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戏剧的矛盾冲突;感受戏剧所反映的时代大背景。

3、细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的风格。

4、重在欣赏,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 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话剧,去体验剧本中所反映的晚清的腐朽没落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

2、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

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3、本文选自《老舍文集》。全剧共三幕,本文是第一幕。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而写的。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作出贡献。他说:我写茶馆,“往事今事都可以写,百花齐放”嘛。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4、戏剧基础知识: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

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 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 括起来。

5、学习生字:

溜(liù) 当日(d āng ) 衙门(y á) 侦缉(j ī) 趿拉(t ā la) ......

文绉绉(zh ōu ) 雄赳赳(ji ū) 官饷(xi ǎn ) 眼拙(zhu ō) ....

牢骚(sao ) 玛瑙(n ǎo ) 珍馐(xi ǔ) 岔话(ch à) ....

6、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舞台说明部分:为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和地点,详细介绍了茶馆的布置和当时的市井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写马五爷施威。

第二部分:康六卖女。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当时社会底层的民不聊生,揭示了清末社会黑暗腐朽、不可救药的现实。

第三部分:常四爷骂洋货。刻画了常四爷痛心于洋货倾销使国家的银子外流,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第四部分:写鸽子之争。反映了清末反动统治阶级的荒淫。

第五部分:写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反映了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状况。

第六部分:写秦、庞交锋。反映了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

第七部分:茶客对话。从茶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许多人对维新变法并不了解,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眼中脱离群众,必然走向失败。

第八部分:写常四爷被抓。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常四爷的被抓,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

第九部分:庞太监买妻。再现了统治者丑恶腐朽的灵魂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的境况。

四、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对茶馆里众生相的剪影式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时的景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没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现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救药。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剧本为什么以“茶馆”为题,而且三幕的场景都是一个裕泰茶馆?

明确:《茶馆》全剧没有一个中心情节,只是写了众多人物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必须有一个交融点,作者把这个交融点选择在了一个百年大茶馆——裕泰茶馆。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这部话剧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

明确: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20多个。不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一闪而过的人物,不论他们的台词有多少,或只有动作没有台词,都体

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吃了亏,受了气,还乐呵呵的、热呼呼的奉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他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被捕时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乡妇两碗面。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

秦仲义是在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本文中他和庞太监的对话交锋,实质上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这个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的人物,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

3、《茶馆(节选)》特殊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明确:《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了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鸽子事件”“太监娶妻”“常四爷一句闲谈被抓”等,虽荒诞不经,却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及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4、怎样概括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导析:课文中众多人物上上下下,台词都不多,头绪却不少,理解起来似乎很困难。不过,只要理出头绪,也不难解决。可以将课文中上场的人物分分类:下层劳动者;恶势力;“中性”人物。再逐一分析他们与什么人发生什么矛盾冲突,进而归纳出矛盾冲突的性质,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5、《茶馆》是怎样表现三个旧时代必然被埋葬的命运的?

明确:《茶馆》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来旧中国的风云变幻的描绘,从横的和纵的两个方面来概括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方面,作品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广泛地展现了整个社会风貌。纵的方面,老舍通过贯串各种人物“生活上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历史来表现社会的发展演变。

《茶馆》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如作者所说“侧面地透露一些政治消息”。《茶馆》写的虽是旧北京的大茶馆里的人事,但它却宣告:腐朽的旧时代必将被埋葬,中国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

三、品味语言,体会丰富的潜台词:

1、王利发:“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侧面交代了一个社会现实: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腐败,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腐蚀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灵魂。

2、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明理讽刺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

3、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这句话把马五爷的威势凸显出来,而这威势不过是倚仗洋教的庇护,暗示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

4、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外国商品流入,大量侵占中国市场,这是当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表现常四爷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5、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农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只能靠卖儿卖女以维持暂时的生计。

6、秦仲义:“改天过去请安,再见!”——秦仲义和庞太监之间的唇枪舌剑,体现了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面对庞太监的讥讽,秦仲义从容应对,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7、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写出农民已没有活路。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地主残酷压榨农民、民不聊生的状况。

8、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庞太监对买来的“妻子”没有任何同情,在他心中,这只是一个活的玩物而已。再次写出庞太监荒淫无耻、狠毒奸诈,没有一点人性和同情心。

9、茶客甲:“将!你完啦!”——这是一句典型的一语双关的台词,它既表示一局棋已经下完,也更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

四、教师小结:

走进老舍的《茶馆》坐坐,会看到各色人物不约而至,生、旦、净、丑依次登台,唱一曲旧制度走向灭亡的挽歌。其实,人生不就是一场戏吗?感悟戏剧就是感悟人生,你、我、

他,每一个人都扮演一个角色。演好属于自己的戏剧,演好自己人生戏剧中“中学”这一幕,为自己的将来留下更加精彩的剧照和回忆!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7、茶馆

掌柜:王利发(小掌柜)——曲意逢迎;

茶客:常四爷(爱国者)——闲谈被抓;庞总管(顽固派)——生活奢侈;

马五爷(吃洋饭者)——神气十足;秦仲义(维新派)——雄心勃勃。

————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社会底层民不聊生。(小茶馆反映大社会)

《茶馆(节选)》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识记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初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戏剧的矛盾冲突;感受戏剧所反映的时代大背景。

3、细读课文,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及幽默的风格。

4、重在欣赏,激发欣赏戏剧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喜欢戏剧吗? 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传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近戏剧的机会,首先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话剧,去体验剧本中所反映的晚清的腐朽没落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题目“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地点,又是展现社会面貌的窗口。

2、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父亲是清朝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巷战中阵亡,全家只靠母亲做杂工维持生活。1918年,毕业于免费供给膳宿的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赴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教书之余阅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回国在大学执教,同时继续写作。著名的《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月牙儿》、《断魂枪》都写于这个时期,受到文艺界的广泛赞誉。

解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歌颂新的生活,话剧成为他主要运用的写作形式,创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全家福》等十几部话剧。由于创作了《龙须沟》,他

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3、本文选自《老舍文集》。全剧共三幕,本文是第一幕。老舍在写现代题材的同时,又写了历史剧。主要是受1956年党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启示和鼓舞而写的。老舍衷心拥护这一方针,并要为此作出贡献。他说:我写茶馆,“往事今事都可以写,百花齐放”嘛。老舍在回答为什么单单写一个茶馆时说:“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4、戏剧基础知识: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

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 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 括起来。

5、学习生字:

溜(liù) 当日(d āng ) 衙门(y á) 侦缉(j ī) 趿拉(t ā la) ......

文绉绉(zh ōu ) 雄赳赳(ji ū) 官饷(xi ǎn ) 眼拙(zhu ō) ....

牢骚(sao ) 玛瑙(n ǎo ) 珍馐(xi ǔ) 岔话(ch à) ....

6、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舞台说明部分:为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和地点,详细介绍了茶馆的布置和当时的市井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写马五爷施威。

第二部分:康六卖女。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当时社会底层的民不聊生,揭示了清末社会黑暗腐朽、不可救药的现实。

第三部分:常四爷骂洋货。刻画了常四爷痛心于洋货倾销使国家的银子外流,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第四部分:写鸽子之争。反映了清末反动统治阶级的荒淫。

第五部分:写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反映了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状况。

第六部分:写秦、庞交锋。反映了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

第七部分:茶客对话。从茶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许多人对维新变法并不了解,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眼中脱离群众,必然走向失败。

第八部分:写常四爷被抓。反映了爱国有罪、报国无门的荒唐现实。常四爷的被抓,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

第九部分:庞太监买妻。再现了统治者丑恶腐朽的灵魂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的境况。

四、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对茶馆里众生相的剪影式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到来时的景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没落、农村的民不聊生,从而表现清末整个社会的黑暗腐朽和不可救药。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剧本为什么以“茶馆”为题,而且三幕的场景都是一个裕泰茶馆?

明确:《茶馆》全剧没有一个中心情节,只是写了众多人物各自的故事,这些故事必须有一个交融点,作者把这个交融点选择在了一个百年大茶馆——裕泰茶馆。正如老舍先生所说的:“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2、这部话剧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

明确:本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出场人物仅有名有姓的就有20多个。不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一闪而过的人物,不论他们的台词有多少,或只有动作没有台词,都体

现了他们的个性特点。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吃了亏,受了气,还乐呵呵的、热呼呼的奉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常四爷是老舍笔下被刻画得颇为生动细致的人物。他有着鲜明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意识。他性格刚强而又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被捕时临危不惧,挺着腰板离开茶馆;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乡妇两碗面。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常四爷光彩照人的形象。

秦仲义是在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本文中他和庞太监的对话交锋,实质上是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与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势力的对垒。这个雄心勃勃梦想通过办大工厂搞民族工业来救国的人物,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最后却没有逃脱破产的厄运。

3、《茶馆(节选)》特殊的戏剧冲突是什么?

明确:《茶馆(节选)》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了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如“鸽子事件”“太监娶妻”“常四爷一句闲谈被抓”等,虽荒诞不经,却反映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及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4、怎样概括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内容?

导析:课文中众多人物上上下下,台词都不多,头绪却不少,理解起来似乎很困难。不过,只要理出头绪,也不难解决。可以将课文中上场的人物分分类:下层劳动者;恶势力;“中性”人物。再逐一分析他们与什么人发生什么矛盾冲突,进而归纳出矛盾冲突的性质,所表现的生活内容。

5、《茶馆》是怎样表现三个旧时代必然被埋葬的命运的?

明确:《茶馆》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来旧中国的风云变幻的描绘,从横的和纵的两个方面来概括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横的方面,作品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广泛地展现了整个社会风貌。纵的方面,老舍通过贯串各种人物“生活上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历史来表现社会的发展演变。

《茶馆》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如作者所说“侧面地透露一些政治消息”。《茶馆》写的虽是旧北京的大茶馆里的人事,但它却宣告:腐朽的旧时代必将被埋葬,中国非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可。

三、品味语言,体会丰富的潜台词:

1、王利发:“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侧面交代了一个社会现实: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腐败,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腐蚀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灵魂。

2、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明理讽刺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

3、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这句话把马五爷的威势凸显出来,而这威势不过是倚仗洋教的庇护,暗示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

4、常四爷:“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外国商品流入,大量侵占中国市场,这是当时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表现常四爷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5、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农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只能靠卖儿卖女以维持暂时的生计。

6、秦仲义:“改天过去请安,再见!”——秦仲义和庞太监之间的唇枪舌剑,体现了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斗争。面对庞太监的讥讽,秦仲义从容应对,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7、康六:“姑娘!顺子!爸爸不是人···你呀,顺子,认命吧,积德吧!”——写出农民已没有活路。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地主残酷压榨农民、民不聊生的状况。

8、庞太监:“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庞太监对买来的“妻子”没有任何同情,在他心中,这只是一个活的玩物而已。再次写出庞太监荒淫无耻、狠毒奸诈,没有一点人性和同情心。

9、茶客甲:“将!你完啦!”——这是一句典型的一语双关的台词,它既表示一局棋已经下完,也更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

四、教师小结:

走进老舍的《茶馆》坐坐,会看到各色人物不约而至,生、旦、净、丑依次登台,唱一曲旧制度走向灭亡的挽歌。其实,人生不就是一场戏吗?感悟戏剧就是感悟人生,你、我、

他,每一个人都扮演一个角色。演好属于自己的戏剧,演好自己人生戏剧中“中学”这一幕,为自己的将来留下更加精彩的剧照和回忆!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7、茶馆

掌柜:王利发(小掌柜)——曲意逢迎;

茶客:常四爷(爱国者)——闲谈被抓;庞总管(顽固派)——生活奢侈;

马五爷(吃洋饭者)——神气十足;秦仲义(维新派)——雄心勃勃。

————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社会底层民不聊生。(小茶馆反映大社会)


相关内容

  • 茶馆(1)
  • 茶馆 教学目的: 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的作品<窦娥冤>,通过这部作品了解了当时元 ...

  • 28_扬州茶馆教案开课
  • 28.扬州茶馆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兜揽.滗"等词语. 2.通过品味重点词句,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扬州小吃的特色,并能把"烫干丝"的过程给大家作介绍. 3.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饮茶风 ...

  • 28扬州茶馆
  • 28.扬州茶馆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能抓住重点词语介绍烫干丝的制作过程. 2.品味课文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传统饮茶风俗.饮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把"烫干丝"过程给大家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导 ...

  • 择偶记(节选)
  • 自己是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了.那时对于媳妇这件事简直茫然,不知怎么一来,就已经说上了.是曾祖母娘家人,在江苏北部一个小县的乡下住着.祖母常常躺在烟榻上讲那边的事,提着这个那个乡下人的名字.起初一切都像只在那白腾腾的烟气里,日子久了,不知不觉就熟悉起来了,亲昵起来了.除了住的地方,当时 ...

  • 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
  •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之寻找盖碗茶 组员:夏宁馨 罗雅文 杨宁静 刘淼 司一茜 戴蕊 张苑 谭闻韬 赵凌凤 陈垚 刘婷婷 组长:张熙聆 一. 内容提要 我们小组的十二位同学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课题,并围绕成都盖碗茶这一主题,在宽展巷子.人民公园等 ...

  • 编剧的技巧--戏剧结构的几种类型
  • 鸿爪 发布于: 2011-04-29 15:24 戏剧结构的类型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方法,下面就对戏剧结构的几种类型进行归纳. 开放式结构.开放式结构是我国传统戏曲常用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剧情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很少出现回叙的成分,以让观众清晰的了解剧情的发展过程, ...

  • 人教版高中语文大纲
  • 第一册 第二单元 5 荷塘月色 6 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7 我与地坛(节选) 8 花未眠 散文的艺术魅力 第三单元 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 我有一个梦想 11 *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20 归去来兮辞 综合性学习:<兰亭序>与书法文化 倾听 第二单元 写出事件的波澜 应答 ...

  • 高中语文教科书目录
  • 第一册 第一单元 1 毛泽东词二首 泌园春 长沙 采桑子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死水 闻一多 赞美 穆 旦 3* 中国当代诗三首 错误 郑愁予 致橡树 舒 婷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 子 4*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普希金 篱笆那边 狄金森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其他诗歌读背篇章 雨巷 ...

  • 2013华工_大学语文B随堂练习及答案
  • 2013华工_大学语文B 随堂练习及答案 1. 诗经最具代表性的章法结构是( ) A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B.层层递进 C .首尾呼应 D.赋.比.兴 参考答案:A .... 2. 周平王东迁后,一位大夫回到西周故都,只见黍苗遍野,没有了昔日的繁华,不禁悲从中来,对天呼号.这种对<黍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