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如果这两份报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能"911"就不会发生

城市

「万物简史」如果这两份报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能“911”就不会发生

苏琦2 小时前

一份是“凤凰城备忘录”,一份是“明尼苏达猜想”

拥有众多精英人士和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巨额资金投入的美国情报界没能预测并阻止“9·11”事件的发生,这不仅被视为一种耻辱,也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犯的疏忽。事后美国情报部门展开了联合复盘行动,以期找出盲点和梗阻点,看看到底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对“9·11”事件的发生居然一无所知,要知道他们和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已经较量了多年,对他们一直严防死守。

在复盘过程中,联邦调查局内部一份名为“凤凰城备忘录”的神奇文件浮出了水面,引发了轩然大波,并让联邦调查局陷入了尴尬被动的境地。

在这份于 2001 年 7 月 10 日提交的报告中,一名在亚利桑那州工作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肯·威廉姆斯,向他所隶属的华盛顿市和纽约市的上级领导各提交了一份“电子报告”。在这份长达 6 页的报告开头,威廉姆斯预言般地写到:“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向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当局汇报一种可能性,即本·拉登及其团伙可能正在合力将一些学生送到美国的各所民航院校去学习。”

在此之前,威廉姆斯观察到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让他产生了怀疑。他发现在最近几年里,有一大批人涌入美国亚利桑那州并在各种飞行院校和其他民航学院注册,而他觉得这些人的背景值得查一查。威廉姆斯曾面询过其中几个人,一位名叫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的男子是持 F-1 签证从英国入境美国的航空工程学生,在他家里发现了本·拉登的照片。苏布拉曾告诉威廉姆斯,他认为在海湾地区和非洲等地遭到袭击的美国军队和大使馆,都应该成为伊斯兰国家的合法军事目标。

威廉姆斯还指出另外 9 名学生,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印度、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也都在不同的飞行院校里注册学习。而这 9 个人都和一些激进的伊斯兰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威廉姆斯认为,基地组织可能正在谋划一些严密的、针对民航系统的渗透方案。如果不加以阻止,所怀疑的情况一旦属实,便会最终导致在世界各地的民航飞行系统中,一些处于关键工作岗位的人将会是危险分子,他们很可能会发动一些恐怖活动,破坏民航的相关项目实施计划。威廉姆斯提议联邦调查局应当将美国境内所有的飞行院校进行统计造册,并对所有申请签证前往其中任何一处机构学习的人加以标注和调查。

这么一份富有洞见和前瞻性的报告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一路复盘下来,人们发现了这份报告的轨迹。威廉姆斯采用的是供调查局内部使用的“自动案件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近似于老古董式的电子信息储存系统,但联邦调查局内部当时只能通过它进行在查案件信息的分享。

尽管这份报告曾指明要递交给数名高层官员,其中甚至包括华盛顿特区专门负责激进原教旨主义组织的领导人戴维·弗拉斯卡。然而,威廉姆斯提交的备忘录很快便掉进了联邦调查局内部的“黑洞”里。过了大约三个星期,备忘录都一直处于原封不动的状态。最终,这份报告递交给了一位分析家,他将这份报告标注为“普通”而非“紧急”。而另外一名纽约探员也只评价该报告为“只是一种猜测,并非很重要”。虽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析家们应当把对这类文件的分析报告递交给上级查阅,但是这份“凤凰城备忘录”却最终没能递到弗拉斯卡的手中。

面对来自舆论界官僚主义甚至渎职的指责,情报界的官员回应道,即使威廉姆斯的信件被及时交到弗拉斯卡的手中,也未必就能避免“9·11”事件的发生。首先威廉姆斯自己在信中也认为这是一个“长远”的威胁。其次在“9·11”事件之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要参照全美的各所飞行院校的入学记录来对签证申请的记录进行比对分析,估计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此外,在 2001 年,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还多为技术盲,基本上不会互通电子邮件,更不会根据飞行学院的入学记录去对签证申请记录进行数据分析。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令美国情报界再度难堪的关于“明尼苏达猜想”的失误被“发掘”了出来。

刚好在肯·威廉姆斯提交“凤凰城备忘录”后的一个月,扎卡里亚·穆萨维在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泛美国际飞行学院注册学习。指导教师和其他的学院雇员很快就对这位新学员产生了怀疑。穆萨维用现金支付了高达 8300 美元的学费,而且对驾驶舱门操作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却一再表示对驾驶真正的飞机完全不感兴趣。泛美国际飞行学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联邦调查局,并将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调查局在对穆萨维的背景进行了一次快速调查后,于 2001 年 8 月 16 日在一家汽车旅馆以违反移民法为由将他逮捕了。

在对穆萨维进行了审问之后,以哈利·萨米特和格雷格·琼斯为首的调查人员确信他将作出危机美国安全的行动,并且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阴谋组织的成员。只有,调查人员为了在明尼苏达分局取得搜查许可证,以便对穆萨维的私人物品如笔记本电脑进行检查,开始积极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但却被否决,因为上级部门认为申请中提及的证据并不充分,只不过是又一个异想天开的猜测。

格雷格·琼斯曾一度警告说,穆萨维可能会涉及利用一种什么物体撞向世贸大厦的阴谋。直到“9·11”事件发生后的当天下午,这份搜查许可证才最终得到批准。

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如果威廉姆斯的“凤凰城备忘录”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明尼苏达猜想”就不会显得那么“异想天开”,而格雷格·琼斯申请的搜查证就会被批下来,那扎卡里亚·穆萨维和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等人之间的关联就会被发现,或许“9·11”事件就能够被阻止。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凤凰城备忘录”和“明尼苏达猜想”能够在相关领导者那里发生勾连和碰撞,从而使两个相邻空间里的灵感能够穿越结合为智慧的火花,然而这样的情形只能发生在超线性的信息外溢的液态网络环境中,而“9·11”事件发生前联邦调查局内部单线的、自下而上且彼此隔绝的网络系统,恰恰构成了一个反信息外溢从而屏蔽高效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

推荐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城市

「万物简史」如果这两份报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能“911”就不会发生

苏琦2 小时前

11

一份是“凤凰城备忘录”,一份是“明尼苏达猜想”

拥有众多精英人士和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巨额资金投入的美国情报界没能预测并阻止“9·11”事件的发生,这不仅被视为一种耻辱,也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犯的疏忽。事后美国情报部门展开了联合复盘行动,以期找出盲点和梗阻点,看看到底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对“9·11”事件的发生居然一无所知,要知道他们和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已经较量了多年,对他们一直严防死守。

在复盘过程中,联邦调查局内部一份名为“凤凰城备忘录”的神奇文件浮出了水面,引发了轩然大波,并让联邦调查局陷入了尴尬被动的境地。

在这份于 2001 年 7 月 10 日提交的报告中,一名在亚利桑那州工作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肯·威廉姆斯,向他所隶属的华盛顿市和纽约市的上级领导各提交了一份“电子报告”。在这份长达 6 页的报告开头,威廉姆斯预言般地写到:“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向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当局汇报一种可能性,即本·拉登及其团伙可能正在合力将一些学生送到美国的各所民航院校去学习。”

在此之前,威廉姆斯观察到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让他产生了怀疑。他发现在最近几年里,有一大批人涌入美国亚利桑那州并在各种飞行院校和其他民航学院注册,而他觉得这些人的背景值得查一查。威廉姆斯曾面询过其中几个人,一位名叫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的男子是持 F-1 签证从英国入境美国的航空工程学生,在他家里发现了本·拉登的照片。苏布拉曾告诉威廉姆斯,他认为在海湾地区和非洲等地遭到袭击的美国军队和大使馆,都应该成为伊斯兰国家的合法军事目标。

威廉姆斯还指出另外 9 名学生,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印度、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也都在不同的飞行院校里注册学习。而这 9 个人都和一些激进的伊斯兰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威廉姆斯认为,基地组织可能正在谋划一些严密的、针对民航系统的渗透方案。如果不加以阻止,所怀疑的情况一旦属实,便会最终导致在世界各地的民航飞行系统中,一些处于关键工作岗位的人将会是危险分子,他们很可能会发动一些恐怖活动,破坏民航的相关项目实施计划。威廉姆斯提议联邦调查局应当将美国境内所有的飞行院校进行统计造册,并对所有申请签证前往其中任何一处机构学习的人加以标注和调查。

这么一份富有洞见和前瞻性的报告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一路复盘下来,人们发现了这份报告的轨迹。威廉姆斯采用的是供调查局内部使用的“自动案件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近似于老古董式的电子信息储存系统,但联邦调查局内部当时只能通过它进行在查案件信息的分享。

尽管这份报告曾指明要递交给数名高层官员,其中甚至包括华盛顿特区专门负责激进原教旨主义组织的领导人戴维·弗拉斯卡。然而,威廉姆斯提交的备忘录很快便掉进了联邦调查局内部的“黑洞”里。过了大约三个星期,备忘录都一直处于原封不动的状态。最终,这份报告递交给了一位分析家,他将这份报告标注为“普通”而非“紧急”。而另外一名纽约探员也只评价该报告为“只是一种猜测,并非很重要”。虽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析家们应当把对这类文件的分析报告递交给上级查阅,但是这份“凤凰城备忘录”却最终没能递到弗拉斯卡的手中。

面对来自舆论界官僚主义甚至渎职的指责,情报界的官员回应道,即使威廉姆斯的信件被及时交到弗拉斯卡的手中,也未必就能避免“9·11”事件的发生。首先威廉姆斯自己在信中也认为这是一个“长远”的威胁。其次在“9·11”事件之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要参照全美的各所飞行院校的入学记录来对签证申请的记录进行比对分析,估计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此外,在 2001 年,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还多为技术盲,基本上不会互通电子邮件,更不会根据飞行学院的入学记录去对签证申请记录进行数据分析。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令美国情报界再度难堪的关于“明尼苏达猜想”的失误被“发掘”了出来。

刚好在肯·威廉姆斯提交“凤凰城备忘录”后的一个月,扎卡里亚·穆萨维在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泛美国际飞行学院注册学习。指导教师和其他的学院雇员很快就对这位新学员产生了怀疑。穆萨维用现金支付了高达 8300 美元的学费,而且对驾驶舱门操作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却一再表示对驾驶真正的飞机完全不感兴趣。泛美国际飞行学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联邦调查局,并将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调查局在对穆萨维的背景进行了一次快速调查后,于 2001 年 8 月 16 日在一家汽车旅馆以违反移民法为由将他逮捕了。

在对穆萨维进行了审问之后,以哈利·萨米特和格雷格·琼斯为首的调查人员确信他将作出危机美国安全的行动,并且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阴谋组织的成员。只有,调查人员为了在明尼苏达分局取得搜查许可证,以便对穆萨维的私人物品如笔记本电脑进行检查,开始积极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但却被否决,因为上级部门认为申请中提及的证据并不充分,只不过是又一个异想天开的猜测。

格雷格·琼斯曾一度警告说,穆萨维可能会涉及利用一种什么物体撞向世贸大厦的阴谋。直到“9·11”事件发生后的当天下午,这份搜查许可证才最终得到批准。

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如果威廉姆斯的“凤凰城备忘录”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明尼苏达猜想”就不会显得那么“异想天开”,而格雷格·琼斯申请的搜查证就会被批下来,那扎卡里亚·穆萨维和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等人之间的关联就会被发现,或许“9·11”事件就能够被阻止。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凤凰城备忘录”和“明尼苏达猜想”能够在相关领导者那里发生勾连和碰撞,从而使两个相邻空间里的灵感能够穿越结合为智慧的火花,然而这样的情形只能发生在超线性的信息外溢的液态网络环境中,而“9·11”事件发生前联邦调查局内部单线的、自下而上且彼此隔绝的网络系统,恰恰构成了一个反信息外溢从而屏蔽高效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

推荐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城市

「万物简史」如果这两份报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能“911”就不会发生

苏琦2 小时前

一份是“凤凰城备忘录”,一份是“明尼苏达猜想”

拥有众多精英人士和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巨额资金投入的美国情报界没能预测并阻止“9·11”事件的发生,这不仅被视为一种耻辱,也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犯的疏忽。事后美国情报部门展开了联合复盘行动,以期找出盲点和梗阻点,看看到底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对“9·11”事件的发生居然一无所知,要知道他们和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已经较量了多年,对他们一直严防死守。

在复盘过程中,联邦调查局内部一份名为“凤凰城备忘录”的神奇文件浮出了水面,引发了轩然大波,并让联邦调查局陷入了尴尬被动的境地。

在这份于 2001 年 7 月 10 日提交的报告中,一名在亚利桑那州工作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肯·威廉姆斯,向他所隶属的华盛顿市和纽约市的上级领导各提交了一份“电子报告”。在这份长达 6 页的报告开头,威廉姆斯预言般地写到:“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向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当局汇报一种可能性,即本·拉登及其团伙可能正在合力将一些学生送到美国的各所民航院校去学习。”

在此之前,威廉姆斯观察到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让他产生了怀疑。他发现在最近几年里,有一大批人涌入美国亚利桑那州并在各种飞行院校和其他民航学院注册,而他觉得这些人的背景值得查一查。威廉姆斯曾面询过其中几个人,一位名叫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的男子是持 F-1 签证从英国入境美国的航空工程学生,在他家里发现了本·拉登的照片。苏布拉曾告诉威廉姆斯,他认为在海湾地区和非洲等地遭到袭击的美国军队和大使馆,都应该成为伊斯兰国家的合法军事目标。

威廉姆斯还指出另外 9 名学生,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印度、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也都在不同的飞行院校里注册学习。而这 9 个人都和一些激进的伊斯兰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威廉姆斯认为,基地组织可能正在谋划一些严密的、针对民航系统的渗透方案。如果不加以阻止,所怀疑的情况一旦属实,便会最终导致在世界各地的民航飞行系统中,一些处于关键工作岗位的人将会是危险分子,他们很可能会发动一些恐怖活动,破坏民航的相关项目实施计划。威廉姆斯提议联邦调查局应当将美国境内所有的飞行院校进行统计造册,并对所有申请签证前往其中任何一处机构学习的人加以标注和调查。

这么一份富有洞见和前瞻性的报告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一路复盘下来,人们发现了这份报告的轨迹。威廉姆斯采用的是供调查局内部使用的“自动案件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近似于老古董式的电子信息储存系统,但联邦调查局内部当时只能通过它进行在查案件信息的分享。

尽管这份报告曾指明要递交给数名高层官员,其中甚至包括华盛顿特区专门负责激进原教旨主义组织的领导人戴维·弗拉斯卡。然而,威廉姆斯提交的备忘录很快便掉进了联邦调查局内部的“黑洞”里。过了大约三个星期,备忘录都一直处于原封不动的状态。最终,这份报告递交给了一位分析家,他将这份报告标注为“普通”而非“紧急”。而另外一名纽约探员也只评价该报告为“只是一种猜测,并非很重要”。虽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析家们应当把对这类文件的分析报告递交给上级查阅,但是这份“凤凰城备忘录”却最终没能递到弗拉斯卡的手中。

面对来自舆论界官僚主义甚至渎职的指责,情报界的官员回应道,即使威廉姆斯的信件被及时交到弗拉斯卡的手中,也未必就能避免“9·11”事件的发生。首先威廉姆斯自己在信中也认为这是一个“长远”的威胁。其次在“9·11”事件之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要参照全美的各所飞行院校的入学记录来对签证申请的记录进行比对分析,估计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此外,在 2001 年,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还多为技术盲,基本上不会互通电子邮件,更不会根据飞行学院的入学记录去对签证申请记录进行数据分析。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令美国情报界再度难堪的关于“明尼苏达猜想”的失误被“发掘”了出来。

刚好在肯·威廉姆斯提交“凤凰城备忘录”后的一个月,扎卡里亚·穆萨维在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泛美国际飞行学院注册学习。指导教师和其他的学院雇员很快就对这位新学员产生了怀疑。穆萨维用现金支付了高达 8300 美元的学费,而且对驾驶舱门操作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却一再表示对驾驶真正的飞机完全不感兴趣。泛美国际飞行学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联邦调查局,并将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调查局在对穆萨维的背景进行了一次快速调查后,于 2001 年 8 月 16 日在一家汽车旅馆以违反移民法为由将他逮捕了。

在对穆萨维进行了审问之后,以哈利·萨米特和格雷格·琼斯为首的调查人员确信他将作出危机美国安全的行动,并且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阴谋组织的成员。只有,调查人员为了在明尼苏达分局取得搜查许可证,以便对穆萨维的私人物品如笔记本电脑进行检查,开始积极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但却被否决,因为上级部门认为申请中提及的证据并不充分,只不过是又一个异想天开的猜测。

格雷格·琼斯曾一度警告说,穆萨维可能会涉及利用一种什么物体撞向世贸大厦的阴谋。直到“9·11”事件发生后的当天下午,这份搜查许可证才最终得到批准。

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如果威廉姆斯的“凤凰城备忘录”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明尼苏达猜想”就不会显得那么“异想天开”,而格雷格·琼斯申请的搜查证就会被批下来,那扎卡里亚·穆萨维和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等人之间的关联就会被发现,或许“9·11”事件就能够被阻止。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凤凰城备忘录”和“明尼苏达猜想”能够在相关领导者那里发生勾连和碰撞,从而使两个相邻空间里的灵感能够穿越结合为智慧的火花,然而这样的情形只能发生在超线性的信息外溢的液态网络环境中,而“9·11”事件发生前联邦调查局内部单线的、自下而上且彼此隔绝的网络系统,恰恰构成了一个反信息外溢从而屏蔽高效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

推荐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城市

「万物简史」如果这两份报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可能“911”就不会发生

苏琦2 小时前

11

一份是“凤凰城备忘录”,一份是“明尼苏达猜想”

拥有众多精英人士和先进科技手段以及巨额资金投入的美国情报界没能预测并阻止“9·11”事件的发生,这不仅被视为一种耻辱,也被视为一种不可再犯的疏忽。事后美国情报部门展开了联合复盘行动,以期找出盲点和梗阻点,看看到底哪些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他们对“9·11”事件的发生居然一无所知,要知道他们和本·拉登及其基地组织已经较量了多年,对他们一直严防死守。

在复盘过程中,联邦调查局内部一份名为“凤凰城备忘录”的神奇文件浮出了水面,引发了轩然大波,并让联邦调查局陷入了尴尬被动的境地。

在这份于 2001 年 7 月 10 日提交的报告中,一名在亚利桑那州工作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肯·威廉姆斯,向他所隶属的华盛顿市和纽约市的上级领导各提交了一份“电子报告”。在这份长达 6 页的报告开头,威廉姆斯预言般地写到:“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向联邦调查局和纽约市当局汇报一种可能性,即本·拉登及其团伙可能正在合力将一些学生送到美国的各所民航院校去学习。”

在此之前,威廉姆斯观察到一种反复出现的模式,让他产生了怀疑。他发现在最近几年里,有一大批人涌入美国亚利桑那州并在各种飞行院校和其他民航学院注册,而他觉得这些人的背景值得查一查。威廉姆斯曾面询过其中几个人,一位名叫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的男子是持 F-1 签证从英国入境美国的航空工程学生,在他家里发现了本·拉登的照片。苏布拉曾告诉威廉姆斯,他认为在海湾地区和非洲等地遭到袭击的美国军队和大使馆,都应该成为伊斯兰国家的合法军事目标。

威廉姆斯还指出另外 9 名学生,分别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印度、沙特和其他中东国家,也都在不同的飞行院校里注册学习。而这 9 个人都和一些激进的伊斯兰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威廉姆斯认为,基地组织可能正在谋划一些严密的、针对民航系统的渗透方案。如果不加以阻止,所怀疑的情况一旦属实,便会最终导致在世界各地的民航飞行系统中,一些处于关键工作岗位的人将会是危险分子,他们很可能会发动一些恐怖活动,破坏民航的相关项目实施计划。威廉姆斯提议联邦调查局应当将美国境内所有的飞行院校进行统计造册,并对所有申请签证前往其中任何一处机构学习的人加以标注和调查。

这么一份富有洞见和前瞻性的报告为什么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呢?一路复盘下来,人们发现了这份报告的轨迹。威廉姆斯采用的是供调查局内部使用的“自动案件支持系统”。这个系统是一种近似于老古董式的电子信息储存系统,但联邦调查局内部当时只能通过它进行在查案件信息的分享。

尽管这份报告曾指明要递交给数名高层官员,其中甚至包括华盛顿特区专门负责激进原教旨主义组织的领导人戴维·弗拉斯卡。然而,威廉姆斯提交的备忘录很快便掉进了联邦调查局内部的“黑洞”里。过了大约三个星期,备忘录都一直处于原封不动的状态。最终,这份报告递交给了一位分析家,他将这份报告标注为“普通”而非“紧急”。而另外一名纽约探员也只评价该报告为“只是一种猜测,并非很重要”。虽然按照标准操作流程,分析家们应当把对这类文件的分析报告递交给上级查阅,但是这份“凤凰城备忘录”却最终没能递到弗拉斯卡的手中。

面对来自舆论界官僚主义甚至渎职的指责,情报界的官员回应道,即使威廉姆斯的信件被及时交到弗拉斯卡的手中,也未必就能避免“9·11”事件的发生。首先威廉姆斯自己在信中也认为这是一个“长远”的威胁。其次在“9·11”事件之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要参照全美的各所飞行院校的入学记录来对签证申请的记录进行比对分析,估计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此外,在 2001 年,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还多为技术盲,基本上不会互通电子邮件,更不会根据飞行学院的入学记录去对签证申请记录进行数据分析。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接下来令美国情报界再度难堪的关于“明尼苏达猜想”的失误被“发掘”了出来。

刚好在肯·威廉姆斯提交“凤凰城备忘录”后的一个月,扎卡里亚·穆萨维在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泛美国际飞行学院注册学习。指导教师和其他的学院雇员很快就对这位新学员产生了怀疑。穆萨维用现金支付了高达 8300 美元的学费,而且对驾驶舱门操作的细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却一再表示对驾驶真正的飞机完全不感兴趣。泛美国际飞行学院的工作人员联系了联邦调查局,并将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调查局在对穆萨维的背景进行了一次快速调查后,于 2001 年 8 月 16 日在一家汽车旅馆以违反移民法为由将他逮捕了。

在对穆萨维进行了审问之后,以哈利·萨米特和格雷格·琼斯为首的调查人员确信他将作出危机美国安全的行动,并且可能是一个更大的阴谋组织的成员。只有,调查人员为了在明尼苏达分局取得搜查许可证,以便对穆萨维的私人物品如笔记本电脑进行检查,开始积极向上级部门进行申请,但却被否决,因为上级部门认为申请中提及的证据并不充分,只不过是又一个异想天开的猜测。

格雷格·琼斯曾一度警告说,穆萨维可能会涉及利用一种什么物体撞向世贸大厦的阴谋。直到“9·11”事件发生后的当天下午,这份搜查许可证才最终得到批准。

人们不禁扼腕叹息,如果威廉姆斯的“凤凰城备忘录”引起足够的重视,可能“明尼苏达猜想”就不会显得那么“异想天开”,而格雷格·琼斯申请的搜查证就会被批下来,那扎卡里亚·穆萨维和扎卡里亚·穆斯塔法·苏布拉等人之间的关联就会被发现,或许“9·11”事件就能够被阻止。

当然,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凤凰城备忘录”和“明尼苏达猜想”能够在相关领导者那里发生勾连和碰撞,从而使两个相邻空间里的灵感能够穿越结合为智慧的火花,然而这样的情形只能发生在超线性的信息外溢的液态网络环境中,而“9·11”事件发生前联邦调查局内部单线的、自下而上且彼此隔绝的网络系统,恰恰构成了一个反信息外溢从而屏蔽高效信息交流的网络环境。

推荐阅读:《伟大创意的诞生》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一个物品如何成为一个全球化商品,一个物品如何促进全球化,一个物品又是如何实现全球化制造?「万物简史」这个栏目将从“物品”出发,去看这些“物品”如何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并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相关内容

  • [万物简史]读书报告
  • 读书报告 ------<万物简史> 当选入<生命起源与进化>这门课时,我就联想到了在高中时候读过的<万物简史>这本书,刚好邓老师又要求我们写读书报告,那我就凭记忆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吧.现在只怪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读得太粗略,只是囫囵吞枣的过了一遍,没有花更多时 ...

  • [原创][未来简史]读书笔记
  • 2017年1月18日 18:05 阅读 2198新浪博客 <未来简史>是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新书,买了逻辑思维的版本,之前也是看了罗胖的那篇文字,又逢近日之一些经历,深有感触. 恰如万维钢在注解中所言,赫拉利看问题的眼光实在特别.超越人类智慧的人工智能.主动的基因改造技术.以及更高级别的 ...

  • 上帝的精神
  • 上帝的精神 --读<时间简史>有感 儿时,我们曾仰望星空,思索着星星的故乡:我们曾漫步于茫茫旷野中,迷惑空间为什么如此巨大:我们也曾想象着如动画的主人公一样,在时间之中任意穿梭„„ 这些看似幼稚的问题在我们成长的岁月中渐渐淡去,可我们却殊不知,当中的许多问题也使历代科学家们苦苦思索却只能 ...

  • 最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天灾
  • 人类正在不遗余力地蹂躏地球,长此以往------------------------------- 我们会生活在这里会感觉越来越不舒服,除非我们能让事情迅速往好的方向转化. 从理论上说,人类应该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在地球上长久地生活下去. ----------------------然而不幸的是,有 ...

  • 时间简史资料
  • 1.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他是无限的,所以画任何一条线都可以认为是中线,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它没有边缘,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认为是边缘.这不是简单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我对无限的推论. 2.然而在广义相对论中,情况则相当不同.这时,空间和时间变成为动力量:当一个物体运动时,或 ...

  • 时间简史论文
  • 编号:1187 1 有趣的黑洞 陈嘉怡 法学院13中队1班 2220133865 摘要:主要讲述了什么是黑洞,以及和黑洞的来源以及一些和黑洞有关的有趣现象. 关键词: 有趣 黑洞 霍金 一. 黑洞的神秘面纱 2004年2月19日下午,一个由国际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组向公众展示了黑洞吞噬一个恒星的照片, ...

  • 「万物简史」黑死病如何毁了第一次全球化
  • 城市 「万物简史」黑死病如何毁了第一次全球化 苏琦 1 小时前 原来全球化早就冒出了端倪 蒙古人的扩张统一了欧亚大陆中心的大部分地区,使得大陆两端的欧洲和中国自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再次建立了直接联系.这次统一大业开辟了中国和黑海.地中海之间的北方贸易通道,促进了贸易扩张,加上从地中海到中东再到印度洋和南 ...

  • 美国中央银行简史
  • 美国中央银行简史 一.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 从最根本上来说,中央银行和其他普通银行是一样的.每个小的村镇银行为了他们在城市能够更好的交易,可能在大的城市银行都有储蓄存款.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金融体系应该有几个中央银行.更普遍的,中央银行通常是一个拥有与宏观经济绩效相关的从量税的政府管制的银行.比较 ...

  • 读 时间简史 有感
  • 读<时间简史>有感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且人人拥有,只是,有些人习惯于把时间收缩,收缩到一辈子就等于一天:而有些人,却可以将时间无限膨胀,膨胀到令宇宙万物臣服于他的脚下.<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这样一位时间的巨人.他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天体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