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03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至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许多经济学者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连续上调利率到开始连续下调利率的转折性效果,尚未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由于一定时期的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2. 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货币的供应量;那么,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必然会逐步削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单纯依靠直接行政办法,已经无法控制住投资规模,因而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社会上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货

币供应量,是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出去的。我们既要对投资和货币供给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手段,这就要求寻找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而利率政策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让渡其使用权的价格。这就要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应当是:实现市场机制在信贷资金价格决定上的基础性作用,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调节社会信用资金供求,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的利率运行、控制和反馈系统。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这就为资金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而资金价格(即利率)没有市场化,那么,作为最稀缺而又很重要的资源——资金就无法参与改变产业结构失衡和商品供求结构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没有资金结构的调整,所谓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果资金配置非市场化,那么,资金以外的其它要素的配置,也不可能合乎市场化要求。

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

一、货币供给量

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

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所以,利率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利率是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渠道,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日益倚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的逐步转变,利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央银行日益注重发挥利率这一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利率调整日趋灵活。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经2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其中:1996年至2003年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2004年至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2008年连续3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调整的密度和频率明显加快。对于中国人民银行2004-2007年连续9次上调存贷款利率的效果,许多经济学者进行了讨论和研究。但是对于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从连续上调利率到开始连续下调利率的转折性效果,尚未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由于一定时期的利率政策总是与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紧密联系,其实施效果将直接影响着下阶段利率政策调控方向、幅度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决策。因此,最近一个时期,利率政策调控的实际效果及传导效应将直接影响着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利率政策调控和利率政策决策。

2. 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货币的供应量;那么,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必然会逐步削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单纯依靠直接行政办法,已经无法控制住投资规模,因而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社会上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货

币供应量,是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出去的。我们既要对投资和货币供给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手段,这就要求寻找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而利率政策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让渡其使用权的价格。这就要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应当是:实现市场机制在信贷资金价格决定上的基础性作用,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调节社会信用资金供求,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的利率运行、控制和反馈系统。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这就为资金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而资金价格(即利率)没有市场化,那么,作为最稀缺而又很重要的资源——资金就无法参与改变产业结构失衡和商品供求结构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没有资金结构的调整,所谓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果资金配置非市场化,那么,资金以外的其它要素的配置,也不可能合乎市场化要求。


相关内容

  •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运用IS ―LM 模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经济政策的效果,掌握两种经济政策混合使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经济政策会因IS 曲线.LM 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IS 曲线.LM 曲线的不同斜 ...

  •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文版第14章
  • 第14章  货币.利率.与汇率 章节结构  序论  货币定义:简短的回顾  个人货币需求  货币总需求  均衡利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相互作用 International Trade Department, TJUFE 2K6 Slide 14-2 章节结构  短期货币供给与利率  ...

  •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试题
  • 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 单项选择题 1.IS 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 ) A 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 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的货币量 C 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货币量 D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 2.IS 曲线表示( ) A. 收入增加使利率下降 B. ...

  • 金融学题库(1)
  • 第一二三章 一.名词解释 货币制度: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 金银复本位制: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金银都是币材,金银币同时流通. 有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中有法定支付限额的限制,若超过限额,对方可以拒绝接受. 无限法偿: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 ...

  •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各原则之间的关系
  • 1.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各原则之间的关系 (1) 有三条原则: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要使银行资产避免风险损失.相应措施: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加强客户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合法经营.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相应措施:保持银行一 ...

  •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13-17)
  •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

  • 宏观部分第六章答案
  • 本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古典总供给曲线 二.选择题 1. 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在于( ) A. 物价水平下降时消费支出的增加 B. 物价水平下降时投资成本的下降 C. 物价水平下降时赋税的减少 D. 以上三个因数都正确 2. 运用IS -LM 模型 ...

  • 房价波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宏观经济稳定:理论与实证
  • 作者:李成黎克俊马文涛 当代经济科学 2012年03期 一.引言 过去20多年间,资产市场经受了大幅波动,与之伴随的是经济衰退和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典型的如8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以及最近爆发的美国次级债券危机.资产价格的下降不仅通过财富效应等影响消费,还降低抵押资产的价值,导致银行惜贷和企业资本性支出的 ...

  • 利率与利息率的习题答案
  • 1.从理论上说,利率的水平是怎样决定的?主要有哪些论点? 答:(1)从理论上说,利率水平的决定取决于以下因素: ①平均利润率 利润是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可分割的总额,当资本量一定时,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决定着利润总量,平均利润率越高,则利润总量越大.而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要受到平均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