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鲨]开头拉片笔记

非常远的鲨鱼,特别近的警长

——《大白鲨》开头拉片分析

《大白鲨》是一部掺杂了希区柯克式悬念、看不清的女性裸体、沙滩比基尼、喜感人物、大怪兽、血腥场面、人物动作场面、机械动作场面等类型元素的商业大片,其故事简单易懂,大概可以分为两半。前一小时左右为大白鲨袭击人类,矛盾主要集中在警长和市长间,市长为了经济利益不断阻挠警长关闭海滩、捕杀怪兽。在中间部分终于出了大事,于是市长不得不同意并支持了警长一行人出海捕鲨。后一半的主要矛盾在大白鲨和捕鲨人之间,变成了以动作片元素为主的鲨鱼被反击,结局当然不可能是鲨鱼赢了。在这众人皆知的结局面前,剧作就只能以动作场面的细节取胜了。

可以将影片的前18分钟作为开头来分析,这一段主要是讲一女子被不明危险物咬死,法医确定为鲨鱼袭击,警长为了游客安全要求关闭海滩,但遭到市长拒绝,于是在大白天,发生了第二起游客被袭事件,这次看清了凶手为鲨鱼。这个开头主要呈现了两对矛盾,即警长与市长之间的矛盾,也可称为“以人为本”与“金钱第一”这两个意识形态的矛盾。第二对矛盾是大白鲨和人类之间的矛盾,人类霸占了过多的大自然资源,而鲨鱼是海洋生物圈的代表,所以鲨鱼和人类的关系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不安与躁动的片头

画面黑场时便有水底的环境音了,我们大概知道这是一

部与水有点联系的影片了,就像《梅兰芳》的片头是京城里充满时代感的吆喝声一样,把我们提早拉入情境,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听觉上的空洞。演职员的字幕一出来,约翰·威廉姆斯那低沉而又不安的配乐便响起,这是在为影片基调预热,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这是一部有惊悚或恐怖戏份的影片。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水底世界,冷色调,当画面一出,配乐也瞬间急促起来,并叠出了片名“JAWS (大白鲨)”。不安与躁动,甚至有点恐怖感的配乐,加上冰冷色调的海底镜头,一同传递出影片的恐怖类型基调,这个感觉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虽然观众们不知道这感觉怎么来的。欲扬先抑的吓人策略

随着下一组非海底镜头的出现,片头的配乐骤然消失,这两组镜头在色调上有明显的冷暖对比。起初是几个向右横移的镜头,拍摄人们在篝火前的各种状态,有的在说笑,有的在弹吉他,异常热闹,与片头的海底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倒和《三峡好人》开头很相似,用几个横移镜头拍摄穿上的人打扑克、聊天。反正不安的气氛已经消失殆尽了,专业的观众可能会看出导演的伎俩,这不就是为后面的惊悚环节服务的吗?横移镜头结束后,有一个展现空间的大全景,这是我们才完全看清这是一个夜晚(或傍晚)的海滩,这个镜头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因为有冷暖对比,暖色区是沙滩,冷

色区是海水,且两块区域呈黄金分割率。

一男一女离开沙滩前去游泳调情,一组侧面全景跟拍两人的奔跑。为了表现动感,导演将一些围栏作为前景,这样镜头在运动,里面的人在运动,围栏也在相对运动,也弥补了全景和稳定的镜头无法表现动感的缺憾,很多导演拍奔跑和追逐都手持跟拍,也少不了脚步和面部的特写,但如果《大白鲨》也手持,那整部影片的视觉风格就不统一了。随着两人远离沙滩,吉他声渐渐消失,这一方面是合理地体现,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我们听清两人的喘息声和欢笑声,一次反衬海边是有多么的平静,同时也要传递两人内心激动或躁动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摄影机虽然离演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的说话声却离摄影机(录音话筒)相当近,很不真实。但有失才有得,导演丢掉了表面真实,换来了艺术表现力。

女孩下海之前脱光了上衣,微微能看到其裸体轮廓,这简直可以和《雌雄大盗》开头比一比了,都是赤裸裸的诱惑,特别是对于男性成年观众和女同来说。此时镜头已固定下来,相比之前稳定许多,真正的“暴风雨前奏”来临了。女孩下水后,拍摄的对象是平静的海面、女孩惬意的神情、男孩后面的晚霞、美丽的剪影,此时的镜头长度变长了,都是为了营造宁静感。这暴风雨的前奏并不啰嗦,寥寥几个镜头,也是为了避免观众陷入乏味。宁静打破于一个水底的仰拍,这个镜头很像不明危险物的主观(是不是鲨鱼的主观,只有

鲨鱼和导演清楚了),再加上不安配乐的响起,观众的心又提到嗓子眼上了。镜头在海底、女孩中近景和男孩中近景之间切换。刚刚的主观镜头还是距离女孩较远的,现在居然在慢慢靠近了,我们几乎可以看清女孩下体的阴毛了(由于光线微弱,我们实际上只能看到剪影,若看清楚了,本片可能会被定位18岁以下家长陪同观看),此时的配乐也慢慢急促起来,催化着观众的不安与悬念。接着一个女孩的反应镜头,一开始还是惬意神情,突然被什么东西向左拖来向右拖去,表情异常痛苦,尖叫声不绝于耳,配乐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此处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在伤害女孩,只知道女孩很痛苦,这无疑增添了危险物的神秘感,通过危险物的未知,也增添了恐怖感。女孩高喊救命,镜头切到沙滩上的男孩,男孩由于醉酒已经躺在了地上,值得注意的是,镜头每每切到男孩,配乐便骤停,这是为了缓和配乐的节奏和听觉节奏,在画面上,女孩的镜头几乎色调阴冷、亮度不够,男孩的镜头大都以暖色的晚霞为背景,这种视觉上的差异很舒服,不会产生疲劳,晚霞也交代了时间,解释了那一群游客的海滩聚会是合理的(谁大半夜在外漂流啊?)当女孩完全被拖入水中之后,音乐才结束,海面重回平静。

这一场实际可以归为大白鲨的第一次出场,整场戏也是为了表现大白鲨的神秘与恐怖,这个段落的叙事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都掌握的很好,呈波浪形变化。叙事上,先

是生活化场景,让人内心平静亲切,然后是男女狂热的调情,挑逗观众情欲,先甜后苦,最后惊吓一下观众。视觉上,一开始是暖色调的沙滩,镜头较稳,随后是运动较快的一组镜头、冷色调,女孩被袭击之前,镜头再次平稳了下来,且时长较长,当女孩被袭击,镜头切换速度加快,剪辑节奏被提到高潮,袭击结束以后,镜头再度表现平静的海面。听觉上,一开始是热闹的沙滩,接着是相对安静的男女奔跑段落,女孩下海后,声音上呈现最安静,但不代表无声,是要有海浪声的,这属于冒风雨之前的平静,最后女孩被袭击,配乐响起,观众耳朵再次喧嚣,喧嚣过后又是宁静。

特别亲切的警长出场

一个叠印,海平面未变,天亮了。一个虚化的人头闯入画面,伴随着收音机的声音。次人头便为警长主人翁的头,虽然是虚的,但却占据了大部分画面,这是不是在暗示他将征服海洋或鲨鱼呢?反正是有一点这个意味的。此处的警长出场是慢慢露面的,先是一个虚的后脑勺,然后是声音占据画面但画面却属于妻子的镜头(妻子躺在床上,很生活化),接着是男人的一个背身,他坐在妻子旁边,此时由于景别松了很多,空间也能看清了,是卧室。随着警长起身,并转头,我们才看到他的正脸,这种不直接让主人公露面的方法也是大部分电影都采用的,为神秘感也好,为避免突兀也好。

在警长接到电话之前都是一些琐粹到不拖沓的生活戏,展现了警长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关心家庭、很有责任心的性格,由于这些戏份的生活化,我们便觉得警长很亲切,离我们相当近。可以想象这样两个画面:习大大西服笔挺、头发油光地坐在你面前,翘着二郎腿与你交谈;你爸爸穿着睡衣、踏着拖鞋、充满眼屎地坐在你对面与你开玩笑。这两个画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感觉,疏远和亲切。唯有感到主人公的亲切,我们才能走近他、感受它、喜欢他或同情他。

警长接完电话后,便匆忙前往海滩,在路上的镜头并未省略掉,没有像《筋疲力竭》那样直接从一个场景跳转到另一场景。我想这为的就是展现清楚这个小岛的风情万种,这是一个旅游胜地,镜头书并不多,很紧凑。一个长镜头拍完了警长和昨晚那个男孩的对话戏,此处没有使用正反打,而是跟着演员走,为的就是不让观众因为镜头的切换而分散注意力,从而能听清两人重要的对话。全片第一个最惊悚的画面将要出现了,在此之前导演通过吹口哨的警察和警长的反应造势,暗示观众接下来的画面是有多么地惊悚,不出所料,一个女孩残肢的特写出现,上面还盖着女孩的头发,螃蟹爬来爬去的,很恶心,这里道具组很给力,在那个数字特效不给力的年代,为我们呈现了逼真的被水泡过的残肢,可以和《沉默的羔羊》里的死尸相媲美。

亲民的警长与势利的市长

警长在办公室打印“死亡报告单”的时候,闯进来一个极具喜感的大妈角色,她催着警长干完一些镇上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样的喜感人物还有很多:一个拿着轮胎的老头向警长抱怨小孩们毁坏了他的围墙、一个中年男子向警长抱怨有一群夜猫赖在他家不走并要求他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糟老头子笑话警长不敢下水还挡住他的视线。这些边边角角的小角色一方面增添了喜剧色彩,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警长的亲民。同样在这些琐事的反衬下,关闭海滩是现在最为迫切的一件事。

通过街上的“庆祝7月4日(美国国庆)”横幅、商店内商人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地方靠旅游盈利,而且此刻是旅游高峰期,这位市长不肯关闭海滩做出了有力解释。市长在船上和警长的对话是用一个固定的上镜头完成的,虽然人物没有调度,但由于背景的运动而不单调,值得强调的是,这个中景镜头中,警长被市长、汽车和市长的人马挤到了画面最左边,这表现出了市长的强势和主动,警长的弱势和被动。最后在市长的压迫下,警长未能如愿关闭海滩。

在剪辑中制造悬念

常用的剪辑技巧是在特定场合里对镜头长度的控制。大

白鲨袭击艾历克斯·金特的情景是整个场面的最长镜头。有30多秒钟。正是这个例外的长镜头确立了平静而稳定的场面气氛。以便剪辑师在此基础上一层层地制造着悬念和恐怖。当剧情发展到白鲨的袭击不可避免时,镜头长度从平均的2到3秒减少到1/13秒。几乎在拍摄白鲨袭击的实际情景之前,准确地说,就是从第一镜到第十九镜,每组镜头的时间是平均2到3秒。这种场面发展到警长观察的第一次“错觉”。当警长从惊恐中清醒过来,轻松地回到海边的椅子上时,剪辑师又一次延长镜头时间两倍,等同于前镜中的18秒长。稳定了观众的情绪,使他们不产生任何恐惧感。不久重新出现平均2到3秒左右的镜头,直到再现16秒长镜头为止。紧接上镜,我们看到艾历克斯浮在木筏子上的特长镜头,这和后来看到艾历克斯遭到白鲨袭击采用了极为相似的拍摄角度。在这一奇长镜头拍摄以前,观众已产生安全错觉。用艾历克斯躺在木筏子上来表明他安然无恙,一位老人指责警长胆小怕水以后,银幕上出现了警长的两个孩子在海边上奔跑的一分半钟镜头。接着是白鲨出击之前的最后一个长镜头。这一镜的几种拍摄方法意在缓和白鳌发动攻击之前观众的紧张情绪。一首浪漫歌曲响起,埃伦抚摸着警长的脖子,镜头长度相对放慢到8秒。瞬间摄影师拍下了一群游泳的人们的镜头,紧跟着以1/13秒的速度拍下了一位水上游泳者的特写镜头。这在全片中算得上最短镜头。热烈的游泳

场面成功地推出了五个水花回溅的快速镜头,激发观众的狂热心理。银幕上闪过两个男孩在玩狗的镜头。一只木筏漂在水上。这时观众无疑产生了强烈的悬念。最后是通过一组长镜头暗示出白鲨行将袭击艾历克斯,再现他早先躺在木筏子上的镜头。

海边戏还用了另一种技巧制造悬念,即演员对某一件事的反应。这里警长是主要人物。事实上在白鲨袭击之前,至少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事件在警长产生“错觉”时发生。这样容易激发观众的情绪。其中有一个错觉发生在警长在一中年男子肩上窥视着海面。海边传来一声尖叫,海上游泳的人们没有遇到任何不幸,但在警长从椅子上跳起来,双目盯视着大海的一瞬间,场面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尖叫声来自何处,一对男女在水里相互亲抚。这样可以让观众通过观看警长的脸部表情,去设想各种紧张的场面。为了表现白鲨袭击的逼真性,影片采用的是当代美国电影中感染力最强烈的反作用镜头。大多数的影片放映效果取决于导演的熟练技巧:这种镜头的拍摄采用的是摄影机在上升时能够自动跟踪和倒退。这样才产生了警长从后景中渐渐被拉出来的幻觉。然而,正是由于剪辑师的智慧通过剪辑组成这段情节的整个场面。以便使这些反作用镜头发挥了极大的效率。警长亲身经历的两次“虚惊”为他最后确实看到白鲨袭击增强恐怖气氛服务。

听说过一个八卦新闻,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大白鲨》的时候,巨大的、装置复杂的大白鲨道具坏掉了,需要三个周才修得好,但导演根本等不了那么久,于是乎干脆一开始不让鲨鱼以全貌示人。基本上就是这儿一个鲨鱼背脊,那儿一个人尾脊,然后其它地方再露出一点鼻头,当然最后在影片里会进行合成,再配上约翰威·廉姆斯才华横溢的大白鲨主题配乐。而直到罗伊·施耐德释放诱饵之前,这个大家伙都不会令观众一窥全貌。“如果这条鲨鱼一开始就太频繁地出现,太早让观众们看清楚,那么肯定不会获得这么好的惊悚效果。”斯皮尔伯格是这么说的。

导演系13影导

[1**********]

陈永平

非常远的鲨鱼,特别近的警长

——《大白鲨》开头拉片分析

《大白鲨》是一部掺杂了希区柯克式悬念、看不清的女性裸体、沙滩比基尼、喜感人物、大怪兽、血腥场面、人物动作场面、机械动作场面等类型元素的商业大片,其故事简单易懂,大概可以分为两半。前一小时左右为大白鲨袭击人类,矛盾主要集中在警长和市长间,市长为了经济利益不断阻挠警长关闭海滩、捕杀怪兽。在中间部分终于出了大事,于是市长不得不同意并支持了警长一行人出海捕鲨。后一半的主要矛盾在大白鲨和捕鲨人之间,变成了以动作片元素为主的鲨鱼被反击,结局当然不可能是鲨鱼赢了。在这众人皆知的结局面前,剧作就只能以动作场面的细节取胜了。

可以将影片的前18分钟作为开头来分析,这一段主要是讲一女子被不明危险物咬死,法医确定为鲨鱼袭击,警长为了游客安全要求关闭海滩,但遭到市长拒绝,于是在大白天,发生了第二起游客被袭事件,这次看清了凶手为鲨鱼。这个开头主要呈现了两对矛盾,即警长与市长之间的矛盾,也可称为“以人为本”与“金钱第一”这两个意识形态的矛盾。第二对矛盾是大白鲨和人类之间的矛盾,人类霸占了过多的大自然资源,而鲨鱼是海洋生物圈的代表,所以鲨鱼和人类的关系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不安与躁动的片头

画面黑场时便有水底的环境音了,我们大概知道这是一

部与水有点联系的影片了,就像《梅兰芳》的片头是京城里充满时代感的吆喝声一样,把我们提早拉入情境,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听觉上的空洞。演职员的字幕一出来,约翰·威廉姆斯那低沉而又不安的配乐便响起,这是在为影片基调预热,我们大概可以猜到这是一部有惊悚或恐怖戏份的影片。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是水底世界,冷色调,当画面一出,配乐也瞬间急促起来,并叠出了片名“JAWS (大白鲨)”。不安与躁动,甚至有点恐怖感的配乐,加上冰冷色调的海底镜头,一同传递出影片的恐怖类型基调,这个感觉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虽然观众们不知道这感觉怎么来的。欲扬先抑的吓人策略

随着下一组非海底镜头的出现,片头的配乐骤然消失,这两组镜头在色调上有明显的冷暖对比。起初是几个向右横移的镜头,拍摄人们在篝火前的各种状态,有的在说笑,有的在弹吉他,异常热闹,与片头的海底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这倒和《三峡好人》开头很相似,用几个横移镜头拍摄穿上的人打扑克、聊天。反正不安的气氛已经消失殆尽了,专业的观众可能会看出导演的伎俩,这不就是为后面的惊悚环节服务的吗?横移镜头结束后,有一个展现空间的大全景,这是我们才完全看清这是一个夜晚(或傍晚)的海滩,这个镜头是让人感到舒适的,因为有冷暖对比,暖色区是沙滩,冷

色区是海水,且两块区域呈黄金分割率。

一男一女离开沙滩前去游泳调情,一组侧面全景跟拍两人的奔跑。为了表现动感,导演将一些围栏作为前景,这样镜头在运动,里面的人在运动,围栏也在相对运动,也弥补了全景和稳定的镜头无法表现动感的缺憾,很多导演拍奔跑和追逐都手持跟拍,也少不了脚步和面部的特写,但如果《大白鲨》也手持,那整部影片的视觉风格就不统一了。随着两人远离沙滩,吉他声渐渐消失,这一方面是合理地体现,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我们听清两人的喘息声和欢笑声,一次反衬海边是有多么的平静,同时也要传递两人内心激动或躁动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摄影机虽然离演员有一段距离,但他们的说话声却离摄影机(录音话筒)相当近,很不真实。但有失才有得,导演丢掉了表面真实,换来了艺术表现力。

女孩下海之前脱光了上衣,微微能看到其裸体轮廓,这简直可以和《雌雄大盗》开头比一比了,都是赤裸裸的诱惑,特别是对于男性成年观众和女同来说。此时镜头已固定下来,相比之前稳定许多,真正的“暴风雨前奏”来临了。女孩下水后,拍摄的对象是平静的海面、女孩惬意的神情、男孩后面的晚霞、美丽的剪影,此时的镜头长度变长了,都是为了营造宁静感。这暴风雨的前奏并不啰嗦,寥寥几个镜头,也是为了避免观众陷入乏味。宁静打破于一个水底的仰拍,这个镜头很像不明危险物的主观(是不是鲨鱼的主观,只有

鲨鱼和导演清楚了),再加上不安配乐的响起,观众的心又提到嗓子眼上了。镜头在海底、女孩中近景和男孩中近景之间切换。刚刚的主观镜头还是距离女孩较远的,现在居然在慢慢靠近了,我们几乎可以看清女孩下体的阴毛了(由于光线微弱,我们实际上只能看到剪影,若看清楚了,本片可能会被定位18岁以下家长陪同观看),此时的配乐也慢慢急促起来,催化着观众的不安与悬念。接着一个女孩的反应镜头,一开始还是惬意神情,突然被什么东西向左拖来向右拖去,表情异常痛苦,尖叫声不绝于耳,配乐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此处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在伤害女孩,只知道女孩很痛苦,这无疑增添了危险物的神秘感,通过危险物的未知,也增添了恐怖感。女孩高喊救命,镜头切到沙滩上的男孩,男孩由于醉酒已经躺在了地上,值得注意的是,镜头每每切到男孩,配乐便骤停,这是为了缓和配乐的节奏和听觉节奏,在画面上,女孩的镜头几乎色调阴冷、亮度不够,男孩的镜头大都以暖色的晚霞为背景,这种视觉上的差异很舒服,不会产生疲劳,晚霞也交代了时间,解释了那一群游客的海滩聚会是合理的(谁大半夜在外漂流啊?)当女孩完全被拖入水中之后,音乐才结束,海面重回平静。

这一场实际可以归为大白鲨的第一次出场,整场戏也是为了表现大白鲨的神秘与恐怖,这个段落的叙事节奏、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都掌握的很好,呈波浪形变化。叙事上,先

是生活化场景,让人内心平静亲切,然后是男女狂热的调情,挑逗观众情欲,先甜后苦,最后惊吓一下观众。视觉上,一开始是暖色调的沙滩,镜头较稳,随后是运动较快的一组镜头、冷色调,女孩被袭击之前,镜头再次平稳了下来,且时长较长,当女孩被袭击,镜头切换速度加快,剪辑节奏被提到高潮,袭击结束以后,镜头再度表现平静的海面。听觉上,一开始是热闹的沙滩,接着是相对安静的男女奔跑段落,女孩下海后,声音上呈现最安静,但不代表无声,是要有海浪声的,这属于冒风雨之前的平静,最后女孩被袭击,配乐响起,观众耳朵再次喧嚣,喧嚣过后又是宁静。

特别亲切的警长出场

一个叠印,海平面未变,天亮了。一个虚化的人头闯入画面,伴随着收音机的声音。次人头便为警长主人翁的头,虽然是虚的,但却占据了大部分画面,这是不是在暗示他将征服海洋或鲨鱼呢?反正是有一点这个意味的。此处的警长出场是慢慢露面的,先是一个虚的后脑勺,然后是声音占据画面但画面却属于妻子的镜头(妻子躺在床上,很生活化),接着是男人的一个背身,他坐在妻子旁边,此时由于景别松了很多,空间也能看清了,是卧室。随着警长起身,并转头,我们才看到他的正脸,这种不直接让主人公露面的方法也是大部分电影都采用的,为神秘感也好,为避免突兀也好。

在警长接到电话之前都是一些琐粹到不拖沓的生活戏,展现了警长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关心家庭、很有责任心的性格,由于这些戏份的生活化,我们便觉得警长很亲切,离我们相当近。可以想象这样两个画面:习大大西服笔挺、头发油光地坐在你面前,翘着二郎腿与你交谈;你爸爸穿着睡衣、踏着拖鞋、充满眼屎地坐在你对面与你开玩笑。这两个画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感觉,疏远和亲切。唯有感到主人公的亲切,我们才能走近他、感受它、喜欢他或同情他。

警长接完电话后,便匆忙前往海滩,在路上的镜头并未省略掉,没有像《筋疲力竭》那样直接从一个场景跳转到另一场景。我想这为的就是展现清楚这个小岛的风情万种,这是一个旅游胜地,镜头书并不多,很紧凑。一个长镜头拍完了警长和昨晚那个男孩的对话戏,此处没有使用正反打,而是跟着演员走,为的就是不让观众因为镜头的切换而分散注意力,从而能听清两人重要的对话。全片第一个最惊悚的画面将要出现了,在此之前导演通过吹口哨的警察和警长的反应造势,暗示观众接下来的画面是有多么地惊悚,不出所料,一个女孩残肢的特写出现,上面还盖着女孩的头发,螃蟹爬来爬去的,很恶心,这里道具组很给力,在那个数字特效不给力的年代,为我们呈现了逼真的被水泡过的残肢,可以和《沉默的羔羊》里的死尸相媲美。

亲民的警长与势利的市长

警长在办公室打印“死亡报告单”的时候,闯进来一个极具喜感的大妈角色,她催着警长干完一些镇上鸡毛蒜皮的小事。这样的喜感人物还有很多:一个拿着轮胎的老头向警长抱怨小孩们毁坏了他的围墙、一个中年男子向警长抱怨有一群夜猫赖在他家不走并要求他解决这个问题、一个糟老头子笑话警长不敢下水还挡住他的视线。这些边边角角的小角色一方面增添了喜剧色彩,更重要的是反映出警长的亲民。同样在这些琐事的反衬下,关闭海滩是现在最为迫切的一件事。

通过街上的“庆祝7月4日(美国国庆)”横幅、商店内商人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地方靠旅游盈利,而且此刻是旅游高峰期,这位市长不肯关闭海滩做出了有力解释。市长在船上和警长的对话是用一个固定的上镜头完成的,虽然人物没有调度,但由于背景的运动而不单调,值得强调的是,这个中景镜头中,警长被市长、汽车和市长的人马挤到了画面最左边,这表现出了市长的强势和主动,警长的弱势和被动。最后在市长的压迫下,警长未能如愿关闭海滩。

在剪辑中制造悬念

常用的剪辑技巧是在特定场合里对镜头长度的控制。大

白鲨袭击艾历克斯·金特的情景是整个场面的最长镜头。有30多秒钟。正是这个例外的长镜头确立了平静而稳定的场面气氛。以便剪辑师在此基础上一层层地制造着悬念和恐怖。当剧情发展到白鲨的袭击不可避免时,镜头长度从平均的2到3秒减少到1/13秒。几乎在拍摄白鲨袭击的实际情景之前,准确地说,就是从第一镜到第十九镜,每组镜头的时间是平均2到3秒。这种场面发展到警长观察的第一次“错觉”。当警长从惊恐中清醒过来,轻松地回到海边的椅子上时,剪辑师又一次延长镜头时间两倍,等同于前镜中的18秒长。稳定了观众的情绪,使他们不产生任何恐惧感。不久重新出现平均2到3秒左右的镜头,直到再现16秒长镜头为止。紧接上镜,我们看到艾历克斯浮在木筏子上的特长镜头,这和后来看到艾历克斯遭到白鲨袭击采用了极为相似的拍摄角度。在这一奇长镜头拍摄以前,观众已产生安全错觉。用艾历克斯躺在木筏子上来表明他安然无恙,一位老人指责警长胆小怕水以后,银幕上出现了警长的两个孩子在海边上奔跑的一分半钟镜头。接着是白鲨出击之前的最后一个长镜头。这一镜的几种拍摄方法意在缓和白鳌发动攻击之前观众的紧张情绪。一首浪漫歌曲响起,埃伦抚摸着警长的脖子,镜头长度相对放慢到8秒。瞬间摄影师拍下了一群游泳的人们的镜头,紧跟着以1/13秒的速度拍下了一位水上游泳者的特写镜头。这在全片中算得上最短镜头。热烈的游泳

场面成功地推出了五个水花回溅的快速镜头,激发观众的狂热心理。银幕上闪过两个男孩在玩狗的镜头。一只木筏漂在水上。这时观众无疑产生了强烈的悬念。最后是通过一组长镜头暗示出白鲨行将袭击艾历克斯,再现他早先躺在木筏子上的镜头。

海边戏还用了另一种技巧制造悬念,即演员对某一件事的反应。这里警长是主要人物。事实上在白鲨袭击之前,至少有两个互不相同的事件在警长产生“错觉”时发生。这样容易激发观众的情绪。其中有一个错觉发生在警长在一中年男子肩上窥视着海面。海边传来一声尖叫,海上游泳的人们没有遇到任何不幸,但在警长从椅子上跳起来,双目盯视着大海的一瞬间,场面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尖叫声来自何处,一对男女在水里相互亲抚。这样可以让观众通过观看警长的脸部表情,去设想各种紧张的场面。为了表现白鲨袭击的逼真性,影片采用的是当代美国电影中感染力最强烈的反作用镜头。大多数的影片放映效果取决于导演的熟练技巧:这种镜头的拍摄采用的是摄影机在上升时能够自动跟踪和倒退。这样才产生了警长从后景中渐渐被拉出来的幻觉。然而,正是由于剪辑师的智慧通过剪辑组成这段情节的整个场面。以便使这些反作用镜头发挥了极大的效率。警长亲身经历的两次“虚惊”为他最后确实看到白鲨袭击增强恐怖气氛服务。

听说过一个八卦新闻,斯皮尔伯格在拍摄《大白鲨》的时候,巨大的、装置复杂的大白鲨道具坏掉了,需要三个周才修得好,但导演根本等不了那么久,于是乎干脆一开始不让鲨鱼以全貌示人。基本上就是这儿一个鲨鱼背脊,那儿一个人尾脊,然后其它地方再露出一点鼻头,当然最后在影片里会进行合成,再配上约翰威·廉姆斯才华横溢的大白鲨主题配乐。而直到罗伊·施耐德释放诱饵之前,这个大家伙都不会令观众一窥全貌。“如果这条鲨鱼一开始就太频繁地出现,太早让观众们看清楚,那么肯定不会获得这么好的惊悚效果。”斯皮尔伯格是这么说的。

导演系13影导

[1**********]

陈永平


相关内容

  • 拉片这个杀手不太冷
  • 特写是指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本片的开头即是一个 ...

  • 电视编导 拉片分析 参考
  • 电视栏目<国际双行线>是北京电视台一档大型国际性谈话类节目,主要针对的目标观众是中高知识和中高收入层次的观众.每期节目均采用中外观众感兴趣的.对人类发展和现实生活有着积极意义的话题,让现场观众.嘉宾和主持人面对面地交流. 在<国际双行线----醉翁之意>中,主持人的开头语用的 ...

  • 说明文阅读三
  • 说明文阅读 请你认识大白鲨 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生活着大约350种鲨鱼,它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存了3亿多年.在所有的鲨鱼中,大白鲨 个儿最大.最凶猛.最为矫健有力,没有任何海洋动物敢与大白鲨为敌. 生物学家认为,大白鲨可以长到7.61米长,寿命达20年.刚生下来的大白鲨幼鱼约1.06米,出生的当天就会 ...

  • 晚会游戏大全 游戏大全
  • 七拼八凑 此游戏适合晚会掀起高潮. 要求:参加人数30人-50人为佳分成4-5组 道具:托盘.背景disco 音乐.奖品一份可以是精美的糖果(可以分的) 主持人要求大家分组坐好(一定要有男有女) 将游戏规则告知大家 每组先选出一名接收者手持托盘站在舞台上. 其它小组人员按照主持人的要求提供物品放到托 ...

  • 年会.晚会.聚会游戏活动大全
  • 一.七拼八凑 此游戏适合晚会,最后掀起高潮. 要求:参加人数30人-50人为佳分成4-5组 道具:托盘.背景disco音乐.奖品一份可以是精美的糖果(可以分的) 主持人要求大家分组坐好(一定要有男有女) 将游戏规则告知大家 每组先选出一名接收者手持托盘站在舞台上. 其它小组人员按照主持人的要求提供物 ...

  • 活跃气氛小游戏
  • 活跃气氛小游戏 游戏 1.循环相克令 用具:无 人数:两人 方法:令词为"猎人.狗熊.枪" ,两人同时说令词,在说最后一个字的同时做出一个动作 --猎人的动作是双手叉腰:狗熊的动作是双手搭在胸前:枪的动作是双手举起呈手枪状. 双方以此动作判定输赢,猎人赢枪.枪赢狗熊.狗熊赢猎人, ...

  • 早会活跃气氛小游戏
  • 早会活跃气氛小游戏 发布: 2009-8-20 23:39 | 作者: 网络转载 | 查看: 4497次 - 游戏1.循环相克令 用具:无 人数:两人 方法:令词为"猎人.狗熊.枪",两人同时说令词,在说最后一个字的同时做出一个动作--猎人的动作是双手叉腰:狗熊的动作是双手搭在胸 ...

  • 员工互动小游戏
  • 公司活动策划的20个经典互动游戏,员工小游戏帮助你更好的开展公司集体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亲和力. 1.让大家用家乡话说一段对白,越经典的越好哦 比如:大话西游里的那个曾经有一段...... 2.抢椅子啊,分两组,每组6--8个人,椅子比人数少一把,然后大家围着椅子转,听到坐下就抢位子,每轮淘汰一人, ...

  • 好看电影推荐排行榜
  • [感动无数人的9部电影]081452107 [1**********]040 1.<恋空> 2.<婚纱>biao081450629 [1**********]189 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4.<我脑中的橡皮擦> 5.<属于你的我的初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