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的管理理论和应用工具

http://www.caoxian.info/show/show.asp?id=11292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划分方式最初来自于英国的哲学家Polyani.M。1958年,Polyan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没有表达的则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而前者被称为显性知识,后者是隐性知识。简单的说,显性知识就是一种已经通过编码被表达出的知识,其形式有书籍、资料、档案等等,而隐性知识则是那些还存在于人们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人们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如: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管理中最注重的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其目的是知识创新。组织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甚至是新智慧,来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以保证组织能够生存和不断发展。由Nonaka.L和Takeuchi.H所提出的“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所反映出的,知识创新的过程是由四种知识转化实现的:潜移默化(也可以称为交流传播)——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明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组合——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内化——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所以基于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上的重要性,组织要想成功地实现组织内的知识创新,就必然要重视组织内隐性知识的管理问题。 但是相对于组织有效的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stickiness),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人对于隐性知识的认识却有着很大差异:一方面,隐性知识经常被忽视,既有知识拥有者未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也有需要的人未意识到他人的拥有;另一方面,即使是个体意识到了自身所拥有隐性知识的价值,他也会因为组织原因或是自身心理,而不能或是不愿主动将隐性知识明示出来与人交流分享。而对于显性知识,因为它已经更多地独立于人脑之外,以各种编码形式的存在于纸张、光盘或是磁盘等介质上,可能也可以相当方便地移动、复制、存储,更为方便地实现知识面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metaphors)、类比(analogies)和原型(prototypes)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同时,依据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新模型,还可以对隐性知识采取以下的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针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编码化,再利用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二是针对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交流,拥有者直接与需求者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让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相互学习,扩大组织内个人知识的影响。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的概念来源于地理概念上的地图,美国的捷运公司最早的知识地图是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美国地理地图,这就是知识地图的雏形。知识地图的概念存在着很多的版本,主要是叙述了知识地图的功能和作用,认为知识地图主要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为组织内的知识:

http://www.caoxian.info/show/show.asp?id=11292

在知识管理的研究领域中,知识一般会被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划分方式最初来自于英国的哲学家Polyani.M。1958年,Polyan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提出“隐性知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没有表达的则是另一种知识,比如我们在做事情的行动中所掌握的知识。而前者被称为显性知识,后者是隐性知识。简单的说,显性知识就是一种已经通过编码被表达出的知识,其形式有书籍、资料、档案等等,而隐性知识则是那些还存在于人们大脑中未被编码表达的知识,如人们所拥有的经验、技巧。相对于隐性知识而言,人们已经有了大量可以高效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和技术,如: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但是,组织内的隐性知识却还没有被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并不能发挥出其组织内部的重要资源的应有作用。 隐性知识之所以被称为组织内的重要知识资源,是因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管理中最注重的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利用,其目的是知识创新。组织需要层出不穷的新知识,甚至是新智慧,来应付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以保证组织能够生存和不断发展。由Nonaka.L和Takeuchi.H所提出的“知识创新的螺旋模型”所反映出的,知识创新的过程是由四种知识转化实现的:潜移默化(也可以称为交流传播)——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明示——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组合——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内化——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整个知识创新的过程是一种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更新和发展的完整循环。而组织中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组织内的成员,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组织创新的知识链理论,个人创新具体过程可以描述为:首先,个体拥有知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外化的隐性知识,其次,个体通过对显性知识或是他人的隐性知识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其知识结构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如果有外界的适当刺激,则可能产生新的知识。由以上的两个理论可以看出,隐性知识从始至终都处在知识创新的关键位置上:一方面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一方面又是知识转换对象,甚至就是知识创新成果。所以基于隐性知识在知识创新上的重要性,组织要想成功地实现组织内的知识创新,就必然要重视组织内隐性知识的管理问题。 但是相对于组织有效的显性知识管理,隐性知识的管理却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组织中存在着各种影响隐性知识有效管理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隐性知识自身、隐性知识拥有者、组织成员和组织本身。 首先,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来看,隐性知识较之显性知识有着很多独特的且不易管理的特质,这使得组织必须采用不同于显性知识的理念来管理隐性知识。第一,隐性知识具有存在依附性(stickiness),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是每个人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个人对于隐性知识的认识却有着很大差异:一方面,隐性知识经常被忽视,既有知识拥有者未意识到他人的需要,也有需要的人未意识到他人的拥有;另一方面,即使是个体意识到了自身所拥有隐性知识的价值,他也会因为组织原因或是自身心理,而不能或是不愿主动将隐性知识明示出来与人交流分享。而对于显性知识,因为它已经更多地独立于人脑之外,以各种编码形式的存在于纸张、光盘或是磁盘等介质上,可能也可以相当方便地移动、复制、存储,更为方便地实现知识面对隐性知识管理中的难题,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逐一解决: 首先,就隐性知识本身而言,虽然在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播上存在困难,但是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隐性知识的表达可以通过隐喻(metaphors)、类比(analogies)和原型(prototypes)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可以将原本模糊不清或是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通过与相似的知识或是事物间相同点或相异点的比较而得到解释和澄清,进而形成一种类似显性知识的原型,并最终可以变为一种真正的显性知识。同时,依据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创新模型,还可以对隐性知识采取以下的两种管理模式:一是针对隐性知识的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编码化,再利用管理显性知识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二是针对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交流,拥有者直接与需求者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让隐性知识的拥有者相互学习,扩大组织内个人知识的影响。 其次,可以通过一种信息技术来为组织内成员的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提供一种管理技术上的支持。这也是一种知识管理的工具——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的概念来源于地理概念上的地图,美国的捷运公司最早的知识地图是一张充满知识资源的美国地理地图,这就是知识地图的雏形。知识地图的概念存在着很多的版本,主要是叙述了知识地图的功能和作用,认为知识地图主要通过一种可视化的手段对知识及知识载体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为组织内的知识:


相关内容

  • 知识管理概念及工具
  • 知识管理概念及工具   知识管理技术与工具 师 范 大 知识管理在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华 中 学 信 息 技  知识管理概述 术 系  华 知识工作者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中 师 是非商业机构,其最宝贵的资产将是它们的 范 大 Century) 提出"21世纪,无论是对商 ...

  • 客户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 关于客户知识管理的文献综述 营销08甲班 杨昊 0890210103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掌握信息和知识的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许多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了很大力气收集积累有关客户的信息,但他们是否真正了解了应该了解的客户信息,及是否有效的管理.使用这些信息呢?如果企业想成功管理 ...

  • 专利分析工具 Aureka 及其应用
  • 专利分析工具Aureka 及其应用 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邓鹏 陈燕 李芳 Aureka IPAM知识产权管理系统最早由美国Aurigin Systems Inc公司推出.2002年,Aureka 版权归由美国Micropatent,LLC. 公司所有,系统增加了深层次专利信息分析与知识产权管理功能 ...

  • 基于知识管理的丰田生产方式研究
  • 2008年第6期 科技管理研究 2008No16 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6-0330-03 基于知识管理的丰田生产方式研究 马汉武,刘 娟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从知识 ...

  • 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的耦合关系研究
  • [摘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和缺乏知识要素投入等问题,探索将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引入成果转化全过程.揭示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的战略性.嵌入性.多元性.社会网络性和软管理特性,从成果转化目标.要素.过程的视角系统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提出三维耦合模型,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科学化.知识化提供方法指导 ...

  •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综述
  • >>[摘要] 在把握个人知识管理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按照个人知识的类型,将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划分为文献管理工具.专利深度分析工具 .思维导图 .云端笔记和网络资料管理工具.社会性网络工具等几大类并进行逐一介绍.对每类工具的使用场景.使用特点以及试用人群进行分析,对同类工具之间进行功能差异化 ...

  • 知识管理论坛-1(50)
  • 第三部 知识化生存6 10-03-17  阅:88 知识管理是否只是企业信息化的奢侈品 08-12-24  阅:63  转:22  [首] 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08-06-25  阅:165 知识管理好,为什么做不好? 08-03-26  阅:190  转:19  [首] 怎样在企业门户建设应 ...

  • 课程论与教学评价---第三节 课程实施
  • 第三节 课程实施 主要内容: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随着人们对"只要课程变革计划完善就可以自然地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结果"的假设受到普遍质疑的时候,对"课程实施"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课程实施作为研究的焦点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其直接起因 ...

  • 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大众创新_众创空间)
  • 众创的概念模型及其理论解析 刘志迎 陈青祥 徐毅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合肥 230026)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创新2.0模式形成,创新民主化环境和条件成熟,大量实践表明:大众创新(Crowd innovation )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模式.本文在梳理传统创新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