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心理学或经济学或社会学的角度解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历史上中国底层社会在无制度保障下的一种争取生存权的口头契约,黑道组织也用,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是否有意义?

【chenqin的回答(10票)】:

这是一种风险共担,相互保险的行为。由于群体平均收入的波动必定小于个体的收入波动,因此在个体收入大幅下降时,可能会从群体获得补偿;相应地,补偿遇难个体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交保费,以防今后自己遇难时无人帮助。

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范围上扩大,我们就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就是捐赠。事实上,“捐赠”的行为,也被许多研究发现是出于互惠动机而不是利他动机,在利他的情况下,穷人应当是捐助的首选对象,因为他们的边际效用更高。但对卢旺达地震后的电话捐助研究显示,控制了社会网络差异后,富人获得的捐助仍然更多。

【徐茂龙的回答(9票)】:

我从经济学角度来回答。

如果A跟B签订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不可违反的契约。

第一,这样能保证他们的合作关系。

例如,他们一起作案, 被警察察觉。这样A跟B面临了囚徒困境。警察让他们招供。由于他们有契约在身,所以会选择都不招供。这样比大家都招供要好。

第二,如@chenpin所说,他们可以共担风险。

比如A种的作物歉收。如果还不了农业贷款,地就要被没收了。于是B可以帮助度过难过。

但是,这样的契约。也是有危害的。

第一,是激励不足的问题。以前你努力地回报100%属于你,现在只有50%属于你。这样你可能就不太努力了,甚至会搭别人的便车。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就有这个问题。

第二,是道德风险。别人可能不知道你的收入情况。但你就报亏损。要求别人“有难同当”补贴你。比如中石油不停报亏损要补贴,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第三,是偏好不一致的问题。A也许更想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B则要求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现在两个人的收益绑在一起就无法满足两个人的要求。

契约的背后就是机制设计。机制设计要保证两个人的合作,但又要能克服合作中种种困难。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几条。这方面的研究现在是经济学一个很热门的方向。

【徐新伟的回答(2票)】:

正如你所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实是一种契约精神。

从心理角度分析,如果签订契约的各方都能够将个人的利益和其他契约签订各方的利益捆绑,就容易发挥群体效应,从而使整体力量大于各个力量单独相加,更容易出现“福”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分析,现代商业社会从本质上讲是契约社会,市场化程度越深,越重视契约,这一点,比较中美的现状就能够得出。契约化社会容易形成高信任度,而高信任度能促进合作,从而最大化,最优化利用资源配置,发挥市场的优势。

从社会角度分析,越多的人重视契约,重视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越容易创建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金源的回答(2票)】: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并没有详细考察过其出处。只记得陈胜吴广起义时流传一句话:苟富贵,莫相忘。解释是:如果将来我们中有谁发达了,不要忘记一起受苦的兄弟。

窃以为,这句话中的福与难不是重点,重点则落在“同”字上。《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简单来说,就是“分的少没关系,但一定要分的均匀”。但是在意味着“平均主义”的均匀是从来没有实现过的。

说它是“无制度保障下的口头契约”,倒不如说是抛出一个承诺,以安人心。君子信,小人否。在无制度保障下,各自抛出承诺,结成关系。关系的背后就是分配的问题。而有制度不明确时,各自抛出承诺,结成关系。分配时得到比制度规定的要多的利益。此时的“关系”。则可换一个名称——网络。

可见,有无制度也并不重要。其只代表着一种底线,0和1没有本质上的相对差别。

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句话其实是“分配问题”的一个外延,它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分配方式。而一般来讲,理想至于现实总会发生变异。西方,理性之于浪漫主义;东方,宗法之于大同社会。不但是现实嬗迭的经过,也是观念演变的过程。窃以为,在进化的道路上,向来意识比物质更左。不仅因为前者看起来更无边无际,而且从“物质是意识之母”的观点来看,意识实为较年轻的一代。它包含着“新”。

具体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社会,其规模小,信息共享程度高,公与私的领域之分并不明显。《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曼德维尔认为这样的社会的成员“没有艺术或者科学,甚至比他们的邻居所要求的更为沉默;他们必定贫穷物质,而且也几乎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生活舒适品的东西,把他们所有的主要优点加起来还不够获得一件尚可御寒的衣服或者一口粥锅:你当然不需要在这种极端怠惰的安逸和愚蠢的无知状态中畏惧大恶,但你也无法指望发现一种大善。”追求个性丰富与差异化,与追求所谓的“大同”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说白了,就是不利于效率。而如何做到“效率、公平兼顾”实在是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问题,牵涉到人类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

现实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同”,并非绝对平均。而是“兄弟我有一口饭吃,就一定让你有粥喝”。自古以来,皇帝只有一个,一统没有二统。有了利益,肯定就有大头,有小头。这样的分配方式就意味着层级的存在。就现实而言,这种层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合理的意思是:被人们同意并接受的,而并不是合乎真理。窃以为,任何方式都只能使人向着真理接近,而不能直接达到。扁平化只是比层级式更合理。而人们通常认为,更合理的就是更接近真理的。因此“同”要进行区分——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同。

现代一些经济学者指出:任何优秀的经济体,都是复合的。市场与政府共享权利,只是程度不同。(《资本家的圣经》)站在单纯的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讲,窃以为,将市场与政府区分开的关键就是二者对象不同。政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而全体公民组成了市场与政府。市场本身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是由许许多多利益相关的小组织组成的。它的对象,可以简化说成是其“参与者”。尽管如此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正像它的左右摇摆一样,你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坏的。历史证明,市场会失灵。但并不是其机制的问题,因为它本质即如此。它欢迎投机者,而更适合投资者。

于是,可以说政府之于它的公民,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政府经济稿得好了,就应该让人民尝到创收的惠益。那么国家有难了,政府陷入困境,其人民自然不会好过。男人们更努力的工作,而妇女们甚至拿出自己珍藏的金银首饰。这是正相关的。

然而,市场之于它的参与者的情况却很复杂。在大体的形势上是近似正相关的,若具体到每一个参与者身上,则“各安天命”了。竞争自然会带来损益。损益自然会造成差距。所以,在制度无保障下,就是“赌”;在制度有保障下,就是“博弈”。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不是一种理念,只能算一个理想。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成就了社会网络与利益集团的形成。(利益相关并且具备资格。)兼并行为与规模经济是这个理想的逆向思维。而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所揭示的就是如何解决“关系”与“分配”的问题和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朱会来的回答(0票)】:

有难同当,例如保险、全民医疗、工会,都是用一整套的制度规则和公积金来保障个体突发事件。

有福同享,有那好事吗?别忘了叫上我。

我只知道一句话,能够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杨一雷的回答(0票)】:

是多次博亦的结果么?

【王丽的回答(0票)】:

一般组织性的提到这句口号,大多因为某人某事需要求变,先得“有难同当”,过关之后才可以“有福同享”。如果大家都顺风顺水,这句话也没有诞生的可能。

【杨洋的回答(0票)】:

有难同当,反映的是分担风险和度过困难的群体要求。

有福同享,反映的是同心协力做大蛋糕的群体愿望。

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不论是“难”,还是“福”,都要有承担的主体,不能凡事讲平均,要讲能力,按劳分配。

我们当中有些人,对于“公平”的认识存在误区,公平不是平均。

顺便提一句,很讨厌平均数。在统计数字中,只要一平均什么事都木有了。用中位数不是更好吗?大大方方的。有了问题,不想着去解决,一味地掩盖,最终的爆发是可怕的。

回转正题,

相比较同甘共苦是否有意义和如何解释,

我们更需要关注

如何设计更加有利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群体的沟通协调组织和统筹。

【汤淑敏的回答(0票)】:

人类趋利避害争取最大效益的进化趋势逐渐形成的一种似是约定俗成的生存方式。如果人们普遍默认、遵守这个约定(康德式),得到的是双赢:

甲在这次事件中与乙分享福分(或承担灾难),受益者为乙  ,甲的心里也会希望下次乙会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人的付出都求回报,但是付出的同时人们的内心处都暗暗地渴望着一个较公平的互动关系;

当甲遇到问题时,被要求或自觉感受到“契约”带来的责任而自己有能力回应的乙,则会挺身而出。

和大自然物竞天择的选择一般,生存办法也有优胜劣汰。通过不断的实践,糟糕的办法会逐渐被遗弃;而有效的行为,则会被重复。不断的重复导致逐渐出现许多看似约定好的准则、生活方式等。

而一些“人类都是自私的”、“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越来越难”之类的说法,那是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才会出现的。一个健康(或者我该用正常这词?)的环境里,普遍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像U型曲线的分布,绝对无私和绝对自私的人都只是两端的极少数,中间主体都不过是有着正常私心的普通人。而这点私心,要做到遵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契约”,足矣。

【尤利 Masami的回答(0票)】:

口头上的契约在现代社会需要黑纸白字的法律上的保证。 在一个讲究证据的年代, 无论道义上多么正确, 一旦涉及到现实利益, 人们需要一个有效力的东西保护自己。

当然,在小团体之中, 这个口号所代表的团队精神,集体精神,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曹梦迪的回答(0票)】:

松鼠会有一篇文章解释了这一现象,参见: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0080

【陈霄的回答(0票)】:

有意思。

楼上的从契约角度谈了很多了。我谈远一点

” 无制度保障下的一种争取生存权的口头契约“。是这样的。

陈志武先生认为中国的人情社会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和金融的不发达。中国自古就是重刑法,轻民法,人们有什么财产纠纷基本投诉无门。这样,人们考不了官府只得靠人情。你有难我帮你,隐含的约定就是我有难,你也要来帮我。但是这个有道德风险。从效率上来说也是底下的。因为人情是有限的,如果来一场大水,全村人都遭殃,你需要帮助,你的朋友也需要帮助,谁都帮不上谁。因此我们需要健全的金融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无形的手帮我们更有效的互相帮助。当然,独立的媒体和公正的司法是前提

【张国永的回答(0票)】:

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经济上我们存在分工,社会上资源不是无限自由的,所以....

【周建军的回答(0票)】: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最佳策略是联合。任何不信任都会导致被割裂、分化,致使自己的弱势更加无助。

好问题,感谢。

【Actuel Lus的回答(0票)】:

有福同当、有难同当之所以在很多时候能得到社会底层的广泛响应,应该有一层原因是利用了大家的从众心理,无论是福还是难,一个同字可以在福祸未知的时候给响应者一个最大的心理安慰。

【馮淞的回答(0票)】:

这个问题可以衍生为,合作和利他主义的涌现。本质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可以搜一下相关的文献。有两本书是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还有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是同一个人写的。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跟博弈论和心理学都比较相关,甚至跟社会和文化也有关。     很多简单问题想多了都会变得很复杂。果然还是应该多学习

【罗骏飞的回答(0票)】:

有福同享不容易: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难同当也不容易: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过意义还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如果只追求效率,就如马太效应所说,有福的越来越有福,有难的越来越难。。。

【庄弘泰的回答(0票)】:

搭便车?

原文地址:知乎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历史上中国底层社会在无制度保障下的一种争取生存权的口头契约,黑道组织也用,但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是否有意义?

【chenqin的回答(10票)】:

这是一种风险共担,相互保险的行为。由于群体平均收入的波动必定小于个体的收入波动,因此在个体收入大幅下降时,可能会从群体获得补偿;相应地,补偿遇难个体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交保费,以防今后自己遇难时无人帮助。

把“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范围上扩大,我们就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就是捐赠。事实上,“捐赠”的行为,也被许多研究发现是出于互惠动机而不是利他动机,在利他的情况下,穷人应当是捐助的首选对象,因为他们的边际效用更高。但对卢旺达地震后的电话捐助研究显示,控制了社会网络差异后,富人获得的捐助仍然更多。

【徐茂龙的回答(9票)】:

我从经济学角度来回答。

如果A跟B签订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不可违反的契约。

第一,这样能保证他们的合作关系。

例如,他们一起作案, 被警察察觉。这样A跟B面临了囚徒困境。警察让他们招供。由于他们有契约在身,所以会选择都不招供。这样比大家都招供要好。

第二,如@chenpin所说,他们可以共担风险。

比如A种的作物歉收。如果还不了农业贷款,地就要被没收了。于是B可以帮助度过难过。

但是,这样的契约。也是有危害的。

第一,是激励不足的问题。以前你努力地回报100%属于你,现在只有50%属于你。这样你可能就不太努力了,甚至会搭别人的便车。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就有这个问题。

第二,是道德风险。别人可能不知道你的收入情况。但你就报亏损。要求别人“有难同当”补贴你。比如中石油不停报亏损要补贴,就属于这样的情况。

第三,是偏好不一致的问题。A也许更想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B则要求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现在两个人的收益绑在一起就无法满足两个人的要求。

契约的背后就是机制设计。机制设计要保证两个人的合作,但又要能克服合作中种种困难。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几条。这方面的研究现在是经济学一个很热门的方向。

【徐新伟的回答(2票)】:

正如你所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实是一种契约精神。

从心理角度分析,如果签订契约的各方都能够将个人的利益和其他契约签订各方的利益捆绑,就容易发挥群体效应,从而使整体力量大于各个力量单独相加,更容易出现“福”的结果。

从经济角度分析,现代商业社会从本质上讲是契约社会,市场化程度越深,越重视契约,这一点,比较中美的现状就能够得出。契约化社会容易形成高信任度,而高信任度能促进合作,从而最大化,最优化利用资源配置,发挥市场的优势。

从社会角度分析,越多的人重视契约,重视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越容易创建并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金源的回答(2票)】: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并没有详细考察过其出处。只记得陈胜吴广起义时流传一句话:苟富贵,莫相忘。解释是:如果将来我们中有谁发达了,不要忘记一起受苦的兄弟。

窃以为,这句话中的福与难不是重点,重点则落在“同”字上。《论语·季氏第十六篇》:“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简单来说,就是“分的少没关系,但一定要分的均匀”。但是在意味着“平均主义”的均匀是从来没有实现过的。

说它是“无制度保障下的口头契约”,倒不如说是抛出一个承诺,以安人心。君子信,小人否。在无制度保障下,各自抛出承诺,结成关系。关系的背后就是分配的问题。而有制度不明确时,各自抛出承诺,结成关系。分配时得到比制度规定的要多的利益。此时的“关系”。则可换一个名称——网络。

可见,有无制度也并不重要。其只代表着一种底线,0和1没有本质上的相对差别。

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句话其实是“分配问题”的一个外延,它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分配方式。而一般来讲,理想至于现实总会发生变异。西方,理性之于浪漫主义;东方,宗法之于大同社会。不但是现实嬗迭的经过,也是观念演变的过程。窃以为,在进化的道路上,向来意识比物质更左。不仅因为前者看起来更无边无际,而且从“物质是意识之母”的观点来看,意识实为较年轻的一代。它包含着“新”。

具体来看,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社会,其规模小,信息共享程度高,公与私的领域之分并不明显。《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曼德维尔认为这样的社会的成员“没有艺术或者科学,甚至比他们的邻居所要求的更为沉默;他们必定贫穷物质,而且也几乎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生活舒适品的东西,把他们所有的主要优点加起来还不够获得一件尚可御寒的衣服或者一口粥锅:你当然不需要在这种极端怠惰的安逸和愚蠢的无知状态中畏惧大恶,但你也无法指望发现一种大善。”追求个性丰富与差异化,与追求所谓的“大同”显然是背道而驰的。说白了,就是不利于效率。而如何做到“效率、公平兼顾”实在是个相当复杂的现实问题,牵涉到人类社会存在的各个方面。

现实中,“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同”,并非绝对平均。而是“兄弟我有一口饭吃,就一定让你有粥喝”。自古以来,皇帝只有一个,一统没有二统。有了利益,肯定就有大头,有小头。这样的分配方式就意味着层级的存在。就现实而言,这种层级的存在是合理的。合理的意思是:被人们同意并接受的,而并不是合乎真理。窃以为,任何方式都只能使人向着真理接近,而不能直接达到。扁平化只是比层级式更合理。而人们通常认为,更合理的就是更接近真理的。因此“同”要进行区分——同中的不同,不同中的同。

现代一些经济学者指出:任何优秀的经济体,都是复合的。市场与政府共享权利,只是程度不同。(《资本家的圣经》)站在单纯的社会组织的角度来讲,窃以为,将市场与政府区分开的关键就是二者对象不同。政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而全体公民组成了市场与政府。市场本身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是由许许多多利益相关的小组织组成的。它的对象,可以简化说成是其“参与者”。尽管如此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正像它的左右摇摆一样,你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也不一定是坏的。历史证明,市场会失灵。但并不是其机制的问题,因为它本质即如此。它欢迎投机者,而更适合投资者。

于是,可以说政府之于它的公民,应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政府经济稿得好了,就应该让人民尝到创收的惠益。那么国家有难了,政府陷入困境,其人民自然不会好过。男人们更努力的工作,而妇女们甚至拿出自己珍藏的金银首饰。这是正相关的。

然而,市场之于它的参与者的情况却很复杂。在大体的形势上是近似正相关的,若具体到每一个参与者身上,则“各安天命”了。竞争自然会带来损益。损益自然会造成差距。所以,在制度无保障下,就是“赌”;在制度有保障下,就是“博弈”。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不是一种理念,只能算一个理想。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异成就了社会网络与利益集团的形成。(利益相关并且具备资格。)兼并行为与规模经济是这个理想的逆向思维。而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所揭示的就是如何解决“关系”与“分配”的问题和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朱会来的回答(0票)】:

有难同当,例如保险、全民医疗、工会,都是用一整套的制度规则和公积金来保障个体突发事件。

有福同享,有那好事吗?别忘了叫上我。

我只知道一句话,能够共患难,不能同富贵。

【杨一雷的回答(0票)】:

是多次博亦的结果么?

【王丽的回答(0票)】:

一般组织性的提到这句口号,大多因为某人某事需要求变,先得“有难同当”,过关之后才可以“有福同享”。如果大家都顺风顺水,这句话也没有诞生的可能。

【杨洋的回答(0票)】:

有难同当,反映的是分担风险和度过困难的群体要求。

有福同享,反映的是同心协力做大蛋糕的群体愿望。

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不论是“难”,还是“福”,都要有承担的主体,不能凡事讲平均,要讲能力,按劳分配。

我们当中有些人,对于“公平”的认识存在误区,公平不是平均。

顺便提一句,很讨厌平均数。在统计数字中,只要一平均什么事都木有了。用中位数不是更好吗?大大方方的。有了问题,不想着去解决,一味地掩盖,最终的爆发是可怕的。

回转正题,

相比较同甘共苦是否有意义和如何解释,

我们更需要关注

如何设计更加有利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群体的沟通协调组织和统筹。

【汤淑敏的回答(0票)】:

人类趋利避害争取最大效益的进化趋势逐渐形成的一种似是约定俗成的生存方式。如果人们普遍默认、遵守这个约定(康德式),得到的是双赢:

甲在这次事件中与乙分享福分(或承担灾难),受益者为乙  ,甲的心里也会希望下次乙会这么做。当然不是每个人的付出都求回报,但是付出的同时人们的内心处都暗暗地渴望着一个较公平的互动关系;

当甲遇到问题时,被要求或自觉感受到“契约”带来的责任而自己有能力回应的乙,则会挺身而出。

和大自然物竞天择的选择一般,生存办法也有优胜劣汰。通过不断的实践,糟糕的办法会逐渐被遗弃;而有效的行为,则会被重复。不断的重复导致逐渐出现许多看似约定好的准则、生活方式等。

而一些“人类都是自私的”、“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越来越难”之类的说法,那是在一个不健康的环境才会出现的。一个健康(或者我该用正常这词?)的环境里,普遍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像U型曲线的分布,绝对无私和绝对自私的人都只是两端的极少数,中间主体都不过是有着正常私心的普通人。而这点私心,要做到遵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契约”,足矣。

【尤利 Masami的回答(0票)】:

口头上的契约在现代社会需要黑纸白字的法律上的保证。 在一个讲究证据的年代, 无论道义上多么正确, 一旦涉及到现实利益, 人们需要一个有效力的东西保护自己。

当然,在小团体之中, 这个口号所代表的团队精神,集体精神,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曹梦迪的回答(0票)】:

松鼠会有一篇文章解释了这一现象,参见:

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60080

【陈霄的回答(0票)】:

有意思。

楼上的从契约角度谈了很多了。我谈远一点

” 无制度保障下的一种争取生存权的口头契约“。是这样的。

陈志武先生认为中国的人情社会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和金融的不发达。中国自古就是重刑法,轻民法,人们有什么财产纠纷基本投诉无门。这样,人们考不了官府只得靠人情。你有难我帮你,隐含的约定就是我有难,你也要来帮我。但是这个有道德风险。从效率上来说也是底下的。因为人情是有限的,如果来一场大水,全村人都遭殃,你需要帮助,你的朋友也需要帮助,谁都帮不上谁。因此我们需要健全的金融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无形的手帮我们更有效的互相帮助。当然,独立的媒体和公正的司法是前提

【张国永的回答(0票)】:

心理上没有安全感,经济上我们存在分工,社会上资源不是无限自由的,所以....

【周建军的回答(0票)】:

博弈论的囚徒困境:弱者在面对强权的时候最佳策略是联合。任何不信任都会导致被割裂、分化,致使自己的弱势更加无助。

好问题,感谢。

【Actuel Lus的回答(0票)】:

有福同当、有难同当之所以在很多时候能得到社会底层的广泛响应,应该有一层原因是利用了大家的从众心理,无论是福还是难,一个同字可以在福祸未知的时候给响应者一个最大的心理安慰。

【馮淞的回答(0票)】:

这个问题可以衍生为,合作和利他主义的涌现。本质上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可以搜一下相关的文献。有两本书是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还有 the complexity of cooperation 是同一个人写的。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跟博弈论和心理学都比较相关,甚至跟社会和文化也有关。     很多简单问题想多了都会变得很复杂。果然还是应该多学习

【罗骏飞的回答(0票)】:

有福同享不容易: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资源是有限的。有难同当也不容易:因为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不过意义还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如果只追求效率,就如马太效应所说,有福的越来越有福,有难的越来越难。。。

【庄弘泰的回答(0票)】:

搭便车?

原文地址:知乎


相关内容

  •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XXXXXX 虽然我知道很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个词语的概念,但我还是想要先谈谈我自己对价值观的理解.可能不太正确. 我觉得价值观就是一种做人处事的态度,从某种角度上讲,价值观可以是个人性格的一种体现.有的人天性乐观,他看待所有事物都会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这样,在他眼里的世界就是纯净 ...

  • 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
  • 第16卷 第4期人 文 地 理Vol 116,No 14 2001年8月HUMAN GE OGRAPH Y Aug 12001 文章编号:1003-2398(2001) 04-0001-05 论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学系, 西安 710062) Ξ 提 要:从地域 ...

  • 自考管理学原理历年选择.名词解释题
  • 05年4月 (单选)1. 管理或者管理活动的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 B.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 C. 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和一致认可的目标 D.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一致认可的目标 2. "系统特性中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 ...

  • 高中班会教案:主题班会课课例:我很重要
  • 教育背景:班上同学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信心不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自尊.自信,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 2.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自尊.自信.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 教学方法: 1.展示投影. 2 ...

  •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优势与意义
  •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优势与意义 我们的多数家长在孩子上学以后,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为的是让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时间.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 其实,这些家长不知道,干家务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 ...

  •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心理健康
  •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心理健康 教育主题班会 双塘小学 徐炳荣 主题:怎样与同学和谐相处 主持人:李豪杰 时间:2015年5月30日 地点:二年级 教室 参加人员:班主任 全体学生 一.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如何相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挑选小主持人, ...

  •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 从霍尔文化理论剖析中美文化区别范文 历来对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广义地说,文化指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地说,文化则指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高层次的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低层次的指人民的风俗习惯.流行观念.生活方式等.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和美国是最 ...

  •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三层架构
  • [摘 要] 以工作主线组织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没有更具操作性的组织方式?"技术工具-技术活动-技术思想"的三层架构可以作为该问题的一个简要回答.所谓"三层架构",是指以技术工具(相关基础知识及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为基础.以技术活动(利用工具及其操作技能解决问题的 ...

  • 恋爱交友与婚姻家庭
  • 恋爱交友与婚姻家庭 大学生正处在性生理已经成熟, 但性心理尚未成熟的时期.由于中国自古保守的思想和中小学性教育的匮乏,大学生在懵懂的年纪,常常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性心理和性行为的不正常发展.因此,对当前大学生性心理.性行为的特点的研究势在必行.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找出正确的教育对策,来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