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

  摘要: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在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以“校企共建、产学一体”为指导,确定了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目标,在实践中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形成了校企双赢,互动参与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本文系统分析了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总结了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并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26-03

  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和行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岗位群。机械设备大型化、高速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对机械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该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必须基于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整合校企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业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中观组织框架,使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形成有效连接,提升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能力和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域。天府新区的规划与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提出使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巨大。学校紧密结合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对一线从业人员需求量大的大型工业产业,着力打造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并将其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该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究其产业特色、职业技能和知识层次都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需要。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师资专业水平和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等方面。要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双赢、互动”中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建立专业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攻、文化共传等校企合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职业学校发挥基础作用,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长远合作的利益链。“现代学徒制”无疑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笔者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三年级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是较可行模式。这不仅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也是体现国家示范专业建设辐射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需要。

  3.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资源整合成效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实现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深度融合,助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其他公益活动等,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传统“学徒制”历史悠久。任何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学徒制”元素。在吸取德国“双元制”核心内涵和欧洲“现代学徒制”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有体制机制,在政府支持下,以学校为中心,联系企业积极参与,根据市场调节需求,积极探索并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做法。

  1.遴选优质企业,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遴选优质企业,是实践“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环节。该专业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遴选企业的四项原则:一是遴选产业特色适宜,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的行业企业;二是遴选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可内涵式合作的企业;三是遴选内部培训体系完备,对“学徒制”培养合作能达成有效共识和互动的企业;四是遴选愿意支付学生奖励和“准工资”,能优先录用学校毕业生的企业。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负责招收学徒,按计划提供实践培训场所和岗位教育资源,师傅、教师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履行义务,指导学生参加行业协会考核认证。

  2.校企按需共同招收学徒,确定“学生学徒双身份”。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按照区域内现代制造业岗位群人力资源需求,确定“现代学徒制”班级规模,同时面向社会和学校招收学徒,并以签订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合同的形式,确立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学徒在学校就读期间,身着校服,学习系统、规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训;学徒在企业学徒期间,身着工装,按照行业标准、员工要求和岗位要求,融入企业生产,并获得生活补助,充分感受企业员工的“学徒”身份。校企双方相互认可“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学徒约二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参与生产,约1/2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构建了校企双赢、互动参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徒在企业的生活和学习中,能直接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操作专用设施设备,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职业能力;二是企业能有较长时间认真观察、全面考察、精心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降低用人风险。   3.配备校企互认师资,共同打造“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的组建,应遵循校企互认和共同指派的原则:“师傅”从企业引进,由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担当;“教师”由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获取行业认证后回校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实施学校、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约企业三方互认师资团队的模式,由专业骨干教师、签约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同时,严格执行企业认证体系,每年对师资团队进行培训、考评、年审,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方有资格继续留在“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任教。

  4.以“四个一体化”办学理念驱动“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应坚持“四个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以企业“人才定位、岗位标准、知识技能要求、典型职业活动及素养”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为主要方式,由企业制定培训课程,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初期,学校必须模拟企业生产模式和情景,承担部分企业职能。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与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共同制定“现代学徒”班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参与教学组织与实施,在第1、2学期按周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到校讲授行业前沿、专业发展、企业管理等;在第3、4学期聘请企业技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深度对接,根据行业标准共同制定技能训练标准,确定训练项目,将企业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实训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技能要求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成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实现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在第5、6学期,每学期安排5个月时间作为学徒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顶岗实习结束,并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再要求学徒回校进行1个月的理论知识扩充。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既有力地支援了企业生产,也使学生得到了在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为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引入行业认证和“准工资”激励机制。“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标准由校企共同设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组成。考核评价标准把职业资格技能要求放在首位,并引入了行业认证。理论考核主要针对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考核主要针对在企业的实践技能。委员会建立“准工资”激励机制,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结果向学生发放“准工资”。

  三、存在的问题

  1.国家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企业积极性不高。

  2.以学校为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做到“多赢”。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生产型实训基地没有很好地解决生产与教学的矛盾,如:难以找到实训基地承接外协生产与承担教学实训的结合点。

  3.校内“双师型”教师水平较之于产业行业生产、服务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专业教师仍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难度较大。

  4.“现代学徒制”班级的班额应在14~24人/班,培养成本较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资源仍不足,难以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四、建议

  1.由政府制定并出台鼓励政策,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尽快搭建起连接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经验,促进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

  3.校企双方要共同增强协调功能,完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制度建设,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4.希望国家完善有关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Nvahn博士.现代学徒制的再发现[M].英国:Springer出版社,2009.

  [5]廖曙洪.“企业化”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43-45.

  [6]李剑平.鲁昕: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N].中国青年报,2010-09.

  作者简介:侯益波(1980-),男,四川成都人,讲师,本科,工程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模具,项目管理。

  摘要: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在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以“校企共建、产学一体”为指导,确定了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建设目标,在实践中先行先试、不断创新,形成了校企双赢,互动参与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促进了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本文系统分析了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总结了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并针对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26-03

  现代制造业的升级和行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岗位群。机械设备大型化、高速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对机械制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该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必须基于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整合校企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业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中,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中观组织框架,使教学链、产业链和利益链形成有效连接,提升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能力和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1.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位于天府新区核心区域。天府新区的规划与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提出使区域产业人才需求巨大。学校紧密结合天府新区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对一线从业人员需求量大的大型工业产业,着力打造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并将其列为国家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该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究其产业特色、职业技能和知识层次都适合采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需要。国家示范专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师资专业水平和质量问题,具体表现在职业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差,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技术水平较低,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等方面。要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密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在“双赢、互动”中加强沟通与合作,通过建立专业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攻、文化共传等校企合作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职业学校发挥基础作用,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长远合作的利益链。“现代学徒制”无疑架起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笔者认为,以学校为中心、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从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二、三年级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是较可行模式。这不仅是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创新,也是体现国家示范专业建设辐射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需要。

  3.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资源整合成效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以“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实现知识链、专业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深度融合,助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以及其他公益活动等,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二、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探索创新“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要做法

  传统“学徒制”历史悠久。任何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学徒制”元素。在吸取德国“双元制”核心内涵和欧洲“现代学徒制”思想理念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现有体制机制,在政府支持下,以学校为中心,联系企业积极参与,根据市场调节需求,积极探索并实践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做法。

  1.遴选优质企业,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遴选优质企业,是实践“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环节。该专业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遴选企业的四项原则:一是遴选产业特色适宜,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认证的行业企业;二是遴选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好,可内涵式合作的企业;三是遴选内部培训体系完备,对“学徒制”培养合作能达成有效共识和互动的企业;四是遴选愿意支付学生奖励和“准工资”,能优先录用学校毕业生的企业。学校和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负责招收学徒,按计划提供实践培训场所和岗位教育资源,师傅、教师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履行义务,指导学生参加行业协会考核认证。

  2.校企按需共同招收学徒,确定“学生学徒双身份”。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按照区域内现代制造业岗位群人力资源需求,确定“现代学徒制”班级规模,同时面向社会和学校招收学徒,并以签订学校、企业、学徒三方合同的形式,确立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学徒在学校就读期间,身着校服,学习系统、规范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参与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训;学徒在企业学徒期间,身着工装,按照行业标准、员工要求和岗位要求,融入企业生产,并获得生活补助,充分感受企业员工的“学徒”身份。校企双方相互认可“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学徒约二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参与生产,约1/2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构建了校企双赢、互动参与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徒在企业的生活和学习中,能直接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操作专用设施设备,进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切实提高职业能力;二是企业能有较长时间认真观察、全面考察、精心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降低用人风险。   3.配备校企互认师资,共同打造“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的组建,应遵循校企互认和共同指派的原则:“师傅”从企业引进,由在本专业工作多年、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担当;“教师”由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获取行业认证后回校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任务。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实施学校、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签约企业三方互认师资团队的模式,由专业骨干教师、签约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同时,严格执行企业认证体系,每年对师资团队进行培训、考评、年审,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方有资格继续留在“科思现代学徒制”班级任教。

  4.以“四个一体化”办学理念驱动“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现代学徒制”课程建设应坚持“四个一体化”的办学理念,以企业“人才定位、岗位标准、知识技能要求、典型职业活动及素养”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工学交替”为主要方式,由企业制定培训课程,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校企双方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合作初期,学校必须模拟企业生产模式和情景,承担部分企业职能。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与四川科思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合作,由校企双方根据学生情况,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共同制定“现代学徒”班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参与教学组织与实施,在第1、2学期按周邀请企业高管、行业协会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到校讲授行业前沿、专业发展、企业管理等;在第3、4学期聘请企业技师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深度对接,根据行业标准共同制定技能训练标准,确定训练项目,将企业生产任务转变为学生实训内容,并按照企业员工技能要求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成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实现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在第5、6学期,每学期安排5个月时间作为学徒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顶岗实习结束,并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再要求学徒回校进行1个月的理论知识扩充。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既有力地支援了企业生产,也使学生得到了在生产一线锻炼的机会,为未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校企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引入行业认证和“准工资”激励机制。“现代学徒制”考核评价标准由校企共同设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委员会制定。委员会由行业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组成。考核评价标准把职业资格技能要求放在首位,并引入了行业认证。理论考核主要针对在校理论知识的学习。技能考核主要针对在企业的实践技能。委员会建立“准工资”激励机制,根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结果向学生发放“准工资”。

  三、存在的问题

  1.国家缺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企业积极性不高。

  2.以学校为中心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做到“多赢”。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生产型实训基地没有很好地解决生产与教学的矛盾,如:难以找到实训基地承接外协生产与承担教学实训的结合点。

  3.校内“双师型”教师水平较之于产业行业生产、服务技术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专业教师仍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难度较大。

  4.“现代学徒制”班级的班额应在14~24人/班,培养成本较高,但目前学校教育资源仍不足,难以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

  四、建议

  1.由政府制定并出台鼓励政策,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支持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尽快搭建起连接政府、企业、学校的桥梁,建立“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信息网络,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向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校企合作经验,促进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

  3.校企双方要共同增强协调功能,完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制度建设,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和评价体系。

  4.希望国家完善有关学生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翟海魂.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历史演进[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孟庆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Nvahn博士.现代学徒制的再发现[M].英国:Springer出版社,2009.

  [5]廖曙洪.“企业化”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43-45.

  [6]李剑平.鲁昕: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N].中国青年报,2010-09.

  作者简介:侯益波(1980-),男,四川成都人,讲师,本科,工程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数控模具,项目管理。


相关内容

  • 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设备先进制造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的现实需要.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

  •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 XXXX学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2011-2013) 为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和企业行业在人才培养上"捆绑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职业教育对江西经济发展尤其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贡献度.根据教育部和省 ...

  • 瑞典职业教育
  • 职业教育助瑞士全球竞争力第一 2011年02月12日11:28中国新闻网 字号:T|T 记者近日获悉,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国际竞争力报告,瑞士全球竞争力第一,世界品牌占有量第一. 瑞士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据专家介绍,瑞士的主要资产是教育,其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为其综合竞争力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非常 ...

  • 电子商务十三五规划2016-2020
  • 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 目 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1 (一)发展现状....................................1 (二)面临形势................ ...

  • 企业_师徒制_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_张渝
  • 2013年第8期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3.08.063 企业"师徒制"培训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张 渝 摘要:作为老企业,以"传.帮.带"为契机,以持续开展"师带徒"活动为载体,拓展"师 ...

  • 参加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收获和思考
  • 参加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收获和思考 为了解当前髙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式和髙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按学校要求,我于9月23日15时参加了在学术报告厅6202会议室举办的<参加现代学徒制培训的收获和思考>汇报会,通过学习了解,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更深刻 ...

  • [最新发布]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
  • 文化产业评论: 近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正式下发,提出着力实施文化创新.文化科技重点研发.文化大数据.文化装备系统提升.文化标准化.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等6项工程.<规划>提出了加强协同创新.加强研发攻关.加强成果应用.加强区域统筹.加强 ...

  •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发布
  • 为加快推进我省中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省教育厅日前发布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今后几年我省将如何发展中职教育?有哪些重点工作?要实现哪些目标?一起来看看. 总体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

  •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于志晶 刘 海 岳金凤 李玉静 程 宇 张祺午 摘要:职业教育是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培养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渠道.对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要 做出快速有力的反应,一是培养规模要有大幅度提升,二是培养重心要向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转移,三是培养 专业要向重点领域拓展,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