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社会学理论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第一节 孔德的科学观

一、实证主义哲学观

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二、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天文学 观察

物理学 观察 实验

化学 观察 实验 分析为先

生物 观察 实验 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

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

“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二、社会学的方法

1、观察法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

2、实验法 直接实验

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3、比较法 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

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

4、历史法 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 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第三节 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

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三、人性与社会

1、人性与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眷念之情基础上的情感群体,人类本性中利己与利他禀性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和谐的存在。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2、人性与宗教

宗教具有使人类个体与集体和谐的特点,它包含了人性的全部禀性:精神方面是教理;感情方面是仁爱;行动方面是制度。它能有助于人的利他主义发展,使个人严格服从超越个人目标的社会目标。

提倡建立新的宗教—人道教。“人类之爱是人的全部责任。”信仰的对象是人类的大我,提倡爱人、爱人类,要把这种爱的宗教精神贯彻到感情、智力、行动中。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3、人性、劳动分工与国家

劳动分工以及由分工引起的合作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分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高,越有助于社会团结。

劳动分工产生分化,社会因分工形成众多小集体,形成独立的利益目标,可能助长个人主义,使社会团结受到影响。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总精神”的代表,是预防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对立,调和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秩序的监护者。

第四节 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进步是社会动力学的核心。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一、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论

“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都前后相续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三个阶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明现象的思想体系。第二种思想体系是一个过度。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神学阶段:用神的观点看待一切,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

形而上学阶段:用人格化的抽象物取代神,或者说,用抽象的概念取代神。

科学阶段:放弃对绝对概念的追求,致力于发现现象间的关系,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根本来源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二、人类社会的变迁

与人类精神变迁相一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军事阶段与神学阶段相一致,政治上宣传“君权神受”,政治上“君主制度”,崇拜神灵或军事长官,是军事或武力的社会组织。

过度阶段与形而上学阶段相一致,军事上由进攻性转向防御性,由对神灵或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政治上由君主制转向共和制。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工业阶段与实证阶段相一致, 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资源得到大量开发,经济制度是追逐利益、谋求财富,学者和牧师发挥着协调人的感情,节制专职和利己,保证社会的共存和有序发展的作用。

人口、种族、气候、地理等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思考题:

1、孔德实证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本观点。

2、孔德如何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第一节 斯宾塞的科学观与进化原则

一、斯宾塞的科学观

斯宾塞也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整理主观感觉,指出它们的先后关系或相似关系。

知识分为三类:低级知识(不相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部分联系的知识),哲学(完全联系的知识)。联系程度越高,表示的内容越抽象,但并不表示反映事物的本质更深刻。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二、斯宾塞的进化原则

进化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的原则,是由“力”的恒久性决定的。引力导致运动,斥力导致静止,二者的均衡导致分化和整合趋于均衡。

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化;从不确定、不定型、无序状态到确定、定型、有序状态。

进化遵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第二节 社会有机论

一、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尽管它是由分工的个体组成,然而在世代相续的每个社会所占有的地域范围内,这些个体群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普遍相似性,这恰恰表明由个体自称的集合具一定的实在性。…….确定的生活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保持一定的固定性。”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二、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一致性

(1)都处在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结构都会趋向复杂化。

(3)结构的分化都伴随功能的分化。

(4)分化的同时,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

(5)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也会趋向有机化,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小有机体。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三、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差异性

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1)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相对自由而分散。

(2)生物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集中在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社会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分布于每一个个体之中。

(3)组成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了整体而生存,社会有机体是为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是为了个体的幸福而存在。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四、社会有机体系统

生物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 社会群体

营养系统 生产组织 工人、农民

(摄取能源)

循环系统 商业、交通 商人、银行家等

(分配能源) 银行组织

神经系统 管理部门 企业家、政府官员

(调节行为) 憎侣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第三节 社会进化论

一、社会进化同样遵循进化原则,其进化过程经历:人口规模扩大,结构和功能日益分化和复杂化,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管理和调节机制更加重要。

二、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自发完成的过程,也要经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三、社会为适应环境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功能性机制,如语言、科学理论、艺术等。这些机制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进化。

四、进化并不都是直线式的,有可能发生倒退;进化的方向并不都是单一的,不同社会并非都是同一进化形式的不同阶段;社会依其进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双层复杂社会。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思考题:

1、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基本观点。

2、斯宾塞和孔德之间的一致与区别。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个人。”

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分为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式样等。

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宗教,道德,法律。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要作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切预断,并根据对外部特征进行定义的现象开始研究。

2、要区分常态现象和病态(非普遍)现象。常态意味普遍的现象,而非特殊现象。常态的现象并非都是合道德的现象。研究常态现象就是要发现普遍的联系性。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3、要坚持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反对还原论立场,即从组成事物的要素去解释事物本身。

4、社会学的解释包括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要注意区分二者,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因应到先于它存在的另一社会事实中寻找,运用共变法来验证;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到它与某一社会目标的关系中寻找。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二节 社会与个人

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特征与构成他的各分子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个人性质的普遍特征参与了社会现象的形成。”“这些分子的性质、集聚的数目以及他们结合的方式应该作为考察社会的标准。”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社会具有独特的性质

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总合,”社会一旦形成,“不仅仅是社会中各分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更主要的是社会将各分子融化,产生出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是不能还原到个人,由个人特征来解释的。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二者的关系

1、社会与个人是两个层次的现象,服从不同的因果联系。

2、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

第三节 社会类型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类型的划分

社会存在类型的差别如同生物存在差别一样。但是不同社会类型不能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社会类型是“社会组织的完善程度或者人道主义表现程度不同。”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二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1、机械整合社会

分工不发达,个人之间分化程度不高,各部分之间的依赖性不高;整合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个人行动受到集体意识的支配,个性被淹没在集体意识中;法律实施的惩罚是为了表达对违反集体意识的义愤,强化对集体的归属感。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2、有机整合社会

分工较发达,专业化程度较高,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较高,彼此存在相互依赖性;整合建立在人们的相互依赖感和彼此之间的协调一致上;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缩小,为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集体意识不再表现为具体规范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法律的惩罚依据的是其对规范的破坏程度。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机械整合社会 有机整合社会

劳动分工 不发达 发达

社会成员 同质性高 异质性高

集体意识 强 弱

法律 约束性法律 恢复性法律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从机械整合到有机整合。

2、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导致机械整合纽带松懈,有机整合纽带形成。

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密度、精神密度的增加导致生存竞争,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口,是不引起社会解体的和平的竞争方式。

但反常的社会分工会引起社会动荡。反常的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社会分工增长太快;强制性分工;不协调的分工。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整合

一、宗教的性质

宗教向人们提出一系列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最主要的“集体意识”。 宗教的本质是把世界划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两种现象。神圣的现象具有禁止性、令人敬畏、令人崇敬。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宗教的功能

宗教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宗教崇拜的对象是社会本身。宗教以其神圣性把社会的思想、价值、目标、道德灌输给个人,强化社会的整合。

宗教的功能是服务于社会的一体化。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五节 《自杀论》:实证研究的经典范例

一、社会学的自杀问题

自杀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一起自杀都可以找到个人原因。但自杀率则是社会事实,是不能用个人原因解释的,社会学是把自杀率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

自杀的心理动机可能在很多人那都存在,问题是为什么在有些人那成为事实?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自杀的类型

利己型自杀:强烈的个人取向与低度社会整合导致的自杀。

利他型自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整合导致个人为集体而牺牲 失范型自杀:社会危机或个人地位的骤变导致失去规范和指引 宿命论自杀:超强规范控制导致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而相信命运。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两个基本的解释项:

社会整合:过高-------利他型自杀

过低-------利己型自杀

社会规范:缺失-------失范型自杀

过强-------宿命论自杀

50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思考题:

1、迪尔凯姆是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3、迪尔凯姆如何区分社会类型的。

4、迪尔凯姆如何分析“自杀”现象。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第一节 孔德的科学观

一、实证主义哲学观

科学研究只能以可以经验的现象为对象(即可以实证的),知识不能超出现象的范围,是相对的。规律只是对现象间前后相续或彼此相似关系的知识。

科学不研究“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或终极原因的是神学或形而上学的任务。

“实证”被解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相对。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二、科学的分类

科学分为抽象科学和具体科学两类。抽象科学是研究一定种类现象规律的科学,有五门抽象科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具体科学是把抽象科学揭示的规律认识运用到局部领域,比如医学就是运用生物学知识的具体科学。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天文学 观察

物理学 观察 实验

化学 观察 实验 分析为先

生物 观察 实验 综合为先

“社会学比任何其它科学都重要。此外,唯有它才提供逻辑的和科学的环节,借此我们对现象的其它各种不同的观察能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孔德科学观的基本点:

1、科学是以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对象的,是可以实证的。

2、科学是探讨现象之间经常的、反复出现的联系,即现象之间的规律。

3、在每一种类的科学中,抽象科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性。

4、社会学是最复杂、最终要的科学。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第二节 社会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

“我所谓的社会物理学是指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本着和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同样的精神来考察社会现象。也就是说社会现象受到不可变更的自然规律制约,揭示这些规律是社会物理学研究的特定目标。”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二、社会学的方法

1、观察法 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历史文化的遗迹、风俗、仪式等)

2、实验法 直接实验

间接实验(研究社会由于动荡产生的病态性偏差,由此显示社会的主要规律)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3、比较法 动物社会与人类社会比较

同一历史时代不同类型社会比较

同一社会不同阶层比较

4、历史法 把不同社会现象依其发展秩序做纵向比较,从而发现各种因素的对立运动,发现社会现象运动的一般趋势。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孔德试图从自然----历史的立场出发,用实证 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一方面从自然科学方法中引伸出社会学方法。

一方面通过历史方法使社会学获得独立于自然科学的地位。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第三节 社会静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的任务

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构成,研究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社会秩序是社会静力学的核心。

二、人性结构

人性是由感情、智力、行动构成。人们为感情而行动,为行动而思考。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感情是人类的灵魂,包含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本性,是行动的动力。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人性中的这些禀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其历史发展是从利己主义支配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和谐一致。

智力的功能是控制由感情支配的行动,智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上崇高东西的可能,从而有利于利他主义禀性的发展。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三、人性与社会

1、人性与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眷念之情基础上的情感群体,人类本性中利己与利他禀性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并和谐的存在。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经历的各种社会关系都能在家庭中得到体验。家庭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2、人性与宗教

宗教具有使人类个体与集体和谐的特点,它包含了人性的全部禀性:精神方面是教理;感情方面是仁爱;行动方面是制度。它能有助于人的利他主义发展,使个人严格服从超越个人目标的社会目标。

提倡建立新的宗教—人道教。“人类之爱是人的全部责任。”信仰的对象是人类的大我,提倡爱人、爱人类,要把这种爱的宗教精神贯彻到感情、智力、行动中。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3、人性、劳动分工与国家

劳动分工以及由分工引起的合作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分工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高,越有助于社会团结。

劳动分工产生分化,社会因分工形成众多小集体,形成独立的利益目标,可能助长个人主义,使社会团结受到影响。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总精神”的代表,是预防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对立,调和由于不同利益产生的矛盾,是社会秩序的监护者。

第四节 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社会进步是社会动力学的核心。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一、人类精神发展“三阶段”论

“这条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都前后相续的经历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三个阶段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说明现象的思想体系。第二种思想体系是一个过度。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神学阶段:用神的观点看待一切,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

形而上学阶段:用人格化的抽象物取代神,或者说,用抽象的概念取代神。

科学阶段:放弃对绝对概念的追求,致力于发现现象间的关系,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根本来源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二、人类社会的变迁

与人类精神变迁相一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军事阶段与神学阶段相一致,政治上宣传“君权神受”,政治上“君主制度”,崇拜神灵或军事长官,是军事或武力的社会组织。

过度阶段与形而上学阶段相一致,军事上由进攻性转向防御性,由对神灵或军事的崇拜转向对自然与科学的崇拜,政治上由君主制转向共和制。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工业阶段与实证阶段相一致, 工业是科学的劳动组织,资源得到大量开发,经济制度是追逐利益、谋求财富,学者和牧师发挥着协调人的感情,节制专职和利己,保证社会的共存和有序发展的作用。

人口、种族、气候、地理等也会对社会变迁产生影响。

第一章 奥古斯特· 孔德

思考题:

1、孔德实证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基本观点。

2、孔德如何划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第一节 斯宾塞的科学观与进化原则

一、斯宾塞的科学观

斯宾塞也是一个实证主义者,主张人类的知识不能超出经验的范围,科学的任务就是描述、记录、整理主观感觉,指出它们的先后关系或相似关系。

知识分为三类:低级知识(不相联系的知识),科学知识(部分联系的知识),哲学(完全联系的知识)。联系程度越高,表示的内容越抽象,但并不表示反映事物的本质更深刻。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二、斯宾塞的进化原则

进化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的原则,是由“力”的恒久性决定的。引力导致运动,斥力导致静止,二者的均衡导致分化和整合趋于均衡。

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从分散到集中;从集中到分化;从不确定、不定型、无序状态到确定、定型、有序状态。

进化遵循“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第二节 社会有机论

一、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尽管它是由分工的个体组成,然而在世代相续的每个社会所占有的地域范围内,这些个体群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普遍相似性,这恰恰表明由个体自称的集合具一定的实在性。…….确定的生活已经使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其整体内部的分布上保持一定的固定性。”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二、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一致性

(1)都处在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2)结构都会趋向复杂化。

(3)结构的分化都伴随功能的分化。

(4)分化的同时,有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

(5)有机体内部各个部分也会趋向有机化,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小有机体。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三、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差异性

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

(1)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相对自由而分散。

(2)生物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集中在有机体的某一部分,社会有机体的精神和意识分布于每一个个体之中。

(3)组成生物有机体的部分是为了整体而生存,社会有机体是为增进个体目标的工具,是为了个体的幸福而存在。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四、社会有机体系统

生物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 社会群体

营养系统 生产组织 工人、农民

(摄取能源)

循环系统 商业、交通 商人、银行家等

(分配能源) 银行组织

神经系统 管理部门 企业家、政府官员

(调节行为) 憎侣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第三节 社会进化论

一、社会进化同样遵循进化原则,其进化过程经历:人口规模扩大,结构和功能日益分化和复杂化,相互依赖程度加深,管理和调节机制更加重要。

二、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自发完成的过程,也要经历生存竞争、优胜劣汰。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三、社会为适应环境和进化,形成了一系列功能性机制,如语言、科学理论、艺术等。这些机制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进化。

四、进化并不都是直线式的,有可能发生倒退;进化的方向并不都是单一的,不同社会并非都是同一进化形式的不同阶段;社会依其进化的程度可以分为简单社会、复杂社会、双层复杂社会。

第二章 赫伯特· 斯宾塞

思考题:

1、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基本观点。

2、斯宾塞和孔德之间的一致与区别。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身体以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一个个人。”

社会事实的特征: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社会事实分为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

社会形态学方面的社会事实:人口分布、数量及密度,交通状况,住房式样等。

社会生理学方面的社会事实:宗教,道德,法律。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1、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要作到这一点,必须摆脱一切预断,并根据对外部特征进行定义的现象开始研究。

2、要区分常态现象和病态(非普遍)现象。常态意味普遍的现象,而非特殊现象。常态的现象并非都是合道德的现象。研究常态现象就是要发现普遍的联系性。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3、要坚持用社会事实去解释社会事实。反对还原论立场,即从组成事物的要素去解释事物本身。

4、社会学的解释包括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要注意区分二者,一种社会事实的原因应到先于它存在的另一社会事实中寻找,运用共变法来验证;一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到它与某一社会目标的关系中寻找。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二节 社会与个人

一、社会是由个人组成

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必要条件,社会特征与构成他的各分子的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个人性质的普遍特征参与了社会现象的形成。”“这些分子的性质、集聚的数目以及他们结合的方式应该作为考察社会的标准。”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社会具有独特的性质

社会“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相加的总合,”社会一旦形成,“不仅仅是社会中各分子之间发生了联系,更主要的是社会将各分子融化,产生出一种新质。”这种新质是不能还原到个人,由个人特征来解释的。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二者的关系

1、社会与个人是两个层次的现象,服从不同的因果联系。

2、社会对个人具有制约性。

第三节 社会类型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类型的划分

社会存在类型的差别如同生物存在差别一样。但是不同社会类型不能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社会类型是“社会组织的完善程度或者人道主义表现程度不同。”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二种基本的社会类型

1、机械整合社会

分工不发达,个人之间分化程度不高,各部分之间的依赖性不高;整合建立在个人的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个人行动受到集体意识的支配,个性被淹没在集体意识中;法律实施的惩罚是为了表达对违反集体意识的义愤,强化对集体的归属感。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2、有机整合社会

分工较发达,专业化程度较高,人与人之间的异质性较高,彼此存在相互依赖性;整合建立在人们的相互依赖感和彼此之间的协调一致上;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缩小,为个性发展留下了空间,集体意识不再表现为具体规范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法律的惩罚依据的是其对规范的破坏程度。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机械整合社会 有机整合社会

劳动分工 不发达 发达

社会成员 同质性高 异质性高

集体意识 强 弱

法律 约束性法律 恢复性法律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趋势是从机械整合到有机整合。

2、不断发展的社会分工导致机械整合纽带松懈,有机整合纽带形成。

3、人口的增长和物质密度、精神密度的增加导致生存竞争,社会分工提高了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容纳更多的人口,是不引起社会解体的和平的竞争方式。

但反常的社会分工会引起社会动荡。反常的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社会分工增长太快;强制性分工;不协调的分工。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四节 宗教与社会整合

一、宗教的性质

宗教向人们提出一系列道德的义务和责任,是最主要的“集体意识”。 宗教的本质是把世界划分为神圣的和世俗的两种现象。神圣的现象具有禁止性、令人敬畏、令人崇敬。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宗教的功能

宗教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宗教崇拜的对象是社会本身。宗教以其神圣性把社会的思想、价值、目标、道德灌输给个人,强化社会的整合。

宗教的功能是服务于社会的一体化。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第五节 《自杀论》:实证研究的经典范例

一、社会学的自杀问题

自杀是一种个人行为,每一起自杀都可以找到个人原因。但自杀率则是社会事实,是不能用个人原因解释的,社会学是把自杀率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

自杀的心理动机可能在很多人那都存在,问题是为什么在有些人那成为事实?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二、自杀的类型

利己型自杀:强烈的个人取向与低度社会整合导致的自杀。

利他型自杀:强烈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整合导致个人为集体而牺牲 失范型自杀:社会危机或个人地位的骤变导致失去规范和指引 宿命论自杀:超强规范控制导致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而相信命运。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三、两个基本的解释项:

社会整合:过高-------利他型自杀

过低-------利己型自杀

社会规范:缺失-------失范型自杀

过强-------宿命论自杀

50

第三章 埃米尔· 迪尔凯姆

思考题:

1、迪尔凯姆是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3、迪尔凯姆如何区分社会类型的。

4、迪尔凯姆如何分析“自杀”现象。


相关内容

  • 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 摘 要: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作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两大重要理论流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比较的层面看,行为科学理论对古典管理理论实现了研究方法的转换,即经验性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客体性研究转向主体性研究.局部性研究转向系统性研究.静态性研究向动态性研究转换:同时,行为科学理论对 ...

  • 新古典综合派
  • 本人精心整理的文档,文档来自网络 本人仅收藏整理 如有错误 还请自己查证! 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概述 neo-classical synthesis 二战后 在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的努力下 逐渐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的宏观经济学 一系列在凯恩斯基本理论基础上的 ...

  • 张春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衰落及其影响
  •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构筑了结构功能主义大厦,使他成为西方社会学理论界倍受推崇的人物,这一理论的确立不仅是他在对古典主义社会学批判的基础上,而且是在二战前后美国日益占据世界霸主地位的形势下提出的,他希望其社会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能在意识上为社会整合作出贡献,他企图排除个人偏 ...

  • 货币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劳伦斯•哈里斯(Laurence Harris)在其<货币理论>(1981)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在货币理论中总是不断地提出两个基本问题,而且,实际上在货币理论许多高深的发展背后,也存在着这两个问题.什么是货币?为什么要用货币?"(哈里斯,1981, ...

  • 经济学主流流派
  • 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渊源 前古典经济学时期:公元前4世纪--公元17世纪中期 古典经济学时期:17世纪中期--19世纪60年代 ∙ 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 新古典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流派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后 ...

  • 工资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
  • 第3期(总第328期) 2011年3月财经问题研究ResearchOnNumber3fGell训洲No.328)FinancialandEconomicIssuesMarch,2011 工资决定理论: 古典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比较 宋晶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工资 ...

  •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
  • [交流] 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论略 新制度经济学, 方法论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基础上加以修正和拓宽,主要表现在制度内生.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局部均衡等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的特点是:既是证伪的又是证实的.个人主义兼有制度主义.社会进化论而非历史唯物主义.推崇案例研究方法.既强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
  • 作者:弓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03期 [摘 要]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时,通常的说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q ...

  • 经济学简史
  •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 启蒙阶段(重商主义.重农学派): 古典学派: 新古典主义: 凯恩斯主义: 后凯恩斯时代.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这一思想被亚当. 斯密发展成为" 使用价值" 和" 交换价值" ...

  • 近现代西方经济学
  •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16世纪至19世纪60年代)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