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刘备

院系:人文 09汉语言文学

学号:092021033

姓名:周玲

我心目中的刘备

——读《三国演义》

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流放途中的李白行至巫山,喜获赦免,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驰而下,期间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极其夸张地表达出了他的归心似箭,而流放途中喜遇获赦,想必是愉悦万分,在归途中他也没有忘了运用轻快的节奏,勾勒出一叶轻舟穿行在两岸三峡间的画面,此等心境,衬之疾船快水,是何等的快意啊。我不知道,诗仙太白泛舟湍急的江面时,可曾昂头回望过那长江北岸的白帝城,一泻千里的长江,见证了多少南北分立,裂土称雄追逐天下的场景。他是否还记得,在这里,汉昭烈刘备刘玄德遭遇了一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后,失意,苦闷,郁郁寡欢,最终托孤永安,成就一曲鱼水君臣的千古美谈。同他的轻快相比,白帝城仿佛笼罩了一层沉郁的气氛久久不能消逝……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宏,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陈寿的刘备的评价可谓不低,更用了折而不挠突显了先主奋战一生,百折不挠死中求生的传奇。然而,白帝托孤的刘备,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追逐山河主宰,矢志重塑汉室荣光的刘备了,此时的他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桃花肆意凋零,而故人早已不在。夺占西川,庞统中流矢身亡,进位汉中逼退曹操,孝直早逝,而老当益壮登锋陷阵,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的蜀汉后将军,黄忠亦在这一战中耗尽了精神,病亡。及至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擒杀关羽,张飞又身死小人之手,再到最后的夷陵之战,虽然他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起兵伐吴誓为关羽报仇,长驱直入连破吴军,最终败在了白面书生的陆

逊手中。至此,该做的都做了,千秋霸业一去不复返,不是不愿,而是天不假矣…临终前,他把军国大事一并托付于丞相,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刘禅,他则流露出了太多的牵挂,“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对于自己的生死,看的很坦然,戎马一生,唯独没有更多的时日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父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他一生的感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勉之勉之,他不指望刘禅能够继承遗志克复中原,只是愿他能践行自己的准则,以仁德立足于这个乱世,便已足够了。这是一个父亲最后的心愿,很平淡,真挚,而又那么美好。

“欲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出自鲁迅先生的名言如今被许多人引用来证明刘备虚伪,诸葛之能言过其实,无论是从能力还是品质方面总会有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般地进行贬损,抹黑,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了。对此,我无心多费唇舌去进行些无意义的辩驳,刘备,这位从织席贩履到鼎足而立跻身汉末三雄的汉昭烈帝,他传奇般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刻画描写极为深刻以至于千百年来给读者们造成了一种固定的形象意识,卧龙诸葛亮足智多谋算无遗策,武圣关羽忠义无双,魏武帝曹操奸猾狡诈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樯橹间灰飞烟灭的美周郎赤壁一战千古留名却心胸狭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等等,然而对于刘备,读过小说后大多数人给的评价似乎对其能力并不认可,一哭二赖三义气,言而无信,伪君子,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小说中刘备貌似就是一个只会哭鼻子,跑路,虚伪懦弱无能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三分虚七分实,罗大师创作的原型是陈寿的三国志,我好奇地翻开了三国志先主传,仔细地搜索着关于刘备的史料,合上书本。我得出了自己的结

论,演义中的刘备,是罗贯中心目中仁君的典范,小说里的刘备是仁,而三国志中的先主,胸怀大志,性格刚烈坚韧折而不挠,重情重义知人善任,能在乱世成就一番霸业,岂非英雄乎?

年轻的刘备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小说之中写到他征讨黄巾数有战功,却只被封了个小小的安喜尉,贪得无厌地督邮想从他那捞取好处不成,便强逼县吏陷害他,结果被脾气火爆的张飞绑在树上一顿好抽,连折柳条数十支。这一段并非罗贯中无中生有杜撰,其出处先主传的记载是“督邮以公事到县令,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罗贯中将此次事件的主角由刘备换到了张飞身上,可能是觉得此等行为由莽撞的张飞做出更为合理吧,仔细看来,也挺好笑的。而仅仅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们面对刘备此番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许也会感到诧异吧。

早期的刘备,小说中总是说他屡战屡败,初期本身实力弱小是一个方面,强敌环绕,特别是生命中的宿敌曹操的“特别照顾”也造成了他时常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局面(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在徐州的时候,广陵太守陈登对刘备的评价是“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而辛弃疾在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写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故事讲的刘备依附刘表在荆州期间,许汜跑去找他抱怨,说陈登太冷淡,自个睡大床上,让他睡下床。刘备很欣赏陈登的才华,若文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在他眼里,像陈元龙这样的人才当世是找不到了。对许汜,他很不客气地说:“许先生你被誉为国士,如今天下大乱,你不问国事,满脑子想着求田问舍,陈登只是让你睡了下床,换做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可见他是很看不起许汜那类徒有虚名而不忧国思民的名士了。争夺天下也好,匡扶汉室也罢,你可以看到他的野心,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英雄之志。

仁,是刘备极有争议的一个方面,伪君子,假仁假义,不少人都会持鄙夷的态度来看待刘备。不得不说,罗大师就是太想塑造出一个为人民爱的的仁君了,对于刘备所着笔墨太过浓重,以至于似伪了。三国演义的第十一回讲到刘备刚刚解救了被黄巾贼管亥围困的北海孔融,马上又回身去救被曹操为报父仇而起兵猛攻的徐州陶谦,自己兵力不够,又向昔日的同学公孙瓒借兵两千和赵云不顾劳累直奔徐州。三国志中当刘备看到孔融的求救信后,惊呼:“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可见连他自己都知道同其他强大的诸侯势力相比,自己根本算不得什么,其惊异的程度从这句话中完全看出来。而徐州被围,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哪个实力不远远强过小小的平原令刘备,当陶谦看到刘备亲身犯险,为了徐州百姓不惜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让徐州一举会发生,也是合情合理了。后来刘表病亡,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弃新野而走,三国志记载到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千两,日行十余里。有部下认为这太危险。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这个时候说出了他的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关于这句话,教授易中天把他理解为以人为资本,并且在后面的讲述中也不忘加上后来曹军追杀,刘备落荒而逃,也不管什么以人为本了。这么一看刘备的“仁”在他眼里就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有些戏谑的意味在里面。

以人为资本,教授说的没错,在那个时代,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农商军政哪一样都少不了人。汉中大战曹操虽然被逼退,但是他走的时候也没忘了将汉中的人口迁移,那么我是否也可以说曹操大人也是“以人为本”呢?我不知道教授想没想过,新野百姓为何会选择追随刘备?

曹操屠徐州,徐州百姓记住了曹孟德的所作所为,孙权屠江夏,也丧失了荆州士民的民心,乱世中的百姓是苦难深重的,但同时他们也在坚韧的活着,给他们施加的

痛苦记忆不会被遗忘,哪怕你再强大也不会被原谅,而对他们好的,即使目前实力弱小,微不足道,一点点的信任希望都会逐渐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民心所向得天下正是这么个道理。刘备在任平原令的时候,郡民刘平素来瞧不起他,觉得受他的管辖是耻辱,派了刺客刺杀他,刺客居然不忍心下手,向他说明原因后便走了。这个故事也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刘备的得人心,绝不是口头上讲讲仁义道德那么简单的,他的以人为本,有把人民作为资本的含义在里面,但是在我看来,以人为本的本,更大程度上说的是以人为根本,而不是狭隘的资本,百姓哪里都可以跑,干吗不奔曹操,不投刘琮,不往孙权?可见一斑。诚然,处于乱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刘备必须要有他的城府和心计以便立足,但是仁义道德这些抽象的东西却可以通过很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得到表现和证明,仁义也要看对象,盲目地仁义只会造成宋襄公傻瓜式的悲剧,曹操败袁绍,杀降卒,因为粮食不够;关羽水淹七军,投降的魏国士兵还打捞上来送往后方,前线吃紧,粮草不济,数次催促糜芳运送,对比这些,总能看出什么。希望某些名家教授不要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人物翻案而选择性无视,有失公正,也不合身份和责任。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单骑救主的故事脍炙人口,刘备也为这没少挨骂,要怪也只能怪罗大师了,因为备叔压根没摔过孩子,赵云传里只写了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罗贯中玩的太过了,摔孩子一写刘备真是躺着也中枪了。现在来说说他的情义了。要凸显君臣之间相互信任情义深厚,如鱼得水再恰当不过。不过我要说的是法正和黄权。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大战的时候,久攻不下敌人的营寨,一怒之下亲冒矢石猛烈攻打,部下劝他退下他却死战不退,法正就冲到他面前为他抵挡箭矢,刘备大呼孝直避

箭,法正就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

镇北将军黄权在刘备兵败夷陵的时候被吴军包围,于是他不投降吴国转而投了魏国,魏文帝曹丕很欣赏他的才华,并对他说,听说蜀主因为你的叛国已经将你的家属斩杀殆尽,而黄权表现的很平淡,他说刘备绝不会那么做的。在蜀国,有大臣就指出黄权降魏,家人应该问罪。刘备只是说,夷陵兵败责任在我,黄权无过,并且善待他的家人。黄权是最早劝谏刘璋不要接纳刘备的西川将领,后来刘备攻陷成都时下令伤黄权者斩,并亲自到他府中去请他。夷陵之战黄权就曾提出让自己率军做前锋试探敌军,顺长江直下易进难退,如果被切断归路就危险了,这时良言,而当时刘备正在气头上没听进去。

君臣之间相互猜忌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而刘备,作为一个雄主,很多的选择都有他的无奈,但是透过这些,我看到了昭烈帝的真性情,他不是个只会吃了败仗就逃跑的无能懦弱之辈,为了法正的安危可以从发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从而应对不利的局面,从长计议。黄权降魏,自己却保持中清醒反思过失,主动承担责任,可见他的情义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收买人心,虚伪。乱世需要权谋,但掩盖不了刘备真实的一面。曹操因为风流宛城害死长子和大将典韦,大哭,赤壁兵败又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之哭,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毛宗岗父子的品评却也精辟,魏武昭烈,对比一番,刘备的情义不是应该得到肯定吗。夷陵之战,是为了夺回荆州,这是战略,为了关羽,这是情义,演义里桃园三结义,正史上关张二人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魏国刘晔曾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连敌国的名臣都认定了他们之间的情义,演义里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为了义薄云天,正

史上虽然没有那么精彩,但是关羽斩杀颜良后,在击杀文丑一战后就离开了曹操追寻刘备,老板还是没能得到云长的心啊。

夷陵之战是蜀汉永远的痛,漫天红光粉碎了昭烈帝刘备曾经的梦,作为后人,我们惋惜,刘备为何要去打这以仗?战略,形式,讨论这些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朕不能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河山又何足为贵!”我相信这句发自刘备的肺腑,那一刻国仇家恨,江山兄弟交结在他的内心,最终,他还是做出了抉择„„

白帝城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刘备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个月,在这生命走向终结的十个月里,他做了一些事,阻击东吴的追兵,修好吴蜀关系;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召丞相亮于成都至永安,白帝托孤,并嘱咐他从简办理丧事。白帝城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又是那样的迷人。在白帝城,戎马一生的刘备迎来了相对清闲的时日,抛却争斗功名,他产生了对家人的思念,心中也涌起了对跟随他转战南北而早逝的妻妾的愧意和内疚。章武二年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并迁葬于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也是刘备为人所诟病的一句名言,重兄弟之谊而无夫妻之情,但是在白帝城身心完全放松的时光里,远离征战,不问功名,刘备回想起了甘夫人的贤德和悲苦不幸的命运,思绪万千,笃义垂恩,追谥为皇思夫人,使之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分,皇思二字,也能反映出刘备的心境吧。迁葬尚未完成,刘备就已经去世了,诸葛亮上表,经后主同意,甘夫人谥曰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于成都惠陵。史书中没有关于刘备儿女情长的描写,仿佛他对家人薄情寡义,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所为,让我看到了英雄暮年,内心深处的绵绵亲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国家大事已经委托了丞相诸葛亮,自己一生折而不挠,从织席贩履到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对于自己

的孩子,更多的是亏欠和牵挂。生于乱世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自己坚持着仁德和大义走完了一生,刘禅,蜀国将来皇帝,能留给他什么呢?他一直教导他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希望他可以践行自己的准则,立足于乱世,而两个勉之勉之,亦体现了他殷切的希望和深沉的父爱„„

最后,不得不说,罗贯中大师的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了太深远的影响,演义中的刘备,三国志中的先主,虽说不是截然不同的形象,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偏差,加上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刘备,多多少少也为世人所误解,我无须去辩驳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要说的是,三国演义讲的不仅仅是那些权谋斗争,名将贤臣,雄才霸主,看三国也是可以看出里面的精神,刘备的坚韧,仁义,曹操的乐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肃的大度维护大局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没有什么完美的英雄,但是他们的精神我们却可以学习。易中天喜欢标榜站在人心,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我只能说,人心和人性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洞穿的,既然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的话,那我心中的刘备,就是一个挺有人情味坚持准则重情义的的仁君了。

院系:人文 09汉语言文学

学号:092021033

姓名:周玲

我心目中的刘备

——读《三国演义》

公元759年,唐乾元二年,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流放途中的李白行至巫山,喜获赦免,重获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驰而下,期间留下了千古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极其夸张地表达出了他的归心似箭,而流放途中喜遇获赦,想必是愉悦万分,在归途中他也没有忘了运用轻快的节奏,勾勒出一叶轻舟穿行在两岸三峡间的画面,此等心境,衬之疾船快水,是何等的快意啊。我不知道,诗仙太白泛舟湍急的江面时,可曾昂头回望过那长江北岸的白帝城,一泻千里的长江,见证了多少南北分立,裂土称雄追逐天下的场景。他是否还记得,在这里,汉昭烈刘备刘玄德遭遇了一生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后,失意,苦闷,郁郁寡欢,最终托孤永安,成就一曲鱼水君臣的千古美谈。同他的轻快相比,白帝城仿佛笼罩了一层沉郁的气氛久久不能消逝……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宏,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陈寿的刘备的评价可谓不低,更用了折而不挠突显了先主奋战一生,百折不挠死中求生的传奇。然而,白帝托孤的刘备,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追逐山河主宰,矢志重塑汉室荣光的刘备了,此时的他已经到了花甲之年,桃花肆意凋零,而故人早已不在。夺占西川,庞统中流矢身亡,进位汉中逼退曹操,孝直早逝,而老当益壮登锋陷阵,斩杀魏国名将夏侯渊的蜀汉后将军,黄忠亦在这一战中耗尽了精神,病亡。及至孙权背信弃义,偷袭荆州擒杀关羽,张飞又身死小人之手,再到最后的夷陵之战,虽然他不顾丞相诸葛亮的反对,起兵伐吴誓为关羽报仇,长驱直入连破吴军,最终败在了白面书生的陆

逊手中。至此,该做的都做了,千秋霸业一去不复返,不是不愿,而是天不假矣…临终前,他把军国大事一并托付于丞相,对于自己的继承人,刘禅,他则流露出了太多的牵挂,“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对于自己的生死,看的很坦然,戎马一生,唯独没有更多的时日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对于一个父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他一生的感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勉之勉之,他不指望刘禅能够继承遗志克复中原,只是愿他能践行自己的准则,以仁德立足于这个乱世,便已足够了。这是一个父亲最后的心愿,很平淡,真挚,而又那么美好。

“欲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句出自鲁迅先生的名言如今被许多人引用来证明刘备虚伪,诸葛之能言过其实,无论是从能力还是品质方面总会有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般地进行贬损,抹黑,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潮流了。对此,我无心多费唇舌去进行些无意义的辩驳,刘备,这位从织席贩履到鼎足而立跻身汉末三雄的汉昭烈帝,他传奇般的一生究竟是怎样的呢?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刻画描写极为深刻以至于千百年来给读者们造成了一种固定的形象意识,卧龙诸葛亮足智多谋算无遗策,武圣关羽忠义无双,魏武帝曹操奸猾狡诈被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而樯橹间灰飞烟灭的美周郎赤壁一战千古留名却心胸狭隘,悲叹“既生瑜何生亮”等等,然而对于刘备,读过小说后大多数人给的评价似乎对其能力并不认可,一哭二赖三义气,言而无信,伪君子,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小说中刘备貌似就是一个只会哭鼻子,跑路,虚伪懦弱无能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特点是三分虚七分实,罗大师创作的原型是陈寿的三国志,我好奇地翻开了三国志先主传,仔细地搜索着关于刘备的史料,合上书本。我得出了自己的结

论,演义中的刘备,是罗贯中心目中仁君的典范,小说里的刘备是仁,而三国志中的先主,胸怀大志,性格刚烈坚韧折而不挠,重情重义知人善任,能在乱世成就一番霸业,岂非英雄乎?

年轻的刘备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小说之中写到他征讨黄巾数有战功,却只被封了个小小的安喜尉,贪得无厌地督邮想从他那捞取好处不成,便强逼县吏陷害他,结果被脾气火爆的张飞绑在树上一顿好抽,连折柳条数十支。这一段并非罗贯中无中生有杜撰,其出处先主传的记载是“督邮以公事到县令,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罗贯中将此次事件的主角由刘备换到了张飞身上,可能是觉得此等行为由莽撞的张飞做出更为合理吧,仔细看来,也挺好笑的。而仅仅看过三国演义的读者们面对刘备此番不为人知的一面,或许也会感到诧异吧。

早期的刘备,小说中总是说他屡战屡败,初期本身实力弱小是一个方面,强敌环绕,特别是生命中的宿敌曹操的“特别照顾”也造成了他时常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局面(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在徐州的时候,广陵太守陈登对刘备的评价是“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而辛弃疾在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写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故事讲的刘备依附刘表在荆州期间,许汜跑去找他抱怨,说陈登太冷淡,自个睡大床上,让他睡下床。刘备很欣赏陈登的才华,若文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在他眼里,像陈元龙这样的人才当世是找不到了。对许汜,他很不客气地说:“许先生你被誉为国士,如今天下大乱,你不问国事,满脑子想着求田问舍,陈登只是让你睡了下床,换做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可见他是很看不起许汜那类徒有虚名而不忧国思民的名士了。争夺天下也好,匡扶汉室也罢,你可以看到他的野心,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英雄之志。

仁,是刘备极有争议的一个方面,伪君子,假仁假义,不少人都会持鄙夷的态度来看待刘备。不得不说,罗大师就是太想塑造出一个为人民爱的的仁君了,对于刘备所着笔墨太过浓重,以至于似伪了。三国演义的第十一回讲到刘备刚刚解救了被黄巾贼管亥围困的北海孔融,马上又回身去救被曹操为报父仇而起兵猛攻的徐州陶谦,自己兵力不够,又向昔日的同学公孙瓒借兵两千和赵云不顾劳累直奔徐州。三国志中当刘备看到孔融的求救信后,惊呼:“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可见连他自己都知道同其他强大的诸侯势力相比,自己根本算不得什么,其惊异的程度从这句话中完全看出来。而徐州被围,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哪个实力不远远强过小小的平原令刘备,当陶谦看到刘备亲身犯险,为了徐州百姓不惜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让徐州一举会发生,也是合情合理了。后来刘表病亡,曹操大军南下,刘备弃新野而走,三国志记载到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千两,日行十余里。有部下认为这太危险。提出了自己的忧虑:“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刘备这个时候说出了他的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关于这句话,教授易中天把他理解为以人为资本,并且在后面的讲述中也不忘加上后来曹军追杀,刘备落荒而逃,也不管什么以人为本了。这么一看刘备的“仁”在他眼里就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有些戏谑的意味在里面。

以人为资本,教授说的没错,在那个时代,人口是最宝贵的资源,农商军政哪一样都少不了人。汉中大战曹操虽然被逼退,但是他走的时候也没忘了将汉中的人口迁移,那么我是否也可以说曹操大人也是“以人为本”呢?我不知道教授想没想过,新野百姓为何会选择追随刘备?

曹操屠徐州,徐州百姓记住了曹孟德的所作所为,孙权屠江夏,也丧失了荆州士民的民心,乱世中的百姓是苦难深重的,但同时他们也在坚韧的活着,给他们施加的

痛苦记忆不会被遗忘,哪怕你再强大也不会被原谅,而对他们好的,即使目前实力弱小,微不足道,一点点的信任希望都会逐渐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民心所向得天下正是这么个道理。刘备在任平原令的时候,郡民刘平素来瞧不起他,觉得受他的管辖是耻辱,派了刺客刺杀他,刺客居然不忍心下手,向他说明原因后便走了。这个故事也记载在三国志先主传里面,刘备的得人心,绝不是口头上讲讲仁义道德那么简单的,他的以人为本,有把人民作为资本的含义在里面,但是在我看来,以人为本的本,更大程度上说的是以人为根本,而不是狭隘的资本,百姓哪里都可以跑,干吗不奔曹操,不投刘琮,不往孙权?可见一斑。诚然,处于乱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刘备必须要有他的城府和心计以便立足,但是仁义道德这些抽象的东西却可以通过很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得到表现和证明,仁义也要看对象,盲目地仁义只会造成宋襄公傻瓜式的悲剧,曹操败袁绍,杀降卒,因为粮食不够;关羽水淹七军,投降的魏国士兵还打捞上来送往后方,前线吃紧,粮草不济,数次催促糜芳运送,对比这些,总能看出什么。希望某些名家教授不要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人物翻案而选择性无视,有失公正,也不合身份和责任。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单骑救主的故事脍炙人口,刘备也为这没少挨骂,要怪也只能怪罗大师了,因为备叔压根没摔过孩子,赵云传里只写了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罗贯中玩的太过了,摔孩子一写刘备真是躺着也中枪了。现在来说说他的情义了。要凸显君臣之间相互信任情义深厚,如鱼得水再恰当不过。不过我要说的是法正和黄权。

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大战的时候,久攻不下敌人的营寨,一怒之下亲冒矢石猛烈攻打,部下劝他退下他却死战不退,法正就冲到他面前为他抵挡箭矢,刘备大呼孝直避

箭,法正就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得说,孝直,我和你一起走,于是撤退了。

镇北将军黄权在刘备兵败夷陵的时候被吴军包围,于是他不投降吴国转而投了魏国,魏文帝曹丕很欣赏他的才华,并对他说,听说蜀主因为你的叛国已经将你的家属斩杀殆尽,而黄权表现的很平淡,他说刘备绝不会那么做的。在蜀国,有大臣就指出黄权降魏,家人应该问罪。刘备只是说,夷陵兵败责任在我,黄权无过,并且善待他的家人。黄权是最早劝谏刘璋不要接纳刘备的西川将领,后来刘备攻陷成都时下令伤黄权者斩,并亲自到他府中去请他。夷陵之战黄权就曾提出让自己率军做前锋试探敌军,顺长江直下易进难退,如果被切断归路就危险了,这时良言,而当时刘备正在气头上没听进去。

君臣之间相互猜忌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而刘备,作为一个雄主,很多的选择都有他的无奈,但是透过这些,我看到了昭烈帝的真性情,他不是个只会吃了败仗就逃跑的无能懦弱之辈,为了法正的安危可以从发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从而应对不利的局面,从长计议。黄权降魏,自己却保持中清醒反思过失,主动承担责任,可见他的情义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收买人心,虚伪。乱世需要权谋,但掩盖不了刘备真实的一面。曹操因为风流宛城害死长子和大将典韦,大哭,赤壁兵败又哭郭嘉,哭典韦之哭,是为了感动众将士;哭郭嘉之哭,是为了羞愧众谋士。“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打”,毛宗岗父子的品评却也精辟,魏武昭烈,对比一番,刘备的情义不是应该得到肯定吗。夷陵之战,是为了夺回荆州,这是战略,为了关羽,这是情义,演义里桃园三结义,正史上关张二人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魏国刘晔曾说:“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连敌国的名臣都认定了他们之间的情义,演义里关公过五关斩六将为了义薄云天,正

史上虽然没有那么精彩,但是关羽斩杀颜良后,在击杀文丑一战后就离开了曹操追寻刘备,老板还是没能得到云长的心啊。

夷陵之战是蜀汉永远的痛,漫天红光粉碎了昭烈帝刘备曾经的梦,作为后人,我们惋惜,刘备为何要去打这以仗?战略,形式,讨论这些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朕不能为兄弟报仇,虽有万里河山又何足为贵!”我相信这句发自刘备的肺腑,那一刻国仇家恨,江山兄弟交结在他的内心,最终,他还是做出了抉择„„

白帝城一直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刘备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十个月,在这生命走向终结的十个月里,他做了一些事,阻击东吴的追兵,修好吴蜀关系;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召丞相亮于成都至永安,白帝托孤,并嘱咐他从简办理丧事。白帝城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又是那样的迷人。在白帝城,戎马一生的刘备迎来了相对清闲的时日,抛却争斗功名,他产生了对家人的思念,心中也涌起了对跟随他转战南北而早逝的妻妾的愧意和内疚。章武二年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并迁葬于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也是刘备为人所诟病的一句名言,重兄弟之谊而无夫妻之情,但是在白帝城身心完全放松的时光里,远离征战,不问功名,刘备回想起了甘夫人的贤德和悲苦不幸的命运,思绪万千,笃义垂恩,追谥为皇思夫人,使之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分,皇思二字,也能反映出刘备的心境吧。迁葬尚未完成,刘备就已经去世了,诸葛亮上表,经后主同意,甘夫人谥曰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于成都惠陵。史书中没有关于刘备儿女情长的描写,仿佛他对家人薄情寡义,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所为,让我看到了英雄暮年,内心深处的绵绵亲情。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国家大事已经委托了丞相诸葛亮,自己一生折而不挠,从织席贩履到三分天下成就霸业,而对于自己

的孩子,更多的是亏欠和牵挂。生于乱世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自己坚持着仁德和大义走完了一生,刘禅,蜀国将来皇帝,能留给他什么呢?他一直教导他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希望他可以践行自己的准则,立足于乱世,而两个勉之勉之,亦体现了他殷切的希望和深沉的父爱„„

最后,不得不说,罗贯中大师的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了太深远的影响,演义中的刘备,三国志中的先主,虽说不是截然不同的形象,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偏差,加上现代价值观的影响,刘备,多多少少也为世人所误解,我无须去辩驳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要说的是,三国演义讲的不仅仅是那些权谋斗争,名将贤臣,雄才霸主,看三国也是可以看出里面的精神,刘备的坚韧,仁义,曹操的乐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肃的大度维护大局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没有什么完美的英雄,但是他们的精神我们却可以学习。易中天喜欢标榜站在人心,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我只能说,人心和人性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洞穿的,既然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的话,那我心中的刘备,就是一个挺有人情味坚持准则重情义的的仁君了。


相关内容

  • 中国历史上历朝皇帝总结,细数小编心目中的皇帝,你喜欢哪位?
  • 中国朝代巧记(高中历史老师教的)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北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 小编已经把历史上的皇帝都做了介绍,今天我们一起做一个总结,小编在每个朝代选出一名自己心中的称意的皇帝,不知您是否满意?也可说出你心中的皇帝! 一.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由战 ...

  • 谁才是刘备心中的第一军师?
  • 对于诸葛亮历来争论不休,网络上学术界不绝于耳.大体上都讲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高,演义中也好,历史上也罢,与他的评价相比,相去甚远. 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作为军事,谁才是刘备心目中的第一呢? 讲诸葛亮军事才能不高,那首先得确定一个衡量一个人军事才能的标准. 笔者认为,一个人军事才能的高低,得从如下几个因 ...

  • 六下语文练习3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 六下语文练习3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资料 他,拥有一颗心,叫做"智".记得他功盖分三国,名成八阵图.在那个慌乱的时代,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本只愿做一个无人知晓的耕夫,但终于在刘备的劝说下同意了.后来,他协助刘备夺天下,为蜀国打下充满智慧的基础.一&qu ...

  • 曹操戎马一生最赏识的谋士是谁
  • 曹操戎马一生最赏识的谋士是谁? 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其中最为倚重的谋士有五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 这五位谋士,堪称曹操的左膀右臂,是助曹操统一北方的股肱之臣.虽然这五位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但五个指头也能分出长短高低,在曹操的心目中,这五人虽然都是难得的人才,但要说曹操心目中的NO1,非 ...

  • 古隆中导游词
  • 古隆中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 ...

  •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重点版)
  • <君子之风>(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的文献如<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及.它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者,当时并无明显的人格特征.孔子借用了这一称谓,并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成为儒家培养人才的规范标准,成为儒家的理想人格. 在<论语> ...

  • 从历史到小说看周瑜形象
  • 从历史到小说看周瑜形象 摘 要:东吴大都督周瑜是一个从历史到小说颇具争议的形象.周瑜这个在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英雄,当被写进历史小说时,却反主为宾,成为一个陪衬性的人物,这似乎是一个不幸.但我们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我觉得在文学领域内,历史小说中的周瑜所起的这种映衬作用,并不亚于历史上的周瑜在赤壁之战 ...

  •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
  •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 ...

  • 三国人物评析
  • 三国人物评析: 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书中塑造的一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近乎神化了. 诸葛亮已成为智慧的象征. 借东风.三气周瑜.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了诸葛亮的学识和神机妙算. 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