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

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 、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

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

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主见的服从。二是孝养。孝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养,更包括在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慰籍。

第一节无违

要尽孝就要无违。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也是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无违的内容很丰富。 其一是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当时,一个叫盂懿子的鲁国大夫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简单地回答“无违”。什么是无违呢?孔子对其学生樊迟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敬父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与父母一起吃饭。父母要坐在主人的位置,这就是一种礼节;父母生日这一天,尽管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也要摆寿宴,喝寿酒,吃寿面,这也是一种礼节;清明祭祖,又是一种礼节,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和礼节实际上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载体,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是不孝。

其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段话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表现得很好。父母不在的时候,子女还是表现得很好,而且连续保持三年以上。为什么要强调三年呢?因为能保持三年。也就能保持终身。二是说当着父母的面,子女表现得很好;背着父母,也一样表现得很好。子女能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好了。就是孝顺的,就是孝子。孔子十分看重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他不仅在《学而第一》篇论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思想,而且在《里仁第四》篇重申了这一思想。

其三是正确对待父母的过失。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但并不否认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全对”。对于这样的父母,孔子认为,可以温和地劝导,但还是要无违。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孝敬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内心忧虑,却不怨恨;即使提不同意见.也要有个限度。

以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孔子的“无违”思想。这一思想总体上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节孝养

做子女的。怎样才算对父母尽了孝道呢?

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呢?

尽孝以敬。在孔子看来,尽孝,坚守孝道,首先要敬。就是要从内心里敬重父母,敬仰父母,敬畏父母。为什么要敬呢? 因为对于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敬重父母。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敬重生命。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人们无论怎样敬重之都不为过。敬重父母还含有敬重劳动的含义。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花费的心思和做出的操劳都是难以计量和予以报答的。按照唯物史观,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史上,怎样评价劳

动的作用也不过份。为此,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情感的养。这种情感就是敬重、敬仰、敬畏。没有敬,就没有孝。如前所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如果没有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的情感,这与养一只狗、养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只能算养,不能算孝。尽孝不怨。孔子认为,孝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在的。是心理和情感问题,这就是要敬。第二层含义则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要表现在脸面上。所以当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孔子告诉我们。子女在赡养父母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永远没有怨言,很困难。色难,可以从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加以体认。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真心孝敬父母的,特别是一些从农村经过考大学或其他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人,更是想好好地孝敬父母。他们把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想尽点做儿女的孝心,让操劳一生的父母享享清福。而且开始时都做得很好,表现在尽量不让父母做家务事,尽量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聊聊天。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在态度上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甚至还有怨言。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譬如。父母可能还是以农村习惯对待城里的生活,以给予子女小时候的态度对待长大的子女,这就和子女的生活产生了矛盾。又如,父母的年纪大了,动作不利索了,妈妈还变得啰嗦了。这可能使子女感到不适应。再如,父母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经常要陪着他

们上医院,一陪就是大半天,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工作、休息;如果父母久病住院,对子女影响就更大了。所以民间有“久病无孝子”的俗语。然而,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应该的。他认为,无论何种原因,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儿女都应该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没有怨言,否则就不能算尽孝,不能算坚守孝道。他反问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有事,子女帮助做;子女有酒食,父母先吃,就算尽孝了吗?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伴随着和颜悦色,没有怨言,这才算尽孝。

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在尽孝过程中, 我们要避免父代权力过重, 但同时又要注意扫除现代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正现象, 尽量确保尽孝过程中的代际公正。 在今天,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子女乃至父母都出外求学或打工, 所以,不远游 的现象, 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 子女在家围绕父母膝下嘘寒问暖、照顾寝食的尽孝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出家门求学或工作, 但他们同样可以尽孝。比如, 常打电话回家, 和父母拉拉家常, 问问家里情况, 并告诉他们自己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况, 免去他们的担忧; 不

时给父母寄去些生活用品和文娱用品,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抽空回家看看父母, 帮他们做做家务等。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

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

总的说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把道德弃于一旁。发扬并改良孔子的孝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刘文刚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

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

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 、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

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

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主见的服从。二是孝养。孝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养,更包括在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慰籍。

第一节无违

要尽孝就要无违。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也是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的重要内容。在孔子那里,无违的内容很丰富。 其一是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当时,一个叫盂懿子的鲁国大夫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简单地回答“无违”。什么是无违呢?孔子对其学生樊迟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敬父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与父母一起吃饭。父母要坐在主人的位置,这就是一种礼节;父母生日这一天,尽管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也要摆寿宴,喝寿酒,吃寿面,这也是一种礼节;清明祭祖,又是一种礼节,等等。这些风俗习惯和礼节实际上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载体,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是不孝。

其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段话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表现得很好。父母不在的时候,子女还是表现得很好,而且连续保持三年以上。为什么要强调三年呢?因为能保持三年。也就能保持终身。二是说当着父母的面,子女表现得很好;背着父母,也一样表现得很好。子女能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好了。就是孝顺的,就是孝子。孔子十分看重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他不仅在《学而第一》篇论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一思想,而且在《里仁第四》篇重申了这一思想。

其三是正确对待父母的过失。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但并不否认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全对”。对于这样的父母,孔子认为,可以温和地劝导,但还是要无违。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孝敬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内心忧虑,却不怨恨;即使提不同意见.也要有个限度。

以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孔子的“无违”思想。这一思想总体上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节孝养

做子女的。怎样才算对父母尽了孝道呢?

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呢?

尽孝以敬。在孔子看来,尽孝,坚守孝道,首先要敬。就是要从内心里敬重父母,敬仰父母,敬畏父母。为什么要敬呢? 因为对于一个人而言。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敬重父母。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敬重生命。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人们无论怎样敬重之都不为过。敬重父母还含有敬重劳动的含义。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所花费的心思和做出的操劳都是难以计量和予以报答的。按照唯物史观,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史上,怎样评价劳

动的作用也不过份。为此,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情感的养。这种情感就是敬重、敬仰、敬畏。没有敬,就没有孝。如前所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如果没有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的情感,这与养一只狗、养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只能算养,不能算孝。尽孝不怨。孔子认为,孝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在的。是心理和情感问题,这就是要敬。第二层含义则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要表现在脸面上。所以当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孔子告诉我们。子女在赡养父母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永远没有怨言,很困难。色难,可以从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加以体认。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真心孝敬父母的,特别是一些从农村经过考大学或其他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人,更是想好好地孝敬父母。他们把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想尽点做儿女的孝心,让操劳一生的父母享享清福。而且开始时都做得很好,表现在尽量不让父母做家务事,尽量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聊聊天。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在态度上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甚至还有怨言。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譬如。父母可能还是以农村习惯对待城里的生活,以给予子女小时候的态度对待长大的子女,这就和子女的生活产生了矛盾。又如,父母的年纪大了,动作不利索了,妈妈还变得啰嗦了。这可能使子女感到不适应。再如,父母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经常要陪着他

们上医院,一陪就是大半天,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子女的工作、休息;如果父母久病住院,对子女影响就更大了。所以民间有“久病无孝子”的俗语。然而,在孔子看来,这是不应该的。他认为,无论何种原因,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作为儿女都应该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没有怨言,否则就不能算尽孝,不能算坚守孝道。他反问道:“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父母有事,子女帮助做;子女有酒食,父母先吃,就算尽孝了吗?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伴随着和颜悦色,没有怨言,这才算尽孝。

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在尽孝过程中, 我们要避免父代权力过重, 但同时又要注意扫除现代亲子关系中子代的单边解放和新的代际不公正现象, 尽量确保尽孝过程中的代际公正。 在今天, 日益激烈的竞争让子女乃至父母都出外求学或打工, 所以,不远游 的现象, 即使在农村也不多见, 子女在家围绕父母膝下嘘寒问暖、照顾寝食的尽孝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了。越来越多的年青人走出家门求学或工作, 但他们同样可以尽孝。比如, 常打电话回家, 和父母拉拉家常, 问问家里情况, 并告诉他们自己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情况, 免去他们的担忧; 不

时给父母寄去些生活用品和文娱用品,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抽空回家看看父母, 帮他们做做家务等。在当今社会, 孝指赡养、尊敬父母, 但不强调单方面盲

目听从长辈, 晚辈意见的独特性与合理性突显出来, 呼吁长辈和晚辈之间平等的和谐相处。父辈们也把子女的学业和工作看作是对他们最好的尽孝方式, 所以有很多子女也把这作为努力的重点。这都是时代发展赋予孝的新内涵。

总的说来,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把道德弃于一旁。发扬并改良孔子的孝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内容

  • 关于阅读[论语]"忠恕之道"读书报告
  • <论语百则>读书报告 --关于"忠恕之道"的心得体会 引言 初次学习<论语十则>是读小学时候的事了,想起当时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即便对孔子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但是心里已经对孔子产生敬畏之情.这次的中国教育史,再次拾起& ...

  • 让更多人读懂孔子--关于[新论语]的访谈
  • 让更多人读懂孔子(说书论道) --关于<新论语>的访谈 本报记者 张 健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03日   20 版) <新论语>,钱宁重编: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北京三联书店最近出版了学者钱宁重编的<新论语>,此书将<论语>的 ...

  • 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_王世农
  • 2009年第1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总61期) J OURNAL OF L I AON I NG TEAC HER 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 IT I ON ) NO. 12009 G eneral N o . 61 试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王世 ...

  • 孔子的仁学思想浅论
  • [摘 要] 孔子的思想核心虽于学界一直有争论,但仁学思想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本文试从"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克己复礼"等三方面阐述孔子的仁学思想,了解孔子的仁学思想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_冯文全
  • 2013年第1期 No.1,2013 EDUCATIONALRESEARCH General,No. 396 (总第396期) 论孟子对孔子德育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冯文全冯碧瑛 [摘 要]儒家创始人孔子以"礼""仁".之教开创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先河,孟子 不 ...

  • [论语]的智慧
  • 中国大学慕客网 <论语>的智慧 主讲人:西安交通大学 陆卫明教授 2016年5月20日 目录 讲师介绍 ...................................................... 1 第一周 <论语>其书 ..................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孔子的礼乐思想与_绘事后素_
  • 2005年第9期 总第121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SOCIALSCIENCENo.9 GeneralNo.121 孔子的礼乐思想与"绘事后素" 陈池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摘要] .孔子从 仁和礼的思想出发来考察诗..",并不是前人注解所说的是在绘有 ...

  • 先秦诸子散文教案集
  • 篇一:先秦诸子散文第一单元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3 ...

  • 论语的思想世界论文
  • "<论语>的思想世界"通识课课程论文序号: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 世中国社会影响 学号: 姓名: 学院: 题目:浅析<论语>中的孝及其对后世中国社会影响 姓名:学号: 摘要:<论语>是中国古代著作的瑰宝,告诉我们如何&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