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认知研究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3年第3期(总第77期)

语言的认知研究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学史上的几次重要的研究范式的转移,并指出,目前语言学家们对语言

的认知研究其实也意味着一次对语言和语言研究观念上的一次革命。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近10了评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Abstract〕Thispaperseveralrevshiftsinthedevelopmentoflin2guistics.Itinapproachestothestudyoflanguagesignalsanotherpossibleparadigmshiftbrieflydiscussesthebasictenetsandresearchmethodologyofcognitivelinguis2ticsandreviewsoftheimportantworksinthestudyofcognitivelinguisticspublishedinChinainthepastdecade.

〔Keywords〕cognitive;linguistics;researchparadigm;basictenets〔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06(2003)03-0005-07  (一)语言研究历史上的几次重要革命

传统的语言在西方被称为语文学(philology),在中国被称为小学。直到18世纪中后期,语言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目标和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后的语言学研究都受到某一特定的语言观的影响,而这些语言观念上的变革促使一种独特的科学范式的形成,甚至影响了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上世纪30年代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很快就被应用到神话分析、文学批评以及其它许多人文学科领域,改变了原来的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式。语言学史上可以被称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传统的还有“历史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和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认知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的语言观可以用一个隐喻来概括:语言是一种有机体。因为语言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也就有一个生老衰死的过程。语言研究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追溯语言变化的轨迹,

寻找语言变化的规律,重构原始共同语(protolanguage)。

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可以索绪尔的一个隐喻来概括:语言是一盘棋。语言中的所有成分都处于一种关系网络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语言成分组合的各种规律。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的一种特殊的机制,或者是一种语言蓝图(Blue2print),语言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人类共同拥有的

这一语言机制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的流派都是与本学科的传统、当时的科学思潮以及研究者个人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语言学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流派都是如此,以上提到的三次革命也是如此。而目前语言学界正在悄然兴起的又一场新的革命,即认知主义的思潮,也与这三种因素有关。

(二)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一个由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生理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这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研究人的大脑的本质。例如,计算机科学通过电脑编程来模拟人脑的工作过程。上世纪60年代,AllenNowell和HerbertSimon所提出的GPS(一般问题解决方案)程序可以模仿人类下棋和证明数学定律。但是,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语言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计算机可以胜任人类几乎无法想象的复杂的计算,但一些在人类看来非常简单的生理现象,如视觉过程,计算机却很难模仿。

哲学家们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启发下,对心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这一历史难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他们用程序与电脑的关系来比喻心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心智被看作是在大脑中运行的一种程序。这一比喻使得哲学家对人类大脑活动的性质重新展开了辩论。涉及的问题包括计算机是否真的能够理解语言,是否会因为安装了“正确的程序”而获得有意识的经历。在这场辩论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5—

Searle和Dreyfus起到了中心作用。这种转换的形式结构与计算理论中的有限规则生成无限结构的理论以及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不谋而合。后来伯克利的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与此不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Chomsky认为句法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与意义、语境、记忆、背景知识、认知过程、交际目的没有关系,但是事实上句法和语义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些短语和语素的句法呈现就与语义和语境等有关。陆俭明先生(1998)在给袁毓林的《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一书所写的《序》中指出“:认知语言学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构造的认知功能基础,其基本主张是: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mo2

,与此同时,一些心理学家在Nowell和Simon的启发下,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把大脑活动描绘成一种操作结构,用于建构和转换内部表征,并为严格说明和科学证明大脑内部活动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正是由于这一被称为“认知革命”的科学范式的变化,信息加工理论已经完全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主流。

70年代中期,经验事实开始挑战原有的符号运

算的理论范式。人们发现,颜色和颜色范畴独立存在,它是人类视角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基本层次范畴通过格式塔式感知、大脑图象和运动图式而构成。语言和认知是以视觉和运动为基础的。

同时,神经生理学家由于新技术的诞生而能够如近年来所发明的((振)和PET(。

70年代,。他

,、认知策略乃至

(序P.3)。”

认知语言学家有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

1.意义就是概念化,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

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根据这一观点,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词语被看作是进入开放型的知

们之间的互动标志着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正式诞生。1977年《认知科学》杂志的创办,1979年认知科学学会的成立,以及1981年美国Sloan基金会对一项大规模项目的拨款都对认知科学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美国的许多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都开设了认知科学课程。它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根据Lakoff的理解,认知科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英美哲学基础上的认知科学,另一种是独立于任何事先就决定研究结果的哲学假设的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旨在适应主张形式主义的英美哲学:受此影响的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上的信息

加工理论等都把大脑看作是对无意义的形式符号进行运算的工具。这一传统的特点是精确;但缺点是它以先验哲学为基础,任何与该哲学假设不一致的结果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代认知科学指的是不受任何哲学假设限制的研究大脑的经验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家们有三个主要结论:(1)大脑是被体现(embodied)的;(2)大部分思维是无意识的;(3)大部分抽象概念是隐喻性的。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系为例,这儿的认知科学家们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感知与注意”、“,记忆与思维”“、语言与概念系统”。重要的项目包括“:世界颜色调查”、“自动交通工具控制”、“语言学习的连接模式”“、语言和思维中的隐喻”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语言学领域的认知转向始于Chomsky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Chomsky提出了一种用“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观点来解释语法的思路。

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联想和普通百姓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

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主观的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

,因为说话者

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渐进,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的对

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记忆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解释语言现象。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

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通过接触实际出现的词语而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立的形式模型得到描

(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述。《:134-135)

早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包括色彩词研究、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Talmy的空间关系理论、Fill2more的框架语义理论(格理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等、Lakoff等人的隐喻研究等。其中Langacker(1989,1990)的两卷本《认知

—6—

(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被人称语法基础》

作“认知语言学的圣经”,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WeLiveBy)被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cornerstone)之一。

从相对一般的认知系统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因此,心理学早就开始从感知、记忆、注意和推理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实际上部分地涉及到了另外两种语言意义的方法。因此,它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概念特征两个角度来考察语言。后者包括对语义记忆、概念联想、范畴结构和语境知识的分析。心理法或多或少忽视了对在概念法中具有中心位置的结构范畴的考虑,忽视了图式结构的整体系统,而这一整体系统正是语言赖以组织它所要表达的概念内容的工具,概念法关心的是语言中概念内容赖以组织的规律和过程。它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中一些基本的范畴,如空间和时间,场景和事件,,运动与处所,如注意()、意愿(volition)和意图

(),以及句法结构。它还研究概念结构之间

与传统的语言理论相比,认知语法在目标、语言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和证据的可靠性方面都很不相同。Langacker提出了认知语法的以下三大原则:

(1)语义结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语言而异的;而且,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基础上,根据知识结构而得到描述;

(2)语法(或句法)并不形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相反,语法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由语义结构的规约性象征过程而构成;

(3)语法和词库之间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区别。词库、,,,认知语法反映了在语言和大脑分析中一种放弃机械的观念而接受一种更符合生理系统特点观念的趋势。认知语法认为,建立在必要和充分条件基础上的分离范畴从认知角度看是不现实的。认知语法强调“原型”或“中

(literal)和(figura2心趋势”模式,反对“字面”“修辞性”

tive)语言的区别,认为用形式逻辑来模拟一般思维

的相互关系,如隐喻映射、同一语义框架、上下文和语境间,以及将概念范畴组合成更大结构系统中的概念结构。总之,认知语言学试图确定语言中概念结构的整体结构系统。

Talmy指出,认知语言学研究其它两种语言研究

方法所关心的内容。首先,认知语言学从概念的角度考察语言的形式特征。因此,它试图从语法结构在表达概念结构中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语法。第二,作为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认知语言学试图将其发现与心理法中的概念结构联系起来。它试图通过那些心理结构来解释语言中有关概念现象的特点,同时,在充分理解语言如何实现这些结构的基础上,发现这些结构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认知语言学的目的之一是确定与概念内容有关的更为一般的认知结构,而这一结构将包括从心理学中获知

和从语言学中获知的概念。根据这样的描述,认知语言学可以认为是对其他方法的一种补充。

Talmy认为,语义学关心的应该是语言中所组织

特别是语义结构是不合适的。它认为意象和隐喻并非我们大脑活动的边缘现象,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g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认知语法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在基本取向方面,认知语法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共同的兴趣,但认知语法的源头和动力主要来自语言本身,只有语言分析才能为确定有效地解释语言结构究竟需要些什么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那里并没有语言学家所需要的现成模式。Langacker指出“,语言的象征性决定了意义的中心单位。意义是语言存在的理由。语法仅仅是语义内容的组织与象

(Langacker,1989∶征。”12)

Talmy(2001)指出,研究语言意义有三种路子:形

的概念内容。一般的概念过程,思想,将语言意义包括在其更广泛的范围内。语言意义显然涉及从一般概念过程中进行选择或对这一过程施加限制,而且从本质上看它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部分。因此,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语言中概念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研究,因而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内容及其组织的本质的研究。所以,认知语义学是现象学的一个分支,即有关语言中概念内容及其结构的现象学。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内省、对他人内省内容的分析、对话语和语料的分析、跨语言和历时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考察、心理语言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手段、神经心理学中的语言病理研究以及神经科学中的仪器观察法等等。

式(formal)的方法、心理(psychological)的方法和概念(conceptual)的方法。形式法主要研究语言显性形式所表现出的结构方式,这些结构大都从意义中抽象出来,被认为是自足的系统。生成语法框架中所采纳的形式语义学所包括的意义主要是该传统主流所关心的形式范畴及其运算相对应的那部分。生成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联系也主要限于那些需要用来解释形式范畴及其运算的那些认知结构和处理。心理法

—7

Talmy总结出了人类语言意义结构的四条组织原则(principlesoforganization):

(1)以图式结构为中心:语言形式的结构形式一

般通过抽象的、理想的、其特殊关系常常几乎是几何型的描述的方式概念化;

(2)语言的封闭类系统是最为基本和完整的概念调节系统;

(3)同一概念综合体可以通过其他的概念化形式进行表达;

(4)空间结构的语言表达和时间结构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平行关系。许多概念结构的相同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事物和过程,因而也在用来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的典型成分,名词和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Talmy,2001)

域。,从Richards(),流()维派生而来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

的观点。

Fauconnier(1985,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Theory)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空间理论被用来解释传统语法中的时态、状语成分、预设的投射等问题。近年来,Fauconnier又提

(BlendingTheory)和出了“融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

心理空间理论。

(四)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国外语言学界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发展动态,开始。90。国内语言学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也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见表l,表2),国内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也已经超过了10部。2001年10月“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和“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外

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这表明,国内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科领域,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

表1 10年来国内主要语言学类刊物刊登认知语言学论文情况(按刊物)

2001

20002

1

88

2613

5231?

2121

?42?13

19

39

124

14

17

14

10

7

4

5

6

221134

11

1

2

2

1

2422

15311111

2

1

1

1999

1998

1997243211

199622312

121

11

11

1

1

199512

199412

1993211

199212

199141

合计

[***********]644159

国外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国语外语研究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福建外语中国语文上海科技翻译

合计

表2 10年来国内主要语言学类刊物刊登认知语言学论文情况(按主题)

2001

[1**********]

1999813324

199885114

199777317

199675113

19956219

19943429

4199313

19922125

6199115

合计

667422162

隐喻

概论应用合计

414119

  从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对认知语言学发生兴趣并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介绍

—8—

给国内读者的是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以及汉语界的一些学者发表在《国外语言学》上的一些文章,其中包括:

《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Langacker著,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4期;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典型〉评价》,廖秋忠《廖秋忠文集》,;

《汉语使成式的语义》,邓守信著,廖秋忠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3期;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戴浩一著,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作用》,屈承熹著,赵世开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3期;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国外语言学》199143期;

《R.,言学》1994《〈女人、———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价》,石毓智《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2期;

到了90年代中期,国内汉语界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已经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研究方法来对汉语中的语法语义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中国语文》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如:

《句法的相似性问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刘宁生《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石毓智,《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有界”与“无界”》,沈家煊《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袁毓林《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言类型学的意义》,刘宁生《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李讷、石毓智《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张敏《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沈家煊《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总体来说,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是汉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界对认知语言学研究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国外的一些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著作的介绍,第二阶段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

和解释。第二块是外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第三块是从认知的角度对部分特殊语言现象,尤其是隐喻的研究。

90年代中期,外语界的部分中青年学者也开始

逐渐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新理论发生了兴趣,有关隐喻、心理空间、合成空间等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文章在国内的语言学类刊物上也逐渐多了起来。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约在90年代中期开始热了起来。到了90年代末,国内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199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了《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同时,大约有10本以上的认知语言学专著出版。:

,北京大)

组论文的结集。作者是国内汉语界较早接触认知语

言学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年轻学者之一。该论文集所收的论文有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介绍,有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和家族相似性理论对汉语词类的分析,还有对一些典型的汉语句法现象的分析。根据作者的介绍,该书的中心内容是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的结构方式和语义理解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加以计算分析,以探索语言研究怎样为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提供恰当的方法和合适的规则。“我们倡导的语言的认知研究必须以基于信息加工观点的认知心理学为背景,以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为导向,重视对语言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语言信息处理的微观机制的研究,希望研究结果能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和验证,从而使这种研究途

径带有一定的技术色彩。”

(张敏著,中国社《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会科学出版社,1998)

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相似性问题等的介绍,下篇则是汉语具体问题的研究。在下篇中,作者尝试用句法相似性中的“距离动因”来解释汉语中名词短语构造的基本机制。

(沈家煊著,江西教育出版《不对称与标记论》社,1999)

该书将标记理论运用于语法研究,对汉语语法中各种对称和不对称现象作出统一的描写和解释。正如该书“内容提要”中所指出的,该书借鉴了近年来国外语言类型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成果,探索一条将描写和解释

—9—

结合起来的研究汉语语法的路子。该书的主要思想是:(1)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可据的,不是“任意的”;(2)语法范畴跟人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是非离散的“典型范畴”;(3)语法研究不能排斥意义,语义分析要将客观和主观结合起来;(4)语法规则是语用法固化的结果,是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等等。

(熊学亮著,上海外语教育出《认知语用学概论》版社,1999)

喻的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程琪龙著,外语教学与研究《认知语言学概论》出版社,2001)

本书介绍了美国60年代兴起的重要语言学流派

之一、悉德尼兰姆(SydneyLamb)创立的神经认知语言学,作者指出,神经语言学强调语言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强调语言学理论不悖于大脑神经事实。该理论涉及信息科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的连接主义理论、语符学等。本书还以汉语为实例,介绍了分层次语言关系系统的分析、综合和操作检验的主要策略。

(石毓智著《语法的形式与理据》社)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在探讨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后,作者评述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等近年来语用研究的若干分支,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单向语境推理有独到的见解(,版社,2000)

、时间长短、程度高低、离散-连续、定量-变量等语义特征对汉语体标记、助词“的”、量词系统、名词化、重叠等一系列最核心的语法现象的影响。作者认为,语法与认知密切相关。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通过认知在语言中的投影,可是一个语法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反过来左右人们的认知。在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各种各样的语法临摹现象,包括大音节的语法意义、社会平均值的语法表现以及语法系统内部的各结构之间的相互临摹等。同时,作者还以领有动词为例说明,词语的认知背景如何诱发新的语法现象的产生。该书作者在美留学期间,师从认知语言学创始人RonaldLangacker,以及其他一些语言学知名学者,写下了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因此是作者七

八年思考汉语问题的一个总结。该书的特点在于作者把新的理论思想用于扎实、系统的现象分析之中,不仅对汉语语法的核心问题作出了重新解释,而且还挖掘、讨论了许多新的现象。

(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认知语言学概论》版社,2000)

该书导论中分析了“认知”的含义、认知科学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等;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其形成以及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本书还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范畴化与认知模式、词的概念与词汇变化、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认知和语法、相似性与语法化、认知与推理等。

(束定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隐喻学研究》

社,2000)

,,、。讨论的问题包括现代汉语语法的类型学特点及其历史成因,语用、语义和语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语序和语法标记的相互作用及其地位,语法的开放性和相对独立性,语法的形式特性等。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1)涉及范围广;(2)理论联系实际。当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说来,(1)研究比较分散;(2)不够深入:(3)缺少相互的交流和互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认知语言学还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对某些论题的研究,也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目前似乎应该对认知语义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目标和方法、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等进行构建,同时,通过汉语和印欧语以及其他语种语言的对比,揭示语言结构和使用中人类认知过程的作用及其方式。

2001年10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

煊在发给大会“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我国想从事认知语言学的人很多,一个原因

当然是对它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认为它比较好搞。但是,他说,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感到入门也许并不难,要想做出真有价值的成果,我们的知识面不能局限于认知语言学本身,不仅要有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就是语言学内部,也应该对形式语法、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有相当的认识。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原来都在形式语言学的领域已经有很高的造诣,对形式语言学的弊端有了深切的体会才提出新的理论来。假如我们在形式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训练,认知语言学还是搞不好的。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任何一个国外的流派介绍到中国来,都有一个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跟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传统和现状相结合,二是要跟中国的语言材料

该书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本质特征以及隐

—10—

(汉语和汉语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相结合。历史[12]Langacker,R.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MoutondeGruyter,1999.

[13]Levinson,S.PresumptiveMeanings[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14]Ludlow,P.(ed.)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Lan2

guage[M].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7.

证明,外来的东西有了这两个结合才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不然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的。(见《外国语》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Allwood,etalConceptualSeman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B.V.,1999.

[2]Devitt.M&K.Sterelny.LanguageandReality:AnIn2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Language[M].Oxford:

[15]Seuren,P,WesternLinguistics:AHistoricalIntroduction

[M].Oxford:Blackwell,1998.

[16]Sperber,D.&Wilson,D.Relevance(SecondEd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17]Talmy,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1):

Conceptstructuringsystems[M].,MA.MIT

Blackwell,1987.

[3]Fauconnier,G.MentalSpaces[M].Cambridge:Cam2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4]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5]Frawley.W.baum[6]Gibbs,G.inCognitiveLinguis2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2

a,Vol.2):Ty2

inStructuring[M].Cam2

Press,2000.

[19]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

pany,1997.

[7]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8]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

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9]Langacker,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2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7.

[10]Langacker,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De2

scriptiveApplications[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9.

[11]Langacker,R.Concepts,ImageandSymbol:theCog2

nitiveBasisofGrammar[M].BerlinandNewYork:

出版社,2001.

[20]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1]石毓智.语法的形式与理据[M].江西教育出版

社,2001.

[2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9.[24]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0.

[26]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M].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8.

MoutondeGruyter,1991.

简  讯

因读者数量增加,订数提高,本刊决定自2004年起通过邮局面向

全国公开发行,(编辑部继续提供邮购服务),邮发代号为:34-100,欢迎广大读者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外国语言文学》编辑部2003年9月20日

—1

1—

《外国语言文学》(季刊)

2003年第3期(总第77期)

语言的认知研究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语言学史上的几次重要的研究范式的转移,并指出,目前语言学家们对语言

的认知研究其实也意味着一次对语言和语言研究观念上的一次革命。研究方法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对近10了评述。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Abstract〕Thispaperseveralrevshiftsinthedevelopmentoflin2guistics.Itinapproachestothestudyoflanguagesignalsanotherpossibleparadigmshiftbrieflydiscussesthebasictenetsandresearchmethodologyofcognitivelinguis2ticsandreviewsoftheimportantworksinthestudyofcognitivelinguisticspublishedinChinainthepastdecade.

〔Keywords〕cognitive;linguistics;researchparadigm;basictenets〔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06(2003)03-0005-07  (一)语言研究历史上的几次重要革命

传统的语言在西方被称为语文学(philology),在中国被称为小学。直到18世纪中后期,语言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研究目标和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后的语言学研究都受到某一特定的语言观的影响,而这些语言观念上的变革促使一种独特的科学范式的形成,甚至影响了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例如上世纪30年代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很快就被应用到神话分析、文学批评以及其它许多人文学科领域,改变了原来的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式。语言学史上可以被称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语言学研究传统的还有“历史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和上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认知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的语言观可以用一个隐喻来概括:语言是一种有机体。因为语言是有生命的东西,因此也就有一个生老衰死的过程。语言研究的主要目标也就是追溯语言变化的轨迹,

寻找语言变化的规律,重构原始共同语(protolanguage)。

结构主义语言学也可以索绪尔的一个隐喻来概括:语言是一盘棋。语言中的所有成分都处于一种关系网络中。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就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语言成分组合的各种规律。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的一种特殊的机制,或者是一种语言蓝图(Blue2print),语言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揭示人类共同拥有的

这一语言机制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的流派都是与本学科的传统、当时的科学思潮以及研究者个人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语言学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流派都是如此,以上提到的三次革命也是如此。而目前语言学界正在悄然兴起的又一场新的革命,即认知主义的思潮,也与这三种因素有关。

(二)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一个由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哲学和生理学等多学科组成的交叉学科。这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研究人的大脑的本质。例如,计算机科学通过电脑编程来模拟人脑的工作过程。上世纪60年代,AllenNowell和HerbertSimon所提出的GPS(一般问题解决方案)程序可以模仿人类下棋和证明数学定律。但是,要让计算机理解人类语言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计算机可以胜任人类几乎无法想象的复杂的计算,但一些在人类看来非常简单的生理现象,如视觉过程,计算机却很难模仿。

哲学家们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启发下,对心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这一历史难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他们用程序与电脑的关系来比喻心智与大脑之间的关系。心智被看作是在大脑中运行的一种程序。这一比喻使得哲学家对人类大脑活动的性质重新展开了辩论。涉及的问题包括计算机是否真的能够理解语言,是否会因为安装了“正确的程序”而获得有意识的经历。在这场辩论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

—5—

Searle和Dreyfus起到了中心作用。这种转换的形式结构与计算理论中的有限规则生成无限结构的理论以及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不谋而合。后来伯克利的一些语言学家提出了与此不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Chomsky认为句法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与意义、语境、记忆、背景知识、认知过程、交际目的没有关系,但是事实上句法和语义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些短语和语素的句法呈现就与语义和语境等有关。陆俭明先生(1998)在给袁毓林的《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一书所写的《序》中指出“:认知语言学注重分析、描述和解释人类语言构造的认知功能基础,其基本主张是:自然语言是概念化的现实的符号表达,、,(mo2

,与此同时,一些心理学家在Nowell和Simon的启发下,把人类的大脑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他们把大脑活动描绘成一种操作结构,用于建构和转换内部表征,并为严格说明和科学证明大脑内部活动提供一种系统的方法。正是由于这一被称为“认知革命”的科学范式的变化,信息加工理论已经完全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主流。

70年代中期,经验事实开始挑战原有的符号运

算的理论范式。人们发现,颜色和颜色范畴独立存在,它是人类视角与外部世界互相作用的结果:基本层次范畴通过格式塔式感知、大脑图象和运动图式而构成。语言和认知是以视觉和运动为基础的。

同时,神经生理学家由于新技术的诞生而能够如近年来所发明的((振)和PET(。

70年代,。他

,、认知策略乃至

(序P.3)。”

认知语言学家有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

1.意义就是概念化,也就是说,某一词语的意义

等于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根据这一观点,意义被认为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词语被看作是进入开放型的知

们之间的互动标志着认知科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正式诞生。1977年《认知科学》杂志的创办,1979年认知科学学会的成立,以及1981年美国Sloan基金会对一项大规模项目的拨款都对认知科学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美国的许多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都开设了认知科学课程。它正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根据Lakoff的理解,认知科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在英美哲学基础上的认知科学,另一种是独立于任何事先就决定研究结果的哲学假设的认知科学。第一代认知科学旨在适应主张形式主义的英美哲学:受此影响的人工智能理论、心理学上的信息

加工理论等都把大脑看作是对无意义的形式符号进行运算的工具。这一传统的特点是精确;但缺点是它以先验哲学为基础,任何与该哲学假设不一致的结果都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代认知科学指的是不受任何哲学假设限制的研究大脑的经验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家们有三个主要结论:(1)大脑是被体现(embodied)的;(2)大部分思维是无意识的;(3)大部分抽象概念是隐喻性的。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科学系为例,这儿的认知科学家们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感知与注意”、“,记忆与思维”“、语言与概念系统”。重要的项目包括“:世界颜色调查”、“自动交通工具控制”、“语言学习的连接模式”“、语言和思维中的隐喻”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特点

语言学领域的认知转向始于Chomsky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Chomsky提出了一种用“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观点来解释语法的思路。

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意象、隐喻联想和普通百姓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

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主观的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

,因为说话者

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渐进,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的对

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记忆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解释语言现象。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

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通过接触实际出现的词语而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立的形式模型得到描

(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述。《:134-135)

早期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包括色彩词研究、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理论:Talmy的空间关系理论、Fill2more的框架语义理论(格理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等、Lakoff等人的隐喻研究等。其中Langacker(1989,1990)的两卷本《认知

—6—

(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被人称语法基础》

作“认知语言学的圣经”,Lakoff和Johnson(1980)的(MetaphorsWeLiveBy)被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石(cornerstone)之一。

从相对一般的认知系统的角度来考察语言。因此,心理学早就开始从感知、记忆、注意和推理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实际上部分地涉及到了另外两种语言意义的方法。因此,它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概念特征两个角度来考察语言。后者包括对语义记忆、概念联想、范畴结构和语境知识的分析。心理法或多或少忽视了对在概念法中具有中心位置的结构范畴的考虑,忽视了图式结构的整体系统,而这一整体系统正是语言赖以组织它所要表达的概念内容的工具,概念法关心的是语言中概念内容赖以组织的规律和过程。它研究的对象是语言中一些基本的范畴,如空间和时间,场景和事件,,运动与处所,如注意()、意愿(volition)和意图

(),以及句法结构。它还研究概念结构之间

与传统的语言理论相比,认知语法在目标、语言材料、所提出的问题和证据的可靠性方面都很不相同。Langacker提出了认知语法的以下三大原则:

(1)语义结构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语言而异的;而且,语义结构建立在约定俗成的意象基础上,根据知识结构而得到描述;

(2)语法(或句法)并不形成一个自足的形式表征层次。相反,语法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由语义结构的规约性象征过程而构成;

(3)语法和词库之间不存在任何有意义的区别。词库、,,,认知语法反映了在语言和大脑分析中一种放弃机械的观念而接受一种更符合生理系统特点观念的趋势。认知语法认为,建立在必要和充分条件基础上的分离范畴从认知角度看是不现实的。认知语法强调“原型”或“中

(literal)和(figura2心趋势”模式,反对“字面”“修辞性”

tive)语言的区别,认为用形式逻辑来模拟一般思维

的相互关系,如隐喻映射、同一语义框架、上下文和语境间,以及将概念范畴组合成更大结构系统中的概念结构。总之,认知语言学试图确定语言中概念结构的整体结构系统。

Talmy指出,认知语言学研究其它两种语言研究

方法所关心的内容。首先,认知语言学从概念的角度考察语言的形式特征。因此,它试图从语法结构在表达概念结构中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语法。第二,作为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认知语言学试图将其发现与心理法中的概念结构联系起来。它试图通过那些心理结构来解释语言中有关概念现象的特点,同时,在充分理解语言如何实现这些结构的基础上,发现这些结构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认知语言学的目的之一是确定与概念内容有关的更为一般的认知结构,而这一结构将包括从心理学中获知

和从语言学中获知的概念。根据这样的描述,认知语言学可以认为是对其他方法的一种补充。

Talmy认为,语义学关心的应该是语言中所组织

特别是语义结构是不合适的。它认为意象和隐喻并非我们大脑活动的边缘现象,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g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认知语法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在基本取向方面,认知语法与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有共同的兴趣,但认知语法的源头和动力主要来自语言本身,只有语言分析才能为确定有效地解释语言结构究竟需要些什么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那里并没有语言学家所需要的现成模式。Langacker指出“,语言的象征性决定了意义的中心单位。意义是语言存在的理由。语法仅仅是语义内容的组织与象

(Langacker,1989∶征。”12)

Talmy(2001)指出,研究语言意义有三种路子:形

的概念内容。一般的概念过程,思想,将语言意义包括在其更广泛的范围内。语言意义显然涉及从一般概念过程中进行选择或对这一过程施加限制,而且从本质上看它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部分。因此,认知语义学的研究就是对语言中概念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的研究,因而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内容及其组织的本质的研究。所以,认知语义学是现象学的一个分支,即有关语言中概念内容及其结构的现象学。

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内省、对他人内省内容的分析、对话语和语料的分析、跨语言和历时分析、对语境和文化结构的考察、心理语言学中的观察和实验手段、神经心理学中的语言病理研究以及神经科学中的仪器观察法等等。

式(formal)的方法、心理(psychological)的方法和概念(conceptual)的方法。形式法主要研究语言显性形式所表现出的结构方式,这些结构大都从意义中抽象出来,被认为是自足的系统。生成语法框架中所采纳的形式语义学所包括的意义主要是该传统主流所关心的形式范畴及其运算相对应的那部分。生成语言学与心理学的联系也主要限于那些需要用来解释形式范畴及其运算的那些认知结构和处理。心理法

—7

Talmy总结出了人类语言意义结构的四条组织原则(principlesoforganization):

(1)以图式结构为中心:语言形式的结构形式一

般通过抽象的、理想的、其特殊关系常常几乎是几何型的描述的方式概念化;

(2)语言的封闭类系统是最为基本和完整的概念调节系统;

(3)同一概念综合体可以通过其他的概念化形式进行表达;

(4)空间结构的语言表达和时间结构的语言表达之间存在一种平行关系。许多概念结构的相同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事物和过程,因而也在用来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的典型成分,名词和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Talmy,2001)

域。,从Richards(),流()维派生而来的derivative)。到了Lakoff和Johnson(1980),隐喻更是明确地被认为是人类用来组织其

的观点。

Fauconnier(1985,1994)的心理空间理论(MentalSpaceTheory)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空间理论被用来解释传统语法中的时态、状语成分、预设的投射等问题。近年来,Fauconnier又提

(BlendingTheory)和出了“融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

(ConceptualIntegrationTheory),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

心理空间理论。

(四)我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的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国外语言学界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的发展动态,开始。90。国内语言学刊物近年来发表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文章也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见表l,表2),国内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专著也已经超过了10部。2001年10月“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和“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研讨会”分别在上海外

概念系统的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隐喻被定义为通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召开。这表明,国内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现在,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科领域,研究者们基本都接受了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

表1 10年来国内主要语言学类刊物刊登认知语言学论文情况(按刊物)

2001

20002

1

88

2613

5231?

2121

?42?13

19

39

124

14

17

14

10

7

4

5

6

221134

11

1

2

2

1

2422

15311111

2

1

1

1999

1998

1997243211

199622312

121

11

11

1

1

199512

199412

1993211

199212

199141

合计

[***********]644159

国外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

外国语外语研究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山东外语教学福建外语中国语文上海科技翻译

合计

表2 10年来国内主要语言学类刊物刊登认知语言学论文情况(按主题)

2001

[1**********]

1999813324

199885114

199777317

199675113

19956219

19943429

4199313

19922125

6199115

合计

667422162

隐喻

概论应用合计

414119

  从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最初对认知语言学发生兴趣并将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介绍

—8—

给国内读者的是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以及汉语界的一些学者发表在《国外语言学》上的一些文章,其中包括:

《语言研究中的认知观》,Langacker著,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4期;

《〈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典型〉评价》,廖秋忠《廖秋忠文集》,;

《汉语使成式的语义》,邓守信著,廖秋忠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3期;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戴浩一著,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1991年第1期;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作用》,屈承熹著,赵世开译《国外语言学》,1991年第3期;

《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国外语言学》199143期;

《R.,言学》1994《〈女人、———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价》,石毓智《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2期;

到了90年代中期,国内汉语界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已经开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研究方法来对汉语中的语法语义现象进行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发表在《中国语文》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如:

《句法的相似性问题》,沈家煊《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刘宁生《中,国语文》1994年第3期;

《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石毓智,《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有界”与“无界”》,沈家煊《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

《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袁毓林《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汉语偏正结构的认知基础及其在语言类型学的意义》,刘宁生《中国语文》,1995年第2期;

《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李讷、石毓智《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张敏《国外语言学》,1997年第2期;

《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沈家煊《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总体来说,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是汉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汉语界对认知语言学研究又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国外的一些重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和著作的介绍,第二阶段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

和解释。第二块是外语界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第三块是从认知的角度对部分特殊语言现象,尤其是隐喻的研究。

90年代中期,外语界的部分中青年学者也开始

逐渐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新理论发生了兴趣,有关隐喻、心理空间、合成空间等理论的介绍和应用文章在国内的语言学类刊物上也逐渐多了起来。国内的认知语言学约在90年代中期开始热了起来。到了90年代末,国内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1999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了《MIT认知科学百科全书》。同时,大约有10本以上的认知语言学专著出版。:

,北京大)

组论文的结集。作者是国内汉语界较早接触认知语

言学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年轻学者之一。该论文集所收的论文有对认知语言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介绍,有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和家族相似性理论对汉语词类的分析,还有对一些典型的汉语句法现象的分析。根据作者的介绍,该书的中心内容是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言的结构方式和语义理解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加以计算分析,以探索语言研究怎样为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提供恰当的方法和合适的规则。“我们倡导的语言的认知研究必须以基于信息加工观点的认知心理学为背景,以人工智能的语言处理为导向,重视对语言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和语言信息处理的微观机制的研究,希望研究结果能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和验证,从而使这种研究途

径带有一定的技术色彩。”

(张敏著,中国社《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会科学出版社,1998)

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和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与研究现状,如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经验基础、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相似性问题等的介绍,下篇则是汉语具体问题的研究。在下篇中,作者尝试用句法相似性中的“距离动因”来解释汉语中名词短语构造的基本机制。

(沈家煊著,江西教育出版《不对称与标记论》社,1999)

该书将标记理论运用于语法研究,对汉语语法中各种对称和不对称现象作出统一的描写和解释。正如该书“内容提要”中所指出的,该书借鉴了近年来国外语言类型学、语用学、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研究成果,探索一条将描写和解释

—9—

结合起来的研究汉语语法的路子。该书的主要思想是:(1)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理可据的,不是“任意的”;(2)语法范畴跟人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是非离散的“典型范畴”;(3)语法研究不能排斥意义,语义分析要将客观和主观结合起来;(4)语法规则是语用法固化的结果,是认知方式在语言中的体现等等。

(熊学亮著,上海外语教育出《认知语用学概论》版社,1999)

喻的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

(程琪龙著,外语教学与研究《认知语言学概论》出版社,2001)

本书介绍了美国60年代兴起的重要语言学流派

之一、悉德尼兰姆(SydneyLamb)创立的神经认知语言学,作者指出,神经语言学强调语言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强调语言学理论不悖于大脑神经事实。该理论涉及信息科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的连接主义理论、语符学等。本书还以汉语为实例,介绍了分层次语言关系系统的分析、综合和操作检验的主要策略。

(石毓智著《语法的形式与理据》社)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在探讨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后,作者评述了(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等近年来语用研究的若干分支,对语篇的宏观结构和单向语境推理有独到的见解(,版社,2000)

、时间长短、程度高低、离散-连续、定量-变量等语义特征对汉语体标记、助词“的”、量词系统、名词化、重叠等一系列最核心的语法现象的影响。作者认为,语法与认知密切相关。语法规则是现实规则通过认知在语言中的投影,可是一个语法系统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反过来左右人们的认知。在本书中,作者还讨论了各种各样的语法临摹现象,包括大音节的语法意义、社会平均值的语法表现以及语法系统内部的各结构之间的相互临摹等。同时,作者还以领有动词为例说明,词语的认知背景如何诱发新的语法现象的产生。该书作者在美留学期间,师从认知语言学创始人RonaldLangacker,以及其他一些语言学知名学者,写下了本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因此是作者七

八年思考汉语问题的一个总结。该书的特点在于作者把新的理论思想用于扎实、系统的现象分析之中,不仅对汉语语法的核心问题作出了重新解释,而且还挖掘、讨论了许多新的现象。

(赵艳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认知语言学概论》版社,2000)

该书导论中分析了“认知”的含义、认知科学基础、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等;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产生与创立、其形成以及认知与语言的生理和物质基础,本书还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课题:范畴化与认知模式、词的概念与词汇变化、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认知和语法、相似性与语法化、认知与推理等。

(束定芳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隐喻学研究》

社,2000)

,,、。讨论的问题包括现代汉语语法的类型学特点及其历史成因,语用、语义和语法三者之间的关系,语序和语法标记的相互作用及其地位,语法的开放性和相对独立性,语法的形式特性等。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国内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1)涉及范围广;(2)理论联系实际。当然,国内的认知语言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概括说来,(1)研究比较分散;(2)不够深入:(3)缺少相互的交流和互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认知语言学还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对某些论题的研究,也还停留在探索阶段。目前似乎应该对认知语义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目标和方法、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等进行构建,同时,通过汉语和印欧语以及其他语种语言的对比,揭示语言结构和使用中人类认知过程的作用及其方式。

2001年10月,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

煊在发给大会“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贺信中指出,我国想从事认知语言学的人很多,一个原因

当然是对它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认为它比较好搞。但是,他说,根据他自己的经验,感到入门也许并不难,要想做出真有价值的成果,我们的知识面不能局限于认知语言学本身,不仅要有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就是语言学内部,也应该对形式语法、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等有相当的认识。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原来都在形式语言学的领域已经有很高的造诣,对形式语言学的弊端有了深切的体会才提出新的理论来。假如我们在形式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方面还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训练,认知语言学还是搞不好的。

沈家煊先生还指出,任何一个国外的流派介绍到中国来,都有一个如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这种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是要跟中国语言学研究的传统和现状相结合,二是要跟中国的语言材料

该书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本质特征以及隐

—10—

(汉语和汉语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相结合。历史[12]Langacker,R.Grammarand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MoutondeGruyter,1999.

[13]Levinson,S.PresumptiveMeanings[M].Cambridge.MA.MITPress,2000.

[14]Ludlow,P.(ed.)ReadingsinthePhilosophyofLan2

guage[M].Cambridge,MA.:TheMITPress,1997.

证明,外来的东西有了这两个结合才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不然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能持久的。(见《外国语》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Allwood,etalConceptualSeman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B.V.,1999.

[2]Devitt.M&K.Sterelny.LanguageandReality:AnIn2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Language[M].Oxford:

[15]Seuren,P,WesternLinguistics:AHistoricalIntroduction

[M].Oxford:Blackwell,1998.

[16]Sperber,D.&Wilson,D.Relevance(SecondEdition)

[M].Oxford:Blackwell,1995.

[17]Talmy,L.TowardaCognitiveSemantics(Vol.1):

Conceptstructuringsystems[M].,MA.MIT

Blackwell,1987.

[3]Fauconnier,G.MentalSpaces[M].Cambridge:Cam2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4]Fauconnier,G.MappingsinThoughtand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5]Frawley.W.baum[6]Gibbs,G.inCognitiveLinguis2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2

a,Vol.2):Ty2

inStructuring[M].Cam2

Press,2000.

[19]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

pany,1997.

[7]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8]Lakoff,G.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M].

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7.

[9]Langacker,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2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7.

[10]Langacker,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De2

scriptiveApplications[M].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

Press,1989.

[11]Langacker,R.Concepts,ImageandSymbol:theCog2

nitiveBasisofGrammar[M].BerlinandNewYork:

出版社,2001.

[20]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

[21]石毓智.语法的形式与理据[M].江西教育出版

社,2001.

[2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2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9.[24]张 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0.

[26]袁毓林.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M].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8.

MoutondeGruyter,1991.

简  讯

因读者数量增加,订数提高,本刊决定自2004年起通过邮局面向

全国公开发行,(编辑部继续提供邮购服务),邮发代号为:34-100,欢迎广大读者到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外国语言文学》编辑部2003年9月20日

—1

1—


相关内容

  • 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之感想1
  • 读<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之感想 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随着历史车轮地向前迈进,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们的认知不断地提高,作为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语言亦如此.因此,在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到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并行. 通过阅读& ...

  • 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
  • 作者:陶沙李蓓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02期 中图分类号:B8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2)04-0012-08 人类的认知能力及其发展是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当前的研究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以有控制的.分析性和逻辑性为特征的认知过程 ...

  • 语言的认知维度主持人话语
  • 2007年第2期 总第135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7, No . 2 Serial No . 135 ●语言学 ○语言的认知维度 特约主持人:王寅 教授 主持人简介:王寅,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 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 ...

  • 元认知策略与第二语言学习
  • 2008年第4期 总第143期 外语学刊 FOREIGNLANGUAGERESEARCH 2008,No.4SerialNo.143 元认知策略与第二语言学习 杨爱英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提 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的学习者,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 ...

  • [ 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崔希亮)
  • 引言 语言学的"体"和"用" [语言学的"体"主要是指关于语言学本身的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传递信息的(编码-信号传输-解码),语言的习得机制,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等等,同时如何研究语言(演绎法:不能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就 ...

  •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相互作用理论及其证据
  • 张积家 1 方燕红 2 谢书书 3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Vol. 20, No. 7, 949–962 (1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广州 510631) (2 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 吉安 343009) (3 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厦门 361021) 摘要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 ...

  • 社会认知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
  • 2010年第1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高校讲坛○科技信息 社会认知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 刘洁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社会认知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其代表人物范戴克(van Dijk )主张从社会认知视角出发来分析. ...

  •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_谌莉文
  • 2006年第8期总第209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2006,l8 Seriall209 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 谌莉文 (宁波大学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浙江宁波 315211) 摘 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 ...

  •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
  •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Journal 2007年第1期(总第116期)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法及其教学 撒忠清,董宏乐 1 2 (1.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上海 20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