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

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

摘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强的自然灾害,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对学校安全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初中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的必要性,和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第二课堂地震知识普及

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相对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一课堂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课堂,在扩展和加深地理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品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常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所以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外,还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者假期,开辟第二课堂,在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各种地理活动,如气象观测、野外观察、地理教学用具制作。其目的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消化、巩固课堂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笔者就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的必要性

1、普及地震知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中的生活性的阐述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通过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开设地理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 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对地震这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十分有必要利用第二课堂给予普及,以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2、普及地震知识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容设计和课时 安排的需要

当前广东省各级学校初中地理教科书,

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教材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着眼,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遵循“广度和深度要适当”的原则,因此与传统地理教材相对比,篇幅有所缩小,内容有所修改,难度有所降低。因此,在某种

程度上对一些地理现象的阐述和地理问题的解决就未免显肤浅了些。笔者仔细地 分析了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广东版)在1--4

册的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知识的论述仅局限于2处:(参见下表)

(一)海洋与陆地

标准

活动建议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

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念,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

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教材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二)日本

标准

活动建议

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

*运用日本地形图,说出日本的范围和主要城市,以及

海岸线漫长曲折的优势。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念,理解日本多火山、地

震的原因。

2、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3、东西兼容的文化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收集日本火山、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注: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标准”和“活动建议”说明:

(1)“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2)“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看,就是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巧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目前,初中地理课时安排是每周2课时。那么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特别是深化对一些知识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针对目前地理教材涉及地震知识少,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手段有限的现状,要传授给初中学生必要的地震知识,培养他们防震、抗震的能力,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地理第二课堂应是势在必行。

3、普及地震知识是地震灾害难预测性的需要

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同台风、暴雨、雷电等一样,是一

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对占世界90%以上的构造地震认识是这样的: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就形成了地震。

尽管长期以来人类对地震进行了细致地观测,在某种程度上也总结出地震产生的机制、 分布的规律、了解到一些地震爆发的前兆,但地震预报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何况地球上每次规模宏大的地震,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而,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地震预报的发展迟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科学难题。

正是地震披着这种神秘的面纱,其爆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利用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传授防震抗震常识才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广东这个处在华南板块内部(亚欧板块的二级板块),地壳相对稳定,平常教师传授躲避台风等气象灾害比较多的区域,现在利用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更显得有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意义。

2012年2月16日的东源地震,更说明了这一点。

二、地震知识在第二课堂普及的形式和内容

多年来,笔者一直重视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学生的防震抗震意识。具体来说,主要探索了以下的形式和内容:

1、借用地理信息载体,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可以大大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在地理第二课堂中,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分门别类地张贴的学校地理活动室,然后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观看;也可以组织 学生在校观看《唐山大地震》(2010)

、《日本沉没》(2006)、《洛杉矶大地震》(1999)、《天崩地裂》(1997)等关于地震体裁的中

外影片;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假日等空闲时间通过电视、网络观看近期发生的地震(如5—12中国汶川地震、3--11日本阪神地震)场景。通过这些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强烈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能引起火灾、水灾、

4 有毒气体泄露,细菌、放射线物质扩散,还可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从而确定地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敌”。这样,就可以坚定学生学好地震知识的信念,增强了防震抗震的紧迫感。

2、采用灵活多样、风格不一的形式,普及地震基础知识

什么是地震、地震如何发生及传播,地震类型、地震分布,震源、震中、震

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地震监测、地震前兆、地震预报,地震灾害及次 生灾害等地震基础知识,是一个知识系统,内容既繁多又深奥,在初中地理有限 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难以全面的讲解清楚的。为了普及地震基础知识,笔者认 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地理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到市、县、

区各级气象台、地震台、科技管、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实地模型观测,并邀请科 技人员及时讲解;或者邀请知名的地理专家、学者进入校园,举行专题讲座,为 学生讲解地震知识、传授避震方法,识别地震谣言,提高自救互助能力。

(二)学校地理教师牵头,积极组建校园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建立地震科普展室和教育 基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例如设置介绍地震知识展板,布置挂图和展出图书资料,举办科普夏令营等,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三)学校地理科组可开展手抄报、板报制作和地球模型制作、地理小论文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围绕“地震”这一主题,以丰富多彩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收集、整理、编辑、设计、制作过程中,源源不断地积累知识,潜移默化地加深理解。例如我校在第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2010年冬)中,地理科组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分别举行七年级摘抄地震小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八年级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比赛。由于宣传到位、组织有序、

安排合理,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交的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优秀,活动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3、做好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地理教师应抓好这一契机,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地震安全演练工作。

通过长期的地理第二课堂,学生在知震、防震、避震方面的掌握了相当部分知识。例如,在课堂上发生地震时,应尽量迅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在实验楼、办公楼时应尽量躲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最好不要乱跑或跳楼;地震后要沉着冷静,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撤离到安全处。

但是这些仅仅停流在理论上。为了避免学生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造成拥挤踩踏等损伤 事件发生,地理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和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自救互助模拟演习活动,是必不可缺的。

地震应急演练,不仅要事先编制出详细周密的实施方案,而且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意识到参与演练,是地理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实践,提高自身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的具体表现。目前,惠州市各中学每年定期举行的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就是这方面很好表率5

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

摘要: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较强的自然灾害,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对学校安全教育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初中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的必要性,和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第二课堂地震知识普及

地理第二课堂,即地理课外活动,是相对地理课的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第一课堂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课堂,在扩展和加深地理的基础上,形成学生的智力和道德品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常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所以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师在正常的教学外,还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或者假期,开辟第二课堂,在校内外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各种地理活动,如气象观测、野外观察、地理教学用具制作。其目的就是通过第二课堂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消化、巩固课堂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笔者就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的必要性

1、普及地震知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需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学科,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其中的生活性的阐述为“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通过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开设地理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 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因为如此,对地震这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地质灾害,十分有必要利用第二课堂给予普及,以期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避免和减轻地震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2、普及地震知识是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容设计和课时 安排的需要

当前广东省各级学校初中地理教科书,

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教材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着眼,在教学内容的编写上遵循“广度和深度要适当”的原则,因此与传统地理教材相对比,篇幅有所缩小,内容有所修改,难度有所降低。因此,在某种

程度上对一些地理现象的阐述和地理问题的解决就未免显肤浅了些。笔者仔细地 分析了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广东版)在1--4

册的教科书中关于地震知识的论述仅局限于2处:(参见下表)

(一)海洋与陆地

标准

活动建议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

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与陆地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念,说出世界著名的山系

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开展拼图游戏、模拟演示等活动,例如开展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自选实验教材或使用计算机,模拟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

(二)日本

标准

活动建议

1、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

*运用日本地形图,说出日本的范围和主要城市,以及

海岸线漫长曲折的优势。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念,理解日本多火山、地

震的原因。

2、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3、东西兼容的文化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收集日本火山、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注: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标准”和“活动建议”说明:

(1)“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陈述。

(2)“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课程目标来看,就是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地理技巧和技能,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目前,初中地理课时安排是每周2课时。那么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特别是深化对一些知识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针对目前地理教材涉及地震知识少,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手段有限的现状,要传授给初中学生必要的地震知识,培养他们防震、抗震的能力,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地理第二课堂应是势在必行。

3、普及地震知识是地震灾害难预测性的需要

地震俗称地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同台风、暴雨、雷电等一样,是一

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对占世界90%以上的构造地震认识是这样的: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从而就形成了地震。

尽管长期以来人类对地震进行了细致地观测,在某种程度上也总结出地震产生的机制、 分布的规律、了解到一些地震爆发的前兆,但地震预报的研究对象是发生在地下深处的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何况地球上每次规模宏大的地震,其孕育过程又跨越了几年、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而,不但很难用经典物理学从本质上加以描述,也难以在实验室或者野外进行模拟。这种种原因,导致了地震预报的发展迟缓。成为当今世界性的一个科学难题。

正是地震披着这种神秘的面纱,其爆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利用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传授防震抗震常识才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广东这个处在华南板块内部(亚欧板块的二级板块),地壳相对稳定,平常教师传授躲避台风等气象灾害比较多的区域,现在利用地理第二课堂普及地震知识,更显得有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意义。

2012年2月16日的东源地震,更说明了这一点。

二、地震知识在第二课堂普及的形式和内容

多年来,笔者一直重视初中地理第二课堂地震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学生的防震抗震意识。具体来说,主要探索了以下的形式和内容:

1、借用地理信息载体,让学生认识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地理图像以及地理视频、计算机网络都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地理信息,可以大大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活动。

在地理第二课堂中,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分门别类地张贴的学校地理活动室,然后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观看;也可以组织 学生在校观看《唐山大地震》(2010)

、《日本沉没》(2006)、《洛杉矶大地震》(1999)、《天崩地裂》(1997)等关于地震体裁的中

外影片;还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假日等空闲时间通过电视、网络观看近期发生的地震(如5—12中国汶川地震、3--11日本阪神地震)场景。通过这些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一次强烈地震常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破坏房屋、道路、=桥梁等工程设施,能引起火灾、水灾、

4 有毒气体泄露,细菌、放射线物质扩散,还可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从而确定地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敌”。这样,就可以坚定学生学好地震知识的信念,增强了防震抗震的紧迫感。

2、采用灵活多样、风格不一的形式,普及地震基础知识

什么是地震、地震如何发生及传播,地震类型、地震分布,震源、震中、震

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地震监测、地震前兆、地震预报,地震灾害及次 生灾害等地震基础知识,是一个知识系统,内容既繁多又深奥,在初中地理有限 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难以全面的讲解清楚的。为了普及地震基础知识,笔者认 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地理教师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到市、县、

区各级气象台、地震台、科技管、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实地模型观测,并邀请科 技人员及时讲解;或者邀请知名的地理专家、学者进入校园,举行专题讲座,为 学生讲解地震知识、传授避震方法,识别地震谣言,提高自救互助能力。

(二)学校地理教师牵头,积极组建校园防震减灾兴趣小组,建立地震科普展室和教育 基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例如设置介绍地震知识展板,布置挂图和展出图书资料,举办科普夏令营等,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三)学校地理科组可开展手抄报、板报制作和地球模型制作、地理小论文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围绕“地震”这一主题,以丰富多彩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在收集、整理、编辑、设计、制作过程中,源源不断地积累知识,潜移默化地加深理解。例如我校在第二届科技文化艺术节(2010年冬)中,地理科组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度,分别举行七年级摘抄地震小知识的手抄报比赛,八年级制作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比赛。由于宣传到位、组织有序、

安排合理,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交的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优秀,活动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3、做好地震应急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

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高度重视的工作。地理教师应抓好这一契机,紧密配合学校,做好地震安全演练工作。

通过长期的地理第二课堂,学生在知震、防震、避震方面的掌握了相当部分知识。例如,在课堂上发生地震时,应尽量迅速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在实验楼、办公楼时应尽量躲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如卫生间),最好不要乱跑或跳楼;地震后要沉着冷静,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撤离到安全处。

但是这些仅仅停流在理论上。为了避免学生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造成拥挤踩踏等损伤 事件发生,地理教师配合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地震和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自救互助模拟演习活动,是必不可缺的。

地震应急演练,不仅要事先编制出详细周密的实施方案,而且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 让学生意识到参与演练,是地理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实践,提高自身应对灾害事件的能力的具体表现。目前,惠州市各中学每年定期举行的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就是这方面很好表率5


相关内容

  • 初中地理课堂"微课程"的尝试
  • [摘 要]本文是基于"微课程"理论,以具体教学案例来阐述如何实现地理课堂的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此次尝试来阐明微课程地理教学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 [关键词]微课程;自主学习;教育视频 地理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教 ...

  • 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 ...

  • 地理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 ...

  • 国家课程计划
  • 国家课程计划 国家教委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和二十四 个学科教学大纲(试用)的通知 一.为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方案> ...

  • 举办第十一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
  •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大问题.教师是营造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这种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 ...

  • 重磅!陕西中考改革:2020年全面推行高中招生4 4模式!
  • 头条新闻 「新中考方案出炉,初中再无副科!」 省教育厅今天发布新中考改革方案"4 4"模式:语文.数学.英语和体育,物理.化学和生物任选2门,政治.历史和地理任选2门,2017年新七年级宝鸡市.延安市和汉中市开始试点,2020年全省开始推广! 陕西省中考改革真的要来了! 9月4日 ...

  •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 ★如何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 石家庄市地理教研员 范光清 [理论阐释] 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有效达成地理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之一,而其利用是否充分才是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具体地讲,地理教师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应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地理课堂 ...

  • 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
  • 支教的社会实践报告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相应文化.教育各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逐年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国普及.西部地区虽然也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因为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西部地区的师资水平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要落后很多,黔西作为贵州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教育也比较 ...

  • 绿色校园环保论文
  • 绿色校园环保论文 社旗县饶良镇初级中学 如何在学校中普及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教育领域,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地理课程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门必修的综合课程,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为探究对象,蕴涵着较为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