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震撼]读后感

《中国震撼》读后感

首先感谢郭伶俐老师为我们推荐并使我们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个人习惯在看一本书之前先了解作者,作者张维为先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曾经做过邓小平的翻译,现在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他长期生活在外国,游历了100多个国家,接触到过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了解多数国家的生活及发展状况。《中国震撼》仅二百多页,没有想象中的艰涩难懂,恰恰相反,这本书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一本介绍中国崛起,中国崛起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及价值观的。除引言、结语部分外,全书共有八章内容,在我看来,可进一步划分为三大主题:

主题一: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能我们感受不深。数字是真实的,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也许有人说,我们的人均还在世界排名的多少名之后,这也是事实。但我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高速增长,这也是事实。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利的转移,甚至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还预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超过美国。

本书开篇第一章题为“不再误读自己”,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作者认为无论“谦虚谨慎也好,韬光养晦也好,关键是要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对中国今天真正的经济规模要心中有数”。一方面,应当充分肯定我们在维持和平环境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这与西方崛起的动荡与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新中国的发展更是在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进行现代化建设,并且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所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因此中国的成功和发展模式非同寻常,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义。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城乡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但也要客观认识这些问题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发展中的必然衍生品,不能因此就否定已有的发展成就。第三,作者最后提示中国人应既不因外界的乐观预测而得意忘形,又不因为当前的迅速发展而忘乎所以,提前在软、硬实力上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主题二:关于“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作者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

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而崛起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地影响世界的未来”。——摘自《中国震撼》,第59页。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本书的副标题,也是全书的重点理论建构。

“民族国家”指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性(如语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等)的人民组成的国家。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民族国家”尚在形成中,转而提出了 “文明国家”概念,由此强调中国从“文明国家”变成“民族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然而作者在参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已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既有古老文明的特质,又具备了现代国家的品质。作者又建构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简称“四超”、“四特”: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中国模式可以概括为邓小平提出的:不要照搬西方的做法;不要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不要丢掉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在作者看来,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简言之,中国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回归实践理性,回归中国人慎思明辨、兼收并蓄、和谐中道、综合创新的传统。

在作者看来,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随着金融海啸暴露出西方制度的弊病,以中国理念为代表的“后西方话语”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成功崛起背后有八个重要理念值得重视: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的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主题三:西方模式的困境

“世界根本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照搬的民主模式,世界各国都应该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模式,也就是说民主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元化的,世界的政治发展也不可能是一种单线的西方民主模式。”——摘自《中国震撼》,第231页。

西方模式不只是应用于西方世界,书中所提及的印度、东欧、东亚三地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随着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发展而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选择了西方的发展模式,但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出现了因西方模式而产生的困境。

印度独立后在政治上实行了西方民主制度,经济上先实行官僚控制的计划经济和公平优先于效率的政策,后逐步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然而,若干年过去后,印度仍旧存有大片的贫民窟,仍保持着落后的种姓制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民主品质“散、软、短、泛、粹”,即有民主而无集中,政府无力整合不同利益诉求,国家一盘散沙;政府实施计划能力不足,法治进程效率低下;政府仅考虑短期问题,不为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谋划;党阀之争导致讨论问题泛政治化倾向严重,很难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为了扩大竞选票源,政客们往往宣扬民粹主义,引发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等不稳定因素。

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产生了“两个激进”,即政治上激进转型,由原来的共产党体制迅速转变为西方式的多党制,经济上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由原来的计

划经济迅速地转向私有化、市场化。结果政治激进带来的是政治参与突然爆炸和持续混乱,“休克疗法”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增多。现今,东欧经济竞争力仍普遍疲软,政治上虽有宪政的架子,但没有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批私自私立的政客争权夺利,导致百姓对政府普遍失望。

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大都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明圈”之列,先后都采用了西方多元民主制度,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其民主政体的品质普遍不佳,都遇到了非西方社会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后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社会分裂、贪污盛行、经济滑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司法独立和法治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公民文化”严重不足。事实上,在民主建设上,应当结合自身文化传统,进行趋利避害的制度创新,而不是一味改造自己的文化以适应西方文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政治制度。在这一点上,对于任何一个非西方世界国家都是发展道路上通行的惟一办法。

面对中国带来的震撼,无论外人如何评说,我们都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信,不骄不躁,韬光养晦,继续保持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尊,不受外界无端干扰,无论是“捧杀论”还是“消极悲观论”,都只是一叶障目,要勇于直面现实中的难题和困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继续保持充沛旺盛的发展加速度。第三,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断反思自身文化优势和发展规律,寻找符合中国客观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保持团结创新的建设性视角。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将属于中国的震撼与辉煌继续下去——而处于新时代发展关键期的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了呢?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震撼》读后感

首先感谢郭伶俐老师为我们推荐并使我们有机会读到这本书。我个人习惯在看一本书之前先了解作者,作者张维为先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曾经做过邓小平的翻译,现在是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他长期生活在外国,游历了100多个国家,接触到过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了解多数国家的生活及发展状况。《中国震撼》仅二百多页,没有想象中的艰涩难懂,恰恰相反,这本书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一本介绍中国崛起,中国崛起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看待西方的民主及价值观的。除引言、结语部分外,全书共有八章内容,在我看来,可进一步划分为三大主题:

主题一: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点可能我们感受不深。数字是真实的,2010年,我国的GDP超越了日本,也许有人说,我们的人均还在世界排名的多少名之后,这也是事实。但我国的GDP在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高速增长,这也是事实。就城市对比,我们的上海超过了纽约,我们的基础设施,其新、其建设速度之快,也是世所罕见的。现在,我们已经有许多在世界上引以自豪的建设,比如高铁、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等。任何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都应该看到、肯定中国的巨大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正为全体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信心,给人民带来实际的利益并推动这个国家一如既往的发展。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众说纷纭,认为这是全球经济和政治权利的转移,甚至一些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还预测,少则十年多则二十年,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超过美国。

本书开篇第一章题为“不再误读自己”,站在中国人的角度,作者认为无论“谦虚谨慎也好,韬光养晦也好,关键是要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对中国今天真正的经济规模要心中有数”。一方面,应当充分肯定我们在维持和平环境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纵观世界历史,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这与西方崛起的动荡与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新中国的发展更是在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进行现代化建设,并且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所有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难题,因此中国的成功和发展模式非同寻常,对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义。另一方面,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比如城乡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贫富分化问题等等,但也要客观认识这些问题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发展中的必然衍生品,不能因此就否定已有的发展成就。第三,作者最后提示中国人应既不因外界的乐观预测而得意忘形,又不因为当前的迅速发展而忘乎所以,提前在软、硬实力上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主题二:关于“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有人说,中国腐败问题这么严重,怎么能崛起?在谈论这个问题时,作者讲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情况后,又以亲身的经历写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无论从研究腐败问题最权威的国际组织‘透明国际’的历年报告来看,还是从我自己的实地观察来看,与中国可比较的发展中国家腐败程度都高于中国,尽管这些国家都采用了西方政治制度,如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又比如,有人说,中国的房价那么贵,大学毕业生根本买不

起房子,甚至连婚房都没有,这能算国家崛起吗?他写道:“坦率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达到这种水平。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即中国模式)而崛起的,今后也会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并深刻地影响世界的未来”。——摘自《中国震撼》,第59页。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本书的副标题,也是全书的重点理论建构。

“民族国家”指的是一些具有共同特性(如语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等)的人民组成的国家。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民族国家”尚在形成中,转而提出了 “文明国家”概念,由此强调中国从“文明国家”变成“民族国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然而作者在参考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当今中国已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既有古老文明的特质,又具备了现代国家的品质。作者又建构了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简称“四超”、“四特”: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

中国模式可以概括为邓小平提出的:不要照搬西方的做法;不要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不要丢掉自己制度的优越性。在作者看来,中国模式主要有八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简言之,中国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回归实践理性,回归中国人慎思明辨、兼收并蓄、和谐中道、综合创新的传统。

在作者看来,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随着金融海啸暴露出西方制度的弊病,以中国理念为代表的“后西方话语”时代已经开启。中国成功崛起背后有八个重要理念值得重视: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政府是必要的善、良政善治、得民心者的天下与选贤任能、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主题三:西方模式的困境

“世界根本不存在其他文化必须一致照搬的民主模式,世界各国都应该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民主模式,也就是说民主模式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元化的,世界的政治发展也不可能是一种单线的西方民主模式。”——摘自《中国震撼》,第231页。

西方模式不只是应用于西方世界,书中所提及的印度、东欧、东亚三地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随着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发展而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选择了西方的发展模式,但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出现了因西方模式而产生的困境。

印度独立后在政治上实行了西方民主制度,经济上先实行官僚控制的计划经济和公平优先于效率的政策,后逐步鼓励私营企业发展,大力吸引外资。然而,若干年过去后,印度仍旧存有大片的贫民窟,仍保持着落后的种姓制度。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民主品质“散、软、短、泛、粹”,即有民主而无集中,政府无力整合不同利益诉求,国家一盘散沙;政府实施计划能力不足,法治进程效率低下;政府仅考虑短期问题,不为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谋划;党阀之争导致讨论问题泛政治化倾向严重,很难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为了扩大竞选票源,政客们往往宣扬民粹主义,引发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等不稳定因素。

作为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剧变产生了“两个激进”,即政治上激进转型,由原来的共产党体制迅速转变为西方式的多党制,经济上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由原来的计

划经济迅速地转向私有化、市场化。结果政治激进带来的是政治参与突然爆炸和持续混乱,“休克疗法”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增多。现今,东欧经济竞争力仍普遍疲软,政治上虽有宪政的架子,但没有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批私自私立的政客争权夺利,导致百姓对政府普遍失望。

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大都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儒教文明圈”之列,先后都采用了西方多元民主制度,但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其民主政体的品质普遍不佳,都遇到了非西方社会采用西方政治制度后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社会分裂、贪污盛行、经济滑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司法独立和法治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公民文化”严重不足。事实上,在民主建设上,应当结合自身文化传统,进行趋利避害的制度创新,而不是一味改造自己的文化以适应西方文化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政治制度。在这一点上,对于任何一个非西方世界国家都是发展道路上通行的惟一办法。

面对中国带来的震撼,无论外人如何评说,我们都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信,不骄不躁,韬光养晦,继续保持难得的和平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尊,不受外界无端干扰,无论是“捧杀论”还是“消极悲观论”,都只是一叶障目,要勇于直面现实中的难题和困难,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继续保持充沛旺盛的发展加速度。第三,我们应当继续保持大国自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断反思自身文化优势和发展规律,寻找符合中国客观情况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继续保持团结创新的建设性视角。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将属于中国的震撼与辉煌继续下去——而处于新时代发展关键期的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了呢?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相关内容

  • 中国即世界--[中国震撼]读后感
  • [中国即世界--<中国震撼>读后感]中国即世界--<中国震撼>读后感 作者:陈劲松 中国近30年发展创造的经济奇迹,是非常伟大的,中国即世界--<中国震撼>读后感.中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结中国模式离不开房地产,进行中外对比也离不开房地产. 中国人 ...

  • 中华星读后感
  • 读"三字经"给我的启示 盱眙县桂五中学 初一三班:龚佩云 指导教师:苗哉运 <三字经>是一部传世的 启蒙读物,里面讲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令人折服的道理.它读起来琅琅上口,押韵合辙, 就像一首动听的歌. 有一天,我随手翻开<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一页,几行&l ...

  • 圆明园读后感
  • 今天,我学了<圆明园>这篇课文我感受到无比愤怒和无限的 惋惜! 圆明园是专供皇帝,后妃游乐,他为变变花样,换换口味,偶尔也想上街逛逛,到农村看看,就在园内造了"买卖街","山乡村野",买卖街并真没有真正的居民,而是皇宫里的人扮演的,"山乡 ...

  •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 建川博物馆观后感 2012年5月11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加了团委组织的2012年5•4青年节活动,并有幸参观到著名的建川博物馆,我感到意义非凡. 怀着一种平常的心情进去参观,带着崇敬的心情出来.在这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庄严的党旗下,向共产党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 ...

  • [抗战英雄]读后感
  • 今天,冯老师借我一本书,叫<抗战英雄>.本就对抗战很感兴趣的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致,回到家一口气就读完了它. 合上书,闭上眼,我还深深地被这本书震撼着.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又一位的抗战英雄.有誓死不屈的抗联八女:有民族英魂杨靖宇:有大爱无疆的白求恩:有狼牙山巅五壮士:有江南女侠林心平,有以笔为 ...

  • 观后感集结号
  • <集结号>读后感 今天早上毛概课,老师播放了<集结号>给我们看,短短的两个小时,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影片一开始就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向观众展现了血肉横飞的真实战争场 面,一种震撼.悲壮的气氛扑面而来.我在家也经常看这一类的战争片,如<小兵张嘎>等.说实话 ...

  • 东京审判读后感
  • 东京审判读后感 共有范文三篇 范文一: <东京审判>--国人必看.为什么?冲着它的名字,想着它的内容,就足以让我.让很多国人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愤恨和爱国的冲动.就在前半个小时,我还在电影院里默默的体会着这部电影.现在,在刚回到家的第一时间,我没有做任何事,只是打开电脑,开始记录我的感受和思 ...

  • 黄河绝恋观后感
  • 黄河绝恋观后感 20**年*月**日晚上,在党支部的组织和带领下,我们观看了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黄河绝恋.如果说硝烟纷飞的战争巨片给我视觉上的震撼,那么这部优秀的抗战题材的影片的震撼绝对来自观看者的心灵.这部电影的背景是抗日抗争时期,以参战的外国人欧文老年回到中国后的回忆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抗日战 ...

  • 报任安书读后感
  • 读罢<报任安书>,我被司马迁的精神和意志所震撼,总想了解他是如何写出这样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文章.字里行间的愤懑,不满与痛苦,从何而来? 司马迁因为李陵上谏辩护而使汉武帝勃然大怒,面对自杀和遭官刑的两难选择,他也曾犹豫,也曾彷徨,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