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在数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形结合的代表,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桥梁。它实现了由角向边的跨越,是几何中一颗美丽的奇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勾股定理也为后面三角函数的学习及一些图形的计算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探索、验证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法、拼图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悠久文化,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教学重点 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教法分析:“引导+探索”的方式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适应其思维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法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辅助策略:

每个学生一张方格纸;并分小组准备剪刀。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活动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 活动2、自主实践,探索验证

活动3、进一步探索,体会结论的一般性 活动4、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活动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的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根据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记载,在约公元前1100年,人们已经知道,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问题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出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3:我们再来看章头图,在下角的图案,它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选定它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徽?

设计意图: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基本观点.

引导学生将问题2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于是指出:学习本章,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传说.

二、实际操作,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活动2

问题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500•年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作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高谈阔论,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而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破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

同学们,我们也来观察下面图中的地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哲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

问题2:你能发现下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有什么性质吗?

问题3: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有上述性质吗?

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3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学生亲历发现、探究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为边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稍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问:原来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是因为他在朋友家地板砖的启发下,也发现了这个结论.并且还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你知道是什么吗?

问:想知道结果吗?

我们不妨寻着大哲学家的足迹,也做更深入的探究.

活动3

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如下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计算出下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也满足上述结论吗?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归纳这一数学结论发现的过程,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一般性.

让学生计算A、B、C,A′、B′、C′的面积,但正方形C和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以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图形,剪一剪、拼一拼后发现求正方形C和C′的面积的方法.

问:如果将虚线标出的正方形C和C′周围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沿斜边折叠进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上面的折叠,发现该图案正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 通过对A、B、C,A′、B′、C′几个正方形面积关系的分析可知: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也等于斜边的平方.

问:一个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此结论?

我们不妨设小方格的边长为0.1,•我们不妨在你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出一个两直角边为0.5,1.2的直角三角形来进行验证.

当时大哲学家也发现并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也正是这个结论,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有时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向大哲学家学习,认真体验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奥秘.这一结论,在国外就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而在中国则叫做“勾股定理”.而活动1中的问题1提到的“勾三,股四,弦五”正是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体现.

勾股定理到底是谁最先发现的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的.证据就是《周髀算经》,不仅如此,我们汉代的赵爽曾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的图案证明了此结论,也正因为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而采用了此图案作徽标.下节课我们将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一结论后,就已认识到,他的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所以,按照当时的传统,他高兴地杀了整整一百头牛来庆贺.

三、例题剖析

活动4

问题1: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问题2:(1)如右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2)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问题1、2是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实例,学生可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告诉我们已知两边可求出第三边。体验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

问:同学们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活动1中的问题2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五、教学评价分析

1、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呈现问题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在创设一种学生乐学的课堂气氛。

但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具体表现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算高,结论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得出的。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一部分学生,虽然学生也能运用勾股定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勾股定理的导入方面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对于勾股定理的变式学生还不能够灵活的运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在数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数形结合的代表,是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几何问题的基础桥梁。它实现了由角向边的跨越,是几何中一颗美丽的奇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它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中学数学学习中,勾股定理也为后面三角函数的学习及一些图形的计算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对图形的探索、验证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协作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会有较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会初步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法、拼图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悠久文化,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教学重点 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论,从而发现勾股定理。

教学难点 以直角三角形的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体现如下特点:

1、教法分析:“引导+探索”的方式符合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适应其思维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学法指导: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的研讨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辅助策略:

每个学生一张方格纸;并分小组准备剪刀。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动手、动脑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活动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 活动2、自主实践,探索验证

活动3、进一步探索,体会结论的一般性 活动4、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活动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在我国古代,人们将直角三角形中的短的直角边叫做勾,•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根据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记载,在约公元前1100年,人们已经知道,如果勾是三,股是四,那么弦是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问题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出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问题3:我们再来看章头图,在下角的图案,它有什么意义?•为什么选定它作为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的会徽?

设计意图:

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这一基本观点.

引导学生将问题2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于是指出:学习本章,我们就能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传说.

二、实际操作,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活动2

问题1: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相传2500•年前,一次,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作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欢乐,高谈阔论,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地而发起呆来.原来,朋友家的地是用一块块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想过去问他.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破恍然大悟的样子,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去了.

同学们,我们也来观察下面图中的地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是否也和大哲学家有同样的发现呢?

问题2:你能发现下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有什么性质吗?

问题3:等腰直角三角形都有上述性质吗?

观察下图,并回答问题: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1)观察图1.

正方形A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B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正方形C中含有______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______个单位面积.

(2)在图2、图3中,正方形A、B、C中各含有多少个小方格?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到上述结果的?与同伴交流.

(3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发现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言,满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让学生亲历发现、探究结论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为边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稍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问:原来著名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是因为他在朋友家地板砖的启发下,也发现了这个结论.并且还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你知道是什么吗?

问:想知道结果吗?

我们不妨寻着大哲学家的足迹,也做更深入的探究.

活动3

问题1:等腰三角形有上述性质,其他的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如下图,•每个小方格的面积均为1,请分别计算出下图中正方形A、B、C,A′、B′、C•′的面积,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给出一个边长为0.5,1.2,1.3,这种含小数的直角三角形,•也满足上述结论吗?

设计意图: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观察、猜想、归纳这一数学结论发现的过程,也让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让学生体会到结论更具一般性.

让学生计算A、B、C,A′、B′、C′的面积,但正方形C和C•′的面积不易求出,可以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图形,剪一剪、拼一拼后发现求正方形C和C′的面积的方法.

问:如果将虚线标出的正方形C和C′周围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沿斜边折叠进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通过上面的折叠,发现该图案正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 通过对A、B、C,A′、B′、C′几个正方形面积关系的分析可知:一般的以整数为边长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也等于斜边的平方.

问:一个边长为小数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此结论?

我们不妨设小方格的边长为0.1,•我们不妨在你准备好的方格纸上画出一个两直角边为0.5,1.2的直角三角形来进行验证.

当时大哲学家也发现并进一步深入探究的也正是这个结论,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有时却隐藏着深刻的道理.我们也应该向大哲学家学习,认真体验生活,努力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奥秘.这一结论,在国外就叫做“毕达哥拉斯定理”,而在中国则叫做“勾股定理”.而活动1中的问题1提到的“勾三,股四,弦五”正是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重要体现.

勾股定理到底是谁最先发现的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现的.证据就是《周髀算经》,不仅如此,我们汉代的赵爽曾用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徽标的图案证明了此结论,也正因为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发现而采用了此图案作徽标.下节课我们将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这一结论后,就已认识到,他的这个发现太重要了.所以,按照当时的传统,他高兴地杀了整整一百头牛来庆贺.

三、例题剖析

活动4

问题1:小明的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问题2:(1)如右图,一根旗杆在离地面9m处断裂,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m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

(2)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

问题1、2是贴近学生生活有趣的实例,学生可利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告诉我们已知两边可求出第三边。体验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

问:同学们能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答活动1中的问题2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完成。

五、教学评价分析

1、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2、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勾股定理》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呈现问题情境,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在创设一种学生乐学的课堂气氛。

但本节课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具体表现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不算高,结论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被动得出的。课堂上的问答也只是限于一部分学生,虽然学生也能运用勾股定理去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勾股定理的导入方面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对于勾股定理的变式学生还不能够灵活的运用。


相关内容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 、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 ...

  • 2013年红河州特岗面试说课稿(面试第二名)3
  •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勾股定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第1节的内容 ...

  • 18.1平行四边形导学案
  • 18.1.1平行四边形及性质1 一.目标导学 1.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2.能根据定义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 3.了解平行四边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 二.自主学习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平行四边形用表 ...

  •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袁小芳 一.主要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包括第十六章至第二十章共五章内容,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全书需约62课时,具体 ...

  • 勾股定理公开课教案
  • 课题:18.1 勾股定理(1) --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袁婉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兴趣. 2.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能 ...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最新人教八下计划)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能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 ...

  •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 上海二期课改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全) 高一(上) 第1章 集合和命题 一.集合 1.1 集合及其表示法 1.2 集合之间的关系 1.3 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 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四.逻辑初步(* 拓展内容) 1.6 命题的运算 ...

  • 数学分析课后习题答案18.1
  • 1. 方程cos x +sin y =e 能否在原点的某邻域内确定隐函数y =f (x ) 或x =g (y ) ? 解:令F (x , y ) =cos x +sin y −e ,则有 Ⅰ) F (x , y ) 在原点的某邻域内连续: Ⅱ) F (0, 0) =0: Ⅲ) F x (x , y ...

  • 八下数学目标答案
  • 第十六章 分式 16.1.1 1. C 2. B 3. D 4.x ≠-1且x ≠3 5.(1) 100x (2) s a +b 23 , s a -b (3) s x , s x +1 6.(1)m ≠12 (2)x ≠ 16.1.2 (1) (3)m ≠±3 7.(1)x =-2 (2)x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