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口述历史的新书写

  摘 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自出现以来以井喷式的发展,介入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逐渐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口述史(oral history),以个人口头叙述的方式呈现个体亲历的生活事件及感受. 它们在这个特殊的结点连接,都以相对个人的行为方式形成影响。当微博形成一个话题后会造成广泛的影响,同样当一群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口述最终形成资料保存后也会成为历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现实。本文就最近微博上一位82岁博主的口述历史。对口述历史的新书写做了一定探析。   关键词:微博;口述历史   微博作为一种迷你型博客,在社会生活方面,成为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全新民意传达渠道。在加强舆论监督、提升执政水平、改善社会民生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信息生活方而,大量的用户贡献着海量信息,使得微博中的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人们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交换信息、交流思想、各取所需,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随着用户信息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微博的功能与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更成为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平台。   而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口述史(oral history),则是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呈现的,它受到个人生命周期的限制,主要是对个人亲历的生活事件及感受的叙述.口述历史最为突出的功用在于收集口述凭证.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同时作为集体传承的程式化的历史传统则有唤起民族历史记忆,激发自我意识的重要意义。   书写微博和个人口述都属于相对个人的行为,但当微博形成一个话题后能造成广泛的影响,同样当一群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口述最终形成资料保存后也会成为历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现实。在最近的微博中有一位82岁的博主,他不是为了上微博交友,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口述自己亲历的历史。本文旨在就微博上的口述史做一定探析。   一、关于口述史的回望   口述历史的形式古已有之,在人类历史上,在撰写史书之前,就有从事访谈和搜集史料的工作。3000多年前就把专门为史官搜集内容的人称作“书记”,“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就是这些书记对君王言行举止的记载。到了汉代,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大量口述史料和文献记载撰写。而西方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也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   但是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提出的。他通过笔录访谈搜集了大量美国普通民众的口述资料,并在1948年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哥伦比亚口述档案馆。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大陆也通过访谈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解放前的口述史料。例如,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实地调查和访问记录,带有“忆苦思甜”性质的“四史”回忆资料(家史、村史、厂史、社史等)。   随着1967年美国成立“口述史协会”,1980年该协会制订了口述史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口述史成了真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社会史、政治史、企业史、部落史、文化史、科学史、妇女史、体育史、艺术史、儿童生活史、军事史和建筑史等等。   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就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一些调研报告。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和重视口述的研究方法,这在史学界也有体现,其中相关书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述自传丛书》颇受学界好评。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著值得一提,如定宜庄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王俊义、丁东主编的《口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四卷本“文化寻踪”、“民族叙事”。亲历战争”、“独立的过程”,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二、口述历史的意义   口述史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法,对与呈现一个立体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当我们把以个人为主的口述看作是“点”.将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看作是“面”时.置于大事件之中的小角色的感受,会变成饶有兴味和深具学术价值的历史。在没有文字文本的时期和地域.同样可以通过口述做历史,它完全不依赖于文字文本。   1.口述史与生命史的结合在个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历程之上看到一种“命运”的起伏   个体命运是必须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显现的,生命史的研究所要关注的就应该是个人与社会、与整个世界的一种勾连和交汇的关系。当我们关注到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时,会发现,人们对生命的叙述与对生活的叙述,在时间感上的不同。生活叙述多会使用一种循环时间(circular time),如季节与年月这样的时间标志是较多使用的叙述个人生活的时间概念;叙述生命时,则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纪年时间。在一定意义上,尊重一个地方的时间观和口述人的时间感可以突破当代时间观的束缚,从而用当地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历史,最终获得一种本土(native)的框架来阐释和呈现历史。   总之,口述史与生命史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放大为一个历史的整体,以此作为一个纵向的线索;同时将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横向的线索,来牵扯出不同的个人的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正是在这纵横之间,事件和人生、社会和个人都被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一种具有整体观的口述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   2.拯救历史和贴近历史的可能   你从历史的文类而言,作为书写历史的一种“他者”,口述史在历史叙述的时间结构上的确是对常识性历史观的一种挑战。至它突破了以往的线性时间, 以一种“历史的闪现”,将线性的时间折断之时,照亮历史与记忆深处的真实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口述历史要依赖于个人的经历故事来展开的,而故事的展开都具有一种戏剧结构,在人们的口述回忆中,人的一生如同展开一个社会戏剧。当这一戏剧进入高潮时,历史的曲折也突显了出来,各种线索被扭结在一起。在这一刻,就如杜赞奇所说的那样,历史不是线性展开的,历史是分叉的复线的历史。所以,口述史作为一种历史呈现的方式,以“历史的闪现”这个特点,融合个人思想与情感的唤起和呈现, 以一种时空感的扩展与收缩之方式,体现一个亲历世界观。口述史这种“反结构”的历史闪现之时,使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进入 “阈限的境界”,从而获得拯救历史和贴近历史的一种可能。   3.口述历史与人类学的历史研究   近30年来,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化”倾向在越发突出的同时,历史学其实也在经历一个“人类学转向”的过程。当历史人类学被史学“抢注”之时,人类学家完全可以从这场纷争中跳出,并宣布:从“历史人类学”转到“人类学的历史”的时刻已经开始了。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口述史被记录的时候人类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过程、历史感与历史书写的三重关怀能释放被压抑的历史,去贴近历史本身。   三、微博给口述历史提供了新的平台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预测;201 2年底,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3.27亿,远远超过web2.0时代博客用户的增长速度。平民化、随性化、圈群化、个性化、自发传播的特性,使得微博的自媒体特征相较于博客更加凸显。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因其自身的特点,为口述历史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   首先,互联网其是人类社会一个新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基于新型的社会性网络,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信息筛选、组织、评价与传播的能力。微博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具有很大的便捷性,微博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使用户能简短、快捷的通过手机、客户端来发布信息。   其次,微博的发布带有自发传播的性质。据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为记录自己心情、寻找兴趣相同的群体、讨论共同兴趣的话题等,用户将微博作为一个即时信息的交流平台,除了发布自身信息外,近半用户表示会在微博上进行信息转发。在内容的选择上,人们倾向于关注热门信息、即时信息、并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形成以人为中心的自媒体。   这些微博口述史的特点归纳为如下的“四化”。   1.书写的平民化   传统史学关注的往往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以及与这些阶层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而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却较少予以注意,留下的史料很少。微博可以让每一个百姓接触,克服了传统史学的这一偏向,它不仅注目于惊天变革,而且也注目于市井街巷,黎民百姓,寻常人家。   2.载体的细节化   传统史学所赖以利用的各种史料,无论是关于历史人物还是关于历史事件,常常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台前的多,台后的少等等。总之.在传统史料中留给我们的只是事物事件的一部分,我们很难窥见全豹,但是在微博的上的口述史可以重述很多细节。   3.主体的多样化   自从人类传播以来,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载体,迄今先后出现了物传、占传、文传、音传、像传等多种形式。将这许多传承手段体现在微博上,让历史见证人主动叙述,这种“主动存史”行为学术价值。如此的记录媒体集中于一个叙述者身上,一定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故事。   四、以宋昌晓微博为例,探析微博作为口述史载体的可能性   作为原合肥新华书店副经理宋昌晓,在侄子@醉翁的的鼓励下,于2011年10月26日开通了微博,以历史的亲历者口述历史。到2013年1月1日,共发布微博141条,其中2/3是对于历史的记录。粉丝数量4500人,首次转载约700次(因一些微博首发于@醉翁,且@醉翁的粉丝数达到十万,所以统计不全)   1.易进入的平台,可操作性强   微博操作的便利和140字的限制,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记录媒体大相径庭。但正是这种片段化的书写,更接近口述史。它从传统的历史中分离出来的,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让我们在一些历史的细节中,感知历史。例如如下在宋昌晓微博中摘取的两条微博,就给我们再现了具象的@宋昌晓 {抽壮丁一}民国时的兵,可不像解放军都是自愿参军,且有光荣感。古语有:“好铁不打丁,好男不当兵”之说。民国的兵,由乡公所按上面三丁或二丁抽一的规定,向下摊派。由乡、保长研究定下,再派乡丁配合保长,晚间去抓。有的事先得到消息,就跑了,叫“躲壮丁”稍富裕的认为躲也有麻烦,就花钱买壮丁@宋昌晓 {抽壮丁二}买一个壮丁需十五担米。卖壮丁的,有的是家里太穷,有的是兵游子,去当兵后几个月或一年,他就偷跑回来,地方官员是不过问的。下次再卖,买的人照样付钱。还有个别军纪坏的部队,自行逮壮丁也叫拉壮丁,逮到谁谁倒霉,如刘汝民的部队就是如此。军纪好的我只见过八十八师,和八路军不相上下   2.口述历史中的互动交流   以微博作为口述历史的平台,由于它广泛的参与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倾听者和采访者,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讨,互动,例如@宋昌晓:有博友问民国时情况,我当时年青,居住在乡村见闻不广,仅就所知略叙述之以飨博友。时处抗日战争和内战,人民生活是很艰苦的,古语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如农民冬天穿草鞋,脚冻皴开裂,买不起药用针线缝。大便时无纸,取一把稻草搓软一擦了事。穿衣也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发布后就有许多粉丝互动交流。   微博作为一种传播的工具,必然有其传播的弊端,价值管理学认为,价值是相对的。专家眼中的常识可能是普通民众所不了解的知识,普通民众一些随意的不成熟的想法,也可能激发出他人的灵感,产生全新的知识。作为一个交流平台,越多的老人选择这样一个方式讲述历史,历史就有更立体的可能。在个人的“点”与历史的“面”的参照下,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在新媒体时代下,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特别要提到的是,在1959年周总理就曾提倡年长的政协委员将自己的“三亲”经历(即亲历、 亲见、亲闻)口述或撰写出来,传之后世,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在流动的历史中,每一个历史的亲历者讲述历史,会让读者们读得“妙趣横生,如痴如醉”。读历史能读出如此兴致,让年轻人也爱上历史,这正是微博口述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钟敬主《到民间去》序『A3上海民间吏艺术协会 中国民间文化(羊八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2]杨祥银 试论口述吏学的功用和困难『J]史学理论研究.2000.   [3]保尔・自普进著,革方明等译 过去的声音 口述史1M 辽宁教育出版社、   牛津走学出版社,2000   [4]许琅光著.国立墙译馆王译 边埠人一许堆光回忆录[M 台北南天书局.1997]克斯汀-海斯翠普编.贾士蘅译他者的所盘 社会人类学与自史制作[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舟司.1998   [5] 王占铭 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黄树民著.戈译林村的故事 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 晓光.微博社区中非正式交流的实证研究――以“Myspace 991l微博”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 1 l,55(4):39   [7] 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钻、蓝选居译作为文化此评的人类学[M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胡鸿保 学步忆实――“另粪学”到人类学!“纪念黄担教授从教50用年人粪学理论方法学术研讨套”论文,2002 08   [9] Aiessanro PorIelh What makes oral history different[A]Rober r Perks&A[istair’I homson(eds)The()rat Histnry Rt^‘Ier[c]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8   [10]张原 《口述历史:社会生活的历史闪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期 总期201期

  摘 要: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自出现以来以井喷式的发展,介入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逐渐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口述史(oral history),以个人口头叙述的方式呈现个体亲历的生活事件及感受. 它们在这个特殊的结点连接,都以相对个人的行为方式形成影响。当微博形成一个话题后会造成广泛的影响,同样当一群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口述最终形成资料保存后也会成为历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现实。本文就最近微博上一位82岁博主的口述历史。对口述历史的新书写做了一定探析。   关键词:微博;口述历史   微博作为一种迷你型博客,在社会生活方面,成为关注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社会热点问题的全新民意传达渠道。在加强舆论监督、提升执政水平、改善社会民生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信息生活方而,大量的用户贡献着海量信息,使得微博中的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人们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交换信息、交流思想、各取所需,享受着信息化带来的种种便利。随着用户信息交流程度的不断深入,微博的功能与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传播信息,更成为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创造知识的重要平台。   而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口述史(oral history),则是以口头叙述的方式呈现的,它受到个人生命周期的限制,主要是对个人亲历的生活事件及感受的叙述.口述历史最为突出的功用在于收集口述凭证.弥补文字资料的不足。同时作为集体传承的程式化的历史传统则有唤起民族历史记忆,激发自我意识的重要意义。   书写微博和个人口述都属于相对个人的行为,但当微博形成一个话题后能造成广泛的影响,同样当一群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口述最终形成资料保存后也会成为历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影响着现实。在最近的微博中有一位82岁的博主,他不是为了上微博交友,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通过微博这一平台口述自己亲历的历史。本文旨在就微博上的口述史做一定探析。   一、关于口述史的回望   口述历史的形式古已有之,在人类历史上,在撰写史书之前,就有从事访谈和搜集史料的工作。3000多年前就把专门为史官搜集内容的人称作“书记”,“动则左使书之,言则右使书之”就是这些书记对君王言行举止的记载。到了汉代,司马迁作《史记》,就使用了大量口述史料和文献记载撰写。而西方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也被认为是典型的口述史书。   但是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立的史学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的现代史学家艾伦・芮文斯于提出的。他通过笔录访谈搜集了大量美国普通民众的口述资料,并在1948年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哥伦比亚口述档案馆。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大陆也通过访谈方式收集了大量关于解放前的口述史料。例如,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实地调查和访问记录,带有“忆苦思甜”性质的“四史”回忆资料(家史、村史、厂史、社史等)。   随着1967年美国成立“口述史协会”,1980年该协会制订了口述史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口述史成了真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被广泛的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社会史、政治史、企业史、部落史、文化史、科学史、妇女史、体育史、艺术史、儿童生活史、军事史和建筑史等等。   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就有对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实地调研,并撰写了一些调研报告。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开始关注和重视口述的研究方法,这在史学界也有体现,其中相关书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口述自传丛书》颇受学界好评。此外,近年来还出版了几本口述史专著值得一提,如定宜庄著《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王俊义、丁东主编的《口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小江主编的《让女人自己说话》(四卷本“文化寻踪”、“民族叙事”。亲历战争”、“独立的过程”,三联书店,2003年版),等等。中国的口述史学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二、口述历史的意义   口述史作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法,对与呈现一个立体的历史有重要意义。当我们把以个人为主的口述看作是“点”.将文献记载的历史背景看作是“面”时.置于大事件之中的小角色的感受,会变成饶有兴味和深具学术价值的历史。在没有文字文本的时期和地域.同样可以通过口述做历史,它完全不依赖于文字文本。   1.口述史与生命史的结合在个人的生活与生命的历程之上看到一种“命运”的起伏   个体命运是必须在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中显现的,生命史的研究所要关注的就应该是个人与社会、与整个世界的一种勾连和交汇的关系。当我们关注到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时,会发现,人们对生命的叙述与对生活的叙述,在时间感上的不同。生活叙述多会使用一种循环时间(circular time),如季节与年月这样的时间标志是较多使用的叙述个人生活的时间概念;叙述生命时,则经常使用的是一种纪年时间。在一定意义上,尊重一个地方的时间观和口述人的时间感可以突破当代时间观的束缚,从而用当地的时间来思考和理解历史,最终获得一种本土(native)的框架来阐释和呈现历史。   总之,口述史与生命史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放大为一个历史的整体,以此作为一个纵向的线索;同时将一个历史事件作为一个横向的线索,来牵扯出不同的个人的命运是如何交织在一起。正是在这纵横之间,事件和人生、社会和个人都被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一种具有整体观的口述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   2.拯救历史和贴近历史的可能   你从历史的文类而言,作为书写历史的一种“他者”,口述史在历史叙述的时间结构上的确是对常识性历史观的一种挑战。至它突破了以往的线性时间, 以一种“历史的闪现”,将线性的时间折断之时,照亮历史与记忆深处的真实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口述历史要依赖于个人的经历故事来展开的,而故事的展开都具有一种戏剧结构,在人们的口述回忆中,人的一生如同展开一个社会戏剧。当这一戏剧进入高潮时,历史的曲折也突显了出来,各种线索被扭结在一起。在这一刻,就如杜赞奇所说的那样,历史不是线性展开的,历史是分叉的复线的历史。所以,口述史作为一种历史呈现的方式,以“历史的闪现”这个特点,融合个人思想与情感的唤起和呈现, 以一种时空感的扩展与收缩之方式,体现一个亲历世界观。口述史这种“反结构”的历史闪现之时,使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进入 “阈限的境界”,从而获得拯救历史和贴近历史的一种可能。   3.口述历史与人类学的历史研究   近30年来,人类学研究的“历史化”倾向在越发突出的同时,历史学其实也在经历一个“人类学转向”的过程。当历史人类学被史学“抢注”之时,人类学家完全可以从这场纷争中跳出,并宣布:从“历史人类学”转到“人类学的历史”的时刻已经开始了。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口述史被记录的时候人类历史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过程、历史感与历史书写的三重关怀能释放被压抑的历史,去贴近历史本身。   三、微博给口述历史提供了新的平台   据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预测;201 2年底,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3.27亿,远远超过web2.0时代博客用户的增长速度。平民化、随性化、圈群化、个性化、自发传播的特性,使得微博的自媒体特征相较于博客更加凸显。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手段,因其自身的特点,为口述历史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   首先,互联网其是人类社会一个新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平台,基于新型的社会性网络,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了信息筛选、组织、评价与传播的能力。微博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具有很大的便捷性,微博实现了电脑与手机的终端融合,使用户能简短、快捷的通过手机、客户端来发布信息。   其次,微博的发布带有自发传播的性质。据中国互联网调查数据显示:微博用户使用微博的目的主要为记录自己心情、寻找兴趣相同的群体、讨论共同兴趣的话题等,用户将微博作为一个即时信息的交流平台,除了发布自身信息外,近半用户表示会在微博上进行信息转发。在内容的选择上,人们倾向于关注热门信息、即时信息、并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转发,形成以人为中心的自媒体。   这些微博口述史的特点归纳为如下的“四化”。   1.书写的平民化   传统史学关注的往往是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以及与这些阶层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而对处于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却较少予以注意,留下的史料很少。微博可以让每一个百姓接触,克服了传统史学的这一偏向,它不仅注目于惊天变革,而且也注目于市井街巷,黎民百姓,寻常人家。   2.载体的细节化   传统史学所赖以利用的各种史料,无论是关于历史人物还是关于历史事件,常常是正面的多,负面的少;台前的多,台后的少等等。总之.在传统史料中留给我们的只是事物事件的一部分,我们很难窥见全豹,但是在微博的上的口述史可以重述很多细节。   3.主体的多样化   自从人类传播以来,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传承载体,迄今先后出现了物传、占传、文传、音传、像传等多种形式。将这许多传承手段体现在微博上,让历史见证人主动叙述,这种“主动存史”行为学术价值。如此的记录媒体集中于一个叙述者身上,一定有许多原汁原味的故事。   四、以宋昌晓微博为例,探析微博作为口述史载体的可能性   作为原合肥新华书店副经理宋昌晓,在侄子@醉翁的的鼓励下,于2011年10月26日开通了微博,以历史的亲历者口述历史。到2013年1月1日,共发布微博141条,其中2/3是对于历史的记录。粉丝数量4500人,首次转载约700次(因一些微博首发于@醉翁,且@醉翁的粉丝数达到十万,所以统计不全)   1.易进入的平台,可操作性强   微博操作的便利和140字的限制,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记录媒体大相径庭。但正是这种片段化的书写,更接近口述史。它从传统的历史中分离出来的,以一种别具一格的方式,让我们在一些历史的细节中,感知历史。例如如下在宋昌晓微博中摘取的两条微博,就给我们再现了具象的@宋昌晓 {抽壮丁一}民国时的兵,可不像解放军都是自愿参军,且有光荣感。古语有:“好铁不打丁,好男不当兵”之说。民国的兵,由乡公所按上面三丁或二丁抽一的规定,向下摊派。由乡、保长研究定下,再派乡丁配合保长,晚间去抓。有的事先得到消息,就跑了,叫“躲壮丁”稍富裕的认为躲也有麻烦,就花钱买壮丁@宋昌晓 {抽壮丁二}买一个壮丁需十五担米。卖壮丁的,有的是家里太穷,有的是兵游子,去当兵后几个月或一年,他就偷跑回来,地方官员是不过问的。下次再卖,买的人照样付钱。还有个别军纪坏的部队,自行逮壮丁也叫拉壮丁,逮到谁谁倒霉,如刘汝民的部队就是如此。军纪好的我只见过八十八师,和八路军不相上下   2.口述历史中的互动交流   以微博作为口述历史的平台,由于它广泛的参与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倾听者和采访者,大家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讨,互动,例如@宋昌晓:有博友问民国时情况,我当时年青,居住在乡村见闻不广,仅就所知略叙述之以飨博友。时处抗日战争和内战,人民生活是很艰苦的,古语说: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如农民冬天穿草鞋,脚冻皴开裂,买不起药用针线缝。大便时无纸,取一把稻草搓软一擦了事。穿衣也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发布后就有许多粉丝互动交流。   微博作为一种传播的工具,必然有其传播的弊端,价值管理学认为,价值是相对的。专家眼中的常识可能是普通民众所不了解的知识,普通民众一些随意的不成熟的想法,也可能激发出他人的灵感,产生全新的知识。作为一个交流平台,越多的老人选择这样一个方式讲述历史,历史就有更立体的可能。在个人的“点”与历史的“面”的参照下,作为一种历史记录,在新媒体时代下,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特别要提到的是,在1959年周总理就曾提倡年长的政协委员将自己的“三亲”经历(即亲历、 亲见、亲闻)口述或撰写出来,传之后世,以起到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在流动的历史中,每一个历史的亲历者讲述历史,会让读者们读得“妙趣横生,如痴如醉”。读历史能读出如此兴致,让年轻人也爱上历史,这正是微博口述史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钟敬主《到民间去》序『A3上海民间吏艺术协会 中国民间文化(羊八集)[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2]杨祥银 试论口述吏学的功用和困难『J]史学理论研究.2000.   [3]保尔・自普进著,革方明等译 过去的声音 口述史1M 辽宁教育出版社、   牛津走学出版社,2000   [4]许琅光著.国立墙译馆王译 边埠人一许堆光回忆录[M 台北南天书局.1997]克斯汀-海斯翠普编.贾士蘅译他者的所盘 社会人类学与自史制作[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舟司.1998   [5] 王占铭 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黄树民著.戈译林村的故事 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 晓光.微博社区中非正式交流的实证研究――以“Myspace 991l微博”为例.图书情报工作.20 1 l,55(4):39   [7] 米开尔・M・J・费彻尔著.王铭钻、蓝选居译作为文化此评的人类学[M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8]胡鸿保 学步忆实――“另粪学”到人类学!“纪念黄担教授从教50用年人粪学理论方法学术研讨套”论文,2002 08   [9] Aiessanro PorIelh What makes oral history different[A]Rober r Perks&A[istair’I homson(eds)The()rat Histnry Rt^‘Ier[c]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8   [10]张原 《口述历史:社会生活的历史闪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5期 总期201期


相关内容

  • 不知道怎么投稿?历史学学术期刊C类以上最全栏目在这里!
  • ◆  ◆  ◆  ◆  ◆ <历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史家与史学.学术述评.读史札记.讨论与评议. 书评.海外新书评介.读者来信等. ◆  ◆  ◆  ◆  ◆ <近代史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专题研究.人物研究 ...

  • [顾维钧回忆录]重新出版记
  • 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职业外交家,有着传奇性的一生.他担任过外交总长,国务总理.驻美.英.法公使.大使,后期又出任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逾半个世纪,经历过一系列中外关系的大事.而<顾维钧回忆录>是巨变频仍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历史特别是国际关系领域许多重大情节的权威记录,历久不衰. ...

  • 从_史记_采撰特点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_金久红
  • 2006年第4期(总第198期) 北方论丛 THENORTHERNFORUM No14,2006TotalNo1198 [史学博士论坛] 从<史记>采撰特点 看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 [摘 要],时有所 见.,它表明司马迁在这两种材料的可信度上并没有成见.在尊经传.,.而在这两者互相印证 ...

  • 抗战名将郭勋祺之女:留住抗战川军的记忆
  • 中新社成都9月2日电 (贺劭清)"我不是为父亲一人立传,而是想留住这一代抗战川军的记忆."2日上午,抗战名将郭勋祺之女郭开慧将历时8年写就的新书<川军骁将郭勋祺--抗战篇>放在书柜的醒目处. 看着书柜中川籍抗战老兵手抄的回忆资料.文献摘要,年过七旬的郭开慧一度哽咽:& ...

  • 大学生可以投稿的期刊
  • 一:报纸 1<现代女报社>周报,一周两期,一期十六版. 栏目设置: (1).生活周刊:以优美的文笔摆绘爱情的痛与乐,婚姻的智慧与斗 争,亲情的感人至深.每篇五千字左右. (2).社会周刊:以纪实的手法挖掘人情人性之中的真善美假丑恶. 人物时间地点交待清楚.每篇五千字左右. E-mail: ...

  • 人生的排比句
  • 人生的排比句 1.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船,它载着你不停的漂来漂去,却没有目的地.有人说人生是一座危险的桥,也是一座快乐的桥,除了走过去,你选择退路的余地.人生是一支笔,每一笔都带着喜怒哀乐.人生是-- 2.有人说,人生是一条路,一条坎坷不平的路.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游戏,只注重过程,不在乎结局.有人说,人 ...

  • 思念的泪花依然晶莹而年轻
  • --以此纪念周恩来总理 钱文忠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0日   24 版) 37年前的1976年年初,我还不满10岁,第一次知道我的父亲居然会哭.那一晚,父亲坐在床沿,捧着报纸.口中低声念着,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这一幕让我震惊,也因此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在那个年代, ...

  •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 16 新疆地方志 2007年第3期 方志论坛 浅谈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新疆吐鲁番地委史志办 王杉圣 摘 要 以口述形式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在档案界和史学界已成为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 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但在方志界对它的作用和意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口述资料为历史.经济和社会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 ...

  • 影像?记忆与认同――口述史纪录片的历史真实
  • [摘要]影像的本性即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以记录不可复原的时间及事件显示出影像独特的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期,从政治.经济到伦理社会道德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民主化进程日渐深入,用影像记录的手段去记录当下最为真实的时代面貌与历史事件,引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