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与思考

改革与开放

2012年2月刊

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夏龙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0083

湖南长沙)

摘要:对于社会组织,我国形成了以双重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为此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改革创新。该文对各地政府创新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当前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公民社会目标的确立,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不再接收新的社会组织设立申请,其主管的社会组织也将逐步脱钩,并交由相关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

2.深圳:三个半步走战略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深圳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最前沿。为了改变运行20多年的双重管理体制,深圳选择敏感系数低,风险较小领域的行业协会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社会组织直接由民政部门登记的管理体制。为此,深圳选择了三步走战略。2004年迈出了第一个半步:成立了行业协会服务署,统一行使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各行业协会的人,财,物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行业协会真正拥有独立的社团法人地位。当年,75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21名公职人员全部辞去在各行业协会,商会的职务,深圳的行业协会在全国最早实现了民间化[4];2006年深圳迈出了第二个半步:撤销了行业协会服务署,成立了民政局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统一履行登记,监管,规范,协调和服务等职能。如此一来,行业协会实现了由行业协会直接登记的管理体制,但当时的改革仅限于行业协会;2008年九月第三个半步:将无主管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的范围扩大,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实行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

一、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及其困境

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确立于1989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规定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在该种体制下,如果成立一家社会组织,创始人首先必须找到相对应的政府部门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到当地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门登记,同时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拥有广泛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1]。

双重管理体制是在整个社会发育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的,它在成立初期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保证了社会组织的质量和正确发展方向,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我国政治民主化改革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放宽对民间力量的管制,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从全球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社会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之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该种情况下,双重管理体制显得落后且不合时宜,其罪魁祸首就是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实际扮演了“二政府”的角色[2]。今日的双重管理体制,不仅饱受西方国家的批评,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提出了质疑,甚至惊呼“第三部门失灵”。

3.成都锦江区:登记备案双轨制

2009年12月初成都市出台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意见》,

锦江区先行一步,试验“孵化器模式”———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对暂不符合审批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尤其是重点培育的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区维权五类社会组织,只需在所在街道社区备案,即可享有开展“合法”活动的身份,通过活动“孵化”成长到符合条件后即可登记注册。同时,对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且主要在社区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只需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由街道办事处审核并备案即可。

二、各地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的探索

旧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取而代之。当前,许多地区针对改革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从改革的地域来看1.北京:首推“枢纽型”社会组织

2009年三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表示,将社会组织管理逐步

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大部分行政部门只行使行业指导职责,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分开,而授权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不断促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四月份,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正式认定首批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3]。根据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基本要求,今后,除少部分有特殊职能的部门外,大部分行政部门原则上

(二)从监管主体来看1.一元模式

所谓一元模式就是社会组织无需业务主管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关系,目前主要为广东地区所采用,故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广东模式”。如广东省在

2006年率先在全国取消了业务主管单位,统一由民政部门行使行

业协会的登记和管理职能。深圳在2008年迈出了第三个半步走之后,成为一元模式最典型的代表。该种模式对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改革最为彻底,因而能充分反映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志愿性。

2.新二元模式

这是一种过渡的模式,即政府部门不直接充当业务主管单位,而是通过边缘政府部门(如:工商联)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

-8-

改革与开放

2012年2月刊

关于我国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夏龙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0083

湖南长沙)

摘要:对于社会组织,我国形成了以双重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这种双重管理体制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为此一些地方政府进行了改革创新。该文对各地政府创新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比较,最后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其发展壮大有利于减轻政府的负担,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当前对社会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其严重地束缚了社会组织功能的发挥。随着中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现代化公民社会目标的确立,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不再接收新的社会组织设立申请,其主管的社会组织也将逐步脱钩,并交由相关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

2.深圳:三个半步走战略

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深圳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最前沿。为了改变运行20多年的双重管理体制,深圳选择敏感系数低,风险较小领域的行业协会作为突破口,逐步建立起社会组织直接由民政部门登记的管理体制。为此,深圳选择了三步走战略。2004年迈出了第一个半步:成立了行业协会服务署,统一行使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各行业协会的人,财,物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行业协会真正拥有独立的社团法人地位。当年,75个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21名公职人员全部辞去在各行业协会,商会的职务,深圳的行业协会在全国最早实现了民间化[4];2006年深圳迈出了第二个半步:撤销了行业协会服务署,成立了民政局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统一履行登记,监管,规范,协调和服务等职能。如此一来,行业协会实现了由行业协会直接登记的管理体制,但当时的改革仅限于行业协会;2008年九月第三个半步:将无主管直接在民政部门登记的范围扩大,对工商经济类、社会福利类、公益慈善类的社会组织实行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

一、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及其困境

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确立于1989年国务院颁发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其规定社会组织的成立和运行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管理。在该种体制下,如果成立一家社会组织,创始人首先必须找到相对应的政府部门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然后才能到当地的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门登记,同时业务主管单位对社会组织拥有广泛的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1]。

双重管理体制是在整个社会发育极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立的,它在成立初期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需要,保证了社会组织的质量和正确发展方向,但是,近年来国内外社会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我国政治民主化改革不断深化,迫切要求放宽对民间力量的管制,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从全球角度来看,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加速,我国社会组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在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之时,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该种情况下,双重管理体制显得落后且不合时宜,其罪魁祸首就是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实际扮演了“二政府”的角色[2]。今日的双重管理体制,不仅饱受西方国家的批评,国内学者也纷纷对其提出了质疑,甚至惊呼“第三部门失灵”。

3.成都锦江区:登记备案双轨制

2009年12月初成都市出台了《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意见》,

锦江区先行一步,试验“孵化器模式”———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对暂不符合审批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尤其是重点培育的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区维权五类社会组织,只需在所在街道社区备案,即可享有开展“合法”活动的身份,通过活动“孵化”成长到符合条件后即可登记注册。同时,对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且主要在社区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只需向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由街道办事处审核并备案即可。

二、各地改革双重管理体制的探索

旧的双重管理体制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取而代之。当前,许多地区针对改革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从改革的地域来看1.北京:首推“枢纽型”社会组织

2009年三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表示,将社会组织管理逐步

实现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大部分行政部门只行使行业指导职责,原则上不再作为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逐步实现社会组织在人,财,物等方面彻底分开,而授权人民团体等“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不断促进自我管理,自主发展。

四月份,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已经正式认定首批10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同性质,同类别,同领域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管理[3]。根据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的基本要求,今后,除少部分有特殊职能的部门外,大部分行政部门原则上

(二)从监管主体来看1.一元模式

所谓一元模式就是社会组织无需业务主管单位,直接向民政部门登记,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关系,目前主要为广东地区所采用,故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广东模式”。如广东省在

2006年率先在全国取消了业务主管单位,统一由民政部门行使行

业协会的登记和管理职能。深圳在2008年迈出了第三个半步走之后,成为一元模式最典型的代表。该种模式对现行的双重管理体制改革最为彻底,因而能充分反映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和志愿性。

2.新二元模式

这是一种过渡的模式,即政府部门不直接充当业务主管单位,而是通过边缘政府部门(如:工商联)作为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

-8-


相关内容

  •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问题的思考
  • 关于强化会计监督问题的思考 摘要:会计监督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其二是指对会计本身的监督.加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完善法制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建立适合国情的会计监督机制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会计:审计:会计监督 我曾在<中国证券报>看到一篇文 ...

  • 论文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 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摘要:会计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传统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要改变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现有的缺陷,就必需对会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本文就我国现行会计 ...

  • 14--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
  • 在新闻改革的30年中,中国新闻界有过三次学术大讨论.这三次大讨论并非由领导机构有 意识地组织,而是自发的,是在新闻改革的探索中.在新闻的实践中因遇到难以逾越的思想障碍 而必然产生的.三次大讨论,都是新旧思想的激烈碰撞,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系列的创新理 论,从而带来观念的革新,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新 ...

  • 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
  • 2002年11月 第6期(总第115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6.Nov.2002Gen.No.115 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 沈伟基 陈 涛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它的合理确定对于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向.力 .本文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提出货 ...

  • 试论行业协会双重管理体制的改革
  • 作者:叶劲松 理论与改革 2005年09期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央层面上,我国迄今尚未制订关于行业协会的单行法律法规, 政府对行业协会的监管工作,目前仍主要适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由于对行业协会发展问题的重视,一些政府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关于行业协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19 ...

  • 关于会计委派制的思考
  • 作为防治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增值,保证和提高国有企业会计信 息真实性的重要手段,会计委派制在全国已广泛试点并积极推广.本文认为会计委派制从监 督理论上看是缺少依据的,从日常监督的需要看是不必要的,从作用发挥上看是难以发挥预 想作用的,因此,它是不成功的设计. 一.会计委派制产生的背 ...

  • 制度化建设与社会工作发展--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 制度化建设与社会工作发展∗ --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邹学银 卢磊∗∗ (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北京 101601)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制度存在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 ...

  • 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 关于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的探讨 学生姓名:王永钊 学号:077F08133001 专业: 会计 摘要:会计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会计模式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会计管理体制.本文就我国现行会计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会计管理体制的三种创新模式及其评价,以及现代会 ...

  • 关于我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的思考
  • 摘 要 我国已建立的应急管理模式具有统一组织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等特点,但也存在权责不不够明晰等不足,完善我国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当务之急是发挥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主题作用,同时做好完善各地区和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强化各级地方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等工作. 关键词 应急管理 体制 现状 优化 在我国,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