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

《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

摘要:《街道的美学》是芦原义信对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并且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以及外部空间的重要性。他通过列举大量东西方的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对于我们在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的美学 读书心得 东西方 差异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1956年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他还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等书。由此可见,他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内容概述

在内容方面,芦原义信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由于作者同时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还积累了大量国外考察的经验。因此,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作者

善于通过分析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小中见大从而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例如,他从日本人进门脱鞋这一细节出发进行分析,最终使得我们了解了这背后的众多问题。他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他还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表达方面,许多理论的研究者语言深奥晦涩,同时由于他们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作者却不同,他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同时,作者还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总之,《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通过作者细致深入的论述,使得读者对街道空间和景观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读书心得:

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在第一章作者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郭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建筑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空间构成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中,我觉得东西方人们“内”“外”空间概念差异十分有趣。书中是这样说的:“西欧将街道空间延伸到住宅内的客厅部分,是一种外部秩序主导的空间系统,家与街道在空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的街道空间是处于门锁和城墙之间的一个含混空间,是一个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系统,家被看作内,街道则被视为与个人无关的外”我想,正是由于东西方对空

间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人们构筑街道空间的差异。而这一理念上的不同,实际上是本书在后面论述东西方街道截然不同空间形态的理论根源。

第二部分:

书的第二章是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在整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作者论述的重点。作者详细分析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构成、D/H、广场的美学、阴角空间等等。并且通过考察和实践来说明街道美学的价值与意义。总结这部分中芦原义信提出的对于我们进行设计实践有启发的主要观点:

1街道作为外部空间应该与建筑内部空间产生互动,即保证内外空间的流动性,居住作为一种内部秩序,应以缝补、纳凉等形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2在图形构成上,内外空间应该致力于存在反转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互为背景),街道和广场应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因此在街道两侧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

3当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街道同样具有“图形”性格。通过D/H来研究空间感受。

4从空间构成上,广场应具有以下四个条件:

(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且此边界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图形”。

(3)铺装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形成“图形”

(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5重视塑造阴角空间有利于创造围和感。

6市中心公园与街道“密接”(视觉上连通,靠近,可及)

7加强建筑一次轮廓线,尽可能减弱二次轮廓线

(从这一观点明显看出建筑师的倾向性,更加重视建筑本体的立面效果) 8从视线的几何原理研究俯视景观,确定了俯角10度为俯视景观中心范围,并以此确定最佳景观观测位。

9艺术性的处理街道空间,重视雕塑的意义。

在这一章节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街道与建筑关系的论述。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作者提到的不同地域人的不同的空间概念认知有着直接的联系。概括来说,芦原信义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3种基本类型: 1 以美国为代表,住宅大门与

街道之间有前院,前院对城市

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这是

“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

之中”。

2 以意大利为代表,无前院,

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

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

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

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

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

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

谈、缝纫等等。这是“内部秩

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

3 以日本为代表,与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

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

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

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

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

监视作用。

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三种不同的关系的特点:

第一种田园城市风格,住宅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这种思维模式与意大利街道完全相反,有利于城市的美化,但人与人缺乏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城市在变美,人情味却在逐渐消失。

第二种以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最具代表性。这也是作者最为欣赏的一个类型。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住宅内外沟通,生活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是极富人情味的街道。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胡同与弄堂,与意大利希腊等国相似。虽然街道中缺乏足够的“阴角”空间,但是中国人还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促街道角落,端出椅子纳凉、喝茶、聊天。这样一来,街道中洋溢着井然的内部秩序。

第三种以日本为例,日本人认为个人住宅即是内,所以重视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对代表外的街道带有距离感。也正是如此,日本人在街道与建筑之间建立封闭的围墙来保证“内”的安全与稳定,日本的道路与内部空间的渗透被围墙隔断,形成单调乏味的街道。人们在观念中的“外”,漠不

关心,缺乏美化街道的观念。

第二种类型是作者推崇的,我也有同感,因为这是能够允许最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没有内院,而将一部分内部秩序必然的推向了城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得到了非常紧密的契合,能够最节约空间、最高效率的利用城市用地。

第三部分:

书的第三部分比较简短主要是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包括小空间的价值、夜景以及留下记忆的空间。

在这一部分中,芦原义信对于小空间的价值的论述,发人深思。他表达了对“小”的理解,他说,由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是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而在小空间一章的论述中,我们明显发现了他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他认为,小空间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小空间是个人的、安静的、想像的、有诗意和人情味的,人们的私密性得到了庇护。在书中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在一个桑拿浴室中的感受:“那是个在幽静的湖畔森林中,朴素而微暗的“小空间”,真正的桑拿浴室洋溢着木香,微暗,遐想的小空间, 那里能独自安静地根据自己身体条件调节温度,因此可给人以安闲之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在书中多用形式构成的手法来分析街道的设计美学,但是他认为形式与技巧固然重要,然而根本上来说,他是反对以形式美为出发点的美学观念的,如何塑造氛围和创造记忆,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部分: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根据自己的游历,通过对于世界不同街道的实例分析以及空间的考察,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结语:

芦原义信说过,“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与自然条件与人有关,因此世界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芦原义信强调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人的行为心理对于街道空间的营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街道的空间又反作用于人。设计师应该尽量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还强调必须建立“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明确领域观念,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要把空间统一考虑。

参考文献:

[1] [日]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

[2] [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3]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

摘要:《街道的美学》是芦原义信对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并且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以及外部空间的重要性。他通过列举大量东西方的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对于我们在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的美学 读书心得 东西方 差异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1956年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他还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等书。由此可见,他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内容概述

在内容方面,芦原义信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由于作者同时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还积累了大量国外考察的经验。因此,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作者

善于通过分析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小中见大从而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例如,他从日本人进门脱鞋这一细节出发进行分析,最终使得我们了解了这背后的众多问题。他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他还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表达方面,许多理论的研究者语言深奥晦涩,同时由于他们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作者却不同,他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同时,作者还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总之,《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通过作者细致深入的论述,使得读者对街道空间和景观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读书心得:

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在第一章作者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郭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建筑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空间构成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中,我觉得东西方人们“内”“外”空间概念差异十分有趣。书中是这样说的:“西欧将街道空间延伸到住宅内的客厅部分,是一种外部秩序主导的空间系统,家与街道在空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的街道空间是处于门锁和城墙之间的一个含混空间,是一个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系统,家被看作内,街道则被视为与个人无关的外”我想,正是由于东西方对空

间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人们构筑街道空间的差异。而这一理念上的不同,实际上是本书在后面论述东西方街道截然不同空间形态的理论根源。

第二部分:

书的第二章是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在整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作者论述的重点。作者详细分析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构成、D/H、广场的美学、阴角空间等等。并且通过考察和实践来说明街道美学的价值与意义。总结这部分中芦原义信提出的对于我们进行设计实践有启发的主要观点:

1街道作为外部空间应该与建筑内部空间产生互动,即保证内外空间的流动性,居住作为一种内部秩序,应以缝补、纳凉等形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2在图形构成上,内外空间应该致力于存在反转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互为背景),街道和广场应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因此在街道两侧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

3当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街道同样具有“图形”性格。通过D/H来研究空间感受。

4从空间构成上,广场应具有以下四个条件:

(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且此边界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图形”。

(3)铺装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形成“图形”

(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5重视塑造阴角空间有利于创造围和感。

6市中心公园与街道“密接”(视觉上连通,靠近,可及)

7加强建筑一次轮廓线,尽可能减弱二次轮廓线

(从这一观点明显看出建筑师的倾向性,更加重视建筑本体的立面效果) 8从视线的几何原理研究俯视景观,确定了俯角10度为俯视景观中心范围,并以此确定最佳景观观测位。

9艺术性的处理街道空间,重视雕塑的意义。

在这一章节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街道与建筑关系的论述。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作者提到的不同地域人的不同的空间概念认知有着直接的联系。概括来说,芦原信义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3种基本类型: 1 以美国为代表,住宅大门与

街道之间有前院,前院对城市

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这是

“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

之中”。

2 以意大利为代表,无前院,

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

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

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

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

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

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

谈、缝纫等等。这是“内部秩

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

3 以日本为代表,与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

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

节,被围墙隔断。这个是缺乏公

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

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缺乏了

监视作用。

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三种不同的关系的特点:

第一种田园城市风格,住宅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这种思维模式与意大利街道完全相反,有利于城市的美化,但人与人缺乏交流的场所和机会。城市在变美,人情味却在逐渐消失。

第二种以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最具代表性。这也是作者最为欣赏的一个类型。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住宅内外沟通,生活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是极富人情味的街道。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胡同与弄堂,与意大利希腊等国相似。虽然街道中缺乏足够的“阴角”空间,但是中国人还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促街道角落,端出椅子纳凉、喝茶、聊天。这样一来,街道中洋溢着井然的内部秩序。

第三种以日本为例,日本人认为个人住宅即是内,所以重视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对代表外的街道带有距离感。也正是如此,日本人在街道与建筑之间建立封闭的围墙来保证“内”的安全与稳定,日本的道路与内部空间的渗透被围墙隔断,形成单调乏味的街道。人们在观念中的“外”,漠不

关心,缺乏美化街道的观念。

第二种类型是作者推崇的,我也有同感,因为这是能够允许最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没有内院,而将一部分内部秩序必然的推向了城市。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得到了非常紧密的契合,能够最节约空间、最高效率的利用城市用地。

第三部分:

书的第三部分比较简短主要是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包括小空间的价值、夜景以及留下记忆的空间。

在这一部分中,芦原义信对于小空间的价值的论述,发人深思。他表达了对“小”的理解,他说,由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是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而在小空间一章的论述中,我们明显发现了他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他认为,小空间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小空间是个人的、安静的、想像的、有诗意和人情味的,人们的私密性得到了庇护。在书中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在一个桑拿浴室中的感受:“那是个在幽静的湖畔森林中,朴素而微暗的“小空间”,真正的桑拿浴室洋溢着木香,微暗,遐想的小空间, 那里能独自安静地根据自己身体条件调节温度,因此可给人以安闲之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在书中多用形式构成的手法来分析街道的设计美学,但是他认为形式与技巧固然重要,然而根本上来说,他是反对以形式美为出发点的美学观念的,如何塑造氛围和创造记忆,创造有人情味的街道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部分: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根据自己的游历,通过对于世界不同街道的实例分析以及空间的考察,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结语:

芦原义信说过,“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与自然条件与人有关,因此世界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芦原义信强调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人的行为心理对于街道空间的营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街道的空间又反作用于人。设计师应该尽量创造出富有人情味的外部空间。芦原义信还强调必须建立“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明确领域观念,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要把空间统一考虑。

参考文献:

[1] [日]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6.

[2] [丹麦]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3] 常怀生.建筑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相关内容

  • 一.读书报告:由[实用广告美学]引发的小思绪
  • 由<实用广告美学>引发的小思绪 <广告美学>是运用美学基础知识,以美学思想为导向,运用美学的概念.范畴,借鉴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实用广告美学>在保持学科体系科学性.完整性的基础上,突出广告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掌握美学一般原理,提 ...

  • 审美主义读书报告
  • 关于美学的读书报告: (一)艺术与审美的思考 艺术不等于审美,审美先于艺术艺术源自于古老的巫术,审美起源于劳动.成功的艺术 作品不仅具有历史性,也会具有开放性,读者观众不断的更新,艺术会展示出它的新的意味. 书中说艺术并无进步可言,却又能够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扣住人的心理让人感受新的艺术意 味中符合现 ...

  • 城市规划专业推荐阅读书籍
  • 1 书名:<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 作者:[美]贝利著,顾朝林等译 <比较城市化-20世纪的不同道路>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在20世纪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城市化存在很多共性,但是城市化的道路却各不相同,差异化主要源于文化背景及发展阶段的 ...

  • 浅谈城市广场设计与街角广场的发展
  • 摘   要:在城市广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空间尺度的变化,空间结构的发展.现代城市广场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空间尺度巨大,远远超出了人的感知能力.加强与城市交流的关系,增加驻足的机会,发挥城市交流.互动的功能.丰富人们的居住环境,本文围绕城市广场设计中街角广场的发展进行探讨,发展街角文化,提高利用 ...

  • 商业街设计要点
  • 商业街设计要点 商业街设计要点 步行商业街景观是街道路面,街道设施和周围环境的组合体,也就是人们从步行商业街上看到的一切东西,包括铺地,标志性景观 (如雕塑.喷泉) ,建筑立面,橱窗,广告店招,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 设置) ,街道小品,街道照明,植物配置和特殊的街头艺术表演等景 观要素.步行商业街景 ...

  • 毕业论文初稿1
  • 贾樟柯电影美学特征探 析 指导老师:宗建军 贾樟柯电影之美,美在粗糙,美在纪实,美在怀旧. 刘萍 2011-2-22 [选取 选取 日期] 日期 [键入文档标题] 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浅析 内容摘要:贾樟柯电影,来源于社会急剧 变革时期的现实生活原型 ,他用粗糙的电影视 听语言彰显纪实与真实性, 把 ...

  • 中兴百货文案全集
  • 中兴百货文案全集 1. A :真正的流行,不是群众的歇斯底里,而是独特表现的个人风格及追求创意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内涵的外露,一种鉴赏的品味:88年春季,从冬眠中醒来吧!解放你的僵化与迟疑,前来享受春装花开的盛宴. 玫瑰的浪漫 复古的情怀 轻快蓬民的短裙 性感裸露的双肩 是您全新的选择 欢迎前来试穿 ...

  •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 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要点 一.步行商业街景观设计的内容 步行商业等主要是为人们提供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居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繁 荣,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 ...

  •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什么是美?什么是美的对象.美的内容和形式?原本我以为只要是自己觉得好看的东西就是一种美,但是在<美学散步>中我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宗白华先生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以散步作为形式,以吸纳中西.古今美学精华为宗旨,是他的美学思想呈现独特的散步风格. <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