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第一章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当应用题中没有解题必需的具体的数量,并且已有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时,如果假设题中有个具体的数量,或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实际上设数法是假设法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它的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解题方法。

在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一)设具体数量

例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驶20千米。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没有给,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设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为60千米(60是轮船往返速度30和20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去时用的时间是:

60÷30=2(小时)

返回时用的时间是:

60÷20=3(小时)

往返一共用的时间是:

3+2=5(小时)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2÷5=24(千米/小时)

综合算式:

60×2÷(60÷30+60÷20)

=120÷(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略。

*例2光华小学中、高年级共有学生600名,如果中年级派出本年级人数

位“1”。假设高年级增加20名学生,这样中、高年级人数从原来的600名增加到:

600+20=620(名)

中年级人数是:

高年级的人数是:

600-320=280(人)

答略。例3 某人骑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回到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求此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题中缺少“甲、乙两地的距离”的具体数量。我们可以任意设一个数为甲、乙两地的路程。

如设30千米为甲、乙两地路程,这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

答略。

此题如设20千米为甲、乙两地的路程,那么,可列式为20×2÷

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都是12千米/小时。

例4 用甲、乙两台收割机分别收割一块地的小麦时,甲用6小时可以收割完,乙用4小时可以收割完。用这两台收割机同时收割这块地,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因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未知的数量,所以对没学过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应用题的学生是一道难题。如果假设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已知的数量,此题就容易解了。

假设这块地是12亩(也可假设为6和4的其他公倍数,如24亩、36亩、48亩、60亩等。这里假设为12亩,是因为12是6和4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便于计算)。则由题意得:

12÷(12÷6+12÷4)

=12÷(2+3) =2.4(小时)

答:两台同时收割2.4小时可以收割完。

*例5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得6个;如果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得10个。如果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几个?(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法(1):假设有120个苹果,则大、小两个班共有小朋友:

120÷6=20(人)

大班有:

120÷10=12(人)

小班有:

20-12=8(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20÷8=15(个)

综合算式:

120÷(120÷6-120÷10)

=120÷8 =15(个)

答: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15个。

解法(2):假设两个班的总人数是30人,则苹果的总个数是:

6×30=180(个)

大班人数是:

180÷10=18(人)

小班人数是:

30-18=12(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80÷12=15(个)

综合算式:

6×30÷(30-6×30÷10)

=180÷(30-18)

=15(个) 答略。

(二)设单位“1”

例1 某食堂改造炉灶后,每天节约用煤60千克,这样原来计划用32天的煤,现在可以用48天。这堆煤共有多少千克?(适于六年级程度)

答略。

例2 有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等于正方体的棱长,长方

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

1×1×1=1

长方体的体积是:

答略。

设甲的钱数为单位1,这时因为甲的钱数是1,所以上面的关系式便成为:

乙有人民币:

答略。

例4 在一次407人参加的歌手大赛中,没有获奖的女歌手占女歌手总数

解:设女歌手的总人数为1。

从男女歌手总人数407人中,去掉没获奖的男歌手16人之后,(

=207(人) 男歌手的人数是:

407-207=200(人)

答略。

407-

第一章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设数法

当应用题中没有解题必需的具体的数量,并且已有数量间的关系很抽象时,如果假设题中有个具体的数量,或假设题中某个未知数的数量是单位1,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清晰明确,从而便于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我们把这种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叫做设数法。

实际上设数法是假设法中的一种方法,因为它的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把它单列为一种解题方法。

在用设数法解答应用题设具体数量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所设数量要尽量小一些;二是所设的数量要便于分析数量关系和计算。

(一)设具体数量

例1 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去时顺水,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行驶20千米。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没有给,要求往返的平均速度就比较困难。我们可以设甲、乙两港之间的路程为60千米(60是轮船往返速度30和20的最小公倍数)。

这样去时用的时间是:

60÷30=2(小时)

返回时用的时间是:

60÷20=3(小时)

往返一共用的时间是:

3+2=5(小时)

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60×2÷5=24(千米/小时)

综合算式:

60×2÷(60÷30+60÷20)

=120÷(2+3) =120÷5

=24(千米/小时) 答略。

*例2光华小学中、高年级共有学生600名,如果中年级派出本年级人数

位“1”。假设高年级增加20名学生,这样中、高年级人数从原来的600名增加到:

600+20=620(名)

中年级人数是:

高年级的人数是:

600-320=280(人)

答略。例3 某人骑一辆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每小时行15千米;从乙地回到甲地,每小时行10千米。求此人骑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题中缺少“甲、乙两地的距离”的具体数量。我们可以任意设一个数为甲、乙两地的路程。

如设30千米为甲、乙两地路程,这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

答略。

此题如设20千米为甲、乙两地的路程,那么,可列式为20×2÷

辆自行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都是12千米/小时。

例4 用甲、乙两台收割机分别收割一块地的小麦时,甲用6小时可以收割完,乙用4小时可以收割完。用这两台收割机同时收割这块地,多少小时可以收割完?(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因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未知的数量,所以对没学过用“解工程问题”的方法解应用题的学生是一道难题。如果假设出这块地的亩数是个已知的数量,此题就容易解了。

假设这块地是12亩(也可假设为6和4的其他公倍数,如24亩、36亩、48亩、60亩等。这里假设为12亩,是因为12是6和4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便于计算)。则由题意得:

12÷(12÷6+12÷4)

=12÷(2+3) =2.4(小时)

答:两台同时收割2.4小时可以收割完。

*例5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大、小两个班的小朋友,每人可得6个;如果只分给大班,每人可得10个。如果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几个?(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法(1):假设有120个苹果,则大、小两个班共有小朋友:

120÷6=20(人)

大班有:

120÷10=12(人)

小班有:

20-12=8(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20÷8=15(个)

综合算式:

120÷(120÷6-120÷10)

=120÷8 =15(个)

答: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得15个。

解法(2):假设两个班的总人数是30人,则苹果的总个数是:

6×30=180(个)

大班人数是:

180÷10=18(人)

小班人数是:

30-18=12(人)

小班每人可分得苹果:

180÷12=15(个)

综合算式:

6×30÷(30-6×30÷10)

=180÷(30-18)

=15(个) 答略。

(二)设单位“1”

例1 某食堂改造炉灶后,每天节约用煤60千克,这样原来计划用32天的煤,现在可以用48天。这堆煤共有多少千克?(适于六年级程度)

答略。

例2 有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长等于正方体的棱长,长方

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那么正方体的体积是:

1×1×1=1

长方体的体积是:

答略。

设甲的钱数为单位1,这时因为甲的钱数是1,所以上面的关系式便成为:

乙有人民币:

答略。

例4 在一次407人参加的歌手大赛中,没有获奖的女歌手占女歌手总数

解:设女歌手的总人数为1。

从男女歌手总人数407人中,去掉没获奖的男歌手16人之后,(

=207(人) 男歌手的人数是:

407-207=200(人)

答略。

407-


相关内容

  • 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解题技巧
  • 摘 要:应用题属于小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尤其是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应用题的结构更加多变.涉及到的变量和数量关系越发细致.难懂,很多学生碰见应用题就显得十分吃力.由目前的现状来看,如果仔细探究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题规律,总结学习并解答应用题的方法,那么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 ...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教学
  •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教学 作者:赵兴红 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2期 摘 要: 小学应用题教学既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启发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和训练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关键词 ...

  •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解题技巧
  •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所占比例非常大,并且有很多知识点都是通过应用题的形式进行展现.从整体角度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并且也是提高学生数学应变能力的关键途径.根据笔者调查与整理发现,在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之中所涉及到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多半是反映实际生活的.但是由于小学生 ...

  • 小学升初中数学考试技巧
  • 在目前小升初择校的过程中,数学或者说奥数仍是小升初中的重头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升初成败,那么,如何在小升初数学考试中拿得高分甚至满分,来去的小升初择校的最终胜利呢,下面就来看看考好数学考试的五大技巧及方法. 一.构建知识脉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脉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 ...

  • 小学数学期末的复习技巧
  • 小学数学期末的复习技巧 小学数学复习方法和形式各不相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步步反馈,逐层提高"的复习法的确是一种高效合理灵活综合性强的复习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避免陷入题海,提高复习的效率.下面谈一下这种方法的理解与实施.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不仅 ...

  • 七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 七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 李 华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4年 11月1日 摘要............................................... . .. . ..........1 第一章 七年级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的意义.. ...

  • 小学六年级应用题答题技巧培养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六年级应用题答题技巧培养 作者:卫丽娟 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1期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许多学生不能捋顺解题思路,找不到未知数和已知量之间的数学关系.鉴于此,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几条提升小学生应 ...

  •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方框填数及算式中的数字
  • 小学数学解题思路技巧:方框填数及算式中的数字 [知识要点] 根据推理的方法来确定算式中的数字,分加法算式谜.减法算式谜.乘法算式谜几种. [范例解析] 例1 填出方框里的数. 分析 9加几个位上是3?十位上哪两个数相加得8. 解 等. 例2 填出右边算式方框里的数. 分析 18减几得9?十位上2+4 ...

  • 小学生奥数学习方法
  • 奥数学习方法与技巧 小升初数学考试的五大高分技巧 在目前小升初择校的过程中,数学或者说奥数仍是小升初中的重头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升初成败,那么,如何在小升初数学考试中拿得高分甚至满分,来去的小升初择校的最终胜利呢,下面就来看看考好数学考试的五大技巧及方法. 一.构建知识脉络 要学会构建知识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