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等

拉法格(Lafargue,Paul 1842~1911)

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

一。生在古巴圣地亚哥一个法国葡萄种植园主家庭。1851年,随全家返法,曾进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后到伦敦攻读医学,1868年任外科医生。到伦敦后,他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66年,加入第一国际,任总委员会委员兼西班牙通讯书记。1868年4月,与马克思的次女劳拉结婚。10月,回巴黎参加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拉法格在波尔多组织了保卫公社的斗争。公社失败后,他逃亡到西班牙。1879年,同J.盖得一起创建法国工人党。80年代末,参与第二国际的筹建工作。在工人运动中他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A.-E.米勒兰的叛变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拉法格反对新康德主义和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捍卫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拉法格还批判了J.饶勒斯的修正主义哲学观点。拉法格指出,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力量必不可免地要把社会引到共产主义。在反对法国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拉法格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坚持科学的国家观,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拉法格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哲学问题,特别是观念的起源问题。他用事实说明:人们有关物体的观念、数和形的观念等都是经验和实践的产物;关于上帝、鬼神、天堂、地狱等宗教观念,不是先天的,它们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歪曲的幻想的反映。他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美学和文艺批评的根本问题,反对把文学、艺术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自然主义等。

拉法格在理论上也还有一些缺陷,如没有充分理解和重视唯物辩证法,有时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称为经济决定论等。著有《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宗教和资本》、《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财产及其起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起源论》等。

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等

蒲鲁东在他的《什么是财产?》、《贫困的哲学》、《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个革命者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点》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

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

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时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

蒲鲁东在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的同时,还主张建立一种契约制度代替政府。他认为,凡是一切都处于相互契约关系中的地方,根本部需要警察执行一切监督、保护的职务,人们也不再需要国家和政府干预他们的事务。他说:“一切通过契约进行。我同自

己的邻居达成某项协议——我的意志就表现在契约里。同样,我可以同自己公社的一切居民签订契约。同样,我的公社就可以同任何其它公社签订契约。我深信,以这种方式在一切地方制定的和反映千百万不同意志的法律,将永远只是我的法律” 。蒲鲁东的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和主张,是从施蒂纳那里承袭来的。马克思指出:“没有权威的社会。废除迷信、司法、行政、警察、国民教育、战争、海军等等。各个方面都带有施蒂纳式的词藻” 。蒲鲁东虽然吸取了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词藻,到处鼓吹无政府主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泰然自若地忍受了法国当权的统治。这表明其个人生活与其思想之间的巨大落差,是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集中表证。

作为无政府主义的始祖,蒲鲁东又是一个反权威主义者。他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进而反对一切权威即任何形式的“统治和顺从”。他在《19世纪革命的观念》这部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作中极力鼓吹反权威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司法、教会、土地、金钱统统不要成为权威;只要不要权威,才能“使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集体至上与个人至上达到空前的一致,„„不要权威!就是让自由契约代替专制的法律,让自愿的协商代替铁面无情和至高无上的司法;让理性的伦理代替启示的伦理;让力量均衡代替权力均衡;让经济统一代替政治集权” 。总之,他幻想建立一个“没有权威的社会”。为此,蒲鲁东主张由各地居民组成“自治集团”,并由这些“自治集团”结成“自由联邦”。他认为这种“自由联邦”是绝对自由的。

2、巴枯宁主义 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中出

现的一种用极端革命的词句装扮起来的无政府主义

的社会主义思潮。因其代表人物俄国的巴枯宁而得名。巴

枯宁主义认为,国家是万恶之源,是对自由、平等的束缚

和侵犯,有了国家才有了私有制、剥削和统治;主张废除

国家,建立“一切阶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完全平等”

的、“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它认为财产继

承权是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一旦废除了继承权,

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就会随之消失,主张把废除财产继

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出发点”。为了尽快废除国家,建立

无政府社会,它主张“完全放弃一切政治”,反对一切权

威,反对进行任何政治运动,依靠少数人的密谋策略,以

流氓无产者和破产的农民为主力,举行“全民暴动”,消灭

国家。巴枯宁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并不是什么新鲜

的东西,而是从圣西门主义者、施蒂纳、蒲鲁东等人那里

抄袭而拼凑起来的无政府主义杂拌。它对工人运动具有

极大的破坏性,曾经造成了第一国际的分裂。巴枯宁主义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小生产者纷纷破产、游民无产者队

伍迅速扩大的环境下,反映了游民无产者和失常的知识

分子的绝望心理和复仇情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权

威》、《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等著作

中,对巴枯宁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拉萨尔主义 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出

现的一种机会主义的思潮和派别。因其创始人德国

工人运动的鼓动家拉萨尔而得名。代表作有“拉萨尔的

《工人纲领批判》、《公开答复》和《资本与劳动》等。拉萨尔

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贫困是由所谓

“铁的工资规律”造成的;要废除这个规律,就必须建立生

产合作社,使工人成为自己企业的企业主,获得全部劳动

所得;要建立生产合作社,必须依靠国家帮助;要取得国

家帮助,必须争取普选权,其途径是建立全德工人联合

会,进行和平和合法的宣传鼓动。此外,它还反对工农联

盟,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称为“反动的一帮”;支持普鲁士

王朝通过战争的手段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力图把工人

运动引上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道路。总之,拉萨尔主义最

核心的内容是由普鲁士资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和争取普选

权来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拉萨尔主义一度给德国工人运

动造成很大危害,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发展

的主要障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蒲鲁东》、《哥达纲领

批判》等著作中,对拉萨尔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们

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

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

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55—256

页)

(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拉萨尔主义

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拉萨尔主义曾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后来不再这样称呼),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德国的小市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

在拉萨尔看来,国家是超越阶级,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拉萨尔宣称通过建立工人合作社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而为了建设工人合作社,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帮助。在这里,拉萨尔所期望的国家帮助不是来自于工人执政的民主共和国,而是来自于普鲁士政府,这无疑是错误的。

为了笼络工人打击自由主义,普鲁士政府实行了一些提高工人福利的待遇的政策,但如果因此而与普鲁士政府结盟,就等于巩固了专制统治。尽管拉萨尔提出要实现普选权,但是普鲁士政府不可能做出太多的让步。

拉萨尔宣称存在铁的工资规律,他认为工资的提高会刺激工人生育更多的后代,随着过剩人口的增多,工资将又被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上。既然工资水平是无法得到提高的,那么工人就应该放弃旨在提高工资的一切斗争。如放弃罢工等。

铁的工资规律的理论不过是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抄袭。马克思用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学识指出,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是众多的,影响工资的规律不仅不是铁的,而且是富有弹性的。工人通过斗争是能够提高自己的待遇的。工人应该不放弃任何的斗争手段,包括和平合法斗争的形式。

拉萨尔声称,除了无产阶级,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所以,他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小农联合起来推翻专制统治。拉萨尔又否认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机关,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通过国家的帮助,就能消灭资产阶级。

马克思指出,对于当时的的过来说,最首要的任务是推翻专制制度,只要德国资产阶级愿意推翻普鲁士的专制制度,无产阶级就要与他们一起进行民主斗争。尽管无产阶级不可能因此获得政权,却能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社会基础。

拉萨尔却与专制势力联合起来,要将工人变成为维护专制制度的帮凶。所以他提出,工人应放弃夺取政权的愿望,实现共产主义要依赖于国家的支持。

拉萨尔逝世后,恩格斯在书信中写道:若不是拉萨尔过早去世,那么必将看到拉萨尔背叛无产阶级的一天。马克思也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

这一切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世的历史学家发现了拉萨尔写给俾斯麦的书信,表明拉萨尔和普鲁士政府确实达成秘密的交易。

4.修正主义(Revisionism)

“修正”一词的涵义,来源于拉丁文reisio——“修改、重新审查”的意思和德文Revision——“修订、校正”的意思。

修正主义一词,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其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逐步形成起来的工人贵族阶层以及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使它的敌人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来反对马克思主义。

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故名。亦称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修正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诱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曾在欧洲各国泛滥一时,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同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集团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赫鲁晓夫在一九五六年二月主持召开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并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竭力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一九五八年底,赫鲁晓夫又使用阴谋诡计夺取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的职位。一九五九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推行修正主义,清洗老布尔什维克。最终在一九六四年被迫下台,另一位修正主义头子勃列日涅夫取代了其职位。苏联经过三十多年的修正主义统治之后,最终落得资本主义复辟的下场。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修正主义,或者右倾机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比教条主义有更大的危险性。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口头上也挂着马克思主义,他们也在那里攻击“教条主义”。但是他们所攻击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或者企图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或者企图削弱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梦想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要从各个方面向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包括思想方面的斗争。而在这个斗争中,修正主义者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

魏巍同志根据对苏东等国复辟资本主义的观察,总结出现代修正主义具有如下的特征:

1,社会主义的旗帜,走的资本主义的路子。

他们一般都依然打着马克思主义或种种社会主义的旗号,但却以实用主义的方法阉割其革命的灵魂。他们口头上挂着人民群众,实质上却代表着新旧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他们共同的手法是欺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以反社会主义的面貌出现,是不得人心的,是无法得逞的。

因此,他们往往以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弊端为名,干的却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之实。他们有时甚至只做不说,或者做成再说。他们是从来不说出自己真实的动机和目的的,仅仅以实用主义的口号和眼前的利益吸引群众,实际上却天天都在改变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破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步一步地把人民引向资本主义的深渊。当人民觉察时大势已去为时已晚。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时才最后说出:他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完成了。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是从大学时代开始对共产主义怀疑的,并认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

2,在国际问题上,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实行无原则的和平共处,是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共同特征。

因此他们必然放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和反帝的旗帜。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与戈尔巴乔夫鼓吹的全人类的利益超过一切阶级、集团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口号。列宁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现在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其实并没有过时,但却被他们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3,淡化阶级矛盾。

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现代修正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推行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主张,或借口所有制改造的初步完成,不再提或漠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相当激烈的阶级斗争。他们这样做,实

质上不过是放任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的进攻。前苏东等国几乎没有一国不是造成极端的思想混乱而垮台的。

5.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6.后现代主义

7.新自由主义: 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理解新自由主义,首先要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它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在18世纪创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古典自由主义最大的学术主张就是经济自由,强调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反对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政策。新自由主义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而来,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主张,要“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要求在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保证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实施。新自由主义包括众多学派,但影响较大的是以英国的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直接原因有两条:一是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无法解决西方经济长期陷入“滞胀”状态的难题,这为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二是随着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里根出任美国总统,新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政府的施政理念,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行。当然,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还是它迎合了国际垄断集团抢占国际市场、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需要。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除外汇管制,消除贸易壁垒,使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实现经济自由发展,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事实上,面对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际垄断集团,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怎么可能和它们“平等”竞争呢?这种“平等竞争”无异于小鸡与老虎的竞争。但作为“老虎”的国际垄断集团非常欢迎这种理论,大肆吹捧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并鼓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新自由主义在兴起的同时,也由学术理论而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成为资本主义向外输出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价值,其显著标志就是“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放大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公有制会使经济变得更糟,社会主义必然导致集权,国家干预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主张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实践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华盛顿共识”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这些国家为此而出现多次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式的经济转轨,也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引发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目前,实践新自由主义的国家都在反思新自由主义所造成的危害,并努力寻找新的替代理论。

我国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限于学术界。从总体上看,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对市场经济运作具有一定的说明作用,可以批判地借鉴吸收;但作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已经意识形态化的“华盛顿共识”,则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

拉法格(Lafargue,Paul 1842~1911)

法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家,法国工人党和第二国际创建人之

一。生在古巴圣地亚哥一个法国葡萄种植园主家庭。1851年,随全家返法,曾进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后到伦敦攻读医学,1868年任外科医生。到伦敦后,他结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866年,加入第一国际,任总委员会委员兼西班牙通讯书记。1868年4月,与马克思的次女劳拉结婚。10月,回巴黎参加建立第一国际法国支部。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拉法格在波尔多组织了保卫公社的斗争。公社失败后,他逃亡到西班牙。1879年,同J.盖得一起创建法国工人党。80年代末,参与第二国际的筹建工作。在工人运动中他与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A.-E.米勒兰的叛变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拉法格反对新康德主义和哲学上的修正主义,捍卫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拉法格还批判了J.饶勒斯的修正主义哲学观点。拉法格指出,是经济的必然性而不是正义观念引导人类前进,资本主义生产的经济力量必不可免地要把社会引到共产主义。在反对法国当时流行的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拉法格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坚持科学的国家观,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拉法格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哲学问题,特别是观念的起源问题。他用事实说明:人们有关物体的观念、数和形的观念等都是经验和实践的产物;关于上帝、鬼神、天堂、地狱等宗教观念,不是先天的,它们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歪曲的幻想的反映。他还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美学和文艺批评的根本问题,反对把文学、艺术同产生它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自然主义等。

拉法格在理论上也还有一些缺陷,如没有充分理解和重视唯物辩证法,有时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称为经济决定论等。著有《马克思的经济唯物主义》、《宗教和资本》、《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财产及其起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康德的唯心主义》、《思想起源论》等。

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等等

蒲鲁东在他的《什么是财产?》、《贫困的哲学》、《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个革命者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点》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

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

巴黎公社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时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

蒲鲁东在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的同时,还主张建立一种契约制度代替政府。他认为,凡是一切都处于相互契约关系中的地方,根本部需要警察执行一切监督、保护的职务,人们也不再需要国家和政府干预他们的事务。他说:“一切通过契约进行。我同自

己的邻居达成某项协议——我的意志就表现在契约里。同样,我可以同自己公社的一切居民签订契约。同样,我的公社就可以同任何其它公社签订契约。我深信,以这种方式在一切地方制定的和反映千百万不同意志的法律,将永远只是我的法律” 。蒲鲁东的这种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和主张,是从施蒂纳那里承袭来的。马克思指出:“没有权威的社会。废除迷信、司法、行政、警察、国民教育、战争、海军等等。各个方面都带有施蒂纳式的词藻” 。蒲鲁东虽然吸取了施蒂纳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词藻,到处鼓吹无政府主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泰然自若地忍受了法国当权的统治。这表明其个人生活与其思想之间的巨大落差,是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集中表证。

作为无政府主义的始祖,蒲鲁东又是一个反权威主义者。他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进而反对一切权威即任何形式的“统治和顺从”。他在《19世纪革命的观念》这部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作中极力鼓吹反权威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司法、教会、土地、金钱统统不要成为权威;只要不要权威,才能“使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集体至上与个人至上达到空前的一致,„„不要权威!就是让自由契约代替专制的法律,让自愿的协商代替铁面无情和至高无上的司法;让理性的伦理代替启示的伦理;让力量均衡代替权力均衡;让经济统一代替政治集权” 。总之,他幻想建立一个“没有权威的社会”。为此,蒲鲁东主张由各地居民组成“自治集团”,并由这些“自治集团”结成“自由联邦”。他认为这种“自由联邦”是绝对自由的。

2、巴枯宁主义 19世纪60—7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中出

现的一种用极端革命的词句装扮起来的无政府主义

的社会主义思潮。因其代表人物俄国的巴枯宁而得名。巴

枯宁主义认为,国家是万恶之源,是对自由、平等的束缚

和侵犯,有了国家才有了私有制、剥削和统治;主张废除

国家,建立“一切阶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完全平等”

的、“个人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它认为财产继

承权是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一旦废除了继承权,

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就会随之消失,主张把废除财产继

承权作为“社会革命的出发点”。为了尽快废除国家,建立

无政府社会,它主张“完全放弃一切政治”,反对一切权

威,反对进行任何政治运动,依靠少数人的密谋策略,以

流氓无产者和破产的农民为主力,举行“全民暴动”,消灭

国家。巴枯宁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并不是什么新鲜

的东西,而是从圣西门主义者、施蒂纳、蒲鲁东等人那里

抄袭而拼凑起来的无政府主义杂拌。它对工人运动具有

极大的破坏性,曾经造成了第一国际的分裂。巴枯宁主义

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小生产者纷纷破产、游民无产者队

伍迅速扩大的环境下,反映了游民无产者和失常的知识

分子的绝望心理和复仇情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权

威》、《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等著作

中,对巴枯宁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3、拉萨尔主义 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出

现的一种机会主义的思潮和派别。因其创始人德国

工人运动的鼓动家拉萨尔而得名。代表作有“拉萨尔的

《工人纲领批判》、《公开答复》和《资本与劳动》等。拉萨尔

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贫困是由所谓

“铁的工资规律”造成的;要废除这个规律,就必须建立生

产合作社,使工人成为自己企业的企业主,获得全部劳动

所得;要建立生产合作社,必须依靠国家帮助;要取得国

家帮助,必须争取普选权,其途径是建立全德工人联合

会,进行和平和合法的宣传鼓动。此外,它还反对工农联

盟,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称为“反动的一帮”;支持普鲁士

王朝通过战争的手段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力图把工人

运动引上所谓国家社会主义的道路。总之,拉萨尔主义最

核心的内容是由普鲁士资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和争取普选

权来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拉萨尔主义一度给德国工人运

动造成很大危害,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发展

的主要障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蒲鲁东》、《哥达纲领

批判》等著作中,对拉萨尔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们

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

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

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55—256

页)

(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拉萨尔主义

19世纪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以拉萨尔为主要代表。认为无产阶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专制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否认无产阶级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必要性。

拉萨尔主义曾被称为国家社会主义(后来不再这样称呼),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德国的小市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和。

在拉萨尔看来,国家是超越阶级,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拉萨尔宣称通过建立工人合作社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而为了建设工人合作社,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帮助。在这里,拉萨尔所期望的国家帮助不是来自于工人执政的民主共和国,而是来自于普鲁士政府,这无疑是错误的。

为了笼络工人打击自由主义,普鲁士政府实行了一些提高工人福利的待遇的政策,但如果因此而与普鲁士政府结盟,就等于巩固了专制统治。尽管拉萨尔提出要实现普选权,但是普鲁士政府不可能做出太多的让步。

拉萨尔宣称存在铁的工资规律,他认为工资的提高会刺激工人生育更多的后代,随着过剩人口的增多,工资将又被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上。既然工资水平是无法得到提高的,那么工人就应该放弃旨在提高工资的一切斗争。如放弃罢工等。

铁的工资规律的理论不过是对马尔萨斯理论的抄袭。马克思用深厚的政治经济学学识指出,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是众多的,影响工资的规律不仅不是铁的,而且是富有弹性的。工人通过斗争是能够提高自己的待遇的。工人应该不放弃任何的斗争手段,包括和平合法斗争的形式。

拉萨尔声称,除了无产阶级,一切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所以,他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小农联合起来推翻专制统治。拉萨尔又否认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机关,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通过国家的帮助,就能消灭资产阶级。

马克思指出,对于当时的的过来说,最首要的任务是推翻专制制度,只要德国资产阶级愿意推翻普鲁士的专制制度,无产阶级就要与他们一起进行民主斗争。尽管无产阶级不可能因此获得政权,却能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社会基础。

拉萨尔却与专制势力联合起来,要将工人变成为维护专制制度的帮凶。所以他提出,工人应放弃夺取政权的愿望,实现共产主义要依赖于国家的支持。

拉萨尔逝世后,恩格斯在书信中写道:若不是拉萨尔过早去世,那么必将看到拉萨尔背叛无产阶级的一天。马克思也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

这一切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后世的历史学家发现了拉萨尔写给俾斯麦的书信,表明拉萨尔和普鲁士政府确实达成秘密的交易。

4.修正主义(Revisionism)

“修正”一词的涵义,来源于拉丁文reisio——“修改、重新审查”的意思和德文Revision——“修订、校正”的意思。

修正主义一词,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篡改、否定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其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逐步形成起来的工人贵族阶层以及补充到工人阶级队伍中的小资产阶级。由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使它的敌人披上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来反对马克思主义。

在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然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修正”,故名。亦称伯恩施坦主义。伯恩施坦之后,主要代表是考茨基。修正主义用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哲学上背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鼓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在政治经济学上修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矛盾,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政治上宣扬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诱骗工人群众为谋取暂时利益而牺牲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否认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为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的而奋斗的任务。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曾在欧洲各国泛滥一时,成为一种国际现象。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高举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旗帜,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同修正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集团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赫鲁晓夫在一九五六年二月主持召开了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背叛马克思列宁主义,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并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竭力丑化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行一整套修正主义路线。一九五八年底,赫鲁晓夫又使用阴谋诡计夺取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的职位。一九五九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推行修正主义,清洗老布尔什维克。最终在一九六四年被迫下台,另一位修正主义头子勃列日涅夫取代了其职位。苏联经过三十多年的修正主义统治之后,最终落得资本主义复辟的下场。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修正主义,或者右倾机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比教条主义有更大的危险性。修正主义者,右倾机会主义者,口头上也挂着马克思主义,他们也在那里攻击“教条主义”。但是他们所攻击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反对或者歪曲唯物论和辩证法,反对或者企图削弱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或者企图削弱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以后,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梦想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他们要从各个方面向工人阶级进行斗争,包括思想方面的斗争。而在这个斗争中,修正主义者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

魏巍同志根据对苏东等国复辟资本主义的观察,总结出现代修正主义具有如下的特征:

1,社会主义的旗帜,走的资本主义的路子。

他们一般都依然打着马克思主义或种种社会主义的旗号,但却以实用主义的方法阉割其革命的灵魂。他们口头上挂着人民群众,实质上却代表着新旧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复辟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他们共同的手法是欺骗。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在社会主义国家内以反社会主义的面貌出现,是不得人心的,是无法得逞的。

因此,他们往往以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弊端为名,干的却是改变社会主义制度之实。他们有时甚至只做不说,或者做成再说。他们是从来不说出自己真实的动机和目的的,仅仅以实用主义的口号和眼前的利益吸引群众,实际上却天天都在改变着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破坏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步一步地把人民引向资本主义的深渊。当人民觉察时大势已去为时已晚。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覆时才最后说出:他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完成了。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的社会制度。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是从大学时代开始对共产主义怀疑的,并认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

2,在国际问题上,对帝国主义妥协退让,实行无原则的和平共处,是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共同特征。

因此他们必然放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旗帜和反帝的旗帜。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与戈尔巴乔夫鼓吹的全人类的利益超过一切阶级、集团的利益,就是他们的口号。列宁说,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现在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其实并没有过时,但却被他们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3,淡化阶级矛盾。

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现代修正主义的显著特征是推行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主张,或借口所有制改造的初步完成,不再提或漠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包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相当激烈的阶级斗争。他们这样做,实

质上不过是放任资产阶级思想对无产阶级的进攻。前苏东等国几乎没有一国不是造成极端的思想混乱而垮台的。

5.教条主义

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 教条主义 亦称“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条主义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教条主义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曾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6.后现代主义

7.新自由主义: 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理解新自由主义,首先要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它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在18世纪创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古典自由主义最大的学术主张就是经济自由,强调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反对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政策。新自由主义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而来,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新自由主义主张,要“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要求在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保证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实施。新自由主义包括众多学派,但影响较大的是以英国的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直接原因有两条:一是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无法解决西方经济长期陷入“滞胀”状态的难题,这为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二是随着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里根出任美国总统,新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政府的施政理念,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行。当然,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还是它迎合了国际垄断集团抢占国际市场、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需要。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除外汇管制,消除贸易壁垒,使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实现经济自由发展,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事实上,面对经济实力强大的国际垄断集团,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怎么可能和它们“平等”竞争呢?这种“平等竞争”无异于小鸡与老虎的竞争。但作为“老虎”的国际垄断集团非常欢迎这种理论,大肆吹捧它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灵丹妙药”,并鼓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正是由于这样的背景,新自由主义在兴起的同时,也由学术理论而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成为资本主义向外输出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价值,其显著标志就是“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放大了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公有制会使经济变得更糟,社会主义必然导致集权,国家干预只能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主张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实践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华盛顿共识”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这些国家为此而出现多次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式的经济转轨,也是在新自由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引发了长期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目前,实践新自由主义的国家都在反思新自由主义所造成的危害,并努力寻找新的替代理论。

我国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和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限于学术界。从总体上看,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对市场经济运作具有一定的说明作用,可以批判地借鉴吸收;但作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已经意识形态化的“华盛顿共识”,则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


相关内容

  • 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马克思在他的<哥达纲领批判>(即1875年5月5日给白拉克的信,这封信直到1891年才在<新时代>第9年卷第1册上发表,有俄文单行本)中对这 个问题作了最详尽的说明.在这篇出色的著作中,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论战部分可以说是遮盖了正面论述的部分,即遮盖了 ...

  • 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 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德国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德国的设计在世界设计中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设计影响到世界设计的发展,德国的设计理论也影响到世界的设计理论形成,德国对于设计的理性态度,对于设计的社会目的性的立场,使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最为完整的思想和技术结构.从德国设计的讨论中,可以 ...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 列宁 谈谈辩证法问题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拉萨尔所著<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第三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用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二段话,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 ...

  • 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法律的
  • 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法律的 (辽宁师范大学,116029)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一直在进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任 ...

  • 列宁: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
  • 欧洲工人运动中的分歧 (1910年12月16日[29日]) 列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一 欧美现代工人运动中的基本的策略分歧,归结起来就是同背离实际上已经成为这个运动中的主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流派作斗争.这两个流派就是修正 ...

  • 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
  • 社会主义实践在中国 或许,社会主义这个词已经说过了太多太多,或褒或贬,或多或少.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民群众心中,就有一千种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而我们中国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实我觉得成功与否,完全在于你的评判标准,如果你的标准是美国标准,那么我可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 ...

  • 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的五种历史类型说的心得体会
  • 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的五种历史类型说的心得体会 邱念平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自从有了人类社会,道德便由此产生.道德范畴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完善.整合.扩充.道德随人类进步而进步. 道德概念可 ...

  • 谈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原创)
  • 馆友"東泰山人":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谈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问题(原创)"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4年8月11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精彩原创"下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 ...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同.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出现了国有经济.合作经济.职工股份所有制经济等新的经济形式,但这些并没有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私人占有制,当代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依然存在.据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