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教师人文素养

修炼教师人文素养

民族兴旺,止于至善,教师为本。宋代名儒李觏训诫:“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陶行知从教育成效的角度强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古今中外,教师都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道德人格和专业素养要求很严。一名21世纪人民教师应该兼具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前者是从事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基础,后者是教育专业伦理的灵魂。放弃人文信念的结果是失去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教师人文素养的涵育,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和修炼工程,绝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补缺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靠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历练和具体事物的亲历体验而慢慢积淀提升的,更多的需要依赖于自身的文化自觉修炼而成。

一、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文化经典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世界和人生状态、意义的描述与阐释,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义为上的理想人格,倡导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探索勤劳、朴实、和谐的道德观念,崇尚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等。西方人文流派众多,人文典籍丰富,对人文思想有新的阐释角度。他们主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二、教师必须有高尚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教师必须有广博知识。“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前,作为《文化生活》教师,要培养、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必须调动和激活以往所学知识及生活积累,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第一,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主要涉及社会正义、人生目的与意义、道德理想、审美趣味等方面。多年来,有一项调查一直表明,许多教师缺藏书不看书或者藏的看的不过是关于高考的书,这是值得反省的。缺乏人文知识会使教师丧失了理想的意义,而缺乏理想的教育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文化生活》教师,其人文知识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治学态度、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全方位亮相。迷恋于风水拜神算命看手相,津津乐道还珠格格超女快男之类的教师,大抵也难以给学生多少文化引导。因此,教师要努力加强人文知识学习,要有些唐吉诃德战风车般的气概,要有些上忧社稷下念苍生的理想主义情怀。识

同时,《文化生活》作为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自己也沦为“教书匠”、打工仔。

第二,辨证吸收传统文化。教学《文化生活》,要求教师较为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并能自如引用和应用。教师要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教师在

课堂教学上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地旁征博引,那将会给学生怎么样的美的享受和影响力!再平实点说,上《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时,如果教师能自如地例引本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并作简评,学生便不会感到文化离自身不远,课本内容也就不会很陌生。如果教师连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都说不清,再夸张点说,如果教师象这几年青歌赛中的某些选手一样,把“清明节”挪到九月份或不能补充完整“一日不见”的后半句,那讲起《文化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吃力和难堪!再如讲中国的传统思想,如果不能简要讲点诸子百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并适当引例,那是很苍白的。

一个《文化生活》教师,一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含量。

第三,提升教学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可不必要求教师语言艺术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起码的某些基本功或鉴赏能力是必要的。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通顺、粗俗不堪,板书如同天书,学生就很难有崇敬。艺术是人文的外在表现。博学多才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一般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而不人云亦云。这样的《文化生活》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会自然而然外溢为才情激情,外溢为灵气和创造性。即使有时癫狂不近常情,也别有一番风味和意趣,展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

第四,丰富永恒人文精神。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便会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缺乏教育的智慧和灵感,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冷漠、粗暴、野蛮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

可以说,失却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将是教育的悲哀,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是真正的合格教师。因此,教师,特别是《文化生活》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悲悯人生疾苦,提高人文素养,体现出“文化的力量”。

总之,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修炼教师人文素养

民族兴旺,止于至善,教师为本。宋代名儒李觏训诫:“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陶行知从教育成效的角度强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古今中外,教师都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道德人格和专业素养要求很严。一名21世纪人民教师应该兼具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前者是从事教育并取得成效的基础,后者是教育专业伦理的灵魂。放弃人文信念的结果是失去思想自由与人格独立。教师人文素养的涵育,是一项长期的学习和修炼工程,绝不是靠短期的突击补缺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靠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生活历练和具体事物的亲历体验而慢慢积淀提升的,更多的需要依赖于自身的文化自觉修炼而成。

一、教师尤其要阅读经典。文化经典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世界和人生状态、意义的描述与阐释,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阅读经典,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充溢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义为上的理想人格,倡导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探索勤劳、朴实、和谐的道德观念,崇尚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等。西方人文流派众多,人文典籍丰富,对人文思想有新的阐释角度。他们主张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和西方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二、教师必须有高尚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三、教师必须有广博知识。“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前,作为《文化生活》教师,要培养、提高人文素养,我认为必须调动和激活以往所学知识及生活积累,并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修炼。

第一,加强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知识主要涉及社会正义、人生目的与意义、道德理想、审美趣味等方面。多年来,有一项调查一直表明,许多教师缺藏书不看书或者藏的看的不过是关于高考的书,这是值得反省的。缺乏人文知识会使教师丧失了理想的意义,而缺乏理想的教育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文化生活》教师,其人文知识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治学态度、专业知识、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品德修养、潜在能力的全方位亮相。迷恋于风水拜神算命看手相,津津乐道还珠格格超女快男之类的教师,大抵也难以给学生多少文化引导。因此,教师要努力加强人文知识学习,要有些唐吉诃德战风车般的气概,要有些上忧社稷下念苍生的理想主义情怀。识

同时,《文化生活》作为新课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教师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考试机器”,自己也沦为“教书匠”、打工仔。

第二,辨证吸收传统文化。教学《文化生活》,要求教师较为全面地把握传统文化,并能自如引用和应用。教师要博闻强记、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教师在

课堂教学上放得开收得拢、挥洒自如地旁征博引,那将会给学生怎么样的美的享受和影响力!再平实点说,上《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课时,如果教师能自如地例引本地的传统习俗和传统建筑并作简评,学生便不会感到文化离自身不远,课本内容也就不会很陌生。如果教师连中国四大古典小说都说不清,再夸张点说,如果教师象这几年青歌赛中的某些选手一样,把“清明节”挪到九月份或不能补充完整“一日不见”的后半句,那讲起《文化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吃力和难堪!再如讲中国的传统思想,如果不能简要讲点诸子百家学说的主要观点并适当引例,那是很苍白的。

一个《文化生活》教师,一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背靠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学会思考。唯其如此,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精神生活的指导者,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含量。

第三,提升教学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可不必要求教师语言艺术及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起码的某些基本功或鉴赏能力是必要的。如果教师语言表达不通顺、粗俗不堪,板书如同天书,学生就很难有崇敬。艺术是人文的外在表现。博学多才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教师,一般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而不人云亦云。这样的《文化生活》教师,一举手一投足之间,会自然而然外溢为才情激情,外溢为灵气和创造性。即使有时癫狂不近常情,也别有一番风味和意趣,展现出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

第四,丰富永恒人文精神。人文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尊重,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人文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认为人具有潜能。再简言之,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本。

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教师,便会缺乏爱心,缺乏耐心,缺乏教育的智慧和灵感,缺乏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感。爱和尊重是教育的前提。冷漠、粗暴、野蛮必然会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制约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窒息学生的思维活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强健的心灵。

可以说,失却了人文精神照耀的教育将是教育的悲哀,失却了人文精神的教师就不是真正的合格教师。因此,教师,特别是《文化生活》教师,一定要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关怀学生,悲悯人生疾苦,提高人文素养,体现出“文化的力量”。

总之,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相关内容

  •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
  • 经过一个假期对<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的学习,我受益匪浅,从<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文素养,人文知识,人文态度,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修炼.人文指的是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它包含了"人"与"文"两个方面,体现了对人的关 ...

  • 绽放教师人文素养论文
  • 绽放教师的人文素养 [摘 要]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人文素养格外重要,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格外严格.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做学生的表率,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来选择最佳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好奇和创造精神. [关键词]人文素养 促进者 引导 ...

  • 优良家风 润我成长
  • 优良家风 润我成长 胡台学校 纪海莹 优良家风 润我成长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行为准则.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些最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

  • 大学生自我修炼与自我管理(4000字)
  • 大学生自我修炼与自我管理 结业论文 题目名称: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学 院: 太原师范学院 专 业: 应用化学 班 级:11级113班 姓 名:栾姝萱 学 号: 2011122101 联系电话: [1**********] 提交时间: 2012年12月18日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栾姝萱 太原师 ...

  • 读书活动征文
  • 读书与生命同行 刘安宏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享受着高品质的生活,电脑.手机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它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人们想要查找资料,随时随地就能通过互联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给了多数人留下了偷懒的机会,有空了就在网上玩游戏,聊天,看电影等等, ...

  • 教师个人师德反思
  • 一、 对新时期师德内涵的理解 首先,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以对学生爱为核心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师之爱不同于父母的亲情之爱,这种爱要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表现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包括先进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代 ...

  • 教师师德自我剖析材
  • 教师师德自我剖析材 师德,人们一般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为师者均应遵守的行业规范,行为准则.而我认为,师德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符合社会规范,又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一种行业公德.它是教师群体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师德的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的积淀而被人提炼而成的.它与时俱进 ...

  • 师德师风反思
  • 师德师风反思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古人告诉我们教师不但要授业,而且应该要传道,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传道呢?北师大的校训告诉我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拥有良好的师德就应该从自身做起.师德,人们都愿意将它解释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所有 ...

  • 教师素养心得体会
  • 教师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