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米莉_狄金森的死亡诗

第19卷 第4期

2001年8月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YunchengCollege

Vol.19 No.4Aug.2001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

胡江萍

(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摘 要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有死才有生,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关键词 狄金森;死亡诗;生与死的辨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 I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008(2001)04-0029-03

  艾米莉・狄金森(EmilyElizabethDickinson,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多产诗人,被推崇为“与惠特曼相齐名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尽管狄金森一生远离尘嚣,离群索居,但这位才智超群的女诗人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却丰富多彩,她一直不停地在探索人生、自然、死亡和永生的真正含义。像安妮・布拉兹特里特及其他老派的清教诗人一样,狄金森“很少丢开过坟场的景色”。在她创作的1880首诗歌中,其中就有600材,愤、悲观和失望,爱情、期望和泰然自若。

自古以来,人们虽然体验死亡,却从未体验死亡的真正意义,人们虽然知道死亡,却从未正确认识死亡。大多数人往往只是从否定的方面看待死亡,认为死亡是对生命的戕害与褫夺。在相沿成习的意识中,死亡总是被描绘得阴森恐怖、惨象环生,令人不堪忍受。于是,出于保护生命“安全”和“欢乐”的需要,人们竭力把死亡驱逐到生命外部,让它离自己远远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告诉人们“: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对于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对于死者来说,本身就不存在了。”

几乎每一个体验和探究死亡的人,大概都不免会问同一个问题:死是什么?狄金森的诗具有双重特点,既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与平静。

狄金森之所以在诗中表现出对死亡的浓厚兴趣,或许是家庭的宗教背景和周围的环境使她觉得死后有灵,而她的内心却对此表示怀疑。正是这种犹疑不定使她在诗中对死亡时而寄予希望,时而表示怀疑;对现实生活时而觉得是另一种生活的前奏,时而又觉得是唯一能享受的生活;对上帝时而表示

如:

  I’veseenaDyingEye

a—恭敬,时而深恶痛绝;对人类时而认为神圣,时而又认为低微和粗俗。她创作的死亡诗大致为三类:

1.现实生活中的死亡,这些诗描写死亡的时刻和过程,

——

InsearchofSomething—asitseemed———

像是———寻找某物———

Thencloudierbecome———愈益朦胧昏暗———Andthen,obscurewithfog———

接着———迷雾一片———

Andthenbesoldereddown

接着———焊接

Withoutdisclosingwhatitbe,

失却原来面目

‘Twereblessedtohaveseen———那曾幸福的目睹的一切———

在这首诗中,死亡表现出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驾驭性。诗一开始就写到“我看见一只垂死的眼睛/在屋子打转转———/像是———寻找某物———。”眼睛在寻找某物,但不知道他在找什么?活着的人可能没有这种体验,只有垂死的人才知道他自己在找什么。死亡临近,这个垂死的人的眼睛“接着———焊接”,这是描写观察了死亡的过程,但却没提供垂死的人所看见的确定的东西。死亡是不可避免,死亡时看到什么,想什幸福的目睹的一切”是什么呢?让活着的人去思索,这一点,狄金森也许更感兴趣。但无论如何,这个垂死的人最后是找到了答案,所以他是幸福的。又如:

  死去,只须片刻———

因为她对人类存在价值与命运久久思考而毫无所获的结果。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就留给读者考虑,这个垂死的人“那曾

收稿日期 2001-02-10

作者简介 胡江萍(1965-),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29・

据说,并不痛苦———只是逐渐,逐渐昏迷然后视力全无———

2.想象中的死亡,这些诗中的死亡被拟人化,超越了时

就要开始的把戏———

人的命运本质上是由死亡的不可选择性决定的。如果深入考察一下生命,就会发现,除了死亡是确定的以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可以随意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死亡,人只能承受死亡。如:

  上天堂去!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确实感到惊讶想不出怎样回答!上天堂去!听起来多么难受!然而一定会做到就像羊群在夜晚一定回到牧羊人的怀抱!

一个人只要生存就必然死亡,死亡仅仅属于生存,而一个没有死亡的生存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死亡是一场对话,进行

在灵魂与尘土之间。

“,“,先生———,只是为了留作证据脱下了一袭肉体外衣。

在这里,狄金森所说的“死亡”当然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消亡”,如果是这样,那么死亡就只是一个从外面来到人身上的外在现象,但对狄金森来说,死亡从来就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人刚一存在就承担起的生存方式:

  Awordisdead

有人说,有一个字

Whenitissaid,

间地点;如:

  BecauseIcouldstopfordeath———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Hekindlystoppedforme———

他殷勤停车接我———……

这首诗是狄金森死亡诗主题的压卷之作。诗的第一节,死亡以拟人化的形式出现,并不带有任何可怖的意味,诗人用轻松、戏谑的口吻提到与死神同往,表现了她视死如归的平静心态。“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须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诗人打算抛却生命与之同往的决定看来很从容。“以回报他的礼貌”,说明诗人把死亡视作友人。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喧嚣,在操场上———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此处,三个排比的意象一闪而过,隐约道出诗人对生的眷恋,果然: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

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我的披肩,——生命的喧嚣与活力打动了诗人,使她在即将离去的一瞬间不寒而栗。

  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面———坟墓,死亡的代名词,已经出现。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

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马头,朝向永恒———

生命有时是冗长的,有时却是短暂的。当生命冗长的如同“几个世纪”时,人们希望尽快结束它;而当生命短暂的有如“一天的光阴”时,人们却渴望能够留住它。诗的开头诗人以戏谑的口吻提到死亡,然而当她果真要跨过生命即将迈向“永恒”时,才体会到:生命毕竟是美好而宝贵的。3.怀念亲人和朋友的挽诗。如:

  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

她的生命已经离去———打算回来———却不会很快———她欢快的手臂,半垂———仿佛是暂时歇息———一瞬间,忘记了———

一经说出,也就

Somesay

死去。

Isayitjust

我却说,它的生命

Beginstolive

从那一天起

Thatday.

才开始。

在这首诗中,生与死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二者不可分离。死亡不仅在生命中获得了肯定,而且也被看作生命的开始。在狄金森看来,只有当生与死统一时,世界才被赋予一种新的秘密:

  泥土是唯一的秘密———

死亡,是仅有的一个你无法从他的“家乡”查出他的全部情况。

・30・

这个“秘密”就是在响应“泥土”的召唤中走向“泥土”,“泥土”就是生命的意义,它滋养万物的始基,一切生命都从大地中流溢出来,但在它的深处,却隐藏着“死亡”。虽然死亡隐蔽在“泥土”深处,是无法查出的秘密,但它却像“神圣的灵感”一样,不断闪现出来。

  活着,使人感到羞耻———

这样勇敢的人已经捐躯———有幸的泥土令人嫉妒———掩埋着这样的头颅———……

我想,我死去的人———活着,也许会享盛名———那些无名的保卫者却体现着神圣———

“泥土”是知道“死亡的秘密”,只有走向“泥土”死亡才会如: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在这首诗中,“悲伤”,而是“存在奥秘”:为真,为美。因此,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在那里,人们可以到永恒。这种赞美死亡,并把它视为“兄弟”的态度,实际上就是肯定生命,肯定死亡。诗人就是这样在赞叹生命之美妙的同时,也赞叹死亡。她就是这样在发现了生与死的无限循环后,从而认识到死亡意味着再生的真理。狄金森的死亡诗充满了生与死的辨证关系,在她的诗中总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诱惑着生命往死亡的彼岸攀登,毫不留恋美好的生命。这也是她的人生观的写照。她不害怕死亡,相反却有一种亲近感。她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因而,当她敏锐地意识到死亡的临近,她可以毫不畏缩、大胆地正视它,并奏出一支不同凡响的曲调:

  太阳不断下落,下落,却仍然

不见午后的色彩———……

可是为什么由内心向外奏不出什么声音———我以往对光何等熟识———我现在还能看到———它正在死去,我也一样,但是我并不害怕知道———

这首诗表露了诗人的心声,诗人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却是心甘情愿的选择———隐退。她隐退之时对于外界她已经“死去”,但,她的艺术生命却得以永生。

狄金森的死亡诗中所表现出的时而伤感、时而欢愉的不稳定的情绪,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情。有得必有失,有死才有生。狄金森为理想而隐退,为“生”而“死”,终于换来了

体现出神圣。因此,她的死亡诗充满了想象中的坟墓生活。自己永久的艺术生命。这就是狄金森的死亡诗。

参考文献:

[1]狄金森名诗精选[M].江枫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孤独是的[M].州: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AnOutlineofAmericanLiterature.byPeter・B・High,

1984.

[5]AmericanLiteratureRootandFlower.byAnnetteT・Ru2binste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88.

[6]TheNorthAnthologyofWorldMasterpieces.Volume2,

P630.

[7]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VolumeⅡ,PartⅠ,

P150.

[8]ElementsofLiterature.byOxfordUniversityPress.Inc.

1978.

[9]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

[10]董爱国.埃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外语教学.

【责任编辑 咸增强】

OnEmilyDickinson’sPoemsofDeath

HUJiang-ping

(TVandBroadcastingUniversityofJiangxi,Nanchang,330000,China)

Abstract AmericanpoetessEmilyDickinsonexpressesherthinkingaboutdeathinaparticularpointofview-nolife-nodying.Humanbeingsnourishesbetweenthetwoextremesandbecomesfullandperfectgradually.

Keywords EmilyDickinson;deathpoems;flexiablerelationsbetweenlifeanddeath

・31・

第19卷 第4期

2001年8月

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YunchengCollege

Vol.19 No.4Aug.2001

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

胡江萍

(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摘 要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表达了一种独特的死亡观。有死才有生,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关键词 狄金森;死亡诗;生与死的辨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 I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008(2001)04-0029-03

  艾米莉・狄金森(EmilyElizabethDickinson,1830-188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多产诗人,被推崇为“与惠特曼相齐名的美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尽管狄金森一生远离尘嚣,离群索居,但这位才智超群的女诗人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却丰富多彩,她一直不停地在探索人生、自然、死亡和永生的真正含义。像安妮・布拉兹特里特及其他老派的清教诗人一样,狄金森“很少丢开过坟场的景色”。在她创作的1880首诗歌中,其中就有600材,愤、悲观和失望,爱情、期望和泰然自若。

自古以来,人们虽然体验死亡,却从未体验死亡的真正意义,人们虽然知道死亡,却从未正确认识死亡。大多数人往往只是从否定的方面看待死亡,认为死亡是对生命的戕害与褫夺。在相沿成习的意识中,死亡总是被描绘得阴森恐怖、惨象环生,令人不堪忍受。于是,出于保护生命“安全”和“欢乐”的需要,人们竭力把死亡驱逐到生命外部,让它离自己远远的,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告诉人们“: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对于生者和对于死者都不相干;因为对于生者来说,死是不存在的,而对于死者来说,本身就不存在了。”

几乎每一个体验和探究死亡的人,大概都不免会问同一个问题:死是什么?狄金森的诗具有双重特点,既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与平静。

狄金森之所以在诗中表现出对死亡的浓厚兴趣,或许是家庭的宗教背景和周围的环境使她觉得死后有灵,而她的内心却对此表示怀疑。正是这种犹疑不定使她在诗中对死亡时而寄予希望,时而表示怀疑;对现实生活时而觉得是另一种生活的前奏,时而又觉得是唯一能享受的生活;对上帝时而表示

如:

  I’veseenaDyingEye

a—恭敬,时而深恶痛绝;对人类时而认为神圣,时而又认为低微和粗俗。她创作的死亡诗大致为三类:

1.现实生活中的死亡,这些诗描写死亡的时刻和过程,

——

InsearchofSomething—asitseemed———

像是———寻找某物———

Thencloudierbecome———愈益朦胧昏暗———Andthen,obscurewithfog———

接着———迷雾一片———

Andthenbesoldereddown

接着———焊接

Withoutdisclosingwhatitbe,

失却原来面目

‘Twereblessedtohaveseen———那曾幸福的目睹的一切———

在这首诗中,死亡表现出其不确定性和不可驾驭性。诗一开始就写到“我看见一只垂死的眼睛/在屋子打转转———/像是———寻找某物———。”眼睛在寻找某物,但不知道他在找什么?活着的人可能没有这种体验,只有垂死的人才知道他自己在找什么。死亡临近,这个垂死的人的眼睛“接着———焊接”,这是描写观察了死亡的过程,但却没提供垂死的人所看见的确定的东西。死亡是不可避免,死亡时看到什么,想什幸福的目睹的一切”是什么呢?让活着的人去思索,这一点,狄金森也许更感兴趣。但无论如何,这个垂死的人最后是找到了答案,所以他是幸福的。又如:

  死去,只须片刻———

因为她对人类存在价值与命运久久思考而毫无所获的结果。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就留给读者考虑,这个垂死的人“那曾

收稿日期 2001-02-10

作者简介 胡江萍(1965-),女,江西九江人,江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

・29・

据说,并不痛苦———只是逐渐,逐渐昏迷然后视力全无———

2.想象中的死亡,这些诗中的死亡被拟人化,超越了时

就要开始的把戏———

人的命运本质上是由死亡的不可选择性决定的。如果深入考察一下生命,就会发现,除了死亡是确定的以外,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可以随意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死亡,人只能承受死亡。如:

  上天堂去!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请不要问我为什么!我确实感到惊讶想不出怎样回答!上天堂去!听起来多么难受!然而一定会做到就像羊群在夜晚一定回到牧羊人的怀抱!

一个人只要生存就必然死亡,死亡仅仅属于生存,而一个没有死亡的生存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人的生存就是在“生与死”两个领域中不断滋养自己,并达到完满和充盈的过程。

  死亡是一场对话,进行

在灵魂与尘土之间。

“,“,先生———,只是为了留作证据脱下了一袭肉体外衣。

在这里,狄金森所说的“死亡”当然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肉体消亡”,如果是这样,那么死亡就只是一个从外面来到人身上的外在现象,但对狄金森来说,死亡从来就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人刚一存在就承担起的生存方式:

  Awordisdead

有人说,有一个字

Whenitissaid,

间地点;如:

  BecauseIcouldstopfordeath———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

Hekindlystoppedforme———

他殷勤停车接我———……

这首诗是狄金森死亡诗主题的压卷之作。诗的第一节,死亡以拟人化的形式出现,并不带有任何可怖的意味,诗人用轻松、戏谑的口吻提到与死神同往,表现了她视死如归的平静心态。“我们缓缓而行,他知道无须急促———我也抛开劳作和闲暇,以回报他的礼貌”,诗人打算抛却生命与之同往的决定看来很从容。“以回报他的礼貌”,说明诗人把死亡视作友人。

  我们经过学校,恰逢课间休息———

孩子们正喧嚣,在操场上———我们经过注目凝视的稻谷的田地———我们经过沉落的太阳———

此处,三个排比的意象一闪而过,隐约道出诗人对生的眷恋,果然:

  也许该说,是他经过我们而去———

露水使我颤抖而且发凉我的披肩,——生命的喧嚣与活力打动了诗人,使她在即将离去的一瞬间不寒而栗。

  我们停在一幢屋前,这屋子

仿佛是隆起的地面———屋顶,勉强可见———屋檐,低于地面———坟墓,死亡的代名词,已经出现。  从那时算起,已有几个世纪———

却似乎短过那一天的光阴———那一天,我初次猜出马头,朝向永恒———

生命有时是冗长的,有时却是短暂的。当生命冗长的如同“几个世纪”时,人们希望尽快结束它;而当生命短暂的有如“一天的光阴”时,人们却渴望能够留住它。诗的开头诗人以戏谑的口吻提到死亡,然而当她果真要跨过生命即将迈向“永恒”时,才体会到:生命毕竟是美好而宝贵的。3.怀念亲人和朋友的挽诗。如:

  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

她的生命已经离去———打算回来———却不会很快———她欢快的手臂,半垂———仿佛是暂时歇息———一瞬间,忘记了———

一经说出,也就

Somesay

死去。

Isayitjust

我却说,它的生命

Beginstolive

从那一天起

Thatday.

才开始。

在这首诗中,生与死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二者不可分离。死亡不仅在生命中获得了肯定,而且也被看作生命的开始。在狄金森看来,只有当生与死统一时,世界才被赋予一种新的秘密:

  泥土是唯一的秘密———

死亡,是仅有的一个你无法从他的“家乡”查出他的全部情况。

・30・

这个“秘密”就是在响应“泥土”的召唤中走向“泥土”,“泥土”就是生命的意义,它滋养万物的始基,一切生命都从大地中流溢出来,但在它的深处,却隐藏着“死亡”。虽然死亡隐蔽在“泥土”深处,是无法查出的秘密,但它却像“神圣的灵感”一样,不断闪现出来。

  活着,使人感到羞耻———

这样勇敢的人已经捐躯———有幸的泥土令人嫉妒———掩埋着这样的头颅———……

我想,我死去的人———活着,也许会享盛名———那些无名的保卫者却体现着神圣———

“泥土”是知道“死亡的秘密”,只有走向“泥土”死亡才会如: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几乎还不适应一个殉真理的烈士就成了我的近邻———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我回答他“:为了美”———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是一体,在这首诗中,“悲伤”,而是“存在奥秘”:为真,为美。因此,死亡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在那里,人们可以到永恒。这种赞美死亡,并把它视为“兄弟”的态度,实际上就是肯定生命,肯定死亡。诗人就是这样在赞叹生命之美妙的同时,也赞叹死亡。她就是这样在发现了生与死的无限循环后,从而认识到死亡意味着再生的真理。狄金森的死亡诗充满了生与死的辨证关系,在她的诗中总感到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诱惑着生命往死亡的彼岸攀登,毫不留恋美好的生命。这也是她的人生观的写照。她不害怕死亡,相反却有一种亲近感。她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世间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因而,当她敏锐地意识到死亡的临近,她可以毫不畏缩、大胆地正视它,并奏出一支不同凡响的曲调:

  太阳不断下落,下落,却仍然

不见午后的色彩———……

可是为什么由内心向外奏不出什么声音———我以往对光何等熟识———我现在还能看到———它正在死去,我也一样,但是我并不害怕知道———

这首诗表露了诗人的心声,诗人作出了一个痛苦的、却是心甘情愿的选择———隐退。她隐退之时对于外界她已经“死去”,但,她的艺术生命却得以永生。

狄金森的死亡诗中所表现出的时而伤感、时而欢愉的不稳定的情绪,真实地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情。有得必有失,有死才有生。狄金森为理想而隐退,为“生”而“死”,终于换来了

体现出神圣。因此,她的死亡诗充满了想象中的坟墓生活。自己永久的艺术生命。这就是狄金森的死亡诗。

参考文献:

[1]狄金森名诗精选[M].江枫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2]孤独是的[M].州: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AnOutlineofAmericanLiterature.byPeter・B・High,

1984.

[5]AmericanLiteratureRootandFlower.byAnnetteT・Ru2binstein,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1988.

[6]TheNorthAnthologyofWorldMasterpieces.Volume2,

P630.

[7]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VolumeⅡ,PartⅠ,

P150.

[8]ElementsofLiterature.byOxfordUniversityPress.Inc.

1978.

[9]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

[10]董爱国.埃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外语教学.

【责任编辑 咸增强】

OnEmilyDickinson’sPoemsofDeath

HUJiang-ping

(TVandBroadcastingUniversityofJiangxi,Nanchang,330000,China)

Abstract AmericanpoetessEmilyDickinsonexpressesherthinkingaboutdeathinaparticularpointofview-nolife-nodying.Humanbeingsnourishesbetweenthetwoextremesandbecomesfullandperfectgradually.

Keywords EmilyDickinson;deathpoems;flexiablerelationsbetweenlifeanddeath

・31・


相关内容

  • 文献综述 论艾米丽迪金森的诗歌死亡主题
  • 简析艾米莉. 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文献综述 摘要:对于所有人来说,死亡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所以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是怀着恐惧的态度.但是古今中外的诗人则通过诗歌阐释对死亡的好奇,其中女诗人艾米莉. 狄金森对死亡及其迷恋.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已经是并将会一直是世人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 ...

  • 狄金森是什么主义诗人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特点
  • 众所周知,狄金森是美国传奇女性诗人,她在美国诗歌史上具有很崇高的地位.既然说到狄金森是现代女诗人的典范,那么要是仔细划分的话,狄金森是什么主义诗人呢.在记载狄金森生平经历的书籍中,提及到了狄金森是什么主义诗人这一问题.狄金森被美国人民称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由此可见狄金森是现代主义诗歌诗 ...

  • 狄金森死亡情结之精神分析
  •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女诗人.她一生创作了大约1775首诗歌和片段,在这些作品中,诗人对死亡问题异常关注.文章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对狄金森死亡态度从恐惧死亡.直面死亡到超越死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揭示出诗人对死亡的独特情结,这无疑是诗人对死亡的另一种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狄金森 死亡 ...

  • 艾米莉·狄金森: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 成为更新的荒凉 (江枫/译) 我从未见过荒原 我从未见过沼泽, 我从未见过大海: 却知道荒野是什么, 知道波浪的模样. 我从未和上帝交谈过, 也没有访问过天堂: 但我能确定那位置 仿佛有地图在手上. (马永波/译) 没有 ...

  • 艾米丽迪金森诗15首
  • (美) 艾米莉·狄金森的诗15首 艾米莉·狄金森 1830-1886,美国诗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Amherst).据称,她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珠辉玉丽般的独特诗句,凝聚着深厚的情感和创造性的智慧.她以此独立于 19 世纪美国文学的主流之外. 生活 迪金森几乎一生都是在她的出生 ...

  •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收集
  • "希望"是不长羽毛的小鸟 专栖于灵魂之上 唱着没有歌词的曲调 从来不会遗忘 我是为美而死--被人 安置在这个坟冢 有人是为真理而亡的,也被葬在旁边的穴中 他曾轻声问道"你为何而死"? "为美,"我回答 "我,为真理--两者都一样 ...

  •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 关于陶诗"自然""平淡"的美学评价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高建新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 ...

  • 诗歌创作视角下的李清照与迪金森比较
  • 比较 文 学 诗歌创作视角下的李清照与迪金森比较 杨 茜 武红霞 喀什师范学 院 摘 要 :李 清 照是 中国宋 代著 名 的 女诗 人 ,风 格 清新 婉 约 ,更 以 " 朗月 清风 的人 格魅 力为 后人 称 颂 .艾米 莉 ・ 迪 金森 ,美 国诗歌 发展 史上 的传 奇诗 人 , ...

  • 地道英语音标跟我学(10):I Am Nobody
  • 地道英语音标跟我学(10):I Am Nobody 来源: | 时间:1年前 | 阅读:3211次  | [划词 ] 英语学了几年,总会因为母语干扰而发音不地道.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授权发布的<地道英语音标跟我学>一书主讲国际音标,图文并茂,发音纯正,讲解详细,循序渐进,十分适合初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