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养生法

吐纳养生法

吐纳法,即通过生命至关重要的呼吸为修炼载体,吐故纳新,借以却病延年。古称“神仙修炼法”。我们祖先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天地万物的生存都依赖气。气聚生,气散死;气旺健,气衰老;气逆病,气顺瘥,得气理者寿。 古人从龟息中得到启发,经过历代养生家的努力,创造出调气、理气、补气、服气、食气、纳气、吐气、行气、布气、闭气、运气、采气等等众多的修炼方法。东晋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若能兼行气者,其效益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病。”暂不讨论中国人特指的“内气”、“真气”、“元气”的概念及其意义,仅以众所周知的生命离不开氧气须臾,就可知吐纳养生的价值。类推印度的瑜枷,亦是把扩大和改善呼吸为修炼重点的。再举一例,有种功法,俗称“乞丐功”,相传是一位乞丐发明的,用来乞讨不得饥饿时修炼用的。古人称“服气法”,即大口吞咽空气到消化系统,即可消除饥饿感。可是一般人呼吸时,气体只能在呼吸系统交换。现在已证明“乞丐功”有科学道理。专家指出:人体肠道里有一种称作固氮菌的东西,它会把空气中的氮气变为一种“蛋白质”供生命需要,所以肚子不感饥饿。必要时你不妨试一试,这“喝西北风”的“戏法”还真有趣。强调吐纳的目前流行有:铜钟功、六字诀、内养功、太极内功和三三九乘功等。 下面简介吐纳养生几法。

1、淘气法。也叫“食生吐死法”,即鼻缓缓吸气(食生)闭气,然后缓缓用口吐出(吐死),并含胸、握拳尽量把肺部气淘空吐尽。一般呼气肺部总是吐不尽的,其余气量男性约三分之一;女性约二分之一。可见,平常的呼吸和“淘气法”呼吸,健康意义是不同的。

2、调气法。即调理气息,使息相平和。呼吸的长短、粗细、缓急、均匀、顺畅与否称息相,它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称“调”是补,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有意识地让呼吸趋向细、匀、深、长、缓。

3、服气法。也称“食气”、“咽气”、“纳气咽津”等。空腹,选空气清新处,先用鼻缓吸,再张一大口马上闭住,做吞咽,将气和津液一起吞入消化道;然后,撮口缓缓吐气,意想把体内秽浊吐出。此法,自战国之明清,沿袭不衰,是从古以来普遍采用的养生功法,尤是唐朝最盛。如果结合减少食量,还是较好的“减肥法”。古称“辟谷”,其实是“服气辟谷”。许多人只知(或只讲)“辟谷”,不懂(或不讲)“服气”,因而出了问题。

4、行气法。这是呼吸和意念结合,以意引“气”运行自身,借以涤荡净身的特殊方法。常常流行的有:“小周天法”、“五息周身法”、“三线放松法”、“脏腑排毒法”(恕略,有意者另行共同探讨)。

5、闭气法。此法是吸气后,停闭至极。再缓缓呼气。若感气急,则通过调气,使气息平和再炼。闭气时间逐渐增长。闭气的功效在于让氧气在肺泡里最大程度交换。换气量的大小,比肺活量的大小健康意义更大。

6、气诀法。在吸气后,吐气时以某字发音口型,缓缓吐气。流行的有“六字气诀”和“纳一吐六法”(恕略,有意者另行共同探讨)。

上述六种吐纳法,大致可涵盖吐纳养生全貌。因呼吸的重要,其器官又最易疲劳和最易受外界侵害,所以修炼时要特别注意:(1)空气清新;(2)温度、湿度适宜;(3)循序渐进,不可盲目瞎炼。

吐纳养生法

吐纳法,即通过生命至关重要的呼吸为修炼载体,吐故纳新,借以却病延年。古称“神仙修炼法”。我们祖先认为: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天地万物的生存都依赖气。气聚生,气散死;气旺健,气衰老;气逆病,气顺瘥,得气理者寿。 古人从龟息中得到启发,经过历代养生家的努力,创造出调气、理气、补气、服气、食气、纳气、吐气、行气、布气、闭气、运气、采气等等众多的修炼方法。东晋养生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若能兼行气者,其效益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病。”暂不讨论中国人特指的“内气”、“真气”、“元气”的概念及其意义,仅以众所周知的生命离不开氧气须臾,就可知吐纳养生的价值。类推印度的瑜枷,亦是把扩大和改善呼吸为修炼重点的。再举一例,有种功法,俗称“乞丐功”,相传是一位乞丐发明的,用来乞讨不得饥饿时修炼用的。古人称“服气法”,即大口吞咽空气到消化系统,即可消除饥饿感。可是一般人呼吸时,气体只能在呼吸系统交换。现在已证明“乞丐功”有科学道理。专家指出:人体肠道里有一种称作固氮菌的东西,它会把空气中的氮气变为一种“蛋白质”供生命需要,所以肚子不感饥饿。必要时你不妨试一试,这“喝西北风”的“戏法”还真有趣。强调吐纳的目前流行有:铜钟功、六字诀、内养功、太极内功和三三九乘功等。 下面简介吐纳养生几法。

1、淘气法。也叫“食生吐死法”,即鼻缓缓吸气(食生)闭气,然后缓缓用口吐出(吐死),并含胸、握拳尽量把肺部气淘空吐尽。一般呼气肺部总是吐不尽的,其余气量男性约三分之一;女性约二分之一。可见,平常的呼吸和“淘气法”呼吸,健康意义是不同的。

2、调气法。即调理气息,使息相平和。呼吸的长短、粗细、缓急、均匀、顺畅与否称息相,它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称“调”是补,所以历代养生家都有意识地让呼吸趋向细、匀、深、长、缓。

3、服气法。也称“食气”、“咽气”、“纳气咽津”等。空腹,选空气清新处,先用鼻缓吸,再张一大口马上闭住,做吞咽,将气和津液一起吞入消化道;然后,撮口缓缓吐气,意想把体内秽浊吐出。此法,自战国之明清,沿袭不衰,是从古以来普遍采用的养生功法,尤是唐朝最盛。如果结合减少食量,还是较好的“减肥法”。古称“辟谷”,其实是“服气辟谷”。许多人只知(或只讲)“辟谷”,不懂(或不讲)“服气”,因而出了问题。

4、行气法。这是呼吸和意念结合,以意引“气”运行自身,借以涤荡净身的特殊方法。常常流行的有:“小周天法”、“五息周身法”、“三线放松法”、“脏腑排毒法”(恕略,有意者另行共同探讨)。

5、闭气法。此法是吸气后,停闭至极。再缓缓呼气。若感气急,则通过调气,使气息平和再炼。闭气时间逐渐增长。闭气的功效在于让氧气在肺泡里最大程度交换。换气量的大小,比肺活量的大小健康意义更大。

6、气诀法。在吸气后,吐气时以某字发音口型,缓缓吐气。流行的有“六字气诀”和“纳一吐六法”(恕略,有意者另行共同探讨)。

上述六种吐纳法,大致可涵盖吐纳养生全貌。因呼吸的重要,其器官又最易疲劳和最易受外界侵害,所以修炼时要特别注意:(1)空气清新;(2)温度、湿度适宜;(3)循序渐进,不可盲目瞎炼。


相关内容

  • 中医药养生功法六字诀
  • 中医传统养生功法 六字诀 六字诀,也称"六字气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是通过呬.呵.呼.嘘.吹.嘻六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其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 ...

  • [功法辅疗]孙思邈养生六字诀,练习吐纳最实用,还可治愈各种慢性疾病!
  • [导  读] 六字诀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吐纳类功法. 据考,该功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具体的操作方法始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纳气有一,吐气六. 纳气者谓吸也,吐气者谓吹.呼.唏.呵.嘘.皆吐气也." 自隋以来,历代文献对六字诀有不 ...

  • 岳奇峰六字决站势动练法及相关
  • 岳奇峰六字决站势动练法 岳奇峰六字决站势动练法"六字诀"站势动练养生法作者:hxl转发 发布时间:2010-09-26 18:37:53 浏览次数:581.五.吹字功补肾气吹,读(chuī)吹字功治腰膝酸软,盗汗遗精.阳痿.早泄.子宫虚寒等肾经疾患.第四.关于口型与吐音 六字诀是 ...

  • 道家入门功法
  • 道家功法篇 (摘自<修道入门>)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间可以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1.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行.立.坐. ...

  • 养生功法简介
  • 中华传统运动养生功法介绍: 中华传统运动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显著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它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观,中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意.气.形 ...

  • 养收养藏:秋分时节话养生
  • 资料来源:正安中医 农历八月十九 秋分 [秋分养生]调养肺气 养收养藏 今天是24节气的"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这一天昼夜平分,古称"日夜分,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后,气温越来越低.北方冷空气频频南下,造成"秋风阵阵,秋雨绵绵"的天气 ...

  • 乾隆皇帝的养生真言
  •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 乾隆皇帝的大名,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也是在众多皇帝当中,难得的文武兼修之人.他在位60年,活了88岁,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乾隆虽然是满族人, ...

  • 道家吐纳筑基功法
  • 道家吐纳筑基功法 中华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 意即吐出浊气,纳人人体所需之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养生上,"炁"是一种疗愈能量,存在于宇宙万物间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流. ...

  •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 关键词: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81-03 笔者从2007年起,对在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深入的访谈(除张作舟教授因病没能进行访谈,其余名老都进行了面谈),对已经去世的名老中医进行了资料收集并对其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