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改革开放也要突破"历史周期率"

屠海鸣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也是上海的责任。上海要当好“排头兵”,也要突破“历史周期率”:改革开放要“接地气”,走群众路线;改革开放要“吹海风”,要有国际眼光;改革开放要“重顶层”,要放眼全局

要有忧患意识卧薪尝胆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谈到了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并指出这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毛主席和黄炎培当年的对话是针对政权更迭讲的,但联系到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话题,我认为也有警示意义。上海会不会因为当了20多年的“排头兵”而产生松懈情绪和自我感觉良好思想,最终丧失“排头兵”的地位,陷入“历史周期率”?

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就像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讲,要有“忧患意识”。目前,上海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我们要看到另一种变化:人们对权利保障和政治参与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民生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平衡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民众在期望经济发展、收入倍增的同时,更加注重“三个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也就是说,仅仅追求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根据这些变化了的国情、市情,再看上海前20多年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经历,还不能说已经全部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成了前不久闭幕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议论最多的中心话题。我认为,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也是上海的责任。上海要当好“排头兵”,也要突破“历史周期率”。需要我们卧薪尝胆,从头做起,特别是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要“接地气”走群众路线

第一个“历史周期率”问题是,改革开放要“接地气”,也就是要走群众路线。改革,往往是逼出来的,是各种压力集中在一起到了无法承受之时,逼着你走一条新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往往是底层社会。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充分重视群众的创造。基层群众的一些创新举措,看似不按套路出牌,没有章法可循,也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却往往很管用,能解决眼前的难题。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搞“包产到户”,那是被饥饿逼出来的;当年深圳冒着“姓资姓社”的政治风险大胆引进外资,那是“缺少建设资金”逼出来的。逼出来的办法,往往是好办法,基层群众走出来的新路,往往是一条好路。

在民生改革方面也是如此。市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需求、民生疾苦感受最深,了解最多,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感受者,又是对自身利益得失最有权威的评价者。从这个层面讲,“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征求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我们不少“三问”工作效率太低,往往是“群众过河了,干部还在摸石头”,不仅不能及时了解民情,也不可能从群众那里得到含金量最高的“金点子”。比如,我们很多与民生相关的部门都开通了倾听民意的热线,有一些却不尽如人意。群众打电话去提意见和建议,接电话的同志总是用种种借口推诿责任,最后“皮球”被踢来踢去,踢得群众再也不愿提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过去有很多听证会也是流于形式,不让与会群众代表做“是”与“否”的判断题,只让群众做“A方案”还是“B方案”的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充分尊重民意,但实际上却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了群众。这样既得不到真正的好建议,也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所以,上海要当好“排头兵”,首先就要“接地气”,走群众路线,这样才有生命力。

发挥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

第二个“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要“吹海风”,也就是我们要有国际眼光。搞改革开放,既要关注国情,也要关注世情。“海纳百川”体现了上海的胸襟,是上海的传统,也是上海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优势。今天我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这条河不是“苏州河”,而是“太平洋”。比如说,在改革城市管理模式上,我们应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发展公共交通上,我们应借鉴首尔、东京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建设金融中心上,我们应借鉴伦敦、纽约的成功经验。

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仍然要以开放心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经济建设可以学习借鉴,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等也应学习借鉴。发挥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人所长、补己所短。所以,我们搞改革开放,不与国内兄弟城市争一日长短,而是关注世界变化的日新月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要放眼全局重视“顶层设计”

第三个“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要“重顶层”,也就是要放眼全局。改革创新必须重视“顶层设计”,这是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我们以往到不少部门、基层、单位调研,常常会听到接待部门在谈自己的困难、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诉求;或者“人走政息”,为什么?就是因为改革缺少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对改革多点支撑、多极支撑的格局。下改上不改,上面认为下面的改革是乱整,层层施压;“块”改“条”不改,每个条线都觉得这种改革侵害了自己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处处保守。改革者、改革团队往往是孤军奋战,或者总是在“摸石头”。

因此,我们现在推进改革一定要从“顶层设计”、从大局、从制度做起,重视改革的系统性。一个改革试点,要有来自多个部门、行业的支撑,要有特殊的政策给予支持。我们既要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不能隔岸观火,不能吹毛求疵,也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我想,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上海改革开放三个“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就能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屠海鸣

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也是上海的责任。上海要当好“排头兵”,也要突破“历史周期率”:改革开放要“接地气”,走群众路线;改革开放要“吹海风”,要有国际眼光;改革开放要“重顶层”,要放眼全局

要有忧患意识卧薪尝胆

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谈到了毛主席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并指出这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毛主席和黄炎培当年的对话是针对政权更迭讲的,但联系到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话题,我认为也有警示意义。上海会不会因为当了20多年的“排头兵”而产生松懈情绪和自我感觉良好思想,最终丧失“排头兵”的地位,陷入“历史周期率”?

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就像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所讲,要有“忧患意识”。目前,上海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我们要看到另一种变化:人们对权利保障和政治参与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对民生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建设平衡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民众在期望经济发展、收入倍增的同时,更加注重“三个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也就是说,仅仅追求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根据这些变化了的国情、市情,再看上海前20多年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经历,还不能说已经全部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何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成了前不久闭幕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议论最多的中心话题。我认为,这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任务,也是上海的责任。上海要当好“排头兵”,也要突破“历史周期率”。需要我们卧薪尝胆,从头做起,特别是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要“接地气”走群众路线

第一个“历史周期率”问题是,改革开放要“接地气”,也就是要走群众路线。改革,往往是逼出来的,是各种压力集中在一起到了无法承受之时,逼着你走一条新路。承受着巨大压力的往往是底层社会。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群众的创造,充分重视群众的创造。基层群众的一些创新举措,看似不按套路出牌,没有章法可循,也找不到什么理论依据,却往往很管用,能解决眼前的难题。当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搞“包产到户”,那是被饥饿逼出来的;当年深圳冒着“姓资姓社”的政治风险大胆引进外资,那是“缺少建设资金”逼出来的。逼出来的办法,往往是好办法,基层群众走出来的新路,往往是一条好路。

在民生改革方面也是如此。市民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需求、民生疾苦感受最深,了解最多,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直接的感受者,又是对自身利益得失最有权威的评价者。从这个层面讲,“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征求广大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我们不少“三问”工作效率太低,往往是“群众过河了,干部还在摸石头”,不仅不能及时了解民情,也不可能从群众那里得到含金量最高的“金点子”。比如,我们很多与民生相关的部门都开通了倾听民意的热线,有一些却不尽如人意。群众打电话去提意见和建议,接电话的同志总是用种种借口推诿责任,最后“皮球”被踢来踢去,踢得群众再也不愿提意见和建议。此外,我们过去有很多听证会也是流于形式,不让与会群众代表做“是”与“否”的判断题,只让群众做“A方案”还是“B方案”的选择题。表面上看起来是充分尊重民意,但实际上却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了群众。这样既得不到真正的好建议,也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所以,上海要当好“排头兵”,首先就要“接地气”,走群众路线,这样才有生命力。

发挥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

第二个“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要“吹海风”,也就是我们要有国际眼光。搞改革开放,既要关注国情,也要关注世情。“海纳百川”体现了上海的胸襟,是上海的传统,也是上海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优势。今天我们常说“摸着石头过河”,这条河不是“苏州河”,而是“太平洋”。比如说,在改革城市管理模式上,我们应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发展公共交通上,我们应借鉴首尔、东京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在建设金融中心上,我们应借鉴伦敦、纽约的成功经验。

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仍然要以开放心态,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经济建设可以学习借鉴,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等也应学习借鉴。发挥好改革开放前沿的优势,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人所长、补己所短。所以,我们搞改革开放,不与国内兄弟城市争一日长短,而是关注世界变化的日新月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要放眼全局重视“顶层设计”

第三个“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要“重顶层”,也就是要放眼全局。改革创新必须重视“顶层设计”,这是从实践中悟出的道理。我们以往到不少部门、基层、单位调研,常常会听到接待部门在谈自己的困难、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诉求;或者“人走政息”,为什么?就是因为改革缺少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对改革多点支撑、多极支撑的格局。下改上不改,上面认为下面的改革是乱整,层层施压;“块”改“条”不改,每个条线都觉得这种改革侵害了自己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处处保守。改革者、改革团队往往是孤军奋战,或者总是在“摸石头”。

因此,我们现在推进改革一定要从“顶层设计”、从大局、从制度做起,重视改革的系统性。一个改革试点,要有来自多个部门、行业的支撑,要有特殊的政策给予支持。我们既要营造“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不能隔岸观火,不能吹毛求疵,也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我想,只要我们把握好这上海改革开放三个“历史周期率”的问题,就能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处理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努力当好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上海市侨联副主席)


相关内容

  • 养老金三支柱改革助力资本市场发展
  • 作者:郑秉文 中国证券报 2015年11期 一.养老金三支柱均有新政出台 1.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案定稿并开始实施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至今已超过20年,其中,前10年基金积累很少,保值增值的压力不是很大:后10年由于覆盖面不断扩大.财政补贴逐年增加.做实个人账户试点驱动.新农保和城 ...

  • 新旧动能转换见效 中国经济走出一条"微笑曲线"
  • 宏观经济第一财经祝嫣然 胥会云2017-01-23 07:21 分享 0评论 "淡化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注重改革成效"是上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而根据上周公布的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结构转型的效果正逐渐显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更有质量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 ...

  • 宝钢的发展史
  • 宝钢的发展史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自2003年至2006年,宝钢连续四年进入世界500强.2007年,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宣布:宝钢集团公司和宝钢股份长期信用等级确认为"A-",展望从上年的"稳定"上调为"正面&quo ...

  •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实训分析报告
  •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实训分析报告 一.沪深300股指期货概念 沪深300股指期货是以沪深300指数作为标的物,由中证指数公司编 制的沪深300指数于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沪深300指数以2004年 12月31日为基日,基日点位1000点.沪深300指数是由上海和深圳证券市 场中选取300只A股 ...

  • 钢结构发展
  • "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在雨果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当今世界的史书恐怕没有多少是用石头写的.在几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建筑结构经历了木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水泥结构.钢混结构及钢结构.目前全球独领风骚的建筑材料是钢材,钢结构已是发达国家主导建筑结构,广泛应用于高层.超高 ...

  • 事业部班子三年述职报告
  • 2002~2004年是**事业部生产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三年,**事业部党政班子在公司党政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以务实创新的精神,认真贯彻公司党政工作纲要,完 ...

  • 关于2017年房价走势的终极回答
  • 关于2017年房价走势的终极回答 节后,央行全面上调了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和SLF 利率,我将此解读为不叫加息的加息.这种悄然加息行为,事实上证明了中国货币政策相对于2016年收紧的事实,但加息不尽然就是针对房地产. 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不会是2017年房地产回落的因素,影响房地产走势的最终是房地产的自身 ...

  • 略谈土木工程的历史与发展
  • [摘要]土木工程可以说是一种文明,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当今的土木工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土木工程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未来的生活中更会得到大力的发展,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关键词]土木工程的历史:现状:发展 引言 土木工程是指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工.港工.地下等工程的总称.土木工程对国 ...

  •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服务外包政策研究
  • 摘要:本文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框架,构建了服务外包产业的生命周期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当前所处的周期阶段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了产业政策战略方向调整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服务外包:生命周期: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