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

[ 作者:杜伟中辑 转帖:本站 点击数:2500 更新时间:2005-4-12 14:00:54]

论战是由何祚庥先生的“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话题引起的,何先生说得很清楚,“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可是,一些参与论战的人士,在语义辨析上兜圈子,在“敬畏自然”是态度还是手段问题上争论不休,甚至出现了中学生挑战院士的场面,虽说精神可嘉,但不禁让人想起批教师、考教授的荒唐年代,作为媒体,有一个如何引导舆论的问题,何先生提出问题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环境和发展关系的哲学问题,而那位中学生则是从字面理解,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好像让小学生和陈景润讨论“一加一”的问题一样荒唐。

有人感叹“双方缺乏沟通”,笔者深有同感。关于“敬畏自然”的争论,如果只是按照表面的理解,争论人类要不要敬畏自然,双方都可以说一定的道理,也很难讲清谁是谁非,所以,要真正理解这场争论的意义,必须对问题的实质有所了解。

争论的实质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也就是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还是为了自然。

在全球性的环保运动中,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激进的思潮,即生态中心主义思潮,他们自己声称他们的理论是“深绿”的,是“深层次”的环保理论,他们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切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从而主张打倒或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接受了这种思潮,何先生所针对的“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就是这样一些人。

生态中心主义宣扬“地球第一”、“生态至上”,主张“自然的权利”,他们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只考虑人的利益,不顾及“自然的利益”。这次论战中有人提出“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 ?这种说法明显地受到了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

“敬畏自然”是生态中心主义经常提的一句口号,它的潜台词是: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容许任何的改动,他们反对“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作为这种理论的实践,他们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反水坝运动”,反对所有的水坝,(不是反对某个具体的水坝)提出“让河流自由地流淌”这样的口号,反对在江河上建造水坝,实质就是“让江河自由地泛滥”,

他们反对改造自然,把改造自然当成错误口号反复批判,可是他们忘记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改造自然,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改造自然的结果?如果停止了改造自然,就一刻也不能生存。没有砍树造纸,没有开采各种矿藏,生产电脑,没有互联网,也无法讨论“敬畏自然”的问题。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树可不可以砍、动物可不可以杀、河流可不可以截断的问题,而是哪些树可以砍,那些不可以砍,哪些动物可以杀,哪些不可以杀,哪里的河流可以截断,哪里不可以截断的问题,而决定这些这正是科学的任务,这也是我们提倡科学的理由。

汪永晨女士说“人类初期是敬畏大自然的”,似乎这直接就可以得出人类现在也要敬畏大自然的结论,可是稍作分析,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人类初期敬畏大自然,是因为对大自然缺乏了解,比如对雷霆闪电、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不懂得它们产生的原因,这就难免产生敬畏的心理,甚至会想象出神祇之类加以解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对许多问题有了科学的解释,所以这种敬畏之心在逐渐减少,这种敬畏之心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消失,是因为还有许多自然界的秘密仍没有被人们发现,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深入了解,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只会越来越少。对待这个问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发展科学、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果一定要把人们已经抛弃的敬畏之心重新拣回来,岂止是何先生批评的“无作为”,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 作者:杜伟中辑 转帖:本站 点击数:2500 更新时间:2005-4-12 14:00:54]

论战是由何祚庥先生的“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话题引起的,何先生说得很清楚,“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可是,一些参与论战的人士,在语义辨析上兜圈子,在“敬畏自然”是态度还是手段问题上争论不休,甚至出现了中学生挑战院士的场面,虽说精神可嘉,但不禁让人想起批教师、考教授的荒唐年代,作为媒体,有一个如何引导舆论的问题,何先生提出问题是一个如何正确认识环境和发展关系的哲学问题,而那位中学生则是从字面理解,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就好像让小学生和陈景润讨论“一加一”的问题一样荒唐。

有人感叹“双方缺乏沟通”,笔者深有同感。关于“敬畏自然”的争论,如果只是按照表面的理解,争论人类要不要敬畏自然,双方都可以说一定的道理,也很难讲清谁是谁非,所以,要真正理解这场争论的意义,必须对问题的实质有所了解。

争论的实质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自然为本”,也就是保护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还是为了自然。

在全球性的环保运动中,西方国家出现了一种激进的思潮,即生态中心主义思潮,他们自己声称他们的理论是“深绿”的,是“深层次”的环保理论,他们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切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从而主张打倒或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接受了这种思潮,何先生所针对的“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就是这样一些人。

生态中心主义宣扬“地球第一”、“生态至上”,主张“自然的权利”,他们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只考虑人的利益,不顾及“自然的利益”。这次论战中有人提出“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 ?这种说法明显地受到了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影响。

“敬畏自然”是生态中心主义经常提的一句口号,它的潜台词是: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能容许任何的改动,他们反对“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作为这种理论的实践,他们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反水坝运动”,反对所有的水坝,(不是反对某个具体的水坝)提出“让河流自由地流淌”这样的口号,反对在江河上建造水坝,实质就是“让江河自由地泛滥”,

他们反对改造自然,把改造自然当成错误口号反复批判,可是他们忘记了,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改造自然,我们的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改造自然的结果?如果停止了改造自然,就一刻也不能生存。没有砍树造纸,没有开采各种矿藏,生产电脑,没有互联网,也无法讨论“敬畏自然”的问题。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树可不可以砍、动物可不可以杀、河流可不可以截断的问题,而是哪些树可以砍,那些不可以砍,哪些动物可以杀,哪些不可以杀,哪里的河流可以截断,哪里不可以截断的问题,而决定这些这正是科学的任务,这也是我们提倡科学的理由。

汪永晨女士说“人类初期是敬畏大自然的”,似乎这直接就可以得出人类现在也要敬畏大自然的结论,可是稍作分析,就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为,人类初期敬畏大自然,是因为对大自然缺乏了解,比如对雷霆闪电、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不懂得它们产生的原因,这就难免产生敬畏的心理,甚至会想象出神祇之类加以解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对许多问题有了科学的解释,所以这种敬畏之心在逐渐减少,这种敬畏之心之所以还没有完全消失,是因为还有许多自然界的秘密仍没有被人们发现,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深入了解,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只会越来越少。对待这个问题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发展科学、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如果一定要把人们已经抛弃的敬畏之心重新拣回来,岂止是何先生批评的“无作为”,简直就是开历史的倒车。


相关内容

  • 传统经济的思考
  • ‚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讨论和我的思考 李根蟠 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再评价‛的讨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史坛引人注目的事情.国内外许多学者以不同方式参与了这一讨论.我的发言仅对‚中国经济史论坛‛有关讨论情况作简要的介绍,并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再评价‛讨论的背景.缘起和特点 中国经济史论坛是以 ...

  • 四年级上册科学
  • 目 录 1.我们又长大了 2.升旗台在哪里 3.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 4.旗杆的影子 5.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自由研究 6 .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7 .观察一棵树 8. 小动物的家 9. 观察蚂蚁 10. 更多的小动物 11.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2.追寻风的足迹 13 .是谁制造了风 14 .云的观测 ...

  • 关于"第二代民族政策"讨论的几点反思
  • 关于"第二代民族政策"讨论的几点反思 作者:畅鹏 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5期 摘 要:"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讨论,不能将其全盘否定,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相关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讨论,支持与反对的双方应在讨论中反思不足,融 ...

  •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案
  • 授课题目: 第三章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专题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大学生熟悉掌握人生观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大学生掌握人的本质理论,自觉抵制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 1.如何确立正确 ...

  • 关于医学伦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 关于医学伦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 [文章摘要]医学伦理学来源于医疗工作中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病人求医时一般要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常常不能判断医疗的质量:病人常要把自己的一些隐私告诉医务人员,这意味着病人要信任医务人员.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一种特殊的道德义务: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行动 ...

  •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 ○陶富源: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关于实践唯物主义讨论的反思 □ 陶富源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至今已延续20余年.其结果可以用瑕瑜互见.妙败并存来形容.这一讨论,一方面打破了弥漫于我国哲学界的教条主义空气,深化了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 ...

  •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女性解放立场
  •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讨论过人的问题中的性别差异,有没有从单独层面研究过女性人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研究过或关注过女性的解放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是否具有一种女性解放立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透过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过程中的诸多论述及论著,都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妇女解 ...

  • 稳态概念的构建
  • 新课标<稳态与环境>模块研究结题论文 稳态概念的构建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分为三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模块生命的物质性观点.系统论观点比较突出:<遗传与进化>模块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变与不变相统一的观点比较突出:<稳态与环境>模块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

  • 关于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讨论
  • 作者:史兵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年06期 文章编号:1001-747X(2006)01-0001-05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体育地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美国学者约翰·布勒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主要研究竞技运动的地理学问题.我国人文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