:社会保障模式是对不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规定性及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社会保障思想的积淀与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的叠加,形成了各国内容不同、特点各异的社会保障模式。依据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供给方式的不同,将各国社会保障模式主要分为三类: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险型、强制储蓄型等。

(一)社会保险型模式

一、起源与发展:

1、自保公助型模式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此时德国颁布了三项社会保险法,是最早的制度化社会保障形式。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些欧洲国家效仿德国实施了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3、美国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进一步完善了自保公助型社会保障制度。

二、含义:所谓社会保险型模式,就是国家依据选择性原则,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为辅助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保障费用由个人、雇主和国家共同负担,支付标准与个人收入及缴费相联系,公共机构和私营机构都可参与运营管理的社会保障运行方式,体现责任共担、公私并举、差别性的社会保障模式。

三、基本特征:1、政府立法,强制实施。2、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3、以劳动者为核心,涉及其他国民。4、保险项目有多有少,满足基本生活需要。5、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雇员和雇主三方缴费,增强保障的经济基础。

四、国家和地区:大都分布在欧洲大陆的中部、南部及美洲和澳洲国家及地区,亚洲国家以日本为代表,我国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开始采用社会保险模式。实行社会保险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有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

(二)福利国家型模式

一、概念:

1、‚国家福利‛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福利,即由国家(政府)提供福利和实施福利。当政府提供的福利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个国家就成为了福利国家。国家提供的福利项目全面,且水平较高。2、‚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和价值取向。①英国社会学家哈罗德·韦伦斯基《福利国家与平等》中指出:‚福利国家的关键是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这些保障表现为公民的政治权力而不是以慈善的形式出现。‛②英国工党1945年在《让我们面向未来》竞选宣言中称,‚福利国家‛就是‚使公民普遍地享受福利,使国家担负起保障公民福利的职责‛。

二、起源与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期间,1941年英国政府委托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负责制定战后社会保障计划,于1942年底以《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又称贝弗里奇报告)为题发表,提出建立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2、1945年工党在竞选中获胜,立即承诺自己的宣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法案。有《家庭补助法》(1945)、《工业伤害法》(1946)、《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1946)、《国民保险法》(1946)和《国民救济法》(1948)等。3、英国首相艾德礼于1948年7月5日宣布建成福利国家。4、随后,西欧、北欧国家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迈向了福利国家的行列。5、福利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很高层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世界上风靡一时,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6、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行改革。

三、含义:

福利国家型模式是按照普遍性和全面性原则,以国家为社会保障的直接责任主体,以全民高福利为特征,由国家提供广泛的充分的福利项目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人们也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模式。其核心是人人享有平等的保障权利,由国家为公民

提供必要的福利保障,就可以使每一个公民都拥有‚去商品化‛的地位以对抗市场的力量。‚普遍性‛和‚全民性‛是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四、福利国家型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征:

1、通过征收高额累进税,实现收入再分配。2、实行充分就业,使人人能有机会就业。3、建立全方位社会保障制度,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保障。4、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实行,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体系。5、个人不需要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6、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7、维护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

五、典型国家:英国是福利国家的起源国,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北欧五国被誉为福利国家的天堂。英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等西欧和北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也采取了福利国家的一些做法。

(三)强制储蓄型模式

一、形成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创立中央公积金制度。/2、20世纪80年代,智利对原有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了储蓄积累型养老模式。3、20世纪90年代,我国香港吸收新加坡和智利制度各自的优点建立了强积金制度。

二、基本含义:

所谓强制储蓄型模式就是以自立性原则为基础,以国家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障个人储蓄账户,个人账户资金以完全积累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营,并按规定适时用于储蓄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及住房等社会保障项目的模式。

与社会保险型模式和福利国家模式相比,在制度建立的原理上借助了现代社会储蓄的基本原理和做法。相比之下社会保险制度则借助了商业保险的基本原理,福利制度则强调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再分配作用。

三、特点:1、强调个人责任,实行自我负责。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3、进行资本投资,实现保值增值。4、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5、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有限。

四、典型国家:1、在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自我积累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智利和新加坡做出的成绩最为显著。2、拉美洲国家模仿智利建立起了储蓄积累保障制度;东南亚国家模仿新加坡建立了公积金型保障制度;中东欧国家(哈萨克斯坦)在改革中也相应建立了储蓄积累保障模式。

(四)社会保障模式多元化发展

在自保公助型、国家福利型和自我积累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体现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不同的保障责任。

单一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适应多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单一的社会保障模式无法建立稳固的财务基础。

一、含义: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存在多种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出现多元化保障主体,多渠道资金来源,多层次保障水平,多样化管理方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养老、医疗等保障方面。

以养老为例:

①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首次提出了建立养老金制度三支柱的思想和建议:第一支柱,公共保障制度(强制性)。第二支柱,完全积累制度(强制性)。第三支柱,自我积累制度(自愿性)。

②2005年世界银行出版了《21世纪的老年收入保障——养老金制度改革国际比较》扩展了三支柱的思想,进而提出了五支柱的概念和建议:1、‚零支柱‛,社会援助,非缴费型的最低保障。2、‚第一支柱‛,缴费型及与个人收入挂钩的保障制度。3、‚第二支柱‛,强制性的个人储蓄账户。4、•‚第三支柱‛,雇主自愿的企业年金制度。5、‚第四支柱‛,家庭和代际基础上的非正规保障形式。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元化构成要根据实际的需要予以确定,甚至保障层面的确定也可

以视情况而定;考虑各国的初始基础和社会保障理念不同,或者对多支柱模式进行‚量身定做‛,或分步实施。

二、实践:

1.福利国家型:表现为各种社会福利给付水平的降低,更多的依靠个人缴费和给付条件的严格。政府的角色由过去的大包大揽改变为更多地依赖市场化的运作。将过去单一国家出资保障福利的局面改变为多主体参与、多层次相结合的制度。

2.社会保险型:注重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力求避免走上福利国家型保障制度的老路。同时也出现了减少国家财政投入,将国家投入向低水平保障倾斜,加大个人保障力度等改革趋势。

3.强制储蓄型:1、智利、新加坡注意增加建立提供基本保障功能及能够体现社会互助作用的保障制度。2、新加坡创新医疗保障制度,智利实施非缴费性基本养老金方案等。

三、启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要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

改革的目标在于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多支柱的保障,并在此过程中吸收国际社会的经验教训。

1、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的兼顾。2、公平与效率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兼顾。4、目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中低层次保障建设,保障低水平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模式比较

(一)完全的现收现付形式:

所谓现收现付形式,是指通过法律规定为社会保障筹资,保证每年既定的缴税(费)收入能够实现,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以支付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一般来说,现收现付形式受到待遇水平和领取待遇人数影响,年度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决定社会保障基金筹集需求量,但并不意味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恰好相等,现收现付形式的特点是追求短期平衡。福利国家往往采取完全的现收现付形式。

(二)现收现付为主、拨款和积累为辅的混合形式:

社会保险型模式:从理论上主张经济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要求将收入再分配与个人责任相结合,由多方来承担社会保障费用。1、第一支柱仍然是现收现付形式,基金来源是职工和企业按时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费。2、第二个支柱是政府财政预算拨款,也属于即收即支的财政资金运行。主要用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支出和当某项社会保险金入不敷出时的补贴。3、第三个支柱是基金积累形式,基金来源于个人养老储蓄和企业年金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收入。

(三)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形式:

完全个人账户积累形式实质上是预测一定时期内的缴费率相当于未来待遇的折现价值。凡是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都形成了长期储蓄,一般不得随意提前支取。完全积累运行模式对于人口变化的敏感性不大,相反,经济增长变化对于基金增值具有重要影响,经济波动直接反映在积累基金的收益上,风险和盈余同在。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管理模式比较

一国设立何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通常与该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管理模式:

(一)集中管理模式:

是指由国家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机构、业务经办机构和资金运营机构,集中社会保险的各种险种,实行统一的管理。①社会保障决策权统一集中在中央。②社会保障预算权统一,即编制和执行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保障预算。③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一种直接的双重联系,即地方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横向上对同级政府负责,还要在纵向上服从中央政府的指令。④地方社会保障收支规模与基本结构要由中央政府决定。

(二)分散管理模式:

分散管理模式是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自建立一套保障执

行机构、资金营运机构及监督机构,各保障项目之间相互独立,资金不能相互融通使用。①各级政府及社会保障部门事权独立。②各级政府社会保障部门社会保障预算独立。③政府间的社会保障联系是间接的,政府将社会保障事务委托给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只对社会保障进行监督,并根据各类保险项目的财务状况进行必要的平衡。

社会保险型国家往往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三)政府兼市场管理模式:

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保障的政策、规划和监督实行统一的管理,而对社会保障各个项目的具体操办则完全采取市场管理的办法。

1、新加坡由中央公积金局依法独立操作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运营。2、智利政府设社会保障部,负责社会保险政策的制定和规划以及社会保障的监督工作,而社会保障的各项具体业务和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则交由包括私营保险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依据市场规律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智利的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批准的18家私营退休基金管理公司(Pension Fund Administrators,AFP)管理运营。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共性

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模式虽然有个性特点,同时具有一般的共性特征,这些共性不受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反映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要求。

(一)以社会保障立法为基石:

从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实施的过程来看,都是通过立法将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措施法制化,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社会保障体系。

国际劳工组织于1919年建立并实施了《国际劳工宪章》,之后通过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两种形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提出某个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定,会员国对公约的批准具有最后决定权。国际劳工公约一经批准对会员国产生法律效力。至1998年第86届国际劳工大会,已经累计通过了181个国际劳工公约和189份建议书,推动了世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二)实施公共援助项目:公共援助是所有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社会保险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福利国家的公共援助包括在社会福利范围内,待遇水平很高。社会保险型国家把公共援助作为补充。

(三)促进就业成为国家宏观经济重要目标:在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一般把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与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经济发展和调控的重要目标。

(四)政府承担重要责任:

1、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政府在社会保障运行中担当不可缺少的角色。2、政府向立法机关提出社会保障立法建议,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3、政府直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政府设立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机构,协调社会各方面共同实施社会保障事务。4、政府组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组织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保值增值。5、政府对社会保险发放承担最终的责任,灾害应急处理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及资金运营国际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的类型:

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为了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的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筹集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的起点。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资金是由财政拨付的,按性质属于现收现付。

(一)现收现付制:

1、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模式的优势:①预算的难度比较小,准确性也较高。②为积累的基金花费的运营成本较低。③保证退休人员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2、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模式的缺陷:易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抗老龄化的能力较弱。

基本平衡关系是:收入(供给)=支出(需求)。①收入=人均工资ⅹ缴费率ⅹ缴费人数(供款人数)。②支出=人均给付量ⅹ退休人数(受益人数)

给上面平衡式两边同除以平均工资和供款人,就得:

人均给付量受益人数

供款率=―――――ⅹ――――――

人均工资量供款人数

C(供款率)=B(目标给付水平)ⅹD(制度负担率)

(二)完全积累制基金筹集模式:

1、完全积累制基金筹集模式的优势:①完全积累制有利于消除社会保障老龄化危机。②强调个人责任,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③能够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

完全积累制的平衡式可以表述为:C=B(m/n),其中C为供款率,B为目标给付水平,m/n为退休年数与工作年数之比。

2、完全积累制基金筹集模式的缺陷:①不具有再分配功能,无法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目标。②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不同阶段的适用性不同。(现收现付转向完全积累难度大)。③政治经济各种风险都会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造成威胁。

(三)部分积累制筹集模式:

1、部分积累制的优势:①兼顾了现收现付制的再分配功能和完全积累制的激发功能。②部分积累制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管理灵活。

2、部分积累制筹资模式的缺陷:①如何对制度中两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是一个难点问题,会增加管理成本。②部分积累制在兼容了现收现付制和完全积累制优势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它们包含的缺点。

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环节的其它重要问题:

(一)基金筹集形式:税与费。

(二)基金产权属性:公共账户与个人账户

(三)转制成本问题:‚现收现付‛转为‚完全积累‛。

(四)逆向选择:逆向选择中来自于保险公司事前不知道投保人的风险程度,从而保险水平不能达到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水平。强制保险可以限制选择。

第二节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比较

一、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类型:

(一)信托基金管理模式:即将社会保险基金委托给某一个专门机构(如财政部)管理,并负责基金投资营运的基金管理模式。美国、日本等国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均属这种模式。受托人的自有资产与信托资产严格分开,信托资产的使用也严格按照约定用途使用。

(二)基金会管理模式:通过基金会形式组织管理社会保险基金是不少国家采取的管理模式:成立专门机构—>募集专用基金—>负责管理使用。

如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局,作为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基金会组织,既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的日常支付,又负责实施基金管理和投资营运。

(三)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是指由政府规划并授权的基金公司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基金管理公司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市场竞争性原则组织实施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投资营运。

(四)构建和选择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1、强调基金管理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2、强调基金管理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原则。3、强调基金运行的预测分析和科学决策原则。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成本比较: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公共管理制:指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下属的其他公共部门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包含了的信托基金管理和基金会管理两种模式,适用于现收现付制和积累制。2、私人管理制:由私营管理公司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管理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商业经营性基金管理模式,适用于积累

制。3、成本比较:①公共管理具有规模效应,管理成本可能降低,但回报率也低,低成本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②分散的私人管理,提高了管理成本,但其回报率也高,有利于提高养老金待遇,同时实现对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三、我国的养老基金管理方式:

统筹账户 个人账户

财务机制:现收现付 完全积累

负债性质:既定给付 既定供款

基金性质:公共基金 私有基金

账户功能:社会公平待遇 个体差异待遇

风险责任:代际转移 自我负责

投资方式:固定收益 固定收益+风险经营

主体是公共管理,逐步引入私营管理和市场机制(企业补充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等)。

第三节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组合比较:

二、社会保险基金投资原则比较:

(一)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1、谨慎人原则。2、严格数量限制原则。

(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原则的国际比较:1、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目标:①确保多样化。②最小代理成本。③降低系统风险。2、各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基本特点:①大多数发达国家适用谨慎人原则。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适用严格数量限制原则。③越来越多的国家由数量限制转向谨慎人。④采用谨慎人原则具有促进国际投资和促进投资回报率的作用。

11


相关内容

  • 刘宝存: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使命与发展道路选择
  • 作者简介:刘宝存(1964- ),男,山东菏泽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5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14年2期 内容提要: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正在推动着教育的大变革,从而为 ...

  • "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研究
  • 摘 要: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地位日趋多元化,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发展变革看,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共融相通的.研究生教育的跨文化比较,就是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以探索适合民族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准确路 ...

  • 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
  • 论地区竞争力的本质 内容摘要:地区竞争力本质界定是研究地区竞争力的前提.本文通过深入分析 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地区竞争力本质研究存在的差异,认为地区竞争本质 上是区域间产业发展能力的竞争,地区竞争力的本质是地区产业发展能力,是 比较生产力.并分析了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 ...

  • 以史为鉴--关于两次金融危机的分析与判断
  • 编者按:2010年起,中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北京大学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参与单位分别从宏观经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以及微观机制等角度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qu ...

  • 杭电国际贸易学期末考查题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国际贸易期末作业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号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一.1.国际贸易理论都有哪些学说?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不同理论的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保护贸易理论,相互需求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悖论,新生产要 ...

  •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文化的特征 在作为人类改造社会和发展社会的产物,文化一直都在人类社会中发展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是精神产物与物质产物的总和,在人类生活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而在人类各项物质产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在法律.婚姻.竞价.家族.个人和社会团体的行为方式上,都有积极地体现.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和精神产物, ...

  • 法学论文参考选题
  • 电大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法理学 1.系统论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 2.评析资产阶级法的自由.平等原则 3.论法律权利和义务 4.论依法办事 5.论综合治理 6.论社会主义法律关系 7.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监督 8.论我国的司法原则 9.法与人权 10.法与自由 11.法与平等 12.法与秩序 1 ...

  • 国际贸易概论考试知识点总结
  • 1国际贸易:商品(货物)或服务的跨国流动.•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或服务方面的交换活动. 2十二五"期间外贸发展的的保障措施• 完善外贸管理体制和政策• 完善涉外财政税收政策• 完善涉外金融政• 完善外贸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贸易摩擦应对工作• 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 ...

  • 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国际核心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 我国信息化测度的 研究 已经有十几年的 历史 ,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发布了我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但是情报学界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国际上这方面的进展介绍和了解得比较少.我国的指标体系和最新出台的国际指标体系有何异同?本文从术语.过程. 理论 框架.指标. 方法 和数据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最 ...

  • 南开17春秋学期[国际经济学(尔雅)]在线作业
  •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v 1. 哪个国家层被称为"世界的米仓" . 新加坡 . 日本 . 中国 . 泰国 标准答案: 2.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的作品. . 雨果 . 托马斯曼 . 狄更斯 . 卡夫卡 标准答案: 3. 中国建筑业最高的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