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研究

人才强国战略研究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人才是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果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中国的综合国力一定要强。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的人才保有率。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主要战略,此战略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从人才强国战略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就阐述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综合国力;人才强国;

the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talents is an vital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rich, prosperity .If the Chinese want to stand among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must be stronger.The strength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depends on the country's talent retention.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s China's long-term strategy adhering to.This articl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to talk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1、战略背景

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向前发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战略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牢掌握加速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这就使提出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的作用愈益凸显。一部经济发展史表明,科技和人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而成就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的创新人才多,谁的科技进步大,谁的经济增长就快。人才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贡献率越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人才资源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地球上最丰富的矿藏是在人的头脑中。人才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选择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小康社会,人才为本。不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选择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的追赶。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之时,人才资源追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有关研究指出,在追赶国人GDP相当于先行国20%的时候,追赶国人均接受教育年限应达到先行国40%以上的水平;当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40%的时候,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应达到先行国的70%左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

施人才强国战略,选择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对于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实施人才强国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大国,要把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集聚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

2、存在的问题 [1]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极力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全国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要作用都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但人才工作仍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人才使用方面,一是“人才埋没”现象严重,这包括人才的“社会埋没”和人才的“自我埋没”两个方面。清代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这话针对性很强。目前我们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又人才埋没。“贫于才”本身已很可惜,浪费、埋没所“贫”之才则更可惜、更不应该。“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可我们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结构和性别比例结构严重失衡。三是使用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俗话说“用人之长长更长,用人之短长变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庸才”,“英雄”变“狗熊”。四是在人才使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外才”的引进,忽视“内才”的使用。长期以来,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讲人才就“眼睛向外”,似乎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以至许多单位只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非但无法“香”起来,有的甚至被搞得很“臭”,以至不同程度地出现“引进一个、打击一窝”、“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事与愿违的局面。五是只重视人才的“掠夺性”使用,忽视人才的再培训、再学习、再教育[2]。

(二)人才流动方面,一是“来去自由”的原则难以得到全面贯彻,人为阻挡或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大多来者不拒,“来”的时候办各种手续都很方便,一路开绿灯;“走”的时候就对不起,层层设卡,重重阻挡,百般刁难。二是人才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各出奇招,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状态,流动区域、流动方向极不合理。

(三)人才“生存”方面,缺乏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适当拉开差距。二是妒贤嫉能。当大家“平起平坐”时,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某人在某个方面“冒尖”了,则很快会招来妒嫉,轻则冷嘲熟讽,重则造谣中伤。面对这种“生态环境”,各类人才要么不敢出头,要么赶紧“飞”走。三是求全责备,不能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些领导虽懂此理,但行动上却往往是手拿“望远镜”,倒着看优点,既远又小;顺着看缺点,既近又大。更有甚者,自己水平低、素质差,惟恐部下超过自己,便以武大郎为榜样,手下的“伙计”不能比自己高。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高”了,不是“锯”,就是“砍”,典型的叶公好龙。四是一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一些高薪聘来的人才常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会碰到阻力,同时还要忍受各种流言蜚语或冷嘲热讽,最后实在无法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不得不一走了之。

(四)人才引进方面,一是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有效操作的人才标准。往往是“实用的才是人才,需要的人是人才,否则,都是蠢才”,毫无科学标准可言。二是“为引进而引进”,不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盲目攀比,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高、你

高我特,你特我多”。请了一大堆人才,但是大家都无所事事,互相内斗,无法产生效率和效益,导致“人才高消费”。三是引进人才的措施没有力度,不痛不痒,没有吸引力,无法真正吸引住人才。四是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仅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法规的高度,缺乏应有的权威。五是引进人才前的种种承诺,在人才引进后迟迟不兑现或在兑现时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六是人才引进后,前后政策不一致。引进时是“人才”,引进后就是“奴才”;引进前百般关怀,引进后不闻不问、不关心不使用甚至百般打压。更有甚者,把人才当“奴才”使唤,当“保姆”使用,严重挫伤人才的自尊心,导致前脚引进后脚走人,“引不胜引”。七是人才引进工作中误区不少,片面性较大。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只重视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只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只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中的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中的人才引进工作。

(五)人才培养方面,一是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长远培养规划、缺乏实实在在的培养措施。二是培养人才的选用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选用范围狭窄、眼界狭小、思路不开阔。三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紧密,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只注重从外地引进人才,忽视人才的就地培养。

3、人才战略的成就

认真总结吸取我国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益做法,在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被摆到重要位置,培养、吸引力度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素质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队伍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各类人才总量已达1.2亿,居世界第一。

人才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全面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并得到有效落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初步建立。

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法律保障。围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中央先后出台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3]。目前,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备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4、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党的历史任务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治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华民族历来有爱才、惜才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等与人才有关的格言名句广为传颂。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十分重视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是对干部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提出并阐发了相关思想和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重视人才作用、尊重知识分子、发展科学技术

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十六大报告又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都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体制的原因是第一位的,科技的原因是第二位的。由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尽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但留下的空间绝不像前一时期那么大。所以,新世纪头一二十年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进步,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才是科技的载体,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是靠人才及其创造。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纳入总体规划,认真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5:8

[2] 李建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做好人才工作[J].人民日报,2004-12-29

[3] 王克之.刘华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人民论坛,2003

[4] 张柏林.大力人才强国战略 走人才强国之路[J].中国人才,2004

[4]

人才强国战略研究

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当中,人才是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果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中国的综合国力一定要强。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该国的人才保有率。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主要战略,此战略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从人才强国战略背景、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就阐述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综合国力;人才强国;

the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talents is an vital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progress, people's rich, prosperity .If the Chinese want to stand among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must be stronger.The strength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depends on the country's talent retention.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mprov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s China's long-term strategy adhering to.This article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xisting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to talk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Keyword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1、战略背景

改革开放推动了国家向前发展,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到21世纪,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人才战略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牢牢掌握加速发展的主动权,关键在人才。这就使提出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的作用愈益凸显。一部经济发展史表明,科技和人才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而成就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的创新人才多,谁的科技进步大,谁的经济增长就快。人才是科技进步的推动者,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发展贡献率越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大。人才资源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竞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人类的未来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地球上最丰富的矿藏是在人的头脑中。人才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选择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小康社会,人才为本。不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选择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的追赶。而当经济追赶开始启动之时,人才资源追赶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有关研究指出,在追赶国人GDP相当于先行国20%的时候,追赶国人均接受教育年限应达到先行国40%以上的水平;当追赶国人均GDP相当于先行国40%的时候,追赶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一般应达到先行国的70%左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

施人才强国战略,选择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对于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宏伟目标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三)实施人才强国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有关文件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大国,要把亿万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集聚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人才。

2、存在的问题 [1]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的极力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全国上上下下对人才的重要作用都有了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也已初步形成。但人才工作仍存在这样或那样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人才使用方面,一是“人才埋没”现象严重,这包括人才的“社会埋没”和人才的“自我埋没”两个方面。清代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这话针对性很强。目前我们一方面是人才短缺,另一方面却又人才埋没。“贫于才”本身已很可惜,浪费、埋没所“贫”之才则更可惜、更不应该。“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可我们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二是“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性格气质结构和性别比例结构严重失衡。三是使用人才难以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往往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俗话说“用人之长长更长,用人之短长变短”,“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人才”变“庸才”,“英雄”变“狗熊”。四是在人才使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只重视“外才”的引进,忽视“内才”的使用。长期以来,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一讲人才就“眼睛向外”,似乎只有引进的才是人才,以至许多单位只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本地区、本部门的人才非但无法“香”起来,有的甚至被搞得很“臭”,以至不同程度地出现“引进一个、打击一窝”、“招来女婿、气走儿子”的事与愿违的局面。五是只重视人才的“掠夺性”使用,忽视人才的再培训、再学习、再教育[2]。

(二)人才流动方面,一是“来去自由”的原则难以得到全面贯彻,人为阻挡或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大多来者不拒,“来”的时候办各种手续都很方便,一路开绿灯;“走”的时候就对不起,层层设卡,重重阻挡,百般刁难。二是人才流动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许多单位为引进人才,各出奇招,五花八门,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序”状态,流动区域、流动方向极不合理。

(三)人才“生存”方面,缺乏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是生活条件差、经济待遇低,工资收入与一般工作人员没有适当拉开差距。二是妒贤嫉能。当大家“平起平坐”时,则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某人在某个方面“冒尖”了,则很快会招来妒嫉,轻则冷嘲熟讽,重则造谣中伤。面对这种“生态环境”,各类人才要么不敢出头,要么赶紧“飞”走。三是求全责备,不能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人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才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有些领导虽懂此理,但行动上却往往是手拿“望远镜”,倒着看优点,既远又小;顺着看缺点,既近又大。更有甚者,自己水平低、素质差,惟恐部下超过自己,便以武大郎为榜样,手下的“伙计”不能比自己高。一旦发现有人比自己“高”了,不是“锯”,就是“砍”,典型的叶公好龙。四是一些单位人际关系复杂,一些高薪聘来的人才常有孤军奋战的感觉,工作中的每个环节都会碰到阻力,同时还要忍受各种流言蜚语或冷嘲热讽,最后实在无法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不得不一走了之。

(四)人才引进方面,一是没有一个相对确定的、能有效操作的人才标准。往往是“实用的才是人才,需要的人是人才,否则,都是蠢才”,毫无科学标准可言。二是“为引进而引进”,不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盲目引进,盲目攀比,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高、你

高我特,你特我多”。请了一大堆人才,但是大家都无所事事,互相内斗,无法产生效率和效益,导致“人才高消费”。三是引进人才的措施没有力度,不痛不痒,没有吸引力,无法真正吸引住人才。四是对人才引进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仅仅停留在规范性文件阶段,没有上升到法律或法规的高度,缺乏应有的权威。五是引进人才前的种种承诺,在人才引进后迟迟不兑现或在兑现时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六是人才引进后,前后政策不一致。引进时是“人才”,引进后就是“奴才”;引进前百般关怀,引进后不闻不问、不关心不使用甚至百般打压。更有甚者,把人才当“奴才”使唤,当“保姆”使用,严重挫伤人才的自尊心,导致前脚引进后脚走人,“引不胜引”。七是人才引进工作中误区不少,片面性较大。具体表现为:只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只重视公司、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只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只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中的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中的人才引进工作。

(五)人才培养方面,一是缺乏长远眼光、缺乏长远培养规划、缺乏实实在在的培养措施。二是培养人才的选用标准不规范、不科学,选用范围狭窄、眼界狭小、思路不开阔。三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现实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培养与使用衔接不紧密,与社会的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只注重从外地引进人才,忽视人才的就地培养。

3、人才战略的成就

认真总结吸取我国人才培养的宝贵经验,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的有益做法,在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力推动人才强国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协调发展。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被摆到重要位置,培养、吸引力度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素质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队伍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各类人才总量已达1.2亿,居世界第一。

人才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全面推进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并得到有效落实,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初步建立。

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法律保障。围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中央先后出台了加强国防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一系列政策文件[3]。目前,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备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4、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适应党的历史任务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取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与政策优势。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治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华民族历来有爱才、惜才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等与人才有关的格言名句广为传颂。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十分重视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是对干部工作和知识分子工作制定了比较完备的政策,提出并阐发了相关思想和理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围绕重视人才作用、尊重知识分子、发展科学技术

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十六大报告又提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这些都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思想理论来源。

上世纪最后20年,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体制的原因是第一位的,科技的原因是第二位的。由于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尽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但留下的空间绝不像前一时期那么大。所以,新世纪头一二十年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进步,主要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才是科技的载体,高新技术的发展就是靠人才及其创造。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划,形成各类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发挥才干的良好机制和环境。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在党和国家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纳入总体规划,认真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5:8

[2] 李建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做好人才工作[J].人民日报,2004-12-29

[3] 王克之.刘华锋.实施人才强国战略[J].人民论坛,2003

[4] 张柏林.大力人才强国战略 走人才强国之路[J].中国人才,2004

[4]


相关内容

  • 人才强国战略
  • 人才强国战略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面对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做出的决策,关系到我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国家强盛的意义,提出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吸纳以及人才的管理三方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人才:竞争:发展 Abstract: Th ...

  • 陈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 陈希: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2015年11月11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 ...

  •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最近,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 ...

  • 关于人才创新演讲
  • 尊敬的(对象):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型社会与人才创新>.自1912年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 ...

  •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于志晶 刘 海 岳金凤 李玉静 程 宇 张祺午 摘要: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 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 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 ...

  • 热点专题五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 热点专题五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命题视角一 科技人物 材料一: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 ...

  • 人才革命--人才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 人才革命--人才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 沈荣华 摘 要: 中国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表明人才革命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通过对人才革命值得关注的十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分析,构建了人才发展的战略体系,勾勒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走向. 关键词:人才 人才革命 战略体系 ...

  • 科技作文素材.doc2
  • "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电影<天下无贼>这一句堪称经典的台词,被无数人所称道.事实上,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论述自古有之.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

  • [中国制造2025]全文内容
  •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中国制造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5年5月8日 (本文有删减) 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