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5、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1.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2、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齐读课题2遍。

3、大家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四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谁?怎样?之后的情况?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词,并给每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生字,不懂的查字典

  (2)指名读,错的纠正

  (3)学生自主提出生字书写中该注意、或容易出错的地方

  (4)当堂描红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2、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呢?(第一个问题)答案在哪里?(引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传说?什么是“传说”?传说的事是真的吗?(解释“传说”的意思)

  (2)、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从中中总结出开天辟地前的情况——“混沌一团”)

  (3)、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并描述出来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大地混沌一团,那是谁来开天辟地的呢?(解决第二个问题)(盘古)

  (2)、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读(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这一段有几对反义词,大家能找到吗?

  (4)、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开天辟地的经过)

  (5)、哪些词语表现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板书:昏睡——醒坐——劈凿)

  那随着盘古的动作,宇宙有什么变化呢?(黑乎乎一片——裂开一条缝——巨石崩裂)

  (6)、要把宇宙从混沌一团中分出天地来,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使劲翻身、猛劈猛凿)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或是你读懂了盘古的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核心在:勇猛、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7)、指导朗读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5、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1.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2、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当我们眼望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大地时,是否曾想过,这天和地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已经想过了,并由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2、齐读课题2遍。

3、大家知道开天辟地是什么意思吗?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四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谁?怎样?之后的情况?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词,并给每段标上序号。

2、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生字,不懂的查字典

  (2)指名读,错的纠正

  (3)学生自主提出生字书写中该注意、或容易出错的地方

  (4)当堂描红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2、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呢?(第一个问题)答案在哪里?(引入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1)、传说?什么是“传说”?传说的事是真的吗?(解释“传说”的意思)

  (2)、读了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从中中总结出开天辟地前的情况——“混沌一团”)

  (3)、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并描述出来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大地混沌一团,那是谁来开天辟地的呢?(解决第二个问题)(盘古)

  (2)、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到底是如何开天辟地的?大家把第二自然段读读(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3)、这一段有几对反义词,大家能找到吗?

  (4)、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开天辟地的经过)

  (5)、哪些词语表现出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板书:昏睡——醒坐——劈凿)

  那随着盘古的动作,宇宙有什么变化呢?(黑乎乎一片——裂开一条缝——巨石崩裂)

  (6)、要把宇宙从混沌一团中分出天地来,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使劲翻身、猛劈猛凿)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或是你读懂了盘古的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核心在:勇猛、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创造新世界的决心)

  (7)、指导朗读

第三、四课时

  一、复习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 13.开天辟地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 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 "顶天立地"等词语,体会 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字词.朗读.背诵.积累--认知目标) 2. 根据文中盘古为大地所做的贡献背 ...

  • 13.开天辟地说课
  • 18.<开天辟地>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开天辟地>.下面我就教材方面.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四方面对这篇课文作一个初步的教学构想. 一. 说教材 1.对教材的理解<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专题 ...

  •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
  • 1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界牌九年制学校 XXX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细读课文,探究学习课文的第3-8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 3.走近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美.欣赏美.感受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 [教学手段] 自学+讲解+讨 ...

  •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案
  • 18.盘古开天地 教案 第二课时 ―――中心小学 闫育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 ...

  •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 新授课< 13 开天辟地 >教学设计模板 责任学校 绿汁镇腊品小学 责任教师 蔡正祥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73页. [教材分析] <开天辟地>是六年制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本文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 ...

  • [开天辟地]第一课时设计
  •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段老师带来了四张图片,看看谁的眼睛最敏锐,比比谁的脑子想得最快,能看着图片猜出故事来.[点媒体] (依次屏显 ...

  • 13开天辟地导学案
  • 庄寨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13.开天辟地(第一课时) 备课人:郭慧霞 审核人:杨艳红 班级: 学生姓名: 一.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通过读课文,初步感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 1.读准生字 ...

  • [18盘古开天地]教案
  • 18盘古开天地 教 学 设 计 青龙一小:蒋英 18盘古开天地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2.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现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词句 ...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8.盘古开天地
  • 18.盘古开天地 学习目标 ①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和课堂认读,95%的学生能够正确认读 "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采用自读.同桌互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95﹪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