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重点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

1. 颈部分区(见图2)

颏下三角

下颌下三角

颈动脉三角

肌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

颈部 枕三角

锁骨上三角

注:颈前区和颈外侧区边界 颈前区:内侧界——颈前正中线 外侧界——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界——下颌骨下缘 颈外侧区:内侧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外侧界——斜方肌前缘 下界——锁骨中1/3上缘

部三

角2

2. 浅层结构

颈阔肌

浅静脉颈前静脉:穿入胸骨上间隙,汇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锁骨上方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颈阔肌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

深面的耳大神经

神经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表面

锁骨上神经

面神经:颈支:支配颈阔肌

淋巴:颈外侧浅淋巴结

3. 颊咽筋膜

椎前筋膜(深层):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

4. 筋膜间隙:

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

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

状腺奇静脉丛。

咽后间隙: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5.颈前区

① 颏下三角: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

浅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

②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 深面——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

③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

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

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⑴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⑵颈外动脉:行于颈内动脉前内侧,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处自前壁由下而上依次发出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另外还发出枕动脉和咽升动脉。

⑶颈内动脉:行于颈外动脉的后外方。

⑷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属支有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 ⑸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的末端膨大,有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

⑹颈动脉小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有一米粒大小的扁椭圆形小体,为化

学感受器,有调节呼吸的作用。

⑺舌下神经:参与构成颈袢上根。

⑻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脉三角,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上部穿入并发肌支支配该肌,

并在该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有枕小神经勾绕。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⑼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沿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下降至颈根部。 ④ 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封套筋膜

深面——椎前筋膜

内容: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甲状腺、甲状旁腺、

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

形态:“H ”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中间的甲状腺峡。

被膜假被膜——甲状腺鞘 两者之间的间隙

真被膜——纤维囊

位臵:侧叶甲状软骨中部至第6气管软骨,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

甲毗邻前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侧叶后面:颈动脉鞘、颈交感干、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神经

状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

喉上动脉:发自甲状腺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

腺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与喉返神经伴行

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汇入头臂静脉。

喉上神经 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

喉返神经 喉下神经 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增厚形成,使甲状腺两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连于甲状软骨、环状

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

甲状旁腺:呈棕黄色或淡红色,上下各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后面,真假被膜之间。 注:①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

经外支而影响发音;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②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臵深,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与其交叉。

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位臵浅,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前方与其交叉。

颈根部

1. 胸锁乳突肌区

①颈袢:第1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加入到舌下神经,随其一起下行,走行较短距离后又离开舌下神经继续下行,构成舌下神经降支;第2、3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汇合组成颈神经降支下行;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支在环状软骨水平结合形成颈袢,从袢上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②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 颈动 颈内静脉—后外侧 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内方 脉鞘 颈内静脉—前外侧 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外方 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段。

③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椎前筋膜覆盖。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呈梭形。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方,最小。

颈下神经节: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

2. 颈根部

① 境界:前界—胸骨柄 后界—第1胸椎体 两侧—第1肋 中心标志—前斜角肌 ② 内容及毗邻

⑴胸膜顶: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 ⑵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⑶锁骨下动脉: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被前斜角肌分为3段。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

侧起自头臂干。

椎动脉: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方,穿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

胸廓内动脉:正对椎动脉起始处发自锁骨下动脉下壁,后入胸壁肌膈动脉

腹壁上动脉

甲状颈干

颈横动脉

颈深动脉

最上肋间动脉

1肋上面,前下邻锁骨下静脉,外上邻臂丛。

⑷胸导管:沿食管左侧出胸腔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多数注入左静脉角。 ⑸右淋巴导管:接受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右静脉角。

⑹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⑺迷走神经左:行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入胸腔。

右: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于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发出右喉返

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

⑻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于胸膜顶前内侧,迷走神经外侧,穿锁骨下

动、静脉之间入胸腔。

⑼椎动脉三角:内侧界—颈长肌 外侧界—前斜角肌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

后壁—第7颈椎横突, 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肋颈 尖—第6颈椎横突结节

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胸膜顶、星状神经节

动脉

三角

及其

内容3

3. 颈外侧区

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形成向外上开放的角。

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颈丛和臂

丛的分支。

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中1/3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锁骨下动

脉第3段、锁骨下静脉和臂丛。

臂丛肩胛背神经菱形肌

锁骨上部肩胛上神经冈上肌、冈下肌

胸长神经前锯肌

胸壁

1. 胸壁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脏胸膜

2. 肋间神经皮支阶段性分布规律:

第2肋间神经——胸骨角平面 第8肋间神经——肋弓平面

第4肋间神经——男性乳头平面 第10肋间神经——脐平面

第6肋间神经——剑突平面 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平面

3.重要结构:

①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

②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的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③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

④胸肌间隙: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间淋巴结。

4.乳房:女性乳房位于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间,平第2-6肋高度。 乳房淋巴回流(见图1):

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

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深部——胸肌间淋巴结

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

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5.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与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伴行分布。

乳房

淋巴

结1

胸腔

肺韧带:由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构成,连于肺与纵隔之间,

有固定肺的作用。

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左右各一,内为负压。

胸膜隐窝:壁胸膜互相反折形成的胸膜腔隐窝。

肋膈隐窝:胸膜腔的最低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肋纵隔隐窝:因存在左肺心切迹,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右侧大。

4.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平静呼吸时,肺下界的体表

投影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

根结

构9

5.肺门:位于肺纵隔面的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

入的部位。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 肺根内结构排列前后:VAB

左:ABV (注:B 为支气管英文的首字母)

右:BAV (右肺上支气管、肺动脉、右肺中、下支气管、肺静脉) 肺根毗邻: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方——迷走神经 下方——肺韧带

右肺根后上方——奇静脉弓勾绕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跨过

6.肺的神经:来自肺丛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支,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

7.肺的血管支气管血管:营养性血管,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

肺静脉段间静脉

段内静脉

肺动脉

8.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毗邻: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 两侧—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9.分区前层: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四分法 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

前纵隔

中纵隔:心包、心、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纵隔: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

10.纵隔侧面观:中部有肺根,肺根前方或前下方有心包,心包侧面有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后方—胸主动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右肺根:上方—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食管

下方—下腔静脉 后方—食管、奇静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

隔左

侧面

观10

隔右

侧面

观11

11.动脉韧带:一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起始部的纤维结缔组织索。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

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2.气管杈:气管在气管杈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内面有一凸向上的半月形气管隆嵴,

是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

左主支气管细长,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短,较笔直,故气管内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也易臵入右主支气管。

13.心包纤维心包(外)

浆膜心包(内)

心包腔:由浆膜心包的脏、壁二层在大血管根部反折移行而围成,内含少量浆液。

心包窦:浆膜心包的脏、壁二层反折处的间隙,有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和心包前下窦。

14.左冠状动脉旋支

前室间支 心的静脉主要注入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 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神经来自于心深、浅丛,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扩张。

15.后纵隔 食管起始处

⑴食管狭窄: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左主支气管与食管的交叉处 食管通过食管裂孔处

⑵胸主动脉:平第4胸椎体下缘接主动脉弓,平第12胸椎穿膈主动脉裂孔后续为腹主动脉。 ⑶奇静脉: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是沟通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之一。 ⑷胸导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

⑸胸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借灰、白交通支与肋间神经相连,每侧交感干上有10-12个胸神经节。

上5对构成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第6-9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大神经

第10-12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小神经

注:气管、食管、胸导管总结

气管:上平第6颈椎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将其分为颈部和胸部,于胸骨角处分为左、右主

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气管杈内面有一凸向上的 气管隆嵴,为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

左主支气管:细、长、斜气管内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粗、短、直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也易臵入右主支气管

毗邻:颈部: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

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

后方:食管

后外侧:颈交感干、颈动脉鞘

两侧上端:甲状腺侧叶

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心深丛、

右头臂静脉(右前方)、上腔静脉(右前方)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方)

左侧:左迷走神经、左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食管:上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胸骨颈静脉切迹和食管裂孔将其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食

管与胸主动脉交叉,上部位于胸主动脉右侧,下部位于胸主动脉前方。

毗邻:颈部:前方:气管

后方:颈长肌、脊柱

两侧: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物

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

胸部:前方: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迷走神经食管前

丛、心包、左心房、膈

后方:迷走神经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

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段 右侧:奇静脉弓 腹部:前方:迷走神经前干 后方:迷走神经后干

气管食管旁沟有喉返神经上行。

胸导管:起自位于第1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于胸主动脉与奇

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后经食管与左侧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胸导管多数注入左静脉角。 毗邻:前方:颈动脉鞘

后方:椎动静脉、颈交感干、甲状颈干、膈神经、锁骨下动脉

胸导管上段和下段与纵隔胸膜相贴,当其上段或下段损伤并伴有纵隔胸膜破损时,可引起左侧或右侧乳糜胸。

腹壁 1. 分区: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 右上腹部左上腹部

右腰区脐区左腰区右下腹部左下腹部

右髂区腹下区左髂区

四分法 2. 层次: 九分法

① 皮肤:采取腹部皮瓣用于整形手术。

② 浅筋膜:较厚,由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脐平面以下浅:脂肪组织——Camper 筋膜

深:弹性纤维——Scarpa 筋膜

腹壁浅动脉——腹前壁下部

旋髂浅动脉——髂前上棘附近

阴部外动脉——外阴部

腋静脉

脐区:浅静脉与深部的附脐静脉相吻合,沟通肝门静脉系统与上、下腔静脉系统 股静脉

脐平面以上:腋淋巴结

脐平面以下:腹股沟浅淋巴结上群

深面:肝门处淋巴结

皮神经:肋间神经前皮支、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③ 深筋膜:覆盖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肌层

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

腹内斜肌:肌纤维呈扇形斜向内上,后部纤维止于下3对肋,其

余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分两层包裹腹直肌。

⑤ 腹横筋膜:腹横肌深面,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与腹直肌鞘后层紧密相连。

⑥ 腹膜外组织: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内有腹壁下血管和输精管。

正对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浅环 行阑尾切除手术的层次:皮肤、浅筋膜(两层)、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

筋膜、腹壁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腔。

3. 血管、神经

① 动脉腹壁下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在脐平面附近与发自胸廓内动脉的腹壁上动脉吻合,

是手术中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标志。

旋髂深动脉:约与腹壁下动脉同一水平发自髂外动脉。

② 静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分别与其动脉伴行。

③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腰丛的分支,依次穿过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

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腰丛的分支,于髂腹下神经下方并与之平行,进入腹股沟管后行于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从浅环穿出。

股支:分布于三角区皮肤

生殖支:穿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该管,从浅环穿出

注:胸神经前支:第1-11对位于相应肋间隙内,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

称为肋下神经。

4. 重要结构

② 腹股沟韧带: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卷曲增厚而形成。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腱膜由耻骨结节向后外侧转折并附

于耻骨梳,其转折处形成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延伸并附于耻骨梳的部分。

反转韧带:外侧脚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纤维相接,

加强浅环后界。

③ 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呈弓状行于精索的上方,在腹

直肌外侧缘,精索的后方两者呈腱性结合。

④ 提睾肌: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 ⑤ 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从深环处延续包裹在精索外面而形成。

⑥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

腹直肌

鞘7

⑦ 弓状线(半环线):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弓状线以下腹直肌

后面紧贴腹横筋膜。

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着,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线。 腹白线(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

⑧ 腹股沟管:内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经过,伴有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和髂腹股沟神

经。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深环(内口):实质为腹横筋膜 腹股沟管浅环(外口):实质为腹外斜肌腱膜,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入皮下

图腹

股沟管8

⑨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该区无腹

肌,腹横筋膜薄弱,有腹股沟管浅环,是直疝好发部位。 小小补充: 1. 概念辨析:

腹膜:覆盖于腹、盆腔壁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半透明,薄而光滑。 腹腔:腹、盆壁内面围成的腔隙,内含脏器、腹膜、腹腔膜等。

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镰 (概念见上) 腹股沟管

2. 斜疝: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

斜疝。

直疝: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腹股沟三角膨出,称为直疝。

结肠上区

1. 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主要有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

结构。

2. 食管腹部:在第10胸椎高度,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3. 胃

① 位臵: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

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② 毗邻:胃前壁:右侧——左半肝 左侧上部——膈 左侧下部——腹前壁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共同构成胃床。

图12

胃的毗邻

③ 网膜:

⑴大网膜:连接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呈围裙状下垂,遮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大网

膜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当腹腔器官发生炎症时,大网膜能迅速将其包绕以限制炎症的蔓延。

⑵小网膜: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其左侧

部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称肝胃韧带;右侧部从肝门连至十二指肠上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为网膜孔。

④ 血管:胃左动脉胃网膜左动脉

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

幽门前静脉: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 ⑤ 神经

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使胃的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胃腺与肌层,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胃的运动。 内脏传入纤维:痛觉冲动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牵拉感和饥饿感冲动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 ⑥ 胃的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胰韧带、胃膈韧带

4. 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 下):小网膜、胃、十二指肠上部

后壁: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和大网膜的后两层 上壁:肝尾状叶、膈的壁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反折处 左臂: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壁:网膜孔 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常积聚在囊内。 网膜孔: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壁腹膜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 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界:壁腹膜、下腔静脉 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二指肠球部

5. 十二指肠:上端始于胃的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除始末两端外均在腹

膜后隙。

① 上部:属于腹膜内位,有形成十二指肠上曲,近侧段黏膜面平坦无皱襞,称十二指肠球。 ② 降部:属于腹膜外位,有形成十二指肠下曲,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

可见十二指肠大乳头和十二指肠小乳头。

③ 水平部:属于腹膜外位,上方有胰头及其钩突,后方有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前方右侧与小肠袢相邻,左侧有肠系膜根和肠系膜动、静脉。 ④ 升部:有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和十二指肠空肠襞。 ⑤ 十二指肠悬肌(Treitz 韧带):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⑥ 十二指肠血液由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为主要供应。

图13

6.肝

①位臵: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毗邻(见图14)

体表投影:第一点: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

第二点: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1.5cm 的相交处 第三点:左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 处

肝的上界——第一点与第三点连线 肝的右缘——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 肝的下缘——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

十二指肠空肠襞及十二指肠悬肌

图14

肝脏面的毗邻

②镰状韧带:位于膈与肝上面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大致呈矢状位,居前正中线右侧。 肝的冠状韧带:位于肝的上面和后面与膈之间。 韧带右三角韧带:连于肝右叶的外后面与膈之间。 左三角韧带:位于肝左叶的上面与膈之间。 左肝上前间隙 ③ 左肝上间隙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膈下间隙:左肝下前间隙

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右肝下间隙

④第一肝门:亦称肝门或横沟,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

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被冠状韧带的

上层所遮盖,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

图15

肝门及肝蒂

⑤肝内胆道分为肝静脉系统和Glisson 系统,而后者由Glisson 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

7.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①胆囊:梨形囊状器官,可储存和浓缩胆汁。 毗邻:上方—肝 下后方—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前方—腹前壁 左—幽门 右—结肠右曲 ②胆囊管:一端连于胆囊颈,另一端呈锐角与肝总管汇合为胆总管;近胆囊的一端有螺旋状

黏膜皱襞称Heuster 瓣,可使胆囊管不致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的进出;当胆道炎症而致此瓣水肿或有结石嵌顿时常可致胆囊积液。

③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起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

图16

囊三角

④肝管:肝左、右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

⑤肝总管:上端由肝左、右管合成,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自胆总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 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行于下腔静脉前方,肝门静脉右方。 胰腺段:上部多从胰头后方经过,下部多被一薄层胰组织覆盖,位于胆总管沟中。 十二指肠壁段 肝胰壶腹(Vater 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

的共同管道。

图17

胆总管分段

8.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居网膜囊后面,除胰尾外均属腹膜外位。 胰头:被十二指肠从上方、右侧和下方“C ”形环绕

胰胰颈:其后面有肠系膜上动静脉通过,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汇合成肝门静脉 胰体: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为邻,后面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 胰尾:末端达脾门

血液供应: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脾动脉

胰支及胰尾动脉。

9.脾:位于左季肋区的肋弓深处;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脏面前上份与胃底相贴,

后下部与左肾、左肾上腺为邻,脾门邻近胰尾。

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脾动脉起自腹腔干,沿胰背侧面的上缘左行,终末支经脾门入脾内。 脾静脉在胰颈处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图18

胰的分布和毗邻

10.肝门静脉:主要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

毗邻:左前方——肝固有动脉 右前方——胆总管 后面——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邻 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附:

腹部动脉分布

膈下动脉(1对)-肾上腺上动脉 腰动脉(4对) 骶正中动脉(1条)

胃左动脉胃右动脉

肝左支

腹主腹腔干肝右支-胆囊动脉 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脾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胰支 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胰十二直肠下动脉 空肠、回肠动脉(13-18条) 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肾上腺下动脉 睾丸动脉(男);卵巢动脉(女)

结肠下区及腹后间隙

结肠下区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此区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脏器。 1.空肠及回肠

①位臵与形态结构:空肠与回肠无明显分界,均属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悬附于腹后壁, 系膜三角:由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

图19

肠系膜

右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 左结肠旁沟:下通盆腔。

图20

腹膜腔交通

③空、回肠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其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支配肌层和肠腺,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2.盲肠:腹膜内位器官,没有系膜。

3.阑尾: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属腹膜内位器官,多数位于

回肠前位。

McBurney 点: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的体表投影。

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 4.结肠

①升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袢,外侧为右结肠旁沟。 ②横结肠:上方与肝、胃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

③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左肠系膜窦及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 ④乙状结肠

⑤结肠右曲:后邻右肾,内侧稍上方与十二指肠相邻,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 ⑥结肠左曲:后靠左肾和胰尾,前邻胃大弯并被肋弓所掩盖。 ⑦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 边缘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动脉弓。

图21

腹后壁腹膜配布

5.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向上:至膈,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相通 向下:在骶岬平面与盆腔腹膜后隙相延续 两侧:向前连于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外组织 6.肾

①位臵:肾位于脊柱两侧,贴于腹后壁。因肝的存在,右肾低于左肾。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 脊肋角(肾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此角称脊肋角(肾角)。 ②毗邻:肾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 两肾内下方——肾盂和输尿管

左肾内侧——腹主动脉 右肾内侧——下腔静脉 两肾内后方——左、右腰交感干

图22

肾的毗邻(前面观)

③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处,有肾血管、肾盂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肾窦:由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被肾血管、肾盂、肾大、小盏、神经、淋巴管和脂肪占据,

出口为肾门。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前后:V A P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上下:A V P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④肾筋膜(Gerota 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固定肾。

被膜脂肪囊(肾床):为脂肪组织层,支持和保护肾。 深)纤维囊(纤维膜):为肾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保护肾。

7.输尿管: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隙,脊柱两侧,是细长且富有韧性的管状器官。

腹部(腰段):从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盆部(盆段):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胱壁

壁内部(膀胱壁段):斜穿膀胱壁,终于膀胱黏膜的输尿管口

注:输尿管腰段,左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前方,右输尿管越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前方。

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8.腹主动脉:见结肠上区一节的“附”

9.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在脊柱右前方,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经肝

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开口于右心房。

10.腰交感干:由3或4个神经节和节间支构成,位于脊柱与两侧腰大肌之间,表面被深筋

膜覆盖;左、右腰交感干的外侧有生殖股神经。

11.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腹主动脉的右后方,上端延续为胸导管,向上经膈的主

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腋窝

1. 腋窝的构成:顶——锁骨中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

后壁——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

外侧壁——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肱骨结节间沟 内侧壁——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

2. 腋窝的内容: 胸肩峰动脉:穿锁胸筋膜,营养胸大、小肌、三角肌等 ①胸外侧动脉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 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胸背动脉:伴胸背神经入背阔肌 旋肱后动脉:伴腋神经穿四边孔

腋动脉在第1肋外侧缘续于锁骨下动脉,经腋窝的深部至大圆肌的下缘移行为肱动脉。 ②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有臂丛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

经;其内侧有臂内侧皮神经。

③臂丛:腋窝内部分为臂丛的锁骨下部

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 外侧束: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穿喙肱肌)、正中神经外侧根 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

胸外侧神经

C 5

外侧束

C 6 肌皮神经 上干

外侧根

C 7

后束 中干

正中神经

C 8

桡神经 下干

腋神经 T 1

内侧根

尺神经

胸内侧神

皮神经 胸长神经

④腋淋巴结: 间接 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 3. 重要结构 ①三边孔: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②四边孔:内有旋肱后血管和腋神经通过

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界—肱骨外科颈 ③腋鞘:为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 小小补充: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需注意保护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

窝内

容及

臂丛

组成4

边孔

与四

边孔5

上肢前面

1.浅静脉

①头静脉:手背静脉网桡侧肱二头肌外侧沟

②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尺侧肱二头肌内侧沟肱静脉或腋静脉

2.皮神经

①肋间臂神经: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后支横行通过肘窝达臂内侧部与臂内侧皮神经交通。 ②前臂内侧皮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行于腋动静脉之间,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臂中份浅出后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分为前、后两支,终末远达腕部。

③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的部分纤维在肘关节稍下方,从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前臂外侧份的皮肤,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3.臂前骨筋膜鞘:由臂前区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内有臂肌前群和行于

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等。

前臂前骨筋膜鞘:由前臂前区深筋膜,内、外侧肌间隔,尺、桡骨及前臂骨间膜共同围

成,内有前臂肌前群,桡、尺侧血管神经束,骨间前血管神经束和正

中神经等。

4.肌群 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肱二头肌 前臂肌 喙肱肌 (桡

肱肌

5.血管尺侧上副动脉:伴尺神经穿臂内侧肌间隔至臂后区。

尺侧下副动脉

臂前区肱深动脉:与桡神经伴行入肱骨肌管,分支营养肱三头肌和肱肌。 肱静脉

肘前区:肱动脉桡动脉

尺动脉

6.血管神经束

前臂前区:

桡侧桡动脉 尺侧尺动脉血管神经束桡静脉 尺静脉

桡神经浅支尺神经

正中正中神经 骨间前骨间前神经

血管神经束正中动脉 血管神经束骨间前动脉

7.肌皮神经:穿喙肱肌至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穿出深筋膜后移行为前

臂外侧皮神经,在臂部发肌支支配臂肌前群。

8.前臂屈肌后间隙:位于前臂远侧1/4段的潜在性间隙,此间隙向远侧经腕管可与掌中间

隙相通。

内侧界——尺侧腕屈肌、前臂筋膜 外侧界——桡侧腕屈肌、前臂筋膜

前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 后界——旋前方肌

9.肘窝

①境界:

上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 下外侧界——肱桡肌 下内侧界——旋前圆肌 顶——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 底——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②内容(尺桡):正中神经、肱动脉肱静脉、肱二头肌腱、桡神经及其分支

手掌

1.重要结构:

①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向下延续,在腕前区增厚形成腕掌侧韧带,对前臂屈肌腱起固定、

保护和支持作用。

②屈肌支持带:位于腕掌侧韧带的远侧深面,尺侧端附于腕豆骨和钩骨钩,桡侧端附于手

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正中神经紧贴其深面。

③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

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④指蹼间隙:在掌骨头处,掌腱膜深层的横行纤维与其向远端发出的4束纵行纤维之间,

围成的3个纤维间隙。

⑤指髓间隙: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近侧有纤维隔将指髓间

隙封闭成密闭的间隙。

2.手掌

掌腱膜 鱼际筋膜 小鱼际筋膜 骨筋膜鞘 骨间掌侧筋膜

拇收肌筋膜

筋膜间隙掌中间隙:位于掌中间鞘尺侧半深部 鱼际间隙:位于掌中间鞘桡侧半深部 外侧群: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 手肌中间群:蚓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

内侧群: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机

概念: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

掌浅弓分支指掌侧总动脉(3)指掌侧固有动脉(2*3)

血管小指尺掌侧动脉(1)

概念: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骨间掌侧肌和

骨间掌侧筋膜之间

分支:掌心动脉(3)

指掌侧总神经

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深支:支配小鱼际诸肌、所有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损伤易造成爪形手

返支

指掌侧固有神经(3)

指掌侧固有神经(2)

肌支:支配第1、2蚓状肌

部皮

肤神

经分

布6

掌心部层次结构(浅掌腱膜掌浅弓、尺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蚓状肌掌中间隙、鱼际间隙间掌侧筋膜掌深弓、尺神经深支

上肢后面

1. 臂:肱三头肌 肘:肘肌

前臂浅层:桡侧腕长、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深层: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2.血管神经束

臂后区: 桡神经肱深静脉

血管束桡神经:穿臂外侧肌间隔至肘窝外侧

前臂后区:

骨间后血

管神经束

3.臂后骨筋膜鞘:由臂后区深筋膜,臂内、外侧肌间隔和肱骨围成,内有肱三头肌、肱深

血管、桡神经、尺神经等。

前臂后骨筋膜鞘:由前臂后区深筋膜,内、外侧肌间隔,尺、桡骨及前臂骨间膜共同围

成,内有前臂肌后群和骨间后血管神经束等。

4. 6个骨纤维性管道内通过的肌腱和腱鞘:

①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 ②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 ③拇长伸肌

④指伸肌腱、示指伸肌腱 ⑤小指伸肌腱 ⑥尺侧腕伸肌腱

5.手背腱膜:指伸肌腱与手背筋膜的浅层结合形成手背筋膜。

骨间背侧筋膜:手背筋膜深层

6.筋膜间隙手背皮下间隙:为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间的间隙

腱膜下间隙:为手背筋膜与骨间背侧筋膜之间的间隙

7.指背腱膜: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背面,形成指背

腱膜。

8.重要结构:

①肌腱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

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称肌腱袖。

②肱骨肌管(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③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肘

关节伸直时,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④肘外侧三角:肘关节屈曲呈90°时,从桡侧观察,肱骨外上髁、桡骨头与尺骨鹰嘴尖端

构成一等腰三角形。

⑤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桡侧界为拇长

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

骨和大多角骨,内有桡动脉通过。

⑥伸肌支持带(腕背侧韧带):腕后区深筋膜增厚形成,并向深部发出5个纤维隔,形成6

个骨纤维性管道。

⑦ “方形肩”:肱骨外科颈骨折时,损伤腋神经,致三角肌瘫痪,肩不能外展,可出现“方

形肩”。

⑧三边孔、四边孔:见腋窝章节相关内容

股前内侧区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臀部及股后区 小腿后区和踝后区

1.浅层结构:

①皮肤:臀部、股外侧区、小腿前外侧区和踝后区较厚

股内侧、股后区、膝部和踝前区较薄

浅筋膜脂肪层——Camper 筋膜 膜性层——Scarpa 筋膜 ②臀上皮神经

臀下皮神经

臀内侧皮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臀区和大腿外侧面皮肤

股神经前皮支——大腿前面中间部皮肤

股神经内侧皮支——大腿中下部内侧份皮肤

皮神经闭孔神经皮支——股内侧中上部皮肤

股后皮神经——股后区、腘窝及小腿后区上部皮肤

腓肠神经:小腿后区和足背外侧皮肤

腓浅神经:小腿外侧中下1/3穿出深筋膜至皮下

隐神经:伴大隐静脉行至足内侧缘

足背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终支)

足背内侧皮神经(腓浅神经终支)

③ 股动脉

股动脉

④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端伴股内侧皮神经上行汇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

窝下角穿腘筋膜入腘汇入腘静脉

2.深层结构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纵行排列

①深筋膜:臀筋膜-阔筋膜-骨筋膜鞘-支持带

⑴髂胫束:阔筋膜在大腿外侧明显增厚形成的一扁带状结构,包裹阔筋膜张肌。

⑵隐静脉裂孔: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其外

侧缘称为镰缘。

⑶大腿骨筋膜鞘:

股前群肌:缝匠肌、股四头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 前骨筋膜鞘股动、静脉

股神经

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内侧群肌: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

闭孔动、静脉

闭孔神经

股后群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坐骨神经

深淋巴结及淋巴管

⑷小腿骨筋膜鞘:

踇长伸肌 胫前动、静脉 腓深神经 小腿外侧群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腓浅血管

腓浅神经

后骨筋膜鞘胫后动、静脉

胫神经

腘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

⑸伸肌上支持带(小腿横韧带):踝关节上方宽带状

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胫骨前肌腱、胫前动静脉、腓深神经

外侧: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

⑹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踝关节前方足背区呈“Y ”字形

内侧:胫骨前肌腱

深面发出纤维隔,形成3个骨纤维管中间:踇长伸肌腱、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外侧: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腱

②浅层:臀大肌、阔筋膜张肌

中层: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股方肌

深层:臀小肌、闭孔外肌

注:大小腿肌见骨筋膜鞘内容

腱交叉:在内踝后上方,趾长屈肌腱越胫骨后肌腱浅面向外侧,至足底与踇长屈肌腱形

成“腱交叉”。

③血管 穿收肌腱裂孔

⑴股动脉腘移行为腘动脉

⑵股静脉:起自收肌腱裂孔,收纳大腿深静脉和大隐静脉血液,穿血管腔隙移行为髂外静脉。 ⑶闭孔动脉:起于髂内动脉,穿闭膜管出骨盆至股内侧,分前后二支分别位于短收肌的前后

方,营养内收肌群、髋关节和股方肌。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自股动脉的分支股深动脉

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

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腘动脉

膝下内侧动脉

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第3穿支

胫前返动脉

⑸腘静脉:由胫前、后静脉在腘窝下角处汇成,并接受小隐静脉注入,在腘窝内位于胫神经

和腘动脉之间。

⑹胫前动脉上1/3段——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下2/3段——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之间

穿骨间膜

⑺胫后动脉:行于小腿后区深、浅肌层之间,为腘动脉的直接延续,起始处发出腓动脉。

⑻闭孔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⑼髂髂内

壁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 动脉脏支:脐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腹壁下动脉

髂外旋髂深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腘动脉3)

腹部浅动脉1跖背动脉

旋髂浅动脉

阴部外动脉穿动脉

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

膝降动脉旋股外侧动脉

⑽下肢静脉腘静脉股静脉 胫后静脉④神经

髂腹下神经:依次穿过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

髂腹股沟神经:入腹股沟管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伴行,从浅环穿出

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

腰丛皮支:隐神经:伴股动脉入收肌管,后伴大隐静脉

前、后支分别在短收肌前后方浅出

伴闭孔血管穿 闭膜管出盆腔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从深环进入腹股沟管,伴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从浅环穿出 股支:穿股鞘和阔筋膜分布于股三角皮肤

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

臀中肌、臀小肌

臀大肌

臀区、股后区、腘窝皮肤

肌支

于腘窝上角

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3.重要结构 ①穿梨状肌上下孔结构

臀上动脉:浅支营养臀大肌,深支营养臀中、小肌和髋关节

股后皮神经

穿梨状肌下孔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内)臀下动静脉:营养臀大肌和髋关节,并与臀上血管吻合

阴部内动静脉:越过骶棘韧带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

②髂耻弓:连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髂耻隆起之间的韧带,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

③股三角: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段,呈一倒三角形,向下与收肌管相续

境界:

上界——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缝匠肌内侧缘 内下界——长收肌内侧缘

前壁——阔筋膜 后壁(外内)——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外:

股神经、股鞘、股动静脉、股管、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织

⑴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

侧半和阔筋膜深面,向下移行为股血管鞘。

两条纵行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

外侧——股动脉 中间——股静脉 内侧——股管

⑵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

前壁——腹股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上端、筛筋膜

后壁——髂腰筋膜、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侧壁——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 外侧壁——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⑶股环:为股管上口,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⑷股疝: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

而形成。因股环前、后、内侧三界均为韧带结构,不易延伸,所以股疝易发生绞窄。 ④收肌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

境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口——收肌腱裂孔

前壁——收肌腱板 后壁——长收肌和大收肌 外侧壁——股内侧肌

前——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

内容中——股动脉

后——股静脉、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

⑤腘窝:膝后区菱形凹陷

境界:外上界——股二头肌腱 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

外下界——腓肠肌外侧头 内下界——腓肠肌内侧头

顶——腘筋膜 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内容(浅: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

⑥髌韧带 腓侧副韧带:与关节囊分离

胫侧副韧带:深层与关节囊及内侧半月板连接紧密

韧带腘斜韧带

囊内前交叉韧带:防胫骨过度前移

韧带后交叉韧带:防胫骨过度后移

⑦足背筋膜间隙及内容:足背两层深筋膜之间的间隙为足背筋膜间隙,容纳趾长伸肌腱及腱

鞘,趾短伸肌及腱,足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静脉和腓深神经。

⑧屈肌支持带:踝后区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增厚而形成。

踝管: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共同围成。

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通道:“禁止动踇”

Ⅰ胫骨后肌腱 Ⅱ趾长屈肌腱 Ⅲ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Ⅳ踇长屈肌腱

⑨腓骨肌上、下支持带:由外踝后下方的深筋膜增厚而形成。

腓骨肌上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有固定腓骨长、短肌腱于跟骨外侧面的作用。

⑩内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重要神经补充:

迷走神经:在颈部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至颈根部,经胸廓上口入胸腔:

左:在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前方,经左肺根后方下行至食管前面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于食管下段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

右:经右锁骨下动、静脉之间下行,沿气管右侧,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继续下行集中构成迷走神经后干。

迷走神经前、后干伴食管一起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

(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请自己概括)

损伤结果:

胸长神经——翼状肩 尺神经——爪形手 桡神经——垂腕 正中神经——扳机手 尺神经、正中神经——猿手 腋神经——方肩 腓总神经——足下垂、马蹄内翻足 腓深神经——足下垂、不能伸趾 胫神经——钩状足

临床应用:

① 心包穿刺在左剑肋角,心内注射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避免损伤胸膜和肺。 ② 胸膜腔穿刺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

③ 腹腔穿刺在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的外上方进针。

④ 长期输液、心导管插管、中心静脉压测定:锁骨下静脉插管技术。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

1. 颈部分区(见图2)

颏下三角

下颌下三角

颈动脉三角

肌三角

胸锁乳突肌区

颈部 枕三角

锁骨上三角

注:颈前区和颈外侧区边界 颈前区:内侧界——颈前正中线 外侧界——胸锁乳突肌前缘 上界——下颌骨下缘 颈外侧区:内侧界——胸锁乳突肌后缘 外侧界——斜方肌前缘 下界——锁骨中1/3上缘

部三

角2

2. 浅层结构

颈阔肌

浅静脉颈前静脉:穿入胸骨上间隙,汇入颈外静脉末端或锁骨下静脉 颈外静脉:锁骨上方穿颈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颈阔肌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

深面的耳大神经

神经颈横神经:横过胸锁乳突肌表面

锁骨上神经

面神经:颈支:支配颈阔肌

淋巴:颈外侧浅淋巴结

3. 颊咽筋膜

椎前筋膜(深层):覆盖臂丛、颈交感干、膈神经、锁骨下动、静脉

4. 筋膜间隙:

胸骨上间隙:封套筋膜在胸骨柄上缘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

之间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等。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和甲

状腺奇静脉丛。

咽后间隙: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

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5.颈前区

① 颏下三角:由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

浅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深面——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

② 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 深面——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咽中缩肌 内容: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下神经、舌神经、下颌下神经节

③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封套筋膜;深面——椎前筋膜

内容: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

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

⑴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⑵颈外动脉:行于颈内动脉前内侧,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大角处自前壁由下而上依次发出

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和面动脉,另外还发出枕动脉和咽升动脉。

⑶颈内动脉:行于颈外动脉的后外方。

⑷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属支有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 ⑸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的末端膨大,有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

⑹颈动脉小球:在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借结缔组织连有一米粒大小的扁椭圆形小体,为化

学感受器,有调节呼吸的作用。

⑺舌下神经:参与构成颈袢上根。

⑻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脉三角,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上部穿入并发肌支支配该肌,

并在该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有枕小神经勾绕。支配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

⑼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沿颈内静脉和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下降至颈根部。 ④ 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

浅面——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皮神经、封套筋膜

深面——椎前筋膜

内容: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上腹、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甲状腺、甲状旁腺、

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

形态:“H ”形,分为左、右两侧叶及中间的甲状腺峡。

被膜假被膜——甲状腺鞘 两者之间的间隙

真被膜——纤维囊

位臵:侧叶甲状软骨中部至第6气管软骨,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前方

甲毗邻前面: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

侧叶后面:颈动脉鞘、颈交感干、喉与气管、咽与食管、喉返神经

状甲状腺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

喉上动脉:发自甲状腺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

腺甲状腺下动脉: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与喉返神经伴行

甲状腺上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汇入头臂静脉。

喉上神经 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支配环甲肌和咽下缩肌

喉返神经 喉下神经 甲状腺悬韧带:气管前筋膜增厚形成,使甲状腺两侧叶内侧和峡部后面连于甲状软骨、环状

软骨以及气管软骨环,将甲状腺固定于喉及气管壁上。

甲状旁腺:呈棕黄色或淡红色,上下各一对,位于甲状腺侧叶的后面,真假被膜之间。 注:①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

经外支而影响发音;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②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臵深,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与其交叉。

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位臵浅,多在甲状腺下动脉前方与其交叉。

颈根部

1. 胸锁乳突肌区

①颈袢:第1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加入到舌下神经,随其一起下行,走行较短距离后又离开舌下神经继续下行,构成舌下神经降支;第2、3颈神经的部分纤维离开本干后汇合组成颈神经降支下行;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支在环状软骨水平结合形成颈袢,从袢上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②颈动脉鞘:颈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形成的筋膜鞘。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 颈动 颈内静脉—后外侧 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内方 脉鞘 颈内静脉—前外侧 迷走神经—两者之间后外方 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段。

③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椎前筋膜覆盖。 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呈梭形。

颈中神经节:位于第6颈椎横突前方,最小。

颈下神经节: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

2. 颈根部

① 境界:前界—胸骨柄 后界—第1胸椎体 两侧—第1肋 中心标志—前斜角肌 ② 内容及毗邻

⑴胸膜顶: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 ⑵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⑶锁骨下动脉: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被前斜角肌分为3段。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

侧起自头臂干。

椎动脉: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方,穿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

胸廓内动脉:正对椎动脉起始处发自锁骨下动脉下壁,后入胸壁肌膈动脉

腹壁上动脉

甲状颈干

颈横动脉

颈深动脉

最上肋间动脉

1肋上面,前下邻锁骨下静脉,外上邻臂丛。

⑷胸导管:沿食管左侧出胸腔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多数注入左静脉角。 ⑸右淋巴导管:接受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注入右静脉角。

⑹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⑺迷走神经左:行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入胸腔。

右: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于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发出右喉返

神经勾绕右锁骨下动脉返回颈部。

⑻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于胸膜顶前内侧,迷走神经外侧,穿锁骨下

动、静脉之间入胸腔。

⑼椎动脉三角:内侧界—颈长肌 外侧界—前斜角肌 下界—锁骨下动脉第一段

后壁—第7颈椎横突, 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肋颈 尖—第6颈椎横突结节

内容:椎动、静脉、甲状颈干、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胸膜顶、星状神经节

动脉

三角

及其

内容3

3. 颈外侧区

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形成向外上开放的角。

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颈丛和臂

丛的分支。

锁骨上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锁骨上缘中1/3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锁骨下动

脉第3段、锁骨下静脉和臂丛。

臂丛肩胛背神经菱形肌

锁骨上部肩胛上神经冈上肌、冈下肌

胸长神经前锯肌

胸壁

1. 胸壁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脏胸膜

2. 肋间神经皮支阶段性分布规律:

第2肋间神经——胸骨角平面 第8肋间神经——肋弓平面

第4肋间神经——男性乳头平面 第10肋间神经——脐平面

第6肋间神经——剑突平面 第12肋间神经——髂前上棘平面

3.重要结构:

①乳房后隙: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

②乳房悬韧带(Cooper 韧带):乳房结缔组织中的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

③锁胸筋膜: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有胸肩峰动脉的分支、胸外侧神经、头静脉和淋巴管穿该筋膜。

④胸肌间隙: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2-3个胸肌间淋巴结。

4.乳房:女性乳房位于胸肌筋膜前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间,平第2-6肋高度。 乳房淋巴回流(见图1):

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淋巴结 内侧部——胸骨旁淋巴结

上部——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深部——胸肌间淋巴结

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的淋巴管交通

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5.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与肋间神经的前、外侧皮支伴行分布。

乳房

淋巴

结1

胸腔

肺韧带:由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双层胸膜构成,连于肺与纵隔之间,

有固定肺的作用。

3.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形成的潜在性间隙,左右各一,内为负压。

胸膜隐窝:壁胸膜互相反折形成的胸膜腔隐窝。

肋膈隐窝:胸膜腔的最低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肋纵隔隐窝:因存在左肺心切迹,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右侧大。

4.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借肺根和肺韧带与纵隔相连。平静呼吸时,肺下界的体表

投影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和肩胛线分别与第6、8、10肋相交。

根结

构9

5.肺门:位于肺纵隔面的中部,为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

入的部位。

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 肺根内结构排列前后:VAB

左:ABV (注:B 为支气管英文的首字母)

右:BAV (右肺上支气管、肺动脉、右肺中、下支气管、肺静脉) 肺根毗邻:前方——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方——迷走神经 下方——肺韧带

右肺根后上方——奇静脉弓勾绕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跨过

6.肺的神经:来自肺丛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分支,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则相反。

7.肺的血管支气管血管:营养性血管,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

肺静脉段间静脉

段内静脉

肺动脉

8.纵隔: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毗邻:前界—胸骨 后界—脊柱 两侧—纵隔胸膜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9.分区前层: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

中层: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四分法 后层:气管、食管、胸导管

前纵隔

中纵隔:心包、心、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纵隔: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

10.纵隔侧面观:中部有肺根,肺根前方或前下方有心包,心包侧面有心包膈血管和膈神经。 左肺根:上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后方—胸主动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右肺根:上方—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食管

下方—下腔静脉 后方—食管、奇静脉、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和膈围成,内有食管下份。

隔左

侧面

观10

隔右

侧面

观11

11.动脉韧带:一连于主动脉弓下缘和左肺动脉起始部的纤维结缔组织索。

动脉导管三角: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内有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

和心浅丛,是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2.气管杈:气管在气管杈处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其内面有一凸向上的半月形气管隆嵴,

是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

左主支气管细长,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粗短,较笔直,故气管内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也易臵入右主支气管。

13.心包纤维心包(外)

浆膜心包(内)

心包腔:由浆膜心包的脏、壁二层在大血管根部反折移行而围成,内含少量浆液。

心包窦:浆膜心包的脏、壁二层反折处的间隙,有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和心包前下窦。

14.左冠状动脉旋支

前室间支 心的静脉主要注入冠状窦,开口于右心房。 右冠状动脉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神经来自于心深、浅丛,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和冠状动脉扩张。

15.后纵隔 食管起始处

⑴食管狭窄: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左主支气管与食管的交叉处 食管通过食管裂孔处

⑵胸主动脉:平第4胸椎体下缘接主动脉弓,平第12胸椎穿膈主动脉裂孔后续为腹主动脉。 ⑶奇静脉: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是沟通上腔静脉系和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之一。 ⑷胸导管: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主动脉裂孔进入胸腔,于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

⑸胸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借灰、白交通支与肋间神经相连,每侧交感干上有10-12个胸神经节。

上5对构成心丛、肺丛和食管丛

第6-9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大神经

第10-12胸神经节的节前纤维构成内脏小神经

注:气管、食管、胸导管总结

气管:上平第6颈椎下缘,胸骨颈静脉切迹将其分为颈部和胸部,于胸骨角处分为左、右主

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气管杈内面有一凸向上的 气管隆嵴,为支气管镜检查时辨认左、右主支气管起点的标志。

左主支气管:细、长、斜气管内异物容易进入右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粗、短、直支气管镜检查或支气管插管时也易臵入右主支气管

毗邻:颈部:前方:皮肤、浅筋膜、封套筋膜、胸骨上间隙及其内的静脉弓、舌骨下肌群、

气管前筋膜、气管前间隙

后方:食管

后外侧:颈交感干、颈动脉鞘

两侧上端:甲状腺侧叶

胸部:前方: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心深丛、

右头臂静脉(右前方)、上腔静脉(右前方)

后方:食管、左喉返神经(左后方)

左侧:左迷走神经、左锁骨下动脉

右侧:右迷走神经、奇静脉弓

食管:上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胸骨颈静脉切迹和食管裂孔将其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食

管与胸主动脉交叉,上部位于胸主动脉右侧,下部位于胸主动脉前方。

毗邻:颈部:前方:气管

后方:颈长肌、脊柱

两侧:甲状腺侧叶、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物

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

胸部:前方: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迷走神经食管前

丛、心包、左心房、膈

后方:迷走神经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半奇静脉

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胸导管上段 右侧:奇静脉弓 腹部:前方:迷走神经前干 后方:迷走神经后干

气管食管旁沟有喉返神经上行。

胸导管:起自位于第1腰椎前方的乳糜池,向上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于胸主动脉与奇

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后经食管与左侧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高度形成胸导管弓。胸导管多数注入左静脉角。 毗邻:前方:颈动脉鞘

后方:椎动静脉、颈交感干、甲状颈干、膈神经、锁骨下动脉

胸导管上段和下段与纵隔胸膜相贴,当其上段或下段损伤并伴有纵隔胸膜破损时,可引起左侧或右侧乳糜胸。

腹壁 1. 分区:右季肋区腹上区左季肋区 右上腹部左上腹部

右腰区脐区左腰区右下腹部左下腹部

右髂区腹下区左髂区

四分法 2. 层次: 九分法

① 皮肤:采取腹部皮瓣用于整形手术。

② 浅筋膜:较厚,由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脐平面以下浅:脂肪组织——Camper 筋膜

深:弹性纤维——Scarpa 筋膜

腹壁浅动脉——腹前壁下部

旋髂浅动脉——髂前上棘附近

阴部外动脉——外阴部

腋静脉

脐区:浅静脉与深部的附脐静脉相吻合,沟通肝门静脉系统与上、下腔静脉系统 股静脉

脐平面以上:腋淋巴结

脐平面以下:腹股沟浅淋巴结上群

深面:肝门处淋巴结

皮神经:肋间神经前皮支、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③ 深筋膜:覆盖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肌层

与脐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

腹内斜肌:肌纤维呈扇形斜向内上,后部纤维止于下3对肋,其

余在腹直肌外侧移行为腱膜,分两层包裹腹直肌。

⑤ 腹横筋膜:腹横肌深面,与腹横肌结合疏松,与腹直肌鞘后层紧密相连。

⑥ 腹膜外组织: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内有腹壁下血管和输精管。

正对腹股沟三角和腹股沟管浅环 行阑尾切除手术的层次:皮肤、浅筋膜(两层)、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

筋膜、腹壁外脂肪组织、壁腹膜、腹腔。

3. 血管、神经

① 动脉腹壁下动脉:发自髂外动脉,在脐平面附近与发自胸廓内动脉的腹壁上动脉吻合,

是手术中区别直疝和斜疝的标志。

旋髂深动脉:约与腹壁下动脉同一水平发自髂外动脉。

② 静脉:腹壁下动脉和旋髂深动脉分别与其动脉伴行。

③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腰丛的分支,依次穿过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

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腰丛的分支,于髂腹下神经下方并与之平行,进入腹股沟管后行于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的内侧,从浅环穿出。

股支:分布于三角区皮肤

生殖支:穿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该管,从浅环穿出

注:胸神经前支:第1-11对位于相应肋间隙内,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位于第12肋下方,

称为肋下神经。

4. 重要结构

② 腹股沟韧带:张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间的腹外斜肌腱膜卷曲增厚而形成。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腱膜由耻骨结节向后外侧转折并附

于耻骨梳,其转折处形成腔隙韧带。

耻骨梳韧带:腔隙韧带延伸并附于耻骨梳的部分。

反转韧带:外侧脚有部分纤维经精索深面向内上方反折至腹白线,并与对侧纤维相接,

加强浅环后界。

③ 腹股沟镰(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呈弓状行于精索的上方,在腹

直肌外侧缘,精索的后方两者呈腱性结合。

④ 提睾肌: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下缘的部分肌纤维沿精索下行,延续为菲薄的提睾肌。 ⑤ 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从深环处延续包裹在精索外面而形成。

⑥ 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前层: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 后层: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

腹直肌

鞘7

⑦ 弓状线(半环线):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呈一凹向下的弓状游离缘,弓状线以下腹直肌

后面紧贴腹横筋膜。

半月线:在腹直肌外侧缘,腹直肌鞘前、后层相愈着,形成一凸向外侧的半月形弧线。 腹白线(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

⑧ 腹股沟管:内有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经过,伴有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和髂腹股沟神

经。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管深环(内口):实质为腹横筋膜 腹股沟管浅环(外口):实质为腹外斜肌腱膜,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由此穿入皮下

图腹

股沟管8

⑨ 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该区无腹

肌,腹横筋膜薄弱,有腹股沟管浅环,是直疝好发部位。 小小补充: 1. 概念辨析:

腹膜:覆盖于腹、盆腔壁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半透明,薄而光滑。 腹腔:腹、盆壁内面围成的腔隙,内含脏器、腹膜、腹腔膜等。

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 腹股沟三角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镰 (概念见上) 腹股沟管

2. 斜疝: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管腹环进入腹股沟管,再经皮下环突出,下降入阴囊,构成

斜疝。

直疝:腹腔内容物不经腹环,而从腹股沟三角膨出,称为直疝。

结肠上区

1. 结肠上区:介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主要有食管腹部、胃、肝、肝外胆道和脾等

结构。

2. 食管腹部:在第10胸椎高度,穿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3. 胃

① 位臵: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

侧,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右侧。

② 毗邻:胃前壁:右侧——左半肝 左侧上部——膈 左侧下部——腹前壁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共同构成胃床。

图12

胃的毗邻

③ 网膜:

⑴大网膜:连接于胃大弯与横结肠之间,呈围裙状下垂,遮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大网

膜具有很大的活动性,当腹腔器官发生炎症时,大网膜能迅速将其包绕以限制炎症的蔓延。

⑵小网膜: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其左侧

部从肝门连于胃小弯,称肝胃韧带;右侧部从肝门连至十二指肠上部,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为网膜孔。

④ 血管:胃左动脉胃网膜左动脉

胃右动脉胃网膜右动脉

幽门前静脉:在幽门与十二指肠交界处前面上行,是辨认幽门的标志。 胃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均汇入肝门静脉系统。 ⑤ 神经

交感神经:抑制胃的分泌和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的张力,使胃的血管收缩。 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支配胃腺与肌层,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强胃的运动。 内脏传入纤维:痛觉冲动随交感神经传入脊髓,牵拉感和饥饿感冲动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 ⑥ 胃的韧带:肝胃韧带、胃脾韧带、胃胰韧带、胃膈韧带

4. 网膜囊:位于小网膜和胃后方的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 下):小网膜、胃、十二指肠上部

后壁:覆盖于胰、左肾上腺、左肾的腹膜、横结肠及其系膜和大网膜的后两层 上壁:肝尾状叶、膈的壁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反折处 左臂: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壁:网膜孔 胃后壁穿孔时,胃内容物常积聚在囊内。 网膜孔:位于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壁腹膜之间的孔,是网膜囊与囊外腹膜腔之间的唯一通道。 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界:壁腹膜、下腔静脉 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二指肠球部

5. 十二指肠:上端始于胃的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接续空肠,除始末两端外均在腹

膜后隙。

① 上部:属于腹膜内位,有形成十二指肠上曲,近侧段黏膜面平坦无皱襞,称十二指肠球。 ② 降部:属于腹膜外位,有形成十二指肠下曲,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纵襞下端

可见十二指肠大乳头和十二指肠小乳头。

③ 水平部:属于腹膜外位,上方有胰头及其钩突,后方有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

前方右侧与小肠袢相邻,左侧有肠系膜根和肠系膜动、静脉。 ④ 升部:有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和十二指肠空肠襞。 ⑤ 十二指肠悬肌(Treitz 韧带):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

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⑥ 十二指肠血液由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为主要供应。

图13

6.肝

①位臵: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毗邻(见图14)

体表投影:第一点: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相交处

第二点:右腋中线与第10肋下1.5cm 的相交处 第三点:左第6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5cm 处

肝的上界——第一点与第三点连线 肝的右缘——第一点与第二点连线 肝的下缘——第二点与第三点连线

十二指肠空肠襞及十二指肠悬肌

图14

肝脏面的毗邻

②镰状韧带:位于膈与肝上面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大致呈矢状位,居前正中线右侧。 肝的冠状韧带:位于肝的上面和后面与膈之间。 韧带右三角韧带:连于肝右叶的外后面与膈之间。 左三角韧带:位于肝左叶的上面与膈之间。 左肝上前间隙 ③ 左肝上间隙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膈下间隙:左肝下前间隙

肝下间隙左肝下间隙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右肝下间隙

④第一肝门:亦称肝门或横沟,有肝左、右管、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淋巴管及神经等出入。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

第二肝门:在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被冠状韧带的

上层所遮盖,肝外标志是沿镰状韧带向上后方的延长线。

图15

肝门及肝蒂

⑤肝内胆道分为肝静脉系统和Glisson 系统,而后者由Glisson 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

7.肝外胆道:由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①胆囊:梨形囊状器官,可储存和浓缩胆汁。 毗邻:上方—肝 下后方—十二指肠及横结肠 前方—腹前壁 左—幽门 右—结肠右曲 ②胆囊管:一端连于胆囊颈,另一端呈锐角与肝总管汇合为胆总管;近胆囊的一端有螺旋状

黏膜皱襞称Heuster 瓣,可使胆囊管不致过度膨大或缩小,有利于胆汁的进出;当胆道炎症而致此瓣水肿或有结石嵌顿时常可致胆囊积液。

③胆囊三角: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内有起自肝右动脉的胆囊动脉。

图16

囊三角

④肝管:肝左、右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

⑤肝总管:上端由肝左、右管合成,下端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十二指肠上段:自胆总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肠上部上缘 胆总管十二指肠后段:位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后面,向下行于下腔静脉前方,肝门静脉右方。 胰腺段:上部多从胰头后方经过,下部多被一薄层胰组织覆盖,位于胆总管沟中。 十二指肠壁段 肝胰壶腹(Vater 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中段后内侧壁与胰管汇合形成一略膨大

的共同管道。

图17

胆总管分段

8.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居网膜囊后面,除胰尾外均属腹膜外位。 胰头:被十二指肠从上方、右侧和下方“C ”形环绕

胰胰颈:其后面有肠系膜上动静脉通过,与脾静脉在胰颈后汇合成肝门静脉 胰体: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为邻,后面有腹主动脉、左肾上腺、左肾及脾静脉 胰尾:末端达脾门

血液供应: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脾动脉

胰支及胰尾动脉。

9.脾:位于左季肋区的肋弓深处;膈面与膈、膈结肠韧带接触,脏面前上份与胃底相贴,

后下部与左肾、左肾上腺为邻,脾门邻近胰尾。

脾的韧带: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

脾动脉起自腹腔干,沿胰背侧面的上缘左行,终末支经脾门入脾内。 脾静脉在胰颈处与肠系膜上静脉汇合成肝门静脉。

图18

胰的分布和毗邻

10.肝门静脉:主要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

毗邻:左前方——肝固有动脉 右前方——胆总管 后面——隔网膜孔与下腔静脉相邻 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胃左、右静脉、胆囊静脉和附脐静脉。

附:

腹部动脉分布

膈下动脉(1对)-肾上腺上动脉 腰动脉(4对) 骶正中动脉(1条)

胃左动脉胃右动脉

肝左支

腹主腹腔干肝右支-胆囊动脉 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脾支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胰支 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胰十二直肠下动脉 空肠、回肠动脉(13-18条) 回结肠动脉-阑尾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动脉 直肠上动脉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肾上腺下动脉 睾丸动脉(男);卵巢动脉(女)

结肠下区及腹后间隙

结肠下区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此区内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脏器。 1.空肠及回肠

①位臵与形态结构:空肠与回肠无明显分界,均属腹膜内位器官,借肠系膜悬附于腹后壁, 系膜三角:由系膜缘处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

图19

肠系膜

右结肠旁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 左结肠旁沟:下通盆腔。

图20

腹膜腔交通

③空、回肠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抑制肠的蠕动和分泌,使其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支配肌层和肠腺,促进肠的蠕动和分泌。 2.盲肠:腹膜内位器官,没有系膜。

3.阑尾:阑尾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属腹膜内位器官,多数位于

回肠前位。

McBurney 点:在脐至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为阑尾的体表投影。

阑尾动脉:起自回结肠动脉。 4.结肠

①升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及回肠袢,外侧为右结肠旁沟。 ②横结肠:上方与肝、胃相邻,下方与空、回肠相邻。

③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内侧为左肠系膜窦及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 ④乙状结肠

⑤结肠右曲:后邻右肾,内侧稍上方与十二指肠相邻,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 ⑥结肠左曲:后靠左肾和胰尾,前邻胃大弯并被肋弓所掩盖。 ⑦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左结肠动脉 边缘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均相互吻合,在近结肠边缘形成动脉弓。

图21

腹后壁腹膜配布

5.腹膜后隙:位于腹后壁,介于壁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 向上:至膈,经腰肋三角与后纵膈相通 向下:在骶岬平面与盆腔腹膜后隙相延续 两侧:向前连于腹前外侧壁的腹膜外组织 6.肾

①位臵:肾位于脊柱两侧,贴于腹后壁。因肝的存在,右肾低于左肾。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体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体上缘;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体下缘,下端平第2腰椎体下缘。 脊肋角(肾角):在腹后壁位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此角称脊肋角(肾角)。 ②毗邻:肾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 两肾内下方——肾盂和输尿管

左肾内侧——腹主动脉 右肾内侧——下腔静脉 两肾内后方——左、右腰交感干

图22

肾的毗邻(前面观)

③肾门:肾内侧缘中部凹陷处,有肾血管、肾盂以及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肾窦:由肾实质所围成的腔隙,被肾血管、肾盂、肾大、小盏、神经、淋巴管和脂肪占据,

出口为肾门。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前后:V A P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上下:A V P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④肾筋膜(Gerota 筋膜):分前后两层,包绕肾和肾上腺,固定肾。

被膜脂肪囊(肾床):为脂肪组织层,支持和保护肾。 深)纤维囊(纤维膜):为肾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保护肾。

7.输尿管:左、右各一,位于腹膜后隙,脊柱两侧,是细长且富有韧性的管状器官。

腹部(腰段):从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盆部(盆段):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胱壁

壁内部(膀胱壁段):斜穿膀胱壁,终于膀胱黏膜的输尿管口

注:输尿管腰段,左输尿管越过左髂总动脉末端前方,右输尿管越过右髂外动脉起始部前方。

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8.腹主动脉:见结肠上区一节的“附”

9.下腔静脉: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在脊柱右前方,沿腹主动脉的右侧上行,经肝

的腔静脉沟,穿膈的腔静脉孔,开口于右心房。

10.腰交感干:由3或4个神经节和节间支构成,位于脊柱与两侧腰大肌之间,表面被深筋

膜覆盖;左、右腰交感干的外侧有生殖股神经。

11.乳糜池:位于第1腰椎体前方,腹主动脉的右后方,上端延续为胸导管,向上经膈的主

动脉裂孔进入胸腔。

腋窝

1. 腋窝的构成:顶——锁骨中1/3段、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

底——皮肤、浅筋膜、腋筋膜

前壁——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

后壁——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

外侧壁——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肱骨结节间沟 内侧壁——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

2. 腋窝的内容: 胸肩峰动脉:穿锁胸筋膜,营养胸大、小肌、三角肌等 ①胸外侧动脉旋肩胛动脉:穿三边孔 肩胛下动脉旋肱前动脉胸背动脉:伴胸背神经入背阔肌 旋肱后动脉:伴腋神经穿四边孔

腋动脉在第1肋外侧缘续于锁骨下动脉,经腋窝的深部至大圆肌的下缘移行为肱动脉。 ②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有臂丛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

经;其内侧有臂内侧皮神经。

③臂丛:腋窝内部分为臂丛的锁骨下部

内侧束:胸内侧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根 外侧束:胸外侧神经、肌皮神经(穿喙肱肌)、正中神经外侧根 桡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

胸外侧神经

C 5

外侧束

C 6 肌皮神经 上干

外侧根

C 7

后束 中干

正中神经

C 8

桡神经 下干

腋神经 T 1

内侧根

尺神经

胸内侧神

皮神经 胸长神经

④腋淋巴结: 间接 外侧淋巴结胸肌淋巴结 3. 重要结构 ①三边孔: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外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②四边孔:内有旋肱后血管和腋神经通过

上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界—肱骨外科颈 ③腋鞘:为颈深筋膜深层延续至腋窝,包裹腋动脉、腋静脉和臂丛锁骨下部所形成的筋膜鞘。 小小补充:在乳腺癌根治术中需注意保护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和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

窝内

容及

臂丛

组成4

边孔

与四

边孔5

上肢前面

1.浅静脉

①头静脉:手背静脉网桡侧肱二头肌外侧沟

②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尺侧肱二头肌内侧沟肱静脉或腋静脉

2.皮神经

①肋间臂神经: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后支横行通过肘窝达臂内侧部与臂内侧皮神经交通。 ②前臂内侧皮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行于腋动静脉之间,沿肱动脉内侧下行,至臂中份浅出后与贵要静脉伴行,在前臂分为前、后两支,终末远达腕部。

③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的部分纤维在肘关节稍下方,从肱二头肌下端外侧穿出深筋膜,分布于前臂外侧份的皮肤,称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3.臂前骨筋膜鞘:由臂前区深筋膜和臂内、外侧肌间隔及肱骨围成,内有臂肌前群和行于

臂前区的血管神经等。

前臂前骨筋膜鞘:由前臂前区深筋膜,内、外侧肌间隔,尺、桡骨及前臂骨间膜共同围

成,内有前臂肌前群,桡、尺侧血管神经束,骨间前血管神经束和正

中神经等。

4.肌群 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 肱二头肌 前臂肌 喙肱肌 (桡

肱肌

5.血管尺侧上副动脉:伴尺神经穿臂内侧肌间隔至臂后区。

尺侧下副动脉

臂前区肱深动脉:与桡神经伴行入肱骨肌管,分支营养肱三头肌和肱肌。 肱静脉

肘前区:肱动脉桡动脉

尺动脉

6.血管神经束

前臂前区:

桡侧桡动脉 尺侧尺动脉血管神经束桡静脉 尺静脉

桡神经浅支尺神经

正中正中神经 骨间前骨间前神经

血管神经束正中动脉 血管神经束骨间前动脉

7.肌皮神经:穿喙肱肌至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穿出深筋膜后移行为前

臂外侧皮神经,在臂部发肌支支配臂肌前群。

8.前臂屈肌后间隙:位于前臂远侧1/4段的潜在性间隙,此间隙向远侧经腕管可与掌中间

隙相通。

内侧界——尺侧腕屈肌、前臂筋膜 外侧界——桡侧腕屈肌、前臂筋膜

前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 后界——旋前方肌

9.肘窝

①境界:

上界——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 下外侧界——肱桡肌 下内侧界——旋前圆肌 顶——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 底——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②内容(尺桡):正中神经、肱动脉肱静脉、肱二头肌腱、桡神经及其分支

手掌

1.重要结构:

①腕掌侧韧带:前臂深筋膜向下延续,在腕前区增厚形成腕掌侧韧带,对前臂屈肌腱起固定、

保护和支持作用。

②屈肌支持带:位于腕掌侧韧带的远侧深面,尺侧端附于腕豆骨和钩骨钩,桡侧端附于手

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正中神经紧贴其深面。

③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

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

④指蹼间隙:在掌骨头处,掌腱膜深层的横行纤维与其向远端发出的4束纵行纤维之间,

围成的3个纤维间隙。

⑤指髓间隙:位于各指远节指骨远侧4/5段掌侧的骨膜与皮肤之间,近侧有纤维隔将指髓间

隙封闭成密闭的间隙。

2.手掌

掌腱膜 鱼际筋膜 小鱼际筋膜 骨筋膜鞘 骨间掌侧筋膜

拇收肌筋膜

筋膜间隙掌中间隙:位于掌中间鞘尺侧半深部 鱼际间隙:位于掌中间鞘桡侧半深部 外侧群:拇短展肌、拇短屈肌、拇对掌肌、拇收肌 手肌中间群:蚓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

内侧群: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小指对掌机

概念: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

掌浅弓分支指掌侧总动脉(3)指掌侧固有动脉(2*3)

血管小指尺掌侧动脉(1)

概念: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骨间掌侧肌和

骨间掌侧筋膜之间

分支:掌心动脉(3)

指掌侧总神经

尺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

深支:支配小鱼际诸肌、所有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损伤易造成爪形手

返支

指掌侧固有神经(3)

指掌侧固有神经(2)

肌支:支配第1、2蚓状肌

部皮

肤神

经分

布6

掌心部层次结构(浅掌腱膜掌浅弓、尺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屈肌总腱鞘、蚓状肌掌中间隙、鱼际间隙间掌侧筋膜掌深弓、尺神经深支

上肢后面

1. 臂:肱三头肌 肘:肘肌

前臂浅层:桡侧腕长、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

深层: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

2.血管神经束

臂后区: 桡神经肱深静脉

血管束桡神经:穿臂外侧肌间隔至肘窝外侧

前臂后区:

骨间后血

管神经束

3.臂后骨筋膜鞘:由臂后区深筋膜,臂内、外侧肌间隔和肱骨围成,内有肱三头肌、肱深

血管、桡神经、尺神经等。

前臂后骨筋膜鞘:由前臂后区深筋膜,内、外侧肌间隔,尺、桡骨及前臂骨间膜共同围

成,内有前臂肌后群和骨间后血管神经束等。

4. 6个骨纤维性管道内通过的肌腱和腱鞘:

①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 ②桡侧腕长伸肌腱、桡侧腕短伸肌腱 ③拇长伸肌

④指伸肌腱、示指伸肌腱 ⑤小指伸肌腱 ⑥尺侧腕伸肌腱

5.手背腱膜:指伸肌腱与手背筋膜的浅层结合形成手背筋膜。

骨间背侧筋膜:手背筋膜深层

6.筋膜间隙手背皮下间隙:为浅筋膜与手背腱膜之间的间隙

腱膜下间隙:为手背筋膜与骨间背侧筋膜之间的间隙

7.指背腱膜: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背面,形成指背

腱膜。

8.重要结构:

①肌腱袖: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

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称肌腱袖。

②肱骨肌管(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围成,管内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③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呈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肘

关节伸直时,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④肘外侧三角:肘关节屈曲呈90°时,从桡侧观察,肱骨外上髁、桡骨头与尺骨鹰嘴尖端

构成一等腰三角形。

⑤鼻烟窝: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桡侧界为拇长

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

骨和大多角骨,内有桡动脉通过。

⑥伸肌支持带(腕背侧韧带):腕后区深筋膜增厚形成,并向深部发出5个纤维隔,形成6

个骨纤维性管道。

⑦ “方形肩”:肱骨外科颈骨折时,损伤腋神经,致三角肌瘫痪,肩不能外展,可出现“方

形肩”。

⑧三边孔、四边孔:见腋窝章节相关内容

股前内侧区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臀部及股后区 小腿后区和踝后区

1.浅层结构:

①皮肤:臀部、股外侧区、小腿前外侧区和踝后区较厚

股内侧、股后区、膝部和踝前区较薄

浅筋膜脂肪层——Camper 筋膜 膜性层——Scarpa 筋膜 ②臀上皮神经

臀下皮神经

臀内侧皮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臀区和大腿外侧面皮肤

股神经前皮支——大腿前面中间部皮肤

股神经内侧皮支——大腿中下部内侧份皮肤

皮神经闭孔神经皮支——股内侧中上部皮肤

股后皮神经——股后区、腘窝及小腿后区上部皮肤

腓肠神经:小腿后区和足背外侧皮肤

腓浅神经:小腿外侧中下1/3穿出深筋膜至皮下

隐神经:伴大隐静脉行至足内侧缘

足背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终支)

足背内侧皮神经(腓浅神经终支)

③ 股动脉

股动脉

④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端伴股内侧皮神经上行汇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

窝下角穿腘筋膜入腘汇入腘静脉

2.深层结构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纵行排列

①深筋膜:臀筋膜-阔筋膜-骨筋膜鞘-支持带

⑴髂胫束:阔筋膜在大腿外侧明显增厚形成的一扁带状结构,包裹阔筋膜张肌。

⑵隐静脉裂孔: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筛筋膜,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其外

侧缘称为镰缘。

⑶大腿骨筋膜鞘:

股前群肌:缝匠肌、股四头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中间肌) 前骨筋膜鞘股动、静脉

股神经

腹股沟深淋巴结

股内侧群肌: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大收肌

闭孔动、静脉

闭孔神经

股后群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

坐骨神经

深淋巴结及淋巴管

⑷小腿骨筋膜鞘:

踇长伸肌 胫前动、静脉 腓深神经 小腿外侧群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腓浅血管

腓浅神经

后骨筋膜鞘胫后动、静脉

胫神经

腘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

⑸伸肌上支持带(小腿横韧带):踝关节上方宽带状

深面有两个间隙内侧:胫骨前肌腱、胫前动静脉、腓深神经

外侧:踇长伸肌腱、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

⑹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踝关节前方足背区呈“Y ”字形

内侧:胫骨前肌腱

深面发出纤维隔,形成3个骨纤维管中间:踇长伸肌腱、足背动脉、腓深神经 外侧:趾长伸肌腱、第三腓骨肌腱

②浅层:臀大肌、阔筋膜张肌

中层:臀中肌、梨状肌、上孖肌、闭孔内肌、下孖肌、股方肌

深层:臀小肌、闭孔外肌

注:大小腿肌见骨筋膜鞘内容

腱交叉:在内踝后上方,趾长屈肌腱越胫骨后肌腱浅面向外侧,至足底与踇长屈肌腱形

成“腱交叉”。

③血管 穿收肌腱裂孔

⑴股动脉腘移行为腘动脉

⑵股静脉:起自收肌腱裂孔,收纳大腿深静脉和大隐静脉血液,穿血管腔隙移行为髂外静脉。 ⑶闭孔动脉:起于髂内动脉,穿闭膜管出骨盆至股内侧,分前后二支分别位于短收肌的前后

方,营养内收肌群、髋关节和股方肌。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自股动脉的分支股深动脉

膝降动脉——起自股动脉

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腘动脉

膝下内侧动脉

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第3穿支

胫前返动脉

⑸腘静脉:由胫前、后静脉在腘窝下角处汇成,并接受小隐静脉注入,在腘窝内位于胫神经

和腘动脉之间。

⑹胫前动脉上1/3段——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

下2/3段——胫骨前肌和踇长伸肌之间

穿骨间膜

⑺胫后动脉:行于小腿后区深、浅肌层之间,为腘动脉的直接延续,起始处发出腓动脉。

⑻闭孔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

⑼髂髂内

壁支: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 动脉脏支:脐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腹壁下动脉

髂外旋髂深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

腘动脉3)

腹部浅动脉1跖背动脉

旋髂浅动脉

阴部外动脉穿动脉

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

膝降动脉旋股外侧动脉

⑽下肢静脉腘静脉股静脉 胫后静脉④神经

髂腹下神经:依次穿过腹横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

髂腹股沟神经:入腹股沟管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伴行,从浅环穿出

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髂肌、耻骨肌、股四头肌、缝匠肌

腰丛皮支:隐神经:伴股动脉入收肌管,后伴大隐静脉

前、后支分别在短收肌前后方浅出

伴闭孔血管穿 闭膜管出盆腔

生殖股神经生殖支:从深环进入腹股沟管,伴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从浅环穿出 股支:穿股鞘和阔筋膜分布于股三角皮肤

梨状肌、闭孔内肌、股方肌

臀中肌、臀小肌

臀大肌

臀区、股后区、腘窝皮肤

肌支

于腘窝上角

小腿前群肌、足背肌

3.重要结构 ①穿梨状肌上下孔结构

臀上动脉:浅支营养臀大肌,深支营养臀中、小肌和髋关节

股后皮神经

穿梨状肌下孔臀下神经:支配臀大肌

内)臀下动静脉:营养臀大肌和髋关节,并与臀上血管吻合

阴部内动静脉:越过骶棘韧带经坐骨小孔入坐骨直肠窝

②髂耻弓:连于腹股沟韧带和髋骨的髂耻隆起之间的韧带,腹股沟韧带与髋骨间被髂耻弓分

③股三角: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段,呈一倒三角形,向下与收肌管相续

境界:

上界——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缝匠肌内侧缘 内下界——长收肌内侧缘

前壁——阔筋膜 后壁(外内)——髂腰肌、耻骨肌、长收肌及其筋膜 内容(外:

股神经、股鞘、股动静脉、股管、腹股沟深淋巴结、脂肪组织

⑴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

侧半和阔筋膜深面,向下移行为股血管鞘。

两条纵行纤维隔将鞘分为三个腔:

外侧——股动脉 中间——股静脉 内侧——股管

⑵股管:为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

前壁——腹股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上端、筛筋膜

后壁——髂腰筋膜、耻骨梳韧带、耻骨肌及其筋膜

内侧壁——腔隙韧带、股鞘内侧壁 外侧壁——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⑶股环:为股管上口,是股管上通腹腔的通道。

内侧界——腔隙韧带 外侧界——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前界——腹股沟韧带 后界——耻骨梳韧带

⑷股疝:腹压增高时,腹腔脏器可被推向股凹,继经股环至股管,最后由隐静脉裂孔处突出

而形成。因股环前、后、内侧三界均为韧带结构,不易延伸,所以股疝易发生绞窄。 ④收肌管: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

境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 下口——收肌腱裂孔

前壁——收肌腱板 后壁——长收肌和大收肌 外侧壁——股内侧肌

前——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隐神经

内容中——股动脉

后——股静脉、淋巴管、疏松结缔组织

⑤腘窝:膝后区菱形凹陷

境界:外上界——股二头肌腱 内上界——半腱肌、半膜肌

外下界——腓肠肌外侧头 内下界——腓肠肌内侧头

顶——腘筋膜 底——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

内容(浅:胫神经、腘静脉、腘动脉,外上界还有腓总神经

⑥髌韧带 腓侧副韧带:与关节囊分离

胫侧副韧带:深层与关节囊及内侧半月板连接紧密

韧带腘斜韧带

囊内前交叉韧带:防胫骨过度前移

韧带后交叉韧带:防胫骨过度后移

⑦足背筋膜间隙及内容:足背两层深筋膜之间的间隙为足背筋膜间隙,容纳趾长伸肌腱及腱

鞘,趾短伸肌及腱,足背动脉及其分支、伴行静脉和腓深神经。

⑧屈肌支持带:踝后区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增厚而形成。

踝管: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共同围成。

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通道:“禁止动踇”

Ⅰ胫骨后肌腱 Ⅱ趾长屈肌腱 Ⅲ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Ⅳ踇长屈肌腱

⑨腓骨肌上、下支持带:由外踝后下方的深筋膜增厚而形成。

腓骨肌上支持带:限制腓骨长、短肌腱于外踝后下方。

腓骨肌下支持带:有固定腓骨长、短肌腱于跟骨外侧面的作用。

⑩内侧韧带

距腓前韧带

跟腓韧带

重要神经补充:

迷走神经:在颈部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至颈根部,经胸廓上口入胸腔:

左:在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前方,经左肺根后方下行至食管前面构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于食管下段延续为迷走神经前干。

右:经右锁骨下动、静脉之间下行,沿气管右侧,经右肺根后方达食管后面构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继续下行集中构成迷走神经后干。

迷走神经前、后干伴食管一起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分布于胃前、后壁。

(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请自己概括)

损伤结果:

胸长神经——翼状肩 尺神经——爪形手 桡神经——垂腕 正中神经——扳机手 尺神经、正中神经——猿手 腋神经——方肩 腓总神经——足下垂、马蹄内翻足 腓深神经——足下垂、不能伸趾 胫神经——钩状足

临床应用:

① 心包穿刺在左剑肋角,心内注射在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避免损伤胸膜和肺。 ② 胸膜腔穿刺在肩胛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

③ 腹腔穿刺在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的外上方进针。

④ 长期输液、心导管插管、中心静脉压测定:锁骨下静脉插管技术。


相关内容

  • 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大纲
  • 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人体断面解剖学(section alanatomy) 二.教学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 2.0学分.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验22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本课程为学科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必修课 ...

  • 局部解剖学重点内容
  • 局部解剖学重点内容 面部 1.☆何谓面部"危险三角"?其临床意义如何? 危险三角:鼻根和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 临意:面静脉无完整的静脉瓣,此区域感染时,可经其交通途径而致颅内感染. 2.试述腮腺浅叶的形态.位置.毗邻及穿出结构的排列关系 (1)形态:略低向外侧.尖向内侧的锥 ...

  • [外科学]教学大纲
  • 外科学教学大纲 前 言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科.现代科学的范畴包括许多疾病,它涉及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的知识:在治疗方面要能运用手术和非手术的处理.根据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主要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外科学的教学,学生应最终掌握常见外 ...

  • 健康密码:三.认识和战胜疾病的第三个层次---计沙
  • 健康密码: 三.认识和战胜疾病的第三个层次---计沙 三. 认识和战胜疾病的第三个层次 牙龈炎症导致的牙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痛,西医大多考虑是局部感染引起的,在治疗上往往是给予抗感染.消炎止痛等局部治疗,进而取得症状的改善.虽然起效快,但是疗效不稳定,病情容易反复.中医则认为是经络不通,血脉 ...

  • 指导内容一
  • 指导内容一: 体育卫生 一.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概念和体育锻炼的基本卫生原则以及少儿及女子体育卫生的基本要求:熟悉运动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掌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卫生要求. 二.重点提示 (1)体育锻炼基本卫生原则的理解. (2)儿童少年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的体 ...

  • 耳鼻喉考试重点
  • 窦口鼻道复合体(OMC ):是一个功能性实体,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中鼻 甲,钩突筛泡,半月裂,筛漏斗,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这一解剖部位是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通气.引流的共同通道. 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与鼻窦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腺样体面容(adenoi ...

  • 国人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局部应用解剖
  • 国人颈内静脉穿刺术的局部应用解剖 与股静脉及肘前静脉一样, 颈内静脉是临床常用的造影插管穿 刺入路.虽然, 文献报道的颈部穿刺入路有10余种[1, 2 ] , 但尚未见到可依据的国人体表投影数据及相关的局部应用解剖依据, 有鉴于此, 笔者对35具国人固定尸体标本颈内静脉的局部应用解剖关系进行了观察与 ...

  • 局部解剖学
  •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 言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卫生部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通过讲授理论.解剖尸体.观察标本.触摸活体.放映录像.投影片.幻灯片,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实地解剖操作,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能够写出解剖记 ...

  •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教学大纲
  • 组织病理学切片技术教学大纲 适用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 一. 课程简介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学会观察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结构并联系相关功能,具体地熟悉胚胎的发生过程,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 ...

  •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基础课程) 课程名称病 理班级 0438-40专业,层次大专临床医学教 师周 伊专业技 术职务讲 师授课方式 (大,小班,实习)大班学时2授课题目(章,节)绪论 第一章组织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 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适应性反应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和瑞芝.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