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再别康桥·教案1

102《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

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赏析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

引入毛泽东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诗词导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检查预习

1.字词

2.学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关知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

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

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

等。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

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三、听《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1.点名朗读 要求字正腔调圆、节奏感强、有感情

2.师生齐读

四、分组朗读、讨论、讲析,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一)、体会音乐美

1、分组朗读,讨论:我们读这首诗,感觉很美,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3、我们读古诗,古诗讲求韵律,那么这诗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请同学讨论找出

韵脚?

4、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

这首诗读来让我们感到:舒缓、轻柔、低沉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

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

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

律和谐)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体会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

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

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三)体会绘画美和诗人的感情

1、分组讨论学生自读、全班齐读诗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愁绪、眷恋、惜别、依恋

2、康桥,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诗人表达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

3、齐读、赏析第二节。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

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

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

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

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

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

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

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

对康桥喜爱之情。

4、齐读、品析第三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青荇”表达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这

样的一条水草?

(3)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

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

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

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

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5、齐读、品析第四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清潭”表达感情的?

(1) 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3)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

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6、总结本诗的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

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

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

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

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

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

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

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的感情。

1、回头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

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

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

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

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

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

“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

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

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

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七、课堂内容小结,看《再别康桥》视频,听录音,再次感受徐诗的“三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

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学习了本课,我们同学们要学会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这两种鉴赏

新诗的方法。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徐志摩是格律诗“三美”的实践者,谁提出的“三美”主张。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

九、板书

再别康桥

作别

金柳

内容: 作者“悄悄地”走 青荇

潭水 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寻梦

沉默

告别

音乐美 回环往复 韵律和谐

形式: 三美 建筑美 节的匀称 句的整齐

绘画美 意境鲜明 色彩绚丽

102《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地朗诵,掌握现代诗歌的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

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诗歌中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体会作者对康桥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赏析意象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

一、创情境导入。

引入毛泽东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诗词导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检查预习

1.字词

2.学生交流了解的徐志摩有关知识。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注重意境

创造和音韵和谐。1918—1922年先后在美、英留学,旅英期间开始写作新诗。代表诗集《志

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

等。

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

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

三、听《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1.点名朗读 要求字正腔调圆、节奏感强、有感情

2.师生齐读

四、分组朗读、讨论、讲析,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一)、体会音乐美

1、分组朗读,讨论:我们读这首诗,感觉很美,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

2、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3、我们读古诗,古诗讲求韵律,那么这诗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请同学讨论找出

韵脚?

4、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

这首诗读来让我们感到:舒缓、轻柔、低沉

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

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

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

律和谐)

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二)体会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

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

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三)体会绘画美和诗人的感情

1、分组讨论学生自读、全班齐读诗的基础上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感情。

愁绪、眷恋、惜别、依恋

2、康桥,有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找出诗人表达感情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夏虫等

3、齐读、赏析第二节。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

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

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

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

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

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

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

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

对康桥喜爱之情。

4、齐读、品析第三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青荇”表达感情的?

(1)“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2)文中“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甘心”做这

样的一条水草?

(3)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

“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

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

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

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

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5、齐读、品析第四节,根据以下思考题,讨论作者借助“清潭”表达感情的?

(1) 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3)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后,老师明确: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

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

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6、总结本诗的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

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

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

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五、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

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

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

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

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

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

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六、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的感情。

1、回头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

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

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

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

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

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

“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

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

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

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七、课堂内容小结,看《再别康桥》视频,听录音,再次感受徐诗的“三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再别康桥》,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的,或者是有灵性的,作

者通过描绘一些意象,景中含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对康桥美景的无比眷恋之情。

学习了本课,我们同学们要学会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这两种鉴赏

新诗的方法。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徐志摩是格律诗“三美”的实践者,谁提出的“三美”主张。同学们可查阅相关资料。

九、板书

再别康桥

作别

金柳

内容: 作者“悄悄地”走 青荇

潭水 景中含情,融情于景

寻梦

沉默

告别

音乐美 回环往复 韵律和谐

形式: 三美 建筑美 节的匀称 句的整齐

绘画美 意境鲜明 色彩绚丽


相关内容

  • [再别康桥]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以别离后对康桥往昔的追忆为内容的诗歌.诗歌以离别康桥时的情感起伏为主线,是实践闻一多"三美"理论的典范之作.对比<雨巷>,二者在结构的安排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相似.全诗七小节,首尾两小节都在反复的叠 ...

  • 人教版高一必修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 人教版高一必修<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 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 品味语言,感悟徐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诗歌阅读方法. 2.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

  •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 ...

  • 校本课程现代诗欣赏教案
  • 校本课程--现代诗欣赏 王江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小诗,力争背诵 2.能力目标: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3.情感目标: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力 二.教学重难点 诗歌赏析,把握诗歌主题 三.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门你们中间有的人得到过三好学生,有的人 ...

  • 高一语文中国现代诗三首教案
  •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 ...

  • _再别康桥_教学实践与反思_唐伶俐
  • 备教导航 <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 ◎唐伶俐 新时期以来,徐志摩的作品中被中学语文界所接受的,恐怕只有<再别康桥>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在1993年在教材首次当选,新中国成立后又随即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这首诗又重新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践证明,这首诗已成为众多白话文 ...

  • 中国现代诗三首
  • 教案示例 <赞美>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该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痛苦和希望交织的感情. 二.了解该诗中运用的反复手法及梦一般的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尹德说:文学创作都是艺术家的白日梦.诗人尤其是"醒着做梦的人".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 ...

  • [雪花的快乐]教案
  • 雪花的快乐教案 徐志摩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5.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体 ...

  • 语文教育实习教案,,5篇
  •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大学文 2010 级教育硕士(学科语文) 级教育硕士(学科语文)教育实习教案姓 学名 号邢蕊蕊 [1**********] 封丘县高级中学 语文2011 年 9 月-- --2011 年 12 月实习学校 实习学科 实习时间文学院制二○一○年九月实习生课堂试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