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疫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及疫情发生以后的防疫措施。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传染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加强管理(如“三管一灭”等项工作);抓好计划免疫,保护易感人群;通过重点人群定期健康检查(如对托幼机构、饮食、饮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开展卫生宣教等。

在灾区由于卫生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生活物资供应困难,居民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各种传染病发生及流行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应加强一般性预防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1、加强领导,制订救灾防病预案。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好政府参谋,根据当时当地灾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救灾防病预案,并且迅速恢复、加强三级卫生防疫网,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2、搞好卫生宣教。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作好救灾防病卫生宣教工作,使救灾防病知识深入人心,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救灾防病工作。

3、加强卫生监督。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彻底清理环境,特别是对粪便、垃圾、污物等环境污染物作好处理,有组织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4、保护易感人群。在灾区居民中有针对性地普种疫苗,加强重点人群的保护。

5、强化疾病临测系统,保证防商信息畅通。 二、防疫措施

疫情发生以后,应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根据疫情和灾情,因地制家地制订突出主导性措施的综合性防制方案。

(一)管好传染源

1、传染病的报告

传染病报告是我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是法定报告人,其它行业的职工、干部、居民等各类人员也都有报告的义务。

(2)报告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5种,各类病名详见附录。

(3)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以内报告;发现传染病爆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

2、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作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携带者对于传播疾病的重要性

不一样,处理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可参照本书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的相应部分。 对密切接触传染源,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措施,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家禽),应尽可能加以治疗。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如鼠类),则应杀灭,并处理好尸体。

(二)切断传染途径

对许多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常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但因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如对肠道传染病,重点在搞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及环境消毒;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重点是空气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对虫媒体染病,应以杀虫防虫为主;某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由于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切断其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有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及给予高危人群预防性服药两大类,具体作法详见各种传染病的防治部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分为疫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及疫情发生以后的防疫措施。

一、一般性预防措施

传染病未发生时的一般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对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加强管理(如“三管一灭”等项工作);抓好计划免疫,保护易感人群;通过重点人群定期健康检查(如对托幼机构、饮食、饮水、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病原携带者;开展卫生宣教等。

在灾区由于卫生设施被破坏,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生活物资供应困难,居民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各种传染病发生及流行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应加强一般性预防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1、加强领导,制订救灾防病预案。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好政府参谋,根据当时当地灾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救灾防病预案,并且迅速恢复、加强三级卫生防疫网,在政府领导下开展各项防疫工作。

2、搞好卫生宣教。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多种形式,作好救灾防病卫生宣教工作,使救灾防病知识深入人心,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各项救灾防病工作。

3、加强卫生监督。加强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的管理和监督,彻底清理环境,特别是对粪便、垃圾、污物等环境污染物作好处理,有组织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工作。

4、保护易感人群。在灾区居民中有针对性地普种疫苗,加强重点人群的保护。

5、强化疾病临测系统,保证防商信息畅通。 二、防疫措施

疫情发生以后,应针对构成传染病流行的“三环节”,根据疫情和灾情,因地制家地制订突出主导性措施的综合性防制方案。

(一)管好传染源

1、传染病的报告

传染病报告是我国传染病防治规定的重要制度之一,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是法定报告人,其它行业的职工、干部、居民等各类人员也都有报告的义务。

(2)报告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报告病种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5种,各类病名详见附录。

(3)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在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报至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乙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应在12小时以内报告;发现传染病爆发时,应以最快方式报告。

2、对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措施

对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应作到“四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除患者外,病原携带者常常也是重要传染源,也应争取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之无害化,因为各种传染病的携带者对于传播疾病的重要性

不一样,处理措施也不完全相同,可参照本书各种传染病防治措施的相应部分。 对密切接触传染源,可能受到感染的人,应采取应急预防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隔离或留验等措施,以防止其发病而成为传染源。

3、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

如属有经济价值的动物(如家畜、家禽),应尽可能加以治疗。无经济价值的动物(如鼠类),则应杀灭,并处理好尸体。

(二)切断传染途径

对许多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播途径常常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但因各种传染病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如对肠道传染病,重点在搞好粪便等污染物的处理及环境消毒;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重点是空气消毒、通风换气、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等;对虫媒体染病,应以杀虫防虫为主;某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由于传播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性措施才能切断其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主要有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及给予高危人群预防性服药两大类,具体作法详见各种传染病的防治部分。


相关内容

  •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 传染病的预防导学案 传染病的预防教学设计 南和三中 焦晓萍 一. 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河少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的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 本节内容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如何预防疾病, 增进健康, 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

  • 传染病法培训试题
  • 一.单项选择 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施行日期(B). A.1989年2月21日B.2004年12月1日C.1989年3月21日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C)为主的方针. A.治疗B.控制C.预防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由(C)修订的. ...

  • 学校传染病防治计划
  • 学校传染病防治计划一: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计划 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和控制工作,对保障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意义重大.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学校的聚集性暴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 ...

  • 预防传染病
  • <预防传染病>教学设计 三陵乡八家子小学 刘纬谱 教学内容: 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五年级(下)<预防传染病> 教材分析 : <预防传染病>是黑龙江省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五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 因为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 ...

  •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 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 永年三中 祖红艳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传染病及其预防,本节选自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说教材 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下面是我对教材作用,特点地位以及学情的分析.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习传染病的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对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 ...

  • 幼儿园小班预防传染病教案
  • 篇一:小班预防传染病教案_2 蔡甸街星星幼儿园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一.强化组织,精心准备: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 为了使我园传染病报告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上一个新台阶,培训是保障.既考虑了幼儿秋冬季的多发病常见病,也准备了重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在培训结束后还采取了书面考核对所学进行了巩固 ...

  • 传染病及其预防主题班会教案
  •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常识 一.设计思路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常识"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防治"部分的重要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对传染病并不陌生,但对传染病的理论认识还很欠缺,本课时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流行及其预防措施,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传染病的理性认识. ...

  • 23.2传染病的预防1.2
  • 第1课时 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班级: 组名: 姓名: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了解能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2.了解病毒的结构.生存特点. 3.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学习方法: 阅读理解.观察比较.查阅资料.合作讨论交流.探究 学习重点:1.引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2.病毒 ...

  • 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
  • 学校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措施 学校人群聚集,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学生由于其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为有力地保障我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学校发展,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