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智力与创造力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掌握智力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

3.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一、智力及其理论

1.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存在颇多争议的概念,不同学者们对其各有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讲,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智力的理论

(1)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l904年提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不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有差异。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一般因素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2)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个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构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结构。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是: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l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操作意义分为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内容又可分为五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

为;产物有六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对智力结构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看法,同时考虑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但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困难,他把智力分为一百多个相互独立的因素,显得过于精细。此外,他否定一般智力存在的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4)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向传统偏向认知的智力理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存在着七种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提出就对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强调数理一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加德纳还指出,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应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符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兴趣爱好。

(5)三元智力理论

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而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却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当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执行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并系统地探讨了内部心理过程如何与文化因素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智力。但三元智力理论没有对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智力测验

1.常用的智力测验

(1)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①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其最初目的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被称为比纳一西蒙量表。l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发表了经过修订的比纳一一两蒙量表,并将其称为斯坦福一比纳餐表。该量表在1 937年、l 960年和l 972年进行多次修订,同时也被英、德、意等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并结合本同国情加以修订。我国吴天敏l982年修订的《中国比纳测验》共51题,适用于2—18岁的少年儿童。

智力测验结果最初是用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的,即儿童最高能通过几岁组的项目就表示他的智力年龄是几岁。为了便于不同年龄儿童智力的比较,有学者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这一概念被推孟改称智商(IQ)。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

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IQ作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当其比值为l00的时候,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②韦克斯勒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为三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定l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定6—16岁儿童的智力;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用以评定4—6岁半儿童的智力。

韦氏智力量表的重要特点是,它废除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保留了智商的概念。但韦氏量表中不是比率智商,而是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商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其计算公式为

离差智商IQ=loo+15Z(其中Z=(X一叉)/SD)

公式中的Z代表标准分,X代表被试测验得分,叉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2)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①美国陆军测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基斯和桑代克、推孟等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用测验招募和选拔士兵。但面对短时间内动员数百万兵员的任务,

采用个别实施的智力测验显然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在推孟的学生奥蒂斯编制的团体智力测验的基础上,产生了陆军甲种测验,后来又针对不识英文的或有阅读障碍的人编写了陆军乙种测验。从l917年9月到l919年1月,受测者总数达l70多万人。

陆军甲种测验由八个分测验组成,包括指使测验、算术测验、常识测验、异同测验、字句重组测验、填数测验、类比推理测验和理解测验。陆军乙种测验属于非文字测验,它由七个分测验组成,包括迷津、立方体分析、补足数列、译码、数字校对、图画补缺和几何形分析。

②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的一种团体智力测验,它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题目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题目形式是从一个完整的图形中挖掉一块,另一种是在一个图形矩阵中缺少一个图形,要求被试从提供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一个能够完成图形或符合一定结构排列规律的图案。

瑞文测验的优点是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适用的年龄范围很宽,从5岁半一直到老年,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测验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团体实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结果以百分等级常模进行解释,直观易懂。、瑞文推理测验中国城市版是由我国心理学家张厚粲在1985年主持进行的。

除上述测验外,美国还有两个最广泛的团体测验,一个是1994年版的学业能力测验,另一个是1989年版的美国院校测验,他们都是针对大年龄学生的。

2.科学运用智力测验

在运用智力测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不能代表智力的全部;第二,现行的智力测验所测得的结果并不能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的圆满;第三,智力测验的实施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测验的操作必须规范,对结果的解释要十分慎重。

三、智力开发

1.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智力发展的阶段性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关于智力发展,心理学家曾经提出很多假设,早在30年代桑代克就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他认为学习能力在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但之后学习能力就开始下降。布卢姆1964年提出智力发展假说,他认为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水平为l00%,那么,5岁以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可增长30%,剩余的是在8—17岁获得的。脑电波的研究也表明,儿童脑的

发育在5—6岁和l3—14岁存在两个加速期。贝利的研究表明l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期,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达到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所下降,贝利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智力成长年龄曲线。

(2)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3)智力开发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3.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①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②元认知与智力开发;③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①波诺的方案;②“应用智力”方案;③PIFS(学校中的实用智力)方案;

4.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智力水平的儿童,或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智力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70以下。

四、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的内涵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一标准是根据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两个标准来判别创造力的。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集中思维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是创造力的核心本质。

他用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一般较流畅,少阻滞,并且变通性和独特性较强。

2.创造力的特征

吉尔福特及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特征归纳为六点:

(1)敏感性:即容易接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

发育在5—6岁和l3—14岁存在两个加速期。贝利的研究表明l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期,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达到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所下降,贝利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智力成长年龄曲线。

(2)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3)智力开发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3.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①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②元认知与智力开发;③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①波诺的方案;②“应用智力”方案;③PIFS(学校中的实用智力)方案;

4.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智力水平的儿童,或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智力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70以下。

四、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的内涵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一标准是根据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两个标准来判别创造力的。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集中思维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是创造力的核心本质。

他用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一般较流畅,少阻滞,并且变通性和独特性较强。

2.创造力的特征

吉尔福特及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特征归纳为六点:

(1)敏感性:即容易接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

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3.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

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体创意法,由美国的奥斯本博士发明。智力激励法是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的方式启发思维,激发灵感,产生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

②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我国学者许国泰所创,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多维的系统构思法,又称魔球法”。这个魔球可以定义为由多维信息坐标组成的信息反应场,这种方法借助多维信息坐标系,将一个轴上各点的信息依次与其他轴上的信息相交合,借此产生思维奇迹。

③联想法

联想发明是通过积极的有一定目的的联想,使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突破常规获得创造发明的构思。

④综摄法

综摄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威廉·戈登所提出。这种方法通过隐喻、类比等心理机制,调动人们的潜意识的功能.此法的关键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它要求人们借助思维方法中的隐喻机制,跳出习惯思维的圈子。

第六章 智力与创造力

教学目标: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掌握智力的界定及其计算方法

3.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智力的相关理论及其观点

2.结合实际分析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4

教学过程:

一、智力及其理论

1.智力的含义

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又存在颇多争议的概念,不同学者们对其各有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讲,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智力的理论

(1)二因素论

二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l904年提出。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每个人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不同,即使具有同样一种特殊因素,在程度上也有差异。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相互联系,一般因素是智力的关键和基础。

(2)群因素论

群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于1938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七个因素构成,这七种因素称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这些心理能力的不同搭配,构成每个人独特的智力结构。这七种基本心理能力是:语词理解、语词流畅、计算、空间知觉、记忆、知觉速度、推理。

(3)三维智力结构理论

三维智力结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l977年提出。他认为智力结构应从操作、产物和内容三个维度来考虑。操作意义分为五种: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评价;内容又可分为五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

为;产物有六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对智力结构提出了一种动态的看法,同时考虑信息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有助于智力测验研究工作的深入。但这一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一定困难,他把智力分为一百多个相互独立的因素,显得过于精细。此外,他否定一般智力存在的观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

(4)多元智力理论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结构》一书,向传统偏向认知的智力理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加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存在着七种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其自身的符号系统。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是:语言智力、逻辑一数学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一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第八种智力,即认识自然的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提出就对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智力强调数理一逻辑智力和语言智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加德纳还指出,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学校教育应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符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兴趣爱好。

(5)三元智力理论

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智力是相互独立的,而美国耶鲁大学的斯腾伯格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却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当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斯腾伯格提出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的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元成分是指人们决定智力问题性质、解决问题策略以及分配资源的过程。执行成分是指人实际执行任务的过程。知识习得成分是指人筛选相关信息并对已有知识加以整合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并系统地探讨了内部心理过程如何与文化因素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智力。但三元智力理论没有对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智力测验

1.常用的智力测验

(1)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①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比纳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的,其最初目的是为了鉴别低能儿,该量表被称为比纳一西蒙量表。l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发表了经过修订的比纳一一两蒙量表,并将其称为斯坦福一比纳餐表。该量表在1 937年、l 960年和l 972年进行多次修订,同时也被英、德、意等国家翻译成本国文字,并结合本同国情加以修订。我国吴天敏l982年修订的《中国比纳测验》共51题,适用于2—18岁的少年儿童。

智力测验结果最初是用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来表示的,即儿童最高能通过几岁组的项目就表示他的智力年龄是几岁。为了便于不同年龄儿童智力的比较,有学者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这一概念被推孟改称智商(IQ)。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中的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也称比率智商。计算公式为:

IQ=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乘100是为了消除小数)

IQ作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值,当其比值为l00的时候,就表示一个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②韦克斯勒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分为三种: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定l6岁以上成人的智力;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定6—16岁儿童的智力;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用以评定4—6岁半儿童的智力。

韦氏智力量表的重要特点是,它废除了智力年龄的概念,保留了智商的概念。但韦氏量表中不是比率智商,而是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即以离差大小表明智商高低,离差大且为正数者智商高,离差小、且为负数者智商低。其计算公式为

离差智商IQ=loo+15Z(其中Z=(X一叉)/SD)

公式中的Z代表标准分,X代表被试测验得分,叉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不足,即不会再由于一个人的智力年龄和实足年龄的不同步增长,而出现年龄越大智商越低的现象。

(2)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

①美国陆军测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耶基斯和桑代克、推孟等许多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用测验招募和选拔士兵。但面对短时间内动员数百万兵员的任务,

采用个别实施的智力测验显然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在推孟的学生奥蒂斯编制的团体智力测验的基础上,产生了陆军甲种测验,后来又针对不识英文的或有阅读障碍的人编写了陆军乙种测验。从l917年9月到l919年1月,受测者总数达l70多万人。

陆军甲种测验由八个分测验组成,包括指使测验、算术测验、常识测验、异同测验、字句重组测验、填数测验、类比推理测验和理解测验。陆军乙种测验属于非文字测验,它由七个分测验组成,包括迷津、立方体分析、补足数列、译码、数字校对、图画补缺和几何形分析。

②瑞文推理测验

瑞文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瑞文编制的一种团体智力测验,它是非文字型的图形测验,题目由两种形式组成。一种题目形式是从一个完整的图形中挖掉一块,另一种是在一个图形矩阵中缺少一个图形,要求被试从提供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一个能够完成图形或符合一定结构排列规律的图案。

瑞文测验的优点是测验对象不受文化、种族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适用的年龄范围很宽,从5岁半一直到老年,而且不排除一些生理缺陷者。测验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团体实施,使用方便,省时省力,结果以百分等级常模进行解释,直观易懂。、瑞文推理测验中国城市版是由我国心理学家张厚粲在1985年主持进行的。

除上述测验外,美国还有两个最广泛的团体测验,一个是1994年版的学业能力测验,另一个是1989年版的美国院校测验,他们都是针对大年龄学生的。

2.科学运用智力测验

在运用智力测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不能代表智力的全部;第二,现行的智力测验所测得的结果并不能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的圆满;第三,智力测验的实施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测验的操作必须规范,对结果的解释要十分慎重。

三、智力开发

1.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智力发展的阶段性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关于智力发展,心理学家曾经提出很多假设,早在30年代桑代克就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他认为学习能力在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但之后学习能力就开始下降。布卢姆1964年提出智力发展假说,他认为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水平为l00%,那么,5岁以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可增长30%,剩余的是在8—17岁获得的。脑电波的研究也表明,儿童脑的

发育在5—6岁和l3—14岁存在两个加速期。贝利的研究表明l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期,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达到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所下降,贝利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智力成长年龄曲线。

(2)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3)智力开发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3.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①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②元认知与智力开发;③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①波诺的方案;②“应用智力”方案;③PIFS(学校中的实用智力)方案;

4.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智力水平的儿童,或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智力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70以下。

四、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的内涵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一标准是根据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两个标准来判别创造力的。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集中思维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是创造力的核心本质。

他用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一般较流畅,少阻滞,并且变通性和独特性较强。

2.创造力的特征

吉尔福特及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特征归纳为六点:

(1)敏感性:即容易接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

发育在5—6岁和l3—14岁存在两个加速期。贝利的研究表明l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期,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达到高峰,26—35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有所下降,贝利的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智力成长年龄曲线。

(2)各年龄阶段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3)智力开发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和量力而行的原则

3.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①学科教育中的智力开发;②元认知与智力开发;③自我效能感与智力开发;

(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

①波诺的方案;②“应用智力”方案;③PIFS(学校中的实用智力)方案;

4.超常儿童与低常儿童的界定

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智力水平的儿童,或指具有某种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130以上。低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同年龄儿童平均智力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其智商通常在70以下。

四、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力的内涵

(1)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一标准是根据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社会价值两个标准来判别创造力的。

(2)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集中思维是创造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他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是创造力的核心本质。

他用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流畅性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独特性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创造能力高的人,思维活动一般较流畅,少阻滞,并且变通性和独特性较强。

2.创造力的特征

吉尔福特及其同事霍夫纳尔将创造力特征归纳为六点:

(1)敏感性:即容易接收新事物,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境能顺利地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

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能进行意义的变换。

3.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

(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

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

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

智力激励法是一种集体创意法,由美国的奥斯本博士发明。智力激励法是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的方式启发思维,激发灵感,产生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

②信息交合法

信息交合法是我国学者许国泰所创,是一种立体的、动态的、多维的系统构思法,又称魔球法”。这个魔球可以定义为由多维信息坐标组成的信息反应场,这种方法借助多维信息坐标系,将一个轴上各点的信息依次与其他轴上的信息相交合,借此产生思维奇迹。

③联想法

联想发明是通过积极的有一定目的的联想,使思维跳出现有的圈子,突破常规获得创造发明的构思。

④综摄法

综摄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威廉·戈登所提出。这种方法通过隐喻、类比等心理机制,调动人们的潜意识的功能.此法的关键就是变熟悉为陌生。它要求人们借助思维方法中的隐喻机制,跳出习惯思维的圈子。


相关内容

  • 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的关系新探
  • 知识.智力.个性与创造能力关系新探 薄建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00875 [摘要] 传授知识,提高智力,培养个性是学校教育的三个主要任务.它们三者既相对稳定的,又变化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处理构成了教育改革价值取向.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明确它们与创造的关系则 ...

  • 思维.智力.创造的基本特征
  • 思维.智力.创造的基本特征是思维.智力.创造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课题··· 思维.智力.创造的基本特征是思维.智力.创造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课题.人的思维具有加工本质和生产性的一般特征,人的智力活动具有意识本质和资源性的一般特征,人的创造活动则具有相对性本质和综合性的一般特征. 1.思维的生产性特征 ...

  • 多元智力理论的启示
  • 二.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几点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问世以来,国外不少心理学家特别是智力心理学家对其科学性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就连加德纳本人也承认多元智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和框架,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补充.修改和完善,甚至还有可能被推翻(Gardner,1993).尽管心理 ...

  •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 教育研究·创新教育专栏· 一九九九年第十期 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岳晓东 龚 放 一.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国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 21世纪即将来临, 西方发达国家正借助其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发展领域已经形成的优势, 抢占制高点, 试图由他们来制订新的"游戏规则", 主导 ...

  •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 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观的超越 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自从1905 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种能力就是不重要的. 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实施" ...

  • 知识型员工
  • [摘要]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智力型员工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智力型员工的出现使得竞争已经从过去传统的硬件条件竞争转变为以人才为基础的软件条件竞争.智力的创造.利用与增值,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都要依靠员工来实现,作为智力和能力载体的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了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

  • 斯滕伯格论成功智力及其成分技能解析
  • [摘要]成功智力是面向每一个人的,它是每一个人在生活中获取成功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由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和分析性智力三种成分构成.人人皆可成功,人人皆有获得成功的不同路径,重要的是要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创意.执行和反思的能力是现代人立足谋生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反 ...

  • 斯滕伯格论如何为智慧而教
  •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310036)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2-0035-02 摘要智慧.智力.创造力是学习.事业和生活成功的关 键要素.斯滕伯格提出了人类思维和学习的平衡理论,即智慧.智力.创造力及其综合的理论,在智慧的层面上 ...

  • 七巧板教学计划
  • 七巧科技活动计划 卢佩佩 七巧板由七块不同形状的几何图板组成,巧妙的应用排列组合和线形规划原理,可以拼排出两千多种形象生动活泼的图案,还可以用多副七巧板创造出无数自然景观.体育活动.寓言故事.古诗情景等. 一.课程目的 通过开展"七巧科技"选修课,激发广大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