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我见

中华文化之我见

00926038 亓明文

中华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源头有三个: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这三个文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并最终融为一体,即是中华文化。

在古代中华文化长期繁荣并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其主要原因如下:

经济发达,国力昌盛。众所周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几千年的民族交融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的吸收外来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开拓创新,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化。

国家政策推动,诸如开发的对外政策,科举制度等。

纵观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雏形形成的时期,有三项重点:甲骨文,《易经》,干支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儒、道两教以及墨、法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繁荣,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奠定

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气势雄伟的长城,威武气派的秦兵马俑,贯通古今的《史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高潮过去之后的平淡,少了恢宏,多了细腻,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佛三教合一。

隋唐时期,是古文化全面辉煌的时期,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

宋元时期,是又一文化高峰。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发明在这时候完成的,商品经济对文化艺术影响力加深。

明清时期,中国古文化史的尾声。承古启新,西学东渐。一些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期,尤以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古代中国文化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九章算术》、有“地动仪”,有四大发明,有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有《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有《水经注》《山海经》,有《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有《授时历》《大衍历》等,也有十三陵,故宫,还有《清明上河图》,古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方面,有些还领先世界。

1840年的炮火来了,它打破了天朝大国的美梦,将中国从封建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附庸。中华文化第一次受到西方文化如此强烈的冲击,洋务运动中国有了第一次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当时传统文化的

巨无霸地位仍旧不可撼动。然而伴随西方入侵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人逐渐开眼看世界,开始系统的西方的各种知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反传统,企图隔断中华文明的血脉相承,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打倒孔老二”,一代圣贤竟被如此贬抑。

新中国建立后,似乎对传统文明的继承依旧有些不力。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所有知识和价值观,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削弱。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让中国人觉得腰板不那么硬。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外资而来的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有一部分有了崇洋媚外的陋习。他们似乎是出于自卑而无选择的去喜欢,甚至是崇拜。另外,由于现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仅限于某些专业研究的人,而现今的教育的导向也并非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又被冷落的危险。

在我看来,与我国的现代文化相比,古代文化更重要。并不是可以要贬抑当代文化,而是中国文化的现状的确堪忧。混乱的文坛,缺乏大师的时代,无聊的玄幻爱情小说,的确令人对其未来不表乐观。现在大家都在提中国的软实力,它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重要因素。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实在有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确“软”,打开电视,美片,韩剧,台剧的比例都相当高,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令人寒心,中国文化市场受到全面的冲击。

我个人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很感兴趣,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学习一些传统知识。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有悠久历史

的国家,更要好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一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论断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四书五经,我想这世界一定会更和谐,每个人能够更平淡更正确地对待人生。

但是要怎样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苏吗?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更多人从心里从眼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其次,必须从教育上狠下苦功。我觉得应当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精选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益于社会的部分,对新一代从小开始传统文化教育,要他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养他们具有传统文人的责任感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样,在其他阶段的教育中,都要把传统教育放在重要位臵。 让每个人对得起“中国人” 这三个字,让每个人在别人问及我们的古典文化时都能侃侃而谈。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之我见

00926038 亓明文

中华文化又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其源头有三个: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北方草原文明。这三个文明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并最终融为一体,即是中华文化。

在古代中华文化长期繁荣并在很长时间内领先世界,其主要原因如下:

经济发达,国力昌盛。众所周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几千年的民族交融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的吸收外来文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开拓创新,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古代文化。

国家政策推动,诸如开发的对外政策,科举制度等。

纵观中国古代史,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雏形形成的时期,有三项重点:甲骨文,《易经》,干支纪年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全面奠基时期。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儒、道两教以及墨、法思想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繁荣,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奠定

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气势雄伟的长城,威武气派的秦兵马俑,贯通古今的《史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秦汉高潮过去之后的平淡,少了恢宏,多了细腻,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佛三教合一。

隋唐时期,是古文化全面辉煌的时期,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响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

宋元时期,是又一文化高峰。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发明在这时候完成的,商品经济对文化艺术影响力加深。

明清时期,中国古文化史的尾声。承古启新,西学东渐。一些集大成的科技著作,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期,尤以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市民文学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西学东渐。

古代中国文化有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九章算术》、有“地动仪”,有四大发明,有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有《神农本草经》《千金方》《本草纲目》,有《水经注》《山海经》,有《齐民要术》《农政全书》,有《授时历》《大衍历》等,也有十三陵,故宫,还有《清明上河图》,古代中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方面,有些还领先世界。

1840年的炮火来了,它打破了天朝大国的美梦,将中国从封建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附庸。中华文化第一次受到西方文化如此强烈的冲击,洋务运动中国有了第一次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当时传统文化的

巨无霸地位仍旧不可撼动。然而伴随西方入侵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人逐渐开眼看世界,开始系统的西方的各种知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却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甚至于反传统,企图隔断中华文明的血脉相承,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打倒孔老二”,一代圣贤竟被如此贬抑。

新中国建立后,似乎对传统文明的继承依旧有些不力。我们几乎全盘接受了西方的所有知识和价值观,而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日渐削弱。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经济上的落后让中国人觉得腰板不那么硬。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外资而来的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人有一部分有了崇洋媚外的陋习。他们似乎是出于自卑而无选择的去喜欢,甚至是崇拜。另外,由于现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仅限于某些专业研究的人,而现今的教育的导向也并非更多的去关注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又被冷落的危险。

在我看来,与我国的现代文化相比,古代文化更重要。并不是可以要贬抑当代文化,而是中国文化的现状的确堪忧。混乱的文坛,缺乏大师的时代,无聊的玄幻爱情小说,的确令人对其未来不表乐观。现在大家都在提中国的软实力,它是决定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重要因素。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实在有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确“软”,打开电视,美片,韩剧,台剧的比例都相当高,中国文化贸易逆差令人寒心,中国文化市场受到全面的冲击。

我个人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很感兴趣,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学习一些传统知识。同样作为一个国家,尤其是一个有悠久历史

的国家,更要好好地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中一些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的论断十分值得我们深思。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如果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四书五经,我想这世界一定会更和谐,每个人能够更平淡更正确地对待人生。

但是要怎样才能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苏吗?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更多人从心里从眼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学习它的必要性。其次,必须从教育上狠下苦功。我觉得应当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精选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益于社会的部分,对新一代从小开始传统文化教育,要他们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养他们具有传统文人的责任感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同样,在其他阶段的教育中,都要把传统教育放在重要位臵。 让每个人对得起“中国人” 这三个字,让每个人在别人问及我们的古典文化时都能侃侃而谈。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关内容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012年10月17日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 ...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考点要求:识记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 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 [自主探究]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展示人们的有独特的作用.中华 ...

  •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 <灿烂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对这 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品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依据 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 ...

  • [独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关键点
  • 对个体而言,文化认同是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的情感需求之一,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特殊群体文化的认可和自我归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较高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群体的社会规范和内在控制,并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的瓦解.民族的迁徙流动,世界文化体系界限开始模糊,文化的交流.碰撞造成了文化冲突,进而 ...

  • 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 文化和谐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的科学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张发钦 (中共广西工学院委员会 宣传部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促进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文化和谐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协调性提升.推动文化和谐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用社会 ...

  • 2014年[文化生活]知识结构图(最新版)
  • [文化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 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意识形态部分: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化的组成部分 非意识形态部分 ...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规划稿 (2012年4月修订) 第一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1.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提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 ...

  •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 2008年3月 第29卷第1期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08Vol.29,No.1 JournalofXinji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经济学研究 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马海霞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新疆 ...

  • 灿烂的中华文化
  •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材分析: 本框由两目构成. 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首先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接着叙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再突出中华文化的力量,然后讲中华文化总的特点,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最后讲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影 ...

  • 2017年高考作文热点之五: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 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