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读后感[周本记]

《史记》读后感之周本纪

史记记载,周的先祖后稷也是帝喾的儿子。由此说来,后稷与帝尧和契都是兄弟。只不过尧是陈锋氏所生,契是简狄所生,而后稷是喾的元妃姜原所生。帝尧的继位,看来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后稷又名弃。为什么名弃呢?因为母亲姜原生下他时数次抛弃他,他都没有死,所以名弃。为什么要抛弃他呢?因为母亲姜原怀上他不是正常的男女交合而怀孕,而是一次在野外看到巨大的脚印,心中好奇,就踩在上面看比自己的脚大多少,结果这一踩就怀了孕。

我想,先人这样传说和司马迁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后稷来历不凡,只是为了说明五帝的功德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惠及后代。但让后来的人读了,不经意间产生其它的想法,认为是女的与别的男人野合而生。这真是前人意料不到的结果。

史记记载后稷被抛弃到隘巷,牛马经过躲着不踩他,被抛弃到树林中,遇到人多只好换个地方,被抛弃到水渠的冰上,天上的飞鸟下来用翅膀盖着给他取暖。母亲姜原以为是神,就又把他抱回来养了。

这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的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

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我曾经对“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婴儿感到难以理解,与同事讨论,他认为动物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天性,婴儿对动物构不成威胁,所以动物也不伤害婴儿。还有狼孩、豹孩等的故事,说明不一定什么原因动物还把人的婴儿当做自己的后代来养的事情。现在看到后稷的传说,更使人相信了类似的情况并非信口开河。

周的统治者姓姬,文王以前的人物主要有:喾→后稷(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公季)昌(西伯,周文王);从周文王到周朝灭亡的主要人物有昌(周文王)→发(周武王)→诵(成王)→钊(康王)→瑕(昭王)→满(穆王)→繄扈(共王)→囏(懿王)→辟方(孝王)→燮(夷王)→胡(厉王)→静(宣王)→宫涅(幽王)→宜臼(平王)→林(桓王)→佗(庄王)→胡齐(釐王)→阆(惠王)→郑(襄王)→壬臣(顷王)→班(匡王)→瑜(定王)→夷(简王)→泄心(灵王)→贵(景王)→匄(敬王)→仁(元王)→介(贞定王)→去疾(哀王)→叔(思王)→嵬(考王)→午(威烈王)→骄(安王)→喜(烈王)→扁(显王) →定(慎靓王)→延(赧王)。

五帝时期,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周的始祖后稷对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小游戏就爱种植,一直到成人,都保持这种兴趣,研究什么样的地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庄稼,被农民奉为学习的楷模。帝尧听说他的能力后,封他为管农业的官员,普天下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到舜当政时,把他封到邰地,世代都当管理农业的官员。夏朝末年,不重视农业而废去了这一官职,后稷的后代不

窋只好到少数民族戎狄那儿去谋生。

我时常想,人不怕笨,就怕干什么事情都能够持之以恒。后稷自小爱种植,一直坚持到成年,成为当时了不起的农业科学家和农业部长。任何人从小撒尿后把土浇湿,都爱捏成泥玩,只不过由于大人的批评和自己兴趣的转移后来不玩了。而那些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的人,多成了雕塑艺术家。任何人从小都爱把好玩的东西收藏到一块儿,只不过由于成人的批评和本人兴趣的转移,没多久就扔了。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人,多成了收藏家,比如奇石收藏家。任何人从小都有乱写乱画的习惯,墙上地上充满了他的杰作。只不过由于成人的干涉和自己兴趣的转移而“封笔”了。而那些多年如一日的人,却成长为了书法家,画家。:所有的人都有良好的开端,很少有人能坚持始终。这也是凡与不凡的重要区别吧。

周族的第二个伟大人物是公刘。《诗经·公刘》就是歌颂他的丰功伟绩的。在他的管理下,所辖地百姓安居乐业,远处的人也来归附他,周后来能统一天下,就是从他开始强大起来的。

周族的第三个伟大人物是古公亶父。有三件事值得讨论。第一件事,史记记载他遭到少数民族戎狄的侵扰,主动把财物给戎狄;第二件事,当戎狄要消灭他,霸占土地和民众时,民众怒不可遏,要求奋起反抗,他却不忍心让民众因他而流血牺牲,带领少数人选择离开,结果民众扶老携幼,全部跟着他从幽地到了岐下,这有点像三国时的刘备与曹操打仗,逃跑时后面跟着大群的老百姓。其他国家的民众听说他这样仁义,纷纷归附他。他废除戎狄逐水草而居等陋俗,在岐下筑城郭室

屋定居,设立国家政权。第三件事,他有选择小儿子昌当接班人的苗头,他的长子太伯与次子虞仲为了不引起麻烦,主动离开,到远远的荆蛮地区去发展。

按照现在的理解,第一件事,十有八九是花钱买平安,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换取和平。第二件事,十有八九是从武力上还不是戎狄的对手,或者是“不若则能避之”,加上古代人少地多,换个地方生存发展比在原地长年与游牧民族相斗更合得来。第三件事,或是他的长子与次子主动离开,或是被动离开,都有可能。但不管是主动与被动,以大局为重的意识还是占了上风的。

周族的第四个伟大人物是周文王。史记记载周文王施行仁义,尊重老人,慈爱晚辈,对贤士谦下有礼,有时接待善待贤士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因此天下的士多来归附于他。

周族的第五个伟大人物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他的。他还有与商朝伊尹相似的地方,他代年幼的周成王行政七年,在成王长大后返政成王,然后回到自己的大臣地位。 这儿要说的是,周文王和周公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真诚、虚心与热情,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缺的品质。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当我们遇到尊重时,心情就愉悦,当我们遇到不被尊重时,心里就恼怒。在现实生活中,礼多人不怪,都愿意与热情的人交往,而不愿与冷漠的人打交道,问题就在心理需求方面。热情就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夸耀别人的优点,正如《弟子规》所说:道人善,即是善,人

知之,愈思勉。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当周文王、周公旦这种伟大人物的想法,但没有人不想有好的人际关系。看轻自己,尊重别人吧,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别人,那是瞧不起你自己。 周族的第六个伟大人物是周武王。武王伐纣,前后出兵两次。第一次观兵孟津,约公元前1048年,第二次渡河灭商,约公元前1046年。第一次可能是试探,时机还不是太成熟,所以班师回归。第二次牧野之战,灭了商朝。武王伐纣以后,与周公旦有一段有名的对话,与新中国建立前夕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颇为类似。黄炎培问毛泽东:共产党怎样避免历史上诸多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怪圈?毛泽东在深思熟虑以后答: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治久安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夜不能寐,周公旦问其原因,就是在思考如何使周朝避免商朝的命运。最后决定以武定国后以文安邦,兴建洛邑。九朝古都半在偃。在偃师这个地方,放下兵器,解散军队,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并定名为偃师,以示天下和平,不再战争之意。问题在于,不论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还是贫民百姓,都只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不能保证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周本纪有两个故事告诫我们同一个道理。第一个故事是:周共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密康公跟随着,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国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

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宝物,最终准会灭亡。”康公没有献出那三个女子,只一年,共王就把密国灭了。第二个故事是:厉王登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规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个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难。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谁想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间的万物谁都应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却又不知防备大祸难。荣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能长久吗?做人君的人,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呢。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与地。种植五谷养万民,无人不向你看齐。’《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更为荒唐的是,当民众不满议论纷纷时,又出现了厉王弥谤的闹剧,最终落了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不听老人言,必定受艰难。老年人有很多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下一代是富贵的财富。必须善待这笔财富。尽管他们的经验并不完全适

宜现今的环境和需求,但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常见的子女找对象问题,父母的参考意见必须予以认真的考虑,因为那是他们人生经验的结晶,甚至是自古以来人类经验的结晶。

对待酒色财气的人生观大多是:酒------并不是说酒能解愁,而是客观上造就的优越感:君不见宴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我受到别人的尊重;我在酒宴上说了算,颐使气指,别人对我毕恭毕敬;我能喝起高价酒,一瓶好几百,而你们只能喝低价酒等等。色------诚如黄宗羲《原君》所说,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财------富甲天下,天下首富;气------主观上能够主宰一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独尊,睥睨一切。

酒色财气人人喜爱,但要适可而止,不要老想着凌驾于别人之上,不要老想着把一切都据为己有,不要得到了某种好处就沾沾自喜,连贵为王侯的人都因为过于贪恋酒色财气而亡,何况普通百姓呢?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传下了千年笑谈耳熟能详,周幽王在废立问题上的态度也发人深思。嬖爱褒姒以后,欲废姓申的王后立褒姒,废申后的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宜臼而立褒姒的儿子伯服,最终的结果是申后的娘家申侯联合犬戎族将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灭亡。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结果:古公亶父因立少而昌盛,幽王因立少而国亡。一切因时空的变化而不同。

再说说古人为什么把地震与朝代兴衰相联系。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宫涅继位。公元前780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

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夏、商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地震预示着天下大乱,朝代更替,在逻辑上运用了类比推理。夏朝因为伊洛河干涸而灭亡,商朝因为黄河干涸而灭亡,如今周朝地震造成泾渭河水干涸,因此,周朝的气数尽了。

地震是因为人的因素打乱了天地的秩序。人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幽王宠爱褒姒,女的当家,母鸡司晨,造成阴气压迫着阳气,所以发生了地震。用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以上的道理很可笑,但在过去的时空里,民众绝对是深信不疑的。

地震造成农业生产的大破坏,百姓赖以生存的一切化为乌有。政府没有能力救济,于是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一切的秩序都混乱不堪。

统治中心地区社会心理的恐惧不安,对当代统治的深度不满;各地诸侯的势力坐大,对当代统治天命气数的怀疑。

这一切都造成周朝统治的危机。于是出现了平王东迁,周室衰微。 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各种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作用下,周朝苟延残喘到公元前256年,彻底灭亡

《史记》读后感之周本纪

史记记载,周的先祖后稷也是帝喾的儿子。由此说来,后稷与帝尧和契都是兄弟。只不过尧是陈锋氏所生,契是简狄所生,而后稷是喾的元妃姜原所生。帝尧的继位,看来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后稷又名弃。为什么名弃呢?因为母亲姜原生下他时数次抛弃他,他都没有死,所以名弃。为什么要抛弃他呢?因为母亲姜原怀上他不是正常的男女交合而怀孕,而是一次在野外看到巨大的脚印,心中好奇,就踩在上面看比自己的脚大多少,结果这一踩就怀了孕。

我想,先人这样传说和司马迁这样写,只是为了说明后稷来历不凡,只是为了说明五帝的功德如日月行天,江河行地,惠及后代。但让后来的人读了,不经意间产生其它的想法,认为是女的与别的男人野合而生。这真是前人意料不到的结果。

史记记载后稷被抛弃到隘巷,牛马经过躲着不踩他,被抛弃到树林中,遇到人多只好换个地方,被抛弃到水渠的冰上,天上的飞鸟下来用翅膀盖着给他取暖。母亲姜原以为是神,就又把他抱回来养了。

这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的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

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我曾经对“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婴儿感到难以理解,与同事讨论,他认为动物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天性,婴儿对动物构不成威胁,所以动物也不伤害婴儿。还有狼孩、豹孩等的故事,说明不一定什么原因动物还把人的婴儿当做自己的后代来养的事情。现在看到后稷的传说,更使人相信了类似的情况并非信口开河。

周的统治者姓姬,文王以前的人物主要有:喾→后稷(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公季)昌(西伯,周文王);从周文王到周朝灭亡的主要人物有昌(周文王)→发(周武王)→诵(成王)→钊(康王)→瑕(昭王)→满(穆王)→繄扈(共王)→囏(懿王)→辟方(孝王)→燮(夷王)→胡(厉王)→静(宣王)→宫涅(幽王)→宜臼(平王)→林(桓王)→佗(庄王)→胡齐(釐王)→阆(惠王)→郑(襄王)→壬臣(顷王)→班(匡王)→瑜(定王)→夷(简王)→泄心(灵王)→贵(景王)→匄(敬王)→仁(元王)→介(贞定王)→去疾(哀王)→叔(思王)→嵬(考王)→午(威烈王)→骄(安王)→喜(烈王)→扁(显王) →定(慎靓王)→延(赧王)。

五帝时期,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周的始祖后稷对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从小游戏就爱种植,一直到成人,都保持这种兴趣,研究什么样的地适宜种植什么样的庄稼,被农民奉为学习的楷模。帝尧听说他的能力后,封他为管农业的官员,普天下的农业得到了大发展。到舜当政时,把他封到邰地,世代都当管理农业的官员。夏朝末年,不重视农业而废去了这一官职,后稷的后代不

窋只好到少数民族戎狄那儿去谋生。

我时常想,人不怕笨,就怕干什么事情都能够持之以恒。后稷自小爱种植,一直坚持到成年,成为当时了不起的农业科学家和农业部长。任何人从小撒尿后把土浇湿,都爱捏成泥玩,只不过由于大人的批评和自己兴趣的转移后来不玩了。而那些一直坚持了几十年的人,多成了雕塑艺术家。任何人从小都爱把好玩的东西收藏到一块儿,只不过由于成人的批评和本人兴趣的转移,没多久就扔了。而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的人,多成了收藏家,比如奇石收藏家。任何人从小都有乱写乱画的习惯,墙上地上充满了他的杰作。只不过由于成人的干涉和自己兴趣的转移而“封笔”了。而那些多年如一日的人,却成长为了书法家,画家。:所有的人都有良好的开端,很少有人能坚持始终。这也是凡与不凡的重要区别吧。

周族的第二个伟大人物是公刘。《诗经·公刘》就是歌颂他的丰功伟绩的。在他的管理下,所辖地百姓安居乐业,远处的人也来归附他,周后来能统一天下,就是从他开始强大起来的。

周族的第三个伟大人物是古公亶父。有三件事值得讨论。第一件事,史记记载他遭到少数民族戎狄的侵扰,主动把财物给戎狄;第二件事,当戎狄要消灭他,霸占土地和民众时,民众怒不可遏,要求奋起反抗,他却不忍心让民众因他而流血牺牲,带领少数人选择离开,结果民众扶老携幼,全部跟着他从幽地到了岐下,这有点像三国时的刘备与曹操打仗,逃跑时后面跟着大群的老百姓。其他国家的民众听说他这样仁义,纷纷归附他。他废除戎狄逐水草而居等陋俗,在岐下筑城郭室

屋定居,设立国家政权。第三件事,他有选择小儿子昌当接班人的苗头,他的长子太伯与次子虞仲为了不引起麻烦,主动离开,到远远的荆蛮地区去发展。

按照现在的理解,第一件事,十有八九是花钱买平安,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换取和平。第二件事,十有八九是从武力上还不是戎狄的对手,或者是“不若则能避之”,加上古代人少地多,换个地方生存发展比在原地长年与游牧民族相斗更合得来。第三件事,或是他的长子与次子主动离开,或是被动离开,都有可能。但不管是主动与被动,以大局为重的意识还是占了上风的。

周族的第四个伟大人物是周文王。史记记载周文王施行仁义,尊重老人,慈爱晚辈,对贤士谦下有礼,有时接待善待贤士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因此天下的士多来归附于他。

周族的第五个伟大人物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他的。他还有与商朝伊尹相似的地方,他代年幼的周成王行政七年,在成王长大后返政成王,然后回到自己的大臣地位。 这儿要说的是,周文王和周公旦给我们的人生启示。真诚、虚心与热情,是一个人成功必不可缺的品质。唐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当我们遇到尊重时,心情就愉悦,当我们遇到不被尊重时,心里就恼怒。在现实生活中,礼多人不怪,都愿意与热情的人交往,而不愿与冷漠的人打交道,问题就在心理需求方面。热情就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夸耀别人的优点,正如《弟子规》所说:道人善,即是善,人

知之,愈思勉。虽然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当周文王、周公旦这种伟大人物的想法,但没有人不想有好的人际关系。看轻自己,尊重别人吧,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要瞧不起别人,那是瞧不起你自己。 周族的第六个伟大人物是周武王。武王伐纣,前后出兵两次。第一次观兵孟津,约公元前1048年,第二次渡河灭商,约公元前1046年。第一次可能是试探,时机还不是太成熟,所以班师回归。第二次牧野之战,灭了商朝。武王伐纣以后,与周公旦有一段有名的对话,与新中国建立前夕黄炎培与毛泽东的对话颇为类似。黄炎培问毛泽东:共产党怎样避免历史上诸多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循环怪圈?毛泽东在深思熟虑以后答:我们已经找到了长治久安的办法,那就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夜不能寐,周公旦问其原因,就是在思考如何使周朝避免商朝的命运。最后决定以武定国后以文安邦,兴建洛邑。九朝古都半在偃。在偃师这个地方,放下兵器,解散军队,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并定名为偃师,以示天下和平,不再战争之意。问题在于,不论是至高无上的帝王,还是贫民百姓,都只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不能保证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周本纪有两个故事告诫我们同一个道理。第一个故事是:周共王出游到泾水边上,密康公跟随着,有三个女子来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亲说:“你一定要把她们献给国王。野兽够三只就叫‘群’,人够三个就叫‘众’,美女够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猎都不敢猎取太多的野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要谦恭有礼,君王娶嫔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个

女子都很美丽。那么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么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况你这样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拥有宝物,最终准会灭亡。”康公没有献出那三个女子,只一年,共王就把密国灭了。第二个故事是:厉王登位三十年,贪财好利,亲近荣夷公。大夫芮良夫规谏厉王说:“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个荣公只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难。财利,是从各种事物中产生出来的,是天地自然拥有的,而有谁想独占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间的万物谁都应得到一份,哪能让一个人独占呢?独占就会触怒很多人,却又不知防备大祸难。荣公用财利来引诱您,君王您难道能长久吗?做人君的人,应该是开发各种财物分发给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万物都能得到所应得的一份,即使这样,还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来怨恨呢。所以《颂诗》说:‘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与地。种植五谷养万民,无人不向你看齐。’《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周业。’这不正是说要普施财利而且要警惕祸难来临吗?正是因为这样,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业一直到现在。而如今,君王您却去学独占财利,这怎么行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人称为是强盗;您如果也这样做,那归服您的人就少啦。荣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败亡了。”厉王不听劝谏,还是任用荣公做了卿士,掌管国事。更为荒唐的是,当民众不满议论纷纷时,又出现了厉王弥谤的闹剧,最终落了个客死异乡的下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不听老人言,必定受艰难。老年人有很多人生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下一代是富贵的财富。必须善待这笔财富。尽管他们的经验并不完全适

宜现今的环境和需求,但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常见的子女找对象问题,父母的参考意见必须予以认真的考虑,因为那是他们人生经验的结晶,甚至是自古以来人类经验的结晶。

对待酒色财气的人生观大多是:酒------并不是说酒能解愁,而是客观上造就的优越感:君不见宴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我受到别人的尊重;我在酒宴上说了算,颐使气指,别人对我毕恭毕敬;我能喝起高价酒,一瓶好几百,而你们只能喝低价酒等等。色------诚如黄宗羲《原君》所说,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财------富甲天下,天下首富;气------主观上能够主宰一切,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唯我独尊,睥睨一切。

酒色财气人人喜爱,但要适可而止,不要老想着凌驾于别人之上,不要老想着把一切都据为己有,不要得到了某种好处就沾沾自喜,连贵为王侯的人都因为过于贪恋酒色财气而亡,何况普通百姓呢?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传下了千年笑谈耳熟能详,周幽王在废立问题上的态度也发人深思。嬖爱褒姒以后,欲废姓申的王后立褒姒,废申后的儿子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宜臼而立褒姒的儿子伯服,最终的结果是申后的娘家申侯联合犬戎族将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西周灭亡。同样的事情不同的结果:古公亶父因立少而昌盛,幽王因立少而国亡。一切因时空的变化而不同。

再说说古人为什么把地震与朝代兴衰相联系。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宫涅继位。公元前780年,西周都城和附近泾水、渭水、洛水三条河的地区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说:“周快要灭亡啦。天地间的阴阳之

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行。如今三川地区发生地震,是因为阳气离开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压在下面了。阳气不在上面却处在阴气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国家一定灭亡。水土通气才能供民众从事生产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润,民众就会财用匮乏,如果到了这种地步,国家不灭亡还等待什么!从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灭亡了;黄河枯竭商朝就灭亡了。如今周的气数也像夏、商两代末年一样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个国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赖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这是亡国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这样看来,国家的灭亡用不了十年了,因为十刚好是数字的一个循环。上天所要抛弃的,不会超过十年。”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地震预示着天下大乱,朝代更替,在逻辑上运用了类比推理。夏朝因为伊洛河干涸而灭亡,商朝因为黄河干涸而灭亡,如今周朝地震造成泾渭河水干涸,因此,周朝的气数尽了。

地震是因为人的因素打乱了天地的秩序。人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幽王宠爱褒姒,女的当家,母鸡司晨,造成阴气压迫着阳气,所以发生了地震。用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以上的道理很可笑,但在过去的时空里,民众绝对是深信不疑的。

地震造成农业生产的大破坏,百姓赖以生存的一切化为乌有。政府没有能力救济,于是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一切的秩序都混乱不堪。

统治中心地区社会心理的恐惧不安,对当代统治的深度不满;各地诸侯的势力坐大,对当代统治天命气数的怀疑。

这一切都造成周朝统治的危机。于是出现了平王东迁,周室衰微。 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各种势力此消彼长的复杂作用下,周朝苟延残喘到公元前256年,彻底灭亡


相关内容

  • 史记读后感1000字
  • 史记读后感1000字 史记>读后感1000字(一) 暑假,总比平时多了一点空闲,想读一读书柜中平时无暇顾及的书,一本<史记>映入眼帘,那是爸爸以前带回来的. 赤足踩在历史松软的沙滩上,俯身拾起一个散发着智慧光芒的五颜六色的贝壳,细细的把玩,心中一片感慨.历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智慧之 ...

  • 读后感800字
  •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q ...

  • 史记读后感
  •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 这是一本能丰富头脑,补充知识的神奇的书.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 ...

  • [史记]5000字读后感
  • 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 ...

  • 报任安书读后感
  • 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人物传记读后感3000字
  • 人物传记读后感3000字 很多年前,有人约稿,说是给青年学生推荐点文史类的经典,很多人写,然后凑成一本书.写什么好呢?约稿人说,你就拣历史方面自己觉得重要的书,随便写,字数在三千字左右,当然,最好通俗一点.我依命行事,临动笔,想了一下,在我心中,什么够得上"重要"二字?好像很多也 ...

  • [史记故事]读后感
  • <史记故事>读后感 --沈心钰 31号 史记故事包含了从上古三皇五帝,至汉朝,讲了无数位皇帝.贤臣.它让我读到了丰富的历史,和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孙膑原是名垂千古的孙武之后,和庞涓一起拜师学艺.几年过后,他们俩学成,在 ...

  •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转载) 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只能做乱 ...

  • [史记·伍子胥列传]读后感(钱彦杉)
  • 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子胥,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对吴王夫差的忠心耿耿,以死进谏.但,若是想要走近这个人物,那还得翻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细细地品读<伍子胥列传>,我对伍子胥有几点感受: 第一,伍子胥能忍辱负重.楚平王以伍奢(伍子胥的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