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动词_动量词_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_李光群

DOI :10. 16083/j . cn ki . 1671-1580. 2008. 02. 017

2008年第2期第24卷(总17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

N o . 2, 2008

V o l . 24T o t a l N o . 170

“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

李光群 蒲轶琼

1

2

(1、2.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湖北丹江口442700)

摘要: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存在着两种观点。展示两种观点的存在理据, 从述宾、述补、宾语、补语等的基本界说认清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一般倾向性。在本结构英语译文的观照下, 探讨两种说法的普遍性。最后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来分析不同层面的观点, 以整合两种说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动词+动量词; 句法属性; 述补结构; 述宾结构; 英语译文; 三平面理论中图分类号:I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 02—0110—04

  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和语法

功能进行考察。从句子内部结构考察的结果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等等, 从句子语法功能考察的结果是名词性结构、动词

[1]

性结构、副词结构等等。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分析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本文首先展现当前对这种结构句法属性有影响的两种看法, 从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宾语、补语的描述性概念中摸清普遍的倾向性看法, 然后从英语译文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人们对这种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看法, 最后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 从而将两种不是相矛盾的说法整合在三个平面的立体结构中, 有效地认清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句法属性。

一、“动词+动量词”句法属性的两种观点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 将其与“动词+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归为一类, 这种看法有其合理的理据。“表示时量或动量成分不能算补语因为动词后头带表示时量或者动量词语的格式(洗一次、住一天) 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把这个位置上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 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把这一类格式放到述补结构里去的惟一的理由是说:后头的表示动量和时量的词

[2]

语在意义上是补充前边的动词的”朱德煦教授认为动量结构与物量结构的句法功能相同, 把二者都归为述宾结构。通过替换, 扩展和否定的方式发现“动词+名量”与“动词+动量”具有相同的句法分布模式, 这种“完全从表面形式”观察的结果虽然没有涉及意义因素, 但似乎涉及到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或者说语言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根据相同的仿生机制或结构而衍生出许多表层结构一致而逻辑语义不相搭配的语言习惯, 比如“吃饭”这个结构应该很早就出现在语言系统中, 人们往往追求形式的一致而忽略了意义的逻辑搭配, 所以就出现了“吃食堂、吃地摊、吃大款、吃公款、吃大户、吃小灶等”表层形式的动宾结构和意义层面的状动结构。因此朱德煦教授把动量结构与物量都看作述宾结构能不能说遵循了这种语言游戏规则呢? 根据合理的结构, 构造出不符合逻辑意义的搭配, 在语言中很常见, 在汉语中称作“移就”辞格, 而英语中称作“t r a n s f e r r e d e p i t h e t " , 就是利用句子表层的线形排列形式表达语义不协调的深层结构, 形成了以语义指向原则形成的形式与意义间的错落美。根据朱德熙教授的例证, 即“一次头也没洗”、“一下门也没敲”、“一天旅馆也没住”[2]

等, “动词+动量词”结构归为述宾结构实际上也是通过语义指向而形成逻辑意义与形式搭配序列的

收稿日期:2007—12—03作者简介:李光群(1971—) , 男, 湖北郧西人, 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翻译。

蒲轶琼(1973—) , 女, 湖北丹江口人, 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讲师,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偏离形式。虽然有人说这种形式不符合逻辑, 但是语言中这种不符合逻辑形式普遍存在着并在语言实践中被不断地运用着。物量短语和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用述宾结构来概括一般书上二元的分类法, 即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 未尝不是一种经济的做法。但是在其他的现代汉语书籍或词典上, 可以找到很多“动词+动量”结构被归为述补或动补结构, 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补语”解释所举的例子就有“走一

[3]

趟”,并明确说明“一趟”是补语。胡裕树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在“动补谓语”一小节中, 举的例子“他用手把门敲了三下”、“这个小组成立了三年了”、“他找了我三次”、“我看了他一眼”等, 把“三

[4]

下”、“三年”、“三次”、“一眼”都看作补语。在“词组的结构类型”一小节中, 举的后补词组的例子中也有“去一趟”, 很明显“一趟”是做去的补语。并且根据句法和语义的选择性把“动词+量词”结构的句法结构分为两类, 如“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物量词构成的数量词词组在动词后边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吃一碗, 喝两杯) , 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用在动词后边则构成后补关系(跑一趟, 读

[4]

一遍) 。刑福义、汪国胜两位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 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表明他们把这种“动词+动量词”结构看作动补结构, 如在解释正补短语

[5]

时举了“跑一趟”的例子, 在解说补语时举了“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并把“一眼”明确标为

[5]

补语。从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 胡裕树、刑福义、汪国胜等都把这种“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补结构或述补结构。这种语言组合体, 在句法分类方面存在着分歧, 究竟是归为述宾结构还是归为述补结构, 存在两派意见。一种观点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 以语义指向理论为原则来说明归为述宾结构的合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动量词或时量词是对动词的时况或状况的补充, 因此从语义的角度来归为述补结构。究竟是表层的述宾可行还是深层语义的述补可行? 很显然, 一种观点是根据形式上的一致性, 把“动词+动量”与“动词+名量”看作一种类型, 而另一种观点是根据量词的语义指向, 把语义指向动词的归为述补结构, 而把语义指向名词的归为述宾结构。

二、述补、述宾、宾语、补语各自定义表露的倾向

从述补结构、述宾结构, 宾语以及补语的定义来分析“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 是否能够有所帮助呢? 述宾短语又称动宾短语, 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构成, 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 宾语是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如“看小说”“洗衣服”“喜欢下棋”“进行限制”等等。述补短语又称补充短语或正补短语, 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 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 补语对述语起补充说明的作[6]

用。动宾短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动后宾, 组成成分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与“宾”之间关系很复杂, 常见的有:动语+受事、施事、与事、结果、工具、方式、处所、时间、目的、原因。正补短语由两部分组成, 前正后补, 正的部分是中心语, 补的部分是补语, 组成部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

[5]

如, 动+补:跳起来, 跑一趟等。动宾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 如来了一个人。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 后一部分补

[4]

充说明前一部分。例如干得好, 去一趟。最典型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结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

[7]

格式。上面对述宾短语、动宾短语或动宾词组等的界定点明了动词与宾语间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述补短语、正补短语、后补词组或述补结构说明了动词与补语间的关系是补充说明动词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动词和补语间的关系是动作和结果的关系, 如“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 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

[8]

结果的关系”, 从而明确了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关系。“动词+名量”结构的“买一本”中“一本”是受动词“买”限制的, 因为一本与书籍之间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 很自然可以归为动宾结构, 但是“等一下”中的“一下”,“洗一次”中的“一次”, 又能与什么物品之间产生恒久的物量关系呢? 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 可以有“洗一次头”、“上一次厕所”、“去一次商场”等等, “一次”与名词间不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 同时也没有与特定动词具有固定的搭配关系, 这说明了“一次”具有游离性特征, 能够与许多动词搭配, 表明动词动作发生的频率特征。与“一本书”等结构具有相同搭配形式的“一次头”表面上看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 但是从语义指向上看, 似乎又具有语义的不连贯性和不习惯性。根据次序排列的一致性应看作动宾短语, 根据语义的指向应归为述补短语。这些定义是从语序和语义的角度来表明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线性排列形式。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问题, 即如何确立一个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句法功能。确定动词后面动量词的句法功能需要考虑语序和语义因素。是以语序为惟一条件还是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呢? 如果以语序为惟一条件就是动宾结构, 以语义为惟一条件就是述补结构。这里就需要确立什么样的词语能做宾语, 什么样的词语能做补语。宾语跟动词相对待, 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 能回答

[11]

“谁”“什么”之类的问题。补语是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后边起补述作用的成分, 表示“怎么样”、“多

久”、“多少次”等意思, 常用“得”字引出。如, 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此句中补语和宾语在中心语后边同现。补语“一眼”和宾语“沈洁如”可以交换位置但句法功能没有改变, 如“看了一眼沈

[5]

洁如”。在论及句子成分的应对性时, 根据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动词+量词”有两种句法属性, 如“主宾应对”中的例句“两个人睡一间房/一间房睡两个人”,可以看出“一间房”在前句中是合在一起做宾语的。“状补对应”中的例句“校长三次去北

[5]

京/校长去北京三次”,“三次”在后句中作补语。量词表示计算数量时所用的单位, 它们分别用于计

[5]

算长度、重量以及事物和动作数量。根据句法分布状况, 汉语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或“名量词”和

[9]

“动量词”。名量词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边, 要求同名词配合; 动量词经常用在动词后面(“看一下”、

[4]

“说一遍”), 要求同动词配合, 叫“动量词”。因此, 根据量词在句法结构中分布的不同被分为两类, 在语言结构中也起着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与名词搭配做定语, 一种是与动词搭配做补语或状语。根据宾语的特征是人或事物及其功能是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 补语的角色是补述作用的成分, 表示“怎么样”、“多久”、“多少次”等意思, 可以确定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确定宾语和补语的。由此, 将量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二元化处理也就成为必然, 因为量词本身具有替代名词的功能和表示动作状态和频率的作用。将“动词+动量词”看作动补结构或动补短语有一定的道理。石毓智在“其他动补结构”一小节中就把“动词+动量词”作为一种动补结构的类型, 举的例子有“他看了两遍”、“她学了两个小时”, 并进一步指出:大都与动补短语具有平行的发展。所以四类结果成分与普通的补语具有相同的功能, 都

[8]

可以使谓语中心动词有界化。从以上这些有关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宾语和补语的定义可以看出大都倾向于把“动词+动量”词结构看成动补结构, 因为动量词在动词后与动词一起体现了两者间的补充与被补充或动作与结果的关系。

三、三个平面理论对两种说法的整合

三个平面理论强调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总是存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这三个平面, 这三种结构共同构成了句子的结构, 有三种结构就有三种结构成分, 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共同组

[10]

成句子成分。三个平面理论的主旨在于要在语法分析中, 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 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

[11]

用性相结合。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进行分析可以起到对两种说法的整合作用。也就是说从三个

平面, 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进行分析, 可以更清楚动量结构在三个层面上的不同语法属性, 而且统一在整个语法结构体系中。句法平面自然显示的是句法意义或句法关系。“词语与词语结合后, 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一种显性关系即句法关系, 这种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就是句法意义。词语与词语结合后所形成的实体可称为句法结

[11]

构”。动词与动量词结合形成的句法形式在句法平面表现为动宾关系。因为像“洗一次”这类的动量短语中“洗”与“一次”结合的句法形式, 与像“买一本”这类物量短语中“买”与“一次”有着平行的关系, 这种组合关系以词序组合结构为依据, 表现为动宾关系。语义平面表现出的是语义结构。“词语与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也会发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语义的。语义关系隐含在句法结构之后, 因而是隐性的。这种隐藏在句法结构之后的东西称为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语义平面的语法形式, 也可称

[11]

为语义形式”。从语义结构的角度考虑, “洗一次”表明的语义关系是“洗”的动作与“一次”的结果关系, 这种动作与结果的关系, 实际上表明了“结果”与“动作”间的补充与被补充关系, 由此可以得出动量结构是动补结构或动补短语的句法属性。语用平面要表达的自然是具体句子运用时表现出的语用结构。词语与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同时, “人总是在运用符号及其所指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而且所运用的符号是符号的使用者在处理、组织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是人在使用句法结构”。典型的语用结构是“主题-述题”结构,

其表达的是“旧信息+新信息”这样的语用意[11]

义。由此有必要将“洗一次”的动量结构放在具体运用中的句子看动量词“一次“的语用属性。借用朱德熙的例子来做具体的分析, 如“一次头也没

[7]

洗”。“一次”按照句法关系是与“头”相搭配, 按照语义关系它的语义是指向动词“洗”的, 本来是洗一次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现在却成了“一次头”的句法结构。从语用层面来分析, 语用结构即信息结构是“一次”为主题即旧信息, “头也没有洗”是述题即新信息。所以“一次”从句法层面的宾语和语义层面的补语, 在语用层面上提升为主题的地位, 以强调“一次”的主题性和共知性。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弄清楚动量结构中的动量词在语法的三个平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是词序派的动宾结构, 还是语义派的述补结构, 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语法平面上而已,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整合下就构筑了一个句法、语义、语用的立体结构。因此, 无论在汉语的具体语用中, 还是在英译的翻译实践中, 根据这个立体结构可以很好地认清这个结构的句法属性

和功能。

四、从英语译文看其句法属性虽然英语中没有量词, 但有冠词、数词、名词等用来表示量的功能。在英语译文的关照下可以看清楚汉语“动词+动量词”的语义结构状况, 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功能。英语对这种结构的翻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翻译成英语中的状语成分。在《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 这些动量词都有相应的英语译文, 如, 问了三遍(a s ks b . f o r s t h . t h r e e t i m e s ) 、他深思了一会儿, 然后学着小孩的腔调说道:“妈妈, 我要撒尿!”(T h e n , h e t h o u g h t h a r d f o r a m o m e n t a n d , i n ab a b y i s h t o n e , p u r r e d , “M u m m y , Iw a n n ap e e ,

[13]

p e e . ”) 。

2. 英译成“动词+冠词或基数词或序数词+名词”结构。在英语中由于很多名词都具有动词的意义, 所以在适当的情况就可以采用意义泛化的动词加上数词或冠词再加上有动作意义的名词。在《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下列各句给出的译文就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的, 如, 他到成都去了一趟(H e m a d eat r i pt oC h e n g d u . ) 、跳一场舞(h a v ea d a n c e ) 、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 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 (W o u l d n ' t i t b e s i n f u l f o r m e t o w e a r t h e g r e y -c l o t h c o t t o n -p a d d e da r m y u n i f o r m f o r n o t h i n g

[12]

m o r e t h a n m a k i n g a s i n g l e t r i p ? )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逗留了一日。(I s p e n t t h e f i r s t d a yi n N a n j i n g s t r o l l i n g a b o u t w i t h s o m e f r i e n d s a t t h e i r i n v i t a -[12]t i o n . ) 、教授看了一下表, 然后说:“不必了, ……”(T h ep r o f e s s o r t o o ka l o o ka t h i s w a t c h , a n d

[12]

t h e n s a i d , “No l o n g e r n e c e s s a r y ……”) 。

3. 略译汉语中的动量词。采用这种策略是把动量的意义融合在英语的动词短语中, 从而让动词和动量词语合为一体, 如, 思考一番(g i v ec a r e f u l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t h i n k i t o v e r )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滑了一下, 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没有摔倒(W h i l e c l i m b -i n go v e ra f e n c e , a f o x s l i p p e d . F o r t u n a t e l y , h e

[13]

g r a b b e d a r o s e a n d a v o i d e da b a df a l l . ) 、妻谓夫:“儿醒, 抱哄一阵, 转身即回。”(S h e t o l dh i m , “I ' m g o i n g o u t . W h e n o u r s o n w a k e s , p i c k h i mu p a n d c o a x

[13]

h i m . I ' l l b e r i g h t b a c k . ”) 。

通过上面的英语译文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在英译处理中对动量词有三种处理方法, 一是当状语看待, 一是当宾语看待, 还有一种就是融合在英语的动词短语中。因为英语中没有动量词结构, 所以就把动补结构相应地处理为动状结构。翻译成英语的“动词+名词”结构也可能应证了汉语把“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宾结构的看法。进行融合的处理也可能

说明了汉语动补短语中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完整结构, 正如石毓智所提到的把动补结构看作由两个成

[8]

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英译的三种处理方法似乎也反应了石毓智对动补结构分析的“融合度标”,即句法组合到动词+附着补语到复合动词的连续[8]

统, 因为翻译成状语说明了融合度比较低, 翻译成宾语说明中等的融合度, 而完全让英语动词来携带汉语动量词的意义说明了完全融合成了一个单一的动词。由此可见, 在英语译文的观照下, 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也有两种句法属性之说。

五、结语

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虽然存在这两种看法, 但是并不相矛盾。从形式层面的词序或从语义层面的逻辑序, 实际上是在同一个句法体系中进行属性分类。没有形式的依着, 意义就无从展现, 没有语用规则的制约, 句法和语义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交际功能。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立体结构中, 站在不同层面的看法都统一在一个整体的体系中, 这种一元化句法形式存在多元化的理解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整合下自然就有其存在的道理。从动量结构在具体句子中的翻译情况, 可以为两种句法属性存在的合理性提供理据。

[参考文献]

[1]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3:42.

[2]朱德熙. 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5:51, 5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Z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55.

[4]胡裕树. 现代汉语[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328-329, 302-304, 302-303, 289.

[5]刑福义、汪国胜. 现代汉语[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05, 329, 304, 305, 325.

[6]李宇明. 理论语言学教程[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3-144.

[7]朱德熙. 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管出版社, 2005:49, 52.

[8]石毓知.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32, 45-46, 32.

[9]于根元. 使用语法修辞[M ].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16.

[10]陈昌来. 现在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M ].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1.

[11]高顺全.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5, 6-7, 10, 16.

[12]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66, 56, 57, 66.

[13]居祖纯. 汉英翻译强化训练[M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72, 87, 60, 76, 122, 170, 191.

DOI :10. 16083/j . cn ki . 1671-1580. 2008. 02. 017

2008年第2期第24卷(总17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E D U C A T I O N A LI N S T I T U T EO FJ I L I NP R O V I N C E

N o . 2, 2008

V o l . 24T o t a l N o . 170

“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及英译

李光群 蒲轶琼

1

2

(1、2.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湖北丹江口442700)

摘要: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存在着两种观点。展示两种观点的存在理据, 从述宾、述补、宾语、补语等的基本界说认清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一般倾向性。在本结构英语译文的观照下, 探讨两种说法的普遍性。最后以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基本框架来分析不同层面的观点, 以整合两种说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动词+动量词; 句法属性; 述补结构; 述宾结构; 英语译文; 三平面理论中图分类号:I 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08) 02—0110—04

  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句子的内部结构和语法

功能进行考察。从句子内部结构考察的结果是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等等, 从句子语法功能考察的结果是名词性结构、动词

[1]

性结构、副词结构等等。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分析也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本文首先展现当前对这种结构句法属性有影响的两种看法, 从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宾语、补语的描述性概念中摸清普遍的倾向性看法, 然后从英语译文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人们对这种动量结构句法属性的看法, 最后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来分析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 从而将两种不是相矛盾的说法整合在三个平面的立体结构中, 有效地认清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功能和句法属性。

一、“动词+动量词”句法属性的两种观点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 将其与“动词+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归为一类, 这种看法有其合理的理据。“表示时量或动量成分不能算补语因为动词后头带表示时量或者动量词语的格式(洗一次、住一天) 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把这个位置上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 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把这一类格式放到述补结构里去的惟一的理由是说:后头的表示动量和时量的词

[2]

语在意义上是补充前边的动词的”朱德煦教授认为动量结构与物量结构的句法功能相同, 把二者都归为述宾结构。通过替换, 扩展和否定的方式发现“动词+名量”与“动词+动量”具有相同的句法分布模式, 这种“完全从表面形式”观察的结果虽然没有涉及意义因素, 但似乎涉及到语言的约定俗成性或者说语言形式在具体运用中根据相同的仿生机制或结构而衍生出许多表层结构一致而逻辑语义不相搭配的语言习惯, 比如“吃饭”这个结构应该很早就出现在语言系统中, 人们往往追求形式的一致而忽略了意义的逻辑搭配, 所以就出现了“吃食堂、吃地摊、吃大款、吃公款、吃大户、吃小灶等”表层形式的动宾结构和意义层面的状动结构。因此朱德煦教授把动量结构与物量都看作述宾结构能不能说遵循了这种语言游戏规则呢? 根据合理的结构, 构造出不符合逻辑意义的搭配, 在语言中很常见, 在汉语中称作“移就”辞格, 而英语中称作“t r a n s f e r r e d e p i t h e t " , 就是利用句子表层的线形排列形式表达语义不协调的深层结构, 形成了以语义指向原则形成的形式与意义间的错落美。根据朱德熙教授的例证, 即“一次头也没洗”、“一下门也没敲”、“一天旅馆也没住”[2]

等, “动词+动量词”结构归为述宾结构实际上也是通过语义指向而形成逻辑意义与形式搭配序列的

收稿日期:2007—12—03作者简介:李光群(1971—) , 男, 湖北郧西人, 湖北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文化与翻译。

蒲轶琼(1973—) , 女, 湖北丹江口人, 湖北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 讲师,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偏离形式。虽然有人说这种形式不符合逻辑, 但是语言中这种不符合逻辑形式普遍存在着并在语言实践中被不断地运用着。物量短语和动量短语的句法功能用述宾结构来概括一般书上二元的分类法, 即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 未尝不是一种经济的做法。但是在其他的现代汉语书籍或词典上, 可以找到很多“动词+动量”结构被归为述补或动补结构, 如现代汉语词典对“补语”解释所举的例子就有“走一

[3]

趟”,并明确说明“一趟”是补语。胡裕树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在“动补谓语”一小节中, 举的例子“他用手把门敲了三下”、“这个小组成立了三年了”、“他找了我三次”、“我看了他一眼”等, 把“三

[4]

下”、“三年”、“三次”、“一眼”都看作补语。在“词组的结构类型”一小节中, 举的后补词组的例子中也有“去一趟”, 很明显“一趟”是做去的补语。并且根据句法和语义的选择性把“动词+量词”结构的句法结构分为两类, 如“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 物量词构成的数量词词组在动词后边可以构成动宾关系(吃一碗, 喝两杯) , 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用在动词后边则构成后补关系(跑一趟, 读

[4]

一遍) 。刑福义、汪国胜两位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中, 也可以看到一些例子表明他们把这种“动词+动量词”结构看作动补结构, 如在解释正补短语

[5]

时举了“跑一趟”的例子, 在解说补语时举了“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并把“一眼”明确标为

[5]

补语。从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 胡裕树、刑福义、汪国胜等都把这种“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补结构或述补结构。这种语言组合体, 在句法分类方面存在着分歧, 究竟是归为述宾结构还是归为述补结构, 存在两派意见。一种观点从表面形式的角度出发, 以语义指向理论为原则来说明归为述宾结构的合理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动量词或时量词是对动词的时况或状况的补充, 因此从语义的角度来归为述补结构。究竟是表层的述宾可行还是深层语义的述补可行? 很显然, 一种观点是根据形式上的一致性, 把“动词+动量”与“动词+名量”看作一种类型, 而另一种观点是根据量词的语义指向, 把语义指向动词的归为述补结构, 而把语义指向名词的归为述宾结构。

二、述补、述宾、宾语、补语各自定义表露的倾向

从述补结构、述宾结构, 宾语以及补语的定义来分析“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 是否能够有所帮助呢? 述宾短语又称动宾短语, 由述语和宾语两部分构成, 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 宾语是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 如“看小说”“洗衣服”“喜欢下棋”“进行限制”等等。述补短语又称补充短语或正补短语, 由述语和补语两部分构成, 述语一般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 补语对述语起补充说明的作[6]

用。动宾短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动后宾, 组成成分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与“宾”之间关系很复杂, 常见的有:动语+受事、施事、与事、结果、工具、方式、处所、时间、目的、原因。正补短语由两部分组成, 前正后补, 正的部分是中心语, 补的部分是补语, 组成部分之间有补充和被补充的关系。

[5]

如, 动+补:跳起来, 跑一趟等。动宾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 它们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等关系, 如来了一个人。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 后一部分补

[4]

充说明前一部分。例如干得好, 去一趟。最典型的述补结构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结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

[7]

格式。上面对述宾短语、动宾短语或动宾词组等的界定点明了动词与宾语间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述补短语、正补短语、后补词组或述补结构说明了动词与补语间的关系是补充说明动词的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动词和补语间的关系是动作和结果的关系, 如“动补结构是由两个成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 两个成分之间具有动作和

[8]

结果的关系”, 从而明确了动宾短语和动补短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合关系。“动词+名量”结构的“买一本”中“一本”是受动词“买”限制的, 因为一本与书籍之间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 很自然可以归为动宾结构, 但是“等一下”中的“一下”,“洗一次”中的“一次”, 又能与什么物品之间产生恒久的物量关系呢? 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 可以有“洗一次头”、“上一次厕所”、“去一次商场”等等, “一次”与名词间不具有恒定的物量关系, 同时也没有与特定动词具有固定的搭配关系, 这说明了“一次”具有游离性特征, 能够与许多动词搭配, 表明动词动作发生的频率特征。与“一本书”等结构具有相同搭配形式的“一次头”表面上看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 但是从语义指向上看, 似乎又具有语义的不连贯性和不习惯性。根据次序排列的一致性应看作动宾短语, 根据语义的指向应归为述补短语。这些定义是从语序和语义的角度来表明动宾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线性排列形式。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问题, 即如何确立一个词语在句法结构中的句法功能。确定动词后面动量词的句法功能需要考虑语序和语义因素。是以语序为惟一条件还是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呢? 如果以语序为惟一条件就是动宾结构, 以语义为惟一条件就是述补结构。这里就需要确立什么样的词语能做宾语, 什么样的词语能做补语。宾语跟动词相对待, 是动语后边表示人物或事件的成分, 能回答

[11]

“谁”“什么”之类的问题。补语是动词和形容词性词语后边起补述作用的成分, 表示“怎么样”、“多

久”、“多少次”等意思, 常用“得”字引出。如, 病人害怕地看了沈洁如“一眼”。此句中补语和宾语在中心语后边同现。补语“一眼”和宾语“沈洁如”可以交换位置但句法功能没有改变, 如“看了一眼沈

[5]

洁如”。在论及句子成分的应对性时, 根据所举的例句可以看出“动词+量词”有两种句法属性, 如“主宾应对”中的例句“两个人睡一间房/一间房睡两个人”,可以看出“一间房”在前句中是合在一起做宾语的。“状补对应”中的例句“校长三次去北

[5]

京/校长去北京三次”,“三次”在后句中作补语。量词表示计算数量时所用的单位, 它们分别用于计

[5]

算长度、重量以及事物和动作数量。根据句法分布状况, 汉语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或“名量词”和

[9]

“动量词”。名量词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边, 要求同名词配合; 动量词经常用在动词后面(“看一下”、

[4]

“说一遍”), 要求同动词配合, 叫“动量词”。因此, 根据量词在句法结构中分布的不同被分为两类, 在语言结构中也起着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与名词搭配做定语, 一种是与动词搭配做补语或状语。根据宾语的特征是人或事物及其功能是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 补语的角色是补述作用的成分, 表示“怎么样”、“多久”、“多少次”等意思, 可以确定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确定宾语和补语的。由此, 将量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二元化处理也就成为必然, 因为量词本身具有替代名词的功能和表示动作状态和频率的作用。将“动词+动量词”看作动补结构或动补短语有一定的道理。石毓智在“其他动补结构”一小节中就把“动词+动量词”作为一种动补结构的类型, 举的例子有“他看了两遍”、“她学了两个小时”, 并进一步指出:大都与动补短语具有平行的发展。所以四类结果成分与普通的补语具有相同的功能, 都

[8]

可以使谓语中心动词有界化。从以上这些有关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宾语和补语的定义可以看出大都倾向于把“动词+动量”词结构看成动补结构, 因为动量词在动词后与动词一起体现了两者间的补充与被补充或动作与结果的关系。

三、三个平面理论对两种说法的整合

三个平面理论强调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总是存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结构这三个平面, 这三种结构共同构成了句子的结构, 有三种结构就有三种结构成分, 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共同组

[10]

成句子成分。三个平面理论的主旨在于要在语法分析中, 特别是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 又相互兼顾地结合起来, 使语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动态和静态相结合, 描写性与实

[11]

用性相结合。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像“洗一次”这样的“动词+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属性进行分析可以起到对两种说法的整合作用。也就是说从三个

平面, 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进行分析, 可以更清楚动量结构在三个层面上的不同语法属性, 而且统一在整个语法结构体系中。句法平面自然显示的是句法意义或句法关系。“词语与词语结合后, 词语与词语之间形成的一种显性关系即句法关系, 这种关系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就是句法意义。词语与词语结合后所形成的实体可称为句法结

[11]

构”。动词与动量词结合形成的句法形式在句法平面表现为动宾关系。因为像“洗一次”这类的动量短语中“洗”与“一次”结合的句法形式, 与像“买一本”这类物量短语中“买”与“一次”有着平行的关系, 这种组合关系以词序组合结构为依据, 表现为动宾关系。语义平面表现出的是语义结构。“词语与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也会发生关系, 这种关系是语义的。语义关系隐含在句法结构之后, 因而是隐性的。这种隐藏在句法结构之后的东西称为语义结构。语义结构是语义平面的语法形式, 也可称

[11]

为语义形式”。从语义结构的角度考虑, “洗一次”表明的语义关系是“洗”的动作与“一次”的结果关系, 这种动作与结果的关系, 实际上表明了“结果”与“动作”间的补充与被补充关系, 由此可以得出动量结构是动补结构或动补短语的句法属性。语用平面要表达的自然是具体句子运用时表现出的语用结构。词语与词语组合起来形成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同时, “人总是在运用符号及其所指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而且所运用的符号是符号的使用者在处理、组织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是人在使用句法结构”。典型的语用结构是“主题-述题”结构,

其表达的是“旧信息+新信息”这样的语用意[11]

义。由此有必要将“洗一次”的动量结构放在具体运用中的句子看动量词“一次“的语用属性。借用朱德熙的例子来做具体的分析, 如“一次头也没

[7]

洗”。“一次”按照句法关系是与“头”相搭配, 按照语义关系它的语义是指向动词“洗”的, 本来是洗一次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现在却成了“一次头”的句法结构。从语用层面来分析, 语用结构即信息结构是“一次”为主题即旧信息, “头也没有洗”是述题即新信息。所以“一次”从句法层面的宾语和语义层面的补语, 在语用层面上提升为主题的地位, 以强调“一次”的主题性和共知性。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弄清楚动量结构中的动量词在语法的三个平面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无论是词序派的动宾结构, 还是语义派的述补结构, 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语法平面上而已, 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整合下就构筑了一个句法、语义、语用的立体结构。因此, 无论在汉语的具体语用中, 还是在英译的翻译实践中, 根据这个立体结构可以很好地认清这个结构的句法属性

和功能。

四、从英语译文看其句法属性虽然英语中没有量词, 但有冠词、数词、名词等用来表示量的功能。在英语译文的关照下可以看清楚汉语“动词+动量词”的语义结构状况, 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功能。英语对这种结构的翻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翻译成英语中的状语成分。在《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 这些动量词都有相应的英语译文, 如, 问了三遍(a s ks b . f o r s t h . t h r e e t i m e s ) 、他深思了一会儿, 然后学着小孩的腔调说道:“妈妈, 我要撒尿!”(T h e n , h e t h o u g h t h a r d f o r a m o m e n t a n d , i n ab a b y i s h t o n e , p u r r e d , “M u m m y , Iw a n n ap e e ,

[13]

p e e . ”) 。

2. 英译成“动词+冠词或基数词或序数词+名词”结构。在英语中由于很多名词都具有动词的意义, 所以在适当的情况就可以采用意义泛化的动词加上数词或冠词再加上有动作意义的名词。在《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下列各句给出的译文就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翻译的, 如, 他到成都去了一趟(H e m a d eat r i pt oC h e n g d u . ) 、跳一场舞(h a v ea d a n c e ) 、为了走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 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 (W o u l d n ' t i t b e s i n f u l f o r m e t o w e a r t h e g r e y -c l o t h c o t t o n -p a d d e da r m y u n i f o r m f o r n o t h i n g

[12]

m o r e t h a n m a k i n g a s i n g l e t r i p ? ) 、到南京时, 有朋友约去游逛, 逗留了一日。(I s p e n t t h e f i r s t d a yi n N a n j i n g s t r o l l i n g a b o u t w i t h s o m e f r i e n d s a t t h e i r i n v i t a -[12]t i o n . ) 、教授看了一下表, 然后说:“不必了, ……”(T h ep r o f e s s o r t o o ka l o o ka t h i s w a t c h , a n d

[12]

t h e n s a i d , “No l o n g e r n e c e s s a r y ……”) 。

3. 略译汉语中的动量词。采用这种策略是把动量的意义融合在英语的动词短语中, 从而让动词和动量词语合为一体, 如, 思考一番(g i v ec a r e f u l 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t h i n k i t o v e r ) 、狐狸在跨越篱笆时滑了一下, 幸而抓住一株蔷薇才没有摔倒(W h i l e c l i m b -i n go v e ra f e n c e , a f o x s l i p p e d . F o r t u n a t e l y , h e

[13]

g r a b b e d a r o s e a n d a v o i d e da b a df a l l . ) 、妻谓夫:“儿醒, 抱哄一阵, 转身即回。”(S h e t o l dh i m , “I ' m g o i n g o u t . W h e n o u r s o n w a k e s , p i c k h i mu p a n d c o a x

[13]

h i m . I ' l l b e r i g h t b a c k . ”) 。

通过上面的英语译文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在英译处理中对动量词有三种处理方法, 一是当状语看待, 一是当宾语看待, 还有一种就是融合在英语的动词短语中。因为英语中没有动量词结构, 所以就把动补结构相应地处理为动状结构。翻译成英语的“动词+名词”结构也可能应证了汉语把“动词+动量”结构看作动宾结构的看法。进行融合的处理也可能

说明了汉语动补短语中动词和补语之间的完整结构, 正如石毓智所提到的把动补结构看作由两个成

[8]

分构成的动词复合词。英译的三种处理方法似乎也反应了石毓智对动补结构分析的“融合度标”,即句法组合到动词+附着补语到复合动词的连续[8]

统, 因为翻译成状语说明了融合度比较低, 翻译成宾语说明中等的融合度, 而完全让英语动词来携带汉语动量词的意义说明了完全融合成了一个单一的动词。由此可见, 在英语译文的观照下, 汉语“动词+动量词”结构也有两种句法属性之说。

五、结语

汉语“动词+动量词”的句法属性虽然存在这两种看法, 但是并不相矛盾。从形式层面的词序或从语义层面的逻辑序, 实际上是在同一个句法体系中进行属性分类。没有形式的依着, 意义就无从展现, 没有语用规则的制约, 句法和语义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交际功能。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立体结构中, 站在不同层面的看法都统一在一个整体的体系中, 这种一元化句法形式存在多元化的理解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的整合下自然就有其存在的道理。从动量结构在具体句子中的翻译情况, 可以为两种句法属性存在的合理性提供理据。

[参考文献]

[1]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3:42.

[2]朱德熙. 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05:51, 52.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Z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155.

[4]胡裕树. 现代汉语[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328-329, 302-304, 302-303, 289.

[5]刑福义、汪国胜. 现代汉语[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305, 329, 304, 305, 325.

[6]李宇明. 理论语言学教程[M ].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3-144.

[7]朱德熙. 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管出版社, 2005:49, 52.

[8]石毓知. 语法的形式和理据[M ].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32, 45-46, 32.

[9]于根元. 使用语法修辞[M ].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16.

[10]陈昌来. 现在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M ].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3:1.

[11]高顺全.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M].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4:5, 6-7, 10, 16.

[12]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66, 56, 57, 66.

[13]居祖纯. 汉英翻译强化训练[M ].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72, 87, 60, 76, 122, 170, 191.


相关内容

  • 黄伯荣[现代汉语]语法-词类笔记
  • D10.27 第一节 语法概说 语言三要素:语音(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语言的组合法则) 语法:1)语法规律--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 2)语法学--知识或理论,即语法学者对客观语法事实的说明,带有主观性. 语法研究三个方面:句法.语义.语用. 语法体系:1)语法系统--客观存 ...

  • 第五节 句法成分
  • 第五节 句法成分 学习重难点: 1. 主语与谓语 2. 述语与宾语 3. 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 4. 独立语 一.主语与谓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或说明的对象,指出"谁"或"什么".主语一般用在谓语前面,表示已知的确切的事物,例如: 那位老师|不是本地人. 谓语 ...

  • 现代汉语名词程度性的强弱
  • 科教文汇2006.03 学科园地 现代汉语名词程度性的强弱 □ 孙 炜 刘宗锋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摘要本文认为,在典型名词和典型形容词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统序列,有一部分名词的语义内涵具有程度 性,这种程度性通过一些语法标记显现出来.同时名词的程度性是有差别的,本文为此提出了一 ...

  •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
  •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 一. 语法学流派 (一)传统语法学(traditional grammar) 主要内容: 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 2.中心词分析法(成分分析法). 分析短语和句子时,将句子成分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抓主干,即找中心词. 3.按意义标 ...

  •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完整答案
  • 现代汉语通论第四章语法练习 172页第四章第一节练习题 一.汉语语法的总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四个主要特点. 语言中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表现语法意义的语法手段有多种多样,重要的有:形态变化.词序变化.虚词运用等等.有的语言偏重于形态变化,例如法语.俄语:有的语言偏重于词序变化和虚词运用,例如汉 ...

  • 黄伯荣[现代汉语]语法部分整理版
  • 现代汉语·语 法 一.词类 一般将词归并为三大类: 一是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以及代.. 词.从语法上说,实词的主要特点是在造句中能充任主要句法成分,如主语.谓............. 语.宾语.中心语等. 二是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虚词,除了在意义 ...

  • 汉语语法特点
  • 汉语语法特点 1.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a.词类本身无形态标志.b.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 他研究/打算研究/研究语法/研究清楚/研究课题/语法研究 2.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谓宾不可以随便省略. Do you eat the me ...

  • 动量词与名量词辨析
  • 语言应用研究 于立昌 一 例如 1 吃了一次肯德鸡 3 而名量词是事物的 计量单位 名量词注重空间量的表达尽管有表示动作行为的空 间量的动量词 因为时间量毕竟是抽象的 朱德熙 把上述例句中的数量词 一遍 但 这显然不符合汉语人的语感 1996 把我们的想法提出来以就正于方家 动量词与名量词的纠缠现象 ...

  • 高中文言文句式
  • 一 前言 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1判断句 1."--者,--也" "--,--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