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打了败仗怎么办?

小号开张,急需支持,谢谢。

(分割线)

春秋前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是亲戚,出于“诸夏亲昵”的原因,战争以争霸、掠夺财产为目的,再加上那时当兵也很讲资格,只有“国人”,也就是贵族才可以服兵役,而“野人”,即农民是没有资格当兵的,贵族又大多是文化人,受很多文化典籍的影响,打仗中都很看重君子风度,特别狼狈,特别残忍的事儿打死都不干。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导致当时的战争并不提倡“诡道”,不主张滥杀无度,而主张堂堂正正的交锋,当时周朝国际公认准则《周礼》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争义不争利”。

也就是要在战争中不能因为些蝇头小利而忘了君子大义,否则一定会被大家瞧不起。在这样的原则下,对战争做了种种约束。

如: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逾百步,纵绥不过三舍等等。

意思就是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敌国士兵,不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利用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不能攻打还没站好队形的敌国部队,追击逃跑的敌兵不能超过一百步,敌人逃跑九十里以后你就不能在攻打了等等。

甚而至于规定不打无约之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见到敌国国君,都要免胄见礼,从车上跳下来,老老实实的给敌国国君行礼。否则就是“违礼”,没有“君子之风”,打胜了也不光彩。

就因为这样的规定,那时候的战争闹过许多笑话:

有次晋军与楚军大战,晋军败逃,逃跑路上战车陷在泥泞当中动弹不得,晋兵急得束手无策。这时楚军追上来了,根据《周礼》并没有趁势围剿,而是停下来围观,七嘴八舌的给晋军出主意:你们真笨啊,车子太重了,应该抽去车前横木。

但抽去横木后战马仍然盘旋不进,楚军又教他们拔去大旗,再抽掉辕前横木,在车轮下垫石头等等,在这样热心的帮助下,战车才冲出泥坑。

晋军被楚军打败了,里子没了事小,连怎么逃还要楚军教,面子一点都没了,回去真没法交代。于是晋军马上找理由,在告别楚军时说:我们是常胜之军,没经历过逃跑,哪像你们楚军三天两头败逃,经验丰富啊,回见。

几句话噎得楚军哑口无言,面子抢回来,晋军就兴高采烈地扬长而去,像打了胜仗一样的光彩。

  又一次还是楚晋大战,这回晋军取得胜利,楚王慌忙逃跑,谁料路况不熟,绕到晋军背后,正好和晋国后军统帅打个照面。

按照现在的想法,简直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你赶紧抓了就是,但是呢,又是因为《周礼》的原因,晋军统帅连忙摘下头盔,小步快跑到楚王面前行个大礼,楚王在车上也煞有介事的回个礼,然后匆匆忙忙的逃跑了。

《左传》还对这件事称赞说“见楚子必下而趋,礼也。”

这里的“楚子”就是楚王,因为楚虽然僭号称王,可他的封爵还是子爵,王的称号,正统史书是打死都不会承认的。

当时大趋势是这样,但还是有诸侯国私心膨胀,不讲规矩,导致打了败仗的人都能找到借口,从而免受国君处罚。

  最典型的就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孔父嘉是谁?孔子的六世祖,是个地道的书呆子。

那年和郑国打仗,两家约定次日交锋,遵照《周礼》规定,孔父嘉英明的后撤二十里,准备列好队伍与郑国决战,孰料就在当天晚上,郑国人却连个招呼都不打,提前发起冲锋,战争中,那是见伤兵就杀,见老头就抓,所有原则违背个遍,导致孔父嘉只带二十人逃离战场,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果。

战争打败了,他不从战略上找原因,反而认为,郑国不按《周礼》打仗,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并且在战后经验总结工作会上,理所当然的提出这些原因,而且还得到国君的认可,树立成遵守《周礼》的典型,认为他虽然打了败仗,但却在道义上取得完胜,给宋国人脸上很是添了些光彩,从而又踏踏实实的吃肉当官,地位一点儿都没受影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后期,周王基本只成个符号,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周朝都不管用了,《周礼》的约束自然就无从谈起,再加上诸侯间攻伐加剧,兵役范围扩大到平民,甚至奴隶都可以当兵,而且从未受过中原传统道德影响的蛮夷之邦也逐渐加入到战争的行列,各种想法相互冲击,各国开始公然以并地、吞国为目的,导致战争从“王道”变成“诡道”,从那以后,才有了“兵者,凶器也”的说法,战争自然越来越是残酷了。

小号开张,急需支持,谢谢。

(分割线)

春秋前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是亲戚,出于“诸夏亲昵”的原因,战争以争霸、掠夺财产为目的,再加上那时当兵也很讲资格,只有“国人”,也就是贵族才可以服兵役,而“野人”,即农民是没有资格当兵的,贵族又大多是文化人,受很多文化典籍的影响,打仗中都很看重君子风度,特别狼狈,特别残忍的事儿打死都不干。

  种种因素综合下来,导致当时的战争并不提倡“诡道”,不主张滥杀无度,而主张堂堂正正的交锋,当时周朝国际公认准则《周礼》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争义不争利”。

也就是要在战争中不能因为些蝇头小利而忘了君子大义,否则一定会被大家瞧不起。在这样的原则下,对战争做了种种约束。

如: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逐奔不逾百步,纵绥不过三舍等等。

意思就是君子不杀已经受伤的敌国士兵,不抓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能利用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不能攻打还没站好队形的敌国部队,追击逃跑的敌兵不能超过一百步,敌人逃跑九十里以后你就不能在攻打了等等。

甚而至于规定不打无约之战,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见到敌国国君,都要免胄见礼,从车上跳下来,老老实实的给敌国国君行礼。否则就是“违礼”,没有“君子之风”,打胜了也不光彩。

就因为这样的规定,那时候的战争闹过许多笑话:

有次晋军与楚军大战,晋军败逃,逃跑路上战车陷在泥泞当中动弹不得,晋兵急得束手无策。这时楚军追上来了,根据《周礼》并没有趁势围剿,而是停下来围观,七嘴八舌的给晋军出主意:你们真笨啊,车子太重了,应该抽去车前横木。

但抽去横木后战马仍然盘旋不进,楚军又教他们拔去大旗,再抽掉辕前横木,在车轮下垫石头等等,在这样热心的帮助下,战车才冲出泥坑。

晋军被楚军打败了,里子没了事小,连怎么逃还要楚军教,面子一点都没了,回去真没法交代。于是晋军马上找理由,在告别楚军时说:我们是常胜之军,没经历过逃跑,哪像你们楚军三天两头败逃,经验丰富啊,回见。

几句话噎得楚军哑口无言,面子抢回来,晋军就兴高采烈地扬长而去,像打了胜仗一样的光彩。

  又一次还是楚晋大战,这回晋军取得胜利,楚王慌忙逃跑,谁料路况不熟,绕到晋军背后,正好和晋国后军统帅打个照面。

按照现在的想法,简直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你赶紧抓了就是,但是呢,又是因为《周礼》的原因,晋军统帅连忙摘下头盔,小步快跑到楚王面前行个大礼,楚王在车上也煞有介事的回个礼,然后匆匆忙忙的逃跑了。

《左传》还对这件事称赞说“见楚子必下而趋,礼也。”

这里的“楚子”就是楚王,因为楚虽然僭号称王,可他的封爵还是子爵,王的称号,正统史书是打死都不会承认的。

当时大趋势是这样,但还是有诸侯国私心膨胀,不讲规矩,导致打了败仗的人都能找到借口,从而免受国君处罚。

  最典型的就是宋国大司马孔父嘉,孔父嘉是谁?孔子的六世祖,是个地道的书呆子。

那年和郑国打仗,两家约定次日交锋,遵照《周礼》规定,孔父嘉英明的后撤二十里,准备列好队伍与郑国决战,孰料就在当天晚上,郑国人却连个招呼都不打,提前发起冲锋,战争中,那是见伤兵就杀,见老头就抓,所有原则违背个遍,导致孔父嘉只带二十人逃离战场,落了个全军覆没的结果。

战争打败了,他不从战略上找原因,反而认为,郑国不按《周礼》打仗,实在是不折不扣的小人,并且在战后经验总结工作会上,理所当然的提出这些原因,而且还得到国君的认可,树立成遵守《周礼》的典型,认为他虽然打了败仗,但却在道义上取得完胜,给宋国人脸上很是添了些光彩,从而又踏踏实实的吃肉当官,地位一点儿都没受影响。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春秋后期,周王基本只成个符号,没有人再拿他当回事,周朝都不管用了,《周礼》的约束自然就无从谈起,再加上诸侯间攻伐加剧,兵役范围扩大到平民,甚至奴隶都可以当兵,而且从未受过中原传统道德影响的蛮夷之邦也逐渐加入到战争的行列,各种想法相互冲击,各国开始公然以并地、吞国为目的,导致战争从“王道”变成“诡道”,从那以后,才有了“兵者,凶器也”的说法,战争自然越来越是残酷了。


相关内容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外战争三大胜仗三大败仗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外战争三大胜仗&三大败仗 一.西汉 三大败仗: 1.高祖时白登山之围,三十万大军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因美人计侥幸逃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汉朝不得不以屈辱的和亲来讨好匈奴,换取了七十年的和平. 2.吕后时征讨南越赵佗之战,两万汉军在东南山地中几乎全军覆没,吕后本人也 ...

  • 蒋介石老吃败仗,一个地方却独孤求败
  • 我们知道,蒋介石先生也是比较苦啦,早年跟着孙中山先生搞革命.孙先生交待他去上海炒股票,结果大亏,最后只有跑到日本.后来搞北伐,也是一波三折. 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组团打蒋介石,他好不容易用了银元攻势才化解. 而对于中共,他一向是没有什么办法.搞了五次 ' 围剿 ',红军依然在毛主席的率 ...

  • 中国古代五大军事天才,白起只能排第五
  • 中国古代五大军事天才,白起只能排第五 泱泱中华几千年来,名将辈出,灿若星河.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下中国古代五大名将.第五名:白起 战国四大名将,首推白起,白起一生领兵打仗无数,共歼灭六国军队一百余万.最残酷的一战是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士兵三十多万,杀降不祥.攻六国城池大小七十余座,一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并 ...

  • 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 恩格斯眼中的甲午战争 张煌 恩格斯像 甲午海战图(油画) 当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传至欧洲,恩格斯尽管已是74岁高龄的古稀老人,却仍以哲学家的敏锐思维,站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历史高度,适时地对这场战争作了点评.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恩格斯就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给出了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在120年后的今天,重温 ...

  • 海权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 海权与中华民族的复兴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马汉曾说过,"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

  • 曹操平生最凶险的一场败仗 险些丧命却打出了名声(转)
  • 大军事家曹操一生亲自打的败仗应该不是很多,赤壁之战是个典型,但在赤壁之战之前的好几年,曹操也打过一次大败战,当时战马都死了,可见是相当危险的,不过跟后来的赤壁不同的是此战虽然败了,但曹操也收获颇丰. 坐骑受了伤,把曹操掀下马来.两个伏兵一齐跳出,捉住了曹操. 身经百战而不败,这似乎只能出现在小说里. ...

  •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设计
  • 苏教版三上<第八次>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1.凭借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 2.在复述.体验.理解.运用‚蜘蛛织网‛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共同发展. [教材解读] 1.本教材内容简析: <第八次>主要内容是:古代苏格兰王子布 ...

  • 希特勒向成吉思汗学到了什么战争秘笈
  • 翻开世界历史,没有哪个帝国君主能向成吉思汗一样,将国家的疆域延伸到横跨欧亚大陆的天际.这个出生于蒙古高原没落游牧贵族的后代,究竟以什么样的超常毅力和运用何种军事才干实现了这一常人无法想象的目标?为何蒙古帝国的疆域是历史上最大的呢?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于1218年,派一商旅队前往中亚帝国花剌子模 ...

  •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