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王晓兰钟鸣。

内窖提要:本文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

“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宠儿》中的主题意义和强化审美效果。笔者认为莫

里森巧妙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

美色调。

关键词:《宠儿》叙述视角的转换主题意义美学效果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rhon.1931~)的代表作《宠儿》体现了

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的典型特点。1993年,由于“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

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写活了”,o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她的《所罗门之歌》等

作品一样,《宠儿》中虚幻与真实、怪异与正常相糅合的艺术手法折射出了她的现实观,即莫

里森通过闹鬼和死人还魂等怪诞的情节、扭曲的人物这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黑人悲惨的生

存境遇,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正如王守仁所说:“英里森的作品深

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

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一个新的高度”(22—23)。正是她作品中这种虚实相糅

 的超自然、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特点使得阿尔森(E.Alsen)等评论家认为应把莫里森

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主流作家群。同时,奠里森在作品中还使用了内心独白和叙述视角的转

换等现代叙述技巧来凸现作品的主题。

《宠儿》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

女黑奴携带着几个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当奴隶主带着追捕

手追到他们的住处时,玛格丽特・加纳自由的希望破灭了。为了使子女不再遭受做奴隶的悲

惨命运,她毅然决定杀死他们,但只来得及砍死一个女儿。o莫里森在为蓝登书屋编辑反映

黑人斗争史的文献《黑人之书)(1974年)时接触到了这个故事,便想通过虚构的方式来解构

并重构现实,从而为深受奴隶制身心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经历了几年的酝酿和写

作,《宠儿》于1987年问世。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塞丝,而那昭示绝望、疯狂与极端的

母爱的凶器也变成了一把更令人害怕的手锯。1855年,女黑奴塞丝只身一人从肯塔基州的

“甜蜜之家”种植园逃亡至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投奔已获自由的婆婆宝贝・萨格

斯。o她的二子一女已先迭来.路上又在白人女孩爱弥-丹芙的帮助下产下一女(为纪念她好

-王晓兰,江西师范大学外固语学院项士研充生,南昌水科水电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乐讲师,研究方向

为美蔓文学;钟鸣。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圊语学院刊载授.主要研究英燕小说和比较文学。・50・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心的帮助,瑟丝给自己最小的女儿取名为丹芙);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情

急之下,塞丝锯断了年仅一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根据牧师的祈祷为她取名“宠儿”。

叙事的现时焦点是1873年,这一年保罗・D和“宠儿”这两个不速之客住进了蓝石路124号。

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虽然

她很高兴自己成功地使女儿免于遭受奴隶制的残酷奴役和身心迫害,但“她在寻求谅解过程

中几乎被痛苦和内疚压跨”(McKay46)。

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桩杀婴案及其余渡来揭示奴隶制的惨无人道及其无穷贻害这一

主题。这部小说总共三卷,每卷为一个发展阶段,但是许多倒叙穿插其间。那些倒叙的时间

差,长短不一,有的向后退回半个多世纪,有的只是回顾当时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同一时

刻的事件。这样,在阅读时“读者横向地进入不同人物的心灵深处,而又纵向地追溯不同时

期的往事和记忆”(王友轩6)。奠里森把不同的声音组合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

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

体味主人公的艰辛、绝望与无助。正是因为莫里森调动了一系列的叙述手法,读者初接触这

部小说时有一种庞杂混乱感。但阅读的困难并非故事情节本身造成,而是由小说的叙述特

点造成的。莫里森“对各种叙事传统和叙事技巧的选择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她深

知不同程度的叙事中介会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她也熟知叙事文本通过对情节秩序的安排

和释读时间的控制会产生怎样的层次感和节奏感”(王友轩5)。所以《宠儿》的“叙述方式不

仅是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蕴涵着历史的沉重,同时还包含着她对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

体恤,抑或还隐藏着她本人对人物心理的认同”(陈法春80)。

为了更好地分析作品中的叙述策略及其艺术效果,本文将借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

表人物热拉尔・热奈特和西摩・查特曼等叙述学家的一些术语和理论。热奈特通过分析《追

忆似水年华》的叙述体系.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他认为调节叙述信

息有两种方式:距离(模仿程度)和投影(视角选择)。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对弗里德曼关

于视角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提出了自己的三分法。他认为一般采用的“视角”、“视野”

是过于专门的视角术语,而选用了在他看来较为抽象的“聚焦”一词。他的三分法对三种聚

焦模式作了划分:(1)零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2)

内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其中“多重式内聚焦”是

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描述某一事件,或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

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3)外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而查

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这一术语表示用不同人

物的有限视角来观察故事世界(转引自申丹195—198)。

本文将要探讨和分析的问题是:《宠儿》中奠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对人物内

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奴隶制的邪恶及其无穷贻害?这种叙述策略的选择如何影响

着小说的整体结构安排和艺术效果? 《宠儿》中塞丝的经历构成小说的主线,但在这条主线下还有几条从不同视角反映出来

的、由不同叙述声音讲述的其他人物的故事构成的小说辅线。莫里森变革传统的叙述手法

与视角,通过人物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十八年的时空在叙述中自由叠现。・51・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作为小说核心情节的杀婴事件,莫里森是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一点点地展现出来的。

作者在主要聚焦人物的视野外,增设了辅助聚焦人物的视角。多视角方式使得主人公在沉

默的时候,叙述得以继续,情节线索多头并进。这些同故事叙述者只能讲述他们自己知道的

事情,因此他们的叙事都采用了内聚焦。这样,由于视野的局限,他们提供的信息自然就受

到限制,他们视角内的事情总有模糊和不确定之处。由于视角的不同,瑟丝、“邮资已付”

(StampPaid)和白人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杀婴情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同一故事在每个人的叙

述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实际上,瑟丝从未讲过杀婴事件的核

心部分,她杀婴的情景有时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而且,即使在这一闪而过中,也投有其

他人视角内的一些细节”(陈法春82)。瑟丝的回忆中没有锯子,没有锯断婴儿的喉咙,只有

目的和动机:她只想“收好她所创造的生命的每一滴鲜血、每一片肌肉……转移到没有人能

够伤害他们的,另一个安全的地方去”(163)。而在白人——学校老师、侄子、法官和追捕手

——的视角里,瑟丝发疯了:”柴棚里,两个男孩正在铺满木屑的泥地上流血。一个黑女人正

一手把一个血淋淋的婴儿抱在胸前,另一手抓着一个幼儿的两个脚跟。她没有看他们,粗手

粗脚地将那婴儿悬吊在木板墙上。没挂上,便又挂了一次……”(149)

如果说白人的视角存在歧视性的歪蓝的话,那么“邮资已付”这个专为黑奴摆渡并且热

心帮助过瑟丝的黑人的叙述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在“邮资已付”的眼中,瑟丝是一位惊慌失

措的母亲:她“飞翔起来,像展翅的老鹰一样提起自己的孩子。她脸上长出了长喙,双手变成

了劲爪,调动全身,将儿女四个全部带在身上:肩上一个,腋下一个,手上一个,另一个则一路

哭着被带进了遍洒阳光和木屑的木棚里”(157)。他把瑟丝比作展翅的老鹰是为了显示当时

严峻的情形:瑟丝看到了危险,然后本能地做出了反应。尽管主要是通过小说人物的视角来

 展示这一切的,小说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者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眼光,我们通过他的视角

看到了“木屑地上,两个睁着眼睛的孩子瘫倒在地i第三个孩子的鲜血喷射而出,喷射到他们

所追踪的主要对象身上”(194)。一切情景就像读者亲眼目睹一样:孩子喉咙被锯断了,鲜血

淋漓。于是,读者也和受害者一样无助,像她一样经受了心灵的浩劫。wc.布斯认为“我

们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到危险就感到害怕,一部电影恐怕比任何其他媒介更易于获得这种紧

张感,但是现代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表现方法,同样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308)。在《宠儿》

中,莫里森正是让读者通过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一切,迫使读者也通过人物的心来感受在这种

环境下的极端无助。这种效果的强化,依赖于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有助于小

说叙述的变化,而小说叙述的变化体现在事实、环境和认识的改变上。

在《宠儿》中,叙述者考虑采用任何其他方法去讲述这个故事都是困难的,任何企图增加

读者的同情和怜悯的议论,都只可能是画蛇添足。如果叙述者不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示,而

是通过元所不知的全知叙述者来议论或评判奴隶制的残酷和穷凶极恶,不再相信任何叙述

权威的后现代文化中的读者就恐怕难以接受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当我们读到某种偏

执、罪恶和残忍的表现时,很少需要议论来证实我们的判断。这不仅仅是我们不需指导,如

果谁硬把自己塞给我们,我们肯定要拒绝接受”(布新339)。在《宠儿》中莫里森从未试图把

她的愤怒流诸笔端,而是让读者直接进人这些故事聚焦人物的意识,让读者对这一事件形成

自己的判断。因为“适当控制对人物内心的透视,可以有效地调节叙述距离。我们对一个人

的同情往往与对其内心的了解成正比……”(申丹215)实际上,这种人物有限视角有一种支

配作用,读者见到谁的视角,就容易被这种视角影响,或者说是与之发生了“视域的融合”。o・52・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读者咀为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实际却是借别人的眼睛在看。所以真实的情况是读者借助

多个人物的眼睛主观地拼接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世界,不知不觉便进入了聚焦人物的

意识,并对这一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即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

视,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渎者与故事人物闻的距离,有助于唤起读者的同情。

《宠儿》采用了现代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内部聚焦的策略,即聚焦人物是故事中的几个人

物。同传统的“全聚焦”相比,“内聚焦”的最大特点在于明确控制了叙述者的话语权限,通过

对聚焦人物的跟光选择来突出某些因素,同时也淡化乃至排除了另外一些因素。这样在小

说中造成了~些盲区和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例如,对于瑟丝背上因为遭受白人奴隶主

毒打而留下的疤痕和肉瘤,瑟丝是唯一的当事人,女儿丹芙和保罗・D都是不知情者。但瑟

丝第一次对保罗・D提到时只用了一句话概述“我背上长了一棵树”(15)。叙述者在这里没

有透露事件的原因,她点到即止。这是瑟丝过去的个人经历和深切的痛苦,她是不愿提及

的,因为瑟丝“日常的严肃工作就是击退过去”的记忆(73)。因此,在瑟丝叙述时这样简单地

一笔带过是合情合理的。由于合理利用当事人的正常心态,有效控制了她的话语范围,所以

读者同保罗・D一样,会对这话摸不着头脑,不明白瑟丝背上何以会有一棵树,从而给读者留

下了悬念。读者只能追随故事中其他人物的眼睛,一点一点地揭开秘密。通过保罗・I)的视

角所看到的是“她的背已经变成了雕塑品,就像~位铁匠饱含热情制作的装饰品”(17)。从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来看,这样的句子的优点却正在于它没告诉读者什么。具体地说,

读者不可能期望得到任何一个事实来回答心中的疑团。读者虽然明白她背上并非什么树.

 而是长了一个竹么东西,但悬念继续存在。只有白人女孩爱弥・丹芙对瑟丝的伤痕的描述才

真正揭开了事情的真相:“露,这是一棵树,一棵樱桃树。瞧,这是主杆,红红的暴裂开了,流

着树脂。而这是主枝的分叉。这树上的枝丫可多着呢,叶子也不少。瞧,如果这些不是花卉

才怪呢。小小的樱花呢,也同样是雪白雪白的。你背上长出整整一棵树,而且正繁花盛开。

不知道上帝有什么意图哟。我同样也挨过鞭子,但也不至于打成这样”(79)。

白人姑娘爱弥・丹荚目击了奴隶制下黑奴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她的视野更矗接真实。

叙述者通过她的眼光突出了瑟丝所遭受的痛苦,这样读者感受和观察到的一切都是根据人

物的眼光和感受获得的。读者“仿佛就站在这个人物的肩头,通过这个人物的视觉、听觉和

想法来观察事件和其他人物”(申丹244)。奠里森就这样从不同的视角增补和扩大了瑟丝

的遭遇。同时,对于前面的悬念,作者就好像给了读者两面镜子,一面是瑟丝的模糊镜,能看

见一点,可是读者总觉得是含糊的,另一面就是保罗・D和爱弥・丹芙的平面镜,让读者的疑

问有了解答,悬念有了着落。

从审美角度上看,这种多重叙述视角的叙述手法使小说中的故事产生了一种立体感,增

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多重视角的运用对时空进行了一次切割重组:同一个事件经

过再现,并且不同的叙述有吻合的部分,于是读者会觉得是故事的本来面目得到了恢复甚至

还原,而这种主动的拼接当然是一种有意义的再创造。

莫里森多重视角转换的叙述方式,使得事件整体通过各个侧面含糊其辞地暗示,从而对

隐藏于叔事中的作品主题进行最好的缝台。《宠儿》中不断转换的叙述视角,犹如在事实真

相面前不断移位的摄影镜头,而每个叙事主体对核心情节的推进及阐述,又形成一个个认知・53・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黑洞,同人物一样,读者总是无法认知到事件的整体,永远只能挣扎在真相的碎片中,而作者

更是狡猾地将自己隐藏在叙事目光的背后。现代小说中“叙述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

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所以叙述者要做的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林黎

胜335)。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一极,读者的自由是有限的,文本制约着读者的阅读反应。

例如,塞丝在逃亡途中生下女儿丹芙,主要得益于白人姑娘爱弥的帮助,这个故事是相

对独立于全书的,但莫里森仍让它分三次从不同的视角完成:第一次由丹芙的思绪引出,第

二次是丹美讲给宠儿听的,第三次才由塞丝亲自补充。丹芙的思绪点到为止,给叙述文本留

下许多不确定性,即意义空白,这些空白激发和诱导读者对它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关于自己

的出生.丹芙讲给姐姐宠儿听的也只是她所知道的零散的片段,因为如果“丹芙问起(往事),

塞丝就会简短回答,或漫无目的地片片断断地出神冥思”(74)。通过这种人物内部聚焦,读

者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就像丹芙所知道的一样不完全,因为读者的观察角度只能跟着人物走,

她不知道的事情,读者也无从得知。正如丹芙希望了解得更多一样,读者的阅读也始终处于

一种设想、期待和发现的运动过程中。这正是现代小说家所期待的读者阅读反应,因为叙述

中无法摆脱的一个悖论就是:“虽然叙述作品写出来,就是要使自己被阅读、被理解,但是另

一方面为了使读者能够耐心地读到最后一页,叙述者又必须有意识地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设置种种困难和障碍,以便延长读者的理解”(罗钢255)。

小说在结构上对叙述视角转换的运用非常自如,情节的连续与中断恰到好处,多个人物

线索与前进的主线交叉互动,在一个个叠印中衔接又收拢。故事始终是在不断的转换、中断

和连续中向前推进。这种“小说的结构,亦即我们对它进行审美欣赏的结构,时常正是由这

 些非审美的材料构成的”(费什147)。另一方面,由于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缩短了,读者通

过故事人物看到的世界,是打上了人物个性和感情烙印的世界,更显真切动人,这样的审美

效果是全知视角难以达到的。

总之,在《宠儿》中,读者可以看到叙述视角灵活的转换。这种巧妙转换人物限知视角的

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人物视角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多种视角的巧

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通过多视角的叙述,《宠JL)完全打破

了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线性的叙事结构: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上,莫里森跨越了时空界限,

将无数生活片段任意转换交迭,从而把许多零碎、孤立的记忆和印象交织组合在一起。由于

视角一词本身就蕴涵着情感倾向和意识形态,作者选用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必定有相应的审

美思想在作指导。所以通过叙述层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眼光和心理倾向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

果是密切相联的。《宠JL)通过多重观察的角度把黑人的历史和命运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

前,并把人物的个人遭遇上升到民族命运的高度,使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这也是她的

小说跻身于当代文学经典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解【Notes】

①参见ToniMorrison,BelorJe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中雷格先生

所写的前盲(ii)。也有译者把它译为(娇女)或<宝贝儿)等。本文采用的<宠儿)引文是根据该书翻译的.所

标页码均为该书页码。本文所引英文译文均由笔者自译。・54・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详见王守仁128,Magill1432,但也有学者认为莫里森在创作“宠儿”遭个人物形象时还结合了<暗菜姆

死者之书》中一位在舞会上被嫉妒的男友开枪打死的18岁的黑人姑娘的故事,详见翁乐虹:“以人物作为

叙述策略一一评奠里森的(宠儿》”,(外国文学评论》2(1999):65—72。

③笔者同意陈法春先生的看法,认为该小说中像Beloved,BabySu998,StampPaid和Sdv,)0lTeacher之类

的名字有特殊的含义,不宜音译,而应意译。

④本文借用伽达默尔的这个概念,参见章辉:“‘积淀说’与‘视域融合…,《外国文学研究》l(2003):87—91。

引用作品【WorksCited】

韦恩-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BoothtWayneC.TheRhetoricoy

1987]Fiction.TransHuaMing,etalBeijin_g:PekingU11iversityPress.

陈法春:“于迂回中言惨不堪言之事——<娇女》叙述手法的心理意义”,<国外文学》3(2000):79—84。

[ChenFachun”Beloved:ThePsychologicalImplicationofItsNarrativeMethod.”ForeignLiterat“憎Q“n州er一

“3(2000):79—84]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Fish,Stanley

SciencesReaderdResponseCriticism:TheoryandPracticeTransWenChu’811.Beijing:ChlnaSocialPress,1998.]

林黎胜:“电影叙述学”,(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王志敏主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34--352。

[LinLisheng.”FilmNarratology”Cinematics:BasicTheoryandMacro—Narrative

jing:ChinaFilmPress.2002334—52]Ed.WangZhiminBei—

 罗钢:《叙述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LuoGangAnIntroductiontoNarratology、Kunming:Yunnan

SurveyPeople’sPublishingV01.4NewHouse,1994]Magill,FrankN,ed.Magill's

1422—34

ed07AmericanLiteratureYork:MarshallCavendishCor.porat[on,199IMcKay,NellieYtApproachestoTeaching饥eNovelsofToniMo,-rison.NewYork:TheModernLan,

guageAssociationofAmerica.1997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ShenDanNarratologyandtheStylisticsotFiction.Beljl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1]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WangShouren.Gender,RaceandCulture:ToniMorrisonand20thCenturyAmerican

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m,1999.]13ln小LifP,Ⅶf㈨

王友轩译:(娇女》,托妮・莫里森著。长沙:瑚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

[WangYouxuan,trans.Bdowd

1990]ByT0niMorrksonChangsha:HdnanLiteratureandArtPublishingHouse,

责任编辑:刘兮颖・55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晓兰, 钟鸣江西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4,""(2)6次

参考文献(3条)

1. Toni Morrison Beloved 2000

2. 翁乐虹 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一一评莫里森的宠儿 1999

3. 章辉 '积淀说'与'视域融合[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003(01)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司马双龙 论《宠儿》 2007

《宠儿》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也是她的颠峰之作。本文以小说《宠儿》为基础,上篇从小说的内容入手,来解读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身体政治和身份认同,探究其中无限深邃和宽广的内蕴;下篇从小说的形式入手,来分析故事的叙事视角与时间、叙事结构和小说的语言所体现的权力的关系,把握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手法。

身为黑人女性,莫里森有着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她试图通过写作来为那些弱势的黑人妇女寻找一条非边缘化的道路。本文运用人的主体性的概念来分析在白人权威肆意践踏性别尊严、蔑视种族身份的文化语境中,黑人女性所经历的主体性的缺失、觉醒、深化和拓展的过程以及所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价值的追求,并由此揭示了作家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十分关注《宠儿》中的女性身体并予以再现,目的在于突出、强调奴隶制对奴隶身体的控制、侵犯与规划。同时莫里森也指出,作为奴隶的非裔美国人积极利用自己受到奴隶制摧残、毁损的身体来确立自己的身份,从而取得颠覆奴隶制强制与摧残的效果。莫里森的《宠儿》可以作为再现当代身体政治的杰出代表,本文主要借用米歇尔·福柯关于身体的论述,并予以发展来分析文本,来揭示《宠儿》中身体政治不仅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身体的控制,而且也体现了作为弱势群体的非裔美国奴隶试图保留自己身份、区别他者的策略与手段。

莫里森是写作的高手,《宠儿》的情节结构整合巧妙、叙述语言含蓄多义。本文运用叙事学的手法,分析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中心叙事”和“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以及作者的女性化写作带给英语文学界的崭新意义,莫里森以其异质性的视野和技巧,丰富了当代的世界文学创作;又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宠儿》中的主题意义和强化审美效果,英里森巧妙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同时,本文对《宠儿》中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尝试性分析,爱《宠儿》中的叙事结构是不平衡、无标志、循环和重复的和具有召唤性的,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化和拓展了小说主题,体现了莫里森精湛的叙事技巧;最后,本文以话语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语法、修辞几方面着手,分析了莫里森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权力的关系,在时空错乱的情节发展过程中构成奴隶制和黑人奴隶两大对立的话语,在抨击非人道的奴隶制度同时,肯定了黑人奴隶的群体力量及该民族的希望。

2.学位论文 刘媛媛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哥特因素的阐释 2008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一直关注着黑人的生存状况。她在1987年创作了力作《宠儿》。在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必须面对他们的过去,而且这些一直缠绕着他们。《宠儿》一经问世,便广受追捧和关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过这部作品。但研究角度多放在“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转换”,“记忆重现",“言语和权利关系”以及“内心独白”上,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中的哥特手法,唯有湖南师范大学的杨玲教授在发表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的文章“论《宠儿》中的母爱与女性”中提到了女性哥特的阐释。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震撼人心的力量揭示社会问题,表达理想,吸引着许多的读者,并最终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从中去感受文学特有的魅力。《宠儿》通过闹鬼和死人还魂等怪诞情节,用虚幻与真实,怪异与正常,扭曲人物的手法来突出黑人悲惨的遭遇,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为了找出作品中哥特因素的表现,为了发现运用哥特手法的原因,为了分析哥特手法在表现黑人悲惨经历时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重要意义,我选择这个研究课题。

《宠儿》是一部阐述奴隶制对奴隶身心影响的真实描述。书中主人公塞斯,在奴隶制已经废除了多年后,仍然受到过去奴隶生活的侵袭,生活在恐惧当中。十八年前,塞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为的是能让自己的孩子免受奴隶制之苦。从那以后,她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莫里森通过对奴隶制对书中人物身心摧残的描写,深刻的表达出了奴隶制的毒害。

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宠儿》中哥特式手法以及哥特式手法在作品中的表现。哥特式手法通常被白人作家使用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些无法言语的东西,例如家族秘密的揭示,与鬼魂的接触等。但是,身为一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发现,黑人在本领域没有发言权。在广泛受到了哥特的影响下,并被学术界黑人言论的缺失而激怒的情况下,莫里森熟练的运用了哥特手法揭示了奴隶占有制对奴隶身份建立的损害以及对其心灵的长久伤害。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哥特式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主要人物,如塞斯,丹芙,宠儿以及保罗都遭受到了创伤并遇到了个人身份的缺失。莫里森对哥特式手法的运用,旨在帮助书中人物重新建立身份并学会治愈创伤的方法。本章将从叙述塞斯身份建立开始,随后转向丹芙。

第三章主要从莫里森的个人元素以及黑人历史文化元素展开分析了莫里森运用哥特式手法的原因,同时阐述了黑人社区对黑人群体的重要性。本章还展示了书中人物是如何与黑人社区建立联系,并重新建立身份以及摆脱创伤的。书中莫里森呼吁黑人们重新加入社区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她还希望黑人们可以珍视他们的历史,文化以及习俗,并努力使整个社会接受。远离社区并盲目趋附于主流文化只会毁掉本族文化。

最后,本文再次重申了《宠儿》中的哥特式因素在帮助黑人群体重塑身份以及修复创伤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通过《宠儿》这部伟大的作品,莫里森展示了黑人文化的精邃以及黑人们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她确实对整个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学位论文 姜麟 《远大前程》的叙事学与文体学研究 2008

《远大前程》作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一直绽放在文学的殿堂。不仅是世界新老读者的宠儿,更是值得文学人士研究探讨的宝藏。《远大前程》的作者狄更斯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展现了高超的叙述及文体技巧,尤其是双重叙事视角及多种话语形式的运用。本文尝试运用叙述学与文体学的重合面对《远大前程》进行叙述学与文体学的综合分析。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眼光。一是叙述自我,另一个是经验自我。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增强了许多修辞效果。

除此之外,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话语形式,这就实现了小说中人物的生动化,形成了叙述之间的距离并更加强化了野心及自我成长的主题。

《远大前程》采用的双重叙事视角与多种不同的人物话语形式有助于实现现实主义,使小说更真实。表现出既符合于当时常规又向这些常规提出挑战的叙述文体技巧,笔者认为《远大前程》是20世纪上半叶基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过渡性作品。

文的中心论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从叙事视角及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两方面入手,找出叙事学与文体学的两个重合面。

第二章综合叙事学与文体学,从叙事视角方面分析《远大前程》,重点分析《远大前程》中的叙事视角,视角转换以及视角的修辞效果。

第三章主要分析《远大前程》中的人物话语形式,主要从《远大前程》采用的五种不同人物话语形式,即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及言语行为的叙述体这五种人物话语形式进行剖析。

第四章以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结合为基础,分析运用叙事学与文体分析《远大前程》的互补之处。

最后一部分则对本论文所讨论的《远大前程》的叙述学与文体学技巧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

引证文献(5条)

1. 陈平 创伤性情感、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对于托尼·莫里森小说《娇女》的新诠释[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2. 薛玉秀 试论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策略[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3. 李敏 《宠儿》美学思想评析——语言的音乐性[期刊论文]-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3)

4. 张军 论小说《宠儿》的内部聚焦策略[期刊论文]-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2007(2)

5. 王秋 王家卫电影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gwxyj200402008.aspx

授权使用:大连外国语学院(dlwgyxy),授权号:71d9da46-e523-4480-b225-9e5d01872066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31日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王晓兰钟鸣。

内窖提要:本文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

“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宠儿》中的主题意义和强化审美效果。笔者认为莫

里森巧妙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

美色调。

关键词:《宠儿》叙述视角的转换主题意义美学效果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Morrhon.1931~)的代表作《宠儿》体现了

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的典型特点。1993年,由于“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

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写活了”,o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她的《所罗门之歌》等

作品一样,《宠儿》中虚幻与真实、怪异与正常相糅合的艺术手法折射出了她的现实观,即莫

里森通过闹鬼和死人还魂等怪诞的情节、扭曲的人物这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黑人悲惨的生

存境遇,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正如王守仁所说:“英里森的作品深

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之中……无论是在思想内容方面,还是在叙

述手法的运用上,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一个新的高度”(22—23)。正是她作品中这种虚实相糅

 的超自然、超现实的后现代主义叙述特点使得阿尔森(E.Alsen)等评论家认为应把莫里森

归属于后现代主义主流作家群。同时,奠里森在作品中还使用了内心独白和叙述视角的转

换等现代叙述技巧来凸现作品的主题。

《宠儿》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19世纪50年代,一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

女黑奴携带着几个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当奴隶主带着追捕

手追到他们的住处时,玛格丽特・加纳自由的希望破灭了。为了使子女不再遭受做奴隶的悲

惨命运,她毅然决定杀死他们,但只来得及砍死一个女儿。o莫里森在为蓝登书屋编辑反映

黑人斗争史的文献《黑人之书)(1974年)时接触到了这个故事,便想通过虚构的方式来解构

并重构现实,从而为深受奴隶制身心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经历了几年的酝酿和写

作,《宠儿》于1987年问世。在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塞丝,而那昭示绝望、疯狂与极端的

母爱的凶器也变成了一把更令人害怕的手锯。1855年,女黑奴塞丝只身一人从肯塔基州的

“甜蜜之家”种植园逃亡至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投奔已获自由的婆婆宝贝・萨格

斯。o她的二子一女已先迭来.路上又在白人女孩爱弥-丹芙的帮助下产下一女(为纪念她好

-王晓兰,江西师范大学外固语学院项士研充生,南昌水科水电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乐讲师,研究方向

为美蔓文学;钟鸣。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外圊语学院刊载授.主要研究英燕小说和比较文学。・50・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心的帮助,瑟丝给自己最小的女儿取名为丹芙);28天之后,奴隶主“学校老师”带人追来,情

急之下,塞丝锯断了年仅一岁左右的女儿的喉咙,下葬时根据牧师的祈祷为她取名“宠儿”。

叙事的现时焦点是1873年,这一年保罗・D和“宠儿”这两个不速之客住进了蓝石路124号。

尽管逃亡和杀女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虽然

她很高兴自己成功地使女儿免于遭受奴隶制的残酷奴役和身心迫害,但“她在寻求谅解过程

中几乎被痛苦和内疚压跨”(McKay46)。

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桩杀婴案及其余渡来揭示奴隶制的惨无人道及其无穷贻害这一

主题。这部小说总共三卷,每卷为一个发展阶段,但是许多倒叙穿插其间。那些倒叙的时间

差,长短不一,有的向后退回半个多世纪,有的只是回顾当时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同一时

刻的事件。这样,在阅读时“读者横向地进入不同人物的心灵深处,而又纵向地追溯不同时

期的往事和记忆”(王友轩6)。奠里森把不同的声音组合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

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

体味主人公的艰辛、绝望与无助。正是因为莫里森调动了一系列的叙述手法,读者初接触这

部小说时有一种庞杂混乱感。但阅读的困难并非故事情节本身造成,而是由小说的叙述特

点造成的。莫里森“对各种叙事传统和叙事技巧的选择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她深

知不同程度的叙事中介会产生怎样的不同效果,她也熟知叙事文本通过对情节秩序的安排

和释读时间的控制会产生怎样的层次感和节奏感”(王友轩5)。所以《宠儿》的“叙述方式不

仅是作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化,蕴涵着历史的沉重,同时还包含着她对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

体恤,抑或还隐藏着她本人对人物心理的认同”(陈法春80)。

为了更好地分析作品中的叙述策略及其艺术效果,本文将借用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

表人物热拉尔・热奈特和西摩・查特曼等叙述学家的一些术语和理论。热奈特通过分析《追

忆似水年华》的叙述体系.建立了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他认为调节叙述信

息有两种方式:距离(模仿程度)和投影(视角选择)。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对弗里德曼关

于视角的分类进行了归纳和简化,提出了自己的三分法。他认为一般采用的“视角”、“视野”

是过于专门的视角术语,而选用了在他看来较为抽象的“聚焦”一词。他的三分法对三种聚

焦模式作了划分:(1)零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更多;(2)

内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只说出某个或者某几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其中“多重式内聚焦”是

指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反复描述某一事件,或在叙述中轮流采用几个人物的视角来

表现事件的不同发展阶段;(3)外聚焦,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人物所知的更少。而查

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一书中提出了“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这一术语表示用不同人

物的有限视角来观察故事世界(转引自申丹195—198)。

本文将要探讨和分析的问题是:《宠儿》中奠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对人物内

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奴隶制的邪恶及其无穷贻害?这种叙述策略的选择如何影响

着小说的整体结构安排和艺术效果? 《宠儿》中塞丝的经历构成小说的主线,但在这条主线下还有几条从不同视角反映出来

的、由不同叙述声音讲述的其他人物的故事构成的小说辅线。莫里森变革传统的叙述手法

与视角,通过人物叙述视角的转换,使十八年的时空在叙述中自由叠现。・51・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作为小说核心情节的杀婴事件,莫里森是通过几个不同的角度一点点地展现出来的。

作者在主要聚焦人物的视野外,增设了辅助聚焦人物的视角。多视角方式使得主人公在沉

默的时候,叙述得以继续,情节线索多头并进。这些同故事叙述者只能讲述他们自己知道的

事情,因此他们的叙事都采用了内聚焦。这样,由于视野的局限,他们提供的信息自然就受

到限制,他们视角内的事情总有模糊和不确定之处。由于视角的不同,瑟丝、“邮资已付”

(StampPaid)和白人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杀婴情景也各不相同,因此同一故事在每个人的叙

述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实际上,瑟丝从未讲过杀婴事件的核

心部分,她杀婴的情景有时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而且,即使在这一闪而过中,也投有其

他人视角内的一些细节”(陈法春82)。瑟丝的回忆中没有锯子,没有锯断婴儿的喉咙,只有

目的和动机:她只想“收好她所创造的生命的每一滴鲜血、每一片肌肉……转移到没有人能

够伤害他们的,另一个安全的地方去”(163)。而在白人——学校老师、侄子、法官和追捕手

——的视角里,瑟丝发疯了:”柴棚里,两个男孩正在铺满木屑的泥地上流血。一个黑女人正

一手把一个血淋淋的婴儿抱在胸前,另一手抓着一个幼儿的两个脚跟。她没有看他们,粗手

粗脚地将那婴儿悬吊在木板墙上。没挂上,便又挂了一次……”(149)

如果说白人的视角存在歧视性的歪蓝的话,那么“邮资已付”这个专为黑奴摆渡并且热

心帮助过瑟丝的黑人的叙述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在“邮资已付”的眼中,瑟丝是一位惊慌失

措的母亲:她“飞翔起来,像展翅的老鹰一样提起自己的孩子。她脸上长出了长喙,双手变成

了劲爪,调动全身,将儿女四个全部带在身上:肩上一个,腋下一个,手上一个,另一个则一路

哭着被带进了遍洒阳光和木屑的木棚里”(157)。他把瑟丝比作展翅的老鹰是为了显示当时

严峻的情形:瑟丝看到了危险,然后本能地做出了反应。尽管主要是通过小说人物的视角来

 展示这一切的,小说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者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眼光,我们通过他的视角

看到了“木屑地上,两个睁着眼睛的孩子瘫倒在地i第三个孩子的鲜血喷射而出,喷射到他们

所追踪的主要对象身上”(194)。一切情景就像读者亲眼目睹一样:孩子喉咙被锯断了,鲜血

淋漓。于是,读者也和受害者一样无助,像她一样经受了心灵的浩劫。wc.布斯认为“我

们通过自己的双眼看到危险就感到害怕,一部电影恐怕比任何其他媒介更易于获得这种紧

张感,但是现代小说中出现的一些表现方法,同样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308)。在《宠儿》

中,莫里森正是让读者通过人物的视角来观察一切,迫使读者也通过人物的心来感受在这种

环境下的极端无助。这种效果的强化,依赖于叙述视角的转换。叙述视角的转换有助于小

说叙述的变化,而小说叙述的变化体现在事实、环境和认识的改变上。

在《宠儿》中,叙述者考虑采用任何其他方法去讲述这个故事都是困难的,任何企图增加

读者的同情和怜悯的议论,都只可能是画蛇添足。如果叙述者不是通过人物的视角展示,而

是通过元所不知的全知叙述者来议论或评判奴隶制的残酷和穷凶极恶,不再相信任何叙述

权威的后现代文化中的读者就恐怕难以接受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当我们读到某种偏

执、罪恶和残忍的表现时,很少需要议论来证实我们的判断。这不仅仅是我们不需指导,如

果谁硬把自己塞给我们,我们肯定要拒绝接受”(布新339)。在《宠儿》中莫里森从未试图把

她的愤怒流诸笔端,而是让读者直接进人这些故事聚焦人物的意识,让读者对这一事件形成

自己的判断。因为“适当控制对人物内心的透视,可以有效地调节叙述距离。我们对一个人

的同情往往与对其内心的了解成正比……”(申丹215)实际上,这种人物有限视角有一种支

配作用,读者见到谁的视角,就容易被这种视角影响,或者说是与之发生了“视域的融合”。o・52・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读者咀为是用自己的眼睛在看,实际却是借别人的眼睛在看。所以真实的情况是读者借助

多个人物的眼睛主观地拼接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世界,不知不觉便进入了聚焦人物的

意识,并对这一事件形成自己的判断。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即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

视,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渎者与故事人物闻的距离,有助于唤起读者的同情。

《宠儿》采用了现代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内部聚焦的策略,即聚焦人物是故事中的几个人

物。同传统的“全聚焦”相比,“内聚焦”的最大特点在于明确控制了叙述者的话语权限,通过

对聚焦人物的跟光选择来突出某些因素,同时也淡化乃至排除了另外一些因素。这样在小

说中造成了~些盲区和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例如,对于瑟丝背上因为遭受白人奴隶主

毒打而留下的疤痕和肉瘤,瑟丝是唯一的当事人,女儿丹芙和保罗・D都是不知情者。但瑟

丝第一次对保罗・D提到时只用了一句话概述“我背上长了一棵树”(15)。叙述者在这里没

有透露事件的原因,她点到即止。这是瑟丝过去的个人经历和深切的痛苦,她是不愿提及

的,因为瑟丝“日常的严肃工作就是击退过去”的记忆(73)。因此,在瑟丝叙述时这样简单地

一笔带过是合情合理的。由于合理利用当事人的正常心态,有效控制了她的话语范围,所以

读者同保罗・D一样,会对这话摸不着头脑,不明白瑟丝背上何以会有一棵树,从而给读者留

下了悬念。读者只能追随故事中其他人物的眼睛,一点一点地揭开秘密。通过保罗・I)的视

角所看到的是“她的背已经变成了雕塑品,就像~位铁匠饱含热情制作的装饰品”(17)。从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来看,这样的句子的优点却正在于它没告诉读者什么。具体地说,

读者不可能期望得到任何一个事实来回答心中的疑团。读者虽然明白她背上并非什么树.

 而是长了一个竹么东西,但悬念继续存在。只有白人女孩爱弥・丹芙对瑟丝的伤痕的描述才

真正揭开了事情的真相:“露,这是一棵树,一棵樱桃树。瞧,这是主杆,红红的暴裂开了,流

着树脂。而这是主枝的分叉。这树上的枝丫可多着呢,叶子也不少。瞧,如果这些不是花卉

才怪呢。小小的樱花呢,也同样是雪白雪白的。你背上长出整整一棵树,而且正繁花盛开。

不知道上帝有什么意图哟。我同样也挨过鞭子,但也不至于打成这样”(79)。

白人姑娘爱弥・丹荚目击了奴隶制下黑奴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她的视野更矗接真实。

叙述者通过她的眼光突出了瑟丝所遭受的痛苦,这样读者感受和观察到的一切都是根据人

物的眼光和感受获得的。读者“仿佛就站在这个人物的肩头,通过这个人物的视觉、听觉和

想法来观察事件和其他人物”(申丹244)。奠里森就这样从不同的视角增补和扩大了瑟丝

的遭遇。同时,对于前面的悬念,作者就好像给了读者两面镜子,一面是瑟丝的模糊镜,能看

见一点,可是读者总觉得是含糊的,另一面就是保罗・D和爱弥・丹芙的平面镜,让读者的疑

问有了解答,悬念有了着落。

从审美角度上看,这种多重叙述视角的叙述手法使小说中的故事产生了一种立体感,增

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多重视角的运用对时空进行了一次切割重组:同一个事件经

过再现,并且不同的叙述有吻合的部分,于是读者会觉得是故事的本来面目得到了恢复甚至

还原,而这种主动的拼接当然是一种有意义的再创造。

莫里森多重视角转换的叙述方式,使得事件整体通过各个侧面含糊其辞地暗示,从而对

隐藏于叔事中的作品主题进行最好的缝台。《宠儿》中不断转换的叙述视角,犹如在事实真

相面前不断移位的摄影镜头,而每个叙事主体对核心情节的推进及阐述,又形成一个个认知・53・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黑洞,同人物一样,读者总是无法认知到事件的整体,永远只能挣扎在真相的碎片中,而作者

更是狡猾地将自己隐藏在叙事目光的背后。现代小说中“叙述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

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

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所以叙述者要做的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林黎

胜335)。作为阅读过程中的一极,读者的自由是有限的,文本制约着读者的阅读反应。

例如,塞丝在逃亡途中生下女儿丹芙,主要得益于白人姑娘爱弥的帮助,这个故事是相

对独立于全书的,但莫里森仍让它分三次从不同的视角完成:第一次由丹芙的思绪引出,第

二次是丹美讲给宠儿听的,第三次才由塞丝亲自补充。丹芙的思绪点到为止,给叙述文本留

下许多不确定性,即意义空白,这些空白激发和诱导读者对它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关于自己

的出生.丹芙讲给姐姐宠儿听的也只是她所知道的零散的片段,因为如果“丹芙问起(往事),

塞丝就会简短回答,或漫无目的地片片断断地出神冥思”(74)。通过这种人物内部聚焦,读

者所观察和感受到的就像丹芙所知道的一样不完全,因为读者的观察角度只能跟着人物走,

她不知道的事情,读者也无从得知。正如丹芙希望了解得更多一样,读者的阅读也始终处于

一种设想、期待和发现的运动过程中。这正是现代小说家所期待的读者阅读反应,因为叙述

中无法摆脱的一个悖论就是:“虽然叙述作品写出来,就是要使自己被阅读、被理解,但是另

一方面为了使读者能够耐心地读到最后一页,叙述者又必须有意识地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设置种种困难和障碍,以便延长读者的理解”(罗钢255)。

小说在结构上对叙述视角转换的运用非常自如,情节的连续与中断恰到好处,多个人物

线索与前进的主线交叉互动,在一个个叠印中衔接又收拢。故事始终是在不断的转换、中断

和连续中向前推进。这种“小说的结构,亦即我们对它进行审美欣赏的结构,时常正是由这

 些非审美的材料构成的”(费什147)。另一方面,由于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缩短了,读者通

过故事人物看到的世界,是打上了人物个性和感情烙印的世界,更显真切动人,这样的审美

效果是全知视角难以达到的。

总之,在《宠儿》中,读者可以看到叙述视角灵活的转换。这种巧妙转换人物限知视角的

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人物视角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多种视角的巧

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通过多视角的叙述,《宠JL)完全打破

了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和线性的叙事结构:在故事的来龙去脉上,莫里森跨越了时空界限,

将无数生活片段任意转换交迭,从而把许多零碎、孤立的记忆和印象交织组合在一起。由于

视角一词本身就蕴涵着情感倾向和意识形态,作者选用什么样的叙述视角必定有相应的审

美思想在作指导。所以通过叙述层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眼光和心理倾向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

果是密切相联的。《宠JL)通过多重观察的角度把黑人的历史和命运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

前,并把人物的个人遭遇上升到民族命运的高度,使小说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这也是她的

小说跻身于当代文学经典之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注解【Notes】

①参见ToniMorrison,BelorJed(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中雷格先生

所写的前盲(ii)。也有译者把它译为(娇女)或<宝贝儿)等。本文采用的<宠儿)引文是根据该书翻译的.所

标页码均为该书页码。本文所引英文译文均由笔者自译。・54・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②详见王守仁128,Magill1432,但也有学者认为莫里森在创作“宠儿”遭个人物形象时还结合了<暗菜姆

死者之书》中一位在舞会上被嫉妒的男友开枪打死的18岁的黑人姑娘的故事,详见翁乐虹:“以人物作为

叙述策略一一评奠里森的(宠儿》”,(外国文学评论》2(1999):65—72。

③笔者同意陈法春先生的看法,认为该小说中像Beloved,BabySu998,StampPaid和Sdv,)0lTeacher之类

的名字有特殊的含义,不宜音译,而应意译。

④本文借用伽达默尔的这个概念,参见章辉:“‘积淀说’与‘视域融合…,《外国文学研究》l(2003):87—91。

引用作品【WorksCited】

韦恩-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BoothtWayneC.TheRhetoricoy

1987]Fiction.TransHuaMing,etalBeijin_g:PekingU11iversityPress.

陈法春:“于迂回中言惨不堪言之事——<娇女》叙述手法的心理意义”,<国外文学》3(2000):79—84。

[ChenFachun”Beloved:ThePsychologicalImplicationofItsNarrativeMethod.”ForeignLiterat“憎Q“n州er一

“3(2000):79—84]

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Fish,Stanley

SciencesReaderdResponseCriticism:TheoryandPracticeTransWenChu’811.Beijing:ChlnaSocialPress,1998.]

林黎胜:“电影叙述学”,(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王志敏主编。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334--352。

[LinLisheng.”FilmNarratology”Cinematics:BasicTheoryandMacro—Narrative

jing:ChinaFilmPress.2002334—52]Ed.WangZhiminBei—

 罗钢:《叙述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LuoGangAnIntroductiontoNarratology、Kunming:Yunnan

SurveyPeople’sPublishingV01.4NewHouse,1994]Magill,FrankN,ed.Magill's

1422—34

ed07AmericanLiteratureYork:MarshallCavendishCor.porat[on,199IMcKay,NellieYtApproachestoTeaching饥eNovelsofToniMo,-rison.NewYork:TheModernLan,

guageAssociationofAmerica.1997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ShenDanNarratologyandtheStylisticsotFiction.Beljl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1]

王守仁:<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十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WangShouren.Gender,RaceandCulture:ToniMorrisonand20thCenturyAmerican

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m,1999.]13ln小LifP,Ⅶf㈨

王友轩译:(娇女》,托妮・莫里森著。长沙:瑚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

[WangYouxuan,trans.Bdowd

1990]ByT0niMorrksonChangsha:HdnanLiteratureandArtPublishingHouse,

责任编辑:刘兮颖・55

《宠儿》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及其艺术效果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王晓兰, 钟鸣江西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4,""(2)6次

参考文献(3条)

1. Toni Morrison Beloved 2000

2. 翁乐虹 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一一评莫里森的宠儿 1999

3. 章辉 '积淀说'与'视域融合[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003(01)

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司马双龙 论《宠儿》 2007

《宠儿》是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也是她的颠峰之作。本文以小说《宠儿》为基础,上篇从小说的内容入手,来解读文本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体、身体政治和身份认同,探究其中无限深邃和宽广的内蕴;下篇从小说的形式入手,来分析故事的叙事视角与时间、叙事结构和小说的语言所体现的权力的关系,把握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手法。

身为黑人女性,莫里森有着很强的历史使命感,她试图通过写作来为那些弱势的黑人妇女寻找一条非边缘化的道路。本文运用人的主体性的概念来分析在白人权威肆意践踏性别尊严、蔑视种族身份的文化语境中,黑人女性所经历的主体性的缺失、觉醒、深化和拓展的过程以及所进行的百折不挠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价值的追求,并由此揭示了作家特有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想;莫里森十分关注《宠儿》中的女性身体并予以再现,目的在于突出、强调奴隶制对奴隶身体的控制、侵犯与规划。同时莫里森也指出,作为奴隶的非裔美国人积极利用自己受到奴隶制摧残、毁损的身体来确立自己的身份,从而取得颠覆奴隶制强制与摧残的效果。莫里森的《宠儿》可以作为再现当代身体政治的杰出代表,本文主要借用米歇尔·福柯关于身体的论述,并予以发展来分析文本,来揭示《宠儿》中身体政治不仅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身体的控制,而且也体现了作为弱势群体的非裔美国奴隶试图保留自己身份、区别他者的策略与手段。

莫里森是写作的高手,《宠儿》的情节结构整合巧妙、叙述语言含蓄多义。本文运用叙事学的手法,分析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中心叙事”和“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以及作者的女性化写作带给英语文学界的崭新意义,莫里森以其异质性的视野和技巧,丰富了当代的世界文学创作;又以“叙述视角的转换”为切入点,探讨莫里森如何通过“多重式内聚焦”或“对人物内心的转换性有限透视”来揭示《宠儿》中的主题意义和强化审美效果,英里森巧妙转换人物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视角艺术上的长处,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同时,本文对《宠儿》中独特的叙事结构进行尝试性分析,爱《宠儿》中的叙事结构是不平衡、无标志、循环和重复的和具有召唤性的,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深化和拓展了小说主题,体现了莫里森精湛的叙事技巧;最后,本文以话语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语法、修辞几方面着手,分析了莫里森是如何运用语言和权力的关系,在时空错乱的情节发展过程中构成奴隶制和黑人奴隶两大对立的话语,在抨击非人道的奴隶制度同时,肯定了黑人奴隶的群体力量及该民族的希望。

2.学位论文 刘媛媛 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哥特因素的阐释 2008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一直关注着黑人的生存状况。她在1987年创作了力作《宠儿》。在书中,所有的人物都必须面对他们的过去,而且这些一直缠绕着他们。《宠儿》一经问世,便广受追捧和关注。许多读者和评论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过这部作品。但研究角度多放在“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的转换”,“记忆重现",“言语和权利关系”以及“内心独白”上,很少有人关注这部作品中的哥特手法,唯有湖南师范大学的杨玲教授在发表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上的文章“论《宠儿》中的母爱与女性”中提到了女性哥特的阐释。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震撼人心的力量揭示社会问题,表达理想,吸引着许多的读者,并最终使人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从中去感受文学特有的魅力。《宠儿》通过闹鬼和死人还魂等怪诞情节,用虚幻与真实,怪异与正常,扭曲人物的手法来突出黑人悲惨的遭遇,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大的震撼力。为了找出作品中哥特因素的表现,为了发现运用哥特手法的原因,为了分析哥特手法在表现黑人悲惨经历时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重要意义,我选择这个研究课题。

《宠儿》是一部阐述奴隶制对奴隶身心影响的真实描述。书中主人公塞斯,在奴隶制已经废除了多年后,仍然受到过去奴隶生活的侵袭,生活在恐惧当中。十八年前,塞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为的是能让自己的孩子免受奴隶制之苦。从那以后,她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莫里森通过对奴隶制对书中人物身心摧残的描写,深刻的表达出了奴隶制的毒害。

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宠儿》中哥特式手法以及哥特式手法在作品中的表现。哥特式手法通常被白人作家使用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被用来描述一些无法言语的东西,例如家族秘密的揭示,与鬼魂的接触等。但是,身为一位黑人作家的莫里森发现,黑人在本领域没有发言权。在广泛受到了哥特的影响下,并被学术界黑人言论的缺失而激怒的情况下,莫里森熟练的运用了哥特手法揭示了奴隶占有制对奴隶身份建立的损害以及对其心灵的长久伤害。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哥特式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每个主要人物,如塞斯,丹芙,宠儿以及保罗都遭受到了创伤并遇到了个人身份的缺失。莫里森对哥特式手法的运用,旨在帮助书中人物重新建立身份并学会治愈创伤的方法。本章将从叙述塞斯身份建立开始,随后转向丹芙。

第三章主要从莫里森的个人元素以及黑人历史文化元素展开分析了莫里森运用哥特式手法的原因,同时阐述了黑人社区对黑人群体的重要性。本章还展示了书中人物是如何与黑人社区建立联系,并重新建立身份以及摆脱创伤的。书中莫里森呼吁黑人们重新加入社区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她还希望黑人们可以珍视他们的历史,文化以及习俗,并努力使整个社会接受。远离社区并盲目趋附于主流文化只会毁掉本族文化。

最后,本文再次重申了《宠儿》中的哥特式因素在帮助黑人群体重塑身份以及修复创伤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通过《宠儿》这部伟大的作品,莫里森展示了黑人文化的精邃以及黑人们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她确实对整个美国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学位论文 姜麟 《远大前程》的叙事学与文体学研究 2008

《远大前程》作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一直绽放在文学的殿堂。不仅是世界新老读者的宠儿,更是值得文学人士研究探讨的宝藏。《远大前程》的作者狄更斯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展现了高超的叙述及文体技巧,尤其是双重叙事视角及多种话语形式的运用。本文尝试运用叙述学与文体学的重合面对《远大前程》进行叙述学与文体学的综合分析。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叙述眼光。一是叙述自我,另一个是经验自我。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叙述视角的转换增强了许多修辞效果。

除此之外,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种话语形式,这就实现了小说中人物的生动化,形成了叙述之间的距离并更加强化了野心及自我成长的主题。

《远大前程》采用的双重叙事视角与多种不同的人物话语形式有助于实现现实主义,使小说更真实。表现出既符合于当时常规又向这些常规提出挑战的叙述文体技巧,笔者认为《远大前程》是20世纪上半叶基于传统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过渡性作品。

文的中心论点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主要从叙事视角及表达人物话语的不同表达方式这两方面入手,找出叙事学与文体学的两个重合面。

第二章综合叙事学与文体学,从叙事视角方面分析《远大前程》,重点分析《远大前程》中的叙事视角,视角转换以及视角的修辞效果。

第三章主要分析《远大前程》中的人物话语形式,主要从《远大前程》采用的五种不同人物话语形式,即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及言语行为的叙述体这五种人物话语形式进行剖析。

第四章以叙事学与文体学的结合为基础,分析运用叙事学与文体分析《远大前程》的互补之处。

最后一部分则对本论文所讨论的《远大前程》的叙述学与文体学技巧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

引证文献(5条)

1. 陈平 创伤性情感、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对于托尼·莫里森小说《娇女》的新诠释[期刊论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2. 薛玉秀 试论莫里森《宠儿》的叙事策略[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

3. 李敏 《宠儿》美学思想评析——语言的音乐性[期刊论文]-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7(3)

4. 张军 论小说《宠儿》的内部聚焦策略[期刊论文]-安徽文学(文教研究) 2007(2)

5. 王秋 王家卫电影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gwxyj200402008.aspx

授权使用:大连外国语学院(dlwgyxy),授权号:71d9da46-e523-4480-b225-9e5d01872066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31日


相关内容

  • [嘉莉妹妹]中主要人物的美国梦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

  •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美国梦的破灭--约瑟夫 ...

  • 王尔德童话[快乐王子]中的对比艺术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影视翻译中字幕和配音翻译的差异 2 从汉英墓志铭看中西生命价值意识之差异 3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5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礼貌失误 6 中美在非正式时间方面文化差异 ...

  • 从文化对比角度透视动物成语的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学生角色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转换 2 浅析语用含糊在外交语言中的应用 3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4 爱伦坡<泄密的心>的恐怖效果 5 房间和风景的象征意义:读福斯特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6 张 ...

  • [飘]中的女性意识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商务信函中模糊语的使用 ...

  • 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身势语在演讲中的重要性 ...

  •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 2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3 从跨文化角度论谚语中的比喻与翻译 4 浅析唐诗翻译的 ...

  • 托尼_莫里森小说_宠儿_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8年第2期(总第123期) 托尼#莫里森小说5宠儿6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马应心 (德州学院, 山东德州 253023) 摘要:托尼#莫里森在小说5宠儿6的叙述中从女性作家的独特视角挖掘了女性与 ...

  • 论_水浒传_的叙事视角
  • 2001年5月第30卷第3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 . 30 No . 3 May , 2001 论<水浒传>的叙事视角 段江丽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 ...