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对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苏格拉底把美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世俗的成败。

苏格拉底立志不写著作,只用口头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其言大多见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的著作,这与比其早将近一个世纪的孔子至少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他们都通过与人们对话来展开自己的思想,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但他们的思想都好像在对话结束时即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从此开始了既穿越历史又创造历史的远征。苏格拉底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们: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常用提问的方式挑战人们的成见,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知识,有的只是盲目无根据的偶得信念。通过这样的教诲,苏格拉底希望培养学生们在真理面前的谦虚态度,他提醒学生们:最大的无知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同时,他一再向学生们强调:哲学最根本的任务,即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认识自己。而最大的无知就是对于自己的

无知。

苏格拉底这么说,决不是要人们贬低自己,恰恰相反,他一贯的教诲,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看到并活出伟大的自己。他告诉人们: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围绕人的精神修养,苏格拉底提出一系列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而贯穿其中的核心主旨,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活出真正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苏格拉底曾如是说。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全部的教诲,最终不过是为了引导人们通过自我认知和道德修炼去获得幸福人生。

在苏格拉底看来,惟有认识真理,与真理为伍,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的人生。而为真理而献身,比远离真理而盲目无知地活着,无异是更幸福的事。“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我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认识别

人,鉴别别人,通过认识和鉴别别人而认识自己。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这种自我认识应该从哪里着手呢?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区分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理念入手。在他看来,善的理念决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类并强加于人类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的理性、内在于人的灵魂的东西,是理性本身的必然的要求。因此,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理性,“照顾自己的灵魂”,而这种自我认识是不断地通过自我反省或“回忆”来进行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把先天地存在于心灵中关于“善”的理念发掘出来。

中国自先秦诸子开始的古代哲学,研讨的对象主要也是以人为本的人伦政治问题,孔子的仁学,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贵柔守雌的人生学说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探讨了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问题,而且进而探析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以及人伦道德的本质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之心乃人所固有,非后天的外加,人伦教化就是弘扬人的本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趋乐避苦乃人之本能,仁、义、礼、智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岁月悠悠,天地不老。尽管苏格拉底、孔子都去世2000多年,但是,“认识你自己”,“仁者,爱人”的箴言却永久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一代的哲人们也继续沿着这条道

路向前行进,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两个方面不断开拓通向自由的智慧之路。

高一三班

宋爽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对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苏格拉底把美德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使道德成为科学的对象,奠定了理性主义伦理学的基础。苏格拉底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世俗的成败。

苏格拉底立志不写著作,只用口头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其言大多见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的著作,这与比其早将近一个世纪的孔子至少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他们都通过与人们对话来展开自己的思想,他们都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但他们的思想都好像在对话结束时即获得了独立的生命,从此开始了既穿越历史又创造历史的远征。苏格拉底常常教育自己的学生们: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苏格拉底常用提问的方式挑战人们的成见,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没有知识,有的只是盲目无根据的偶得信念。通过这样的教诲,苏格拉底希望培养学生们在真理面前的谦虚态度,他提醒学生们:最大的无知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同时,他一再向学生们强调:哲学最根本的任务,即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认识自己。而最大的无知就是对于自己的

无知。

苏格拉底这么说,决不是要人们贬低自己,恰恰相反,他一贯的教诲,都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生命的意义,看到并活出伟大的自己。他告诉人们: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围绕人的精神修养,苏格拉底提出一系列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而贯穿其中的核心主旨,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活出真正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苏格拉底曾如是说。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全部的教诲,最终不过是为了引导人们通过自我认知和道德修炼去获得幸福人生。

在苏格拉底看来,惟有认识真理,与真理为伍,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的人生。而为真理而献身,比远离真理而盲目无知地活着,无异是更幸福的事。“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我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从而做到自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除此之外,还要善于认识别

人,鉴别别人,通过认识和鉴别别人而认识自己。

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这种自我认识应该从哪里着手呢?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区分好与坏、善与恶这些理念入手。在他看来,善的理念决不是一种外在于人类并强加于人类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的理性、内在于人的灵魂的东西,是理性本身的必然的要求。因此,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理性,“照顾自己的灵魂”,而这种自我认识是不断地通过自我反省或“回忆”来进行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即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把先天地存在于心灵中关于“善”的理念发掘出来。

中国自先秦诸子开始的古代哲学,研讨的对象主要也是以人为本的人伦政治问题,孔子的仁学,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老子的贵柔守雌的人生学说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探讨了有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道德问题,而且进而探析了人性的善恶问题以及人伦道德的本质问题。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之心乃人所固有,非后天的外加,人伦教化就是弘扬人的本性。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趋乐避苦乃人之本能,仁、义、礼、智是后天教化的结果。

岁月悠悠,天地不老。尽管苏格拉底、孔子都去世2000多年,但是,“认识你自己”,“仁者,爱人”的箴言却永久地镌刻在人们的心中,一代一代的哲人们也继续沿着这条道

路向前行进,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两个方面不断开拓通向自由的智慧之路。

高一三班

宋爽


相关内容

  • 33新自我新认识
  • 初一政治 第三课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我" 第三课时 >学案 主备人:李新庆 时 间:2005.9.20 课 题:3·3 新自我 新认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讲述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自我评价的意义,掌握自我评价的方 ...

  • 认识你自己教案
  • 认识自己 教学目标: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用恰当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全面.正确 的评价,并能在学习生活中扬长避短,做到自尊自信. 重点:掌握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正确审视自己,做到不自卑.不自负. 自学指导(题板出示): 1.说说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2.认识自己的方法和途径 ...

  • 正确认识自己
  • 正确认识自己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人海里,你认识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你认识你自己吗? 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却不容易--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也是漫步人生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各自的脖子前后都挂着一个袋子,前面装的是别人的过错,而且经常摆在 ...

  • 认识自己的十大方法
  • 认识自己的十大方法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的认识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对接人待物和处理问题,对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会有极大的好处.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或者盲目自高自大,成为自大狂.因此,我们应可能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 ...

  • 新自我新认识教学设计
  • 新自我 新认识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一1.6 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自我形象. (二)能力:初步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 ...

  • 社会危害性不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
  • 作者:杨新培陈昌 政法论坛 1996年09期 在犯罪故意的全部认识因素中,行为人除了对行为性质(这里特指行为的自然性质.物质性质).行为对象.行为结果要有认识外,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行为的社会性质.法律性质)的认识,也应属于明知的必要内容,这似乎已有定论.至于这种结论的理论根据是什么,这种结论在司 ...

  • 认识你自己阅读答案
  • 认识你自己 阅读答案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喜欢引用来规劝世人.对这句箴言可作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 ...

  • 什么是认识自我
  •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 ...

  •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 浅析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发布日期: 2014-07-06 发布: www.xzbu.com 2013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财务管理与工程造价协同管理的探究 医院财务管理中如何平衡成本与收入之„ 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完善策略 如何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企业文化 ...

  • 我是谁_自我认识团体辅导
  • 活动设计■ (1)不声不响地帮他值日:(2)赞美对方的英语学得好:(3)说明自己的情况求他帮助:(4)诚恳请教学习英语的方法,等等. 教师小结:其实生活中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是多种沟通技巧的综合运用.无论我们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进行人际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有与人为善的心灵.真诚待人的情感.以心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